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生态学-第三章 生物操纵原理和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56.02 KB
- 文档页数:34
第1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植物的感应性A.概念: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B.感应性现象1.向光性:植物体在单向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
这种特性可以使植物的叶子得到更多的光,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2.向地性:植物的根在重力的影响下,顺着重力方向生长的现象。
茎的生长是负向重力性3.向水性:植物的根向水的方向生长的特性。
向水性能使植物在比较干旱的土壤中寻找并获得水分,以维持其生存C.感应性的分类1.向性运动:植物受单向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其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2.感性运动:由外界某种因素的刺激或者内部的生理机制引起的运动,运动方向与刺激方向无关(二)植物激素A.概念:植物激素是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B.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生长素能加快植物细胞生长的速率。
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侧,使背光侧茎的生长比向光侧茎的生长快,表现出植物茎向光弯曲生长第2节人体的激素调节(一)内分泌腺和激素A.内分泌系统:人体内的各种内分泌腺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它与神经系统一起,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B.内分泌腺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的腺体,它们的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2.内分泌腺种类、分泌激素及生理作用a)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控制人的生长发育b)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胰腺: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e)睾丸(男性):分泌的雄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f)卵巢(女性):分泌的雌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C.激素1.激素的特点a)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b)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生物体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二)胰岛素与血糖含量人的血糖含量一般为90毫克/100毫升,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第3节 神经调节 (一) 对刺激的反应1. 人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中,需要多种器官或组织的参与2. 反应过程: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作出反应3. 不同的人对刺激作出反应的快慢有所不同,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接受刺激后作出反应的快慢也有所差异(二) 信息的接受和传导A. 人的不同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不同的刺激 1. 眼的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2. 鼻黏膜上的嗅觉细胞能接受气味的变化3. 口腔的味蕾中有味觉细胞,能接受化学物质的刺激B. 神经元1. 神经元的结构1) 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构成神经中枢,内含细胞核 2) 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a) 树突:短而多,将兴奋传向细胞体b) 轴突:长而少,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 2. 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能够接受信息并传导信息(三) 信息的处理 A. 神经系统的组成B. 脑——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分神经系统中枢神 经系统中枢神 经系统脑脊髓脑神经:12对,支配头部和颈部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 脊神经:31对,支配身体的颈部、四肢及内脏的感受和运动接受并处理各种信息,决定和启动相应的反应C. 脊髓1. 脊髓有许多躯体和内脏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能完成一些躯体和内脏的反射活动,但这些反射活动受大脑控制2. 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重要信息的传递通道,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 (四) 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1. 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
生长素分布多,胚芽生长快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植物的感应性主要有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向性运动与刺激的方向有关,例如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和向热性等。
感性运动与刺激的方向无关, 例如触碰含羞草,叶子合拢。
2、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1)植物体内的激索: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索、赤霉索、细胞分裂索等激索,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2)生长索是山胚芽尖端产生的激素,控制胚芽的生长。
(3)植物向光性:观察现象,胚芽弯向光源生长。
产生条件:①单侧光照射;②具有生长索且分布不均匀o 产生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面向阳面生长素分布少,胚芽生长慢。
(4)植物体内生长索浓度适当时,对植物的作用有:促进植物的生长、促进打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当生长索浓度过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引起植物的死匸,应用于防治杂甲。
第二节:人体的激素调节1、激索的部位:在内分泌腺中产生。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激索直接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外分泌腺有导管。
2、激索作用: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3激素类别产生器官激素的功能分泌异常时的病症生长激素脑垂体乩促进纽织合成蛋白质b.控制人的生长发育幼年分泌不足:侏儒症幼年分泌过多:巨人症成年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甲状腺激素甲状腺8.促进生长发育b.促进新陈代谢C.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命性幼年分泌不足:呆小症成年分泌过多:甲亢胰岛索胰脏8.促进将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b.促进血糖分解分泌不足:糖尿病分泌过多:低血糖症3)3、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并以神经i 至_为主。
4、 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
激索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三、信息的处理:1、神经系统构成:神 经系 统肾上腺索 肾上腺a. 加快心跳的节奏b. 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性 激 索 雄性激 素/雌性 激素睾丸/ 卵巢a. 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 殖细胞的生成b. 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 征/、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1)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生物生态学是对生命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研究,它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体系十分广泛和复杂。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对于揭示物种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以帮助研究生态学的学者更好的掌握这门学科。
