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16
重庆水生态调研报告
根据对重庆水生态的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污染状况:重庆的水生态系统承受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国内外排污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质严重下降。
2. 水资源状况:尽管重庆享有丰富的水资源,但大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由于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
3. 生物多样性:重庆拥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包括许多特有物种。
然而,由于污染和生境破坏的影响,许多物种面临濒危或灭绝的威胁。
4. 水生态修复:重庆政府应加强水生态修复的工作,包括改善废水处理设施,并采取措施减少排污量。
此外,重建湿地和河道生态系统有助于恢复水生态平衡。
5. 教育与意识提升:重庆应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众对水生态的认识和意识。
这将有助于推动大众采取积极的环境保护行动,并对水生态系统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重庆面临着水生态系统严重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通过加强水生态修复工作,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我们可以为重庆的水生态系统带来积极的变化。
2023公民生态环境意识调查报告2023公民生态环境意识调查报告1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同时大量的各种废弃物也被制造出来,它们严重破坏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危及我们的生存。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环境状况的不断重视,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日益受到不断地重视和加强。
人们改造自然的同时也遭受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
尽管我国政府不断加强整治力度,但是由于其他人为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还不容乐观。
为此,我和同班同学王刚利用暑假时间在家乡展开了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旨在了解公众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看法,同时对我们的周边生活环境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针对性的对家乡居民宣传环保知识。
本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随机调查的形式对__州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以及周边环境状况展开了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又想问卷100份,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发现__州市的环境现状以及攻门的环保意识依然堪忧。
一、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有83%的人表示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家乡街道上经常有废纸废物、附近的河流湖泊浑浊不清;有17%的人表示还可以,但是不是很好,有一定的差距,人需不断改进。
说明本地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仍然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
有73%的居民认为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十分担心后代人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并且想为环保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看来环境问题已经为广大人们所关注,已经成为了一个众人瞩目的重大问题。
有52%的人认为当个人利益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会优先选择环保;另有48%的人选择会优先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犹豫不决。
看来,虽然与以前相比,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还有一些不顾生态平衡蓄意破坏环境的人,而他们为的只是一些个人利益。
在如何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上有55%的人认为应加大宣传力度;有77%的人表示要加强相应的教育。
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环保教育;另有56%的人认为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加大惩处力度。
永川生态环境调研报告(1)永川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永川区位于重庆西部,东距市区63公里,西离成都276公里。
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横贯全境,长江流经南端,历为渝西和川东南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文化、金融、能源中心。
公元776年置县,1992年撤县建市,2006年撤市设区。
因城区“三河汇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
全区幅员面积1576平方公里,辖19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02.47万人,其中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45.85万人,是重庆除主城区外,城镇化最高的一个区。
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职业教育基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永市级工业园区永川工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初步形成机械电子、轻工食品、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四大产业集群。
商贸物流繁荣兴旺,小商品、建材、家电、农产品批发市场辐射渝西、川东南和黔西北地区,成为重庆规划建设的八个现代物流基地之一。
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森林公园茶山竹海、AAAA景区重庆野生动物世界、全国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区中华梨村等景区,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永川文化底蕴深厚。
永川恐龙、石松化石闻名世界,茶文化、石文化、竹文化源远流长。
孕育了清朝台湾知府黄开基、“东方梵高”陈子庄、微生物学家陈文贵、地理学家徐近之、微刻艺术家刘声道,作家(小说)易凡,(戏剧)蔡世伟,(文学评论家)文世奎,(诗人)钟代华等名人,是中国国际象棋队、中国跆拳道训练基地和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写生基地。
有各类职业院校30所,职教学生10.4万人。
永川区位突出,交通便捷。
