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置换疼痛的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33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护理对策及体会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过程中,应用一系列疼痛护理对策,观察护理效果,为骨科护理奠定基础。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对比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方案,观察护理效果。
结果:予以不同护理方案后,对试验组患者采用一系列疼痛护理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如术后24h、48h、72h,差异显著(P<0.01)。
对试验组患者采用一系列疼痛护理后康复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如主动抬腿、主动屈膝达90°时间等,差异显著(P<0.01)。
对试验组患者采用一系列疼痛护理后术后KIS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如术后1个月、3个月等,差异显著(P<0.01)。
结论:临床护理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过程中,应用一系列疼痛护理对策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并改善关节的肿胀和疼痛程度,加速康复,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应广泛推广。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疼痛护理;效果Nursing strategy and experience of postoperative pain afte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Zhou Huirong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tang County,ChengDu SiChuan 6104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 patients during the process, the application of a series of pain nursing measures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nursing,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Methods: Selection from May 2015 - February 2015 admit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60 patients with total knee replacement, and the nursing effect was observed with different nursing plan.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 series of pain nursing in different time after the pai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uch as postoperative 24h, 48h, 72h,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1). After a series of pain nursing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by rehabilitation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uch as active leg lifts, active flexion was 90 degrees ti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1).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 series of pain nursing after postoperative KISS score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uch as 1 months after surgery, 3 months,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1).Conclusion: Clinical nursing of total knee replacement in th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of a series of swelling pain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improve joint pain, accelerate rehabilitation, is conducive to functional recovery of knee joint, should be widely promoted.[Key words] total knee replacement ;Pain nursing; effect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简称TKA)常用于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病,其最终康复效果取决于术后能否进行早期、无痛、主动的康复锻炼,由于该手术创伤较大,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手术后的严重疼痛,就很难保证手术后主动地进行早期康复锻炼[1]。
收肌管阻滞与关节腔周围注射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比较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的膝关节疾病的常见手术方法,术后疼痛管理是术后康复的关键环节。
目前,收肌管阻滞和关节腔周围注射是两种常用的术后镇痛方法,它们在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和促进康复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收肌管阻滞与关节腔周围注射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比较,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的镇痛管理策略。
一、收肌管阻滞收肌管阻滞是通过在股四头肌与腘绳肌之间穿刺注射麻醉剂,使得腘绳神经和股四头肌内侧皮肤神经得以阻滞,以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收肌管阻滞的镇痛效果主要是通过阻断腘绳神经传导,减轻膝关节术后的疼痛。
相比于其他术后镇痛方法,收肌管阻滞的优势在于镇痛效果快速,且不会影响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
二、关节腔周围注射关节腔周围注射是在膝关节术后通过穿刺将局部麻醉剂注入关节腔周围,从而实现对膝关节疼痛的镇痛效果。
关节腔周围注射主要通过直接作用于受术后疼痛的关节部位,发挥疼痛镇静作用。
相比于其他镇痛方法,关节腔周围注射的优势在于对受术部位的镇痛效果更为直接和迅速。