第一部分:实验方法1. 田间或野外实验田间或野外实验是生态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方法之一。
田间实验比室内实验更接近真实的环境,在研究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影响环境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人工模拟实验人工模拟实验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模拟某些生态环境的特征,创造一个虚拟的实验条件,以便研究生态效应。
人工模拟实验可以精密控制各种参数,使研究者得以更好的控制实验条件,更精确的得到统计结果。
3. 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研究生态学问题最为常见的实验方法之一。
实验室实验通常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对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对于研究短时间内的生态变化,具有较为方便快捷的优点。
第二部分:调查方法1. 样方选择样方选择是调查的前面基础步骤,选择适当的样方,可以使研究者更加准确的得出研究结果,这里需要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和有效性的样方。
2. 抽样技术抽样技术是调查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是指通过对一部分样品的检测,推广得出更广泛的结论。
抽样技术常用的方法有:无偏样本、整群抽样、分层抽样、多阶段抽样等。
3. 记录和检查记录和检查是调查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它可以帮助研究者得到更准确、更详细的数据信息。
例如,记录一个生物物种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需要时常观察记录该物种在天气变化和草地上洒水的情况等。
第三部分:统计方法1. 计算统计量计算统计量是将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量化,计算例如标准差等的统计数字,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和关联性。
2.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提出假设,并从数据中检验其真伪性。
假设检验常用的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法、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等。
八年级上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知识归纳整理班级:学号:姓名:第一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
2、植物的感应性的表现形式有:(Ⅰ)植物的(向性运动)(Ⅱ)植物的(感性运动)3、植物向性运动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肥)性、向触性。
4、植物体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光性)。
5、植物体也能感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刺激或者内部的生理机制引起的运动,但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无关,植物的这种运动属于(感性运动)。
6、感性运动的例子:含羞草叶子因触碰而运动;捕蝇草、猪笼草等食虫植物遇机械触动会产生捕食运动等。
7、生长素的作用:(1)能促进植物的生长;(2)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3)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8、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的一侧),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受光一侧的茎生长得快。
结果,茎就会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弯向光源生长)。
9、其它植物激素及作用:10、植物激素的作用包括(促进)和(抑制)两个方面。
第二节人体的激素调节1、内分泌腺的分泌物——激素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正常光照射下,生长素分布均匀。
向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转向背光侧。
3、激素分泌异常引发的疾病4、血液中的葡萄糖就叫(血糖)人的血糖含量约保持在—90毫克/100毫升左右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上升);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第三节神经调节1、(感光细胞)、(嗅觉细胞)、(味觉细胞)都属于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也叫做(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3、4、6、大脑的表面称为(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或(裂),沟裂之间隆起形成(回)。
沟和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
7、大脑皮层是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集中的地方,有许多控制人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态学实验设计总结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实践操作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加深学生对生态学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二、实验原理生态学实验是通过模拟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观察和记录各种参数的变化,推断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规律。
三、实验设备1. 水槽:用于模拟水生生态环境。
2. 培养箱:用于培养和观察小型生物体。
3. 数据记录仪器:如温度计、pH计等。
4. 光源:提供适当的光照条件。
5. 植物和动物标本:用于辅助教学和实验展示。
四、实验步骤与内容本次实验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水生植物的生长实验:a) 在水槽中放入适量的水,控制水温在20-25摄氏度。
b) 将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加入水槽中,并记录下初始生物量和植物的生长情况。
c) 每天固定时间测量水温、光照强度和水中的氧气含量。
d) 持续一段时间后,再次记录植物生长情况和相关环境参数。
2. 水质指标的测定实验:a) 采集水样,在实验室中进行相关水质指标的测定,如水的pH 值、溶解氧含量等。
b) 分析水质指标与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及可能对生物群落产生的影响。
3. 城市生态系统观察实验:a) 到城市公园或其他适合的场所进行生物多样性观察和记录。
b) 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包括植物分布、动物种类以及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水生植物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水温、光照强度和溶解氧含量等环境参数对植物生长产生了影响。
这表明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环境因素的调控。
2. 水质指标的测定实验显示,水体的pH值、溶解氧含量等水质指标与生物群落的分布和数量存在一定的关系。
水质的污染和改变可能导致生物群落的变化和衰退。
3. 城市生态系统观察实验结果显示,城市生态系统中存在多样的植物和动物种类,但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物种的多样性较低,受到城市化进程和人为干扰的影响较大。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归纳浙教版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感应性植物的感应性是指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
其中,向光性使植物的叶子得到更多的光,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向地性使植物的根在重力的影响下顺着重力方向生长,而茎的生长则是负向重力性;向水性能使植物在比较干旱的土壤中寻找并获得水分,以维持其生存。
感应性可分为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的微量有机物,它们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
生长素能加快植物细胞生长的速率,而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侧,使背光侧茎的生长比向光侧茎的生长快,表现出植物茎向光弯曲生长。
植物激素还包括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
