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篇——蚜虫
- 格式:docx
- 大小:249.05 KB
- 文档页数:5
甘蔗蚜虫一、为害特点群集于叶片背部中脉两旁,以刺吸式口器插于叶中吸食汁液,使蔗叶枯黄凋萎,并排泄蜜露于叶片上,导致煤烟病发生,降低甘蔗光合作用,使蔗株生长矮缩,糖分减少,还会影响宿根蔗的发株。
二、形态特征有翅成虫体长2.5毫米,头和胸黑褐色,腹和足黄褐色至墨绿色。
前翅前缘脉和亚前缘脉之间有灰黑色的翅痣。
触角5节,l~2节短而光滑,前胸背面中央有四角形大胸瘤。
无翅成虫体2.5毫米,头、胸、腹紧连在一起,触5节。
胸、腹背覆有棉絮状白色蜡质物。
腹部膨大,两侧各有一个明显的背孔。
前头有两个小角状突,触8节,第3节宽大。
有翅若虫胸部裸露,中间特别发达,两侧现有翅芽,腹背披纤维状白色蜡物。
三龄前触角4节,四龄触角5节。
无翅若虫胸腹部背面均披有棉絮状白色蜡物,触角4节。
三、发生规律和习性1、孤雌胎生繁殖,有群集于蔗叶背面取食和繁殖的习性,,虫多群聚于主脉两旁,少移动,一年可发生20个重叠世代。
各代历期随季节的变更而不同,气愠在20~30℃,相对湿度在70~90%,无翅若虫历期约13.5~18天,若平均连续超出30℃,绝对高温达40℃以上,有滞育现象,若虫期延长数天。
一般有翅若虫比无翅若虫的历期长。
2、有翅成虫飞翔能力强,寿命仅7~l0天,平均产仔14~15头。
有翅型主要发生于9月底至第二年6月,无翅型则整年发生,有三次迁飞盛期:第一次于6月,主要由越冬虫源繁殖起来的有翅成虫向大田迁飞扩散;第二次于8~9月的田间扩散;第三次于11月,由成熟的蔗株迁飞到越冬场所或秋植蔗田。
3、当雨量分散,气温较高,时晴时雨,天气闷热的季节,有利于甘蔗绵蚜虫繁殖扩散,每年以6月至10月繁殖最快,尤其是8、9月为害最烈。
四、防治方法1、3月前消灭越冬蚜群、防止迁飞。
2、在6月底至7月初春季有翅成虫迁飞末期和初生小蚜群刚建立时,对蔗田全面检查,用药物"挑治"。
推荐农药:抗蚜威,乐果乳剂,甲氰菊酯,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蚜虫病虫害防治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害虫,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防治蚜虫病虫害,农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本文将介绍蚜虫病虫害的特点以及有效的防治方法。
一、蚜虫病虫害的特点蚜虫是一种小型昆虫,体形细长,多为绿色或黑色,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它们以植物的汁液为食,通过口器针吸的方式取食,严重破坏植物的叶片和茎干。
蚜虫还具有传播病毒的能力,导致农作物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
二、蚜虫的监测和预警为了及时掌握蚜虫的发生情况和趋势,农民们可以采用以下监测和预警方法:1.视觉观察法:定期检查农田中植物的叶片和茎干,发现蚜虫的迹象及时进行处理。
2.黄板诱捕法:将黄色的胶板放置在农田中,蚜虫喜欢黄色,往往会被黄板吸引过来,从而可以及时发现蚜虫的密度和分布情况。
3.气象预警法:根据蚜虫的生物特性,结合气象数据,预测蚜虫的爆发期和高发期,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三、蚜虫病虫害的防治方法针对蚜虫的病虫害,农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引入天敌,例如蚜虫的天敌——瓢虫、凤蝶等。
这些天敌能够有效地控制蚜虫的繁殖和扩散,减少农作物的受害程度。
2.化学防治: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选择对蚜虫有效、对环境污染小的农药进行防治。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农民们需要注意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使用,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3.农艺措施:采用轮作制度,减少蚜虫对农作物的侵害。
合理使用有机肥料,增强农作物的抵抗力,减少蚜虫的发生和繁殖。
4.物理防治:采用喷淋、喷水等方式进行冲洗和清除蚜虫。
同时,农民们可以利用遮阳网、农膜等物理障栅来阻隔蚜虫的侵害,减少虫害的发生。
