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设立登记撤销制度(下)——以《公司法》第199条的.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2013年1月(总第335期)法制与经济FAZHIYUJINGJINO.1,2013(Cumulatively,NO.335)[摘要]我国《公司法》对于公司瑕疵设立制度尚无完善的成体系的规定,在保护交易安全和保障相关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方面仍有不足。
文章通过比较两大法系的公司瑕疵设立效力模式,分析我国公司瑕疵设立效力制度的现状和缺陷,提出相应的完善我国公司瑕疵设立制度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公司瑕疵设立;效力;缺陷;完善公司设立在逻辑上有三种可能的法律效果:公司设立成功、公司设立失败和公司设立瑕疵。
通说认为,公司瑕疵设立,是指已被公司登记机关核准登记为公司并获得营业执照后,存有在设立过程中并未完全按公司法规定的条件或程序而设立公司的情形。
①我国公司法对公司瑕疵设立尚无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公司瑕疵设立成为交易安全和保障利害关系人权益的不稳定因素,而且如果完全否定公司瑕疵设立的效力,会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因此,笔者认为有条件地承认公司瑕疵效力是比较合理的做法,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合理的补救措施,完善公司瑕疵设立制度。
一、公司瑕疵设立效力模式的比较在公司瑕疵设立中,虽然公司已被核准设立,并存续一定的期间,但毕竟在程序或实体上不符合法律的规定,是社会经济秩序和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隐患。
各国都普遍规定了公司瑕疵设立的效力,明确是否要承认存在瑕疵的公司的人格。
两大法系在不同的价值理念指导下,对公司瑕疵设立后的效力的规定有区别。
(一)英美法系英美法系国家,公司设立的条件要求低,设立程序简单,导致公司设立无效、被撤销的原因较少。
因此,英美法系国家多采用公司瑕疵设立有效原则,即使公司设立存在瑕疵,该公司也不因此而无效或被撤销,任何人均不能以此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确认无效或撤销之诉。
以英国为代表的瑕疵设立原则承认主义,又称“结论性证据原则”,是指公司注册机关所颁发的设立证书具有结论性证据的功能,一旦公司获得该设立证书,无论公司在设立过程中是否存在瑕疵,原则上均视为公司已依法成立。
第1篇一、引言企业撤销是指企业根据法律规定或自身经营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终止企业的法人资格,解散企业的法律关系。
企业撤销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涉及的法律规定较为复杂。
本文将从企业撤销的定义、撤销程序、撤销条件、撤销的法律后果等方面,对我国企业撤销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企业撤销的定义企业撤销,是指企业根据法律规定或自身经营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终止企业的法人资格,解散企业的法律关系。
企业撤销分为自愿撤销和强制撤销两种形式。
1. 自愿撤销:指企业因经营不善、市场环境变化等原因,主动提出撤销申请,经相关政府部门批准后,终止企业的法人资格。
2. 强制撤销:指企业违反法律规定,经相关政府部门依法处罚后,仍不改正,由政府部门强制撤销企业的法人资格。
三、企业撤销的程序1. 提出撤销申请: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撤销申请。
2. 审查批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撤销申请进行审查,符合撤销条件的,批准撤销申请。
3. 解散企业:企业撤销批准后,企业应当依法解散,办理清算、注销等手续。
4. 注销登记:企业办理注销登记后,其法人资格正式终止。
四、企业撤销的条件1. 自愿撤销条件:企业因经营不善、市场环境变化等原因,决定撤销企业。
企业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以下材料:(1)企业撤销申请书;(2)企业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撤销决议;(3)企业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4)企业营业执照副本;(5)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2. 强制撤销条件:企业违反法律规定,经相关政府部门依法处罚后,仍不改正。
强制撤销条件包括:(1)企业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构成犯罪的;(2)企业非法经营,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3)企业存在严重财务问题,无法继续经营的;(4)企业存在严重违反合同、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经调解无效的。
五、企业撤销的法律后果1. 法人资格终止:企业撤销后,其法人资格正式终止,不再具有法律主体资格。
2. 清算义务:企业撤销后,应当依法进行清算,清理企业债权债务,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
第1篇一、引言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主体,其设立、运营、变更和撤销都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严格规范。
公司撤销是指公司在完成清算、注销等法定程序后,其法人资格被依法终止的过程。
本文将围绕公司撤销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撤销的条件、程序、法律后果等方面。
二、公司撤销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法》是我国规范公司设立、运营、变更和撤销的基本法律,其中第二十条规定:“公司设立、变更、终止,应当依法进行登记。
