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6.60 MB
- 文档页数:13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梅雨、山洪、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被称为“长江流域防汛重中之重”。
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季节。
二、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春季和夏季为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三、地震灾害中国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地震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带,如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次生灾害多的特点。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
台风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强烈的风力、暴雨和风暴潮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台风路径和强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梅雨灾害梅雨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等。
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梅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六、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破碎,降水量大,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山洪、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救治难度大的特点。
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区域性: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不同。
如东部地区以洪涝、台风为主,西部地区以干旱、地震为主。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哪些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其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以下特征:
1.多灾害区域分布: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涵盖了高山、
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丰富的地貌类型。
因此,中国
的自然灾害具有多样性和多样性。
主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
震、洪水、台风、干旱、泥石流、山火和沙尘暴等。
2.地理分布分异:自然灾害的分布在中国各个地区存在一定
的地理差异。
一般来说,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更容易发生
地震、干旱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
更容易受到台风和洪水的影响。
3.季节性变化:中国的自然灾害通常具有季节性变化。
比如,
台风主要在夏秋季节发生,洪水和泥石流主要集中在梅雨
季节和夏季,干旱多发生在春季或秋季等。
这与中国的气
候季节变化和降水分布有关。
4.高灾害风险区域:中国也有一些高灾害风险的区域,比如
四川盆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
地区。
这些地区常常面临地震、洪水、干旱和山地灾害等
威胁,需要特别的关注和防灾减灾工作。
5.影响人口和经济:由于中国土地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和经
济发展快速,自然灾害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自然
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
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正因为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具有这些特征,灾害管理和减灾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防灾措施、提高灾害预警能力、完善应急响应措施等,可以减少灾害的影响,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自然力量所导致的灾害事件。
由于中国位于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包括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多样、地形变化剧烈等因素,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地理特点。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主要由于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泛滥、雨水过多以及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情况所引起。
长江、黄河和淮河流经多个省份,其中尤以四川、湖南、浙江、河南等地更为频繁。
洪涝灾害不仅对农业造成重大影响,还对城市造成严重破坏,损失巨大。
二、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中国的另一个常见自然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中国的地震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北地区和台湾等地。
其中最严重的地震有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地震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
三、台风灾害台风灾害主要影响中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
台风带来的狂风和豪雨对当地的农作物、建筑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福建、广东、浙江等省份是台风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地区。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台风的频率和强度在近年来有所增加,对中国的影响也愈发严重。
四、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
干旱导致土地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阻,牲畜缺水,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中国西北地区的地势高、气候干燥,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干旱灾害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
五、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由于中国地势复杂,包括高山、丘陵、河流等地形,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
滑坡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土地下滑导致房屋和道路的破坏,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疏的山区,雨水冲刷土壤形成泥石流,造成山洪、堰塞湖溃坝、村庄毁灭等后果。
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是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地区。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中国的地质灾害(一)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二)滑坡、泥石流灾害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②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③夏季降水丰富、多暴雨、久雨,④人类不合理开发、植被破坏严重,⑤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2.时间分布特点(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黄土高原),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范围广、频次高、强度大5.灾害的严重后果:人员伤亡大、经济损失严重、交通运输受阻等6.防治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或预报)②植树造林、生态退耕、改善生态环境③修建护坡工程、改造或加固岩土体、合理采矿等④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及制定规划⑤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泥石流经常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导致了地质灾情日益严重。
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1.知道我国自然灾害的四大基本特点和三大自然灾害带及其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
2.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3.运用地图,分析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自主学习】1.种类多世界上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几乎都有分布。
在各类灾害中,以洪涝、干旱和地震的危害最大。
2.频率高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出现较大的气象灾害次数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频率。
3.分布范围广分布地区主要灾害西北、华北地区春秋多干旱东部季风区夏季多暴雨和洪涝灾害东北和西南地区冬春多干旱,森林火灾也时有发生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多地震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多低温冻害和冰雪灾害东南沿海地区多台风、风暴潮等(1)东部地区: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率高,损失大。
(2)中部地区:灾害类型、强度、频率、损失等次之。
(3)西部地区: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但损失较小。
为什么西部地区自然灾害较多,而损失较小?提示:西部地区多山地高原,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经济水平低,故损失较小。
【核心归纳】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结构、强烈的地壳运动和不稳定的季风气候有关。
特点原因种类多①幅员辽阔,各天气系统对我国都有影响;②温带为主的气候区,利于各种病、虫、草的繁衍;③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性大;④我国地质结构复杂,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多,降水量与植被分布不均匀,使地表与地下径流变化很大,灾害源多;⑤我国人口众多,人为致灾作用强频率高我国幅员辽阔,地处不同气候带,又处于季风气候区,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也是世界上主要气候脆弱区之一分布范围广①从时间角度看,我国春、夏、秋、冬四季都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自然灾害发生;②从空间角度看,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东南、西南、青藏高原等地区;③从成因上看,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地域差异大①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南北跨中、低两个纬度区,跨多个温度带;②从海陆位置看,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侧、太平洋西岸,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使我国既有陆地灾害,又有海洋灾害;③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特点十分显著,降水在空间上多集中在东部季风区,时间上多集中在夏秋季节,且降水年际变化大图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成因【跟踪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第四节自然灾害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①自然环境发生异常变化②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危害大,表现在:
