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品德与社会PPT课件《文明的摇篮》粤教版 (18页)
- 格式:ppt
- 大小:9.88 MB
- 文档页数:19
教学设计(35课时)第一单元漂亮的地球(8课时)一、蓝色的星球(2课时)教学内容:讲义第1—8页。
教学目标:一、明白地球的大体形状、大小、海陆散布第大体知识,初步了解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
二、明白海洋拥有人类重要的食物和能源资源,感受爱惜海洋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讨历程,感受人们的探讨勇气,激发酷爱海洋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海洋的和海洋的开发和利用。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地球的大体常识与人们熟悉地球的简单历程。
第2课时:海洋探秘。
教学进程:一、了解地球是一个水球。
从“新闻链接”入手,让学生通过观看从太空拍照到的地球图片感知地球是一个球体,更是一个水球。
二、介绍地球的水陆散布。
3、教学地球的水循环。
4、教学人类对海洋的探讨。
五、教学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
7、课堂小结。
二、地球上的陆地(3课时)教学内容:讲义第9-15页。
教学目标:一、明白地球上的七大洲及其散布和位置,明白地球的经线、纬线、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和赤道。
二、明白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及大体特点,了解地球丰硕的自然资源,感受地球的神奇和漂亮。
3、感受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适应和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地球上的陆地和地貌及地地球上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地球上的陆地与大陆漂移假说。
第2课时:主腹地形地貌及散布与特点。
第3课时:靠山吃同,靠水吃水——陆地资源的利用。
教学进程:一、熟悉七大洲。
、借助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大体知识。
3、人类熟悉地球的探讨这路。
4、地球上的各类地形地貌及其要紧特点和散布。
五、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六、地球丰硕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7、不同地域人们的不同生活适应和生活方式。
3、地球村的居民(3课时)教学内容:讲义P16—21页。
教学目标:一、明白世界上要紧的人种及其散布,探讨不同的种族有着不同的体貌特点,树立种族平等的观念。
二、明白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域,发解它们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大体情形,感受不同国家和地域人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生活适应和宗教信仰。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上第5课《人类文明的摇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六上》第5课《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一篇介绍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课文。
本课主要通过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四个文明古国的兴衰,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认识世界各地文明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的文明特点,认识世界各地文明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的文明特点,世界各地文明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世界各地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学生对于文明的理解和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各地文明的代表性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的文明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世界各地文明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上《4 文明的摇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文明的摇篮》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摇篮期,以及各个文明古国的特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规律。
教材以文明古国为线索,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等文明古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课学习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古代文明的知识,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文明古国的具体特点和发展历程,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此外,学生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文明的多样性可能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各个文明古国的特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等文明古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热爱,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个文明古国的、经济、文化特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规律。
2.教学难点: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文明的多样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讨论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文明古国的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文明遗址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分别介绍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等文明古国的、经济、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规律。
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课文、辨析、材料分析拓展第一单元美丽的地球第一课蓝色的星球【熟读课文】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是人类的家园。
从太空上看,她就像一颗蓝色的星球,日夜不停地旋转,载着人类从远古驶向遥远的未来。
地球表面公为陆地和海洋,其中约70%以上被海水所覆盖,陆地还不到30%。
人们通常把地球分为七大洲和四大洋。
地球陆地上大约有97%的水来自海洋。
海洋用源源不断的水滋养着众生万物,给这颗蓝色的星球带来勃勃生机。
一直以来,人类都没有停止过对海洋的探索,对海洋探索的过程就是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过程。
自从人类掌握了乘船出海的技术,海港就诞生了。
随着航海业的发展,海洋运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目前,国际商品贸易总运量中2/3以上是通过海洋运输来完成的。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它不仅是成千上万种生物的家园,还是人类食物和能源的重要来源。
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当利用,海洋资源日趋枯竭,海洋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保护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已经刻不容缓。
随着对海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进入到一个持续发展的海洋大开发时代。
【辨析】1.海洋那么大,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辨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理由: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它不仅是成千上万种生物的家园,还是人类食物和能源的重要来源。
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当利用,海洋资源日趋枯竭,海洋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保护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课地球上的陆地【熟读课文】地球上为海洋所环抱的陆地共有七块,它们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地方,人们称之为七大洲,它们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地球仪是我们认识地球的好帮手。
由于地球太大,人们为了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全貌,便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又称子午线。
与赤道平行的线,也就是与经线垂直的线称作纬线。
习惯上根据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壬辰年地球分为东、西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