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有何联系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密切联系中医药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上,还渗透在哲学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从理论基础来看,中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药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都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
阴阳的平衡与失调,决定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例如,人体的生理功能在白天阳气旺盛时较为活跃,而在夜晚阴气占主导时则相对安静,这就是阴阳平衡的一种表现。
一旦阴阳失调,如阳气过盛或阴气不足,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五行学说则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等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协调与否,也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通过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中医能够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五行之间的协调关系。
中医药学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种思想在中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医强调人体自身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激发和辅助人体自身的正气,使其能够抵御病邪。
例如,中医在治疗感冒时,并非一味地使用药物去对抗病毒,而是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让身体自身去战胜疾病。
这种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治疗理念,与道家的思想不谋而合。
儒家的“仁爱”思想也在中医药学中有所体现。
中医从业者以“仁心仁术”为宗旨,将关爱患者、救死扶伤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古代的名医们常常不辞辛劳,奔走于乡间,为患者解除病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生动写照。
同时,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中医从业者也将提高自身的医术和医德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以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在思维方式上,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李继明:中医药与传统文化共生共长作者:牟俊翰来源:《四川省情》2013年第10期采访手记: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中心的李继明主任对于中医药和传统文化建树颇深,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如同他认为最高明的中医师应该“悟道”,他自己也颇有些仙风道骨。
而谈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时候,他言语中则透露出几分担忧,诚然,现在并不是最好的时期。
就像传统文化讲“出世”和“入世”,担负重任的李继明们也将在精英和大众的平衡间努力。
宋代诗人陈亚曾经以中药名入诗:银花飞舞瑞雪丰,遥望凌霄天门冬。
将军马前射白虎,国老牛旁咒青龙。
红娘爱吃罗汉果,慈姑愿嫁密陀僧。
千里茫茫山川断,何首乌变白头翁?全诗由金银花、瑞雪(天花粉之别称)、凌霄花、天门冬、罗汉果、何首乌、白头翁等18味中药名组成,中药的发展沉淀与汉字本身的玄妙互相渗透,融情入理,令人拍手称奇。
在中医药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千丝万缕般互相交缠着,文化赋予了中医药秉性和高度,也推动着它的发展。
宋代诗人陈亚曾经以中药名入诗:银花飞舞瑞雪丰,遥望凌霄天门冬。
将军马前射白虎,国老牛旁咒青龙。
红娘爱吃罗汉果,慈姑愿嫁密陀僧。
千里茫茫山川断,何首乌变白头翁?全诗由金银花、瑞雪(天花粉之别称)、凌霄花、天门冬、罗汉果、何首乌、白头翁等18味中药名组成,中药的发展沉淀与汉字本身的玄妙互相渗透,融情入理,令人拍手称奇。
在中医药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千丝万缕般互相交缠着,文化赋予了中医药秉性和高度,也推动着它的发展。
中医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医药与文化无法割裂开来,它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共生共长。
“这种共生表现在对宇宙世界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上,”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中心的李继明教授讲述道:“中国传统文化用太极理气来讲述宇宙自然变生的根本,用阴阳五行来说明有形世界的变化,中医与之一脉相承。
附件:关于六艺1.关于“六艺”(1)“大六艺”----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是关于社交能力的学问乐:音乐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大武等古乐;是关于达情能力的学问;射:射箭技术(锻链体格,品格修养)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是关于知识能力的学问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礼·地官·保氏》: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是关于主事能力的学问;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关于记述能力的学问数:算法(计数)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九科,是关于数算能力的学问;(2)“大六艺”---君子六艺:琴、棋、书、画、骑、射琴--泛指古筝棋--泛指围棋书--般都是指书法画--国画射--弓箭御--驾车骑--骑马(3)中医“小六艺”:砭、针、灸、药、导引(气功)、按跷(拔罐子、按摩等)砭:是中国最古老的医疗保健方法,是针灸的前身。
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医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
由于材料有限,现今只保留砭术分支的一些石疗及刮痧术。
基本方法包括感、压、滚、擦、点、刺、划、叩、刮、扭、旋、振、弹拔、温、凉、闻、挝法。
实际上现代砭石疗法主要就是刮痧了。
针:针最初确实是用石头做的,与砭不分,但是到了《内经》时代,就形成了铜针、金针、银针等金属针,成为独立的重要的治疗方法。
传统文化对学医的意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光辉而灿烂。
谈起中国传统文化,大家都认可《易经》为首为源,后而分列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等等,并吸收外域文化,从而形成以儒(儒家)释(佛释)道(道家)医(中医)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佛释、道家侧重于追求“形而上者为之道”,即心理心灵精神层面的追求,并以其为指导人性、生活、社会、家国的最高要求和标准;中医则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易经》、《黄帝内经》等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生理心理病理、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本土原创医学。
相比较前三者,中医更是深入普通人生活,与老百姓生活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护佑中华文明几千年。
然而,这样一门护佑百姓健康,与中华文明命运攸关的本土原创医学,如今却到了传承断代,后继乏人的危险境地。
我们的中医队伍人才严重萎缩,疗效严重打折,曾经“覆杯而愈”、“望而知之”的神效良医凤毛麟角。
