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 格式:pptx
- 大小:88.19 KB
- 文档页数:17
耳鼻咽喉科人工耳蜗植入术治疗常规人工耳蜗是一种能够使全聋患者恢复听觉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
此项技术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全聋的常规方法。
人工耳蜗由体内和体外两部分装置组成,体内植入装置包括接受刺激器和电极系统。
体外携带装置包括言语处理器,外部线圈和麦克风。
其工作原理是,外界声音由言语处理器的麦克风采集并转换成电信号,再经过特殊的编码处理,生成一种能保留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电脉冲,再由发送装置变为无线电波通过戴在耳后的电磁感应线圈发射到体内。
植入体内的接收线圈收到信号后,按照指令通过植入耳蜗内电极刺激听觉神经使聋人产生听觉。
由于人工耳蜗是利用电刺激产生的听觉,因此,对于语前聋儿童患者手术后需要接受听觉言语训练。
一、手术适应证L年龄:语前聋为1〜17岁,最好在5岁以前,语后聋患者任何年龄都可以接受手术。
2.耳聋的程度:双耳为重度聋至极度聋,即在纯音测听的语言频率区,平均气导听力损失大于80dB。
对于语后聋患者,如果其有助开放短句识别达不到50%,而听力损失大于75dB也可以使用人工耳蜗(美国FDA的补充标准)。
对于婴幼儿需要进行多项客观测听检查和行为测听后进行综合评估。
3.助听器和其他助听装置无效:改善听力婴幼儿及语前聋儿童在接受人工耳蜗前须试用大功率助听器3〜6个月。
助听器要由有经验的听力师来选配,并借助声场等听力设备进行听力评估。
4.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5.有完整的听力语言康复教育计划。
对语前聋儿童,家长需要准备听力语言康复的条件和教学计划。
二、手术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包括内耳严重畸形病例,例如Michel畸形、无耳蜗畸形等;听神经缺如;严重智力障碍;无法配合语言训练者;严重的精神疾病;中耳乳突有急、慢性炎症尚未清除者。
2.相对禁忌证包括全身一般情况差;不能控制的癫痫;没有可靠的康复训练条件。
分泌性中耳炎和胶耳并非手术禁忌证。
慢性中耳炎伴有鼓膜穿孔者,如果炎症得到控制,可选择一期或分期手术。
简论幼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护理张涛【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耳蜗植入术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家长指导流程和方法,为广大耳蜗术后护理人员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查阅大量国内有关耳蜗植入术护理及术后康复专业文献,对耳蜗植入手术护理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过理论学习和护理实践以及不断地总结经验,掌握了护理方法提高了技能,有效减少术后感染与局部压疮的发生率.结论:目前耳蜗植入术的护理已经非常规范,但儿童患者尤其是语前聋的幼儿越来越多,由于听力障碍使得护患交流困难,造成护理困难加大,特别是患儿制动期间护理难度极高.因此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有娴熟的基础护理技能还要掌握与听障患儿沟通的技巧及必要的术后听觉、言语康复知识.【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31)024【总页数】2页(P65-66)【关键词】人工耳蜗;术前术后护理;康复训练【作者】张涛【作者单位】赤峰学院附属医院, 内蒙古赤峰 0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1 引言随着国家对残疾人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中残联“七彩梦行动计划”聋儿(人工耳蜗)康复救助项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听障患儿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通过康复训练告别了无声世界开口说话,能像健听儿童一样学习与生活.由于项目的需求增大越来越多的医护工作者投入到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工作当中.耳蜗植入可绕过受损的内耳毛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将听觉信号传到大脑,帮助患有重度和极重度感应神经性耳聋、使用助听器补偿不够的成人或儿童获得或恢复听觉.由于人工耳蜗产品价格较高,手术难度大,对于患者家属及手术医师来说都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护理人员围手术期的配合对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语前聋的幼儿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更应该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掌握一定的与听障幼儿沟通的技能和基础的听觉言语康复知识,以便指导患儿家长配合术后护理和尽快确定术后康复训练方案.2 术前准备2.1 术前宣教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要对患儿进行听觉、手术、治疗以及心理等各方面的详细评估,根据情况帮助家属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过程及将会达到的预期效果.2.2 术野皮肤准备手术前一天术区备皮,备皮后用乙醇消毒头部皮肤,无菌纱布覆盖,然后网状弹力帽固定.2.3 术前沟通由于听觉障碍及生理年龄的限制,严重影响患儿的护患沟通,尤其是患儿对医院环境不熟悉,更易产生恐惧、紧张心理,惧怕医护人员,使各项工作难以进行.所以通过家属利用画画、手势或口型等方法,耐心地讲述简单的手术过程,有条件的可以制作些温馨的视频给患儿看,尽量多与患儿沟通,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取得他们的信任,使其很好地配合手术及术后换药处置等治疗.2.4 预防术前感染手术是否能如期、顺利进行及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术前预防感染.术前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患儿体温变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如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与主管医生联系,按医嘱妥善处理.3 术后护理3.1 体位与制动因为患儿术后为局部包扎,所以要预防受压.麻醉清醒前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患儿清醒后取平卧位或健侧卧位,但一种卧位时间不宜过长.