靠四川腹地,临三峡库区,扼成渝要冲,处于成渝、长江上游和永泸经济带构成的A型经济骨架上。
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长江流经南境21公里。
初步形成渝西能源配给、金融、科教医疗中心。
努力塑造“森林之城、温馨之都,职教之城、人文之都,创业之城、财富之都,开放之城、商贸之都,茶竹之城、休闲之都”。
永川物华天宝,资源丰富。
煤、铁、天然气、石英砂储量巨大。
盛产茶叶、黄花梨,出产生物化石桫椤,是全国商品粮、商品猪、桔柑、楠竹、蚕丝生产基地,享有“三江粮仓”之称。
重庆环境调查报告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保已成为每一个国家以及城市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作为一个重要的中西部地区市,重庆也不例外。
通过对重庆市环境进行调查,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一、空气污染问题重庆是一个拥挤的城市,汽车和工厂的数量很多,这导致了空气污染问题。
尤其是在冬季时,因为取暖方式的问题,PM2.5指数高达150以上,严重影响市民的身体健康。
针对这个问题,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加大交通限行力度,增加公共交通线路,推广清洁燃料和新能源汽车等,空气质量逐渐得到改善。
二、噪音污染问题重庆市的城市建设规划均衡不足,商业区和居民区的混杂也导致了噪音污染问题,尤其是在夜间,噪音污染更为严重。
如果长时间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中,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如头痛、失眠、听力下降、心理变化等。
政府应该在城市规划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噪音污染问题,尽可能减少居民区和商业区的混杂,同时在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的规定上进行控制,保证居民的生活环境。
三、水污染问题重庆市的水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人们无序的行为和企业的不良行为,导致了水污染问题。
化学品和化肥的使用不当导致水中的一氧化碳成分增加,水的PH值也比较低。
这将导致水生态系统变得不稳定,影响到沿江沿岸地区的民生水源。
政府应该制定更严格的水污染控制措施,同时对企业进行更具体的监管,保证水的质量。
四、垃圾处理问题重庆市每天产生大量的垃圾,处理起来非常困难。
特别是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地区,垃圾常常成为城市不断出现的“隐形污染”。
在一些商业区,卫生条件较为陋旧,没有及时清理的烟蒂、垃圾等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源源不断的“垃圾堆”。
建议政府加强垃圾处理工作,包括加大环境创建投入,强化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等措施。
总体来说,重庆市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污染程度较高。
在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之间,需要政府和市民携手合作,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重庆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重庆生态环境调查报告随着人口密集度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的中西部城市,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改善重庆市的生态环境,近期市政府对重庆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本文将对《重庆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调查背景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为了更加科学地认识重庆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制定出科学的保护和治理方案,《重庆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应运而生。
此次调查由重庆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牵头,重庆市环保局等16家单位参与,历时近半年完成。
二、调查结果1.生态环境总体概况重庆市总面积为8.23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区面积为35.6万公顷,占地面积的43.2%。
重庆市境内景观类型较为丰富,主要包括石山、丘陵、平原、山地、湖泊和河谷等景观。
2.大气环境质量重庆市空气质量总体上仍处于较差的水平,PM2.5、PM10等主要污染物浓度较高,导致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严重。
重庆市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尚可,但南岸区和江北区的江河水质较差,主要原因是排污口集中、废水处理不彻底等问题。
4.土壤环境质量重庆市土壤环境质量较差,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农药、有机污染物等。
其中,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和市区用地的土壤污染比较严重。
5.噪音和固体废物重庆市噪音污染比较严重,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和交通干道。
固体废物处理方面,近年来重庆市推行了一系列垃圾分类、绿色回收等措施,但仍存在垃圾分类难度大、垃圾神仙少等问题。
三、调查分析1.生态环境总体状况重庆市的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还是比较良好的,除了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外,还有许多地方保留了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2.大气环境质量重庆市作为一个山城,地理条件并不利于空气污染排放,因此,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需要更加严格的规章和控制,以减轻空气污染的负担。
水资源和水环境对重庆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水污染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环境现状调查报告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当前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调查结果表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为了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并加强对环境监测和治理的投入。
一、介绍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了解当前环境的状况,本次调查对环境进行了全面地调研和分析。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在线问卷调查,我们获得了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关注的数据。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考察,观察了一些污染源和重点保护区的环境状况,获得了一些直观的数据和信息。
