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宪法与民国时期宪法文本对比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2
五四年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及其影响1954年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宣告成立后制定通过的正式宪法。
它的颁布,一方面宣告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发挥临时宪法作用时代的结束,另一方面在内容上,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对中国人民在近代100多年中革命斗争的历史进行了总结,记载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取得的胜利成果。
同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途径和方式加以了确认;规定了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等领域实行的基本政策,为保障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的宪法,以全面调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为核心,以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和最大限度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为价值取向。
因此,除了对国家的组织进行规定外,还需要对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自由给予确认。
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自由,既是个人在国家和社会中主体性地位的法律表现,也是个人作为国家的主人参与国家管理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国家权力作用的界限。
在此方面,我国的1954年宪法也不例外。
1954年宪法在第三章“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中,用了14个条文来规定中国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权利、自由,这些基本权利自由的规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其中封建的传统和思想意识又比较强大的国家来讲,应当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五四年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自由,确立了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
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也曾出现了许多的立宪活动。
其中最早的当属清末的“预备立宪”,为进行“预备立宪”,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了一个《钦定宪法大纲》,其中关于个人享有的基本权利自由,在该宪法大纲中是作为“附录”规定在作为正文的“君上大权”之后的,而且在名称上用的是“臣民的权利义务”,虽然有研究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钦定宪法大纲》的历史地位作出了一些肯定性的评价,[1]但无论如何,就个人享有的基本权利自由的名称及体例安排来讲,很难说是真正出于保障人权的动机。
第二章中西宪法发生学比较研究教学目的:了解宪法发生的理论前设、宪法发生的机理、宪法发生在西方历史中的演绎、中西宪法产生及观念的差异教学重点:宪法产生的条件、宪法发生的机理教学难点:宪法发生在西方历史中的演绎教学内容:一、宪法发生的理论前设二、宪法发生的机理三、宪法发生在西方历史中的演绎四、宪法在中国的发展五、中国宪法难生史的启示六、中西宪法发生学差异七、中国宪法移植与展望8课时一个人对一切事物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别的什么,思考到它们最初的成长和起源,就能对它们获得明确的概念。
——亚里斯多德日本著名的宪法学家杉原泰雄:“近代以来,人类以国家为单位的各个历史阶段,每走过一个艰难困苦的里程,都是要通过宪法来制定为克服困难所需要的新规则,以此来继续人类的发展;每经历一段苦难深重的生活,都要通过宪法来确定为消除苦难所需要的新的政治及社会的基本形态,从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宪法是对充满苦难的生活经验的批判和总结。
宪法的历史充满了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中为摆脱生活上的痛苦而显示出来的聪明才智。
我们学习宪法就是为了学到这些聪明才智,为了避免失败而未雨绸缪。
”问题:为什么宪法迟于部门法而产生?为什么宪法首先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东方?一、宪法发生的理论前设(一)人类的存在状态人的双重性:精神和肉体的(灵与肉)理性与非理性的自然与社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二)宪法是解决人类的神圣性和罪性的根本需要1、人类的神圣性;2、人类的罪性;(三)宪法是解决人类的现象性与精神性共存的需要1、外在超越;2、内在超越;3、超验与经验;(四)宪法是解决人类的血缘性和群体地域性的需要1、权威性之控制来源——家庭之父权2、暂时肉体的父权、共时的父权和历时的父权3、人类的共有真理、正义与爱之本体上帝——终极权威(五)宪法是解决人类外在控制的法之二律相悖性(legal paradox)的需要法的二律相悖性内容:1、目的与手段之间的矛盾;2、目的的异化;3、手段的异化;4、公民权利与公共权力之间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六)宪法是解决人类存在的理性与非理性、有限理性与无限理性之间矛盾的需要1、人类存在的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矛盾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
1954年宪法与民国时期宪法文本对比研究《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31954年宪法与民国时期宪法文本对比研究赵倩倩【摘要】1954年宪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正确认识1954年宪法是正确理解我国现行宪法的基础。
其在内容设置上,不仅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也受民国时期各宪法及宪法文件的影响。
