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晕听区长时间留针配合体针治疗神经性耳鸣60例
- 格式:pdf
- 大小:160.67 KB
- 文档页数:2
针药并用治疗耳鸣耳聋70例作者:张金花李增廷田田张恒卓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年第03期【摘要】耳鸣耳聋是因为外邪侵袭,饮食失调,情志抑郁,病后体虚等引起的听觉功能异常,耳聋是耳鸣的进一步发展。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尚不明确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本病主要以耳内骤感胀闷堵塞,听力下降、耳鸣等为常见临床表现。
针药灸放血并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针药结合;耳鸣耳聋;效果【中图分类号】R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01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70例耳鸣耳聋患者,其中男46%,女54%;年龄26~88岁;单耳发病47例,双耳发病23例。
1.2 诊断标准本研究中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制定[1]。
2 治疗方法2.1 针刺治疗主穴取完骨、风池、耳门、听会、听宫,配以百会、率谷、外关、上关、中渚。
肾虚者加太溪、照海、肾俞;肝胆火盛者加肝俞,太冲、丘墟,侠溪。
无菌针灸针0.25 mm×40 mm,针刺至适当深度,行针以平补平泻为度,连接电针仪,留针30 min,日1次。
實症加刺络放血拔罐隔日1次,虚症加用艾灸,每星期治疗5次,2周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2 中药治疗2.2.1 辨证分型温邪损络证感受风温毒邪(如感染流感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之后而发耳聋、耳鸣,此证起病急,吹风样耳鸣,可伴有胀闷感,患者常兼有发热、咽痛、咳嗽等风热表证的临床表现。
治宜疏风清热。
药用银翘散加减。
qd 7天为一疗程。
肝火上扰证突发耳聋耳鸣,耳鸣声宏而粗,耳内闭塞感。
治宜清泻肝火,通窍开郁。
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痰火上扰证耳聋耳鸣较为持续。
耳鸣声宏而粗,听力受损,甚则头昏沉重,闭塞感重。
治宜清化痰火,开郁通窍。
择二陈汤为主方,随证加减。
2.2.2 气血瘀滞证常伴有胸胁胀满,耳内闷胀感,舌质紫暗,舌下静脉瘀阻。
电针晕听区配合耳鸣RS治疗脑鸣15例徐静艳;魏小丽;阚俊微;谢寅飞;李成【摘要】目的:探讨电针晕听区配合耳鸣RS治疗脑鸣的临床疗效.方法:电针晕听区,治疗的同时手机播放耳鸣RS音乐,配合耳穴王不留行籽埋籽,治疗功能性脑鸣患者.结果:15例脑鸣患者,痊愈4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6.67%.结论:电针晕听区配合耳鸣RS治疗脑鸣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期刊名称】《中医外治杂志》【年(卷),期】2017(026)002【总页数】2页(P31-32)【关键词】脑鸣;耳鸣RS;电针;晕听区【作者】徐静艳;魏小丽;阚俊微;谢寅飞;李成【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江苏无锡214041;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江苏无锡214041;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江苏无锡214041;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江苏无锡214041;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江苏无锡214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45脑鸣又称头鸣,是指延脑的耳蜗神经核至大脑皮质听觉中枢的整个通道的任何一个部位的病变所致的耳鸣,患者感觉在脑内鸣响。
脑鸣发作时,患者总觉得脑子里有声音,时轻时重,有时一刻不停,常感到非常烦躁,甚至难以入眠,并且还伴有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影响的工作和生活。
笔者自2015年始,采用电针晕听区配合耳鸣RS治疗脑鸣,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报道15例患者均为我院针灸理疗科门诊脑鸣患者,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最大53岁,最小24岁。
1.2 诊断标准因脑鸣属于耳鸣的一种,因此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标准中耳鸣的分级,将脑鸣轻重分为3级。
轻度:脑鸣间歇发作,或仅在夜间或在安静环境或劳累时出现,而且程度轻;中度:脑鸣持续性发作,程度较重,在嘈杂环境中仍有脑鸣;重度:脑鸣程度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睡眠。
针灸治疗耳鸣、耳聋万一针医案分享原创:万方琴正安文化北京今天用针灸治疗神经性耳聋、药物引起的耳聋、老年性耳聋效果显著,今天为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万一针老师临床治疗耳鸣、耳聋的三则案例。
针灸治疗多年耳鸣、耳聋案例1:邓某,男,30岁,黎族。
患者自述:耳鸣已经11年了,越来越严重。
双耳里总像有知了在叫,尤其夜间响得更厉害,根本睡不着觉。
生活、精神等方面均受到严重影响。
曾去过三亚海口广州等大医院求医,但无济于事,医生回复说很难治愈。
非常苦恼,无奈。
治疗方案:固本培元,扶正祛邪。
针刺治疗:取穴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均取双侧;留针30分钟;手法补;一个疗程十次。
疗效:耳鸣逐渐好转,知了声见少见轻,一次比一次见效。
一个疗程完毕,知了声没了,睡眠正常了。
患者用黎族话对我说:“您治好了困扰我多年的耳鸣,太感谢您了。
”案例2:向女士,73岁,工程师。
患者自述:幼时因患中耳炎化脓疼痛时久,久治不愈。
至今左耳已完全失去听力。
现在耳聋72年。
针刺治疗:左侧听宫,足三里,太溪;留针20分钟。
疗效:扎针治疗当时能听到很小的声音。
治疗四次,可听到钟表声。
从此结束了他耳聋的历史。
案例3:连某,男,76岁,编辑。
患者自述:3年来一直耳聋,越来越厉害,别人说话听不见,到五官科就诊,主任对我说: “你这是老年性耳聋,就这样了,没法治了。
”辨证:因年老肾虚、气血不足引起的老年性耳聋。
针刺治疗:用头针疗法,取晕听区双侧;留针40分钟,期间要捻针。
疗效:经过扎针治疗十次,患者连细微的手表嘀嗒声都能听见了。