1. 镇痛效果比较收肌管阻滞通过阻断腘绳神经传导,可以迅速减轻术后疼痛,但其镇痛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仅能减轻部分的膝关节疼痛。
而关节腔周围注射直接作用于术后疼痛的关节部位,因此其镇痛效果更为直接和迅速。
2. 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比较收肌管阻滞虽然可以迅速减轻术后疼痛,但有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从而影响康复训练的进行。
而关节腔周围注射对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较小,不会影响康复训练的进行。
3. 安全性比较收肌管阻滞和关节腔周围注射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均属于较为安全的镇痛方法。
但收肌管阻滞由于涉及穿刺和麻醉剂的使用,存在一定的术后并发症风险;而关节腔周围注射在注射过程中需严格掌握穿刺技巧,以防伤及关节结构。
四、结论收肌管阻滞和关节腔周围注射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均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
医院管理骨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护理常规膝关节是下肢的主要关节,其结构和功能都是人体关节中最复杂的。
由于骨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使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丧失功能。
为了解除症状,将已经损坏的膝关节的致病部分用设计好的人工关节组件取代,称之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itnhroplasty, TKA)o一、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评估,实施护理程序。
二、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同骨科手术前护理1〜10。
2、皮肤护理术前备皮,目的是清洁皮肤上微生物,减少感染,暴露手术区域,为手术创造良好的皮肤条件。
备皮范围:患侧腹股沟至踝关节。
备皮后嘱患者沐浴更衣,修剪指(趾)甲。
(二)术后护理1、同骨科术后护理1〜2、术后功能锻炼以患者的耐受力决定锻炼时间的长短持之以恒的原则。
(1)、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开始行足部的跖屈与背伸运动及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运动。
每个动作可保持动作5〜15秒,放松5〜15秒,然后再重复。
(2)、术后第1日开始,继续前一日主动锻炼方法,并酌情增加直腿抬高功能锻炼。
被动锻炼:遵医嘱应用膝关节持续被动锻炼仪, 每日2次,每次0.5〜1小时。
从0。
〜30。
开始,逐渐增加。
(3)、术后第2〜5日,除以上锻炼方法外,可指导患者坐起,协助患者将双腿移至床旁,小腿下垂,膝关节自然弯曲,靠重力作用练习膝关节屈曲,等适应后开始练习患膝的伸直、弯曲运动。
(4)、术后3〜7日遵医嘱指导患者下地站立,逐渐增加行走锻炼。
(三)健康指导1、出院后按照医师要求按时服药,定期到门诊随访。
如:出现伤口红肿、异常发热、患肢肿胀、膝关节疼痛增加等情况应立即来门诊。
2、继续加强滕关节屈曲、伸直、行走锻炼,具体方法同住院期间锻炼方法。
锻炼时注意安全,劳逸结合。
遵医嘱进行活动限制,直到下次复诊。
3、休养环境清洁舒适,合理膳食,增强营养,保持理想体重,减轻关节负重。
4、日常活动应避免膝关节过度负重,以减轻膝关节磨损机会,应避免以下运动,如:蹲马步、爬山、上下楼梯、跑步、提重物、走远路。
膝关节置换术护理措施摘要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膝关节严重损伤或退化的手术方法。
术后护理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并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讨论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后第一天的护理、术后康复指导以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1. 术后第一天的护理术后第一天是关节置换术后最关键的阶段之一。
以下是关于术后第一天的护理措施的一些建议:1.1 疼痛管理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剧烈的疼痛。
护士应根据医嘱及时给予镇痛药物,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
同时,也应提醒患者正确使用镇痛药物,并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1.2 伤口护理术后患者的伤口需要定期更换敷料。
护理人员应遵循无菌操作,定期检查伤口情况,确保伤口干净、无红肿、渗液或感染迹象。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1.3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防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风险增加。
为预防DVT的发生,护士应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床边活动,并使用抗凝药物或弹力袜等辅助措施,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预防血栓形成。
1.4 呼吸护理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和呼吸困难的情况。
护理人员应定期帮助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如深呼吸、咳嗽和使用呼吸器等,并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水分摄入量的充足,以稀释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1.5 饮食护理术后第一天的饮食护理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流质饮食。
护士应根据医嘱,确保患者饮食的摄入量和质量,注意观察患者的饮食反应和消化情况。
如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2. 术后康复指导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护理人员在术后康复指导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术后康复指导建议:2.1 长期低负荷活动术后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长期低负荷活动,如步行、骑自行车等。
护理人员应教导患者正确的运动姿势和方式,并注重术后恢复过程中的疼痛管理和防止关节过度使用造成的伤害。
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需知道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当前很多以前难以解决的骨病问题都可以通过手术解决,让很多原来无法站立的患者重新站起来。
膝关节置换术就是一种现代高科技的人工材料手术方式,通过人工材质的关节替换原有、已损坏的关节,帮助患者重新站立。