四、农业科技在蚜虫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新技术在蚜虫病虫害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1.遥感技术:通过使用遥感卫星观测和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监测到蚜虫的分布范围和繁殖情况,为精确施药提供依据。
2.基因工程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农作物的基因,在植物内部产生抗虫物质,降低蚜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花生蚜虫一、简介花生蚜虫,别名腻虫、蜜虫,同翅目蚜科。
二、为害特点在花生尚未出土时,蚜虫就能钻入土内在幼茎嫩芽上为害,花生出土后,多在聚集顶端心叶及嫩叶背面吸取汁液,受害后的叶片严重卷缩。
开花后主要聚集于花萼管及果针上为害,果针受害虽能入土,但荚果不成实,秕果多。
受害严重的花生,植株矮小,生长停滞。
猖獗发生时,蚜虫排出大量蜜露,引起霉菌发生,使花生茎叶变黑,甚至整株枯萎死亡。
三、形态特征成虫:成虫可分为有翅胎生雌蚜和无翅胎生雌蚜两种。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5~1.8毫米,黑色或黑绿色,有光泽。
触角6节,第l~2节黑褐色,3~6节黄白色,节间带褐色,第3节较长,上有4~7个感觉圈,排列成行。
翅基、翅痣和翅脉均为橙黄色,后翅具中脉和肘脉。
腹部第1~6节背面各有硬化条斑,第l节、7节各具腹侧突1对。
腹管细长,黑色,有覆瓦状花纹。
尾片乳突状,黑色,明显上翘,两侧各生刚毛3根。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8~2.0毫米,体较肥胖,黑色或紫黑色有光泽,体被甚薄的蜡粉。
触角6节,约为体长的2/3,第1、2、6节及第5节末端黑色,其余黄白色,腹部第1~6节背面隆起,有一块灰色斑,分节界限不清。
各节侧缘有明显的凹陷。
足黄白色、胫节、腿节端部和跗节黑色。
腹管细长,黑色,约为尾片2倍。
卵:长椭圆形,初产下为淡黄色,后变草绿色至黑色。
幼虫:与成蚜相似。
若蚜体小,灰紫色,体节明显,体上具薄蜡粉。
四、发生规律和习性1)发生代数因地而异。
山东、河北年生20代,广东、福建30多代。
主要以无翅胎生若蚜于避风向阳处的荠菜、苜蓿、地丁等寄主上越冬,也有少量以卵在枯死寄主的残株上越冬。
在华南各省能在豆科植物上继续繁殖,无越冬现象。
2)北方于翌春气温回升到10℃时开始活动,3月上中旬即繁殖为害。
先在越冬寄主上繁殖几代后,开始产生有翅蚜,迁移到附近的豌豆、刺槐、国槐等植物上为害,花生出苗后,即迁入花生田为害。
5月底至6月下旬花生开花结荚期是该蚜虫为害盛期。
蚜虫秋季的危害与防治
蚜虫秋季的危害与防治——蚜虫的品种很多,如:竹蚜虫,栾树蚜虫,桂花蚜虫,睡莲蚜虫等。
蚜虫是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春、夏、秋季节发生平常。
随着秋季气温的不断下降,部分蚜虫开始飞到寄主上准备越冬。
蚜虫常群居于植物叶子的背部、嫩茎或花瓣上,以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体内吸取汁液,致使被害叶片变黄,嫩叶细小变形,新芽枯萎,花朵扭曲变小。
另外蚜虫还分泌蜜露,从而诱发煤烟病,使植株布满煤烟,使其叶片发黄,皱缩畸形,不但影响园林植物的外观,而且使植株生长势衰弱甚至枯死。
秋季主要的蚜虫类害虫有毛白杨蚜、柏蚜、桃粉蚜、棉蚜、月季长管蚜、秋四脉棉蚜、黑毛蚜等。
蚜虫秋季的防治方法:
1、结合植物修剪,剪除有虫卵的枝条,以消灭虫源。
2、越冬前为蚜虫的产卵高峰期,可喷药防治。
如用1.2%苦•烟乳油800至1000倍液,或6%吡虫啉乳油3000至4000倍液,或5%啶虫脒乳油5000至6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至1000倍液,或2.5%敌杀死2500至3000倍液等进行叶面喷雾,喷时注意安全。
氧化乐果也是防治蚜虫的良药,但是氧化乐果对桃花、榆叶梅、贴梗海棠等蔷薇科植物可能产生药害,因此在园林植物上使用时要格外注意,尽量不用。
3、注意保护和利用各种天敌,如:七星瓢虫、食蚜蝇、草岭等
天敌,也是有效的防治方法。
天敌孵化盛期不要使用广谱农药。
4、每平方米用100克3%呋喃丹颗粒剂防治,或直接施于花灌木的根际处也能有效防治蚜虫。
蚜虫对庄稼的危害与防治蚜虫是农田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对庄稼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蚜虫对庄稼的危害和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蚜虫对庄稼的危害蚜虫是吸食植物汁液的害虫,主要以庄稼的嫩叶、嫩茎和花蕾等部位为食。