针刺配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耳鸣17例作者:师佳瑞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年第01期关键词:耳鸣;针刺;穴注;治疗中图分类号:R27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1-0084-01耳鸣是在无外源性声音或刺激情况下的一种听觉异常,自觉耳中鸣响,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对于耳鸣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针刺及穴位注射耳病六聪穴治疗顽固性耳鸣17例,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经检查无耳鼻喉科专科及全身器质性病变,并诊断为神经性耳鸣17例。
其中女11例,男6例,年龄在25~70岁,单例耳鸣12例,双侧耳鸣5例,病程在1年内2例,1 a~3 a内10例,3 a以上5例。
2耳鸣分级[1]0级:无耳鸣;1级:耳鸣响度极微,似有似无;2级:耳鸣响度轻微,仅在安静时出现,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3级:耳鸣响度较响,一般环境中均能听到,但无明显干扰正常生活工作;4级:任何环境中均能听到耳鸣,影响睡眠,注意力不集中,对生活工作轻度干扰;5级:耳鸣较响,有吵闹的感觉,严重影响睡眠和工作,并开始出现轻度烦躁不安、焦虑、忧郁等精神症状;6级:耳鸣极响,终日被耳鸣困扰,无法睡眠,完全不能工作,并出现明显烦躁不安、焦虑、忧郁等精神症状。
3治疗方法3.1针刺治疗主穴:耳病六聪穴[2]:听宫、听会、翳聪、耳灵、角孙、翳风。
针刺:本病多因风邪侵袭,雍遏耳窍,或情志不畅,肝胆火旺,循经上犯闭阻,或肾虚气弱,精气不能上达于耳所致。
根据发病缓急,病程长短,兼证和脉象变化等,临床上分为虚证和实证。
治疗中以针刺耳病六聪穴为主穴,根据不同证侯临床加减,如:肝胆火旺配太冲、丘墟;风邪侵袭配风池、外关、合谷、中渚;肾虚配肾俞、太溪。
总之本病以疏通手足少阳经气为主,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针刺得气后,选取1~3对穴位通电,大小可根据患者感觉适当调整,每次30 min,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3.2穴位注射选取听宫、听会、翳风、翳聪行穴位注射,每次选取其中两穴,每穴注射山莨菪碱3mg(对双侧耳鸣两侧交替进行)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为1个疗程。
中医药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研究现状及分析神经性耳鸣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病情缠绵难愈,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本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分别从中药治疗、中西药结合治疗、针灸治疗、针药结合治疗4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标签:神经性耳鸣;中医药治疗;综述神经性耳鸣(Nervous Tinnitus)是指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
美国听力学会对耳鸣的定义是“非外部声音产生的听觉感知,常被形容为嘶嘶声、嗡嗡声或尖声铃声”[1]。
耳鸣发病率占人群总数的1.55%~1.86%[2],美国和欧洲发病率约为1.7%[3],随着年龄的增加有升高趋势[4],老年人患病率高达303%[5]。
我国陕北地区耳鸣患病率高达78%[6]。
由于现代医学对神经性耳鸣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治疗的药物和方法,效果不佳,副作用大,且复发率高。
中医药在治疗该病方面优势显著,现将有关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中医药治疗神经性耳鸣临床研究现状1.1中药治疗冯荣昌等[7]采用通窍止鸣汤加减治疗47例神经性耳鸣患者,结果示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
总有效率为745%。
结论表明此法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耳鸣鸣声。
宣伟军等[8]采用疏肝通窍安神法为主组方(柴胡、郁金、五味子、酸枣仁、石菖蒲、丹参),分虚实2型治疗5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治疗。
结果: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显效率为56%,总有效率为80%,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01)。
王俊霞等[9]自拟清肝通窍汤治疗耳鸣患者86例,结果:治愈62例,好转2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76%。
魏妍慧等[10]采用益气补肾活血开窍类中药治疗神经性耳鸣患者43例,组内治疗前后最大和最小耳鸣响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此法能有效缓解患者耳鸣症状。
阴建军[11]采用养阴滋肾方治疗神经性耳鸣患者70例,与肌注甲钴胺对照。
针药并用治疗眩晕体会
王为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眩晕是主观感觉头晕眼花,与周围环境产生错觉的一种常见病.笔者采用针灸、耳穴配合药物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 风阳上扰,肝阳上亢罗某,男
性,45岁,于2009年3月20日就诊.主诉:眩晕头痛且胀1月余.因外感后而发,遇劳、恼怒加重,失眠多梦,颜面潮红,舌红苔黄,脉细数.查体示BP 160/90mmHg.中医诊断:眩晕.选用28号1.5寸毫针,常规消毒.针刺风池、完骨、四神聪、内关、曲池、合谷、太阳、行间、太冲,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再用三棱针点刺太阳拔罐放血,隔日1次.耳穴取耳尖或降压沟、上角窝、交感、皮质下、肝阳、肝、心、枕、神门.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次,每次每穴20下.配合口服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g,钩藤15g,石决明12g,黄芩12g,栀子10g,桑寄生209,牛膝15g,杜仲129,茯神15g,夜交藤309.每日1剂,分3次服.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消失.