人体的激素调节内分泌系统人体内的各种内分泌腺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它与神经系统一起,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
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它们的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内分泌腺和激素内分泌腺包括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胰腺、和卵巢等。
它们分泌的激素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如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控制人的生长发育,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腺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和卵巢分泌的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则分别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大脑皮层布满沟和回,这使得其表面积增大。
大脑皮层是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集中的地方,拥有许多控制人体活动的高级中枢。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主要负责协调人体动作。
脑干位于大脑下面,主要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活动。
生态学的原理与实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着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到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位、种群动态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
一、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 相互依赖性原理生态学认为,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物种相互依赖,彼此之间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物与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生物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所需的能量和物质,同时也对环境产生影响。
2.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原理生态学认为,生物群落中的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传递的。
能量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同时,物质也在生物群落中进行循环,通过生物的摄食、代谢和分解等过程,物质被转化和循环利用。
3. 生态位与竞争排除原理生态学认为,每个物种都有其在生物群落中的特定角色和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环境中所占据的一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存策略。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竞争来争夺有限的资源,竞争强烈的物种会占据更为特定的生态位,而竞争较弱的物种可能会被排除出生物群落。
二、生态学的实践应用1. 生态系统管理生态学为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例如,保护自然保护区、修复生态系统、控制入侵物种等都是生态学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2. 生态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在农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性,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等都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应用。
3. 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旅游方式,也是生态学的实践应用之一。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旅游活动,保护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与控制知识点咱这就来聊聊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与控制,这可是个相当有意思的话题。
先来说说植物,就拿我家阳台上那盆小小的含羞草来说吧。
每次我轻轻触碰它的叶子,那叶子就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迅速地合拢起来。
当时我就特别好奇,这到底是咋回事呢?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含羞草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它对外部刺激的一种调节反应。
含羞草的叶柄基部有一个叫叶枕的结构,里面充满了水分。
当受到外界触碰时,叶枕下部细胞的水分就会迅速流向上部,于是叶子就合拢了。
再讲讲动物的调节与控制,我曾经在公园里观察过一群蚂蚁搬家。
那场面可壮观了!只见一只只小小的蚂蚁排着整齐的队伍,忙碌地搬运着食物和幼虫。
它们是怎么做到这么有条不紊的呢?原来,蚂蚁之间会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交流信息,这被称为信息素。
比如当一只蚂蚁发现了食物,它就会在返回蚁巢的路上释放出一种特定的信息素,告诉其他伙伴食物的位置和方向。
其他蚂蚁就能顺着这个信息追踪到食物。
而且,蚂蚁的分工也特别明确,有负责寻找食物的,有负责照顾幼虫的,还有负责保卫蚁巢的。
它们就像是一个小小的社会,通过各种调节和控制机制,让整个群体能够有序地运转。
说到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那就更复杂啦。
我记得有一次我感冒发烧,身体特别难受。
那时候我才深切地感受到人体的调节机制在努力工作。
当病菌入侵我的身体时,免疫系统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迅速做出反应。
白细胞会增多,它们奋勇地与病菌作战。
体温也会升高,这看似不舒服的发烧,其实是身体在自我调节,因为高温可以抑制病菌的繁殖,帮助身体更快地恢复健康。
还有,咱们的神经系统也特别神奇。
有一回我在过马路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刺耳的汽车喇叭声。
我的身体瞬间就做出了反应,赶紧停下脚步。
这就是神经系统的功劳,它能够迅速接收外界的刺激,然后指挥身体做出相应的动作。
生物的生命活动调节与控制真是无处不在,而且精妙绝伦。
就像植物能够根据光照、水分和温度来调整自己的生长和发育;动物能通过各种行为和生理变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我们人类,更是拥有复杂而精细的调节系统,让我们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3.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1 植物的感应性现象1.定义: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2.植物的感应性现象(1)向光性.(2)向地性.(3)向触性.(4)向水性.(5)向肥性.(6)向热性.3.分类(1)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植物向性运动的方向随刺激方向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如向日葵花盘会随太阳而转动.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都属于向性运动的表现.(2)感性运动.是植物感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由外界某种因素的刺激或者内部的生理机制引起的运动,但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无关,如含羞草的叶子受到刺激会合拢等.说明:应激性是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植物的感应性其实就是植物的一种应激性.知识点2 植物激素1.概念:植物激素是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2.植物体内的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等.3.植物的感应性是植物体内各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植物向光性的实质:植物受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植物生长快,所以植物的茎会向有光照的方向生长.3.2 人体的激素调节知识点1 内分泌腺和激素1.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是人体的八大系统之一.它与神经系统一起,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物质能量的转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内分泌系统主要由垂体、甲状腺等内分泌腺组成.2.