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26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光的折射知识的深化和应用,也为后面学习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等科学探究过程,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光的折射和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对凸透镜能够成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没有系统的了解。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探究欲望,但他们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2)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教学难点(1)设计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亲自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初二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指在平行光入射到凸透镜上时,通过凸透镜的光线会按照一定规律形成实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包括以下几点:
1. 光线从空气中斜入射到凸透镜上时,会发生折射。
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越大,折射的角度越小。
2. 光线从凸透镜的光轴上入射时,折射后会通过凸透镜的焦点。
3. 光线经过凸透镜的中心经过时,不会发生折射,即不改变方向。
4. 光线从凸透镜的焦点射向凸透镜时,经过折射后会成为平行光线。
5. 光线从凸透镜的顶点射向凸透镜时,经过折射后会沿与入射方向相同的方向射出。
6. 焦点离凸透镜越近,折射出来的光线越偏离光轴,并形成实像。
焦点离凸透镜越远,折射出来的光线越接近光轴,并形成虚像。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我们可以确定物体与凸透镜的位置关系,计算出成像的距离、大小和性质等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光学现象和设计光学设备。
八上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1、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2、实像和物异侧倒,虚像和物同侧正。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讲述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时,往往会提到这样一种方法:“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
透镜成像时,物体上每一点发出的照到透镜上的所有光线都成像在同一个位置,挡住一部分,并不影响射向透镜的其它光线的成像,所以仍然可以看到完整的像,但是由于射到像上的光线减少,所以屏上像的亮度会变暗。
透过凸透镜看二倍焦距之外的钟表,秒针的像仍然是顺时针方向转动,因为此时成倒立的实像,倒着看仍是正常的方向,所以仍然是顺时针方向转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序号知识点难易程度例题数变式题数合计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314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 4 4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0<u<f):(1)光路图:如下图;(2)成像原理:光的折射;(3)成像特点:①正立、放大、虚像;②物像同侧;③像距>物距:v>u;④物体远离凸透镜(靠近焦点),像变大;(4)应用:放大镜2.当物体在焦距处时(u=f):不成像(折射光线平行);3.当物体在1~2倍焦距间时(f<u<2f):(1)光路图:如右图;(2)成像原理:光的折射;(3)成像特点:①倒立、放大、实像;②物像异侧:像与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③像距>物距:v>2f;(像在2倍焦距之外)④像与物体的移动方向一致;(物体向右移动,像也向右移动)⑤物体靠近凸透镜(靠近焦距处),像变大;物体远离凸透镜(靠近2倍焦距处),像变小;⑥像的移动速度大于物体的移动速度:物体移动一小段距离,像移动一大段距离;(4)应用:投影仪4.当物体在2倍焦距处时(u=2f):(1)光路图:如下图;(2)成像原理:光的折射;(3)成像特点:①倒立、等大、实像;②物像异侧:像与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③像距=物距:v=2f;(像也在2倍焦距处)5.当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时(u>2f):(1)光路图:如下图;(2)成像原理:光的折射;(3)成像特点:①倒立、缩小、实像;②物像异侧:像与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③像距<物距:f<v<2f;(像在1~2倍焦距间)④像与物体的移动方向一致;(物体向右移动,像也向右移动)⑤物体靠近凸透镜(靠近2倍焦距处),像变大;物体远离凸透镜,像变小;⑥像的移动速度小于物体的移动速度:物体移动一大段距离,像移动一小段距离;(4)应用:照相机。
【例题1】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物体距凸透镜10cm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B.当物体距凸透镜20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当物体距凸透镜35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D.当物体从距凸透镜20cm处远离凸透镜时,在凸透镜另一侧所成的像逐渐变大【答案】B【解析】解:A、当u=10cm时,u<f=15cm,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错误;B、当u=20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C、当u=3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故C错误;D、当物体从距凸透镜20cm处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增大,在凸透镜另一侧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凸透镜成像规律一、知识要点1、透镜成像规律: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口诀:(1)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2)物近像远像变大(实像),物近像近像变小(虚像);3、凸透镜成像实验:(1)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2)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使像完整地成在光屏中央);(3)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的可能原因:①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②蜡烛放在了一倍焦距内③光具座不够长(4)凸透镜破了一块(或遮住一部分)的后果;不影响像的完整性,像会变暗;(5)使光屏上的像变大或变小的方法:物近像远像变大。
4、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1)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工作,被照景物离照相机的距离应大于照相机镜头的二倍焦距;像成在胶片上,胶片离镜头的距离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要想使胶片上的人像大些,人离照相机的距离要近些,同时胶片离镜头的距离要调大些。