【总页数】2页(P1709,1711)
【作者】王为
【作者单位】重庆中医骨科医院(重庆40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3
【相关文献】
1.针药并用治疗气血不足型眩晕
2.针药并用治疗内耳性眩晕有感
3.针药并用治疗发作期眩晕的临床效果
4.针药并用治疗颈源性眩晕综合征临床观察
5.针药并用治疗颈性眩晕34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针法治疗突发性耳聋30例李 俊,包永欣,指导:葛书翰(解放军第463医院针灸科,辽宁沈阳110042)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针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
方法:选取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突发性耳聋患者3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针法(深刺耳门、听宫穴配合完骨穴、头针晕听区)治疗。
结果:30例中,痊愈16例,占53.3%,总有效率为80%。
结论:中西医结合针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确切。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针刺疗法;中西医结合中图分类号:R 76414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3-0499-01收稿日期:2009-07-20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发展攻关计划(2007225005)作者简介:李俊(1975-),男,辽宁丹东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腧穴特异性的临床研究。
笔者以辽宁省名老中医葛书翰的理论和经验为指导,采用中西医结合针法治疗突发性耳聋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111 一般资料 3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均系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
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平均39.3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30天。
单侧耳聋27例,双侧耳聋3例,共33耳。
重度听力损失(听力损失70~90db 或以上)20耳,中度听力损失(听力损失46~69db ,)10耳,轻度听力损失(听力损失26~45db)3耳。
112 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 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标准:(1)突然发生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常为中度或重度;(2)病因不明;(3)可伴耳鸣;(4)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5)除第Ø颅神经外,无其它颅神经受损症状。
纳入标准:(1)符合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者;(2)年龄范围18~65岁,病情1个月以内;(3)3天内未接受过针对突发性耳聋治疗者。
2 治疗方法取穴:耳门、听宫、完骨、头针晕听区(均为患侧)。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性耳鸣50例段湘波【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3(013)003【总页数】2页(P70-71)【关键词】神经性耳鸣;针刺;穴位注射;临床现察【作者】段湘波【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沙隆达社区卫生服务站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45神经性耳鸣(NT)是患者的自觉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是指人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
《外科证治全书》说:“耳鸣者,耳中有声,或若蝉鸣,或若钟鸣,或若火熇熇然,或若流水声,或若簸米声,或睡着如打战鼓,如风入耳。
”西医多认为是听觉中枢及耳蜗病变或神经传导路径病变所致,多为某种疾病所诱发的症状之一[1]。
此病发病率高,常纠缠难愈。
笔者运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较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0 例患者均系本科门诊患者,其中男性29 例,女性21 例;年龄最大的60 岁,最小的25 岁;病程最短的1 周,最长的30 年;双侧患病32 例,单侧患病18 例。
1.2 诊断标准参照1993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黄选兆、汪吉宝主编的《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及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耳鸣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内容确定。
1.3 治疗方法1.3.1 针刺选穴:分两组:(1)外关、足临泣、听宫、晕听区;(2)完骨、翳风、颈部夹脊穴。
风热外袭加合谷、大椎;肝胆火旺加太冲、阳陵泉;痰火郁结加丰隆;肾精亏损加肾俞、三阴交;脾胃虚弱加足三里、脾俞;失眠加安眠、神门。
操作:两组穴位轮流选取,并轮流采用平卧和俯卧体位。
根据不同的穴位选用0.25~0.30 mm×25~60 mm 毫针,直刺或斜刺,采用捻转和开阖补泻法,虚则补,并加温针灸;实则泻,并用点刺放血法。
实证留针时间10~20 min,虚证留针30~60 min,每日1 次,另用梅花针叩刺颈部夹脊,如单侧患病取患侧,双侧患病取双侧,由轻至重叩至微出血,3 d 1 次,以上均10 次为1 个疗程,治疗3 个疗程计疗效。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耳鸣耳聋68例882陕西中医2009年第3O卷第7期使颈部血供恢复正常.而中药离子导人体内,通过电解中药汤剂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更好的发挥药物的作用.中药选用选用当归,桃仁,红花,能活血化瘀,有消除压迫椎动脉处组织水肿,减轻椎动脉受压及刺激作用.透骨草,伸筋草有伸筋透骨之效.葛根,桂枝活血通脉升清阳,可缓解椎动脉血管及韧带痉挛,从而改善椎动脉对脑的供血量.同时,中频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局部深处,使肌肉发生有规则和无规则的各种收缩,按摩运动.通过对神经的刺激减轻疼痛感觉,加快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放松肌肉,舒通经络的作用,最终达到药物治疗和中频电疗的双重目的.