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
- 格式:ppt
- 大小:134.00 KB
- 文档页数:12
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含特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中小学音乐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真题试卷(并适用于各类音乐学科专业检测复习使用)温馨提示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来自2016-2020年全国各地公招音乐教师考试,中小学音乐特岗教师考试、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包含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乐理与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艺术概论等考点。
内容详实,覆盖面广,有利于考生把握当前命题趋势,了解考试题型,洞悉考点变化,达到及时有效复习的目的。
2.音乐教师招聘入编考试考题主要为识记为主,极少涉及到创编题目,不会涉及太深太过抽象的考题。
识记性的知识较多,对中外音乐史、基础乐理知识、和声、曲式等考查的知识点较细、较深。
需要考生朋友重点关注。
3.复习建议:巩固基础,自我提升,取材真题,系统复习。
最后预祝各位教师朋友顺利入编,成功上岸。
一、单选题1.《饮酒歌》选自歌剧()A.图兰朵 B.茶花女 C.自由射手参考答案:B2.歌曲《渔光曲》的曲作者是( )。
A.萧友梅B.赵元任C.黄自D.任光参考答案:选B。
任光革命音乐家。
九一八事变以后,与聂耳、冼星海等一起,发起组织剧联音乐小组和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1934年创作了著名的《渔光曲》。
3.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八分休止符的时值是()A.二拍B.半拍C.一拍参考答案:B4.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鳟鱼”是一首()曲。
A、钢琴独奏B、弦乐合奏C、弦乐重奏D、钢琴重奏参考答案:D5.“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基本特点是:()A、旋律高亢悠长,并多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
B、旋律含蓄细腻,平稳流畅。
C、旋律欢快活泼,热情奔放。
参考答案:A6.文艺复兴时期,无伴奏合唱《回声》是哪一作曲家的作品( )A.杜费B.班舒瓦 C奥克冈 D拉索参考答案:D7.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春之祭》隐去了古典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旋律,因而被认为是( )的代表。
A.浪漫主义音乐B.印象主义音乐C.现代音乐D.巴洛克音乐参考答案:C斯特拉文斯基是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是现代乐派中名副其实的领袖人物。
西部民歌“花儿”的创新与传承作者:武宇林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5期“花儿”这一流传于我国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地的古老民间歌谣,有着悠久的历史。
“花儿”民族色彩浓郁,其歌唱者有汉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以及中亚的东干族等。
其歌唱内容包罗万象,记录着中国古今的社会现象及平民百姓的情感世界,犹如一幅通俗而生动的历史画卷。
其创作中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与《诗经》中的“赋”、“比”、“兴”相媲美,被誉为西部地区的“诗经”。
其歌词结构、韵律体现出极强的口头程式,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
其词曲优美,韵味奇特,既高亢、粗犷,也不乏悠扬、委婉,体现了多民族、多元性文化生活的丰富性。
跨地域、跨文化、跨民族、跨时空的“花儿”民歌,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文化包容性,是西部多民族地区文化交流、民族和谐的桥梁与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生动诠释,更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深受西部地区各民族人民的喜爱,至今仍不失为西部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各族人民交流思想感情、维系民族睦邻关系、凝聚人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花儿”潜在着失传的危机数年前,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以来,中国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花儿”这一古老的民歌也随之被人们重新认识。
