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体验式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广西昭平县横江新村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97.20 KB
- 文档页数:3
乡村旅游业发展探究——以广西横州市校椅镇为例作者:陈霜莹等来源:《广东蚕业》 2021年第6期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1.06.68陈霜莹禤维言(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 530005)通讯作者:禤维言]摘要发展乡村旅游业能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提高农民收入,加快乡村经济发展。
文章以广西横州市校椅镇为例,通过调查研究校椅镇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阐述了现阶段校椅镇乡村旅游项目的主要经营模式和发展特点,总结了目前限制校椅镇旅游业进一步升级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快校椅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横州市校椅镇;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05(2021)06-138-03“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全面胜利,到“十四五”期间,我国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出,战略中明确“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标志着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领域[1]。
“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2],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途径之一。
乡村旅游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价值,并对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3]。
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应立足于乡村实际情况,尊重村民的选择权和发展权[4],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因地制宜做出发展规划。
要将现有的整体上比较粗放的旅游发展形势彻底扭转到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上[5],不断促进产业升级、重视人文关怀,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6]。
乡村旅游开发案例:【乌村】体验式的精品农庄乌镇,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千年古镇。
随着乌镇古镇旅游的蓬勃发展,为响应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推进建个大乌镇带动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乌镇国际旅游区围绕“116个小乌镇”的战略目标,依托乌镇旅游的品牌效应和虹桥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及生态优势,启动了乌村项目。
定位于“体验式的精品农庄”乌村项目定位于“体验式的精品农庄”进行开发,强调对乡村肌理保护基础上,引进国际先进的“农庄度假”理念,营造具有典型江南水乡农耕文化的传统生活氛围,打造成适应现代人休闲度假的“桃花源”。
乌村,位于乌镇西栅历史街区北侧500米,系紧依京杭大运河而立的历史古村落,总面积450亩。
全村围绕江南农村村落特点,以精品农产品种植加工区、农事活动体验区、知青文化区、船文化区等构成四大板块,内设酒店、民宿、餐饮、娱乐、景观等一系列适应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配套服务设施,与乌镇东西栅景区联袂互补,是古镇古街古村落的新型旅游度假目的地景区乌镇转型大背景下的试点之作与国内其他新农村开发项目相比,乌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以及无法比拟的基因血统。
作为乌镇旅游下一期工程,乌村紧邻乌镇西栅,低于沪苏杭旅游黄金三角地的核心,坐拥中国最优质的客源基地、最具特色的江南水乡风景名胜,游客爆棚的5A级景点。
乌镇的旅游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很容易辐射给乌村。
如此优质的客源地市场,估计举国上下,几乎无人能比。
2015年全年乌镇景区游客接待量应该超过800万人次。
如何在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客流分享,提高旅游体验质量,进而增加旅游频次和客单价,都是摆在乌镇旅游面前的重要课题。
乌村的开发,应运而生。
乌村代表的新型乡村旅游和庄园经济,与东栅西栅代表的古镇旅游相比较,风格自有不同。
同时,乌村提供的乡村农俗和原生态自然体验,完全可成为现有景区文化体验的补充。
这些均有助于做大乌镇全域范围的旅游经济,增强各景点的联动效应。
因此,乌村景区开发依托乌镇成熟景区大客流量,打造创新旅游体验的试验田,旨在完善乌镇全域旅游功能布局。
昭平县生态旅游农业优势条件及发展对策
林丽华;龚明寿;盘欢;林敏才
【期刊名称】《农业研究与应用》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分析了昭平县生态旅游农业具备的优势条件、存在问题,提出发展昭平县生态旅游农业创新理念及新的发展对策,以建立农业生态园为载体,整合农业观光,农家休闲等城乡特色资源,实现景区旅游和生态旅游农业有机结合,提高旅游资源经营水平、生态农业水平,进一步发展昭平农业,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快速增长.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林丽华;龚明寿;盘欢;林敏才
【作者单位】广西昭平县农业局,546800;广西昭平县农业局,546800;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昭平县富罗镇农业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山西省生态旅游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J], 姚晓萍
2.连云港市东部沿海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对策 [J], 孙皓
3.微享生活—兰州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J], 杨刚强;刘徽;刘爽;谢国琛
4.微享生活-兰州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J], 杨刚强;刘徽;刘爽;谢国琛;