蚜虫的食欲旺盛,大量吸食植物的汁液会导致庄稼的养分流失,使植物生长迟缓,甚至出现萎黄、枯死等现象。
同时,蚜虫吸食庄稼的过程中会分泌出一种黏液,这种黏液会诱发病菌的滋生,对庄稼的病害防控产生了进一步的威胁。
此外,蚜虫还会导致农作物减产。
它们以大量吸食庄稼的汁液为生,不仅使植物体内的养分被消耗殆尽,还会由于蚜虫的大量滋生导致植株畸形,影响庄稼的正常生长和结果。
严重的情况下,庄稼的产量可能会大幅减少,给农民的经济收益带来巨大损失。
二、蚜虫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防治蚜虫的危害,农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对蚜虫进行生物防治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农田中常见的天敌包括瓢虫、蝴蝶和寄生蜂等,它们对蚜虫有较强的捕食能力。
农民可以通过合理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天敌的数量,控制蚜虫的滋生。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需要注意使用安全的农药,并按照正确的方式使用。
在农田发现蚜虫时,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以迅速控制蚜虫的数量。
但同时也要注意农药的使用量和喷洒时间,避免对庄稼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 农业措施:农民在种植庄稼时,可以采取一些农业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蚜虫的危害。
例如通过轮作、深耕和中耕等措施来破坏蚜虫的寄主环境,减少其滋生的机会;合理调整庄稼的密度,增加植株之间的距离,使蚜虫的传播受到一定的限制等。
4. 蚜虫监测:及时了解蚜虫的发生状况对于防治蚜虫至关重要。
农民可以通过定期巡视农田和设置黄板、黄碟等捕虫器具来监测蚜虫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蚜虫给庄稼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但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农民可以有效地减轻蚜虫对庄稼的损害。
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农业措施和蚜虫监测等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农田保持健康的生态环境,提高庄稼的产量和质量,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蚜虫
一、简介
蚜虫,别名腻虫、蜜虫,同翅目蚜总科。
二、为害特点
以成虫和若虫吸食大白菜汁液,导致被害叶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分泌的蜜露严重污染叶片,引起霉污病发生,使白菜失去食用价值;另外,还可传播病毒病。
三、形态特征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1.6—1.8mm,头部及胸部均黑色,腹部黄绿色至绿色,第1、2节背面及腹管后各有2条淡黑色横带,有时身上覆有稀少白色蜡粉。
复眼赤褐色,触角第3—5节均有感觉孔,但不排成一列。
额瘤不显著。
腹管较短,约与触角第5节等长,中后部稍膨大,末端稍有绕缩;无翅胎生雌蚜体长约l.8mm,全身黄绿色,稍覆白色蜡粉。
触角无感觉孔,额瘤及腹管似有翅蚜。
四、发生规律和习性
北方地区每年发生十余代,在南方达数十代;蚜虫没有木本寄主,在北方可
在秋白菜上产卵越冬;在南方可全年孤雌胎生,连续繁殖。
翌年春天3—4月卵孵化为干母,在越冬寄主上繁殖几代后,产生有翅蚜,向其他蔬菜上转移,扩大为害。
到晚秋,部分产生性蚜,交配产卵越冬。
萝卜蚜适应范围广,较低温度时,萝卜蚜发育也较快。
因此秋季发生为害较为严重。
五、防治方法
1、蔬菜收获后,及时处理残株败叶,铲除杂草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2、保护天敌昆虫如瓢虫、蚜茧蜂、食蚜蝇、草蛉等。