三、环境现状分析1.环境污染调查结果显示,环境污染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工业污染、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生活垃圾的处理不当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2.资源浪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量也大幅增加,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
调查显示,人们的用电习惯、用水习惯和用纸等生活习惯不够环保,能源和资源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3.生态破坏调查显示,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破坏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土地开发、采矿活动和乱砍滥伐导致了植被的丧失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一些重要的生态环境区域正面临严重的破坏和生态系统崩溃的危险。
四、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环境保护的氛围。
2.促进循环经济鼓励企业采用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推动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1篇一、前言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生态问题的现状,我们组织了一次生态问题调查实践活动。
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为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1.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以下方法:(1)实地考察:深入农村、城市、山区等地,对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
(2)问卷调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当地居民、企业、政府部门等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生态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生态问题的原因和规律。
2.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农村居民对生态问题的认知和态度。
(2)城市居民:了解城市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城市居民对生态问题的认知和态度。
(3)企业: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企业对生态保护的措施。
(4)政府部门:了解政府部门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1)农田污染:部分农田存在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现象,导致土壤污染严重。
(2)水源污染:农村水源污染问题突出,部分村庄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
(3)植被破坏:过度开垦、滥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
2. 城市生态环境现状(1)空气质量:城市空气质量问题突出,PM2.5、PM10等指标超标。
(2)噪音污染:城市噪音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生活。
(3)水体污染:城市水体污染问题严重,部分河流、湖泊污染严重。
3. 企业生态环境现状(1)污染排放:部分企业存在污染物排放超标现象,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节能减排:部分企业尚未达到节能减排标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4. 政府部门生态保护措施(1)政策法规: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法规,对生态环境进行规范。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2024年的生态环境现状,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等方面的污染状况和环境问题。
二、调查方法1.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的报告、论文、研究文献等,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2.实地调查: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
三、调查结果1.大气污染根据资料显示,2024年的大气污染状况相对较严重。
城市地区的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其中,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是主要污染源之一、一些地区的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或超过了国家标准。
2.水环境污染根据数据统计,2024年的水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是造成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
一些水体的水质已达到或超过了国家饮用水标准,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3.土壤污染据研究显示,2024年的土壤污染问题也相当严重。
工业活动和农用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和农药等污染物浓度增加。
严重的土壤污染不仅危害了农作物的生长,也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安全。
4.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一些保护区和自然保护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仍然存在。
非法狩猎、森林砍伐和湿地开发等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造成了威胁。
5.环境管理和政策2024年,中国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
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得到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然而,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环境管理事务仍面临挑战。
四、结论与建议1.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工业和车辆尾气排放。
2.加强水环境治理,减少工业废水及农业面源污染。
3.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推广无公害农业和有机农业。
4.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制定并严格执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
5.继续加大环境管理和监测力度,加强执法力度,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深刻意识到2024年生态环境的困境和面临的挑战。
家乡生态环境变化的调查报告家乡生态环境变化的调查报告「篇一」在环境科学中,一般认为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称。
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