但是在手术之后必须要做好护理工作,才能够保证人工关节更好的适应人体,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1.一般护理工作1.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回到病房后,需要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选择合适的体位,同时要叮嘱患者禁食禁水6个小时。
(2)手术刚完成后身上会设置导流管、导尿管等管道,进入到病房后要对这些管道进行稳妥固定,并保证管道的通畅性。
同时对引流管引流出的液体颜色、液体量以及性状等进行严密观察。
若引流量>100ml/h,色鲜红,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3)手术之后要做好心电监护、吸氧观察,着重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以及生命体征等。
(4)在手术完成后,置换关节的患腿需要比心脏高15度,膝关节保持微曲的状态,同样达到15度。
患肢需要始终保持外展中立位,并对膝关节进行冰敷,冰敷时间需要达到24个小时,有效预防出血和肿胀。
(5)对患者患肢的末梢血液循环情况进行观察,主要通过对足背动脉以及皮肤颜色的观察实现。
如果发现足背动脉消失或者减弱的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可能是由于伤口包扎过紧或者关节腔出现积血等情况导致的血液循环受到限制。
2.并发症护理(1)全身并发症护理全身并发症护理中包括肺不张、充血性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尿道感染等情况。
在护理中需要对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以及呼吸情况等进行严密观察。
严格根据医生开具的医嘱使用抗生素,并对患者的体温和饮食情况等进行观察和护理,同时结合个体差异情况合理选择食物,食物需要以高纤维、清淡、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为主,补充患者术后的消耗。
如果患者是老年人,需要对液体的速度进行控制,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的喝水量要达到2000到3000毫升,并做好每天的尿量统计,对血电解质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保证水电解质以及进出量方面的平衡性。
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论文
引言
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用于治疗严重的膝关节
退行性疾病。
术后护理对于恢复和术后的成功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
总结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
术后护理要点
1. 保持伤口清洁和干燥:术后的伤口需要定期清洁和更换敷料,确保伤口干燥,防止感染的发生。
2. 控制疼痛:术后常伴随疼痛,可通过口服镇痛药或静脉给药
来缓解疼痛。
合理控制疼痛对于患者的舒适和康复至关重要。
3. 康复锻炼:术后需要进行康复锻炼,帮助患者恢复肌力和关
节功能。
锻炼要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逐渐增加强度和范围。
4. 使用辅助工具:在术后的康复期间,可以使用助行器、手杖
或轮椅等辅助工具,以减轻患者的负担和提供支撑。
5. 饮食调理:术后应保证患者的饮食均衡,并遵循医生的饮食
建议,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康复。
注意事项
1. 避免受伤:术后的膝关节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剧烈运动、扭伤或跌倒等可能对关节造成损伤的活动。
2. 定期复诊:术后应定期复诊,及时跟进康复进展,随时向医生反馈病情和进展,并按医生的指示进行治疗和护理。
3. 安全环境:在患者家中和康复建议设施提供安全环境,包括无障碍设施、防滑措施和安全护栏等,以避免患者摔倒和受伤。
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是患者恢复和康复的关键步骤。
通过保持伤口清洁和干燥、控制疼痛、进行康复锻炼、使用辅助工具和注意安全事项,可以帮助患者顺利康复。
同时,定期复诊和提供安全环境也是重要的。
护理团队应与医生和患者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的康复努力。
双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1.术前准备:在手术前,护士应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教育,包括手术过程和风险、麻醉方式、术后疼痛管理、康复计划等。
此外,护士还应协助患者完成必要的术前检查,并确保患者的血液检查、心电图、胸片等结果正常。
2.术中护理:术中护理主要包括协助麻醉师完成麻醉操作、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提供合适的垫子和支持设备,确保患者的身体位置正确,保持术区清洁和无菌,并给予必要的切口护理。
3.术后护理:(1)术后恢复护理:患者在手术结束后被送往恢复室进行观察和监护。
护士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关注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的变化。
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例如出血、感染、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需及时评估和处理。
(2)疼痛管理:术后疼痛是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护士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提供合适的镇痛药物,并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调整。
在镇痛治疗的同时,护士还应教育患者正确的呼吸训练和疼痛控制技术,以减轻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3)内外固定和康复护理:双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通常需要佩戴内外固定器以确保关节的稳定和正确愈合。
护士应协助患者正确佩戴固定器,确保其不会产生不适或损伤。
在固定器拆除后,护士还应教育患者正确的康复锻炼方法和身体技巧,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4)饮食护理:术后的恢复需要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的消化吸收。
护士应保证患者在术后能够摄取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创口愈合和肌肉恢复。
护士还应注意饮食的种类和质量,避免食物刺激或过烫。
(5)创面护理:术后的创面护理非常重要,可以减少感染和创口愈合的时间。
护士应保持创面干燥和清洁,并定期更换敷料。
在更换敷料时,护士应注意创面的变化和渗液量,并评估创面的愈合情况。
(6)预防并发症: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护士应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使用抗凝药物或弹力袜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对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和创面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感染。
