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文化自觉观
- 格式:pdf
- 大小:111.55 KB
- 文档页数:6
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摘要:本文从艺术设计专业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角度出发,剖析了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试从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以及应处理的几对关系等方面探讨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设计作品内涵。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文化;教育当前,艺术设计的主题正从“设计与经济”扩展到“设计与文化”,并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如何在设计教育体系中突出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学生在设计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是当前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加强艺术设计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其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的,是民族本性的浓缩,是一种价值观念所在,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灵魂。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延续发展的动力和桥梁,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基础。
作为未来传承民族文化、创造美的世界的艺术设计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非常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
主要表现为:1优秀设计作品的创意往往来源于传统文化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设计思想。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性”是艺术设计的灵魂。
受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双重影响的现代设计,是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根基,是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
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创作观,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也影响着设计作品的生命力。
一些设计人员漠视传统文化,一味盲从追随外来文化和国际设计作品,使得自己设计的作品没有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作品的生命力不旺盛。
而一些设计大师在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合理地对传统艺术进行发掘、提升与利用,把国际设计语言、时代感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既具有鲜明中国韵味又具有现代感,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的中国当代设计作品。
2艺术设计类学生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随着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学校的大量增加和扩招,入学门槛的降低,相应的学生素质也普遍降低。
新的文化自觉与艺术职教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职业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艺术职业院校创演了《同一个月亮》、《家住长江边》、《五姑娘》、《青铜神圣》、《大羽华裳》等一批打造各省文化名片的大戏,创作出了荣获国家精品剧目的《一把酸枣》,还培养出了世界级的青年钢琴演奏家郎朗和李云迪,这种能力和实力不是其他高校所具备的。
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艺术职业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挑战和冲击,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
作为先进文化重要传播者的艺术职业院校,如何以新的文化自觉作为引领,从而保持在艺术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提升艺术职业教育品牌、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是摆在艺术职业教育界的一个时代性课题。
一、文化自觉的科学内涵“文化自觉”是著名学者费孝通在晚年反复倡导的一个概念。
纵观我国学术界对“文化自觉”含义的界定不外乎这样几种:一是说在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关系时,极为重视文化的作用;二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氛围中的人们对其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自身文化的起源、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三是在文化选择上通过继承扬弃与发展创新,肩负起引导、传播、发扬先进文化的责任。
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文化自觉”定义为,所谓“文化自觉”就是极为重视文化的作用,并在对全球文化与自身文化清醒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自主的文化选择、传播与创新。
[1]而新的“文化自觉”之所以称为“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自身蕴含的主旨。
新的“文化自觉”自身蕴涵着以下三大主旨:一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发展前景,适应我国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历史要求,改革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让文化生产占我国GDP的比重进一步扩大。
二是要形成与当前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主张用文化发展的软实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硬道理”。
第19卷 第3期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 o.l 19 N o .3 2007年9月 Journa l of Zheng zhou R ail w ay V o ca tiona l&T echn i ca l College Sep .2007收稿日期:2006-09-08作者简介:李 盈(1981-)女,河南郑州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助教。
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李 盈(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郑州 450052)摘 要: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加强以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加强产学合作,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人文教育 人文精禅 在现代社会中,艺术设计水平及其教育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艺术设计作为现代综合型学科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文化观念意识导向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正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所以艺术设计教育作为艺术设计的前沿阵地也备受关注。