三种疗法协同作用,优势互补,相互增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着.参考文献[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21李义凯,钟世镇.旋转手法对椎管内结构和容积的研究I-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6):4-6.收稿2008—11—22;修回2009—01—26)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耳鸣耳聋68例杨改琴张莉君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西安710003)摘要目的:比较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耳鸣耳聋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将6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4例,取耳门,听宫,听会等穴;对照组34例常规针刺.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2;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68.0%.P<0.05.结论:本方法可营养神经,减轻局部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还能持久地刺激穴位,调整气血的运行,使精气上输耳窍,与针刺配合共奏止鸣复聪之效.主题词耳呜/针灸疗法耳呜/穴位疗法听力受损者穴,耳门穴,听宫穴,听会近几年来,我们对耳鸣耳聋进行深入研究,制定了有效的治疗方案,且口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疗法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8例,男3O例,女38例;年龄最大者78岁,最小者16岁;病程最短者3d,最长者15年.诊断标准:68例患者,根据《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耳鸣耳聋”诊断标准被确诊.治疗方法治疗组针刺疗法:以局部配合远端取穴为原则.主穴:耳门,听宫,听会,百会,耳根,翳风,中渚,外关,侠溪.配穴:肾虚加太溪,关元,气海.肝火上炎加太冲;痰湿加丰隆,阴陵泉.手法:耳周取穴多以直刺缓慢进针约1~1.2寸,针感向内耳放散为度, 每次取2~3穴,以上各穴交替使用.肢体穴位以直刺进针约1~1.2寸,以酸胀抽的针感沿经向上放散为度.电针:一般带1组线:①耳门和听会为一组;②听宫和翳风或耳根穴为一组;两组交替使用.使用连续波, 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以肉眼不见面部肌肉抽动为度.若有面部肌肉抽动则说明兴奋了面神经或下颌关节,需要调整针刺的方向.疗程:每日针刺治疗1次,留针30min,电针15min,6d1个小疗程,休息1d,2个小疗程为1个大疗程,大疗程间隔3d.一般治疗2个大疗程.穴位注射疗法:用药:弥可保注射液500/~g,地塞米松注射液2mg,2利多卡因注射液2mL.取穴:耳门,听宫,听会,耳根.方法:每次取2穴,穴位常规消毒后,直刺进针,有针感后回抽无回血,缓慢推注,每穴注射0.5~1.OmL.退针后,穴位用消毒棉签按压1~2 min,封闭后局部有一包块,勿揉按,任其自然吸收,2h 内勿洗脸.疗程:每周治疗2次,2周为1疗程.对照组按中医本科五版教材《针灸治疗学》(上海科技出版社,石学敏主编)中耳鸣耳聋病的常规取穴给予针刺治疗.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痊愈:耳鸣全部消失,听力恢复正常;显效:耳鸣基本消失,安静时有轻微耳鸣,听力提高10个分贝;有效:耳鸣减轻,听力有所恢复,提高不足1O个分贝;无效:耳鸣和听力下降均无变化.治疗结果治疗组34例,痊愈12例,显效1O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2.对照组组34例,痊愈6例,显效7例,有效1O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8.0.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X4. 19,P<0.05;治愈率对比X.一10.8,P<0.01.讨论临床上,耳鸣,耳聋为耳部气血失和,脉陕西中医2009年第3O卷第7期883气不调,所以治疗应以调和耳部脉气,促进气血运行为主.本治法主穴中百会为督脉之要穴,又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清热散风,开窍,升提气血的作用.又耳为手,足少阳经所辖:”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耳门,听会属手,足少阳经,听宫为手太阳与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气通耳内,具疏散风热,聪耳启闭之功,为治耳疾之要穴;配手少阳经局部的翳风穴,与循经远取的中诸,侠溪相配,通达上下, 疏导少阳经气,宣通耳窍.临床许多研究证明,电针可使留针时的局部刺激量增加,具有类似持续运针的刺激效应.电针耳周穴位,可使神经感受器被动引发兴奋,发出生物电向听觉中枢传递,促进听觉传导路径恢复正常功能.另外,在电脉冲刺激下,穴位的局部肌肉被动收缩,能加强耳部血液循环,促进耳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有利于耳蜗神经元功能的修复,从而使耳鸣减轻或消失.交替在耳门,听宫,听会和翳风穴,采用穴位注射弥可保,地塞米松,利多卡因不仅能营养神经,减轻局部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还能持久地刺激穴位,调整气血的运行,使精气上输耳窍,与针刺配合共奏止鸣复聪之效.采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耳鸣耳聋病症时,要注意针刺的方向和深度,在穴位注射后短时间内,有可能出现一过性面瘫,但一般几小时后面瘫症状消失,不留后遗症.因此,治疗医生的进针手法,角度合适,即可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收稿2008—07—11;修回2008—09—05)针刺交会穴治疗不寐症85例彭良天津市第三医院针灸科(天津300250)摘要目的:观察交会穴治疗不寐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不寐症患者根据其病因,病机分为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胃腑不和型,肝火上扰型.从众多的交会穴中精选出三阴交,关元,大椎3个交会穴进行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6.4.结论:三阴交,关元,大椎三穴相配可调节阴阳之气,使阴阳平衡,是治疗不寐症的有效方法.主题词睡眠障碍△/针灸疗法穴,三阴交穴,关元穴,大椎笔者近年来选用交会穴治疗不寐症85例,经过临床观察,疗效基本稳定,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病例来源于门诊,共85例,其中男52例,女33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23年.