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备课教案(含任务名著导读教学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65.15 KB
- 文档页数:39
捉“蝴蝶”——《艾青诗选》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意象的基本含义。
2.感知艾青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
3.品味艾青诗歌意象的内涵,在意象的变化中感受诗人心灵的波纹。
3.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从意象入手解读诗歌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品味艾青诗歌意象的内涵,在意象的变化中感受诗人心灵的波纹。
难点:感知艾青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知“蝴蝶”屏显:翻飞在花丛,在草间,在泥沙的浅黄的路上,在静寂而又炎热的阳光中……它它是蝴蝶——当它终于被捉住,而拍动翅膀后,真实的形体与璀璨的颜色,伏贴在雪白的纸上。
师有感情的读本诗,并讲解此诗中的“蝴蝶”即是意象,本诗来自艾青的《诗论》一书。
学生回忆意象的含义: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即为意象。
二、捉“蝴蝶”师:在《艾青诗选》这片美丽的“花园”中,许多“蝴蝶”正上下翻飞。
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组成捉“蝴蝶”小分队,带上“捕虫网”,走进这片“花园”,看看哪一组捕捉的“蝴蝶”又多又大又美?(你发现哪些是艾青常用的意象?)(篇目《大堰河—我的保姆》P1-P6、《旷野》P155-P159、《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P44-48、《烧荒》P207、《煤的对话》P29-30)学生小组合作,寻找诗人常用的意象,并汇报结果。
预设:《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村庄)、雪、坟墓、瓦菲(生在在瓦缝中的野草)、园地、石椅、灶火、炭灰、炕凳、菜篮、麦糟、炉子、团箕(畚箕)、大豆、小麦、糖、婚酒、棺材、稻草、土地、纸钱《旷野》玉蜀黍(玉米)、苎z hù麻、毛豆、知了、斑鸠、流水、草地、啄米鸟、阳光、山毛榉、土地、岩石、树木、海、村舍、山峰、野林、峡谷、田亩、山坡、月亮、雾、草帽《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风、土地、皮帽、浪涛、河流、小油灯、乌篷船、灯光、路、草原、田地、乌巷、烽火、大地《烧荒》火柴、火海、火花、火柱、荒原、火焰、鹿、阳光、风、烟、云彩、豺狼虎兔、野草、禾苗、犁刀《铁窗里》窗、朝霞、云朵、霓彩、云、晴空、微风、残阳、鸠、朝日、鸽群、蝙蝠、海洋、围墙、汽笛、森林、芦洲、杜鹃花、湖、夕阳、大地、皓月、繁星、黎明、大海《煤的对话》深山、岩石、森林、火师:我们试着给这些意象归归类。
走近?艾青诗选?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诗歌的方式掌握?艾青诗选?的特点和风格教学难点:在朗读中抓住意象并理解诗歌特点、把握其情感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蓄势诗人1. 同学们,老师来自重庆,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你们浙江的老乡,他的经历很独特,他是一位出色的画家,曾用画笔渲染城市的缤纷、描绘出人间的苦难、鞭挞社会的黑暗,他不幸被捕入狱,被剥夺了画笔,失去绘画条件,他转而在小小的牢房中写下大量的诗歌,用生命的激情抒写他对养母的思念、对家乡的思念、对自由的向往,从此他一鸣惊人,风行全国,他是继郭沫假设、闻一多以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就是——艾青,他的诗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至今已传遍英、法、德等十多个国家。
?艾青诗选?将会在九年级上册出现,今天李老师想通过朗读诗歌的方式帮助大家提前了解艾青诗选的特点和风格,好吗,让我们走近?艾青诗选?。
二.初读比一比2. 请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资料单上文本一的三首诗歌, ?旷野?, ?北方?, ?手推车? ,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注意情感〔学生朗读〕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欣赏诗歌的最好方法就是朗读诗歌,我们请三位同学来分别朗读这三首诗歌,小试牛刀,比一比,看谁是朗诵达人!灰黄而曲折的道路,和道路两旁的乌暗而枯干的田亩田亩已荒芜了--狼藉着犁翻了的土块,与枯死的野草,与杂在野草里的腐烂了的禾根——?旷野? 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与时日的光辉——一片暗淡的灰黄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北方?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手推车?同学朗读,学生评价,二.悟读3请同学一边读?旷野?一边勾出关注的词语,请同学说出勾画的词语有哪些,将这些词语输入到电脑上,展现在大屏幕上。
4〔屏显〕灰黄而曲折的道路乌暗而枯干的田亩狼藉着犁翻了的土块荒芜的田亩枯死的野草杂在野草里的腐烂了的禾根大家请看这些词语“道路田亩土块野草禾根〞,你们会发现这些词语和土地有关,所以这首诗是在写土地,这些词语原本是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物体,但是已加上前面的形容词,就带上了感情,就像你们所说的读了以后心情不好,像这样带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就是诗歌中的意象,象可以理解为景、物,意就是特殊的意义或情感,意象就是带着主观情感的景物,那么我们看一下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呢比方:灰黄乌暗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颜色灰暗从情感的角度,这些词语让人忧郁忧伤请学生读另外两首诗歌?北方??手推车?,会发现也是土地意象,也是这样色调,这样的情感。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教学目标1.了解艾青,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艾青的诗歌风格,品味诗歌的语言。
3.把握艾青诗歌的意象,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新诗开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个大形象。
——牛汉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
——聂华苓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1.作者简介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长篇小说《绿洲笔记》等。
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
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一样,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
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
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
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2.诗歌风格新中国成立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新中国成立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并不直露,时有含蓄也不晦涩,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1979年诗人自己编定《艾青诗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根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