收肌管阻滞与关节腔周围注射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比较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严重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手术。
术后疼痛管理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术后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在术后疼痛管理中,收肌管阻滞和关节腔周围注射是常用的两种方法,它们都可以有效减轻术后疼痛,但两者在镇痛效果上的比较尚不清楚。
本文将从收肌管阻滞和关节腔周围注射两种方法的镇痛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收肌管阻滞的镇痛效果收肌管阻滞是一种通过给予局部麻醉药物来阻断肌肉收缩的方法,从而达到减轻术后疼痛的效果。
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收肌管阻滞通常是通过股神经、坐骨神经和腓总神经的阻滞来实现对膝关节的镇痛效果。
研究表明,收肌管阻滞可以显著降低术后疼痛的程度,延长患者的镇痛时间,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
其镇痛效果可持续8-12小时,使得患者在术后的早期阶段可以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收肌管阻滞还可以减少患者对镇痛药物的需求量,降低术后的镇痛药物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收肌管阻滞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关节腔周围注射的镇痛效果关节腔周围注射是一种直接将麻醉药物注射到膝关节周围的方法,通过直接作用于关节周围的神经和组织来达到镇痛的效果。
关节腔周围注射可以在术后迅速减轻疼痛,有助于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
三、收肌管阻滞与关节腔周围注射的比较收肌管阻滞和关节腔周围注射都是常用的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管理方法,两者在镇痛效果上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两种方法在镇痛效果的比较上尚存在一定的争议。
另一些研究则认为,两种方法在镇痛效果上并无显著差异,均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术后疼痛的特点进行个体化的镇痛管理方案制定。
收肌管阻滞和关节腔周围注射是目前膝关节置换术后常用的两种镇痛管理方法,均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病人的护理要点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病人的护理要点为标题,本文将详细介绍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病人护理的要点。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是一种手术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方法,适用于一些特定的患者。
术后的护理非常重要,可以帮助病人尽快康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是一些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病人护理的要点:1. 术后休息与活动:手术后的病人需要适当的休息,但也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活动。
鼓励患者根据医嘱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以帮助恢复关节功能。
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活动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以免对膝关节造成额外的压力和损伤。
2. 疼痛管理: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疼痛。
护理人员应该及时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根据医嘱正确给予止痛药物。
此外,还可以使用物理疗法如冷敷或热敷来缓解疼痛。
3. 伤口护理:术后伤口需要定期更换敷料,以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
护理人员在更换敷料时要注意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如果伤口有渗液、红肿、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4. 深静脉血栓预防: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如进行早期活动、按摩、穿弹力袜等。
同时,还可以根据医嘱给予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的发生。
5. 饮食调理:术后病人需要均衡的饮食,以帮助伤口愈合和提供营养支持。
应推荐病人摄入高蛋白、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同时避免高脂肪、高糖和高盐的食物。
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过食或暴饮暴食。
6. 心理支持:术后病人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或抑郁等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应对术后的不适和困难。
还可以进行心理疏导,如音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7. 定期复诊:术后病人需要定期复诊,以便医生对病情进行评估和随访。
护理人员应与病人一起提前预约复诊时间,并在复诊前提醒患者准备相关检查资料。
8. 家庭护理:术后病人出院后,家庭护理尤为重要。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详细的术后护理指导,包括伤口护理、药物使用、饮食调理、活动注意事项等。
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规范化疼痛管理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严重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手术后疼痛控制一直是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问题。
疼痛是一种压力反应,会引起患者的不适和焦虑,进一步干扰术后康复。
近年来,随着疼痛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围手术期规范化疼痛管理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规范化疼痛管理对患者康复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1.分析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特点,探讨疼痛管理的必要性。
2.比较规范化疼痛管理与常规方法的效果,评估规范化疼痛管理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康复中的作用。