5.江西种植能源作物木薯的优势条件及发展对策 [J], 袁展汽;肖运萍;刘仁根;林洪鑫;汪瑞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特色旅游村镇旅游开发研究—以黄姚古镇为例————————————————————————————————作者:————————————————————————————————日期:广西特色旅游村镇旅游开发研究—以黄姚古镇为例-旅游管理广西特色旅游村镇旅游开发研究—以黄姚古镇为例一、特色旅游村镇的概念朱灶芳、于海漪在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指出,特色旅游村镇是指具有良好的可观赏性、空间组合和保存度等资源禀赋,具有显著特色价值的科研教育、休闲游憩、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具备优势突出的品牌号召力、产品特色力和市场适游力的旅游资源的镇和村1。
本研究认为特色旅游村镇,关键在于特色,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性质。
一是乡村的特色性,二是当地的特色性,三是要有积极意义的,即要创造健康向上的旅游活动,使人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身心的休整。
二、黄姚特色旅游村镇素有“梦境家园”之称的黄姚古镇位于广西昭平县的东北部,地处漓江下游,明清时期因地处三江水路要冲而繁华一时。
提起黄姚古镇,就不得不将她与世界闻名的“丽江古城”、“西塘古镇”等联系在一起,所谓“南有黄姚,北有平遥,东有周庄,西有凤凰”,这是人们给予“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的黄姚的赞誉,其无穷的魅力不言而喻。
黄姚古镇喀斯特峰林谷底景观优美,依山傍水,山水相映生辉,自然风景独具特色,整个古镇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素有“小桂林”之称。
三、黄姚特色旅游村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一)产品缺失“乡村特色性”与“当地特色性”文章前面有提到,特色旅游村镇的关键在于特色,其中包括了“乡村的特色性”与“当地的特色性”,但目前随着黄姚特色旅游村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出现了“乡村性”与“当地性”渐渐的流失,黄姚特色旅游村镇的打造大打折扣。
比如,黄姚古镇景区内仍居住着许多居民,当游客沉静在古建筑、古文化的氛围中遐想的同时,明清建筑内精美的装修与高档的生活用品将人立即拉回现实,降低了黄姚古镇“乡村性”的吸引力;“亲水性”是黄姚古镇当地一大地方特色,而古镇的开发流于表面,游客的游览只局限与陆路观赏,使古镇“亲水”文化这一巨大潜力的旅游资源处于自然状态。
贺州旅游开发瞄准乡村
王万程; 陆小毅
【期刊名称】《《农家之友》》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近段时间,贺州市把旅游开发的目光转移到农村,不断深入农村发掘景点。
今年2月.已有昭平县横江生态旅游新农村、桂江生态园、黄姚千亩生态果同、阳光生态农庄等10多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动工兴建。
在乡村旅游建设热潮中,不少返乡农民工也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如昭平横江生态旅游新农村原来每户基本都有一个人出去打工,今年大部分都没有再出去,而是留在村里发展茶叶种植和蜜蜂养殖,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
【总页数】1页(P17)
【作者】王万程; 陆小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7
【相关文献】
1.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征收的负面效应研究——兼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政府行为 [J], 吴亚平;陈志永;杨兮
2."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开发思考——基于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三瓜公社旅游开发的启示 [J], 吴萍;张安东
3.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权益保障满意度实证分析——基于重庆乡村旅游开发区的
595份调查问卷 [J], 李南洁
4.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征收的负面效应研究——兼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政府行为 [J], 吴亚平;陈志永;杨兮;
5.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权益保障满意度影响因素与提升对策分析
——基于贺州市钟山县A景区的调查数据 [J], 庄承平;林珍铭;侯英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旅特色小镇规划策略探析——以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
为例
胡楚欣;蓝丽梅;麻春晓;冯淑兰;陈家兰
【期刊名称】《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41)1
【摘要】特色小镇作为中国新时代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节点,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空间布局发挥重要作用。
以广西贺州昭平县黄姚古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解析小镇的发展现状,针对古镇空间特征不明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有待完善和古镇文化开发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构建培育喀斯特
山水田园格局、打造业态丰富的文化旅游产业和发展特色文化形态的发展目标,提
出优化总体功能结构、改造公共空间和规划景观空间的空间组织策略,规划产业总
体布局和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的产业发展策略,以及开发地域民俗文化和设计多元旅
游体验项目的文化传承策略。
【总页数】7页(P169-175)
【作者】胡楚欣;蓝丽梅;麻春晓;冯淑兰;陈家兰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西都安县自然资源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1.99
【相关文献】
1.贺州市黄姚镇——旅游文化特色小镇
2.塑造特色乡村风貌助推乡村振兴的策略探讨
——以广西昭平县黄姚镇杨村屯为例3.文旅特色小镇游客满意度调查现状及对策探析——以大唐西市丝路文旅小镇为例4.重塑地方文旅特色小镇规划的创新思考——以江西葛仙村文旅小镇规划设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旅游成功案例研究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涌现出许多成功案例。