如何继承好传统中医,传承发挥出中医应有的作用,也是现今中医界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第一,传统中医是在传统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学习传统中医,首先要厘清文脉,正本清源,认祖归根。
传统中国文化是传统中医创立、形成、发展、创新的根源,传统中国文化是本,传统中医是末。
这一点,应该是大家没有异议的,但也是现今大家最容易忽略的。
《伤寒杂病论原序》中指出“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我们学习传统中医的学子,对自己的本土传统文化尚且不能有很好的学习,没有最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如何谈及传统中医的学习、理解和最终的正确高效运用呢?尤其是现今,我们从小更多时间学习的是以西方现代科技为代表的知识文化体系下,我们在习惯了现代科技知识体系指导下,要想学习好、继承好、发挥好传统中医,已经是难乎其难的事了。
就算您是中医大学毕业,中医博士毕业,满脑子“小白鼠点头”、“中医科学化”,您也是伪中医,或许还会自觉不自觉地成了传统中医的掘墓人。
第二,掌握好古汉语基本知识,是学习传统文化、传统中医的首要条件。
笔记第一章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一般指与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相关的行为和社会产物,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三要素。
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传统文化:“传”原始涵义为“传递物品”,后引申为“传授、传播”;“统”原义为“丝的头绪”,现指“恒久不变的核心体系”。
什么是传统文化(一)文化广义的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一般是指与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相关的行为和社会产物,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三要素。
代表一定的民族特点的,反应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传统文化传:原始含义为“传递物品,后引申为“传授、传播“统:原义为“丝的头绪,现指“恒久不变的核心体系广义的传统文化:各个民族历史上不断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传统文化:各个民族历史上不断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一些与精神意识活动相关的行为和社会产物,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三要素。
(三)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学为核心,还有道教等文化等形态。
中华传统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第二节何为中医药(一)何为中医药?基本定义: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医药实践;历史地位:中国第五大发明或新四大发明之一;文化层面: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二)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医学实践中医诊法:望、闻、问、切。
中医治法:针灸、口服汤剂、中成药、药酒等。
中药制造:药材的采集、种植、净制、鉴别等。
中药管理:病历、处方、制药工艺等。
中医药研究:临床疗效观察、新药研究等。
(三)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狭义:中医药本身富含优秀的精神文化,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五行生克的系统观、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治未病及注重精神调摄的养生思想等广义:中医药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的文化。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这学期自上课以来,老师根据自己积累多年的知识阅历和丰富扎实的临床经验,辛辛苦苦而又细致入微的向大家讲述了中国传统文与中医的精髓与要点,虽然我在课堂上理解的不是很深刻,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与中医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新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防护和治疗的措施,扫清了很多自己心中的误区与盲点,也纠正了以前从社会上听说的对中医不合理的评价。
跟着老师,学到了很多有关传统文化和中医的基础知识,也从老师的求学经历以及学术研究中学到了不少宝贵的东西,受益匪浅。
现在总结如下:一、对上课内容的回顾与体会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想要真正领悟中国传统文化需先能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核心思想。
曾记得,老师在第一节课上提出了中国传文化中的一个核心的问题——何为“道”,同学们的回答内容各有特点但却都没有击中要害,不过到给课堂渲染了一种搞笑轻松的氛围。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才是最正确的解释,听了老师的这句话之后,我当时的理解和反应是“阴阳相互抗衡而又相互依持,其运作的结果便构成了事物本身,事物都是有阴阳两方面组成的”。
这也是“八卦”的主要内涵,不知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对于中医,老师重点给大家传授了中医“整体观念、辩证治病”的原则和中医入门的口诀: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吸,并向大家一一作了详细的解释和身体的示范动作,很有趣味性。
此外,这学期内跟着老师学到了一种简便易行而又强身健体的方法——站桩。
这种方法经过很多中医老前辈多年的潜心研究而总结出来的,是一个很有效的捷径,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且通过站桩也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和韧性,能长期坚持站桩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希望自己以后能坚持这种新的锻炼方法。
课上,老师举出了很多自己亲身经历的临床实例来说明所讲解的话题,直接的证实了中医在一些方面相对与西医的可行性、可靠性和优越性。
每次上课的最后,老师给同学们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咨询同学们心中的疑惑和问题,而且都会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丰富的知识来给同学们详细地指导,这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双赢的机会。
中国古代的医学与中草药有何关系中国古代的医学与中草药之间存在着紧密而深厚的关系。
中草药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中草药作为一种自然疗法,成为医学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医学以及中草药,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中国古代的医学中国古代医学起源于远古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实践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古代医学中,重要的学派有黄帝内经学派、四气五味学派、湿热寒热学派等。
古代医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体结构与功能、疾病的发生与治疗、药物的运用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通过书籍、经典和口传等方式传承至今。
二、中草药的概述中草药是指用植物(包括其根、茎、叶、花、果实等)制成的药物。
中草药在中国古代已有悠久的历史,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中草药按其功能和用途可以分为补药、攻药、泻药、清药等。
中草药的运用主要以“草本配伍学说”为基础,根据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特点进行组方和应用。
三、中草药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应用中草药在中国古代医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代医学家通过对中草药的研究和实践,发现了许多对疾病有益的草药并整理成方剂。