不管是从宪法的结构上还是从宪法制度的设置上都或多或少有民国时期宪法的踪影。
【关键词】五四宪法?宪法结构?宪法制度五四宪法制定时将民国时期的天坛宪草、曹锟宪法以及1946年宪法列为参考文献。
但民国时期的宪法(以下简称民国宪法)能否成为五四宪法的渊源在学界却一直未有定论。
早在五四宪法颁布之初,学界就以“旧法是否可以继承”为主题进行讨论,其中一个重要的论点就是民国时期的法与新中国的法之间有没有继承和借鉴关系。
学者们对于民国宪法能否成为五四宪法的渊源虽然持有各不相同的观点,但有一点是大家所共同承认的,即五四宪法在文本上与民国宪法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五四宪法在结构上与民国宪法有一定的相似性五四宪法与民国宪法的相比,除却在五四制宪时被列为参考文献的几部宪法之外,笔者将民国时期不同政治主体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宪法及宪法性文件(以下均简称为民国宪法)共7部列入对比范围,包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1913年宪法草案(以下简称天坛宪草),《中华民国约法》(以下简称袁记约法),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以下简称曹锟宪法),《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以下简称训政约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以下简称五五宪草),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以下简称1946年宪法)。
就宪法结构而言,五四宪法共有五大章节,分别是: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以及国旗、国徽、首都;临时约法则有七个章节;天坛宪草共有十一个章节;袁记约法有十个章节;曹锟宪法十三个章节;训政约法共有八个章节;五五宪草有八个章节;1946年宪法共有十三个章节以及未单立成章的宣言。
2021年第3期学习与探索No.3,2021(总第308期)Study&Exploration Serial.No.308・法治文明与法律发展・我国1954年《宪法》中的最高国务会议——运作、逻辑与原理李一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摘要:1954年《宪法》在国家机构设置层面的调整,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为了理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领导体制运转的不畅。
五四宪法部分地取消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之间的隶属关系,但最高国务会议机制的存在实际上与国家主席对政府首脑的任命权一起促成了国家主席之于最高行政长官亦即国务院总理的领导地位。
国家主席此时享有的最高国务会议召集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来自前设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亦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权力让渡,由此,兼领该权和国家武装力量统率权的国家主席成为执政党领袖在这一时期参政施政、掌舵国务的最为重要的体制保障。
关键词:五四宪法;最高国务会议;国家主席;过渡时期中图分类号:D9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21)03-0079-07我国现行宪法是以1954年《宪法》(以下简称五四宪法)为基础进行全面修订的,所以五四宪法确立的国家机构体系与运作机制,是我们进行制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参照。
会议制度是当代中国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大部分的政治过程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会议来完成的⑴。
最高国务会议制度是五四宪法的一项独特发明,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产生较大影响。
①随着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发展,最高国务会议领导体制与工作模式在多个领域都有所重现。
考察该项制度的历史,对于我们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体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①借用许崇德先生较为权威的说法,最高国务会议曾在一定历史时期有着“很大的权威性和实际的影响力”。
参见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上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8页。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宪法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7ZDA12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3批面上资助项目(2018M630240)作者简介:李一达,1987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收稿日期:20060630作者简介:周威(1979),男,河南周口人,郑州大学法学院教师,郑州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卢少锋(1977),男,河南许昌人,郑州大学法学院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
陈新民先生在 公法学札记 一书中曾以!宪法的躯壳与灵魂∀为题,本文予以借用,特致谢!宪法的躯壳与灵魂###魏玛宪法和五四宪法的文本比较周∃威,卢少锋(郑州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45)摘要:魏玛宪法和!五四宪法∀在结构和内容上的相似性决定了两者在宪法史上的突出地位,但两者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以及本国特定的历史传统和思想渊源又注定了二者的共同致命缺陷:躯壳和灵魂不协调,也必将以悲剧结束。
关键词:魏玛宪法;五四宪法;规范分析中图分类号:DF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63(2006)03009103∃∃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和1918年苏俄宪法被称为世界上近代宪法向现代宪法转变的分水岭。
