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五校园随笔 女生的婚礼
- 格式:doc
- 大小:343.00 KB
- 文档页数:3
【叙事】五年级叙事作文700字姨姨的新式婚礼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去参加了姨姨的婚礼。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婚礼,让我难以忘怀。
姨姨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女人,她一直以来都勇于尝试新事物。
这次的婚礼也不例外,她决定办一场与众不同的新式婚礼。
听到这个消息,我等不及地兴奋起来。
婚礼当天,我充满期待地去了姨姨家,只见整座别墅被装饰得美轮美奂。
到处都悬挂着漂亮的花朵和彩带,散发出阵阵芬芳。
在花园里,摆放着一张巨大的舞台,舞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鲜花和装饰品。
音乐响起,场上的花童们手持花篮,翩翩起舞。
而我也迫不及待地准备了好礼物,准备在婚礼上为姨姨送上祝福。
随着欢快的音乐,姨姨一身美丽的婚纱走上了舞台。
穿着白色长裙的她,笑容灿烂,像个花仙子般美丽动人。
姨姨的准新郎也一身帅气的西装,手持着鲜花,向姨姨走来。
他们在舞台上交换了誓言,并且互相戴上了承诺之戒。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惊喜——姨姨请来了一位特别的婚礼司仪——一只漂亮的白色小狗。
小狗穿着一身粉色的礼服,憨态可掬地上台,引起了大家的欢笑。
它站在舞台上,把结婚证递给姨姨和准新郎,然后拿起婚戒用舌头捧给他们,瞬间萌翻全场。
大家都为这个机智可爱的小狗竖起了大拇指。
在舞台的一侧,还摆放了许多精心准备的游戏摊位。
有打气球、吹泡泡、投篮等等,我兴奋地参与了其中的许多游戏。
玩得热火朝天的还忍不住回头看了看舞台上的姨姨和准新郎。
他们正在带着亲朋好友热烈地跳舞,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当天的婚礼结束后,我们又一起前往一个美丽的餐厅享用晚宴。
桌上摆满了各种美食,每一道菜肴都让人垂涎欲滴。
大家边吃边聊,气氛非常热烈。
而我则一直陪着姨姨,和她一起品尝美食。
姨姨感慨地告诉我,这次婚礼对她来说是一次美好的记忆,她觉得自己真的很幸福。
这场新式婚礼不仅是姨姨和准新郎的大日子,也是我们亲朋好友共同的喜庆时刻。
这场婚礼的创意和独特之处,让我们每个人都被感动和震撼了。
姨姨的新式婚礼,不仅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让我明白了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可以拥有一个自己心爱的人,和亲朋好友一起分享欢乐的时刻。
教师生活随笔婚礼感受教师生活随笔婚礼感受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教师生活随笔婚礼感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天是9月16日星期五,早晨我和同事们9点30分在家门口集合,准备去参加文心的婚礼。
这次参加婚礼感受很深.虽然曾经参加过无数次的婚礼,对婚礼的感觉已经很淡了,可是这次的感觉却完全不同,第一次抢到了新娘扔的手捧花,这场婚礼虽说算不上很隆重,但是很正式,气氛很好,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从这场婚礼中感受到婚姻的神圣,也对婚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婚礼的主角新娘是我们单位的一名老师,虽然他年纪很轻,但她的文笔很好。
她的博文获得郑州市博客大赛新秀奖,郑州市博客大赛二等奖等荣誉提起王文君大家不太熟悉但是对于文心这个称呼大家并不陌生。
这场婚礼很正式,婚礼专门请了一位司仪是河南电视台的.主持人,这位司仪很专业,这场婚礼是在结婚进行曲的伴奏下,新娘手挽着爸爸在彩花和拱桥的环绕中踏上红地毯,走到了台中央,新人的出场开始了这场婚礼的序幕,真正吸引人的环节还在后面.婚礼仪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中西结合、严肃与幽默结合,既有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又有西方教堂婚礼中的新郎新娘宣读结婚宣言;既有很严肃的宣读誓言环节,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分别给对方带上了幸福的戒指,新郎和新娘原来是经人介绍的,一段视频让我们了解了新郎和新娘的恋爱过程。
让在场的所有亲戚朋友分享了他们的幸福。
这次参加婚礼使我想起到,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有很多人刚结婚时还是个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过日子,可是时间长他们才知道自己有养家的责任,有些人现在才想起如何挣钱,如何养家糊口。
郑启五文化随笔路遇读后感
我过着简单的校园居家生活,每日总要出门走走,或到校信箱,或到图书馆,一路赏看满树的红棉花,心情亦盛开。
在芙蓉湖畔生活了一辈子,自然熟人多,一路除了看花就是点头,有时也寒暄几句,话题常常是《厦门大学报》“大学副刊”上我的校园短章。
我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无论褒贬,一概喜上眉梢,这些老先生能有时间看你的文字,已经难能可贵了,还有心发表读后感,享受这样的待遇,能不高兴吗?石子击水,都还希望能听到扑通一声,况且是自己敲出的文字,哪怕是一方豆腐块?!