这些方剂通过草药的配伍应用,达到治疗和调理人体的目的。
中草药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类疾病,如感冒发热、肠胃不适、风湿痛症、皮肤病等。
同时,中草药还被用于增强人体免疫力和促进康复。
四、中草药研究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古代医学和中草药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中草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许多科学家对中草药的药理作用、活性成分和适应症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一些传统经典和方剂仍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不断深化对中草药的认识和应用,有助于发掘中草药的疗效,推动中草药的现代化、标准化和国际化。
总结:中国古代的医学和中草药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中医学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中草药的应用和研究。
中草药在古代医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中草药的配伍使用,对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源头。
古代民众防病治病的实践从一开始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儒释道,儒释道三家与中医均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其中的道家与中医的渊源尤为紧密。
儒家主要是从道德观念的层面给予中医以影响;佛家传入中国是在两汉时代,此后,其“以法疗病”的理念及医疗技术才逐渐融入中医;道家修炼的目的是与道合真,羽化而登仙,对身体的珍视无以复加,因此极为重视养生,把养生和修道、得道视为一体,如道家经典《妙真经》写道:“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
”因此,道家与以防病治病为宗旨的中医最为贴近,不仅其理念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其养生保健的不少技术和法则也转化为中医重要的防病治病的治法治则,此外,从道家名士中产生了中医发展史上的不少大家。
本文对此试加阐述。
一、中医的主要理念源于道家中医受《易经》的影响最为深刻。
众所周知,《易经》是百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源头。
张其成先生说:“在先秦典籍中,只有《周易》为儒、道两家所共尊——儒家尊之为‘六经之首,道家尊之为‘三玄之一’。
”〔1.1〕儒家和道家均把《易经》奉为最高经典,进行各自的阐释。
《易传》作为《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儒家所阐发,它主要是从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对《易经》进行诠释;而《易经》中与中医有关的理念却是由道家大力发扬的,如阴阳五行理论,道家将其进一步细化、系统化了。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不少观念源自于《易经》。
《易经》与《道德经》中的重要理念均成为中医的指导理念。
阅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可知这并非虚言。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道家的“阴阳五行”说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庄子。
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
”整部《易经》都被解读为阴阳两字。
《易经》里虽然没有说到五行,但按张其成先生的看法,《易经》里所说的四象八卦就是五行〔1.53〕。
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
有关阴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学基础》作业
论述题
从以下复习题目中选出2~3题做作业,
要求:总字数500字以上,用学校统一的作业纸书写,可以打印,但须手写签名,最后一次上课时交(第18周周三)。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有何联系?(可选择某一个方面进行阐述)
2、如何运用阴阳学说阐释五脏功能?
3、五行学说与五脏的功能有何联系?
4、肾中精气与肾阴、肾阳有何区别与联系?肾中精气、肾阴、肾阳对人体的生
命活动各产生哪些作用?
5、气机的运动与各脏腑的功能有何联系?
6、如何运用阴阳学说阐释六淫致病?
7、如何运用五行学说阐释六淫致病?
8、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概括阐释中医病机?
9、从望面色、舌象、脉象等分析热证与寒证有何不同。
10、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四种虚证的面色、舌象、脉象等有何不同?
11、水湿内停者面色、舌象、脉象等有何变化?
12、阴阳学说与八纲辨证有何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有何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
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中医文化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厚德载物的阴柔精神,中正和谐的中和精神。
”“自强不息”一词出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就是说天的运行刚强劲健,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的运行要不停地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刚健有为。
“厚德载物”一词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为地,大地深广而厚实,无私地承载万物,滋养万物,具有宽厚、包容、博大、担当的品德,君子应法大地。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强厚德以法天地之道,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正和谐的精神。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比如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生命观、生死观、饮食观等或多或少带有中医的印迹;与中医相关的养生术、相面术、房中术、风水术、武术气功等对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没有中医,很难设想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华民族会延续下来,更难设想会有如此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因此中医的发展也促使了传统文化的繁荣。
中医不单纯是一门医学,它博大精深,广涉旁通,“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明代张介宾《类经·序》),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容涵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
“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
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
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
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从语言文字来看,古人造“药”字,《说文解字》曰:“治病之草,从草,乐音。
”揭示了药为治病之物,且中医治病以草类居多。
古人发明酿酒技术后,始造“医”字,《说文解字》曰:“醫治病工也……从酉”。
“醫,病声,酒所以治病也。
”造字之后,便有了语法、句读、修辞、训诂等等更为复杂的语言文化体系的零部件。
中医就是借助这些零部件来组装其理论、体现其思维、传承其经验的。
于是,便有了“医古文”。
以医古文为代表的传统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中医独特的、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坚固外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