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清的两次改革

  • 格式:docx
  • 大小:19.88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晚清的两次改革——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的中国危如累卵,清政府不得不通过改革以救亡图存。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清政府的改革意愿越来越强烈,改革行动也趋于激进。

戊戌维新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戊戌维新目的

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二)戊戌维新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

2、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西法垦殖;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等。

3、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设武备学堂等。

4、文化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设译书局,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等。

(三)戊戌维新结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四)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

1,变法的思想准备不充分。变法理论没被国人完全接受,因而缺乏指导作用,缺乏说服力;对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够得力,变法力量单薄,缺乏深厚的思想基础;变法领导者对变法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2,行动上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改革方式过于激进,没能团结大多数,打击面过大;不仅没能分化瓦解封建势力,而且在各方面孤立了自己;脱离实际,采取超前行为,激化了矛质。

(五)戊戌维新的评价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二、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是指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政府迫于中外形势,从1901年开始进行的改革,然而新政不但未能挽住清朝日益没落的颓势,反而加速其灭亡的进程。

(一)清末新政目的

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以维持清廷的专制统治

(二)清末新政主要内容

1军事上: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2经济上: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3文化上:废除科举,育才兴学

4政治上: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搜索

(三)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

1、借改革之名,行专权之实,激化了中央与地方,满汉矛盾

2、立宪一拖再拖,改革措施良机

3、立宪派反对,满清政权信用破产,众叛亲离

4、统治集团内部贪污腐朽

(四)清末新政的评价

清末新政未触及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高度的皇权,使其从一开始就有名无实,只是一场清政府维护阶级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而已;但新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却带有明显进步思想和举措,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同时也为民主思想传播创造了条件。

三.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的异同

(一)相同点

1、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条件下,清政府调整政策,侧重制度改革

2、都是向西方学习

3、都是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

4、都因触及君主专制政体和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度,没有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而失败。

(二)不同点

1、时间不同:戊戌维新发生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之时;清末新政发生在,义和团爆发后,八国联军侵华瓜分的民族危亡之时。

2、阶级属性不同:戊戌维新代表资产阶级,清末新政统治者阶级

3、目的不同:戊戌维新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清末新政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4、领导阶级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清末新政是统治阶级皇族内部

5、性质不同: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清末新政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