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无战事
- 格式:docx
- 大小:17.24 KB
- 文档页数:2
告诉你《北平无战事》与真实历史的距离《北平无战事》为什么选择1948—1949这一时间点?刘和平:1948-1949年国民党全民失败,共产党建立新中国,这无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转型期,里面当然有很多最值得今天重新思考的。
其实两个政权的口号都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但真正完成这个历史任务的是中国共产党,不是中国国民党。
国共内战的历史有多敏感?杨天石:从总结经验这个角度来看,没有什么历史是应该回避的,有意的为了政治需要去回避某一段历史,不是历史学家应有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总结历史经验的正确态度。
当然无非有一个时机问题,要在合适的时机来谈。
谈谍战:在真实历史上谍战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剧中主角方孟敖(左)系潜伏于国民党的中共地下党员,梁经纶(右)潜伏在中共的国民党要员。
国共双方的较量从经济、政治、军事到情报全面展开。
杨天石:谈到谍战,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意义的问题。
中国古代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应该说解放战争的胜利跟人心向背有很大关系,可说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通过谍战了解对方的情况、兵力、作战部署、作战意图也是影响战争胜负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例如西北战场国民党进攻延安为什么失败?跟熊向晖会在胡宗南身边当机要秘书有很重要的关系。
东北战场国民党为什么也失败了?跟当时的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也有很重要的关系。
卫立煌虽然是东北剿总司令,实际上他是中共在国民党内部的一个最大的间谍。
因为当蒋介石派卫立煌去东北的时候,最初相信他可以解决东北问题。
当卫立煌接受这个任命的时候就跟他的夫人讲过一句话,蒋介石派我去东北,我一定要让蒋介石垮台。
卫立煌到底在东北战场给共产党提供了哪些情报我们现在不能说的很清楚,但是可以肯定当年的卫立煌对于中共在东北战场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所以说谍战对于中共掌握国民党的军事情报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共的军事胜利跟谍报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是密不可分的。
《北平无战事》有美化国民党吗?导语:没有徒手撕鬼子、没有一枪扫倒一大片,一部历史正剧竟然在网络上得到了9.3的史上最高的国产电视剧评分,这部剧就是目前在热播的《北平无战事》。
在这部以国民党反腐为主线的作品中展现的国民党形象相对以往的作品丰富了许多。
自1949年建国至今,60多年来中国大陆电影中,反映抗战题材的电影中对国民党形象的描述发生了几个时期的改变。
这一改变必然与影片拍摄的历史环境、时代文化等有直接关系。
反腐与潜伏在1948:《北平》中的国民党1948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三年,北平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看似平静的北平城内暗流汹涌。
编剧刘和平的《北平无战事》,选取了1948年国民党经济全面崩溃、蒋经国强推币制改革最后一搏的历史节点。
《北平无战事》中的正面人物好得不够彻底,反面人物也坏得不够彻底。
人性的多样性在这里得到了集中的展现,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
