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物质系统的演化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64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目及答案一,简答题 (科技史2个。
)1,古希腊有哪些自然哲学流派,其主要思想是什么?古希腊科学对世界的影响有哪些? (1)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个唯物主义派别,主要思想:万物的本原是水,万物起源于水而又复归于水。
(2)爱非斯学派,创始人:赫拉克利特,主要思想:世界本原是火,万物都处于永恒的、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万物皆流,万物无常驻。
(3)毕达哥拉斯学派,创始人:毕达哥拉斯,主要思想:世界的本原就是数,数组成一切事物,数是宇宙的要素,万物皆数。
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性中通常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
(4)原子学派,创始人:留基伯,主要思想: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就是一种质上相同、量上不同的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微粒,它是一切事物的组成要素。
古希腊科学其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点,,即都是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抽象的形式语言、定量的数学描述和公理化的理论体系为特征,融科学与哲学于一身,因此,开了人类全部自然科学理论研究的先河。
古希腊的原子论的提出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它是现代科学的真正基石,也是牛顿绝对时空观的前身,,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认为实在在于物质,而不在于心灵,试图用简单的要素来解释世界的组成,寻求世界万物的本源。
2,中国古代和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科学的发展特点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差异:古代中国:重关系,阴阳互补(重协同),自组织,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具象思维,人神同一。
古希腊:重实体,对立统一(重冲突),他组织(外力),月上、月下世界分,离抽象思维,人神同构自然哲学:相同之处:追求真理、唯物、辩证,有机论。
不同之处: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充满了猜测、思辨和臆想。
中国古代哲学是带有浓郁思辨性质的自然观。
如”阴阳说“主张阴阳和谐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五行说”则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组成,元素之间“相邻相生,相间相克”;柳宗元的“元气说”认为万物都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气“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原因,张载认为“凡象,皆气也”,并提出“一物两体”“不有两,则无一”的矛盾论观点;王夫之的“方动方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理论阐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第一节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一、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概况20世纪的科学革命广泛地发生在宇观、宏观、微观三大层次上:由相对论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高速及宇观领域的;由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表征的的科学革命是关于微观领域的;由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一系统学科表征的科学革命,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宏观领域的。
二、系统科学20世纪40年代末创立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是把研究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的系统,从整体上把握其规律性并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一)控制论1948年,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发表了专著《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这是控制论的奠基性著作,它标志着这一新兴学科的诞生。
此后,控制论向各个领域渗透,相继出现了工程控制论(钱学森1954年发表《工程控制论》一书,是奠基性著作)、神经控制论、经济控制论、社会控制论、大系统理论、智能控制等分支。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①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大系统。
②自然界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
③自然界物质客体互成系统。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1.物质系统的开放性。
是指物质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有着密切联系与交换的一种状态。
2.物质系统的动态性。
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所具有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3.物质系统的整体性。
是指系统的诸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
4.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是指构成物质系统的要素的等级和地位。
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1.自然物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① 同时态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② 历时态的运动演化的时间结构。
2.自然界物质系统层次的立体网络结构图景①非生命世界的结构层次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凝聚态物体-行星-行星系-恒星-恒星系-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
②生命世界的结构层次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生物圈。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CH 11、弄清科学和技术本质特征的意义?人们为什么对科学、技术有不同的理解?答: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
科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
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标志,它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本世纪以来,技术除了指工具和机器之外,还包括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
按照这样的观点,技术乃是实践经验、物质设备和科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劳动技能、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它具有以下的本质特征:首先,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
作为反映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表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但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不是依赖于特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内容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次,自然科学作为精神产品,属于一般生产力的范畴,是精神生产力。
技术的本质特征有:首先,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结构内的独立因素,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之中;其次,技术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结合。
依据现代技术的涵义,技术即属与物质因素,又属于精神因素;再有,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工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则。
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答:首先,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性质功能:科学提供精神财富,技术提供物质财富。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它是对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旨在总结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自然辩证法由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方法论和社会论构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自然观是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科学依据,导致唯心主义的产生。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继承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无法坚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整体性、矛盾性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系统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特征。
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包括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增长。
自然界中的许多系统,如生态系统、气候系统和地质系统,都表现出自组织机制,这些机制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重要内容。
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与环境相互作用。
这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自发有序化、组织化、系统化的过程,其演化机制包括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
这些机制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它们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相互关联,为彼此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和认识论前提,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答:XXX和XXX是科学哲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科学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XXX认为,科学发展具有“范式转换”的模式,即科学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在不同的范式之间转换的过程。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答: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决定了它是一门独立的、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它又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更不同于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
在科学和哲学认识的层次上,它是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二者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一门具有中介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学科。
基本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2.试说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地位与作用。
答:自然辩证法居于自然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中间层次的地位。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哲学素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理性思维认识能力,掌握科研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党和国家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不断增强贯彻执行科学技术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3.根据自己学科发展状况试分析自然辩证法在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
答:我的专业是森林经理学,它是林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森林经理学也可称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它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区划、调查、分析、评价、决策、信息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森林经营管理的对象是森林资源,宗旨是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自然辩证法中的基本理念,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也是这一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其核心思想是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新型的生态文明观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世界观,它要求人类坚持相互关联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人类社会要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二是人类应该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赞助自然而不能以任何方式和理由破坏自然;三是人类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一、辨析题: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
答:错。
因为:自然辩证法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学科。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答:正确。
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对自然的控制与支配能力急剧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人的自我意识极度膨胀,自视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逐渐漠视自身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对自然一味地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人对自然的对立。
3、用系统思想来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之间的矛盾。
答:正确。
因为: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是由技术内外的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技术体系内在动因来看,劳动过程中各种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矛盾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原因。
它们以技术规范和技术实践的矛盾表现出来。
技术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决定功能,技术改变、创造结构,从而开发功能。
4、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辩证法。
答:错。
因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是科学技术研究的自然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应当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5、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
答:错。
因为: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为人类打下了自然科学基础,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科学基础的是以三在科学发现的18、19世纪一系列科学成果。
二十世纪产生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学、现代宇宙学、系统论、自组织理论、生态学等为自然辩证法提供了新的支撑,增添了新的内容(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6、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特征。
答:正确。
因为:系统的其他特征都是建立在整体基础上的,并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整体而表现出来的特性。
7、事物的发展具有可逆性,是指任何事物在一切条件下都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