甘肃、青海、新疆和宁夏的各级政府以及文教部门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保护和抢救“花儿”。
或召开“花儿”民俗文化研讨会,或编辑出版“花儿”资料集成和理论研究专著。
青海和甘肃还利用民间“花儿会”的有利时机,举办“花儿”大奖赛及城乡物资交流会等,从而使“花儿会”这一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与旅游观光、商品贸易等有机结合,成为振兴本地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
宁夏和新疆由于没有传统的“花儿会”习俗,则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举办“花儿”演唱会,以及西部“花儿”(民歌)大奖赛等活动。
西北“花儿”中的女性形象探析作者:马瑞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11期摘要:“花儿”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约八个民族间的山歌,它以爱情为主要的歌唱内容。
在女性主义阅读视角下,“花儿”文本中许多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实则是男性话语建构的结果,她们变成了男性文化中“空洞的能指”。
“花儿”中的女性表现出集体性失语、千篇一律的模样和顺从柔弱的姿态,是男性的审美客体和欲望对象。
女性形象的塑造是西北地区宗教文化、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与西北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它们一起构筑了西北地区女性生存的现实基础,也是男性话语建构“花儿”文本的根据。
关键词:“花儿”;女性形象;男性话语;建构中图分类号:I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1-0016-04“花儿”是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山歌。
这些区域的人们时常在田间地头、山坡高地、旷野高原上放声高歌,歌声嘹亮、悠长,感情时而奔放热烈,时而苍凉悲怆,曲调颇多曲折变化,极富当地特色和民族风情。
“花儿”的内容多种多样,但主要是以爱情婚姻题材为主,刻画了男女青年从互相倾慕到相知、相恋、相别甚至离弃等各个阶段不同的情感体验,为我们了解西北地域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习俗、道德风尚等提供了极好的窗口。
然而,尽管当地的美貌女子是“花儿”的主要歌唱对象,却往往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难以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大部分“花儿”虽句句描写的是心爱的姑娘,但是明丽的语词背后是一个个苍白无力、若隐若现、甚至完全消隐的“他者”。
一、女性形象批评女性形象批评在西方指的是“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或在男性评论家评论女性作品时所运用的批评范畴中去寻找女性模式。
它以从性别入手重新阅读和评论文本为主要方法,以将文学与读者个人生活联系为主要特点。
以批判传统文学,尤其是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对女性的刻画以及男性评论家对女性作家的评论为主要内容,以揭示文学作品中女性居于从属地位的历史、社会文化根源为主要目的。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ㅤㅤ“花儿”是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的传统民歌艺术,由汉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藏族、土族、蒙古族、裕固族等多个民族使用汉语方言共同创作和传唱。
其跨地域、跨民族和跨时空的分布展现了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文化包容性,是西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
ㅤㅤ“花儿”历史久远,有学者甚至指出1979年青海省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五人一组且动作整齐划一的舞蹈彩陶盆,展示的就是先民们在劳动休息之余手拉手唱着花儿跳舞的场景。
据文献记载,明代万历年间地方官员高洪在其诗篇《古都行吟》中写道:“清柳垂丝夹野塘,农人村女锄田忙。
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
”这首诗作中所提到的“花儿”一词即如今的花儿曲调;又如河湟花儿曲调中唱到“阿哥们游过十三省,人伙里挑下个你了”,其中所提到“十三省”即明代朱元璋定都后所划分的区域行政建制。