当今,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但因为各种原因所致,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80年代初才引入 设计 概念,艺术设计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主要设在艺术类院校与理工院校中。
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是在以往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基础上,在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改革阶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教学思路与结构深深打上原有教学体系的烙印;理工院校中的设计教育则明显带有浓重的工科色彩。
两类院校的设计教育虽各有所长,但与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教育观念与体系相比,仍有很大的探讨余地。
一、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历史上每一次设计改良都伴随着设计思潮的改良而进行,就有如革命一般。
1851年伦敦海德公园的 万国博览会 带给人们的是对于机械化产品美学质量的下降的担忧和不满,随之而来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使设计家能够静下心来思索如何才能使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但是很可惜,这场运动从实质上是反对工业化时代的大机器生产特征的,因此并没有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后来的一些运动也没有很好地探索出一种设计改良的方法。
收稿日期:2004Ο10Ο22欧阳瑰丽:女,1964年生,湖南理工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育浅谈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设计文化欧阳瑰丽(湖南理工学院美术系,湖南・岳阳414006)摘要 艺术设计与文化的关系是复杂而相互关联的,设计是文化的载体,且受文化的影响与制约;设计又是文化的缩影与见证,是一种文化现象;设计与文化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科学与艺术、经济与文化密切联系中的创造性文化形态,是系统化的社会行为。
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客观要求,在坚持有民族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的同时,有机地吸收外来文化,逐步融入世界设计潮流。
关键词 艺术设计;设计教育;文化 设计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设计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审美情操;设计与文化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艺术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劳动,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劳动之一,它存在于一切人造物品的生产过程之中。
一、艺术设计与文化的关系从人类的发展史看,设计诞生于人类进化到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原始的工具和装饰品的时代,无论是各种劳动工具与生活用具的造型,还是各部落成员的标识,都能体现出人类的设计文化已开始萌芽。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在设计的理念中越来越显现出文化的内涵,好的设计作品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能带给精神享受。
1.文化是艺术设计的基础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艺作品都烙下了人类文化的印章。
纵观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就像是走过人类文化历史的长廊,呈现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反映了人类的理想和审美心理。
现今世界,无论在博物馆,还是在现实生活所能触摸到的艺术作品,无不折射出文化的光芒。
因此可以说:艺术设计创造了文明,文化是艺术设计的基础。
在一个社会中,各种文化总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文化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群体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论艺术设计的学科交叉与融合内容摘要:本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阐述了艺术设计学的学科属性及其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必要性;并针对其艺术设计学的学科建设,提出相关的艺术设计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交叉融合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标志着艺术学在我国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独立学科的地位,也标志着艺术学成为与自然学科、社会科学学科互补共进的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成分。
艺术学学科门类的确立,为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搭建了更高的学科平台,为艺术学学科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更强大的动力和发展空间,设计学(可授予艺术学、工学学位)作为其门下设的一级学科,同样面临着新的契机与挑战,面临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完善。
设计学科的确立根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1998年国家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有的“工艺美术”改为“艺术设计”,而在随后的研究生教育个专业中增设“设计艺术学”。
当时这种二级学科名称的变化,客观上造成了许多对这一学科性质界定的困难,但客观地反映出当时现实的需要和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
现今设计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内涵是一门具有复合结构的多层次、综合性学科。
从授予艺术学、工学学位的地位来看,其带有较为显著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特征,因而本文仍然用艺术设计这个名词来探讨设计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艺术设计学科的学科属性艺术设计学作为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在学科体系上它是一门具多层次、多结构、综合性学科。
其内涵是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规律为人类生活而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科学。
其学科的本质表现为新兴的、交叉与融合属性。
曾经,在学科形成的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初始时期,对这一学科名称的称谓:“艺术设计”与“设计艺术”一直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艺术设计”还是“设计艺术”,就广义的设计而言,设计的含义是无穷大的,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可以涵盖其中,甚至包括艺术行为,狭义的设计把它的内涵界定在我们现历史阶段所讨论的专业技术范围之内,那么艺术学科门类的确立无疑是给了我们研究、探讨、界定有关设计学科范围一个准确的前提或者背景。
设计艺术教育文化自觉的培养【内容摘要】好莱坞推出的《功夫熊猫》动画片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让全球观众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取得不菲的票房收入。