大气、水源、土地、草原、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矿藏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
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自下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为此,我作了调查。
调查时间:20xx年4月15日晚。
地点:网络。
调查对象: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情况。
调查结果:1、臭氧层被破坏。
臭氧层占平流层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含量极低,却能吸收紫外线的功能,但是由于人类破坏,臭氧层迅速耗减,被极度破坏。
如南极的臭氧层空洞。
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被破坏的面积达2400万平方公里。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上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
欧洲和北美洲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2、淡水资源危机。
地球地面虽然2/3为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为淡水,但其中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
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5%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
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
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我国5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
由于人类的破坏使得地球水资源有限,不少大河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黄河都已雄风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3、土地荒漠化。
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
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
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
2024年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总结____年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总结____年是关于生态环境调查和保护的重要一年。
在此年度的调查中,我们对全球各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以下是报告的总结:一、气候变化____年的调查表明,全球气候变化依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不断上升的温度对冰盖和冰川的融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增加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
同时,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水、干旱和暴风雨等,对人类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森林砍伐森林砍伐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森林砍伐速度持续加快,尤其是亚马逊雨林和非洲大草原地区。
这些地区的森林砍伐对全球碳排放量的增加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地球生态系统稳定性构成了威胁。
三、水污染水污染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一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地区的水源已被过度污染,包括工业废水、农业排放和城市污水等。
水体污染对人类健康和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四、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调查的重点之一。
在____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全球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栖息地破坏、非法贸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和减少。
我们需要采取紧急行动,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以保护地球上的物种多样性。
五、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为解决方案之一。
在____年的调查中,我们看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全球各地的政府和组织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和实施环保政策等,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____年的生态环境调查结果显示,全球面临严重的气候变化、森林砍伐、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我们需要采取紧急行动,保护和恢复地球的生态系统,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一个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未来。
2024年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总结(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重庆环境调查报告重庆环境调查报告一、引言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经济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环境问题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重庆的环境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环境调查,并撰写了本报告,以期为重庆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二、大气污染重庆的大气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重庆的空气质量指数(AQI)经常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尤其是工业区和交通密集区。
这主要是由于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造成的。
此外,重庆地势特殊,容易形成气象逆温,导致污染物滞留,进一步加剧了大气污染问题。
为了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重庆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推行了清洁能源发展计划,鼓励使用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此外,加强了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推动了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减少。