治疗方法心脾两虚型针刺三阴交,关元,大椎,均1~1.5寸.施补法并加拔罐.阴虚火旺型针刺三阴交1~2寸,施补法并加温和灸,针刺关元1~1.5寸,施补法并加回旋灸,针刺大椎后加拔罐.胃腑不和型针刺三阴交1~2寸,施补法加隔盐灸,针刺关元1~1.5寸,施平补平泻加温和灸,刺大椎加拔罐.肝火上扰型针刺三阴交1~2寸,关元1~1.5寸,大椎1~1.5寸,均施泻法并加拔罐.手法:①补法:针刺得气后,进针慢,分3部进针,退针快,1次退出,插针较重(紧按),提针较轻(慢提),捻转针柄顺时针左转即拇指向前,食指向后,一般采用每分8O~100次.施补后,局部及周围有酸胀感.②泻法:针刺得气后,进针快,1次进,分3部退出,插针较轻(慢按),提针较重(紧提),捻转针柄逆时针右转即拇指向后,食指向前,一般采用每分150~2O0次.泻法针感强于补法.③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再均匀地提插或捻转(采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每分60~70次),然后出针.针感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以上针,灸,拔罐时间2O~30min为宜,每日1 次,7次为1疗程.3个疗程后作疗效统计.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失眠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治疗结果临床治愈28例,显效44例,好转1O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4.各证型疗效比较见表1.表1各证型疗效比较组别n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体会失眠症属中医学”不寐”的范畴.中医学。
·652·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7月第33卷第7期Int J Trad Chin Med, July 2011, V ol. 33, No.7·综述·针灸治疗耳鸣的研究近况庞金榜 王寅耳鸣可见于多种疾病,也可成为一个独立的疾病。
临床上分为客观性耳鸣和主观性耳鸣,后者多见。
本文所述之耳鸣专指主观性耳鸣。
耳鸣,指耳内有鸣响、周围环境并无相应的声源,是一种主观感觉,《外科证治全书》[1]云:“耳鸣者,耳中有声,或若蝉鸣,或若钟鸣,或若火熇熇然,或若流水声,或若簸米声,或睡着如打战鼓,如风入耳”。
耳鸣的发生率约为13%~18%[2]。
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治疗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耳鸣的确切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治疗上未取得满意效果,迄今尚无特效治疗药。
针灸疗法以其安全、副作用小、易于操作易被患者接受,在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笔者通过CNKI检索到近十年来有关针灸治疗耳鸣的文献70余篇,具有代表性的20余篇,现归纳如下。
1针刺疗法1.1 体针:鄢路洲[3]针刺治疗8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主穴取百会、人中、听宫、下关、翳风。
肝胆火盛配太冲、外关;外感风热配合谷;肾气亏虚配颊溪、肾俞。
结果,总有效率为90%。
李冠豪等[4]取风市穴治疗耳聋、耳鸣。
用夹持进针法,进针后缓慢提插捻转,得气后改用子午捣臼法,在得气感渐强时,施以迎随补泻之泻法,令针尖朝上使得气感向患处传导,持续运针2~3 min,留针3 min后再次运针2~3 min,如此反复操作3次,当患者自觉针感向上传导甚至隐约传入耳中时,则以导气法将毫针提至天部,摇大针孔迅速出针,1次/d,3 d为1个疗程。
本组共治疗8例,有效率100%。
谭开强等[5]针刺颈夹脊穴(以上颈段为主)、风池、内关、脑户(枕中线)等,均采用捻转补泻法、不提插。
20 min/d治疗,10 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结果,针刺组在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药物组。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性耳鸣40例熊晓燕【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2(031)009【总页数】1页(P680)【关键词】针刺疗法;水针;耳鸣,神经性;电针【作者】熊晓燕【作者单位】咸宁市中医医院,咸宁43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81耳鸣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如闻潮声,或如蝉鸣,或如机器轰响,其声或细或暴,可为多种疾病所诱发的症候之一。
本病可发生于单侧,也可发生于双侧。
笔者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性耳鸣40例,现报告如下。
4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2 d,最长5年;右耳发病26例,左耳发病13例,双耳发病1例;伴听力下降者8例。
所有患者均经本院五官科确诊,听力学检查符合感音神经性耳鸣,伴或不伴有感音神经性耳聋。
排除药物、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多发性硬化、贫血、脑外伤等引起的耳鸣。
主观感觉到耳内鸣响,表现为单耳或双耳鸣,间断性或连续性,单声或复合声。
头皮针取患侧晕听区;体针取患侧翳风、风池、完骨、听宫、听会、百会、合谷、外关、足三里、足临泣穴。
患者取平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 一次性毫针,快速刺入穴位1寸许,使之产生酸、胀感。
其中风池和完骨,听宫和听会,接G6805-2型电针仪,取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头针以15°角平刺1.2寸,行抽气手法1 min,留针30 min。
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 d,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取听宫、翳风穴。
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 mL注射器抽取弥可保注射液1 mL,每穴分别注入0.5 mL。
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 d,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参照耳鸣程度分级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痊愈耳鸣消失。
显效耳鸣程度降低2个级别以上,包括2个级别。
头针结合其他针刺治疗耳鸣耳聋医案分析作者:秦茂彭科志李敏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17期【摘要】通过经治的临床病案论述了运用针刺头穴晕听区分别结合体针、腹针、耳针治疗耳鸣耳聋疾病,从中医整体辩证论治和经络系统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以探求治疗耳鸣耳聋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耳鸣耳聋;针刺;晕听区;耳针;腹针耳鸣耳聋是指耳鸣和耳聋两种病症。