因此可推断,“花儿”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初年。
ㅤㅤ“花儿”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由多个民族共同创造,却主要用汉语(具体说应是临夏方言)演唱的民歌。
花儿类似于其他地区的赶庙会或踏青,演唱者以歌会友,或独唱,或一问一答,或互相对唱,不拘泥于形式,自由而“散漫”,所以又叫“漫花儿”。
ㅤㅤ如果按照歌词格式、旋律特征和传唱习俗,“花儿”可以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
“洮岷花儿”仅流传于甘肃康乐和岷县等部分地区,流传范围相对较窄,所以影响力相对较小。
相对而言,“河湟花儿”流传地域最广且涉及民族最多,加上它的曲令丰富、歌词格律独特,所以影响力最大。
而如果按照歌词表现内容,“花儿”大致又可以分为情歌类花儿、生活类花儿和本子类花儿。
其中,情歌类花儿是用来展现男女爱恋之情的歌曲,曲调最丰富动人,常借助于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强调抒情性和叙事性,占到全部花儿的90%,因此,情歌既是“花儿”的主体,也最具代表性;生活类花儿是反映西北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类的歌曲,为满足日常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歌唱的,实用性较强,在演唱中常采用起兴手法;而本子类花儿多是用来讲述神话故事、历史演绎或民间传说等大型题材的作品,此类花儿更强调表现花儿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当地人又将其称为“大传花儿”。
花儿的起源花儿的起源/历史渊源“花儿”,是广泛流行在大西北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四省区的一种山野民歌。
花儿有两大流派,分别称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
河湟花儿,起源于河湟地区,即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大通河流域,后流行于西北四省区;洮岷花儿,起源和流行于甘肃一省,包括流行于岷县二郎山一带的南路花儿,康乐莲花山一带的北路花儿。
青海的东部河湟地区,和甘肃河州(现临夏地区),就是河湟花掉儿的起源地。
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中的重要一支。
以其流传地域最广泛,唱词内容最繁杂,曲令音乐最丰富,传承民族最众多,发展繁荣最迅速而著称。
花儿有著古老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西北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构成了相当浓厚的历史底蕴。
由于花儿就是山野民歌,步入没法村庄和家庭;传统观念指出它就是“野曲儿”,容易尼里大雅之堂;文人墨客不屑于在诗文中记录或提及。
故尔在历史的长河中,难寻花儿的踪迹,它只在民间口口相传,难以找寻清楚的文字记录。
在研究者们长期而艰苦的不懈努力下,对于花儿的产生年代,主要以花儿的内在联系,时代背景,花儿分解成的基本条件等,存有了多种学说。
对于花儿的起源,长期以来,花儿研究者们各持己见,众说纷纭。
经过不懈的考证和研究,逐渐形成了周朝说(《诗经》说)、唐宋代说(唐诗宋词说)、元代说(元曲说)、明代说、清代说诸种说法。
周朝说(《诗经》说)。
甘肃张亚雄在专著《花儿集》“以山歌解山歌”一文中指出,“我言以‘花掉’之一字名山歌者,中国开山第一部山歌集子《诗经》,就是最先使用这个‘花掉’字者。
花字古音为‘巴’,文学创作‘葩’,故《诗经》也表示《葩经》,实际上就是‘花经’。
译作白话就是‘花儿经’。
”青海李文真的《花儿与〈诗经国风〉》一文中,指出《诗经国风》和花儿二者中其格律、诗赋比兴、情场整体表现等,“多方面如此合辙,既非恶搞也非偶合,而就可以就是民歌本身内在的联系。
”指出花儿与《诗经》较为相近,其说道注重内在联系;花儿的盛行,也与《诗经》搜集汇聚的地域以黄河流域的西北居多,花儿其格律颇受《诗经》的影响。
河湟花儿映风俗“花儿是产生和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等省(区)部分地区的一种以情歌为主的山歌,是这些地区的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以及部分裕固族和藏族群众用汉语歌唱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
青海也成为‘少年’。
她有自己独特的格律和演唱形式。
演唱时即兴编词。
有抒情和叙事两种,以抒情短章为多。
根据其格律等可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系列。
”(王志艳:《青藏高原的呼唤》)河湟花儿别称青海花儿、河州花儿,新疆花儿、六盘山花儿、泾渭花儿是河湟花儿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微小变异。
据兰州大学教授郗慧民考证,今甘肃省的临夏、东乡、和政、广河、康乐等县和青海省的西宁、乐都、民和、湟中、循化、同仁、互助、大通等市县,在历史上通称河州。
因此,郗慧民把产生和流行于这一地区的花儿叫作河州花儿。