本文将以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第一个案例是浙江西塘古镇。
西塘古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素有“小桂林”之称。
过去,西塘古镇只是一个普通的古镇,但近年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西塘古镇焕发了新的生机。
西塘古镇注重整体规划和保护,精心修复了古建筑,开设了非遗手工艺品展示和体验馆,同时建立了专门的商店出售特色产品。
此外,当地还积极引入和培育乡村旅游企业,提供美食、民宿等服务。
西塘古镇通过不断改善游客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了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第二个案例是四川卧龙。
卧龙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中国四大神秘动物栖息地之一,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卧龙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加强科研和旅游开发,成功打造了一个集观光旅游、科学研究、生态保护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卧龙景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
景区还提供了丰富的旅游项目,如登山、徒步和观赏特色动物等。
此外,景区还注重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合作,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个案例是广东阳江阳东煤矿改造项目。
这个项目位于广东阳江市阳东区,是一个兼具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过去,该地区是一个煤矿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阳江市政府决定将煤矿改造为乡村旅游景区。
他们对煤矿进行了整体规划和改造,将原有的煤矿设施改建成博物馆、艺术展览馆和民宿等设施。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对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体验项目。
阳东煤矿改造项目通过改变当地的产业结构,全面挖掘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这三个案例的成功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经验值得借鉴。
首先,注重整体规划和保护。
通过统一规划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昭平推动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融合
发展
现在来到千年古镇黄姚,游完景区又多了一份享受——到相隔不远的绿园山庄“农家乐”游玩。
在农庄里,不但可以游山玩水,还能钓水库鱼、摘田园果、吃农家菜、品自酿酒,为休闲娱乐增添更多精彩。
近年来,昭平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利用“一片森林、一条桂江、一个古镇、一片茶园、一群寿星”等旅游资源优势,全力实施“旅游旺县”工程。
以黄姚古镇旅游开发为龙头,坚持融入“大桂林”,成功打造了“游黄姚古镇、品昭平银杉、览桂江风光、探长寿文化”旅游品牌,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与当地特色农业的融合发展。
该县大力推进“农家乐”、桂江生态游、茶园观光等特色观光旅游,促进旅游与农业的进一步互动循环。
积极做好黄姚街和临江新村的帮扶指导,争取资金对部分古镇旧房进行改造,打造“农家乐”示范户。
据统计,黄姚古镇景区目前发展“农家乐”的农户近50户,从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的群众超过300人。
该县充分利用具有17万亩茶园的生态优势,积极打造将军峰西坪茶叶基地、大脑山茶叶基地、故乡马圣有机茶园等多个生态观光茶园。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该县注重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建成一大批旅游特色种养基地,实现旅游产品当地供给,拉长了旅游产业链。
在昭平镇建立了桂江网箱养鱼科普
示范基地,在走马乡建立了碧兴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在黄姚组建了绿金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土鸡养殖等。
截至目前,全县网箱养殖面积7.98万平方米,产量3270吨,生态土鸡存栏量53.1万羽,实现经济收入2700多万元。
昭平瑶山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探讨吴振光;杨主泉【期刊名称】《绿色科技》【年(卷),期】2015(000)003【摘要】介绍了昭平县瑶山村生态旅游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并对生态旅游资源特色进行了分析,根据旅游开发原则,对生态旅游区进行了功能区划,并提出了旅游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T he article firstly introduces the abundant eco -tourism resources of Yaoshan village and then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 -tourism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 the article makes a functional division in ecotourism area and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总页数】3页(P308-310)【作者】吴振光;杨主泉【作者单位】贺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西贺州542899;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贺州5428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相关文献】1.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探讨 [J], 张珍才2.过山瑶度戒仪式及其用乐解读——以广西昭平县瑶山村为观察地 [J], 肖文朴3.基于文化视角下的古村落生态旅游探讨——以上九山村为例 [J], 惠洪宽;王敏4.基于文化视角下的古村落生态旅游探讨——以上九山村为例 [J], 惠洪宽;王敏;5.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以贵阳花溪镇山村旅游开发为例 [J], 梁玉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昭平特色旅游及深层次开发探究作者:闭红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5年第2期闭红昭平犹如镶嵌在广西东部的一颗绿色明珠,境内的黄姚古镇闻名遐迩、茶文化源远流长、山水风光资源得天独厚,被确定为广西首批“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之一。