而国内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缺乏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文化认同感、多学科教育、多渠道合力、多实践感悟成为当今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设计艺术教育文化自觉培养一、《功夫熊猫》对中国元素运用引发的思考好莱坞影片《功夫熊猫》的情节非常简单,主要讲一个无名小辈熊猫阿波痴迷于功夫,梦想成为功夫高手,其意志坚定,虽然笨拙、懒惰、好吃,但最终演绎了“草包变英雄”的传奇。
影片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导演斯蒂文森把这部电影称作是“写给中国的一封情书”。
在思想设计上,《功夫熊猫》采用了中国佛学及道家文化思想,功夫秘籍和汤料秘方的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禅宗“悟”和道家“大音希声”的美学价值;在武打设计上,比武大会、师徒关系、飞檐走壁、点穴神功、以动物动作来展开的武术套路等体现了十足的中国文化气息;在场景设计上,运用了太极、面馆、庙会、鞭炮、针灸等中国元素,飞檐斗拱、红墙碧瓦、古味十足的建筑风格也比较到位;在道具设计上,影片中有无处不在的汉字、传统手推车、四人轿、筷子、碗、装点用的山水画、瓷器以及墙壁、柱子、桌椅绘制等;服装设计上,熊猫、兔子、鸭子等的服装都具有中国古代服装的风格。
在人物设计上,5个“师兄、师姐”的生活习惯也符合中国古代特点(手拿筷子吃面或包子,就连螳螂也爱喝面条汤);外景设计上,有中国南方的美景,云雾缭绕、山水秀丽,一一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引人注目的“面条插筷子”的帽子、丹顶鹤写毛笔字、阿波坐轿子,还有“师傅”“乌龟”“豆腐”“冰棒”的中文发音,不仅具有视觉冲击,而且让人感到好莱坞动画片的东方韵味的亲切感人。
虽然《功夫熊猫》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让很多外国人第一次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被激活后在世界范围内焕发出来的夺目光彩和巨大力量,它以亿计的票房收入也让很多人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
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需要对待的若干问题一、概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文化交流与碰撞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
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文化自觉是指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自觉维护,文化自信则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和自豪感。
本文旨在探讨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需要对待的若干问题,以期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参考。
我们需要认识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只有深刻认识到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才能在全球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是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础。
只有在尊重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我们需要分析当前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些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甚至出现了文化自卑的现象。
这不仅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影响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的根源,找出解决之道。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具体路径。
这包括加强文化教育、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需要对待的若干问题》文章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段落内容可以如此生成:在当今世界,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总是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自觉是指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必须对其自身的文化传统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它。
艺术的自觉、自信、自强与艺术学学科的发展仲呈祥【内容摘要】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彰显出华夏民族文化复兴中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面对艺术学已独立担当民族文化建设一个重要方面的实际状态,要明确艺术的引领民族审美思潮、艺术思维对于民族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要明确高等学校在艺术学学科建设中的重要贡献;要强调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统领全局的艺术学这样一个重要观点。
【关键词】艺术自觉自信自强艺术学学科建设民族审美思潮民族创新思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类实是高等艺术教育史上、艺术人才培养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也应该视作是自文化自觉之后冲央主管宣传战线的领导同志提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重要命题。
一个民族,文化上自觉才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林文化上盲目将酿成灾难’一 个民族,必须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充满自信,对接纳外来的先进文化充满自信。
只有真正自觉才能充分自信,只有充分自信才能深化自觉,只有既自觉又自信才能真正走向自强,这是一个内在联系的辩证过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具体落实到艺术战线,就是一个民族艺术上要自觉、要自信,才能真正走上艺术自强。
当今文化建设的现状,给我们尖锐地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民族的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把艺术学列为文学门类下的第四个一级学科递有历史缘由的。
十余年前冲国高校的中文系阵容庞大都术氛围浓厚,而艺术学科尚处于幼年阶段,还没有很壮大。
把她放在文学门类下,在我看来是有权宜之计的性质。
如今,艺术学已经发展壮大,独立支撑起民族文化建设的-个重要方面,而且直接关系着民族的艺术思维的发展走向。
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民族思维先锋阵地的高等学校,作为民族艺术思维先锋阵地的高等艺术院校,自觉担当起艺术学学科建设与振兴的神圣使命’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艺术学终于独立起来。
从人类文艺发展的历史s B d y o fart来看,先有艺术后有文学,文学主要是语言的艺术。
但是必须看到,当今中华民族艺术各门类都要依赖于文学的机制,离开了文学的支持,艺术很难健壮持续的生长发展。
艺术设计文化自信论述报告引言艺术和设计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它们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我们面临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冲击和竞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培养艺术设计文化的自信,以保护和发展我们的独特文化。
传承经典,发展创新艺术设计文化的自信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基础上。
我们应该尊重和学习传统艺术设计的经典之处,如中国的国画、传统木雕等。
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艺术家和设计师创新,引入现代技术和理念,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