耳鸣是以耳内鸣响,如蝉如潮,妨碍听觉为主症;耳聋是以听力不同程度减退或失听为主症。
临床上两者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先后发生或同时并见,所以在医学上把这两种病症合在一起并称为耳鸣耳聋[1]。
此病常好发于中老年患者,本病病位在耳,本病的发生与肝、胆、肾等脏腑密切相关。
实证多是由于外感风邪或肝胆郁火循经上扰清窍;虚证则多因肾精亏虚,耳窍失养,其基本病机是邪扰耳窍或耳窍失养。
1 治疗方法1.1 头针定位及操作取颞后线(晕听区):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4厘米(焦氏头针)。
选用1.5寸针具,针尖与头皮呈30°夹角,由此区的前端或后端刺入,沿皮刺入1寸左右,行快速捻转手法,频率200次/分,待患者感酸、胀、麻后,留针30分钟。
1.2 耳针定位及操作取穴:内耳、外耳、肝、肾、皮质下,取穴定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定位》[2],每次取穴2~3穴,交替使用。
常规消毒后,选用0.5寸毫针对准选定穴位快速刺入,但不可用力刺激,以免穿透耳壳,捻转数秒钟后,留针45分钟,期间可运针数次。
1.3 腹针取穴及操作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阴都、大横。
穴位常规消毒后,腹部穴位选用1.5寸针具,常规针刺刺入1寸,行捻转手法,待医者感手下稍有黏滞感,留针30分钟。
2 典型病例2.1 医案一患者某,男,45岁,2019年9月20日因“双耳耳鸣伴听力下降1+月”就诊,患者1月前因长期熬夜加班出现双耳耳鸣、听力下降,当时由于工作原因,未予重视,未系统治疗。
中医治疗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11-14T07:13:57.170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6月12期作者:刘芳唐婷谢慧通讯作者[导读]中医治疗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的研究进展刘芳唐婷谢慧通讯作者(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36)【摘要】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是特指客观检查没有明显异常而表现为慢性头晕的一类疾病。
其核心症状主要是头晕、不稳、非旋转性眩晕,患者常表现为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症状,持续时间常超过3个月,在直立、主动或被动运动、移动视觉刺激或复杂视觉环境中会加重。
目前主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针药结合等治疗方法,本文检索近20年中医治疗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的临床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旨在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医;治疗;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综述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是一个新的医学术语,随着其近几年在国内的普及,临床医生对功能性头晕的诊断率明显提高[1],大样本病例的持续深入研究使得PPPD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标准、分类、鉴别诊断、治疗方案越发明晰。
Bárány学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共识[2]中指出目前尚缺乏针对PPPD的流行病学研究,但可根据急性前庭综合征后恐惧性姿势性眩晕(PPV)、慢性主观性头晕(CSD)、视觉眩晕综合征(VV)和其他慢性眩晕患者的研究进行估计其发病率和患病率[3][4][5][6][7][8]。
Bittar、Yan、Staab JP等[8][9][10]的研究表明PPPD患者年龄多在40-60岁,女性多于男性;范围从青春期到成年晚期。
1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的中医认识中医将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归属于眩晕范畴[11][12],《内经》对眩晕涉及脏腑、病性归属均有记述。
针灸神经性耳鸣案例神经性耳鸣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耳部疾病,患者常常出现耳鸣、头晕等症状,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神经性耳鸣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下面我将结合一个真实的案例,介绍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的效果和方法。
患者是一名35岁的女性,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加之长期使用耳机,导致出现了耳鸣的症状。
她描述耳鸣声音持续不断,频率高,每天都感觉头晕耳鸣,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经过检查,医生诊断为神经性耳鸣,建议进行针灸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针灸师首先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身体状况了解,包括患者的饮食习惯、睡眠情况、工作压力等方面的情况。
然后针灸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制定了针灸治疗方案,主要采用了局部穴位和远端穴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在局部穴位治疗方面,针灸师选用了耳门、风池、听会等穴位进行针灸。
这些穴位可以舒经活络,清热解毒,有助于改善耳鸣的症状。
而在远端穴位治疗方面,针灸师选用了手三里、合谷、足三里等穴位,通过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到镇静神经,改善神经性耳鸣的效果。
经过连续的针灸治疗,患者的耳鸣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她描述耳鸣的频率减少了,头晕的感觉也明显减轻。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还配合针灸师的建议,调整了自己的作息习惯,加强了锻炼,饮食方面也有所调整,这些都对治疗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的效果是显著的。
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对于神经性耳鸣具有独特的优势。