国民党,有豪杰,也有败类,有英雄,也有小丑,有才俊,也有愚夫,黄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将领,也溜出去不少弃城舍地而逃的民族败类。
那么在这部剧中的国民党形象是如何塑造的呢?陈宝国扮演的徐铁英是主要的反派,但将他放置在一个贪污犯的角度上去看,他和我们目睹的现实中的贪官其实没什么两样,无非是被物质蒙蔽精神而已。
为了信仰也罢,为了生活也罢,六十年前和六十年后,并无两样。
至于梁经纶和曾可达两人,可谓是国民党阵营中少数富于使命感的人物。
抛开意识形态的束缚去看,为了信仰而战,以他们当时当地的表现,虽败犹荣,也值得尊重。
特别是廖凡扮演的梁经纶这个角色甚至走向了自我的“无间道”,他在某种程度上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共产党人,以共产党人的某种情怀做着反共的工作,极具讽刺意味。
在这个角色身上,既有救国的一腔热血,也有政客的“厚黑”与“腹黑”,这种个体性情在时代大局碾压下的悲剧感令人感慨万千。
这恐怕也是整个国民党集团的政治悲剧。
而“马汉山”实有其人,是蒋经国反贪剑锋所指的要害人物。
在剧中,马汉山是北平民食调配委员会副主任,北平市民政局长:军统出身,江湖做派,热爱敛财,口头禅是“混账王八蛋”。
《北平无战事》你看懂了多少2014年10月29日来源:长江日报谁说正剧没人看?被编剧刘和平自称是“瞄准大学学历以上观众”的《北平无战事》,就以收视一路高涨之势窜到了第一。
“七年来一直在写这部剧”的刘和平,选了一个很少触碰的历史时期——1948年,又开了个高深切入点——经济战线,可他又没耐心在剧中多费口舌,摆明了告诉观众“看不明白请自行百度”。
不过剧外,刘和平倒是相当耐心,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便细致解读了前些集中的虚虚实实,以便观众理解。
A面:实许多人物都有原型甚至名字都一样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北平无战事》中的不少人物都有历史原型,有些甚至连名字都一模一样。
“华北警备司令部司令陈继承是蒋介石的心腹,这个名字我没改,保密局北平站站长王蒲忱,他是一个特务,我也没有改。
马汉山我只改了一个‘山’字,也是实有其人。
日本投降的时候他是华北肃检委员会主任,是当时代表国民党利益集团在华北发大财的首要人物,后来他又出任过军统北平站站长、民政局局长和民事调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实际上北平的事务都是他在管,所有的贪污没有他不知道的。
剧中他和徐铁英分分合合,先是勾结最后又翻脸。
”值得一提的是,《北平无战事》中还设置了一个“暗场人物”。
“曹禺先生在《日出》中创建了‘金八’这个角色,金八被称作‘暗场人物’,从不露面却对剧情的推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北平无战事》里也用了这样一个人物,公开场合大家称呼他蒋经国,而在铁血救国会里叫他建丰同志,这个人物从没有露过脸,但无处不在。
”而前几集中反复提到的傅作义,也不会在剧中露脸。
B面虚有的地方乱不乱就没有戏了徐铁英(陈宝国饰)在首集庭审中的身份让人看不明白,刘和平坦言这是他的虚构,“按道理辩护人就是辩护人,陪审官就是陪审官,但它是特种刑事法庭,又是特别的案子,台词也说了,‘经过昨天晚上中央军事委员会和中央党部联席会议决定’,既然是按军事委员会和党部来过问法律,那法律也就不按程序走。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简直就是一部烂剧看到网上有些人在推荐国内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找来看了看,真是大倒胃口。
为国内的编剧,导演们搞出这么一部荒唐不堪的剧而汗颜。
该剧围绕着国民党在大陆后期的腐败,蒋经国搞了反共反腐的内部清查而展开。
先不论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内幕是什么。
仅就该剧编排的很多内容和情节就让人觉得非常浅薄。
国民党中央银行北平分行的行长家就有三位共产党;一是金库副主任崔中实是中共地下党员。
二是长期帮着行长方步亭管理北平分行业务的襄理行长的妹夫谢陪东是地下党北平市的负责人之一,也是崔中源入党介绍人;方的长子方孟熬是地下党的特别党员。
是谢培东和崔中源发展的。
整个北平分行,基本就是掌握在中共地下党手中。