有的患儿可能有短时恶心、呕吐、耳部麻痹、眩晕、头痛等不适应症状,因此让患儿卧床休息三天,然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3.2 术后观察3.2.1 预防感染导致植入术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术后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记好重症记录,注意使局部敷料保持干燥、清洁,及时进行局部换药,防止敷料潮湿、脱落或过紧,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主管医生联系.并遵医嘱及时足量静脉输注抗生素.3.2.2 预防电极脱落术后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电极脱落.因此术后要求制动三天 ,但由于患儿生性活泼好动,经常会出现烦躁、哭闹,不愿卧床,头部来回晃动,甚至要起来玩耍,易造成电极脱落,导致手术失败.所以家长和医护人员应采取亲切、热情、和蔼、耐心的态度,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与其沟通,帮助他们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顺利度过术后的制动期.3.2.3 预防淋巴瘘、迷路炎术后应注意局部敷料的观察,若有渗血、渗液要及时记录,并立即通知主管医生,查明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3.2.4 预防面瘫由于术中刺激、术后压迫,或手术中暴露面神经,术后可能有轻度面瘫.患儿清醒后,应让其做伸舌、微笑等动作,观察是否有面瘫症状.同时,及时应用类固醇皮质激素(地塞米松)以减轻水肿.压迫症状明显者,采取适当松解处理方式.3.2.5 预防头皮血肿、水肿由于头部制动、敷料包扎过紧等原因,容易造成头部水肿、血肿,所以术后应认真、仔细观察,包扎过紧者可适当放松,避免头部过低位.病情允许时可将床头抬高一定角度,三天后,让患儿取舒适卧位,但避免患侧受压,引起局部水肿.3.3 术后饮食患儿术后应进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软食饮食,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或生、冷、硬质食物.还可根据病情和儿童的口味,增加其喜好的饭菜,并注意足够的水分、蔬菜摄入,防止便秘.3.4 病房环境要保持空气新鲜、湿润,室温在20℃~23℃为宜,湿度60%~70%.每天定期开窗通风,按规定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尽可能避免家属的流动,减少探视,保持地面清洁.4 指导家长尽快进行术后康复训练4.1 术后宣教4.1.1 听觉言语康复的重要性人工耳蜗植入能很好地为患儿重建听力,但开机后患儿不可能马上开口说话;患儿的听觉、语言能力需要通过康复训练才能建立起来的.术后护理期间,护理人员要加强与家长的心理沟通,使患儿家长了解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语言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一般规律:术前的听觉、言语基础越差、年龄越大,康复的难度越大,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康复效果越不理想.0-3岁为最佳植入年龄和康复年龄.2岁以后植入的患儿必须进行专业的听觉、言语康复,2岁之前的患儿要进行家庭康复.听力正常儿童习得简单言语能力的年龄为1.5-2岁,所以一般情况下,患儿大约在耳蜗植入1-1.5岁以后获得简单言语能力.但由于患儿个体差异大,有的早于这个期限(如术前带过助听器的),也有的晚于这一期限(如:植入年龄大、自闭症等),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康复训练的进度和效果取决于自身条件、康复机构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家庭成员乐观的心态、积极参与和配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孩子的言语康复.4.1.2 听觉言语康复的步骤与内容术后患儿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应符合小儿语言发展规律,按聋儿“听觉年龄”分阶段由浅入深逐步进行.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听觉训练阶段、词汇积累阶段、语言训练阶段.听觉训练阶段主要是利用患儿重新获得的听力去倾听各种声音,唤醒其“沉睡状态”,并经常给予刺激,经历听觉察知、听觉分辨、听觉识别、听觉理解四个阶段,反复训练,反复强化,使患儿逐步熟悉及适应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回归有声世界.词汇积累阶段是在听觉训练基础上辅以视觉和其他感觉使他们了解有声世界,把看到触到的东西与声音信号结合在大脑中存储记忆,逐渐理解其言语含义,并逐步积累.语言训练阶段是在词汇积累的基础上,训练患儿多说,由单字到短句,由简到繁,由少到多,逐渐做到能听懂别人的语言,使别人能听懂自己的语言.4.2 专业的康复人工耳蜗康复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实施,承担专业康复指导的服务机构为听障儿童及家庭提供适宜的康复训练模式,特别要对语前聋患儿术后应如何进行康复训练以及康复地点的选择做好准备.5 结语人工耳蜗为聋儿带来了希望,是聋儿回归有声世界的重要途径.为保正手术的成功率,手术的护理非常关键.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了解人工耳蜗植入术的相关知识,牢记术前、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重点把握的护理要点,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技术,熟悉小儿的心理护理特点,尤其是与聋儿沟通的技能以及必要的术后听觉言语康复知识,使患儿顺利接受手术,家长积极配合术后护理并尽快融入到听觉语言康复训练中,实现聋儿开口说话与健听人进行正常语言沟通的目标.【相关文献】〔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分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2013).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4(4):263-269.〔2〕林宇华,仝素梅,董尚朴.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病人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5(2):88~891. 〔3〕娄皓,周琛,冯建侠,信静,石满丽,何玉.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术后预防额部压疮的护理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10):748-750.〔4〕龚树生,王梦.影响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的相关因素[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5(4):241-244.〔5〕黄昭鸣,周红省.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7.。
做人工耳蜗的利与弊,做人工耳蜗好吗?