当然,在进行针灸治疗时,患者也需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这对于治疗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那些出现耳鸣症状的患者来说,可以考虑尝试一下针灸治疗。
当然,在进行治疗之前,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的针灸师进行治疗,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希望这个案例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愿大家身体健康!。
眼针配合头针治疗眩晕30例任莹莹;王鹏琴【摘要】眼针疗法是在眼眶周围针刺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
头针疗法是在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区相应的头皮上平刺并施以持续固定的捻转手法,是治疗脑源性疾病的一种特殊的局部穴位刺激的主要方法。
故笔者于2014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辽宁中医康复中心实习期间采用眼针双侧脾胃区、上焦区配合头针晕听区治疗气血亏虚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3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Eye acupuncture therapy is a micro needl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ystemic diseases with acupuncture in the eyes. Scalp acupuncture is twirling of needle manipulations which impose horizontal insertion of needle and persistent stimulation on corresponding area of the scalp of cerebral cortex function localization, and is a special method of local point source treatment of main cerebral disease. So the author adopted eye acupuncture on bilateral spleen and stomach area and upper jiao, and scalp acupuncture on Yunting region in treating vertebral 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 vertigo of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 for 30 cases in Rehabilitation Center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the internship from 2014 May to October, and obtained better effect. We reported it as follows.【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2页(P2166-2167)【关键词】气血亏虚;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眼针;头针【作者】任莹莹;王鹏琴【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中心沈阳110032【正文语种】中文眼针疗法是在眼眶周围针刺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1]。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4,V o l .32N o .6җ基金项目:佛山市自筹经费类科技计划项目(1920001000713)第一作者:张碧茹,E -m a i l :23320323@q q.c o m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妊娠期顽固性前庭性偏头痛验案җ林秋虹(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广东佛山528300)ʌ摘要ɔ 前庭性偏头痛是常见的发作性眩晕伴偏头痛的疾病,患者发病时常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或不稳感㊂中医认为,该病病位在脑,与肝㊁脾㊁肾相关,病机可划分为虚实两大类,多采用中药方剂㊁耳穴贴压㊁针刺等治疗㊂该文介绍基于健脾祛湿㊁化痰止晕的原则,应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妊娠期顽固性前庭性偏头痛医案1则㊂ʌ关键词ɔ 前庭性偏头痛;眩晕;针刺;痰湿证中图分类号:R 249 文献标识码:B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630前庭性偏头痛(v e s t i b u l a rm i gr a i n e ,VM )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眩晕伴偏头痛的疾病,多发于中年女性[1]㊂目前尚缺乏治疗VM 的指南,也没有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法㊂在用药方面,临床医师主要参考偏头痛的治疗,并结合个人经验选择药物,VM 急性期多选用止痛㊁抗眩晕㊁止吐等药物,VM 发作症状严重时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抑制三叉神经血管炎症[2]㊂中医认为,本病属 眩晕 范畴,病位在脑,与肝㊁脾㊁肾相关㊂本文介绍采用针药并举的方法治疗妊娠期顽固性前庭性偏头痛医案1则,现简述如下㊂1 验案举隅患者,32岁,孕15周,2022年8月20日初诊㊂主诉:反复眩晕6年,加重伴左耳耳鸣1个月㊂患者6年前开始出现反复眩晕,发作时有天旋地转感,偶有视物飘浮感,每次持续20m i n 至3h ,每年发作2~3次,偶伴有耳鸣,耳鸣多为低沉隆隆样,偶为蜂鸣样,自觉眩晕发作时耳鸣稍加重或变调,无明显听力下降,发作严重时伴恶心㊁呕吐,呕吐胃内容物,非喷射式,伴胃肠不适感,曾到当地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梅尼埃病待排除㊂患者1个月前再发眩晕,发作时有天旋地转感,感房屋翻转,以致不敢睁眼,近1个月每周发作2~3次,左耳伴持续性蜂鸣样耳鸣,影响睡眠㊂患者起病以来左耳听力无明显下降,无耳部刺痛㊁灼热㊁流脓,无鼻塞㊁流涕㊁四肢抽搐㊁口角 斜㊁吞咽困难㊁言语含糊㊁发热㊁畏寒㊁咳嗽㊁气促等㊂患者既往有反复偏头痛发作史,为右侧搏动样头痛,行经期前后易发作,偶伴畏光㊁畏声,年幼时有 晕车 