公司登记机关应当依法对公司设立、变更、终止进行审查,予以登记。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了企业法人登记的申请、审查、登记、变更、注销等程序,其中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法人申请注销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3.《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企业破产法》对破产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其中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破产清算组应当依法清算破产财产,编制清算报告,提交债权人会议或者人民法院。
”三、公司撤销的条件1.公司设立合法公司撤销的前提是公司设立合法,即公司的设立符合《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公司运营过程中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公司撤销的直接原因是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如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
3.公司经营困难,无法继续经营公司撤销的另一个原因是公司经营困难,无法继续经营,如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等。
4.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撤销公司在公司设立合法、不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前提下,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可以决议撤销公司。
四、公司撤销的程序1.提出撤销申请公司撤销申请由公司法定代表人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提出。
2.提交相关材料提出撤销申请的公司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材料:(1)公司撤销申请书;(2)公司法定代表人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3)公司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的相关证明文件;(4)其他有关材料。
第1篇一、引言公司撤销是指依法解除公司的法律地位,使其不再具有法人资格的过程。
在我国,公司撤销是公司治理中的重要环节,涉及到公司的解散、清算、注销等一系列法律程序。
本文将围绕公司撤销的法律规定展开,分析其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公司撤销的法律规定1. 公司撤销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撤销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2)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解散;(3)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4)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5)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予以解散。
2. 公司撤销的程序公司撤销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提出撤销申请: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应当对撤销公司作出决议,并形成书面文件。
(2)成立清算组:撤销公司应当成立清算组,负责处理公司的债权债务、财产清算等事宜。
(3)通知债权人: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六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
(4)债权债务清理:清算组应当依法清理公司的债权债务,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
(5)财产清算:清算组应当依法对公司的财产进行清算,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
(6)注销登记:清算组在完成财产清算后,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销登记。
三、公司撤销的影响1. 对公司自身的影响(1)终止公司经营:公司撤销意味着公司经营活动的终止,公司不再具有法人资格。
(2)财产清算:公司撤销后,清算组需要对公司财产进行清算,可能导致公司资产流失。
(3)债权债务清理:公司撤销过程中,清算组需要清理公司的债权债务,可能面临债权人的追偿。
2. 对股东的影响(1)投资损失:公司撤销可能导致股东的投资损失,特别是当公司资产无法清偿债务时。
(2)责任承担:股东在公司撤销过程中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清算责任、债务承担等。
3. 对债权人的影响(1)债权实现困难:公司撤销可能导致债权人实现债权困难,如无法通过司法途径追回债务。
<国际私法>历年司法考试真题第一章国际私法概述1. 国际私法的主要渊源是。
A.国际条约B.国际惯例C.国内立法D.国内判例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点是国际私法的渊源。
国际法的渊源是指国际私法的存在及其表现形式。
国际私法的渊源具有双重性,其国内法渊源包括国内立法和判例,国际法渊源包括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其中,国内立法是国际私法渊源的最早形式,也是现今国际私法的主要渊源之一。
故选C。