外人很难想像,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份校报居然还有如此影响,我想这大概首先得益于《厦门大学报》覆盖面的广泛,一个校园里每周发行近万份,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角落。
其次在于校园的中老年教职员工大多还保留着阅读纸媒的习惯,自家校内的报纸,字里行间总有一些令人感兴趣的牵扯。
再则,校园中退休老师中的热心读者还兼任了义务的发行员,总会悄悄地把报纸及时送到各家各户,我常常是听了熟人的读后感,才知道自己的某篇文章已被采用。
上周的《厦门大学报》刊载了我的《可爱的老潘》,短短一文写的是洋鬼子潘威廉教授,结果先后至少遭5位熟人
在半路拦截寒暄,让我的校园漫步不仅花悄悄而且文绉绉,有一位老兄还打来电话谈感受,我的电话号码向来是处于半保密状态,他老兄能抓到我的电话,肯定得费点周折!
随笔千字文,被戏称“豆腐块”,延伸到微博或博客,堪称“豆腐块系列”,厦门郎爱吃“煎豆干”,那微微发黄的焦香,那外焦内润的滋味,再蘸点红如木棉花的辣椒酱,不亦快哉,小豆腐也可带来大快乐,无须因小而妄自菲薄,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母语方块每一个字都是一块滋味豆腐?!
2013/3/18。
郑启五芙蓉湖随笔厦大史上最美的红围脖
郑启五
在我们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的网页看到一张新闻照片,让人感觉心窝温暖,这是今年校园冬季最温馨的一幕,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所谓“正能量”:照片上女生把亲手织的红色羊毛围巾给校园的每位保安叔、保安婶围上,有位保安姐正要敬礼,却已忍不住热泪盈眶……
一条条红色的羊毛围巾,是厦大学生社团“爱心社”的杰作,是她们一针一线亲手织就的,于是这个冬季,深蓝的制服加红色的围巾注定要成为厦大翔安新校区最靓的风景,我敢说这是《厦大史上最美的红围脖》!