编导们本来是想通过这样的剧情来描述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能力。
但是,无形中却造成了地下党在北平分行帮着国民党政府赚钱,管钱,或者共产党从北平分行中贪污钱等效果。
再说了,在历史上,国民党中央银行有哪个分行中的核心成员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共产党在其中把持和运作?完全是编剧的异想天开的胡编。
方行长的长子,国民党空军飞行大队队长方孟敖一幅美式军人派头。
因为在抗战中立下了战功,似乎在国军内就可以目中无人,无论走到哪里,或者说话呛人,或者爱搭不理;哪派人马都得给他陪笑脸。
参与北平警备区付司令召开的会议,警卫要求与会者都要上交手枪,他可以拔出手枪对着天花板乱开枪,然后才交枪,以此来描述方孟敖的桀骜不驯。
但在真是的环境中,国民党真的能容忍这样的举动吗?给人感觉这位方大队长很会拉风,装逼。
作为地下党员,有这么高调,张狂的行为举止吗?而且这个方孟敖居然还能预测出国共两党最后决战的三大地点(三大战役的地方),让他的上级,谢培东深感歉意,说没有发现该同志还有这么高的能力。
方孟敖年龄不过30 岁,经历也就是飞行员,这样的拔高,其实让人非常不可信。
在发粮的那场戏中,他对学生们说,当看到粮食是美国制造的时候,他感到很无奈... ,编导们可能忘记了,这个成天都抽着美式雪茄的“英雄”,让他去讲美国的坏处,岂不是在掌自己的脸?地下党北京学联燕京大学的书记严教授居然可以不听组织安排他去解放区,而是在路上自己跑回燕京大学,说是要保护好学生。
《北平无战事》,希望当官的人多看作者:宗禾来源:《廉政瞭望》2014年第11期在写《大明王朝》的时候,刘和平把嘉靖和海瑞的像挂起来,每天写作之前,还要焚香叩拜;而在写《北平无战事》时,他延续了这一个充满仪式感的习惯,挂的是周恩来和蒋经国的画像。
对于后者,他放出狠话,要写出“中国文艺史上最大的暗场人物”。
近日,历史剧《北平无战事》热播,该剧以经济角度切入,讲金融贪腐,谈币制改革,节奏从容,小火慢炖,赢得关注。
该剧编辑刘和平与中华民国史专家杨天石日前进行了一场“跨界对谈”。
不是谍战剧《北平无战事》被一些人认为是谍战剧,它讲的是一名中共地下党男主角的故事,其实它最开始的剧名不是这个,而是叫《最后的王朝》,该剧的编剧刘和平之前还写过《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
刘和平:这部戏是我写的最久的一部戏,前前后后的修改、后期根据上面意见的修改整整用了七年时间,确实是很难。
观众用“谍战”这个词,听起来觉得里面很多神秘、悬念、暗杀、情报等等。
但我这部戏不是谍战戏,是根据历史两条战线的斗争,正面战争、地下战争可能更大一点,一个特务机关派一个间谍不能涵盖这种战争的形式。
其实当时国共两党的斗争就军事层面来谈也就是两条线,一个正面战场的军事战争,一个就是第二战场地下斗争,和国外的谍战还有些意义上的不同。
国共两党地下战线的斗争,从周恩来在上海就已经开始了,包括国民党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
是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斗争的隐蔽形式,里面产生很多传奇的、动人心魄的、感人肺腑的牺牲,我们喜欢看也值得去回味。
杨天石:谈到谍战,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意义的问题。
中国古代讲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解放战争的胜利跟人心向背有很大的关系,但通过谍战了解对方的情况、兵力、作战部署、作战意图也是影响战争胜负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西北战场国民党进攻延安为什么失败?跟熊向晖在胡宗南身边当机要秘书有很重要的关系。
东北战场国民党为什么也失败了?跟当时的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也有很重要的关系。
北平无战事:战争背景下的人性与荒诞引言《北平无战事》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士兵在战争背景下的种种遭遇,揭示出战争给人性和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战争背景、人性的表现以及荒诞现实等几个方面展开对作品内容的详细分析。