2. 下列法律关系中,属于国际私法调整对象的是:A. 中国公民甲与美国公民乙因离婚而产生的有关法律关系B. 中国某进出口公司与某国海运公司约定由海运公司在指定港口装货运至指定港口而发生的有关法律关系C. 某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与我国某一大型国有企业就购销合同产生争议的法律关系D. 我国某大型国有企业为完成股份制的改造,通过政府接受某国际组织的大额贷款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一般认为,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具有国际因素的民商事法律关系,或称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
本题中ABC三项均属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范畴,但D项系政府间贷款,不属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
3. 下列关于国际私法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A. 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不包括涉外商事法律关系B. 19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1980年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均属于国际私法的范围C. 国际私法的中心内容是统一实体法规范D. 国际私法的范围包括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规范及国际民事诉讼和仲裁程序规范参考答案:B,D答案解析:涉外民事法律关系是广义的民商事法律关系。
国际私法是以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以解决法律冲突为中心任务,以冲突规范为最基本的规范,同时包括统一实体规范、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规范及国际民事诉讼和仲裁程序规范等在内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4. 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包括哪些?A. 民事法律关系的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是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法人的B. 民事法律关系的标的物在外国领域内的C. 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事实发生于外国的D. 具有涉外因素的广义的民商事法律关系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304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是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或组织,或者当事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终止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或者诉讼标的物在外国的民事案件,为涉外民事案件。
新编经济法教程刘泽海课后案例简答经济法教程_刘泽海_课后案例简答案例一:胡某出资15万元成立汽车配件经销商,企业性质为个人独资企业。
1年后,胡某委托妻弟花谋管理该店,自己整日迷于上网。
几个月后,债权人相继找上门了,要求胡某还债。
经法院查明,胡某在设立登记时并没有明确是以共有财产出资。
请问:1.胡某除用货币外,能否以自己的劳务作价出资?2.胡某能否委托花某经营管理自己的个人独资企业,为什么?3该企业所欠债务,法院应否支持债权人用胡某和花某共同财产抵偿债务的要求?为什么?胡某和花某应该各自承担怎样责任?答:1.可以。
2.可以,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者有经营自主权。
3.不应支持,因为该企业设立时没有明确是以家庭共有财产出资,胡某应承担无限责任,花某不承担责任。
案例二:甲、乙、丙、丁四位合伙人签订书面协议,共同出资设立某普通合伙企业,合伙企业未约定利润分配,共同推举甲为合伙企业的事物执行人。
B公司经过了解,发现合伙企业会计记录掩盖了严重亏损、、、、、、请问:根据上述事实,结合我国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评述上述观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答:1.乙的观点错误,理由:合伙企业的内部规定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2.甲的观点片面,理由:甲认为“本企业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是正确的,而由此推定“会计记录真实与否紧要”则是不正确的,企业无论是否具备法人资格都应该会计记录真实。
3.A 的观点错误。
理由:新入伙的合伙人对入伙前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4.丁的观点错误。
理由:我国《合伙企业法》第 22 条规定:“合伙人之间转让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份额时,应当通知其他合伙人”。
即:合伙人内部转让财产份额的无须征得其他合伙人的同意,但应当通知。
5.B 公司的观点错误。
合伙企业违约,应接受定金制裁,即向 B 公司双倍返还定金共 60 万元,但由于返还的定金足以补偿因合伙企业违约而给 B 造成的损失,故无须再支付赔偿金。
案例三:甲、乙、丙、丁四人成立普通合伙企业,甲被推举为合伙企业事务的执行人,乙丙丁授权甲对10万元以内的开支及50万元以内的业务可以自行决定,,广告费15万,,,过了2个月,,,欠14万5千。
论公司设立登记撤销制度(上)——以《公司法》第 199 条的适用展开[ 11-06-18 11:34:00 ] 作者:肖海军编辑:凌月仙仙关键词: 公司登记/公司设立登记/撤销公司登记/吊销营业执照内容提要: 公司设立登记撤销,是对公司设立时实质性瑕疵的一项行政救济制度,其性质应属于依职权所为的行政撤销行为。
我国现行《公司法》第 199 条与《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 68 条、第 69 条把撤销公司登记与吊销营业执照规定在并列选择的位序上,但由于《公司法》第 199 条所列举的违法行为,系由公司原始出资人或发起人、申请人所为,而非公司所为,不宜适用吊销公司营业执照。