厦门翔安的冬夜,海风凛冽,微博说围脖,传递正能量,群情热乎,忍不住放声高歌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
2013/1/16。
大学生在校结婚的影响作文《大学生在校结婚:一场特别的“校园变奏曲”》在大学校园里,结婚可真是一件能让大家都炸开锅的事儿。
就拿我们隔壁班那对小情侣来说吧,那可真是让大家见识了一场现实版的“大学生在校结婚历险记”。
这男生和女生从大一开始就好上了,那感情就跟蜜里调油似的,整天黏糊在一起。
军训的时候,男生就总是偷偷给女生留好水,女生呢也会给男生带小点心。
到了大二,他俩就决定结婚了,这消息一传开,整个学院都轰动了。
先说这学习方面的影响。
这哥们儿以前可是个学霸啊,天天泡图书馆。
自从准备结婚这事儿后,那书本是碰得越来越少了。
课堂上也老是走神,有一次老师点他回答问题,他压根儿不知道老师问的啥,站在那一脸懵,最后还是旁边同学悄悄提醒才含糊过关的。
那女生也好不到哪去,以前还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呢,现在满脑子都是婚礼筹备。
像什么挑婚纱啊,就这一件事就折腾了大半个月。
他们俩跑了好多婚纱店,试过各种款式的婚纱。
女孩子穿上一件特蓬的大裙摆婚纱,在镜子前转圈圈问男生好看不,男生眼睛还盯着手机上婚后住哪儿的租房信息,随口就说好看,差点把女孩气个半死。
再说说社交方面。
以前他们和舍友关系特好,经常一起打打闹闹的。
这一要结婚了,感觉和舍友之间就莫名其妙地疏远了。
舍友们搞聚会,小两口都不怎么参加了,一来是忙于婚事没那闲工夫,二来好像觉得自己要成家了,和这些单身舍友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
这导致他们俩在宿舍里还有点被孤立的感觉。
然后就是经济压力。
大学生本来手头就不宽裕。
他们又想把婚礼搞得稍微体面一点,那就得花钱啊。
男生开始到处找兼职,以前只在学校里做家教,现在什么发传单、去餐馆打工的活都接。
女生也是,把自己的那些小饰品都拿出来在网上卖,就为了能多凑点钱。
不过这过程中也闹了不少笑话,男生发传单的时候遇到自己同班同学,同学还打趣说“哟,大老板出来体验生活了啊”,搞得男生脸一阵红一阵白的。
从这对小情侣的经历来看,大学生在校结婚真的就像在平静的校园生活里扔了颗炸弹。
郑启五校园随笔校庆前夕喜获奖
为彰显以嘉庚先生为代表的先辈爱国爱乡、重教兴学的业绩,厦大决定,于2013年4月(建校92周年之际),在翔安校区和漳州校区树立陈嘉庚先生塑像,在医学院教学楼前树立李光前、陈爱礼夫妇塑像,在校本部树立陈敬贤先生、李光前先生塑像。
厦大同时还为此举行了面向广大师生、各届校友的“塑像题记”文字征集活动。
本人从小在陈嘉庚和李光前先生捐建的厦大国光三楼长大成人,受惠多多,自然当仁不让。
木棉花满枝头,清明雨潇潇落,历时多月的征集活动落下帷幕,作品六百多篇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几轮筛选评比之后,一、二、三等奖终于各有得主,校庆前夕在厦大本部嘉
庚主楼220会议室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
获奖的选手几乎都是本科生和研究生,文理工科都有,我被安插在他们中间领奖,仿佛又回到了豪情满怀争强好胜的学生时代。
我获得二等奖,虽说重在参与,但那可能是史无前例的丰厚奖金还是令人很开心的。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我肯定不会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表述,因为如果没有奖金或者没有评比,老夫我同样当仁不让。
这项征集大赛更加坚定了我的思考:“精神”并非多多益善,厦大只要老老实实践行嘉庚精神之一种,其实就绰绰有余!
2013/4/2
1002。
五十三年后再聚首
郑启五
大年初五,我参与策划了一场特殊的新春聚会,让今年的年味美不胜收:一张1959年厦大幼儿园老照片上的一群小娃娃,五十三年之后再聚首,大家在五通灯塔公园前举行大合影,尽管五十三年的春风秋月,但幼儿时的眉眼依稀还有几分……
这断断是生命的奇迹,我真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是否还有以“幼儿园园友”名义在半个世纪之后举行的聚会,不是电影却比电影更精彩,也许这也是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但
是不是纪录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喜滋滋享受了一次五十三年的时光倒流!
厦大幼儿园牙牙学语,东沃小学朗朗读书,后来就是双十中学或华侨中学,然后横遭“文革”各奔东西,上山下乡颠沛流离,开放后有的游走世界,有的打拼香港,有的重新上学、留学……历尽沧桑的五十三年之后,我们凯旋于生命的原点:五十三年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传奇,太多的泪水,太多的起伏跌宕。
太多的激情燃烧;五十三年历史的一瞬,那幼儿园的大班小班托儿班仿佛昨日铃儿响叮当,白驹过隙是人生的无奈也是生命的奇妙,是命运的轮回也是天造的良缘,五十三年啦,青梅竹马的我们重新聚首,想想还真的有些不好意思,昨天我们怎么还穿着开裆裤男女同厕,你看着我的,我看着你的,两小无猜?!