一、战争背景1.1 战场环境的描写鲁迅以生动而恐怖的笔触描绘了北平城内外的残酷战场景象,包括轰炸声、爆炸火花和步兵进攻等。
这些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战争的可怕。
1.2 士兵的处境小说中主角杨渡是一个普通士兵,他不仅要面对敌军的疯狂攻击,还需要忍受食物不足、伤亡惨重以及命令错误等诸多困难。
这些描写展现了士兵在战争中所面临的艰难处境。
二、人性的表现2.1 杨渡的坚强与逆袭尽管面临重重困难,杨渡依然保持了乐观和坚韧的态度。
他通过运用聪明才智避开死亡,并最终获得了生存的机会。
这表明了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
2.2 军官与士兵的关系小说中描绘了军官与士兵之间的微妙关系,包括命令和服从。
有时,军官会荒谬地发出错误指令,而士兵则要忠实执行。
这折射出战争环境下人性中权力与服从心理的交织。
三、荒诞现实3.1 反对战争呼声无果而终小说中有许多人物都对战争表示反对,并试图寻求和平解决办法。
然而,他们的呼声却被置于次要地位,在大规模屠杀和破坏之下无用武之地。
3.2 战场上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小说刻画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场景,例如敌军以拳头上阵、炮弹击中自己人等。
这些描写体现了战争所导致的荒诞现实,让读者对战争产生深思。
结论《北平无战事》作为一部描述战争背景下人性与荒诞的作品,通过细腻而惊悚的描写展示了战争给个体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它不仅是一个反映历史现象和态度的文学作品,更是向我们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在战争中如何保持人性并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字数:374)。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中真实的《北平无战事》究竟是怎样?
导语:被称为国产“良心剧”的《北平无战事》再次引爆了观众对于反贪腐和国共内战史的眼球。
电视剧播出近半,观众沉醉于七大影帝飙戏的同时,也对
被称为国产“良心剧”的《北平无战事》再次引爆了观众对于反贪腐和国共内战史的眼球。
电视剧播出近半,观众沉醉于七大影帝飙戏的同时,也对该剧的历史史实和细节充满好奇。
那么《北平无战事》中究竟哪些事件是真实发生的,哪些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多大程度上接近历史真实呢?
《北平无战事》选择的是1948年这个大众并不太了解的历史时期,而整体剧情的时间跨度不足数月,既没有交代历史背景,也没有刻意解释人物关系,要看懂这部戏还真得恶补一下历史知识。
下面就进入补课时间,看看这些剧情对应的都是哪些史实。
知识点一:“7·5惨案”
剧情:第一集就出现了“7·5惨案”。
警察和士兵试图抓捕进步学生,以燕京大学副校长何其沧(焦晃饰)为首的“国家脸面”们静坐在附属医院门前保护学生,对抗“国家机器”。
抓捕学生的人分两部分,一是北平警察局副局长方孟韦带队的警察,二是属于华北剿总的士兵,当时下令镇压的是华北剿总副司令陈继承。
史实:1947年底,国民党在东北战场节节败退,为招揽学生,国民党宣称要在北平建立东北大学、临时中学,吸引众多学生流亡北平。
1948年7月4日,北平当局通过《救济来平学生办法》,决定停发东北流亡学生的公费,并企图将学生编入傅作义的军队。
7月5日,流亡北平的东北大、中学生数千人,群集愤怒抗议。
时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的陈继承下令镇压,9人被打死(官方承认3人),100余人受伤。
生活常识分享。
北平无战事:功败垂成新月派《北平无战事》剧照《北平无战事》肯定是最近两三年国产电视剧的一个小高潮。
一夜之间,电视剧又成了街谈巷议以及朋友圈中的高频话题。
这种情况,《雍正王朝》《人间正道是沧桑》开播的时候,出现过。
但是我看到三十集,觉得此剧实在有些可惜。