由于撤销公司登记具有溯及既往并否定公司有效成立的法律效力,会诱发连锁性的债务清偿危机,为避免不必要的交易损害和社会动荡,实践中应慎用公司设立登记撤销。
一、问题的提出公司在设立过程中,由于欠缺法律规定的实质条件,或者严重违反设立的法定程序,但已经公司登记机关登记,此种情形下的公司存在状态,学界和业界一般称为公司瑕疵设立,或称公司瑕疵登记。
[1]根据公司设立瑕疵的原由不同,可以把其分为公司设立的实质性瑕疵和程序性瑕疵两种基本情形。
其中公司设立登记撤销制度就是针对公司设立的实质性瑕疵所安排的一项行政救济制度。
[2]公司设立登记撤销制度,即在公司设立登记过程中,由于设立申请人违反我国《公司法》和其他法律关于公司设立登记中的强行性规定,经原公司登记机关审查予以撤销而使业已完成的公司设立登记归于无效的一项公司设立登记瑕疵救济制度。
我国现行公司设立登记撤销制度源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工商企业登记撤销制度。
1993 年 12 月通过的《公司法》第 206 条引入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撤销公司登记”制度。
随后 1994 年 6 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下称《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进一步对“撤销公司登记”的适用情形进行了细化,但与《公司法》(1993 年)第 206 条规定有所不同的是,《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 58 条、第 59 条,对同样情形除规定了“撤销公司登记”外,还增加了“吊销营业执照”这一行政处罚措施。
公司罚则1虚报注册资本:违反《公司法》第?条的规定;依据《公司法》第199条、《条例》第68条的规定,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5%以上15%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公司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2提交虚假材料:违反《条例》第3条的规定;依据《公司法》第199条、《条例》第69条的规定,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公司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3虚假出资:违反《公司法》第28条的规定;依据《公司法》第200条、《条例》第70条的规定,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以虚假出资金额5%以上15%以下的罚款。
4抽逃出资:违反《公司法》第36条的规定;依据《公司法》第201条、《条例》第71条的规定,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以所抽逃出资金额5%以上15%以下的罚款。
5另立会计账簿:违反《公司法》第172条的规定;依据《公司法》第202条的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6提交虚假财务报告:违反《公司法》第171条的规定;依据《公司法》第203条的规定,由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
7 不提取法定公积金:违反《公司法》第167条的规定;依据《公司法》第204条的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如数补足应当提取的金额,可以对公司处以20万元以下的罚款。
8 不通知公告债权人:违反《公司法》第174、176、178、186条的规定;依据《公司法》第205条、《条例》第74条的规定,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对公司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9清算时隐匿财产对资产负债表或者财产清单作虚假记载或者在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财产的:违反《公司法》第187条的规定;依据《公司法》第205条、《条例》第74条的规定,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对公司处以隐匿财产或者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财产金额5%以上10%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公司设立效力争议的处理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学者观点肖海军:论公司设立登记撤销制度以《公司法》第199条的适用展开(《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公司作为法人与自然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获得主体资格和独立人格须具备法律规定的必要条件,如公司在获得独立人格之前,或因申请人的欺诈,或因登记机关的重大过错,使其在登记注册时欠缺成就法人成立要件和开展营业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就使业已登记注册的公司既违背法律又不符合事实,成立起来的公司就是一个由虚假材料和事实支撑的瑕疵公司或病态公司。
如任由这样的瑕疵公司或病态公司去混迹市场,其结果必然会危害市场秩序和交易安全。
从市场秩序和交易安全的角度,对因欠缺公司设立基本条件而经登记注册的瑕疵公司或病态公司之独立主体或法人人格予以法律上的否认,十分必要[33]。
更为重要的是,公司原始出资人和发起人对其出资、章程、主业等营业事项形成合意是公司成立的基础条件,公司设立登记只不过是对这一合意的确定和认可,也就说公司原始出资人和发起人真实的合意,是公司设立登记有效的前提性条件。
而虚报注册资本、提交虚假材料和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等当事人意思表示的虚假与违法,只能明确无误地说明公司设立时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的不真实,由此形成的原始出资人和发起人之间的合意原本就不存在,公司设立登记所依据的基础条件已根本丧失,进而导致原有设立登记缺乏正当性,进而其有效性也就存在质疑。