通过传承经典和发展创新,我们能够在全球文化市场中有更大的竞争力。
关注身份认同,弘扬民族精神艺术设计是一个强有力的身份认同载体,它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和价值观。
在文化冲击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根源,弘扬民族精神。
艺术设计可以通过融入国家元素、传统图案、民俗风情等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
只有保持对自己文化的自信,我们才能在全球舞台上自信地展示我们的艺术设计之美。
增强国际交流,拓展视野艺术设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语言,在国际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参加国际艺术设计展览、交流活动,我们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艺术设计文化。
这样的交流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提高我们的设计品质。
同时,也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和艺术设计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我们的自信心。
推动艺术教育,培养艺术设计人才艺术设计文化的自信需要有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作为支撑。
我们应该重视艺术教育的培养,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学习艺术设计。
同时,我们也需要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鼓励他们在艺术设计领域探索和创新。
只有培养更多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我们才能为艺术设计文化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结论艺术设计文化自信是保护和发展我们独特文化的重要保障。
通过传承经典,发展创新,关注身份认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际交流,推动艺术教育,我们能够建立起对艺术设计文化的自信,让我们的艺术设计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加独特、鲜明的声音。
第4期[总第89期]2008年12月教育与现代化Educa t ion and Modern izat ionNo.4Dec.,2008 文章编号:100723051(2008)0420035206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文化自觉观袁恩培 何 明(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 400044) 收稿日期:2008-09-28 作者简介袁恩培(5—),男,重庆市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何明(—),女,四川省泸州市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级研究生摘 要: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本文就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如从艺术设计教育对传统的继承、在现代经济体系下的适应及其文化自觉等几个方面来对其在国家和谐社会经济大发展中的关系进行一些审慎的理性思考,从而把我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放到文化自觉观的范畴进行剖析与梳理,并对其理念,模式,内容等方面作一些可操作性的探析。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文化自觉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R eflect ions on t he Self 2Aw areness Concept in China πs A r t Design Educat ionYUAN En 2pei ,HE Ming(Chongqi ng U niver sit y ,Chongqi ng 400044)Abstr act :China πs fa st 2growing ar t design educatio n is f aced with several problems 2its inherita nce of t raditions ,its adaptation to the present economic system ,and it s social relationships.Art design education should be viewe d wit hin the realm of cultural awa reness ,and its concept s ,mode s a nd conte nts sho uld be f ully studied for bette r imple mentation.K ey w or ds :art design education ;cultural self 2awa rene ss 人类社会通过几千年的变革发展,生产力在社会生产关系的推动下快速增长,其生产总和是前人无法想象和企及的。
在今天,物资极度充裕,人类想象力自由发挥,创造力空前膨胀,高科技的研发及其应用,互联网信息经济的形成与深入发展,加剧了全球一体化的进:194.198007.程。
其间,对外互动交流的频繁使我国积极参与到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的浪潮中,这对国家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对文化艺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充分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艺术设计教育界也普遍认为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
另一方面,面临如火如荼的大规模的艺术考试,各高等教育机构纷纷开辟艺术设计学院或增开设计学科专业。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拥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动力的同时,艺术设计教育由于发展过快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隐患也将日益突显。
一、艺术设计教育对民族传统的继承现状 1.艺术设计教育中民族个性的羸弱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我们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相比而言,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极为短暂,乏善可陈,它是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生发展,借鉴西方艺术教育经验而形成的年轻新事物。
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本上还处处留有西方艺术教育的印记,业界的民族传统个性匮乏厉害,传统文化营养先天优势没能弥补到艺术设计教育的后天发展中。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把传统民族的精髓核心导入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中,塑造符合本民族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者,未必尽同。
”司马迁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阐发古文明传统,是为了能得到思想方面的一些智慧借鉴,以为今之所用。
古今的变迁,行业的细化分工,就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的、行业语境来诠释传统文化。
印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大象雕塑师,别人问他何以把木头雕刻成如此栩栩如生的大象,他答道:“只要把木头中不似大象的部分拿掉,它就是一头大象了。
”笔者觉得这个事例十分贴切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形成与传统文明之间的成形关系。
近来,对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关系问题已兴起一股研究热,大家不管不顾木头中是否形似大象的那部分,不加分析胡乱研究一气,反而忽视真正接近大象的部分,即民族传统艺术精神、民族传统工艺、民间传统吉祥图案,传统民风民俗等与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契合应用的系统深入和分析研究。
