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

中国地大物博,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古老而璀璨文化无不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如何让外国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旅游资料无疑是一个非常直接的途径。旅游资料作为一种对外宣传资料,其翻译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对外宣传的效果。旅游英语涉及诸多文化因素,由于文化背景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总会造成翻译障碍。如果不能合理地处理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势必影响翻译效果,同时,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翻译时的产生障碍以及应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旅游英语,翻译,文化差异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达。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要通晓这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深刻地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不仅跨语言,更是跨社会的特殊文化活动。Eugene A.Nida 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翻译的标准可以归纳为:意义相符,功能相似(correspondence in meaning and similarity in function) ”。换句话讲,翻译是信息语际转换过程,是将一种语言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形式,其实质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因此,解决好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旅游翻译者要善于避免文化差异给旅游英语翻译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旅游翻译资料所传达的信息,更加清晰地懂得中国的旅游文化。

一、导致翻译障碍的文化因素

(一)历史制度、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

语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文化有很大差异,不同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社会习俗都会使两种语言出现不对应现象,有的只是词汇空缺或词义空白。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比如,像“饺子”“春节”等词是汉语中特有的,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英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比如,“春节”如果简单翻译成“Spring Festival”,外国游客会理解为“春天的一个节日,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但过春节家家户户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等文化信息却丢失了。因此,许多专家主张使用音译加注的方法来保留这类词汇特殊的文化联想意义,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理解的不断深入,这类词不需要额外解释也能被他们理解和接受,如“饺子”(jiaozi)“风水”(fengshui)等。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使信息损失降低到最小,但却达不到完全的意义对等。

(二)语篇层面和修辞方面的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

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审美观念、文化心理有很大不同,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的差异。汉民族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等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简隽空灵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词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而西方哲学强调抽象理性思维,更多注重模仿和再现,反映在语言表现形式上,就体现了英语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相应的,英文句式结构简洁严整,行文注重逻辑性。这样的差异就要求在翻译中采取相应的策略使译文符合西方的美学标准和审美观点,这才能达到译文相应的效果。

二、旅游资料英译中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

旅游资料翻译不是表象文字上的吻合,而是信息和语言内涵上的契合,只有把握翻译的基本原则,采取多种翻译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翻译实践中,应根据旅游资料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必要的变通和处理,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动。

(一)直译、意译、音译或几种方法相结合

景点名称是游客对景观本身的第一印象,精彩的译名可以吸引游客注意力,增加游览兴致。景点名称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意译、音译或几种方法的结合。完全音译适用于对地名的翻译,这一般不会引起游客的理解障碍,如北京(Beijing),上海(Shanghai)等。在景点和景区的翻译中,音译加意译的方法更为常用。比如,把“中山陵”译为“Dr Sun Yat-sen's mausoleum,”这样能使旅游者更好地把眼前景色和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相结合,从而增进游客和中国文化的沟通。

(二)增添释义

增添是指为了使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某些字、词、名而增加一些相关资料,对旅游资料中的一些人名、地名、朝代、历史事件以及典故等做出背景资料的增加和说明。例如杨贵妃天生丽质,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程度。译文用一句“ She grows up to be a rare beauty”概括了对她美貌的全部描写,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又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常用来形容行路难。原文读起来铿锵有力, “难”字的重复使用更突出了道路艰辛的程度。译成英语恐怕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只能解释为“ An ancient poet said in one of his verse that getting to Sichuan is harder than ascending to heaven.”

(三)删减

汉语在描写景物时,主观色彩极浓,辞藻华丽,文笔夸张。如果将汉语原文译出,与英语简洁明快、直观理性的欣赏习惯不相符合。在翻译这类资料时,需要译者仔细推敲原文,透过其华丽的外表抓住实质具体的内容,译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译文,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近的审美反映。如:“阡陌纵横,鸡犬相闻,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一片新天地。”译文为:“ A new land with crisscrossed fields , bright sunshine , gentle breeze , cocks crowing , dogs barking , birds singing and flowers blooming.”这里首先把主要信息“一片新天地”移到句首,符合英美人“演绎法”的思维方式,又将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