河湟花儿是民族融合的产物,虽然以歌唱爱情为主,但也是该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折射反映。
聆听河湟花儿和阅读其歌词,听众和读者眼前能徐徐展开该地区各民族的风俗画卷。
第一,河湟花儿反映了河湟地区民众的宗教信仰。
花儿学者黄河在《花儿与民俗》一文中说:“宗教信仰习俗是一个民族最早的文化习俗。
”“五月十三的单刀会,南禅寺搭下的戏台;多人的伙里甭找来,打发个姨妹者叫来。
”南禅寺位于西宁市,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以关帝殿为中心。
“你背上罗锅我背上枪,上山去,要吃个黄羊的肉哩;你拿上黄表我拿上香,进庙堂,要吃个不罢的咒哩。
”(孟达令)这反映了汉族群众对神赌咒的迷信思想。
“上去高山老爷庙,进去者好,出来者摆一场阵哩;庄子上看下你一个,成了时好,不成时得一场病哩。
”老爷庙建于青海省大通县北川河畔的老爷山上,因奉关公像而得名。
老爷山花儿会形成于明代,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
“七里寺峡的药水泉,担子担,桦木的勺勺儿舀干……”青海省境内的花儿会还有民和七里寺花儿会、乐都瞿昙寺花儿会、互助五峰山花儿会等,大都与汉族、土族信仰的佛教、道教有关。
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人演唱河湟花儿时,一般不涉及真主或胡大字眼,但可以从他们从事的经济活动、首饰、民族语言判断其宗教信仰,如“跟上阿哥西口外走,新疆的生活(哈)过走”。
纪念首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召开四十周年专栏029音乐与表演 | MUSIC &PERFORMANCE 2021_01最近读到项阳先生在2015年《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第三期上发表的《民歌认知续论——对花儿等歌种创承机制的相关思考》一文,项先生从“花儿”入手谈了对民歌认知的一些问题。
他说:“学界认定花儿是为民歌类下山歌的一种,但深入辨析之时我们发现,既有民歌分类难以相对准确把握这其中的内涵”由此引发了他对民歌分类的再思考。
同时他还指出:“花儿这个歌种真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区域音调内涵,值得深层辨析与梳理”。
[1]我是在甘肃长大的,对那里流行的“少年”“花儿”以及陇中地区的“山歌”略知一二,项先生的文章给我不少启发,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不揣冒昧,草成此文,对“花儿”进行一些辨析和梳理,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中国音乐辞典》中对“花儿”一词的解释是:“山歌的一种。
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相比邻的广大地区,一般分为三类:(1)河湟花儿……(2)洮珉花儿……(3)陇中花儿……”[2]。
将“花儿”分为上述“三类”a是音乐学界、民俗学界普遍的认知,目前也有不少民间歌手接受了这样的认知。
但在民间,“河湟花儿”原来称为“少年”,“洮岷花儿”称为“花儿”,而“陇中花儿”则称为“山歌”。
在我看来,构成一个山歌的歌种,应当在歌词、曲调和表演方式三方面都有其共同特征。
首先歌词要用独特的方言,具有一定的格律;其次曲调要有与歌词相适应的结构形式和独特的风格;最后要有独特的表演形式。
“少年”“花儿”和陇中的“山歌”,民间各有不同称呼,歌词用不同方言和不同句式;曲调有不同风格,不同结构;同时有不同的来源,表演形式和场合也不同。
它们之所以被看成是一个统一歌种中的三个“类别”或者“流派”“体系”,不是民间“原生态”的认识,而是在文人和专业艺人推动下形成的改变。
最后,也由于文人和知识分子的努力,才出现了项先生在文章中指出的,把这三个“类别”和一些小调混为一谈的现象。
花儿歌词赏析花儿歌词赏析一、花儿的由来作为西北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几百年来花儿一直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四省(区)的七八个民族中代代传唱,绵延不绝。
而流传于青海的河湟“花儿”,更是青海各族人民心头盛开的一朵艳丽奇葩,她形象地表达了老百姓的爱情,逼真地反映了人们的心声,是广大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水是生命之源,江河哺育了人类文明。
得到黄河及其上游一级支流湟水滋润的青海东部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河湟“花儿”在这块沃土上长得根深蒂固、开得如火如荼。
据考古发现,这里分布着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石岭下类型的彩陶文化和青铜时代的辛店和卡约文化等文化类型,在湟水河流经的乐都县柳湾的一处干旱台地上,曾一次发掘出了彩陶器皿1.5万件(主要是马家窑文化),其主题纹饰以水波状纹、圆点纹、连续S形构成的旋涡状带纹为主,线条粗细均匀,奔放流畅,有强烈的动感。
这里出土彩陶数量多、制作精美、纹饰繁复,堪称“彩陶王国”。
而在湟水第二大支流北川河流域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三组五人舞蹈彩陶盆上,原始先民牵手踏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生动地再现了舞乐活动。