目标导学二:学习读书方法1.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
艾青诗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2、掌握阅读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诗歌阅读的五种方法。
【教学内容】本课程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是第一单元是诗词内容学完之后的单元整合课。
在学习完一单元的诗词之后,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尤其是本学期的必读书目《艾青诗选》有了比较完备的认识。
本课程以《艾青诗选》为例,旨在教会学生在读诗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怎样去读懂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五首诗词,感受了诗作的魅力,朱光潜先生也曾经这样说到:“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
那究竟应该怎样阅读诗歌呢?今天我们就以《艾青诗选》为例来探究一下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二、现代诗歌阅读方法(一)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分行:诗句的独立,诗意的空白押韵:抑扬顿挫,使诗歌更有音韵美艾青的诗不拘泥于形式,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又常常运用排比、复沓,读起来气运通畅。
例:《光的赞歌》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
(二)品味诗歌语言精炼优美,从日常中提炼语言,加以陌生化处理,表意更为新颖别致。
艾青的诗歌语言非常值得回味,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例:《刈草的孩子》开头:夕阳八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和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三)把握诗歌的意象读诗要透过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内涵。
艾青的诗歌《鱼化石》中,写鱼化石裹身岩层,重见天日,却没有了活力,没有叹息,听不见浪花,看不见蓝天碧水,由此引发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例:《鱼化石》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干净。
九年级上册语文《艾青诗选》教学设计教学策略采用诵读法、赏读法、探究交流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依托课文《我爱这土地》和《语文阅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为突破口,了解作者及《艾青诗选》。
2.指导学生诵读赏析《艾青诗选》部分作品,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语言,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阅读《艾青诗选》,诵读《艾青诗选》中自己喜欢的诗作,参加诗歌朗诵比赛,初步掌握如何读诗。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阅读赏析《我爱这土地》,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用心感受和赏析艾青的两个创作高峰;掌握如何读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激发兴趣中华上下五千年,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再到近现代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当你打开《艾青诗选》时,或许会心存疑虑:“我能读懂这些长长短短的诗句吗?”倘若你能静下心来,便会发现这个诗歌的王国是如此色彩斑斓。
诗人以诗为画笔,为我们展现了动人的画卷,合着时代的节拍,反映着真实的历史。
我们一起读诗歌、读“艾青”,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诗人所营造的斑斓世界里尽情翱翔。
二、共读单篇,知人论诗(一)、学习《我爱这土地》活动1.导入谈话:土地是万物生灵生存发展的根基。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活动2.作者作品阅读课本P20-21“名著导读”内容,并圈点勾画出重要信息。
活动3 [活动]诵读诗歌,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诵。
2.听诵读录音,再读诗歌。
3.感悟诗歌。
4.填空:鸟歌唱的土地,因为土地遭受暴风雨的打击;歌唱的河流,因为河流被暴风雨涨满后泛滥;歌唱的风,因为和风被暴风雨裹挟,无奈地激怒;歌唱的黎明;因为伴随黎明会有光明甚至天朗气清。
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总体设计:分类内容单元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编者编写“活动探究”单元,力图使学生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语文活动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本单元以“现代诗歌”为主,共有5篇文章:《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我看》。
本单元的诗词,或借描绘雪景抒情,或赋予土地象征意义,或抒发浓浓的思乡之情,或是抒发爱的赞颂,或抒发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课堂上应以“课文学习—实践活动—写作”的教学模式呈现。
人文主题诗歌之美语文要素活动探究:涵咏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与情感基调,学习诗歌朗诵技巧,体会诗歌艺术魅力学写小诗单元学习目标1.欣赏诗作,体会诗歌艺术魅力;2.多形式诵读,把握诵读技巧;3通过创作尝试,领会诗歌的特点。
单元课时安排(10课时)课型课时内容教学重点单元导读课1课时双元把握、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定向单元梳理课1课时字词梳理、文学常识读写、理解、运用主题阅读课1课时雪落无言(《沁园春▪雪》《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落实“任务一”)找出意象并分析特点,体会思想感情群文阅读课1课时家国情怀(《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落实“任务一”)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朗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自主实践课2课时1.朗诵比赛(朗读内容学生自选)2.单句与复句,递进复句·承接复句1.重音、停连、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组织能力2.掌握相应语法知识以读促写课2课时学做小诗人(《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我看》)(落实“任务三”)学写诗歌名著导读课2课时生命的歌唱:《艾青诗选》如何读诗阅读方法课型设计:单元导读课学习目标:1.师生梳理双线内容,整体把握单元学习方向。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策划教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策划一、活动探究任务单任务一:研究鉴赏第一单元的五首诗作,涵泳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阅读文本:《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任务二:诗歌朗诵研究朗诵技巧,举行朗诵比赛。