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它们能分泌激素,所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中,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3.激素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知识点2 胰岛素与血糖含量1.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含量约为90 mg/100 mL.2.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神经系统和胰岛素.血糖含量的升降,决定着胰岛素分泌的增加或减少;而胰岛素分泌的多少,又影响着血糖含量的下降或上升,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值范围内.3.胰岛素的功能:促进血糖的转化,还能加速血糖的分解.4.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病症(1)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医治糖尿病可以定时注射胰岛素.是否患糖尿病可以检查血糖浓度是否为90 mg/100 mL或检查尿液里是否含有葡萄糖.(2)胰岛素分泌过多:低血糖症.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多吃糖类物质,补充糖分,药物调节胰岛素分泌.3.3 神经调节知识点1 对刺激的反应1.人们在感知环境中的刺激后,会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个过程并不是由某个器官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多个器官或组织共同参与来完成.这是一个接收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2.在不同条件下,同一个人对同一种刺激作出反应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当受干扰时速度会变慢;不同的人对同一种刺激作出反应的快慢也不同.知识点2 信息的接收和传导1.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是动物细胞中的一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植物体中没有神经细胞.2.神经元的结构①细胞体②细胞核③树突④轴突⑤髓鞘⑥轴突分枝⑦末梢3.信息的传递神经元上的树突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向细胞体,然后由轴突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的神经元.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叫做神经冲动,即兴奋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系统中进行传导.神经元传导信息的过程:树突→细胞体→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知识点3 信息的处理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分的功能知识点4 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1.应答性反应应答性反应即为对刺激所作的反应.2.反射(1)反射的概念: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2)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①反射弧的概念: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②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③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知识点5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1.非条件反射(1)概念:在相应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反射性反应,这类反射叫做非条件反射.(2)特点:①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②非条件反射具有先天性和持久性,它与生俱来,不需要训练,也不会因为长期不用而减弱或消退.2.条件反射(1)概念: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这类反射叫做条件反射.(2)特点:①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训练,要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才能形成,是大脑皮层的功能;②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③条件反射需要不断地强化,否则会减弱或消退.3.4 动物的行为知识点1 动物的行为概述1.概念: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和状态,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2.动物的行为的分类:按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将其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知识点2 先天性行为1.动物与生俱来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2.特点(1)与生俱来的,有固定模式的行为.(2)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就能形成的行为.(3)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4)是动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对个体的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意义.3.社会行为喜欢群体生活的动物,如猴、狒狒、象、鹿等,它们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不是由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有不同的职能,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不同的等级.知识点3 后天学习行为1.概念: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训练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吃高处的香蕉等.2.特点(1)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2)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3)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4)是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3.5 体温的控制知识点1 恒定的体温1.体温(1)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属于恒温动物,尤其是人类在不同环境中,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体温.(2)测量体温的部位可以是直肠、口腔、腋窝,其中直肠内的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3)正常人的体温不是—个固定值,而是—个温度范围.2.体温恒定的意义(1)维持恒定的体温是恒温动物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的基本条件,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会导致死亡.(2)恒定的体温能让动物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知识点2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和散热的过程,受神经和激素两方面的调节.1.产热(1)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和骨骼肌.(2)安静状态下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2.散热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散热的方式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两种.(1)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大部分热量通过皮肤直接散发出去,小部分热量通过汗液蒸发散发出去,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温度差越大,散热量越多,温度差越小,散热量越少.皮肤温度为皮肤血流量所控制.①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②在高温环境中,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2)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皮肤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此时汗液蒸发就成为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知识点3 体温受脑的控制1.体温的调节中枢: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中的下丘脑.2.体温调节的大致过程:外界温度改变→刺激皮肤和血管中的温度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产生的神经冲动由传出神经传给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3.在不同温度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为采取的保温或降温措施也可以调节体温.。
