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中化学离子反应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67.00 KB
- 文档页数:11
(化学)高中化学离子反应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高中化学离子反应
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大理石溶于醋酸溶液中:CaCO3+2H+===Ca2++CO2↑+H2O
B.往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Ba2++2OH-+Cu2++SO42-===BaSO4↓+Cu(OH)2↓
C.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Fe3++Cu===Fe2++Cu2+
D.铁与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
【答案】B
【解析】
【分析】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错误,常见的有电荷不守恒、原子不守恒、反应产物写错、该拆的没拆、不该拆的拆了、反应没写全等等。
【详解】
A.醋酸是弱酸,不能拆,A错误;
B.同时生成了两种沉淀,B正确;
C.两边电荷不守恒,C错误;
D.铁与稀盐酸反应,应该生成Fe2+,D错误;
答案选B。
2.某溶液仅含Fe2+、Na+、Al3+、SO42-、NO3-、Cl-中的4种离子,所含离子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且溶液中阴离子种类不变(不考虑水的电离和离子的水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灼烧最终所得固体质量为72g
B.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产生的气体遇空气能变成红棕色
C.该溶液中所含的离子是:Fe2+、Na+、SO42-、NO3-
D.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和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且溶液中阴离子种类不变,气体只能为NO,为Fe2+、NO3-之间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由于阴离子种类不变,则原溶液中一定存在SO42-,又溶液中含有四种离子,所含离子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根据电荷守恒,一定还含有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即一定含有Na+,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灼烧,最终所得固体为氧化铁,其质量为:0.5mol×160g/mol=80g,A选项错误;
B.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生成的气体为一氧化氮,NO易被氧化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B选项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溶液中所含的离子是:Fe2+、Na+、SO42-、NO3-,C选项正确;
D.该溶液中加入硫酸,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将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铁离子与KSCN溶液反应显血红色,D选项正确;
答案选A。
3.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由K2CO3、NaNO2、FeCl3、KClO3、AgNO3混合而成,为检验它的成分,做了如下实验:取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硝酸中,搅拌充分反应,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同时有黄绿色气体和白色沉淀生成(已知NaNO2不能被稀硝酸氧化)。根据以上实验现象,你认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KClO3、AgNO3、NaNO2,不能肯定是否含有氯化铁
B.一定含有KClO3,且在反应过程中被还原生成了两种还原产物
C.另取适量固体加水溶解,若出现白色沉淀,即可证明K2CO3的存在
D.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若有无沉淀出现,即可证明K2CO3不存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取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硝酸中,搅拌,充分反应,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则一定不含FeCl3;同时有黄绿色气体和白色沉淀生成(已知NaNO2不能被稀硝酸氧化),只能是酸性溶液中KClO3把NaNO2氧化为NaNO3,本身被还原为黄绿色气体氯气,则一定含有KClO3,同时有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一定是AgCl,则一定含有AgNO3,则KClO3氧化NaNO2时,同时被还原为Cl-,不确定K2CO3是否存在,以此来解答。
【详解】
由以上分析知,该固体中一定含有KClO3、NaNO2、AgNO3,一定不含有FeCl3,不确定K2CO3是否存在,
A. 一定含有KClO3、AgNO3、NaNO2,一定不含有FeCl3,故A错误;
B. 一定含有KClO3,且在反应过程中被还原生成了两种还原产物氯气和Cl-,故B正确;
C. 另取适量固体加水溶解,KClO3氧化NaNO2,自身被还原为Cl-,Cl-与Ag+反应生成AgCl白色沉淀,则不能证明K2CO3的存在,故C错误;
D. 反应产生的气体含有氯气,氯气可与水反应生成盐酸,盐酸可与澄清石灰水发生中和反应,因此即使气体中含有CO2,也不会有碳酸钙沉淀生成,因此不能证明K2CO3是否存在,故D错误;
故选B。
4.学校化学研究小组对实验室某废液缸里的溶液进行检测分析,提出假设:该溶液中可能含有NH4+、K+、Al3+、HCO3-、Cl-、I-、SO42-等离子中的几种离子。实验探究:
①取少量该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