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提高环保意识,以改善重庆的空气质量。
三、水污染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城市,水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我们的调查发现,重庆的一些河流和水体受到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严重污染。
这不仅对当地水资源造成了威胁,也对长江的水质产生了影响。
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重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强了对工业废水排放的监管,推动了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此外,加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
然而,由于重庆的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垃圾处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的垃圾处理问题日益突出。
我们的调查发现,重庆的垃圾处理设施不足,导致垃圾无处可去。
一些垃圾堆积点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美观,还对环境和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为了解决垃圾处理问题,重庆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强了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工作,推动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设。
此外,加强了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了垃圾处理效率。
然而,垃圾处理问题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需要进一步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培养良好的垃圾处理意识。
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5篇范文第一篇: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许多人共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得最少的,因为所有人对自己东西的关心都大于与其他人共有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可以用来解释今天环境危机的原因。
许多人相信道德的力量,其实道德不过是功利主义的一层华丽的外衣。
人们也许并不真心关心环境,只有一群衣食足又受到过教育的富贵闲人或专家学者在大声呼吁,然而,你如何告诉身处温饱边缘的人们保护金丝猴的意义;你又如何面对无数双饥饿乞求的眼睛,在这些眼睛里,森林就是面包、衣衫,就是生存。
下面我就对重庆市的生态现状的调查结果进行一些分析。
一、生态环境现状(一)土地全市幅员总面积822.69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97.01%,水域面积2.99%。
土地构成为:农用地292.94万公顷,林地297.39万公顷,居民点、工矿及交通用地55.01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50.61万公顷,其中农用地、林地所占比例较大,未利用土地不足20%。
根据市国土部门提供的动态数据显示,与1997年比较,2000年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而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显著增加。
(二)水环境状况1、水资源境内各类水资源合计4624.42亿立方米,其中过境水资源量3981.3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当地地表水资源量511.4亿立方米。
2、地表水水质2000年,除黄草峡断面外,长江、嘉陵江水质都基本保持1995年水平。
2001年2-3月,乌江220公里河段水质已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
西部地区永川、大足等8区(市)县次级河流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已出现严重的水荒。
3、湿地市域内湿地面积共计1006469 公顷,以人工湿地为主体,占湿地总面积83.25%。
(三)生物多样性1、物种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2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25种,分别占全国同类植物62.5%、4.1%、23.1%。
重庆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国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形势愈发严峻。
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导致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并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但是我国空气质量还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以本次调查也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了解我国空气质量状况的途径。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目前的空气质量状况。
我们选取了重庆地区四个区县(市),从城市不同层面来进行了调查。
下面我们就通过以下这些方法对空气质量进行一个小调查:以重庆市为例,共调查了近百个空气站,测量数据来源于环保公众网2018年6月18日数据。
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重庆地区各监测点空气质量总体情况良好;(2)大部分监测点位都处于优良状态,污染物浓度都低于国家卫生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3)重庆空气质量总体情况良好;(4)轻度污染;未达到国家规定(2012年版)二级标准和一般标准要求(以下简称三项一级标准)。
(注:三项指标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 PM2.5)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无工业污染;无重污染天气过程发生时。
以上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且未出现相应级别为严重污染事件或者突发环境事件。
该标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评价城市空气质量情况:空气质量、固体废弃物污染、人类活动所致污染物情况等。
根据国家规定,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为优良、污染二级等以下;可以适当食用;其他未达到国家规定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的空气质量标准要求可以作为健康环境使用;在此基础上规定不允许人类进入或影响空气质量污染。
”(2)我国环境法第21条明确规定“污染排放标准由国务院规定。