属于这部电视剧的光荣,正日渐被它越来越扩大的瑕疵弄得暗淡。
反腐之核是此剧在今天迅速红火的原因,但这个切题的荣光正被拖沓的情节相似的场景所拖累。
在老百姓的想象中,“反腐”总是和“时刻表”相关联,是要有很多“动作”的,但是从第二集开始,此剧高仿谈话类节目。
警察局跟民调局谈,保密局跟警备司令部谈,二号首长跟三号长官谈,负责人跟联络人谈,核心成员跟外围人员谈,所以,这部电视剧最常用的语法就是画面切开,两组人同时长谈,谈完,交换再谈,一集结束。
本来,谈得好,是此剧的一个特色,你看,崔中石和徐铁英谈得多好,所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谢培东和方步亭谈得也好,不同阵营的两大高手,惺惺相惜到基情流露,我们不觉得其中有任何不妥。
不妥的是承担偶像剧任务的年轻演员们,每次看到方孟敖和何孝钰和梁经纶和谢木兰谈话,看他们在那里用力地表演自己的帅气、清冷、阴骘或者天真,这部剧就进入休克或者不举状态。
偶像派绝对是此剧负能量。
本来,《北平无战事》是对“民国范”的一次修正和克服,用编剧刘和平的意思,让观众看看真实的北平。
这个,电视剧大手笔展开的格局的确令人感到振奋,尤其,各派势力各种部门依次登场,硬碰硬显示出男人剧的高亢;而且,何孝钰和谢木兰两个年轻女主角在网络上的不受待见,也充分说明了观众看得穿民国爱情的泡沫。
可惜的是,方孟敖和梁经纶两位男主角都是诗歌爱好者,徐志摩卞之琳闻一多什么的,都喜欢,随着剧情的推移,两人越来越频繁地比拼文艺能力,搞得无论是我党还是国民党的地下工作都浸染了强烈的“新月派”特质。
非常“新月派”。
刘和平说原来想命名此剧为《明月照人1948》,所以,我倒是弄明白了为什么此剧反反复复要唱“浮云散,明月照人来”。
多用小景深突出层次感
小景深画面是该剧的另一个鲜明的影像风格,通过小景深实现了画面的简化。
所谓摄影中的简化,即将画面中一切可有可无的成分都舍弃,从而使画面达到极致的简约。
因为在画面中出现的视觉要素为数很少,所以,每一个都会在画面结构和象征意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种类型的画面越简约,视觉震撼力就越强。
小景深画面通过模糊和虚化前景或背景来突出清晰的主体,不仅使画面显得简洁明快,而且,更让画面层次分明,细节彰显,从而有效引导观众的视线。
同时,小景深画面还能够通过具象的主体与抽象环境之间的虚实结合,营造环境氛围,增加画面的形式美感。
由于人眼在日常观看经验中很少受到景深的困扰,因此,小景深画面实质上是一种非自然的观看效果。
这种观看陌生感所带来的新奇与神秘,也是小景深画面的魅力之一。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场景众多,人物关系复杂,人物的心理情感和情绪变化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能否准确地传达出人物情绪,将直接影响情节发展走向的合理性。
因此,每当画面主体是人物的时候,摄影师一般都会通过小景深的方式,把人物作为主体,将场景置于焦点之外,营造空间层次,将观众的注意力更多地引导到演员本身的表演上,引导到导演希望表达的细节上。
例如:剧中有多场“电话戏”就是通过小景深画面的层次感,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最直接的展示空间,使观众轻而易举地能够捕捉到演员的情绪。
像第6集梁经伦在第一次与曾可达交流之后独自站在窗前思索,而何孝钰也同样站在自己卧室的窗前思考,此时,两人的内心都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与矛盾。
画面完全虚化掉了室内的背景,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人物的情绪上,通过小景深画面为演员提供了充足的情绪传递空间。
对画面中部分环境的虚化,能够过滤掉画面中的庞杂因素,将环境以更加朦胧、柔美的方式呈现出来,提升画面的层次感和形式美感。
无论是方步亭雍容华贵的豪宅、何其沧质朴典雅的书房,还是国民党军警冷峻严肃的办公室,甚至是五人调查组平常的会议室,都在小景深画面的辅助下增添了美感。
摄影师运用长焦距、大光圈营造的小景深画面,虚化掉不必要的视觉信息,不仅没有使画面显得单调乏味,反而使每个视觉要素在审美层面以及象征意味上,都产生了强大的表现力。