朗诵时,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任务三:尝试创作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句式和节奏。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自主阅读推荐:《泰戈尔诗选》《唐诗三百首》二、教材简析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活动任务由自主欣赏诗歌、自由朗诵诗歌和尝试创作诗歌组成。
教材选了五首诗歌,分别是XXX的《沁园春·雪》、XXX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XXX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以及XXX的《我看》。
这组教材的主题内容是诗歌之美,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获得文学的审美熏陶。
学生要在研究中掌握自主阅读诗歌的方法,并提高自己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这组教材的语文素养主题是诗歌的阅读、朗诵与写作。
教材以诗歌文体为线组合,几首诗歌的共性是都借描写自然之景或特定物象抒发某种情怀,这一特点为自主赏析诗歌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
从形式上看,既有古体诗词,也有现代诗歌,多数是现当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便于学生进行模仿创作。
单元目标】1)独立阅读,涵泳品味,把握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2)注意重音、停连、节奏,把握感情基调,读出感情韵律。
3)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4)研究诗歌借景或物抒情的手法,尝试创作诗歌。
5)感受诗中丰富的情感,体验读诗写诗之乐,获得文学审美的熏陶。
文章主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研究五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学的审美熏陶。
每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意境,例如《沁园春·雪》描绘了北国雪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爱这土地》通过鸟的歌唱表达了对祖国的至死不渝的热爱;《乡愁》则通过具体意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名著导读(一)》一. 教材分析《名著导读(一)》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名著的价值,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和阅读经验,但大部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思考。
此外,部分学生对名著阅读存在抵触情绪,认为名著难以理解,阅读起来较为困难。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3.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能够深入理解和思考名著内容。
四. 教学重难点1.如何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2.如何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名著阅读案例,让学生了解名著的价值和阅读方法。
2.问题驱动法:提出一些与名著阅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名著阅读的方法和经验。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典型的名著阅读案例,用于分析和讲解。
2.准备一些与名著阅读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准备一些名著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用于学生的学习和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名著的封面和简介,引导学生思考名著的价值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典型的名著阅读案例,让学生了解名著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呈现的名著阅读案例,尝试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名著阅读实践。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名著阅读经验和方法,互相学习和借鉴。
5.拓展(10分钟)提出一些与名著阅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进一步深化对名著阅读的理解和认识。
6.小结(5分钟)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名著阅读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和实践。
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推进课教案【设计思路】根据课标的要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各册均安排2部名著,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和兴趣。
所选名著以课程标准推荐书目为主,并尽量与课内阅读课文配合。
对名著阅读的要求:一是在介绍某部书的内容之外,还以该书为例,谈某一种阅读方法或某一类书籍的阅读策略,意在解决如何读好一本书或某一类书的问题,更好地掌握读书的方法,并增加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除主要推荐的篇目外,还推荐了两部与单元阅读方法相契合或与主要推荐名著类型相似的自主阅读篇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统编教材对名著导读的设计集中在四部分:作品概览、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自主阅读推荐。
《艾青诗选》是九年级上册必读名著之一,安排在第一单元之后。
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所选内容为现代诗歌。
《艾青诗选》名著导读的主题为如何读诗,课本对读书方法的指导有:一、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
二、品味诗歌的语言。
三、把握诗歌的意象。
四、体味诗歌的情感。
五、体会诗歌的理性美。
专题探究有三三个可供选择的专题:探究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举办诗歌朗诵。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少现代诗歌,对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积累,这对《艾青诗选》的名著阅读做了铺垫。
尽管如此,但是学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尚处于初始阶段,且艾青的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学生把握有难度,需要教师实时引导。