而中国现行宪法即!八二宪法∀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部宪法,但很多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向!五四宪法∀的回归。
两部宪法在理念和制度创设上在世界宪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两国专制特权的历史传统、国家主义的思想渊源以及制宪者知识理性的局限性决定了两部宪法的实际运行和制宪的初衷距离甚远,换句话说,两部宪法都有一个共同的致命缺陷:宪法的躯壳和灵魂不协调,有些魂不附体。
本文试图从宪法文本的结构、宪法规范以及制度设计等三个方面予以考察。
一、结构方面在结构上,!五四宪法∀与魏玛宪法都有序言部分,魏玛宪法序言为!德意志国民团结其种族,一德一心共期改造邦家,永存于自由正义之境,维持国内国外之和平,促进社会之进化,特制兹宪法∀,只是规定了立宪的原则和宗旨,而!五四宪法∀的序言长达九百多字,全面叙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但对宪法的法治原则没有明确规定。
两部宪法都有!国家机构∀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两部分,而且顺序相同,即国家机构部分在前,紧接着就是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部分。
再论我国1954年宪法的价值
杨银霞
【期刊名称】《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27)005
【摘要】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同时,这部宪法对之后的我国三部宪法的诞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为现行的1982年宪法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框架和理论基础,它在我国宪法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1954年宪法却由于诸多原因在实施中未能完全体现它的优良价值,也未能尽显它的基本设计功能.本文在探讨1954年宪法价值基础上,详细分析了1954年宪法未能坚持实施的原因,旨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期望对我国当今的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杨银霞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西宁8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1
【相关文献】
1.再论我国林分价值量的评价 [J], 王琦;张颖
2.我国治安调解制度若干基础理论新释——再论治安调解的内涵、基本原则及其价值 [J], 刘启川
3.再论我国房产税立法的目标定位与价值选择 [J], 刘汉霞
4.1954年宪法确立的宪政体制价值解读 [J], 胡玲芝
5.再论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与价值 [J], 赵红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54年宪法对现行宪法的影响在现行宪法之前,49年以后的中国存在过三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
在这三部宪法中,对现行宪法影响最大者当属1954年宪法。
现行宪法既是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起草的,又是对1954年宪法的发展。
一、现行宪法为什么要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改现行宪法之前的。
一部宪法是1978年宪法,而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宪法,通常情况下,应当是在前一部宪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之所以要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改,而不以1978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改,主要原因是:1、这次宪法修改委员会主任叶剑英在宪法修改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说,这次修改宪法,一定要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正确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加这项工作,在明年上半年公布修改宪法草案,交付全民讨论。
我们这次修改宪法要认真总结建国以来制定和修改宪法的历史经验。
一定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我们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同时也要参考当代外国宪法,尤其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吸收其中好的先进的东西。
一个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个是“本国经验与国际经验相结合”,这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制定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时总结的两条立宪经验。
我们应该仍然充分重视这两条经验。
2、1978年宪法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通过的,处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部宪法是一部不成功的宪法。
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当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来不及全面地总结建国30年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也来不及彻底清理和消除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的某些“左”的思想对宪法条文的影响,以致1978年宪法中还有一些反映已经过时的政治理论观点和不符合现实的客观情况的条文规定。
3、第二部宪法即1975年宪法是在文化大革命之中通过的,这部宪法从指导思想到具体规范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不可能作为现行宪法起草的基础。
二、现行宪法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的主要表现(一)宪法修改的程序和方式1978年宪法只规定由全国人大修改宪法,而没有具体规定宪法的修改程序。
