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常识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06 MB
  • 文档页数:13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产生
1.五斗米道
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斗
米道(又称天师道)。张陵是东汉顺帝时
沛国奉人,今江苏奉县人。126年到144
年,他客居四川,在鹤鸣山上(今四川大
邑县境内)修道,制作符书,以符水及中
草约为人治病,凡入道者出五斗米,故号
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所称的张天师,
这个称号是世袭的。五斗米的目的是“防
山中宰相:陶弘景出身於南朝士族二 十岁的时候,为诸王侍读。三十岁前 後,陶弘景拜东阳道士孙游岳为师, 学习符图、经法和诰诀,还开始游历 名山,收集医书。三十六岁时,陶弘 景辞去了侍读的职务,隐居到句容的 句曲山(即茅山),梁天监元年(公 元502年)梁武帝接位後,屡请不出, 梁武帝同陶弘景保持著密切的书信来 往,史称他是「山中宰相」。
葛洪继承和发扬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 《抱朴子内篇》中,他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 理论和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 术等,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若德行不修,而耽误方术,皆不得长生,要求信 徒严格遵守道教的戒律。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 术应世为外。主张文章应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 於教化。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系统总结了晋 以前的炼丹成就,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 对其後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
死於536年,字「通明」,自

称「华阳隐居」,死後被谧称

「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
(今江苏南京附近)。
开创教派:陶弘景整理了杨羲、许谧等人 传教的史料,编成了《真诰》一书,系统 阐述了上清经派的历史,成为上清派的实 际的创始人,并且在茅山经营多年,开设 道馆,广收门徒,开创了茅山派。针对魏 晋以後道教发展变化,神系混乱的实际情 况,陶弘景编定《真灵位业图》,成为中 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神系著作。
(2)寇谦之(365-448年) 天师道教徒,后入嵩山修道,得到北 魏太武帝支持,道教与皇权结合,于 是,道教在北魏盛行,称北天师道。
其一,废除常规五斗米道的「伪法」, 创建符合统治者需求的新道教; 其二,采取儒家的礼教为道教的第一要 义。辅佐太平真君实现天下太平。 其三,制定了一套戒律轨仪,革除期道 教和国家争租税的经济措施。 其四,改革道官职位的世袭制度,主张 唯贤是授,信守五常(父义,母慈,兄 友,弟恭,子孝) ,持戒修行。重视道 教斋醮仪范,为道教增订了诸多斋仪和 仪式。经寇谦之改革後的天师道,人称 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迁人,字元德,号简寂,三国东 吴丞相陆凯的後裔。自少修习儒 学,博览强识。又性喜道术,精 研玉书。长大後,好方外游,遗 弃妻子,入山修道。初隐居云梦, 为搜求道学,寻访仙踪,乃遍游 名山,声名远播。
虎溪三笑(陆修静、陶渊明、慧远)
(4)陶弘景
陶弘景,炼丹家、医药家、

文学家和学者,生於公元456 , 居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 术,可助己长生成仙,亦可济世人。他所撰 《肘後备急方》《肘後救卒方》《金匮药方》 《玉函方》等医学著作中,保存了不少我国 早期医学典籍,记载了许多民间治病的常用 方剂,其中有治天花等病的医学史上现存最 早的高载,对结核性传染病的认识,也比国 外早一千多年。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 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特性及治病作用等作了 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後世医药学的发 展有很大影响。
清源山老君岩 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
(三)、道教Baidu Nhomakorabea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葛洪(283年-365年) 著名道士,号抱朴子,主张 外儒内道,撰写《抱朴子内 篇》,一方面他创立了一套 炼丹术,提倡神药金丹,服 食成仙,另一方面又强调内 心修养,为后来道教丹鼎派 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理论被 上层官方所接受,成为贵族 金丹派。至今杭州西湖还有 葛洪炼丹的遗址。
寇谦之飞升图
(3)陆修静(406-477年) 南朝道士,把天师道与金丹道
教结合。广集道经,整理成 1200多卷的《三洞经书》,为 后世道教经典《道藏》的分类 编目奠定基础。陆修静在道教 史上是南天师道的创立者,南 北天师道形成,标志道教同封 建统治者结合。
陆修静的生平: 南朝刘宋时著名道士。吴兴东
葛洪炼丹图
古代丹炉
葛洪丹灶
抱朴子,东晋葛洪著。全书分 为《内篇》和《外篇》。《内 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 养生延年、禳邪驱祸,属道教, 共二十卷。《外篇》讲主要谈 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人间得 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共五 十卷。《内篇》总结了战国以 来神仙家的理论,从此确立了 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魏 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 之大成;它也是研究我国晋代 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 料。
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装粮也。”
带有灾年互救的性质,即慈善之意,颇得
人心。
四川青城山老 君阁中,雄伟
的道祖铜像。
2.太平道 与五斗米道同一时
期,东汉钜鹿人(河 北)张角据《太平经》 创立了另一道教教派― 太平道。
张角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鼓吹太平社 会的理想,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信徒达数十 万人,在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 率领众徒举行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 王朝,但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无形解体,残余信 徒融入五斗米道。
《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容庞杂,包括 阴阳五行,祀神驱鬼、灾异、符箓、巫术等。其 社会思想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但也反对统 治者聚敛财物而不救济贫困,要人们自食其力, 其中还提出了修炼精气神的思想。《太平经》后 来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著作,是流传至今的最早 道教经典。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一样具有较浓的巫教色 彩;崇尚黄色,头戴黄巾,身穿黄服。这些 是太平道的宗教特徵。
道教
基本内容
• 道教的创立和发展 • 道教的基本教义 • 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 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 • 道教常用的称谓、仪式 • 道教宫观与道教名山 •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一)渊源
1.巫术 道教继承了古代的巫术,因此道教中的念咒、祈祷、 符箓和镇鬼等法术都与巫术有关。
2.神仙思想 神仙方士之说后来成为道教的直 接来源,道教基本思想就是长生 不死。 3.黄老思想 道教把老子的道加以宗教化, 因此老子便成为道教的尊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