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听力,或者是听力不太好的话,大家是可以通过植入人工耳蜗的方法来恢复听力的,但是人工耳蜗虽然比较好,并不是人人都适用,它也是有点一定的弊端的,如果患了听力方面的疾病的话,大家一定要听从医生的知道建议进行治疗。
植入人工耳蜗是西医治疗各种耳聋的办法,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植入人工耳蜗,它是有选择性的.人工耳蜗的副作用很大。
★好处:
1.能够让患者恢复听力
2.可以有效地治疗耳聋
★坏处:
第一,风险高费用大。
第二,人工耳蜗的仪器需要定期的保养和清理
第三,植入人工耳蜗最容易造成面瘫。
第三,影响脑部神经的发育,比如说三叉神经,迷走神经的支配出现问题。
第五,植入人工耳蜗会带来一系的并发症,比如皮下血肿,急性中耳炎,术后迟发性切口感染,术后迟发性面瘫,面肌抽搐,术后重度眩晕;重度并发症,脑脊液漏,切口感染致植入体外露,鼓膜穿孔致电极外露及脑膜炎、永久性面瘫发生。
如轻度并发症经处置后还可有痊愈的机会,脑脊液漏经二次手术修补也可痊愈,
但是也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
因此患者家长在决定给孩子植入人工耳蜗前应该慎重考虑,
上文已经响起来为我们介绍了人工耳蜗的利与弊,想必现在大家一定也都有了答案,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来作出最为合适的选择。
人工耳蜗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先天性耳聋或后天性耳聋的患者,可以同时通过研究人工耳蜗来重获听力。
那么,有些影响患者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在手术时间之后有哪些问题方面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呢?接下来,山东省耳鼻喉医院的医生将为大家生活带来更加详细的解答。
1.防止颅内并发症。
如果企业因为手术损伤而引发了感染管理问题,则很有发展可能导致出现颅外并发症。
因此我们后期一定要进行密切相关监测身体的体温变化,而且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做好口腔、呼吸道和泌尿系统的日常生活护理,对于社会一切工作可能引发颅外并发症的情况,都要具有积极主动采取一些相应解决措施。
2.加强日常护理。
手术后不能让患处接触水,特别是不能游泳,饮食应保证清淡易消化,还要记得多吃维生素。
平时还应保持部位清洁卫生,观察当地是否有出血情况,如发现有出血,需要尽快就医。
3。
康复训练。
安装人工耳蜗后,无法完全模拟正常的听觉功能,因此患者接收到的声音可能会失真。
为了帮助患者达到更好的语言交流水平,术后必须长期进行康复训练。
4.防止电极脱落。
固定电极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所在,如果企业进行研究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有出现电极脱落的现象,就会产生影响公司正常的手术效果。
因此对于手术
时间之后根据患者生活需要长期卧床4~5天,卧床期间我们应该可以选择自己舒适的侧卧位,而且要保持室内的安静,在此期间不可以进行比较剧烈的头部运动。
山东耳鼻喉科医院的医生警告说,耳朵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如果我们失去听力,我们将无法听到天下的声音。
人工耳蜗对听力重建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到专门医院进行治疗。
人工耳蜗是一种不同于助听器的电子装置,它可帮助患有重度和深重度感应神经性耳聋、使用助听器无效或帮助不大的成人或儿童获得或恢复听觉。
人工耳蜗代替病变受损的听觉器官,把声音转换成编码的电信号传入内耳耳蜗,刺激分布在那里的听神经纤维,再由大脑产生听觉。
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护理
术前护理
1. 心里护理聋哑患儿多数性格孤僻偏执对手术的恐慌心里严重护理人员应多与患儿接触取得他们的信任,通过不断的口型交流使其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和治疗,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的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2. 术后护理:绝对卧床4日,固定好电极,防止脱落。
采取舒适的卧位,术耳朝上,以免压迫伤口而引起疼痛或出血,保证房间的安静,细致周到得做好生活护理。
3. 饮食护理:术后恶心呕吐可给流质,半流质1-2天,以减少头部以下额骨的运动以后改为软食或普食。
恶心,呕吐剧烈者可静脉给营养液,一般2天后恶心,呕吐自行好转。
4. 护理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和瞳孔的情况,检查是否有颈项强直,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并发症的症状,2仔细观察有无面部抽搐,眼帘闭合不全,进食时味觉消失等面神经受损的症状。
如发现以上症状及时向医师反映。
5. 4伤口护理:切口较大,伤口护理尤为重要,术后两天伤口部位加压包扎,绷带拆除后伤口每天换药1次防止伤口感染。