《中华民国宪法》(1923)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中华民国宪法》(1923)研究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中华民国宪法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
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中,中华民国宪法是一个
标杆性的事件,它标志着我国政治文化由封建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后
来中国的宪政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对中华民国宪
法的制定、实施以及评估进行一系列的全面研究,以期深入解析中华民
国宪法的意义以及对中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华民国宪法制定的背景、宪法形式和内容、宪政实践和对中国宪制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此外,我们还将结合
对相关内容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献的调研,通过专家访谈和案例研究等
方式收集数据,并运用相关的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和解释。
研究的预期成果: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华民国宪法的研究和分析,深入解析中华民国
宪法的形成过程、特点和对宪制发展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不仅对历史研
究工作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于政治理论、政治学、宪法学等相
关学科的学生和教师也会产生极大的启发和帮助。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回顾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感受宪法精神的光辉历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宪法的发展史,是一部民族复兴、国家进步的历程。
一、宪法的起源与发展1. 旧中国时期的宪法在我国历史上,宪法观念较为淡薄。
1912年,孙中山先生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宪法并未得到充分实施。
2. 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法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宪法经历了多次修改和完善。
(1)1954年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1975年宪法: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这部宪法存在诸多缺陷,如取消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1978年宪法: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这部宪法恢复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并强调了民主集中制。
(4)1982年宪法:这是我国现行宪法,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完善的宪法。
它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二、宪法发展的特点1. 宪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宪法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在旧中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宪法无法得到充分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宪法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宪法与时俱进宪法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1954年宪法到1982年宪法,我国宪法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形式上不断完善,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宪法体现人民意志宪法的发展始终体现人民的意志。
从1954年宪法到1982年宪法,我国宪法在规定国家制度、根本任务和公民基本权利方面,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三、宪法发展的启示1.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必须始终坚持宪法至上。
2. 宪法的发展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 宪法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利益。
同志们,宪法的发展史是一部光辉的历程。
比较宪法学比较宪法学是现代宪法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比较方法分析不同国家宪法现象的独立的学科。
在价值与事实、规范与现实、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冲突与融合中,人类将更加珍惜通过长期的宪政实践所积累的经验。
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于:从宪法理论、公民基本权利、国家制度、宪法运行等方面对当今世界代表性国家的宪法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既注重于对主要国家宪法中共同内容的介绍,更着力于对有关国家宪法的不同规定及其实践上存在的差异进行对比剖析,突出了不同国家宪法内容的差别及其宪政实践的特色,有助于认识和感悟当今世界各国宪法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多样性,加深对宪法学课程中所学一般知识与理论的理解。
时事分析:附1:美国“9·11”十年附2:微博言论及其界限附3:梅普组合新时代?附4:英国最高法院两周年附5:美国总统为何多是法律人?附6:救援中的日本自卫队附7:悦悦事件的比较思考附8:没有宪法的国家附9:人类性别、公民身份与权利保障附10:残疾人火车票半价的思考附11:居民身份证法修改附12:公务员招考中的歧视现象附13:从防艾到少数人权利保障附14:普京的选择:权力还是人民?导论一、比较宪法学的概念、性质(一)比较宪法学的概念对于比较宪法学是属于宪法学的一门学科,还是属于比较法学的一门学科?在学术界也是存在着争论的。