”(2)环境保护标准中有明确要求必须使用空气质量等级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要求监督管理环境质量、保护大气环境和保护水环境的措施以及(一)根据需要划定或者公告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内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重庆环境污染调查报告重庆环境污染调查报告一、引言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报告旨在对重庆市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参考。
二、大气污染重庆市的大气污染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空气质量差、雾霾频发等方面。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重庆市的PM2.5浓度高于国家标准的天数占比超过70%,其中主城区更是超过80%。
这意味着居民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
重庆市拥有众多工业企业,其中一些老旧企业的环保设施滞后,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
此外,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也成为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三、水污染重庆市的水污染问题同样严重。
长江是重庆的重要水资源,但由于长期的工业废水排放和农业污染,长江水质受到严重破坏。
调查数据显示,重庆市的水质达标率不足50%,其中重点污染断面更是不足30%。
这意味着大量的水源无法直接供人们饮用,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除了工业和农业排放,城市污水处理不完善也是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重庆市的污水处理厂数量不足,处理能力也不够,导致大量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加剧了水质的恶化。
四、土壤污染重庆市的土壤污染问题虽然不如大气和水污染那样引人注目,但同样存在严重的隐患。
工业废弃物和农药残留是主要的土壤污染源。
由于一些企业的不合规操作,工业废弃物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或填埋,导致周边土壤受到污染。
此外,农业中过量使用农药也导致土壤中农药残留的问题。
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食物链传递。
当受污染的土壤中种植农作物或饲养动物时,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会被人们摄入,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五、环境保护措施要解决重庆市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采取综合的环境保护措施。
首先,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动工业企业更新设备,提高排放标准。
2023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1一、市民对我区环境质量状况的总体评价近年来,我区持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四大环保工程,城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区共完成10个生活小区,30个污染源,15个公建单位及11条区管道路的污水收集系统的改造;完成了11条主河农灌河道清淤整治任务,共清污河道7335米,内河水质逐步变清;日空气污染指数(API)大于100的共72天,小于100的293天;区域环境噪声比去年下降0.2dB。
1、市民对目前环境质量状况满意度评价。
调查显示,3/4的被调查者对我区目前的环境质量状况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满意率达到76.72%,但也有18.3%的市民对环境质量现状表示不满意,还有4.99%的人表示很不满意。
2、市民对生态区建设的了解情况。
通过不断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组织开展生态区建设宣传周、创建生态街道、创建“绿色社区”、环保知识家庭竞赛等主题活动,使生态区建设逐渐深入民心。
从调查结果看,有64.32%的市民对我区正在开展的生态区建设活动表示了解或基本了解,20.54%的市民表示听说过,但具体情况不太了解,有15.15%的市民表示不了解。
3、市民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评价。
在“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当前环保宣传力度”两个问题上,市民的满意率分别为76.76%和65.47%,市民普遍对政府在环境保护领域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但也有7.16%的市民提出当前政府在环保宣传工作方面脱离实际,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
二、市民对我区环境污染状况的评价1、大气污染——老百姓最头疼的问题。
在被问及“目前我区污染较重的问题有哪些?(按污染程度依次选择)”时,53.74%的市民认为大气污染是各类污染源中的“第一杀手”,次选比例也达到15.63%。
其中机动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污染最为严重,分别占大气污染的48.71%和30.3%,道路扬尘、饭店油烟等也是市民反映较多的问题,仙林社区一些居民对无证摊贩的煤烟污染表示强烈不满,要求环保、城管等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
2023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7篇)2023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7篇)环境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逐渐恶化,因此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民的关注,你要对生态环境做一个调查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3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欢迎大家来阅读。
2023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社会在不断进步,在不断向前发展,所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由以前的只求吃饱穿暖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到不仅要吃饱穿暖,而且需要更多的享受,随之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
近年,越越多的人民患上了各种各样的疾病。
如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
虽然现在的医药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一般的疾病都能够通过吃药,手术等方式治疗。
但是透过其本质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现在如此多的人民患上了这些疾病呢?这一现象,不容轻视,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当地的居民生活环境做一个调查。
一、调查目的:了解居民对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认识程度和采取的相关措施,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倡导积极地健康生活方式。
二、调查对象:重庆市开县郭家镇慈林村三、调查方法:随机走访若干居民的住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全面调查。