这种将画面中可有可无的视觉成分除去,只保留最有价值部分的简化思想,对于影视剧摄影创作来说,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三、低饱和度色彩还原历史
《北平无战事》不同于人们以往所见的同类题材电视剧客观还原现场色彩的惯常手法,它通篇采用了色彩的低饱和度处理,形成了鲜明的色彩风格。
色彩是摄影艺术重要的画面造型元素之一,饱和度作为色彩的基本属性,其高低影响着色彩的视觉感受,从而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表达不同的情绪。
低饱和度色彩处理,使画面呈现有褪色、陈旧、不鲜艳、不亮丽之感,它能够使画面获得较宽的色彩范围,更多的色彩层次和更大的宽容度,从而兼顾画面中亮部和暗部的细节,丰富画面影调,提升画面质感。
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讲,低饱和度色彩更容易传达出宁静、素雅和怀旧的感觉,为影像的视觉呈现增添气氛。
《北平无战事》作为一部年代剧,从场景的布置、道具的选择到情节的发展、演员情感的表达等,都具有时代特色,而色彩的低饱和度处理,有利于突出现场景物和道具的质感,有利于更为细腻地记录人物的面部表情变化,同时,独特的怀旧感还能够将年代气息渲染到整部作品中,增强画面给予观众的代入感。
例如,在第一集开始时,方孟敖和其飞行大队被看押在飞机机库内。
强烈的光线投入机库,照射在方孟敖和队员们身着的皮衣上。
皮衣在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明暗层次、皮衣本身所具有的光滑质感以及飞行大队队员们的面部细节……都在这种低饱和度色彩的处理下得到了最
细腻的还原。
接下来,在南京特种刑事法庭审判这场戏中,法庭中深褐色的木饰和桌椅,赋予了现场浓郁的时代气息,漆色斑驳的木质地板,略带尘土、纹理清晰的栅栏和桌椅……环境细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还原。
低饱和度色彩特有的怀旧气息为这些道具增添了沧桑感与时代感,给观众带来真实的时代氛围。
不仅是衣物和道具,剧中人物的面部细节在低饱和度色彩中同样得到了细腻的展现,如:方步亭和谢培东的皱纹、方孟敖等年轻人的胡茬……这些细节的还原,不仅反映出人物的年龄、阅历,为人物增加了形象标签,丰富了人物的外在形象,更为真实、更具特色,同时,还拉进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
总之,低饱和度色彩的画面处理,在最大限度地真实还原场景和人物的同时,强化了二者的自然美感与历史厚重感,使该剧具有了鲜明的影像风格,这也是该剧被评价为“极具电影感”的原因之一。
四、舒缓的运动节奏配合叙事
影视剧中剧情的发展变化,往往会影响到摄影机的运动节奏。
《北平无战事》作为一部叙事节奏较缓的电视剧,摄影机配合叙事进行着同样舒缓的运动节奏。
这种节奏所具有的稳重、沉着、凝滞的特点,与剧中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十分契合。
即使是在具有冲突性的场景中,导演依旧利用减缓摄影机的运动速率来控制叙事节奏。
如:方孟伟大闹警局、“枪指”徐铁英这场戏中,导演连续使用了两个小景别的缓推镜头来表现方孟伟愤怒的表情与紧扣扳机的手枪。
虽然此时氛围紧张危急,但镜头推进的速度并没有加快,与整场戏的叙事节奏保持一致。
剧中对蒋介石的处理也是一样。
在蒋视察北平分行金库一场戏中,镜头缓慢运动,方步亭与谢培东毕恭毕敬地汇报金库库存,蒋赞许频频,观众依旧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这样的处理方式,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和期待感,同时,也令观众耳目一新。
有质感的画面、有张力的影像,一直都是电视剧创作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从对《北平无战事》的摄影分析可以看出,这一目标的实现,是需要建立在完美的细节、整体的把控和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追求上的。
真诚地期盼这样的“良心剧”,这样有质感的影像表达,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