1、“宪法学”+比较→宪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宪法学是研究宪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比较宪法学则是从比较对照的角度加深对宪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和认识的科学。
2、“比较法学”+宪法→比较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比较宪法或比较宪法学,是比较法的一个部门,它是对作为各国根本法-----宪法或首要部门法进行双边或多边的研究。
这两种意见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比较宪法学研究的方法与对象的特点。
总的来看,以研究对象的一致性来看,比较宪法学与宪法学有着很大的关联;从研究的方法与原理来看,比较宪法学又是比较法学的一个分支,要遵循比较法学的基本原理与规则。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31954年宪法与民国时期宪法文本对比研究赵倩倩【摘 要】1954年宪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正确认识1954年宪法是正确理解我国现行宪法的基础。
其在内容设置上,不仅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也受民国时期各宪法及宪法文件的影响。
不管是从宪法的结构上还是从宪法制度的设置上都或多或少有民国时期宪法的踪影。
【关键词】五四宪法 宪法结构 宪法制度五四宪法制定时将民国时期的天坛宪草、曹锟宪法以及1946年宪法列为参考文献。
但民国时期的宪法(以下简称民国宪法)能否成为五四宪法的渊源在学界却一直未有定论。
早在五四宪法颁布之初,学界就以“旧法是否可以继承”为主题进行讨论,其中一个重要的论点就是民国时期的法与新中国的法之间有没有继承和借鉴关系。
学者们对于民国宪法能否成为五四宪法的渊源虽然持有各不相同的观点,但有一点是大家所共同承认的,即五四宪法在文本上与民国宪法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五四宪法在结构上与民国宪法有一定的相似性五四宪法与民国宪法的相比,除却在五四制宪时被列为参考文献的几部宪法之外,笔者将民国时期不同政治主体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宪法及宪法性文件(以下均简称为民国宪法)共7部列入对比范围,包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1913年宪法草案(以下简称天坛宪草),《中华民国约法》(以下简称袁记约法),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以下简称曹锟宪法),《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以下简称训政约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以下简称五五宪草),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以下简称1946年宪法)。
就宪法结构而言,五四宪法共有五大章节,分别是: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以及国旗、国徽、首都;临时约法则有七个章节;天坛宪草共有十一个章节;袁记约法有十个章节;曹锟宪法十三个章节;训政约法共有八个章节;五五宪草有八个章节;1946年宪法共有十三个章节以及未单立成章的宣言。
粗略地从章节设置上看,各个宪法之间差异较大,不论是章节数目还是章节名称,都不尽相同。
但细细分类,不难看出,各个宪法在章节设置上还是具有一定的重合性。
如1946年宪法之于五四宪法,在章节设置上,虽然前者比后者多出五章之多,但五四宪法在国家机构一章之下设置了六个小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国务院、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以及人民检察院,分别对应立法机关、国家元首、行政机关、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划分、司法与监察。
所以我们可以下一个粗略的结论,即从内容安排上来看,这些宪法大致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序言;二,国家基础;三,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四,政府结构与职能。
(一)宪法序言序言在我国宪法史上并非五四宪法之首创。
在笔者用作对比的七部民国宪法之中,有序言的宪法多达五部,包括被列为五四宪法制定的参阅书目的天坛宪草和曹锟宪法,以及训政约法、五五宪草与1946年宪法。
这些序言在内容上有极大的相似性。
第一,在宪法序言的开头,都表明了制宪的主体与正当性。
五四宪法在序言的第三段开头写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布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天坛宪草与曹锟宪法在序言上是一致的,均表明“中华民国宪法会议”制定了该宪法,训政约法中制宪主体是“国民会议”,在五五宪草与1946年宪法中则表述为“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在全体国民的委托下,制定宪法。
即是说,这五部宪法都在序言中表明了宪法的制定都是制宪者在全国人民的授权之下进行的,具有合法的权利来源与主体地位。
第二,都在序言中论述了制宪目的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五四宪法在序言中明确写到该宪法一方面巩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成果和政治、经济上的胜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烈期望,即五四宪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已经建立的民主国家政权和建设国家,富强国家。
无独有偶,天坛宪草、曹锟宪法以及1946年宪法在序言中也都明确提出来“巩固国圉/权”和“增进福利”。
第三,在序言中明确表示本宪法是对某一宪法或宪法思想的延续发展。
五四宪法在序言第三段所言,该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并是其发展。
训政约法、五五宪草和蒋氏宪法也明确指出其宪法的制定源于“孙中山先生之遗教”。
此外,五四宪法在序言的第二段中明确指出中国正处于一个过渡时期,这一点也与训政约法中由“军政”进入“训政”,以期促成“宪政”的规定,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总纲总纲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生词汇。