考证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成型舞蹈图案。
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河湟“花儿”,无疑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
大西北的漫天风沙和干旱贫瘠的土地,并没有抹杀彩陶王国后裔们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黄河、长江的润泽赋予了他们无穷的智慧。
“白牡丹白着耀人哩,红牡丹红着破哩!”以花命名的民歌在古今中外都是极为罕见的,20世纪50年代,一曲根据青海民歌改编而成的《花儿与少年》风靡全国。
在河湟“花儿”中,男人亲昵地把心目中的她称之为“花儿”,女人则把梦中的白马王子呼为“少年”。
“花儿”赏心悦目,“少年”朝气蓬勃。
“花儿”与“少年”息息相连、心心相印,所以青海人把唱“花儿”又叫“漫少年”。
作为一种脍炙人口的民歌,“花儿”拥有上百种丰富的曲调,这些曲调是用不同的“令”来称呼的。
美丽的“花儿”——宁夏民歌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实际上是一种高腔山歌。
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流行地区:西北地区,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地区的花儿很出名种类:分为“整花”和“散花”两种,“整花”以长篇为主,“散花”形式自由,可以即兴发挥。
特点:与银川的花儿相比,海原花儿唱起来更加高亢、激昂,时而声音嘹亮,时而委婉细腻,是回族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
整花的完整长篇为你娓娓道来一段段动人故事,自由的散花变化自由,不时显示出演唱者的多才机智,两人对唱时,你方唱罢我来接,你一句,我一段,精彩对接迭起,常常让听众听得如痴如醉。
演唱花儿的人被称为“漫花儿”或“漫少年”。
“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其源泉则源于河州(今甘肃临夏)。
“花儿”内容丰富,多为情歌,也有表现回族人民生活的。
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词多即兴创作,十分口语化,且不避俚语俗词。
“花儿”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文字优美,格律谨严。
它的音乐主调多达1 0 0 多种,旋律、节奏、唱腔都有着独特的风格。
由于“花儿”最早产生于山间田野,歌手们在空旷幽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所以它的曲调多高昂、奔放、粗犷、悠扬,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在回族聚居的临夏地区,几百年以来,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人们都要聚集于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山间举行传统的“花儿”会。
每年农历6 月初1 至初6 的莲花山“花儿”会和农历4 月2 8 日的松鸣岩“花儿”会久负盛名。
春夏之交,树木葱绿,山花烂漫。
届时,歌手云集,对歌联欢,盛况空前。
唱词方式花儿的唱词在结构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为“齐头齐尾式”,一般是按四句一组,分为两段。
如《金鸡姑娘》中的唱段:“四季里日月来又归,比不上母亲的劳累。
南腔北调——谈中国民歌的魅力民歌时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时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多为群众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
其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常见的民体裁材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等。
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
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
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花儿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的一种山歌,以歌唱爱情为主,主要产生于甘肃的洮岷、临夏和青海的东部农业区,是当地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以及部分裕固族、藏族群众用汉语歌唱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