因此,本课的设计以“激趣”、“导向”、“导法”为出发点,通过读意象,品语言、悟哲理等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艾青的艺术追求与成就,感悟“大形象”魅力,对学生如何读诗做有效的指导,进而提高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阅读名著《艾青诗选》,了解诗歌的内容,特点和风格。
2.在朗读中能用把握意象,品味语言等方法初步品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3.提高阅读现代诗的兴趣,提高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感悟“大形象”魅力。
教学重难点:学习现代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沁园春·雪》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感受诗人胸襟气度,理解关键词语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教学难点: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再播放音频《沁园春•雪》,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板书课题:沁园春•雪二、题解与背景:毛泽东(1893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背景介绍《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读这首词两遍,要读得正确,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情感。
2.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词?3.“望长城内外”我有两种读法,你认为怎样合适?(“望”字重读、语气要激昂豪迈,梳理“望”字领起的内容。
)4.学生齐读“望”字领起的这几句。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又该如何读呢?6.师点拨:既然语调高亢就显得有生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该怎样读?是慷慨激昂地读,还是深情地读,同学们品味,哪一种更合适?四、再读这首词,思考、探究1.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学:赏析一词:我认为“”一词好,好在……描绘一句:“”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了……2.生发言,师合理指导引领。
(1)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
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2)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明确:“望”字。
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明确:“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视觉因素。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精神因素。
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时代因素。
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6)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3、让我们带着赞美,带着陶醉,齐读上阕。
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啊!老师经常发现有人把这个“娇”字写成“骄”,想想也有道理,这么美的河山,怎不令人骄傲与自豪呢?同学们看,毛泽东用这个“娇”字,用意何在?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明确:既突出祖国风光的柔美。
又照应“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
有阳刚之雄健,又有阴柔之妩媚,这既是我们可爱的祖国,又是毛泽东诗词的美学追求。
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
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5、真是战功赫赫,功勋卓著。
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第一,惜中含褒。
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其中“略输”“稍逊”“只识”几个词,有肯定、惋惜、委婉的批评,还有作者一点微微的自得。
“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一一做了贬谪。
6、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我个人认为,主要指毛泽东自己,因为“诗言志”吗?当时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长征也取得了胜利,对于中国的局势成竹在胸。
说是人民大众也有道理,因为他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代表。
事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7.请仔细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内涵吗?好,我们就是毛泽东,让我们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读这几句,读出这几种微妙的感情。
同学们,毛泽东望的岂止是北国风光啊!他望的是祖国的万里河山,他望的是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舞台,他望的是中国美好的未来。
8、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明确:评古为论今作铺垫。
,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9、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五、巩固与迁移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六、布置作业: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
附:板书设计沁园春雪毛泽东景:江山多娇(望)评:古代帝王(惜)颂:人民大众(主旨)教学反思:这首词大气磅礴,激昂豪迈,最适合诵读,所以我让学生学习这首词反复诵读,有层次诵读,达到读准、读懂、读美,老师适时诵读指导,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体现语文课独特的韵味。
让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巧、品味意境的宏大,在细细品味中诵读、比较,学习读诗品诗的方法,提高分析、鉴赏感悟诗词的能力,这一板块的学习,给学生的时间多点,这样便于学生绽放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2.《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播放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具有代表性的美景,请学生说说初步感受。
美,壮观,辽阔。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过激发学生对美景的热爱引发学生对土地的情怀。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