②取100mL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Ba(NO3)2溶液,加稀硝酸酸化后过滤得到0.3mol白色沉淀甲,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未见沉淀产生。
③另取100mL该溶液,逐渐加入Na2O2粉末,产生的沉淀和气体与所加Na2O2粉末物质的量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溶液中一定不含有I-、HCO3-、Cl-
B.该溶液中一定含有K+,其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
C.在溶液中加入0.25~0.3molNa2O2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Al(OH)3+NaOH=NaAlO2+2H2O
D.该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唯一原因是NH4+发生水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
①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酸性,则溶液中无HCO3-;②滴加足量Ba(NO3)2溶液,加稀硝酸酸化后过滤得到0.3mol白色沉淀甲,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未见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有SO42-,且n(SO42-)=0.3mol,无Cl-、I-;③逐渐加入Na2O2粉末,由图可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依次与铝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铝0.1mol,与铵根离子反应生成氨气0.2mol,最后与氢氧化铝反应,含有铝离子,一定不存在碳酸氢根离子。
【详解】
A.由分析可知,该溶液中一定不含有I-、HCO3-、Cl-,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100mL溶液中有n(SO42-)=0.3mol,n(Al3+)=0.1mol,n(NH4+)=0.2mol,由电荷守恒可知n(K+)=0.1mol,其浓度为1mol•L-1,故B正确;
C.在溶液中加入0.25~0.3molNa2O2时,过氧化钠会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会将氢氧化铝溶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Al(OH)3+NaOH=NaAlO2+2H2O,故C正确;
D.溶液中存在铵根离子和铝离子,则该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是NH4+、Al3+发生水解,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5.铁铝矾[Al2Fe(SO4)4·xH2O] 有净水作用,将其溶于水中得到浅绿色溶液,有关该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溶液显中性
B.该溶液中:2 c(Al3+)+c(Fe2+)+c(H+ )= 4 c(SO42-)+ c(OH-)
C.在空气中蒸干并灼烧该溶液,最后所得的残留固体为Al2O3、Fe2O3
D.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当SO42-完全沉淀时,Al3+、Fe2+恰好被完全沉淀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该溶液中的铝离子和亚铁离子会水解,因此溶液显酸性,A错误;
B. 电荷守恒,因此该溶液中:3 c(Al3+)+2c(Fe2+)+c(H+ )= 2 c(SO42-)+ c(OH-),B错误;
C. 在空气中蒸干并灼烧该溶液,一开始加热时,温度升高促进溶液中的铝离子和亚铁离子水解,水解生成的硫酸浓度也增大,硫酸是不挥发性酸,随着硫酸浓度增大,水解平衡不可能一直右移,最终不可能得到Al2O3、Fe2O3,C错误;
D. 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当SO42-完全沉淀时,Al3+、Fe2+恰好被完全沉淀,
3+2+2-2+-43242Al+Fe+4SO+4Ba+8OH=2Al(OH)Fe(OH)+3BaSO,D正确;
答案选D。
6.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共存并且在加入少量的Na2O2固体后原离子浓度能基本保持不变的是( )
A.NH4+、Ba2+、Cl-、NO3-
B.K+、AlO2-、Cl-、SO42-
C.Ca2+、Mg2+、NO3-、HCO3-
D.Na+、Cl-、CO32-、NO3-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Na2O2固体会与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A. NH4+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一水合氨,加入过氧化钠后NH4+的浓度变化较大,A项错误;
B. K+、AlO2-、Cl-、SO42-之间不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且加入过氧化钠后各离子浓度基本不变,B项正确;
C. Ca2+、Mg2+、HCO3-都能够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加入过氧化钠后它们的离子浓度变化较大,C项错误;
D. 反应生成Na+,加入过氧化钠后钠离子浓度变化较大,D项错误;
答案选B。
7.在含有Na+的溶液中,还可能存在NH4+、Fe2+、Br-、CO32-、I-、SO32-六种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如下实验:
(1)原溶液滴加少量氯水后,有气泡生成,溶液呈橙黄色;
(2)向橙黄色溶液中加BaCl2溶液无沉淀生成;
(3)橙黄色溶液不能使淀粉变蓝。由此推断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A.NH4+、Br-、CO32- B.Fe2+、I-、SO32-
C.Fe2+、I-、CO32- D.NH4+、I-、SO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