史,否认糖尿病㊁心脏病㊁肝病㊁肾病等病史,否认药物㊁食物过敏史㊂查体:神清,体温36.8ħ,脉搏82次/分,呼吸16次/分,双侧瞳孔等圆等大㊁对光反射灵敏,眼动检查可见眼球向各个方向运动正常㊂心脏听诊:心率82次/分,心律齐,未闻及心尖及各瓣膜区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㊂腹部触诊:腹部稍膨隆,未见蠕动波,全腹软,无压痛㊁反跳痛,肋下未触及肝脾,墨菲征(-)㊂四肢及脊柱检查:四肢㊁脊柱无畸形㊁无压痛,关节活动自如,未见僵硬㊁红肿,双下肢未查及凹陷性水肿㊂神经系统检查:痛觉㊁触觉㊁温度觉㊁位置觉正常㊂运动检查:四肢活动正常,无肌肉紧张,未见肌肉萎缩,未见共济运动,步态正常㊂神经反射检查:肱二头肌反射㊁跟膝腱反射正常㊂肌力及肌张力检查:四肢肌力㊁肌张力正常㊂共济运动检查: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㊂步态及姿势检查:姿势及步态正常㊂反射检查:四肢腱反射未见异常,腹壁反射对称㊂自主神经系统检查:皮肤划痕试验(-),皮温正常㊂专科查体:双侧耳郭无畸形㊁增厚㊁红肿㊁牵拉痛,耳屏无压痛,外耳道无充血,双侧鼓膜标志清晰㊁完整,未见充血㊁内陷及新生物,双侧乳突无压痛;自发性眼震(-),凝视试验可疑阳性,甩头试验(-);转颈试验(-),步态正常,原地踏步试验向右侧倾倒,闭目直立试验(-);脑膜刺激征(-),生理征存在,病理征未引出㊂纯音测听检查:左侧轻度低频感音神经性耳聋,右侧听力基本正常㊂眼震电图示:D i x -h a l l p i k e 变位眼震试验(-),滚转试验(-)㊂双温试验示:双侧前庭功能基本对称㊁正常㊂耳蜗电图示:右耳总和电位/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S P /A P )<0.3,测试正常;0.3<左耳S P /A P <0.4,测试基本正常㊂刻诊:头晕,有天旋地转感,耳鸣,恶心,呕吐,口苦,胃纳欠佳,舌红,苔白,脉滑数㊂西医诊断:前庭性偏头痛㊂中医诊断:眩晕,痰湿证㊂治则:健脾祛湿,化痰止晕㊂①针刺治疗㊂取穴:69 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4,V o l .32N o .6百会㊁翳风(左侧)㊁内关(双侧)㊂操作方法:嘱患者取适当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医者用75%酒精棉球消毒针具和所取穴位,常规针刺百会及内关,于翳风向茎突方向针刺33.33m m ,针抵骨面,留针30m i n ㊂每日1次,治疗3次㊂②中药治疗㊂处方:北柴胡10g ,黄芩片10g ,紫苏叶10g ,白术10g ,枇杷叶10g,生姜3g ,大枣15g ,陈皮3g ,甘草片6g ㊂3剂,水煎服㊂治疗效果:患者诉每次针刺㊁中药治疗后,眩晕㊁耳鸣症状均有所减轻,3次治疗后诸症基本缓解㊂随访2个月,无再发眩晕㊁耳鸣㊂按语:初诊时,患者诉头晕,耳鸣,恶心,呕吐,口苦,胃纳欠佳㊂查体见舌红,苔白,脉滑数㊂四诊合参,本眩晕患者属痰湿证㊂脾主运化水谷,为生痰之源,水液停滞体内,化湿成痰,清阳不升,闭阻清窍,引起眩晕㊁耳鸣;痰浊中阻,阻碍气机,则恶心㊁呕吐㊂百会位于颠顶,入络于脑,可清头目㊁止眩晕;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可疏调头部气机;内关健脾和中㊁调畅气机㊂柴胡疏肝行气,黄芩安胎止呕,陈皮㊁白术㊁紫苏叶㊁枇杷叶健脾利湿,甘草㊁生姜㊁大枣健脾和胃㊂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祛湿㊁化痰止晕之功㊂针刺配合中药治疗,祛邪不伤正,达到治病求本之效㊂2 讨论VM 急性发作期,患者对视觉刺激的感受会显著增强,出现明显的眩晕和不适感,若此类症状频繁且顽固发作,则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㊂VM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VM 发病机制与偏头痛类似,主要包括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及致敏学说㊁皮层传播抑制学说㊁多感觉整合障碍学说㊁内听动脉缺血学说和神经递质异常学说[3]㊂此外,目前尚缺乏治疗VM 的指南,临床多采用调整饮食结构㊁改善生活方式㊁药物㊁前庭康复疗法等综合治疗方式㊂对于VM 急性期患者,因其发作频繁㊁症状严重且影响日常生活,应采用药物对症治疗,包括止痛药物(如塞来昔布㊁加巴喷丁等)㊁止晕药物(如苯海拉明㊁地芬尼多等)㊁止呕药物㊂对于VM 间歇期的患者,治疗以健康教育为主[2-4]㊂对于眩晕的认识,‘黄帝内经“中有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的记载,指出眩晕与肝密切相关;汉㊃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后世 无痰不作眩 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明㊃张介宾指出 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㊂现代中医医家张有民主任医师认为,眩晕的病机虽然复杂,但不外乎风㊁痰㊁虚㊁瘀等,临床多为本虚标实㊁虚实夹杂之证[5]㊂笔者团队前期研究证实了采用针药并举治疗眩晕,疗效卓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降低复发率㊂针刺主穴取晕听区㊁平衡区㊁风池㊁百会㊁悬钟,实证配太冲㊁内关㊁丰隆,虚证配足三里㊁太溪㊂中医认为,耳聋㊁耳鸣与人体经络㊁脏腑密切相关,任何经络㊁脏腑受损,均可以对听力产生不良影响㊂针灸疗法作为传统医学的精华,在治疗耳聋㊁耳鸣等方面疗效明确㊂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很多对治疗耳聋㊁耳鸣有效的腧穴㊂如‘小品方“中指出艾灸听会治疗耳聋㊁耳鸣,‘针灸大成“中指出治疗耳聋取听宫㊁听会㊁翳风[6-7]㊂3 小结眩晕病位在脑,与肝㊁脾㊁肾相关,病机可划分为虚实两大类,治疗实证以平肝潜阳㊁化痰定眩为原则,治疗虚证以益气养血㊁填精定眩为原则,通过辨证后实施针刺治疗能有效改善眩晕症状㊂笔者团队多采用短期常规针刺治疗方法,留针30m i n ,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㊂该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㊁刺激性小㊁安全性高㊁毒副作用小等优点,易被患者接受,部分患者治疗后能迅速改善头晕症状㊂对于妊娠期顽固性V M 患者,针刺联合中药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参考应用㊂参考文献[1]余力生,司峰志,马鑫,等.梅尼埃病和前庭性偏头痛[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30(12):925-927.[2]巩丽娜,于栋祯,殷善开.前庭性偏头痛研究进展[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32(15):1143-1147.[3]王凯,毛真真,姜树军.前庭性偏头痛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 ].北京医学,2022,44(8):732-735.[4]刘真,闫占峰,矫璐璐,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残留症状的中西医研究现状[J ].现代中医临床,2017,24(1):45-47.[5]高兵兵,唐智.张有民主任针药并举治疗耳石症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4):77-79.[6]司亚研.耳鸣耳聋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7]周晨,安冬,郑君.‘针灸大成“耳鼻喉病治疗规律浅析[J ].四川中医,2017,35(7):31-34.(收稿日期:2022-11-05)[编辑:郝利珍张思思]79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