正是这样,目前部分国家和地区就是通过司法救济程序,创设了公司设立无效或者公司设立撤销制度,以处理公司设立登记的实质性瑕疵。
我国是一个有行政本位传统的国家,没有在《公司法》中确立公司设立的司法无效宣告或撤销制度,而是把这一救济的权力赋予了负有登记管理职责的公司登记机关。
虽然,从制度的设置和国家权力的配置来看,由原登记管理机关来行使设立登记撤销之权,很难保证其权力行使的审慎,难以防止其权力滥用,有其很不合理的地方。
关于公司设立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案例简介:甲乙丙丁四个股东共同出资设立了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其中甲经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评估以一片高出市场价格的土地作价出资,其他股东为尽快争取登记没有提出异议。
一年后公司经营困难面临清算,债权人就债务不能完全清偿要求各股东承担清偿责任。
·问题一,股东的出资行为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规定?甲股东的出资行为符合公司法的规定。
根据《公司法》第27条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
”由此可知,土地使用权可以作为股东出资,但是其土地使用权的出资额与该土地的真实市场价值相距过远,有欺诈的嫌疑。
·问题二,资产评估事务所对其所作的资产评估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资产评估事务所对其所作的资产评估应当承担连带法律责任。
根据《公司法》第208条的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提供虚假材料的,由公司登记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即当该评估不真实导致公司的债权人损失时,要求评估者和被评估者必须承担连带责任。
·问题三,当公司清算时,债权人不能得到完全清偿,于是要求股东承担清偿责任。
可能有哪些路径?依据的公司法条文有哪些?有限公司股东虚假出资对债权人所负担的责任是股东的外部责任。
债权人要求自己债务得以完全清偿可以基于以下三种理由:(1)依据公司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公司法》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适用场合主要有公司法人人格形骸化、利用公司回避合同义务、利用公司规避法律义务以及公司资本显著不足。
而公司资本是否显著不足应结合公司所从事行业、实际经营所需资本等情况综合判断,而不能单凭法定最低资本额作为判断公司注册资本充足性的标准。
债权人可以依据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向公司股东追究虚假出资股东对公司债务的无限连带责任。
论公司设立登记撤销制度(下)——以《公司法》第 199 条的适用展开(1)关键词: 公司登记/公司设立登记/撤销公司登记/吊销营业执照内容提要: 公司设立登记撤销,是对公司设立时实质性瑕疵的一项行政救济制度,其性质应属于依职权所为的行政撤销行为。
我国现行《公司法》第 199 条与《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 68 条、第 69 条把撤销公司登记与吊销营业执照规定在并列选择的位序上,但由于《公司法》第 199 条所列举的违法行为,系由公司原始出资人或发起人、申请人所为,而非公司所为,不宜适用吊销公司营业执照。
由于撤销公司登记具有溯及既往并否定公司有效成立的法律效力,会诱发连锁性的债务清偿危机,为避免不必要的交易损害和社会动荡,实践中应慎用公司设立登记撤销。
四、撤销公司设立登记与吊销公司营业执照能否选择适用从我国现行《公司法》第 199 条与《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 68 条、第 69 条规定的主旨来看,撤销公司登记(包括设立登记)与吊销营业执照处在并列而可选择适用的位序。
那么,公司登记机关可否在这一并列的适用性规定中加以选择性地适用呢?要回答这一问题,还需要对撤销公司设立登记与吊销公司营业执照进行必要的比较。
(一)撤销公司设立登记与吊销公司营业执照的比较 1. 对公司是否实质成立的法律认定不同。
撤销公司设立登记意在公司登记机关对其自身基于虚假申报信息而作出的行政确认行为的纠正和否定,其行为性质在于公司登记管理机关对其先前做出的公司设立登记行为的否定;鉴于行政撤销行为具有溯及力,也就意味着该行政撤销行为否认了原公司设立登记行为的法律效力,亦即宣示该公司原已完成的设立登记归于无效,该公司之有效成立自始就未被确认而处于未成立状态。
而吊销公司营业执照则是在公司登记后的营业活动严重违反《公司法》和其他法律规定所科给公司的一种行政处罚,其行为侧重于对公司违法营业行为的处罚,而处罚行为的核心在于剥夺和消灭作为商主体——公司的营业资格,此种惩罚是以承认公司有效成立为基本前提。
2. 对公司是否继续存续的法律意义不同。
因我国公司设立登记奉行成立要件主义原则,一旦公司登记机关撤销了原来的设立登记,就意味着该公司自始就未有效成立,也就不存在能否继续存续了。
而吊销公司营业执照则仅仅只消灭了公司的营业能力,所剥夺的是公司再继续营业的资格,而非消灭公司本身的人格,更不具备消灭公司作为商主体资格的法律意义和法律效力。
在吊销公司营业执照之处罚行为作出后,公司作为一商法人资格,进而作一商主体资格仍将继续存在[1],只是因为其营业执照被吊销,其持续营业已不可能,作为行政命令解散的情形,公司必须进入清算程序,待清算完毕后,再行办理公司注销。
[2]然而,在公司营业执照被吊销之后至公司办理注销之前这一时段,公司作为法人或作为商主体是依然存续的。
[23]前引[20],第241页。
[24]参见布井千博:《论日本法中的公司种类股与风险金融》,载《应对金融危机的金融法机制:机遇与挑战—清华大学21世纪商法论坛2009年会论文集》。
[25]See Robet Hamilton, The law of the corporation (4th edition) , West Group,1996 , p. 374 [26]前引[20],第248页。
[27]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28]刘俊海:《现代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29]前引[30],第199页。