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提升品质,以山水作背景、文化为源泉、乡村唱主角、休闲奏主旋律,形成差异化发展,多方位、深层次开发昭平的旅游。
昭平县地处广西东部、桂江中游,县域面积3273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是中国长寿之乡、茶叶之乡、观赏石之乡、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
在2013年7月广西旅游发展大会上昭平县被自治区确定为广西首批“特色旅游名县”二十个创建县之一。
一、昭平发展特色旅游的优势特色旅游就是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以奇制胜的原则,招徕游客,繁荣与发展旅游业。
昭平远离工业区,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黄姚古镇闻名遐迩、茶文化源远流长、山水风光资源得天独厚,发展特色旅游有着较多的优势条件。
(一)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昭平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森林覆盖率达84.48%,在广西排名第一,拥有广西最大的原始森林之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昭平七冲原始森林,古木参天、神秘莫测;昭平生态茶园达16万亩,景观独特,“昭平茶”被批准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桂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碧波荡漾,俊秀飘逸。
由于受工业化影响较小,昭平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相对完好,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山川秀丽,风景旖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二)人文资源独具魅力昭平县居住着汉、壮、瑶等多民族,民族风情古老多姿;民风民俗,古朴奇异、引人入胜;物产美食,独具特色、令人留恋往返;黄姚古镇素有“梦境家园”之称,其历史底蕴深厚,中原文化、百越文化、湘楚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目前仍保存着全国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
丰富的人文资源、独特的文化对于旅游者极具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模式及案例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前往乡村地区体验农村生活、自然风光和乡村文化的旅游方式。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人们对自然、简朴生活的向往,乡村旅游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模式可以分为农家乐、生态农庄、乡村民宿等,每种方式都有独特的特点和吸引力。
下面将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乡村旅游模式及其发展情况。
1.农家乐农家乐是一种融合了农业观光、农村旅游和乡村休闲的旅游方式。
游客可以在农家乐中体验劳作、采摘、制作农产品等活动,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真实和乡土情怀。
乡村农家乐通常提供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为游客提供一个融入自然、了解农耕文化的机会。
以浙江乌镇为例,这里有着丰富的水乡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在乌镇的农家乐中,游客可以参与当地的农耕活动,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享受美味的农家饭菜,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
这种乡村旅游模式不仅给游客带来了独特的体验,也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和乡村经济的振兴。
2.生态农庄生态农庄是指以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为基础,结合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提供给游客一种原生态、环保的乡村旅游体验。
生态农庄通常位于郊区或山区,在绿色有机农业的基础上,融入旅游、休闲等元素,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传承乡村文化。
以广东清远七星岩为例,这里是一个融合自然风光和生态农业的旅游胜地。
在七星岩的生态农庄里,游客可以享受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和丰富的农产品。
他们可以参与采摘、种植等活动,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感受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这种生态农庄的乡村旅游模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也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3.乡村民宿乡村民宿是指在乡村地区经营的民宿业务,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
乡村民宿通常以传统农房或当地特色建筑为基础,结合现代化的设施和服务,为游客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
以四川都江堰为例,这里有着独特的古建筑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在都江堰的乡村民宿里,游客可以入住传统的四合院,体验当地的农耕生活,品尝正宗的川菜美食。
民族村寨旅游规划中的参与式运用——以龙胜县龙脊古壮寨为例作者:李广宏,张晓东来源:《商业经济》 2010年第23期李广宏,张晓东(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 参与式旅游规划的方法、工具,包含着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理念和措施。
参与式应用于民族村寨旅游规划能合理分配旅游收益,保障社区居民利益,提高旅游体验的真实性。