三、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在本院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人,共100例,男女各半,年龄范围为30-70岁。
2.研究设计: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取规范化疼痛管理措施,对病人进行疼痛程度评估、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多方面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疼痛程度由病人自行评估,医生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药物治疗。
两组病人的疼痛情况、单纯声音疼痛评估量表(VAS)、活动范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3.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比率、平均数和标准差等,并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两组指标的比较。
四、研究意义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是经历痛苦和磨难的患者选择的最佳治疗方法之一。
规范化疼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感,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将对膝关节置换患者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临床实践,为改进围手术期管理提供参考,提高病人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 魏苗苗. 心内科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3):2421-2421.[2] 何少华.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概况[J]. 湖南中医杂志, 2018, 34(12):141-143.[3] 朱建国, 那开宪. 2006年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3)——房颤转复[J]. 中国医刊, 2007, 42(4):64-66.[4] 丁元欣.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测的临床价值[J].医学新知,2017, 27(3):294-295.[5] 相鹏. 基于适宜技术推广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安全性分析[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7,15(6):654-656.[6] 周荣耀. 预激综合征伴快速房颤41例急诊复律的临床观察[J]. 东南国防医药, 2017, 19(4):407-408.[7] 宋文荣. 疏肝潜阳汤配合普萘洛尔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房颤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9):969-972.[8] 郭永宁. 1例房颤患者的诊疗思路解析[J]. 医师在线,2017,7(35):20-21.[9] 韩倩茜.老年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J]. 转化医学杂志, 2018, 7(5):314-316.[10] 陈文浩, 张焕基, 郭攸胜,等. 新型抗凝口服药在非瓣膜性房颤中的研究进展[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8,27(3):364-367.[11] 周忠泉. 冷冻球囊消融术与射频消融术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 中国老年学,2017,37(20):5044-5045.[12] 王超君,贺海蓉,孙超峰. 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房颤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 2017,46(6):781-783.[13] 张雪好,贺王伟,何德化,等. 加强护理对冷冻球囊消融术房颤患者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16):145-147.3 讨论房颤在临床中是一种常见的持续性心率失常,具有发病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管理的新进展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是一种为膝关节严重病变患者提供长期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的手术方法。
手术后疼痛管理一直是膝关节置换术后管理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疼痛管理技术和药物治疗的不断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管理也得到了新的进展。
一.多模式疼痛管理多模式疼痛管理是指通过同时应用不同药物和治疗方法去控制疼痛。
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膝关节置换疼痛管理。
常见的药物包括口服止痛药、局部麻醉药、外周神经阻滞剂等。
当前,认为多模式疼痛管理是置换手术后疼痛管理的最佳实践。
1.口服止痛药口服止痛药是常用的疼痛管理药物之一,常用的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可待因类药物、阿片类药物等。
然而,这些药物同样也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如胃肠出血、心血管不良反应等。
因此,应在临床实践中谨慎应用。
2.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是通过在手术部位注射药物来控制疼痛,可有效降低疼痛程度,并能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量。
然而,由于其作用范围仅限于手术部位,因此只能作为其它药物的补充。
3.外周神经阻滞剂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注射麻醉剂阻滞神经传导达到疼痛缓解的方法。
它包括坐骨神经、股神经、臂丛等阻滞技术,并且在控制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中也取得了显著效果。
然而,此类方法的不足之处是需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也可能有一些潜在的并发症。
二.术后镇痛泵术后镇痛泵是一个通过输送局部麻醉药物直接到疼痛部位的设备,并具有自控功能。
当患者感觉到疼痛时,可以按下按钮来释放药物,以达到疼痛缓解的目的。
术后镇痛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管理,能够提供持续、安全和高效的疼痛控制,并能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量。
三.生物反馈生物反馈是一种监测和提高机体某些生理功能的方法,可以帮助病人控制疼痛反应,达到疼痛缓解的目的。
这种方法通过配置固定的生物监测装置,感应疼痛敏感源,并通过生物信号采集和处理,获得疼痛状态的信息并传递给治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