世界真奇妙,生命真美好!
2012/1/28。
郑启五教育随笔走进厦门逸夫中学
印象中把“厦门逸夫中学”和“厦门逸仙中专”重叠了,隔行如隔山,此逸非彼逸,两家学校风马牛不相及。
因为是邮政局的绿色小面包把我拉去的,所以该校的方位至今依然很模
糊,那条叫“洪莲中路”的路名就足以让我这个老厦门郎彻底迷失。
走进逸夫中学的校园,感觉建筑很新,校园布局紧凑,这是一所初中校,主要接收外来员工的子弟,这个“主要”让我平添一分关注。
天气很热,但毕竟是我与这个校园的初恋,东看看,西瞧瞧,感觉这是一座让人长记性的校园,记得有一年双十高考状元的初中就出自这里。
我应邀参加的是“厦门中学生集邮夏令营”的开营式,并给营员们上一课,讲集邮的情趣,也说书信的情感。
校园中心雕塑的主题是“爱心”,我们全体师生在雕塑前合影。
“爱心”是抽象的,也是实在的,甚至无所不在,老夫以为,身为人师,心善必须首当其冲。
我还走访了学校的图书馆,藏书9万多册,我赠拙著三册,略表心意。
看着来来去去的初一年级的男女小同学,心里咯噔一跳,50年前我也是这副摸样,时间溜得飞快,我在中学就读的时光前后不足一年(1965年9月1日——1966年5月16日),悲催啊,至今经常梦见重回双十镇海校园求学,随后便在时空的纠缠和错乱之中心有不甘地醒来,往事不堪回首却又回首频频……。
书信展览的余音上一篇/ 下一篇2012-11-19 15:08:52 / 个人分类:环境散记查看( 542 ) / 评论( 18 ) / 评分( 55 / 0 )我积极参与主办的“把一切献给厦门大学——郑道传教授/陈兆璋教授伉俪赠书展”尽管已经在厦门大学图书馆落下了帷幕,但余音绵绵,不仅有浙江大学图书馆发来征稿函,要求介绍展情,还有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也发来邮件,希望征集书展展出的老先生们交往的亲笔信函。
郑启五老师:您好!我是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我的爱人是戚国淦先生的博士生(他曾写过一篇《戚国淦先生与我的成长》的记念文章,其中有“那时先生的故友每年托人捎来漳州水仙,在寒冷的北国,盛开的水仙花让我们感到浓浓的暖意,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写得就是先生们之间的交往),从寿纪瑜先生那里我也知道了郑先生/陈先生及两家的交往历史和友谊。
在网上收集戚先生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您的博客,因此也开始关注您的博客。
从您的新浪博客中得知厦门大学举办了“把一切献给厦大——郑道传教授/陈兆璋教授伉俪赠书”的展览,其中有郑先生/陈先生与戚先生/寿先生的通信。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也正在做本校的文库,征集建院元老的一些资料,您能否给我们提供他们往来信件的电子版(图片或扫描件),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也是老一辈友谊的延续。
希望得到您的支持与帮助!!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部看完来信我心潮起伏,责无旁贷,立即应允,并全力配合。
我现在正在参与的中国科协“老院士老科学家成长足迹资料的征集工程”,相关会议透露出的信息,名家的书信,特别是教科文卫圈内的名家书信,目前极为珍贵难觅,“家书抵万金”在数码时代有了新的隐含,集邮者若有此收藏,势必功德无量。
值得一提的是戚国淦/寿纪喻教授伉俪与我父母亲多封书信落款,往往只有月日,而无年份,幸好其中不少信函细心的母亲是连信封一起保存的,8分的“长城”、20分的“上海民居”、50分的“古北口”和80分的“山西民居”等普通邮票邮资的变迁,记录了大致的年段,一些清晰的邮戳更是确切地记录了日期,书信的保藏,封票戳信四位一体,更显历史价值和保真分量。
郑启五校园文化随笔女生之忧——参加厦门大学外文学院2014毕业典礼有感一阵大雨,打乱了阵脚,“厦大外文学院2014年毕业典礼”之后的大合影被迫取消,改日进行。
满以为今年的时间安排可以躲过烈日的暴晒,不料老天却突然以另一种激情参与洗礼。