四、内容:1、参与问卷调查的属青少年和中年人居多,而其中则以知识分子及退休职工较多,这说明居民对健康的生活方式认识程度与年龄和化程度有关。
2、大多数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甚了解,中年及青少年对此了解比较全面。
、从调查结果看:很多老年人都患有一定的慢性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压等。
4、大多数男性及少数女性要抽烟喝酒,而他们大多数都知道吸烟喝酒有害健康,但是他们都表示很难戒掉。
、绝大多数居民都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不错。
6、居民对合理膳食方面及合理运动都做得不太到位。
五、调查结果分析:1、根据走访的部分当地居民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参与率、知晓率、认知率以及从当地医院所获得的一些数据分析可得:有将近21%的居民近年患了有医院明确诊断的某些慢性疾病,其中以高血压为主,其次为糖尿病,其他疾病为辅。
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9170 更新时间:2005/1/10一、生态环境现状(一)土地全市幅员总面积822.69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97.01%,水域面积2.99%。
土地构成为:农用地292.94万公顷,林地297.39万公顷,居民点、工矿及交通用地55.01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50.61万公顷,其中农用地、林地所占比例较大,未利用土地不足20%。
根据市国土部门提供的动态数据显示,与1997年比较,2000年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而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显著增加。
1、耕地截止2000年,全市耕地总面积为252.29万公顷,人均耕地仅0.082 公顷,低于全国人均水平(0.106 公顷)。
其中15度以上坡耕地占48.2%,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16.1%。
全市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60%-80%不等,其中中部、东部、东南部的区县大多占80%左右。
全市耕地垦殖指数为30.74%,大足等5个县(市)的垦殖指数大于50%,渝西地区的垦殖强度大于渝东地区,西部地区的土地后备资源更为贫乏。
和1997年相比,减少耕地1.84万公顷,每年减少耕地面积0.61万公顷。
在减少的耕地中,城镇建成区向外围拓展和交通建设占用良田沃土的情况比较突出。
2、牧草地 2000年全市有牧草地23.86万公顷,在未利用地中拥有荒草地34.27万公顷。
和1997年相比,全市草地面积增加了0.04万公顷。
退耕还林还草及林地退化可能是草地面积增加的重要原因。
全市牧草地的理论载畜量为670万羊单位,而1999年草场实际载畜量为250万羊单位,表明我市的畜牧业整体上还有发展潜力。
但是,草地的生态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受鼠害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退化面积接近草地总面积的19%。
3、林地 2000年,全市林地面积为297.39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36.53%。
其中有林地面积177.92万公顷,占全市林地面积59.83%,森林覆盖率为23.1%。
林地分布极为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的中、低山区,中部平行岭谷区。
和1997年相比,林地面积减少0.02万公顷。
村镇和交通建设占用林地、毁林开荒、林地衰退等是导致林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4、水土流失 1999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52130.27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63.26%。
其中,轻度侵蚀25.11%,中度侵蚀48.42%,强度侵蚀19.41%,极强度侵蚀5.80%,剧烈侵蚀0.26%。
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4261吨,全市土壤侵蚀总量为每年2.22亿吨,年侵蚀耕地厚度约7.5毫米,相当于全重庆市2.3毫米的表层被侵蚀殆尽。
与1987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积扩大3226.73 平方公里,侵蚀面积上升3.78个百分点,年扩展速率为0.42%。
因重点流域进行治理,强度侵蚀面积下降12.15个百分点,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的面积得到有效控制,但中度侵蚀面积增加幅度大,净增11.62个百分点。
5、矿产资源开发据初步调查,全市拥有各类矿山企业6474个,矿产开发历年破坏土地总面积320012公顷,其中林地102246 公顷、耕地31641公顷、草地135851 公顷、其它类型50274 公顷,造成7995 公顷的土地受到污染,被破坏的土地仅2.8%得到恢复。
(二)水环境状况1、水资源境内各类水资源合计4624.42亿立方米,其中过境水资源量3981.3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当地地表水资源量511.4亿立方米。
在空间分布上,西部丘陵地区水资源相对贫乏,东南部山地相对较丰。
在季节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中小河流在伏旱期及冬季断流现象时有发生。
2、地表水水质 2000年,除黄草峡断面外,长江、嘉陵江水质都基本保持1995年水平。
2001年2-3月,乌江220公里河段水质已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
在全市68条次级河流、160个水质监测断面中, 16.9%水质优于水域功能要求,20.0%满足水域功能要求,63.1%不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西部地区永川、大足等8区(市)县次级河流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已出现严重的水荒。
3、水面养殖 1999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54750公顷,占全市水域面积的20.74%。
污染严重的水库、池塘面积10601公顷,为水产养殖面积的19.27%。
网箱、围栏养鱼的不合理发展,引起塘、库和河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
自1986年以来,严重污染的面积以每年递增20%的速度扩展,部分水库、河道水质已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4、湿地市域内湿地面积共计1006469 公顷,以人工湿地为主体,占湿地总面积83.25%。
(三) 生物多样性1、物种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2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25种,分别占全国同类植物62.5%、4.1%、23.1%。
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分布于南川、江津、巫溪、巫山,占全市珍稀植物种数的85.4%。
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3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3种。
受三峡水库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涉及120科、358属、550种。
以数量计,影响最大的是禾本科、菊科、大戟科和蔷薇科植物。
三峡库区移民搬迁、人类活动区间沿淹没线上移,对土地的垦殖增加,部分动物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