以往的社区参与旅游规划忽略了对社区参与意识的培养和主动地帮助社区提高参与规划决策和实施的能力,而参与式旅游规划则充分将参与的理念融入规划的过程当中,充分尊重社区在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社区居民是当地主人的身份,运用各种参与工具,并通过赋权于社区,一方面切实提高旅游规划中社区参与的程度,一方面则在规划的过程中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
[关键词] 参与式;社区;旅游规划;民族村寨[中图分类号] F590.1 [文献标识码] A一、参与式应用于民族村寨旅游规划的必要性及其意义(一)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参与式旅游规划的方法、工具,包含着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理念和措施。
开发式研讨会、半结构访谈、个体访谈、主要知情人访谈在内的一系列访谈、问卷调查等一系列参与式工具在旅游规划中的运用,既帮助社区居民挖掘和认识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增强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以龙脊古壮寨规划为例,在访谈过程中,古壮寨居民在规划人员的引导下寻找到了当地失传多年的壮族铜喇叭、铜长号等乐器的下落;在对主要知情人的访谈过程中,发现了在今天壮区已不多见的会“轮喃”和“弯歌”的民间艺人,并整理和抢救了大量濒临消失的歌词。
同时,村寨居民也认识到这些以往他们所不重视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其保护意识。
(二)合理分配旅游收益,保障社区居民利益作为旅游资源的创造者和展示者,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应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受益主体。
然而在以往的民族村寨旅游规划过程中,对村寨居民的利益重视不够。
在规划制定阶段,实行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式的规划,漠视村寨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在规划实施阶段,“政府部门在利益协调过程中自利性倾向过强,利益协调机制缺失或不健全,缺乏规范各利益主体的法律环境”,由于旅游收益分配的不均,村寨居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导致产生一系列诸如村寨居民和政府、村寨居民和开发商的矛盾,影响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
基于IPA分析的典型农业旅游景区旅游体验研究——以龙脊
梯田为例
曹婷婷;黄钰荃
【期刊名称】《商展经济》
【年(卷),期】2024()11
【摘要】旅游者的具身体验反馈是景区发现问题的重要信息来源。
本文以农业旅游典型代表——龙脊梯田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爬取五大旅游平台的评论,利用ROST ContentMining6软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评论对旅游体验要素进行编码,得出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要素、旅游消费、旅游体验5大主类目、12大次类目旅游体验要素。
通过IPA分析得知,目前龙脊梯田景区在旅游内部交通条件、人文景观资源挖掘、旅游消费、景区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文章提出一系列解决策略,以期为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47-51)
【作者】曹婷婷;黄钰荃
【作者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F302
【相关文献】
1.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探究——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例
2.我国城乡旅游景区游客消费差异分析——以七星景区、龙脊梯田旅游消费为例
3.基于利
益视角的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研究——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寨为例4.基于IPA分析法的景区游客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研究
——以张家界大峡谷景区为例5.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职业农民知识转移演进过程研究——基于广西龙脊梯田景区的纵向单案例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昭平:古镇新村美丽同行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3年第7期走在昭平县黄姚镇界塘村村道上,清风拂面,沿途小河淌水,鱼虾嬉戏,岸上翠竹摇风,古树参天。
更让人感叹的是,村庄基本上看不到垃圾,村道两边整洁程度彻底颠覆了记忆中的农村面貌。
加大宣教力度促进村民除陋习谈到界塘村的新变化,正在清理杂物的71岁的李阿婆欣喜地告诉笔者“: 以前大家总是觉得农活忙,房前屋后柴草乱堆乱放,生活垃圾乱扔。
现在村里有了保洁员,他们轮流值班,看到谁家不讲文明不爱干净,就会上门批评教育,就连读二年级的小孙女,都会拿着《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教育起我们了,再不讲卫生,孩子都觉得没脸面了。
”为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和陋习,黄姚镇整合宣传媒介、组织机构和社会力量等资源,广泛宣传发动干部群众积极参加活动。
在黄姚镇,群众成立了保洁协会,落实了保洁员,并通过召开各村民小组代表会议,共同讨论确定了村规民约。
同时通过在集市、村委、交通要道等公共场所设立宣传栏、悬挂宣传标语和横幅,以及分发倡议书、《致农民的一封信》、《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形式,进行多方位宣传发动,让群众了解活动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号召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杨村村支书李文浩说“: 以前,村民的生活垃圾总是随便丢,有时甚至一开门,就把垃圾丢在了门外。
自开展‘清洁城镇乡村’活动后,村里建起了美观大方的分类垃圾池,村民就开始慢慢改掉了这种坏习惯,自觉地把垃圾先放在家中的垃圾桶里,然后再一起扔到村里的垃圾池中,最后由镇上的垃圾车统一运走。
”推行垃圾分类“分”出美丽村庄为从面上缓解垃圾清运处理难题,该镇积极组织干部驻村入屯宣传引导,村干部和农村党员带头示范,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分类处理垃圾。
“废纸、易拉罐之类可回收的,拣起来卖钱,这剩菜剩饭、果皮之类就投入沼气池当肥料,剩下那些电池、塑料袋等不可降解物,就集中起来待专人处理。
”杨村村民杨振才说,“以前丢的垃圾多,不超过两天垃圾池子都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