[30]前引[28],第187页。
[31]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32]See Jeffrey Gordon, Ties that Bond: Dual Class Common Stock and the Problem of Shareholder Choice, 76 Calif. L. Rev. 3,4(1988). [33]前引[30],第352页。
[23]前引[20],第241页。
[24]参见布井千博:《论日本法中的公司种类股与风险金融》,载《应对金融危机的金融法机制:机遇与挑战—清华大学21世纪商法论坛2009年会论文集》。
[25]SeeRobet Hamilton, The law of the corporation (4th edition) , West Group,1996 , p. 374 [26]前引[20],第248页。
[27]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28]刘俊海:《现代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29]前引[30],第199页。
[30]前引[28],第187页。
[31]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32]See Jeffrey Gordon, Ties that Bond: Dual Class Common Stock and the Problem of Shareholder Choice, 76 Calif. L. Rev. 3,4(1988). [33]前引[30],第352页。
[23]前引[20],第241页。
[24]参见布井千博:《论日本法中的公司种类股与风险金融》,载《应对金融危机的金融法机制:机遇与挑战—清华大学21世纪商法论坛2009年会论文集》。
[25]SeeRobet Hamilton, The law of the corporation (4th edition) , West Group,1996 , p. 374 [26]前引[20],第248页。
[27]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28]刘俊海:《现代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29]前引[30],第199页。
[30]前引[28],第187页。
[31]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32]See Jeffrey Gordon, Ties that Bond: Dual Class Common Stock and the Problem of Shareholder Choice, 76 Calif. L. Rev. 3,4(1988). [33]前引[30],第352页。
[23]前引[20],第241页。
[24]参见布井千博:《论日本法中的公司种类股与风险金融》,载《应对金融危机的金融法机制:机遇与挑战—清华大学21世纪商法论坛2009年会论文集》。
[25]SeeRobet Hamilton, The law of the corporation (4th edition) , West Group,1996 , p. 374 [26]前引[20],第248页。
[27]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28]刘俊海:《现代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29]前引[30],第199页。
[30]前引[28],第187页。
[31]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32]See Jeffrey Gordon, Ties that Bond: Dual Class Common Stock and the Problem of Shareholder Choice, 76 Calif. L. Rev. 3,4(1988). [33]前引[30],第352页。
[23]前引[20],第241页。
[24]参见布井千博:《论日本法中的公司种类股与风险金融》,载《应对金融危机的金融法机制:机遇与挑战—清华大学21世纪商法论坛2009年会论文集》。
[25]SeeRobet Hamilton, The law of the corporation (4th edition) , West Group,1996 , p. 374 [26]前引[20],第248页。
[27]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28]刘俊海:《现代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29]前引[30],第199页。
[30]前引[28],第187页。
[31]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32]See Jeffrey Gordon, Ties that Bond: Dual Class Common Stock and the Problem of Shareholder Choice, 76 Calif. L. Rev. 3,4(1988). [33]前引[30],第352页。
[23]前引[20],第241页。
[24]参见布井千博:《论日本法中的公司种类股与风险金融》,载《应对金融危机的金融法机制:机遇与挑战—清华大学21世纪商法论坛2009年会论文集》。
[25]SeeRobet Hamilton, The law of the corporation (4th edition) , West Group,1996 , p. 374 [26]前引[20],第248页。
[27]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28]刘俊海:《现代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29]前引[30],第199页。
[30]前引[28],第187页。
[31]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32]See Jeffrey Gordon, Ties that Bond: Dual Class Common Stock and the Problem of Shareholder Choice, 76 Calif. L. Rev. 3,4(1988). [33]前引[30],第3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