按传统说法,男歌手将女情人称为“花儿”,女歌手将男情人称为“少年”,故“花儿”又叫“少年”,(在青海)唱“花儿”也称“漫少年”。
歌唱方式为独唱或对唱,演唱时即兴编词,声调高亢舒长。
花儿的演唱不论是那个民族,都用汉语演唱,唱法有尖音(假声)和苍音(真声)之别,也有真假声并用者,一般男声多用假声,女声多用真声,男女齐唱对唱时,唱同等音高。
花儿的词有着独特的格律,这种格律是区别“花儿”与其它民歌的显著标志。
花儿的唱词格式多样,衬语十分丰富,曲体结构也有较多样式。
花儿除在农事劳动和山野运货等劳动场合歌唱外,各地还有“花儿会”的习俗,一般在农历四到六月间(以六月初最盛),选择风景秀丽、名山古刹坐落的地方,会期多则三四天,少则一两天。
花儿的源起与发展花儿的源起与发展摘要:花儿是中国民族之魂,花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绚丽多彩。
当今,青海原生态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创编的风情歌舞《花儿与少年》等在祖国大江南北十分流传,甚至流传到国外许多华人圈及演艺圈,花儿已冲击着中国民歌流传的浪潮。
其起源于明代,流行于青海河湟等地区、甘肃临洮等地区、宁夏银川等地区、新疆南部等地区的大西北花儿,闻名于华夏大地,是一种多民族民歌。
关键词:花儿源起发展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XX)05-017-02 花儿是中国民族之魂,花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绚丽多彩。
当今,青海原生态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创编的风情歌舞《花儿与少年》等在祖国大江南北十分流传,甚至流传到国外许多华人圈及演艺圈,花儿已冲击着中国民歌流传的浪潮。
在青海这块热土上,春夏秋冬处处洋溢着高原花儿浓郁的气息。
在高山、在平川、在森林、在河滩,一首首高亢嘹亮、委婉悠长的花儿,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歌抒发思想情感,歌唱爱情、赞美生活、追求自由、向往幸福。
一声声此起彼伏的群体花儿,汇成了波澜壮阔的花海,令人浮想联翩。
在大西北花儿体系中,我们是否把原称的河湟花儿成为高原花儿,更加贴切一些。
因为河湟花儿已成为青海与甘肃两界的河湟地区,高原花儿作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成为当今大西北花儿发展过程中的多民族花儿的前沿阵地。
一、花儿源起与交融起源于明代,流行于青海河湟等地区、甘肃临洮等地区、宁夏银川等地区、新疆南部等地区的大西北花儿,闻名于华夏大地,是一种多民族民歌。
“花儿”以花借代指钟爱的女性,与“少年”男性相对应,是美好的象征。
那么,花儿的基音是哪里来的,其文化圈为什么在大西北如此强大众说纷纭,也成为国内许多音乐研究者和爱好者很感兴趣的事情。
基音的渗透与当地文化的融入成为花儿兴盛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周穆王西行与西王母相会,互赠瑰宝奇珍时的《瑶池对歌》开始,情歌源于西周,盛兴于唐,跨越元明延续至今,至少有20XX多年的历史。
青海花儿花儿属于山歌的一种,主要流行于西北的青海和甘肃两地,这里文化渊源深厚,很早以前就有人类文明的足迹。
特别是驻足于黄河沿岸的一些地区,更是空前的繁荣,曾一度孕育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原始文明。
但偏于一隅的地理条件,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这一地区始终居于比较落后的行列。
苦甲一方和贫穷落后成了这里的代名词,迄今为止,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还从事着农耕生产活动。
在这样一个农业社会和泥土味纯正的地区,几千年来孕育了众多精品的艺术种类,有绵延几公里,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有响彻云天的兰州太平鼓;有悲壮豪迈、近似摇滚的吼喊西秦腔;更有脉脉含情、柔情似水的浪漫花儿调。
其中花儿是最为常见的艺术种类之一,花儿不仅饱含着音乐艺术性,而且还有这文学意蕴和民俗学价值。
在西北人眼中,花儿不止是一种悠扬的山歌,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和男女传情的方式。
所以说,花儿既有着艺术欣赏价值,还有着文学研究价值,不仅表现了西北人的多情,而且还反映了一种西北人的浪漫。
本文主要以西北花儿的一支——“洮岷花儿”为例,通过剖析几首不同风格的花儿小调,来彰显花儿中所包含的独特艺术魅力。
用几首生活中常用的“交流花儿”,以及花儿在生活中所具有的独特社会功用。
来说明西北人与花儿的关系,以及花儿中所具有的人文情怀和人文情怀在花儿中的体现。
真正搞清楚花儿与人儿的关系,将这种文化中的音乐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展现出来。
一、花儿中的艺术花儿中的艺术,一般尽显在其唱词之中,花儿的唱词大多用“比兴”的手法写作,都只先陈述甲物,通过甲物的特征以及感情的描写,来突出对乙物的特征描写和情感表达。
除了运用“比兴”的手法之外,在花儿的唱词中还用了“夸张”、“押韵”、“开花调”等形式的写作方法。