早在唐时就有“扬清激浊,举善弹违,此朕所以垂拱总纲,责成於良二千石也”[1]的记载。
此时,“总纲”取大纲、政治法度之意。
在民国时期的宪法中,这个词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从设有总纲一章的宪法文本的相关内容设置来看,其含义无甚大变化,基本保持了政治法度这一意思。
比如,以“总纲”单独成章的四部宪法中,最早设立“总纲”章的临时约法,“总纲”的含义完全局限于最初的“政治法度”之意,其条文设置也显得十分单薄,仅有四条,分别规定国民、国家主权、领土以及政权组织形式,其中的国民,主权以及领土与国际上通说的国家构成要素完全符合。
在此之后的训政约法、五五宪草以及1946年宪法,虽然在篇幅上有所增加,但仍未跳脱这一含义的限制,局限于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的根本规定。
到五四宪法时期“总纲”一词的含义有所扩大,在内容的设置上显得十分详尽。
但这并不意味着五四宪法对于总纲章的设置就脱离了“政治法度”这一含义。
从条文设置来看,在总纲一章的第一、二、三、十九、二十条分别规定了国体、主权与政体、基本政治制度、政治革命以及国家自卫权等相关内容。
在深层次而言,五四宪法中的“总纲”的含义从政治法度引申至国家政治生活的存在· 104 ·社会文化探析依据与形式。
二、五四宪法在制度上与民国宪法有相似性民国时期,我国的宪法在理论上与实践上(主要指宪法文本的制定)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宪法制度的建设方面也有了初步的完善。
故而,在五四宪法的制定之时对于当时的优秀的先进制度加以批判性的吸收与利用。
(一)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概念自传入中国之来,在民国时期一直是一个时髦的话题,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背景下的当权者,积极地想要通过对概念的确认与学理上的教化使国民进一步地明白国家构成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主权的重要性。
自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首次确立该制度以来,历部宪法均有相关规定。
临时约法中的第二条,袁记约法第二条,曹锟宪法第三章,训政约法第二条,五五宪草及1956年宪法都以简洁的语言对此原则进行了规定。
五四宪法中第二条规定了主权在民原则,并进一步规定人民主权的行使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
这些规定不仅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甚至于忽略“国民”、“人民”、“中华民国”等相关名词的区别之外,在表述上也趋于一致。
(二)普选制度的建立自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起,历部宪法除训政约法外都对普选制度进行了规定。
简单的如临时约法、袁记约法、天坛宪草曹锟宪法直接规定人民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另外如五五宪草与1946年宪法一样将选举权与其他几项权利列为一条“人民依法有选举、罢免、创制及复决之权”,而五五宪草中的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中又对选举的方式(无记名)、选举(20岁)与被选举(25岁)的年龄条件进行进一步的规定。
五四宪法第八十六条同样的进行了规定。
但与前几部宪法相比,篇幅上有极大地区别。
五四宪法不仅直接规定了人民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并对普选制度进一步说明,即选民资格与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条件无关。
(三)对经济政策的规定在宪法中对经济政策加以规定源于现代宪法《魏玛宪法》[2],成为了福利国家宪法的一大标志。
我国五四宪法在总纲一章中对经济制度进行了略为详细的规定,是为该宪法的一大特色。
而民国时期的宪法中也具有经济政策方面的相关规定。
如五四宪法中第十五条规定的计划经济,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并非一家之言,早在训政约法的第四十四条中就有规定: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当然,五四宪法中计划经济是经济生活的主要方式,而训政约法中的则只规定了对生活必需品产销的调整与限制。
再如五五宪草中对国民经济进行专章的规定,其中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土地的全民所有,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了对矿藏的全民所有制度,第一百二十三条对特许经营收归国有进行规定。
与五四宪法中第五条规定的全民所有制度有极大的重复,尤其是对于矿藏所有权的规定几近一致。
此外,五五宪草中第十四条中对私人经济不得损害公众利益的规定上也与五四宪法第十四条的规定类似,对于“以私害公”的行为在宪法上予以禁止。
(四)对劳动者的保护自民国宪法以来,中国历部宪法在文本上皆重视对劳动者的权利保护。
如训政约法第四十一条、四十二条分别规定从立法和保险制度上对劳动者的权利予以保护,尤其是对妇女儿童、老弱病残的相关规定;五五宪草中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应当从政策上对劳动者予以保护,第一百二十七条和一百二十八条则从救济抚恤制度上作出规定;五四宪法中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主要集中在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一章之中,第九十一条规定了公民的劳动权,第九十二条规定劳动者的休息权,九十三条规定了对劳动者的救济。
这些规定一方面在事前或者是在劳动者的工作过程中对劳动者的权利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从对劳动者的事后救济上予以规定,如这些宪法中均规定了对劳动者的救济,尤其是对丧失劳动能力者的保护规定十分详细。
三、结语五四宪法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其制定也必然是这种历史沉淀的结果。
正如共产党人所坚信的那样:所有一切有利于国家稳定与发展的文化都可以也应当应用于新社会的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1]选自晋书·武帝纪.[2]宪法经济政策的效力——国内学术界的综述,http:// /p-939448080508.html.(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作者简介:赵倩倩(1991-),女,汉族,河南巩义人,天津商业大学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宪法研究。
· 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