6. 温馨提示:出院的患者要长期做康复训练家属要监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使用人工耳蜗装置进行训练,如听广播。
看电视等。
文章转自耳鼻喉医院
/erbihouyiyuan/。
婴幼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037【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并发症的护理要点。
方法对230例在我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婴幼儿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
结果术后眼周水肿34例,皮下血肿18例,皮肤过敏23例,恶心呕吐14例,术后出血7例,面瘫2例,经过正确的处理,均顺利治愈。
结论婴幼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并发症具有典型特点,通过细心护理,能及早发现并处理。
【关键词】耳蜗植入术;并发症;护理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5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56-02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治疗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有效方法,由于术中需要切开皮肤,磨除部分乳突气房,开放面神经隐窝,打开圆窗膜,植入电极,还要将植入体埋入皮下,术后为防止植入体脱出,还需要加压包扎,所以,难免产生与之相关的并发症,术者多为婴幼儿,伴有听力障碍,交流困难,因此术后的护理有其独特性,正确认识及处理,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1-2]的发生。
本文对230例人工耳蜗置入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人工耳蜗患儿230例。
其中男134例,女96例。
年龄7个月-3岁,平均21岁。
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所有的患者手术顺利,电极均顺利植入,术后常规局部加压包扎,常规静脉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5d拆包换药,7d 拆线(皮内缝合者可以2周后门诊复诊时拆除)。
2术后护理患儿术后自麻醉复苏室清醒后转回病房,对于稍有烦躁的患儿,可适当应用镇静药物,避免剧烈哭闹引起切口出血,术后侧卧位,切口尽量保持在上方,其他护理同常规,在本研究中,术后并发症共有98例次,分别为眼周水肿34例,皮下血肿18例,皮肤过敏23例,恶心呕吐14例,术后出血7例,面瘫2例。
婴幼儿由于其年龄的特殊性,还需要实行个性化护理,包括适当增加巡视次数,和患儿家属适时沟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范文最新推荐------------------------------------------------------ 小儿人工耳蜗植术的术后护理人工耳蜗植入术是指患有重度或极重度耳聋的人,通过利用一个内耳的替代装置-人工耳蜗,使其听力接近正常并经过训练达到语言交流目的的矫治方法[1],是目前能使重度及极重度患者获得听力重建的唯一有效方法。
2009年4月~2010年6月,我院累计行人工耳蜗植入术22例,术中监测各项指标均正常,术后无并发症,手术均获得成功。
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双耳极重度感音性神经性耳聋患者22例,年龄2~13岁,均为语前聋。
男13例,女9例,全部患儿经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及听力学检查无人工耳蜗植入术的禁忌症。
人工耳蜗植入术手术指征:深度感音神经性耳聋、颞骨及内耳无异常、无精神脑器质性疾病、心理检查正常。
2手术方式患儿气管内全身麻醉,仰卧位,肩部垫高5cm,头偏向对侧耳。
常规消毒铺巾用人工耳蜗模板定位。
耳后C形或弧形切口,用双极电凝止血。
依次从筋膜、骨膜分离皮瓣,切开肌骨膜,暴露乳突及骨性外耳道后壁,打开鼓窦,清除气房打开鼓窦口至见到砧骨短脚。
切开乳突开放面隐窝,在圆窗龛前下方骨岬上行耳蜗钻孔,将电极植入骨阶,用小块颞肌筋膜封闭圆窗骨阶口及面隐窝处。
缝合骨膜固定电极,行植入电极的阻抗测试和神经反应遥测技术监测。
不置引流,逐层缝合切口,加压包扎。
3术前准备3.1术前访视巡回护士术前1天探视患儿,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使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由于聋哑儿不能像正常人用言语交流,只能通过视觉及1/ 4触觉感知,所以大部分患儿的性格比较孤僻、偏执。
如术前1天进入病房,部分聋哑儿躲在家长身后呈现警觉、戒备、惊慌状态,这时护士面带微笑、态度亲切陪患儿看书或做游戏,通过对口型交流,用简单手语与患儿进行沟通,通过肢体接触表示关爱,建立亲切的认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