十多年来我这个“院外人士”大多全程参与外文学院这个庄严而热烈多情的庆典,包括典礼、合影以及晚宴(除了去土耳其执教的两年以及一年去漳州校区上课)。
我是以“外文英专77级助学基金”代表的身份而享有这份尊荣的,上台或颁奖或演讲年复一年。
合影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英、俄、日、法、德5个语种的7张大照片。
每每我这团草根总是被安排到中心位置,多少搅动了人家座次的规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照片上女生所占的比重愈来愈高,她们水红色领口的学士服/硕士服,纯美无比,欣赏这样的照片,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美女如云,你会轻声地欢呼此刻没有女生只有女神,你会发自内心的觉得此时她们每一位都是母校的掌上明珠……,但也难免一声叹息:男生愈来愈少,有些班级仅仅三两点缀,甚至“硕果仅存”……我不由想起不久前参加的“外文学院日语专业1974级”进校40周年纪念活动,他们是这个专业的“黄埔一期”,14位男生6位女生里居然成就了3对夫妻,而全班超半数的同学是在厦大的凤凰花树下结一生姻缘,从“肥水不流他人田”伊始,40年来他们生活得有声有色,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灿灿一片土豪金!我又想起了我们英专77,男女参半,尽管恋爱和结婚的远没有日专74来得那么大面积,但30年来每每同学会活动,只要号令一下,男生女生即刻从世界各地朝着一个目标汇集,同学情势不可当,我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以“77级”命名的助学基金,每年由我等留守母校的同学分送给家贫的学弟学妹,送钱的感觉超好,然而更好的感觉是我们所深藏的那种男生女生若即若离又守望一生的精神享有!我们外文男曾经是叱咤厦大足坛的劲旅,雄风不再,雄风难再,雄风目前几乎没有存在的空间……厦大外文学院珍爱每一位女生,我也衷心祝福我的每一位学妹,凤凰花落英缤纷,女生要学得好更要嫁得好,尽管校外还有更大更美的选择空间,但男生女生严重失衡的性别比危机不仅已经危及外文学院,其实也深深影响乃至伤害女生本身,许多需要男女互动的校园细节无不举步为艰,这是我从人口学专业的角度倾吐的真言,从性别均衡的急切出发,目前的外语招生制度至少需要一些微调!2014/6/16。
郑启五校园随笔女生的婚礼
先是电话报告,接着是烫金的请柬,04研的女生小霞要出嫁了!掐指一算,她们班的“六朵金花”已经嫁出了一半,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
进入新世纪,女生比重越发增加,我当任班主任的厦大人口研究所的研究生中往往十有八九都
是女生,于是“学得好还是嫁得好”的问题很自然落到大家的面前,我的回答很响亮:既要学得好,又要嫁得好。
小霞今晚的婚礼又一次验证了我的豪言壮语,为班主任出言不逊平添新例。
在婚礼上小霞携夫婿小胡前来敬酒,小胡向班主任汇报了他俩漫长的恋爱史,有“抗战八年”的持之以恒、有“三年解放战争”的乘胜进军,结果自然就是《今夜星光灿烂》的“开国大典”了,大致是属于稳操胜卷的“早恋晚婚”型,在当今已被资源部和民政部共同列入“稀有金属”。
毕竟是知识男女,婚礼简约而时尚,仪式比预定的仅仅推挽50分钟,这在拖拉有名的闽南婚宴史上可是相当的“先进”;每人的椅子下暗藏了兑奖卷,也给众人一个意外之喜;敬酒大多随意一饮,不强求“一干为敬”……
双方父母一概退回老师的礼金,女方读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厦大完成的,因此我们这桌“厦大亲友团”倍受礼遇。
小霞母亲的老师也来了,被我们戏称为“妈师”,此词从此进入“百度”。
我带了一本我的散文选《芙蓉湖随笔》,题签几字祝福,嘱咐我的另一个学生悄悄送上,以“礼书”替代“礼金”,这是一份书香绵绵的心愿……
婚宴用酒是茅台,很久没有喝白酒的我今晚喝得很多!
20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