知识点总结1、植物的向光性和生长素。
(1)植物体内的激素: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2)生长素是由胚芽尖端产生的激素,控制胚芽的生长。
达尔文猜想胚芽尖端会产生生长素,温特实验证明了达尔文的科学猜想,郭葛从植物体内分离出生长素。
(3)植物向光性:观察现象,胚芽弯向光源生长。
产生条件:①单侧光照射;②具生长素且分布不均匀。
产生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面生长素分布多,胚芽生长快;向阳面生长素分布少,胚芽生长慢。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①促进植物的生长;②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③促进果实的发育;④防止落花落果;⑤低浓度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
应用于防治杂草。
3、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并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作用的物质。
4、向性运动: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
如向光性、向化性、向地性、向水性、向触性5、感性运动:由外界某种因素的刺激或者内部的生理机制引起的运动。
如感光性、感触性、感温性、感振性第二节神奇的激素1、胰岛素与血糖含量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正常含量为:90毫克/100毫升。
(1)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 神经系统和胰岛素。
(2)血液中血糖含量的升降,决定于胰岛素分泌的增加或减少;而胰岛素分泌的多少,导致血糖含量的下降或上升,从而使血糖维持正常值。
(3)胰岛素的功能:促进人体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还能加速血糖的分解。
(4)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病症。
①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
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
治疗:服用胰岛素。
医治糖尿病可以定时注射胰岛素。
是否患糖尿病可以检查血液血糖浓度是否为90毫克/100毫升或检查尿里是否含葡萄糖。
②胰岛素分泌过多:低血糖症。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多吃糖类物质,补充血糖,药物调节胰岛素分泌。
2、内分泌腺和激素激素的作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初中生物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初中生物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生物实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生物现象和生物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初中生物实验主要涉及生物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生物现象的观察与实验。
下面将从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实验的原理1. 观察原理:生物实验的第一步是观察,通过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了解生物的基本情况。
观察是实验的基础,只有准确的观察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2. 实验原理:生物实验是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或探究生物现象和生物规律。
实验是对生物现象进行人为控制和干预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推断生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3. 比较原理:生物实验常常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找出差异和规律。
比较实验可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加准确地得出结论。
二、实验的方法1.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基本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了解生物的基本情况。
观察法可以直接观察,也可以借助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
2. 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或探究生物现象和生物规律。
实验法包括对照实验、单因素实验、多因素实验等。
对照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对比的实验,用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单因素实验是只改变一个因素,观察其对生物现象的影响。
多因素实验是改变多个因素,观察其对生物现象的综合影响。
3. 统计法:统计法是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
统计法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实验组的平均值、方差等指标,判断实验结果的显著性差异。
4. 模拟法:模拟法是通过模拟生物现象或生物过程,来研究生物规律。
模拟法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等方式进行。
5. 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是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生物的分布、数量、生态环境等情况。
实地调查法可以通过野外考察、样本调查等方式进行。
6. 文献查阅法:文献查阅法是通过查阅相关的科学文献和资料,了解生物的研究进展和相关理论。
关于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学科,通过对生物群落、物种、生物种群和个体等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动态过程和功能进行研究,理解和解释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演变规律。
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系统观点:生态学强调整个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关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学通过研究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组织,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流转关系。
2. 纵向尺度:生态学考虑时间和空间尺度对生态过程的影响。
时间尺度涉及到研究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变化和演替过程,从短期到长期的时间尺度都是重要的。
空间尺度涉及到研究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在不同地点上的分布和变化,从小尺度到大尺度的空间尺度也都是重要的。
3. 功能关系: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相互依赖关系,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持等。
生态学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适应机制,如生态位、竞争与合作、捕食与被捕食、寄生与寄主等。
4. 理论和模型:生态学建立和应用一系列理论和模型来解释和预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理论和模型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实验室实验和数学模拟等方法进行验证和优化。
理论和模型的发展不断推动生态学的进步和应用。
5. 跨学科合作:生态学需要与其他学科如地理学、气象学、地质学、化学、生理学等进行跨学科合作。
通过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结起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围绕系统观点、纵向尺度、功能关系、理论和模型以及跨学科合作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深入理解和解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