花儿中所唱的内容多为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有表达一方对另一方的爱慕之情的,也有表达两人相思之情的,还有表达为冲破封建婚姻制度而战斗的,更有表达俩人忠贞不移的爱情和互诉衷肠的。
以下便是笔者根据这几类思想感情,整理的例子。
《青海花儿试论青海“花儿”的语言表现与时代特征》摘要:“花儿”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四省(区)的部分区域、汉族、撒拉族、回族、藏族、汉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等民族都共同用汉语演唱“花儿”,在“花儿”语言中常常还出现像“俩、砝码、攒劲、教席、红丢丢儿、赞将”等颇具特色的河湟地区语言,这种语言在“花儿”语言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花儿”特有的语言规律是“花儿”的第一特色,常说:“说的比唱得好”就是首先要说好“花儿”,为花儿的语言特色及格律定格,所以“花儿”的发展与“花儿”的语言是不可分割一、青海“花儿”的语言特征青海“花儿”表达的社会内容很丰富,有反映劳动生活的,有表达爱情的,有讴歌时代、赞美祖国河山的,有叙述历史的,有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婚姻自由的追求、还有借历史传说来表达当今的社会现状等等,总之“花儿”尽情地表达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在“花儿”中尽显人间百态。
正如老百姓所说“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
“花儿”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四省(区)的部分区域、汉族、撒拉族、回族、藏族、汉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等民族都共同用汉语演唱“花儿”。
虽然有些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如藏族既有自己的文字又有语言,撒拉族、土族有语言无文字,裕固族在甘肃境内,这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属蒙古族语系和新疆阿尔泰语系两种语言。
唱“花儿”的这部分裕固族其民族语言是属蒙古语系,但他们在唱“花儿”时却用汉语演唱。
各民族在演唱“花儿”时都保持自己的地域语言发音特点,“花儿”特有的河湟语言特色为青海“花儿”赋予了独特的魅力。
1、青海“花儿”的河湟地区汉语言特征青海“花儿”以丰厚的地域文化为根基,从词汇、读音以河湟地区的方言为基础,“花儿”用“顿”来表示节奏,四句“花儿”有每句三顿,也有一句两顿,每句末顿字数二、三、四字不等。
六句“花儿”,其结构、韵律、发声都是用方言来实现的。
一般有通韵、交韵、间韵、多为单句双押、双句相押、三句不入韵的格式。
论洮岷花儿及其社会文化功能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的一种山歌,是一种原生态民歌,它以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歌的独有特色传达着西北高原汉、回、藏、土、东乡、保安、撒拉、裕固等八个民族人民的心声。
自从1940年张亚雄的《花儿集》出版以来,人们便习惯于以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来冠称花儿的分类。
河州花儿又称河湟花儿,在青海叫青海花儿,或者叫青海少年,在宁夏叫宁夏花儿,在新疆亦叫河州花儿,或叫天山花儿;洮岷花儿以洮河和岷山而得名,又叫莲花山花儿和二郎山花儿。
在本论文中,笔者拟从洮岷花儿的形成、类型、格式、风格等方面着手研究,并进而探求其社会文化功能。
一洮岷花儿是西北花儿的先声,[1]主要流传在甘肃境内的临潭(古洮州)、卓尼、舟曲、迭部、岷县(古岷州)、宕昌、武都、文县、康县、康乐、临洮、渭源等地区。
民间按照地理、方言、民俗、音乐及演唱形式,又将其分南、北两路花儿。
南路以岷县的二郎山为中心,主要是岷县、宕昌、武都等地区;北路是莲花山周围的康乐、临洮、临潭、卓尼、渭源等县。
南路派花儿研究者称其为“啊欧怜儿”,因为歌手总是以一声高亢悠长的“啊欧怜儿”起唱。
又有研究者冠以“扎刀令”之名,言其曲调起音突兀上扬,高亢粗犷,好似尖刀刺人发出的尖叫声。
[2]其实这是对此派花儿的蔑称,因为在当地人的心中,根本就没有文化人所说的“令”的概念,他们只是用“怜儿”指代自己所爱的人,就像现在有时候用“尕心疼”、“娃的阿姨”、“远路想”、“投心病”、“小冤家”、“尕妹妹我的人”等替代“怜儿”一样,在这里“怜儿”与《子夜歌》中的“怜”意相同,都含有“我的爱”的意思。
[3]南路派花儿曲调悠扬绵长,慷慨激越,火辣辣、热腾腾,如山风野火,撩人情怀,具有比较原始的性征,表现了花儿的原始风貌,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北路派花儿“莲花怜儿”(又叫“啊花儿”、“两怜儿”),是由南路花儿发展演变而来的,由于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和当地的民俗民情的交融互化,它听起来比南路花儿悦耳动听,演唱时,由“唱把式”领唱,众歌手搭和音,旋律优美,气氛热烈。