①同一时间,很多地区发生不同的自然灾害
②同一地点出现多种自然灾害,不同灾害会连续发生
③同一灾害在大多数地区经常发生
雅地震带。
二、防灾减灾
1、防灾
①灾害预报:运用遥感卫星等技术,精确预报台风、地震等
②修建大量防灾工程防御自然灾害,如“三北”防护林
2、减灾
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保证及时供应救灾物资;及时调动救灾人员,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3、科学自救方法
①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撤到安全的空旷地带;如果不能及时撤离,可以暂时躲在小空间的墙角。
②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当遇到滑坡时,向两侧跑离滑坡体。
③洪涝:设法尽快与当地防汛救援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④当遇到洪水,要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和泥坯房的屋顶。
⑤当遇到台风时,应及时躲避到房间,关闭门窗。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旱灾——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地震灾害——台湾、华北、西北、西南泥石流、滑坡——西南台风——东南沿海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华北——旱涝、地震华东、华南——台风、旱涝西北——风沙、地震西南——地震、滑坡、泥石流东北——旱涝、低温灾害2. 主要特点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中国正好位于世界上两个典型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全球多种自然灾害在中国都有发生,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全球20世纪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我国灾种多、灾次频的原因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概括.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强弱、位置移动的快慢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频繁交替的旱涝灾害.将这些影响灾害形成的因素与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地区对应起来,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规律,如:从夏季风的推进和锋面雨带的推移两个方面解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西南板块活动地区;从地貌、气候和植被的影响方面解释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区;从纬度与气候方面分析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从海陆位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来解释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2)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我国人口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画一条人口分界线,此线东南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人口,此线西北人口稀疏.人口的这种不平衡分布,与水旱等自然灾害多发区相结合,使得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东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我国东部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较大的地区,如山东、河南、江苏等省,都是成灾面积较大的省.农业灾情区域分布我国地域差异显著,东西部不同的农业类型(种植业和畜牧业),遭受不同的灾害,形成了不同的灾情(种植业灾情和牧业灾情).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气候、地形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土地类型耕地面积大草原广阔农业部门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主畜牧业经营方式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靠天养畜主要受灾灾种洪涝、干旱、冷冻、风雹雪灾、旱灾、虫灾风险农业灾害风险大牧业灾害风险大灾情表现农作物受灾面积等牲畜掉膘、死亡(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中国自然灾害区划分布地区主要灾害形成原因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1.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灾情2.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3.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4.中部灾害带主要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而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其中,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5.西北灾害带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6.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①1、2、3和4灾害带位于季风区,以暴雨、洪水、内涝、台风、风暴潮、虫灾、冷冻等气象灾害为主要灾害(受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影响),地震也是本区的主要灾种(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地壳运动活跃).②第二级阶梯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地区.这里是中国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农业向牧业过渡,湿润和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过渡的复杂地带.③东部灾害带是洪水、暴雨集中地区,这里地势低平,而且有大面积的内涝区;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大风的影响;北部有旱灾和虫灾,本带是我国的重灾区.中部灾害带位于第二级阶梯上,南北差异显著,南部地区地壳不稳定,降水多,加上植被破坏严重,滑坡和泥石流多发,而北部则以虫灾、雪灾、旱灾为主.④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西部地区分为南北两个灾害带.同一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原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实力的大小、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地震台湾省、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交界区;西南区位于地中海---希玛拉雅地震带上;华北、西北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滑坡、泥石流西南为多发区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台风东南沿海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的影响:我国沿黑河一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的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较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北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比较小,灾情相对弱,经济损失也少.。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国情。
我国自然灾害有五个特点:
一是灾害种类多,除了现代火山活动外,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类型在我国都发生过;
二是分布地域广,我国32个省区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灾害的高风险区;
三是发生频率高,区域性洪涝、干旱每年都会发生,东南沿海地区平均每年有7个左右的台风登陆。
同时我国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1/3,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
四是灾害损失重,本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元。
因自然灾害每年大约有3亿人次受灾;
五是灾害风险高。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讲义一、引言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对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灾害种类繁多我国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类型的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如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海洋灾害如风暴潮、海啸等;生物灾害如病虫害、鼠害等。
这些灾害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灾害发生频率高由于我国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许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例如,洪涝灾害在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流域时有发生;干旱在华北、西北等地区较为常见;台风每年都会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3、灾害分布地域广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自然灾害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东部地区受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影响较大;西部地区则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南方地区洪涝灾害较为频繁,北方地区则干旱和寒潮灾害较多。
4、灾害损失严重自然灾害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灾害事件中,如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死亡和失踪,还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工农业生产等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1、气象灾害的分布(1)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
这些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加上夏季降水集中,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2)干旱灾害在华北地区,由于降水较少,蒸发旺盛,水资源短缺,干旱灾害较为严重。
西北地区也经常受到干旱的影响,但由于人口和经济活动相对较少,干旱造成的损失相对较小。
(3)台风灾害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海南等地。
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常常给这些地区造成严重的灾害。
(4)寒潮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从东北到西北、华北等地都可能受到寒潮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