偶有涉及,也多半为美学领域研究成果居多,这对艺术设计教育审美引导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就艺术设计教育科学理念的形成,教学内容的优化,还需我们更加专注地致力于传统这块大木头中找寻艺术设计教育这头大象的形似部分,来改观我们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民族个性羸弱的特征。
2.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根基的缺失对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人文理解和消化吸收,对形成本民族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传统意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
传统文化则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指精神财富。
传统文化是过去时代留下的精神遗产,往往只在那个时代,作为确凿无疑的思想观念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在另外的时代则演变为时代的难题或者羁绊。
这就要求我们把艺术设计教育与传统文化进行逻辑求证,思考其和谐与错位并从中找到有促进作用的文化基因吻合点。
事实证明,在吸纳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营养并熔入艺术设计教育和设计产业这一点,台湾和香港比大陆地区走得更远、做得更好,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则是汲取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他国受益者。
大陆地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方面的后天不足,有着历史的,经济的主客观原因。
造成这种不足的客观原因是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我们正处在从农业为主转向工业为主的工业现代化进63袁恩培 何 明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文化自觉观程中,整个社会文化产业的基础非常薄弱;艺术设计教育在这样一个初级工业经济的社会大环境阶段下进行发展,其发展状况和结果可想而知。
主观原因则是设计教育承担者们更多倾向于传统图形图像的视觉艺术美,而缺乏在人文传统和传统文化的思想层面的关注和深入,这就导致艺术设计教育传统人文精神的荒漠化和文化思想内核的浮表化,以致艺术设计后续发展力量不足;从设计教育的绝大部分学生受众来说,认为学习艺术设计就是一个简单的美术技能熟练过程,对于民族传统及其人文精神的学习毫无概念,完全疏于人文传统。
本来艺术设计学科的生源素质较之其他专业的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就有着明显的差距,再加上艺术设计教育主体与教育受众两者对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的漠然和不重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艺术设计学生综合素质的浅表化、低质化和平庸化;从而导致艺术设计教育在人文传统上的逻辑性错位和艺术设计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根基不稳。
3.艺术设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参考在学界,中国古文化远比中国现代文化享有更多的盛誉,现代文化,基本上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占据主流和优势;这是一个让现代中国人不可回避和不得不正视的尴尬。
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积极的改革,从落后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其中艺术设计作为艺术与人们生活的桥梁,要找到其有利的教育定位并形成明显教育优势,就应以审慎的科学态度来发掘祖先留下的文明遗产中对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有现实参考意义的部分。
洞悉传统文明底蕴,对其进行现代诠释和有效重构,是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个性化教学风格的有效手段和形成自己民族特色教育理论的有力论据。
纵览在《周易》基础上衍生出的古代诸子百家:儒家经典《礼记》,《大学》篇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影响中国千百年来的教育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行不言之教”“率性而行”“生而不有”等关于教育价值取向、理念、原则、道德的精辟论述;释家的“强调慈悲为怀,脱出人伦束缚,不流于自然的空泛”,把世间小情感上升为人类的包容性很强的博爱教育精神;法家的《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强调教育与社会的适应性;古代诗词歌赋、民间人物品评、相书、术数、私塾家教、科举荐贤、民俗土风等所体现的经典教育思想理念和民族文化艺术因子,都可以添加到当代的中国特色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之中。
这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传统给养,是我们艺术教育的根基,有着西方国家无法比拟的传统的文化优良基因,只有立足在我国古代传统文明上的师夷长技,才能够形成民族特色个性的艺术设计教育风格,才能够推动和振兴我国文化产业,才能够谈到中国现代的民族文化自尊。
二、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下的发展 1.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萌芽的经济催生作用社会的现代化体系,是一个浩繁庞杂的现代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系统,教育是人类文明史往前发展的推动利器,艺术设计的优劣衡量着现代化文明进程的先进度;艺术设计教育与现代化经济体系有着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母婴关系。
这就决定我们在研究艺术设计教育问题时,必须把它放在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母体中来考察。
本文提及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是指从国内方面的1949年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及其以后的社会主义初级建设阶段,和西方发达国家世纪以来的工业经济发展成熟过渡到知识经济的萌芽发展时期而言。
纵73袁恩培 何 明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文化自觉观19观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诞生和发展是社会现代化初期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要求。
追溯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雏形应在19世纪上半叶欧洲出现的一批工艺美术学校,这类学校不只强调艺术的工业技术实用价值,他们已经对设计审美修养问题开始注重,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解决方案是:学校与大量藏有其他民族或者本民族的优秀艺术作品的装饰艺术博物馆密切联系并建立教育合作关系。
这就加强了学校与公众市场之间的沟通融合,从而演化为当代美国艺术设计教育直接参与到生产企业的生产环节当中,更有效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市场关系,简化了从课堂过渡到社会生产的适应过程,为艺术设计教育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有效发挥作用提供了成功范例。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形态的变革导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导致文化艺术产业市场份额比例的加重,这样一种勃勃生机的经济发展就迫切呼唤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为其提供大批高级设计人才队伍,并要求这批设计师与市场快速融合。
这就是说,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日常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发展提供适合时宜的艺术设计精英人力资源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