试论青海“花儿”的语言表现与时代特征作者:马清华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21期一、青海“花儿”的语言特征青海“花儿”表达的社会内容很丰富,有反映劳动生活的,有表达爱情的,有讴歌时代、赞美祖国河山的,有叙述历史的,有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婚姻自由的追求、还有借历史传说来表达当今的社会现状等等,总之“花儿”尽情地表达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在“花儿”中尽显人间百态。
正如老百姓所说“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
“花儿”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四省(区)的部分区域、汉族、撒拉族、回族、藏族、汉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等民族都共同用汉语演唱“花儿”。
虽然有些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如藏族既有自己的文字又有语言,撒拉族、土族有语言无文字,裕固族在甘肃境内,这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属蒙古族语系和新疆阿尔泰语系两种语言。
唱“花儿”的这部分裕固族其民族语言是属蒙古语系,但他们在唱“花儿”时却用汉语演唱。
各民族在演唱“花儿”时都保持自己的地域语言发音特点,“花儿”特有的河湟语言特色为青海“花儿”赋予了独特的魅力。
1、青海“花儿”的河湟地区汉语言特征青海“花儿”以丰厚的地域文化为根基,从词汇、读音以河湟地区的方言为基础,“花儿”用“顿”来表示节奏,四句“花儿”有每句三顿,也有一句两顿,每句末顿字数二、三、四字不等。
六句“花儿”,其结构、韵律、发声都是用方言来实现的。
一般有通韵、交韵、间韵、多为单句双押、双句相押、三句不入韵的格式。
在通韵中常见以虚词押运。
“花儿”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如“尕手尕来尕指甲,指甲上包着的海纳;抓住尕手问一句话,尕嘴一抿着笑哈。
”这首“花儿”,一口气用了五个“尕”字。
“尕”是湟水河流域特有的语言,“尕”是小的意思,在这里还有可爱之意。
“海纳”学名称凤仙花,包“海纳”是当地回族女子尤其喜欢的风俗习惯,是传统的指甲装饰。
夏日的晚上,姑娘、媳妇们会将少许的明矾和凤仙花一起捣碎成泥后,放在指甲上,然后用嫩绿的植物叶把手包严然后裹上布,使其不得脱落,第二天早上打开,指甲色泽鲜艳而自然,红红的很好看。
花海歌潮空谷回响内容摘要:“花儿”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歌,“花儿会”则是当地一年一度举行的群众性的花儿竞唱会。
岷县二郎山花儿会源于当地古老的祭神赛会,在二郎山花儿会上演唱的曲调是“啊呕令”。
文章是作者对二郎山花儿会有关问题所做的初步调查。
关键词:花儿会湫神祭神赛会啊呕令“花儿”是一种古老的民歌,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部分地区。
按其流行地域、音调和格律等的不同分为“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类。
其中“洮岷花儿”以洮水、岷山而得名,其曲调又以洮水为界,洮河北和下游的“两怜儿”以莲花山为中心,流传于临潭(旧洮州)、卓尼、渭源、临洮、康乐等地,称为“北路派”;洮河南的“啊呕令”以二郎山为中心,流传于岷县、宕昌等地,称为“南路派”。
按当地传统,花儿的传唱只能在山间野外进行,不允许在家里、村庄内演唱,遇到有不同辈分的人在场时也不能唱。
在洮岷花儿流行区内,每年春夏之际有大小不同、形式多样的花儿会近百场。
其中以南路派农历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儿会和北路派农历六月六莲花山花儿会最为著名。
本文即是对二郎山花儿会所做的实录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地理人文环境二郎山位于甘肃岷县城南。
岷县古称临洮,地处陇中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山大沟深、高寒阴湿。
全县境内有22条长年流水河,其中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穿境而过。
洮河岷县段沿岸有大量的“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遗址。
岷县是古羌族的住地,是传说中“龙的故乡”。
岷县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重地,自古就有“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之说。
商贸活跃,是通向大西南的“旱码头”。
如今,岷县境内有汉、藏、东乡、裕固、撒拉、土族等9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5%。
二、二郎山花儿会与湫神祭祀二郎山花儿会是当地传统的祭神赛会上的一种风俗,源于古代羌族、藏族的“祭山会”。
岷地气候变化很大,多冰雹、干旱。
人们往往把农业生产收成的丰欠、人丁的兴旺与祸福、牲畜的增减都看成是“神灵”在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