(2)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工作。
投影片(或幻灯片)上的图像是物,投影片(或幻灯片)离镜头的距离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成在屏幕上,屏幕离投影仪(或幻灯机)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
(3)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工作。
被观察的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必须小于焦距,才能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
(4)望远镜、显微镜也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5、眼睛人的眼睛是一个高精度的光学器官,相当于一个可以自动调焦的照相机,其中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人眼靠调节晶状体的厚度来获得清晰的像。
6、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
二、易错题精选1.判断以下结论是否正确(1)物体离凸透镜越近,成的像越大。
()(2)放大镜总能放大物体。
()(3)凸透镜成实像时,若物距大于像距,则一定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4)凸透镜成像时,如果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像,则一定是倒立的。
()(5)凸透镜成像时,如果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则一定是倒立的。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集结知识元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讲解1.物距u>2f时,像距f<v<2f,成倒立缩小实像,如图所示:2.物距u=2f时,像距v=2f,成倒立缩小实像,如图所示:3.成倒立放大实像时,物距f<u<2f,像距v>2f如图所示:4.物距u=f时,折射光线平行,不成像。
5.物距u<f时,成正立放大虚像,如图所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应用物距像距物像位置像的性质分界应用举例u>2f2f>v>f物像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相机、眼睛u=2f v=2f物像异侧等大、倒立、实像大小分界实验室测焦距2f>u>f v>2f物像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u=f*v=±∞不成像实虚分界构照平行光线u<f*v<0物像同侧放大、正立、虚像放大镜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1.“一焦分虚实”——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一倍焦距以外成实像。
2.“二焦分大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焦点除外);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
3.“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实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远离透镜,像逐渐变大。
4.“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成虚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也靠近透镜,像逐渐变小。
u、v、f三者的大小关系大小上看,成实像时:要么f<v<2f<u,要么f<u<2f<v,要么要么f<v=2f=u。
凸透镜成像动态变化根据之前学的口诀来判断: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对于普通光学照相机,拍摄的范围越小,则实像越大(比如同一个人的全身照和半身照相比,半身照所成的像比全身照)。
成实像时,由于比例关系,,物和像,谁离透镜远,谁就大,移动时,谁就运动得快。
也就是说“大——远——快”是一体的。
乙 丙;(5)大需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答案】(1)会聚;20.0;(2)像能够在光屏上呈现;投影仪;(3)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析】(1)凸透镜能够将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成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最小最亮的光斑处即凸透镜的焦点,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50.0cm﹣30.0cm=20.0cm;(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图乙中光屏上能够呈现出像,说明此像是实像;图乙中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3)保持蜡烛、光屏不动,向右缓慢移动凸透镜,直到光屏上又出现烛焰的像,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此时的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即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6.(2021青海)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2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30cm处沿主光轴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像变小,像距变小B.像变大,像距变大C.像变大,像距变小D.像变小,像距变大【答案】B【解析】凸透镜的焦距是12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30cm处沿主光轴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物距始终大于焦距,因此凸透镜成实像,由于物距减小,则像距变大,像变大。
7.(2021眉山)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如图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50cm刻线处,通过移动蜡烛和调节光屏的位置来进行探究实验。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蜡烛移到10cm刻线处,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B.将蜡烛移到45cm刻线处,光屏上呈现正立放大的虚像C.将蜡烛移到35cm刻线处,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D.将蜡烛从10cm刻线处移向40cm刻线处的过程中,光屏上呈现的像会变大【答案】D【解析】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50cm刻线处,A、将蜡烛移到10cm刻线处,此时的物距是:50cm﹣10cm=40cm,凸透镜焦距为10cm,则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B、将蜡烛移到45cm刻线处,此时的物距是:50cm﹣45cm=5cm,则物距小于焦距,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B错误;C、将蜡烛移到35cm刻线处,此时的物距是:50cm﹣35cm=15cm,物体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故C错误;D、将蜡烛从10cm刻线处移向40cm刻线处的过程中,物距减小,则光屏上呈现的像和像距都变大,故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