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卡萨布兰卡》的电影组织结构和意识暗流.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卡萨布兰卡》的电影组织结构和意识暗流

摘要:作为一部传世的经典影片佳作,《卡萨布兰卡》获得了当之无愧的赞誉。它是好莱坞传统叙事的一个范本,也是意识暗流形态分析的典型例子。本文通过分析黑、白、灰三色人物的巧妙设置,以及电影中所体现出来的意识暗流,渗透出美国普通民众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电影《卡萨布兰卡》叙事结构人物设置意识暗流

电影《卡萨布兰卡》拍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故事发生在北非法属摩洛哥城市卡萨布兰卡,欧洲难民的中转站。影片上映前,“卡萨布兰卡”这个名字不断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报纸的头版头条上,在影片上映时恰恰起到了巨大的广告效应。无数观众涌入电影院,争相亲眼目睹这座著名城市的风采。卡萨布兰卡的闻名,使电影《卡萨布兰卡》一举成为好莱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拍摄的票房成绩最好的电影。影片的出名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电影所诠释的叙事结构,黑、白、灰三色人物的巧妙设置,以及电影中所体现出来的意识暗流是息息相关的。本文将围绕这三点进行详尽的阐释。

一、叙事结构

《卡萨布兰卡》遵循了好莱坞电影的主流叙事传统,叙事的金科玉律之一,就是在根据因果关系建立的故事链上,情节设置依次递进,直至高潮。

影片的故事情节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沦陷,不堪纳粹压迫的人们千里逃亡,转道北非法属摩洛哥城市卡萨布兰卡,再经由里斯本出亡美国。在伊尔莎出现之前,影片作了非常精细的逻辑铺垫。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大部分已被德国侵占,卡萨布兰卡基于当时的特殊地位——欧洲难民的中转站,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做交易,所有的交易中最牵动人心的是如何得到离开卡城的通行证。纳粹德国秘密警察头目斯特拉斯少校由柏林飞来,他要调查两名德国信使被杀一事。疑犯尤迪加在临死前将偷来的通行证交给了里克。同时,斯特拉斯少校还担负着更重要的使命,捕获即将逃亡至此地的著名欧洲抵抗运动领导人拉斯罗。前来迎接他的是当地的警察局长雷诺,雷诺表示当晚将在里克酒店抓捕凶手,因为人人都去里克酒店。里克酒店生意兴隆,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暴发户和失意者。里克酒店开设赌场,找刺激和碰运气的人都聚集在这里。而主人里克是一个面目冷峻、沉默寡言、做事冷静稳重的人。拉斯罗和伊尔莎也来到里克酒店,这一情节把故事推向了一个高潮。伊尔莎与里克在酒店邂逅,从他们异样的眼神中,我们明白其中必有蹊跷。接着,在里克的蒙太奇回忆中,我们得知,在巴黎的时候,里克和伊尔莎曾经相恋。法国战败后,在纳粹军队即将进入巴黎之际,里克和伊尔莎约定在火车站见面,一起离开。里克在凄风冷雨中却只等来了伊尔莎留下的一封信。带着伊尔莎对他的“背叛”,里克伤心地离开了巴黎。故事情节就这样一步一步缓缓地推进着。

这一次,伊尔莎和丈夫来到了卡萨布兰卡,同样他们也是希望能得到一张通行证,抵达美国,而里克手中恰好就有两张通行证。由于伊尔莎跟里克的特殊关系,再加上拉斯里的危险处境,伊尔莎不得不求助于里克,一开始却遭到了里克的无情拒绝,而当伊尔莎向里克讲述了自己当年的“背叛”另有隐情时,里克明白了伊尔莎的心,也及时摆正了他的姿态。影片围绕通行证组织,在这条情节线上渲染了伊尔莎和里克的情感。故事情节充满戏剧性冲突,叙事

结构完整封闭。每一个场面都以一种动作逐步升级的形式强化这种冲突,这种升级按因果关系来处理,每一个场面都和下一个场面有联系。

影片的最后再一次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在里克的帮助之下,伊尔莎和丈夫顺利离开了卡城。在正义的事业面前,里克割舍了自己的情感,作出了一个真正男人的选择。同时,里克也获得了一份与雷诺的新的友谊,他们都将投奔自由的法国兵营,为解放法兰西和人类的和平事业而奋斗。

影片的情节模式接近于侦探片和惊险片,它在两个方面同时展开叙事:一个方面,是对伊尔莎和里克昔日情感,以及伊尔莎和拉斯罗夫妻关系的层层推进的“剥笋式”的剖白。另一个方面,是各种势力对拉斯罗来到卡城逃出纳粹魔爪的不同作为,以及身处矛盾中心的里克情感和理智的斗争,和他最终所选择的道路。两条叙事线同时演绎,错落进行,它们之间亦产生因果关系,最终成为一种合力,推动影片叙事进入最高潮。这是借侦探片和惊险片的叙事技巧,构成的极具吸引力的讲故事的策略。至于细节之处,则遵循了好莱坞电影的一贯章法:三分钟一个热点,五分钟一个高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众多要素相互推动,关键时刻由专门的人或物起到特殊作用,极尽铺陈、大布疑阵,最终将叙事推进到高潮,得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再留一条“光明的尾巴”。《卡萨布兰卡》的叙事是传统好莱坞的典型代表,由于它构思得聪明,编织得巧妙,可以成为研究好莱坞叙事学乃至电影叙事学的范例。

二、人物设置:黑、白、灰三色人物

《卡萨布兰卡》的人物设置可以分为三类:黑、白、灰三色。《卡萨布兰卡》作为一部成功的类型电影,其人物设置必有内在的合理性和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和美国电影一贯的意识形态策略,《卡萨布兰卡》中的人物众生相存在特殊的用意。

1.白色人物

里克、拉斯罗和依沙尔是影片中的白色人物。里克貌不惊人,却成熟老练。他总是眉头紧锁,若有所思。他曾在埃塞俄比亚和意大利殖民军作战,又曾加入国际纵队,为了西班牙的共和民主抵抗。英俊潇洒的拉斯罗是个天生的抵抗运动的领袖,拥有极高的革命热情但却不能随时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比如指挥众人齐唱《马赛曲》一节,显然是出于激情而为之,热烈的场面过后,便将自己的“危险性”充分地暴露在敌人面前,促使敌人加紧了诱捕他的行动,这显然是和逃出虎口、发挥抵抗运动领袖的作用、领导组织打击纳粹德国的行动初衷并不相符的。里克和拉斯罗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正直,痛恨纳粹,能力超强,魅力迫人,同时,他们对依尔沙的爱都很热烈深沉。

影片在人物设置上巧妙地运用了“错位法”:适于做丈夫的里克成了情人,性情像情人的拉斯罗成了丈夫。如此产生的情感纠葛自然无止无休了。“错位法”必须坚持的另一个原则是:两个男人不能有明显的差距,他们必须同样优秀,让依沙尔(和观众)难于选择,这才利于编织情节,并掩饰不合理之处。严格地讲,《卡萨布兰卡》和绝大多数故事影片一样,在情节设置上存在着自相矛盾之处,这恐怕是叙事艺术无法避免的通病。最终,两个高尚的男人做出一系列的高尚行为,共同回到抵抗纳粹的道路上。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两位男性主人公之间还是有差别的。里克无疑是第一男主角,而拉斯罗是第二男主角。好莱坞传统的叙事技巧是坚决保证第一男主角的利益的,他必须是最为完美的强者。而在《卡萨布兰卡》中里克被拉斯罗夺去了不少光彩,且在最后把他们共同爱恋的女人从里克身边带走,这是否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