2、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全市已建自然保护区31个,总面积606992.4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7.3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
有各类风景名胜区42个,总面积449290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5.46%,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3个。
森林公园49个,总面积60613公顷, 占全市幅员面积的0.74%。
(四) 农业生态环境1、化肥 1999年全市化肥使用水平445.5公斤/公顷,年使用的化肥总量(折纯)为71.03万吨。
从80年代开始,无机化肥的使用成直线上升。
无机化肥使用增加了90%,但粮食增产不足30%,其中增加的粮食产量仅9%左右来自化肥的贡献。
由于作物吸收及土壤吸持力有限,全年有17.63万吨氮素、磷素从农田流失,造成面源污染。
2、农药 1999年全市农药使用水平10.01公斤/公顷,使用总量为7361吨,折纯量为2544.6吨。
3、农膜 1999年全市农用塑料薄膜使用总量为1.86万吨。
其中地膜使用量为1.28万吨,使用面积为152358 公顷, 使用水平为84.01公斤/ 公顷。
4、畜禽养殖据统计,1999年产生畜禽粪便9263万吨。
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或专业户153户年产生畜禽粪便167.8万吨。
大量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我市主城郊区次级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5、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主城区近郊部分土壤受到Pb、Cd、Hg等重金属污染,引起部分粮食、蔬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超出食品卫生标准。
但郊区以外的农田未受到明显的污染,尤其市域外围的山区具有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良好条件。
6、农村能源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要途径是薪柴和秸秆直接燃烧。
从农村能源构成调查来看,秸秆直接燃烧占37.22%,小煤窑占31.78%,小水电占17.04%,薪柴占12.32%,生物能源-沼气占1.63%。
二、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一)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河道淤塞水土流失仍然严重。
与1986年比较,水土流失的总面积仍在增大,侵蚀总量仍在增加,治理速度赶不上扩展速度。
由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地退化加剧。
水土流失导致表层土壤被侵蚀,土层变薄,岩石出露增加,严重的地方表土被冲失殆尽,出现"石化"现象,尤其25°以上的坡耕地最为突出。
全市石漠化面积已达2903 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53%。
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壤营养物质的流失,土壤肥力逐年降低,土地的生产力下降。
如涪陵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958年的2.0-5.0%下降到目前的1.3%。
二是水利工程受损,河道淤塞严重。
水土流失使水利工程寿命缩短,工程效益降低。
我市不少河流淤积现象严重,造成河床抬高,过流断面缩小,洪水位抬高,洪水危害次数增加。
(二) 森林质量下降,林地分布不均,生态功能降低--重建设轻保护,生态建设的部分成果被抵消。
由于人为破坏和其他原因,林地破坏和退化速度大于植树造林速度,林地面积正在减少。
由林地→灌木林→草地的逆向演替,是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衰退的重要标志。
--森林覆盖率上升但质量不高。
由于全市约70%森林面积为马尾松林,有林地以中幼林为主,虽然我市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但林地质量不高,防护效益和森林抗逆力差。
--林地分布不均匀。
全市林地相对集中于海拔500米以上的低、中山区,各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很大。
人口密集的城市(镇)周遍地区的林地较少,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调节作用较低。
(三) 次级河流污染严重,水的供需矛盾突出长江、嘉陵江、乌江水质基本稳定,但次级河流污染严重,主要以Ⅳ类、Ⅴ类水质为主,部分河段出现劣Ⅴ类水质,约63%的监测断面不符合水域功能要求,导致我市西部地区水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 "水荒"频繁发生。
(四) 野生动植物丰富区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由于毁林开荒严重,大量森林资源被破坏,再加上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以及污染物向环境中排放,使生态脆弱区域的物种受到威胁,不少资源逐渐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绝迹。
--新建自然保护区质量不高。
近年来,作为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我市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迅速,但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开发力度较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质量不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受到威胁。
--三峡库区濒危物种保护进展缓慢。
2003年,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发电,库区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迁地保护工作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大量濒危物种、渐危物种仍处于易遭受人类活动干预的状态。
(五) 农村面源污染失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养殖业快速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的直接排放,成为我市主城郊区的次级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加重了地表水和次级河流的污染,畜禽养殖专业户及企业逐步成为新的污染大户。
尤其是水产养殖快速发展,由于大量投放富含氮、磷的饲料、化肥及畜禽粪便进行肥水养鱼,池塘、水库、河道污染面积呈高速发展之势,地表水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和监督不力,农用化学物品不合理使用,尤其大量化肥的有效养分流失进入环境,加重了三峡库区水体污染,并且使我市的部分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六) 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矿山地质环境受到破坏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矿山生态破坏严重,造成地表失稳、塌陷、地裂、崩塌,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塘枯竭,局部地区居民用水困难、农业灌溉用水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