3、可采用下列杀虫剂进行防治:240g/L螺虫乙酯悬浮剂4000—5000倍液;10%烯啶虫胺水剂3000—5000倍液;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3000—4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蚜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引言:蚜虫是常见的一种害虫,其对农作物的危害极大。
本文将详细介绍蚜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蚜虫的危害1.1 直接危害蚜虫通过直接吸食植物的汁液,导致植物营养成分流失严重,甚至造成植物生长发育受阻。
1.2 传播病害蚜虫是一种重要的病媒介,会在其吸食汁液的同时将病菌传播给植物,导致植物患上多种疾病。
1.3 生殖能力强蚜虫繁殖能力极强,一只蚜虫可在短时间内产下大量子代,对农作物造成巨大的危害。
1.4 降低农作物品质蚜虫吸食植物汁液后,会导致植物叶片变黄,形成黄斑,严重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二、蚜虫防治方法2.1 农艺措施2.1.1 科学种植科学合理地选择品种,合理布局和调整种植结构,防止单一作物大面积连续种植,减少蚜虫滋生的机会。
2.1.2 忌口轮作通过忌口轮作,可以减少或消灭土壤中蚜虫的滋生源,有效减少蚜虫的侵害。
2.1.3 动物控制利用天敌对蚜虫进行控制,如鸟类、蝇类和蜻蜓等,可以有效减少蚜虫数量。
2.2 生物防治2.2.1 引入天敌引入蚜虫的天敌,如瓢虫、寄生蜂等,进行生物防治,可以控制蚜虫数量,达到减少蚜虫危害的目的。
2.2.2 利用微生物利用微生物进行防治,如使用诱杀剂、蚜虫尸体提取液等,可以有效控制蚜虫的繁殖和传播。
2.3 生物技术防治2.3.1 遗传改良通过遗传改良培育出抗蚜虫的农作物品种,提高植物的抗虫能力,减少蚜虫的侵害。
2.3.2 基因工程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农作物中,使其具有抗蚜虫的能力,从而实现长期抗虫的目的。
2.3.3 转基因技术通过转基因技术,制备抗虫蚜素等新型杀虫剂,可以针对性地对蚜虫进行防治,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
总结:蚜虫是严重危害农作物的害虫,其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直接危害、传播病害和降低农作物品质等方面。
为了有效防治蚜虫,可以采取农艺措施、生物防治和生物技术防治等多种方法。
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作管理和引入天敌,可以有效控制蚜虫的数量;同时,利用微生物和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防治,可以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
常见病虫害的症状识别病虫害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它们会给农民带来严重的损失。
了解常见病虫害的症状,可以帮助农民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下面是一些常见病虫害的症状和识别方法。
1. 病害1.1. 枯萎病: 枯萎病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由真菌感染引起。
其症状包括植物叶片枯黄、萎缩、枝干木质化,根部腐烂等。
感染植物可以通过观察植株的外观和叶片状况来识别。
1.2. 炭疽病: 炭疽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感染农作物的叶片和果实。
其症状包括黑色病斑出现在叶片、茎、果实等部位,病斑表面出现黑色粉末状孢子。
农民可以通过观察病斑的大小、形状和颜色来识别炭疽病。
1.3. 白粉病: 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感染叶片。
其症状包括叶片上出现白色粉末状物质,严重感染的植物叶片会干枯,收获量减少。
农民可以通过观察叶片表面的粉末状物质来识别白粉病。
2. 害虫2.1. 蚜虫: 蚜虫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它们以植物的汁液为食。
感染植物的症状包括植株叶片变黄、皱缩,蚜虫一般会聚集在叶片的背面。
农民可以通过观察植株叶片的状况和寻找蚜虫来识别蚜虫害。
2.2. 霉菌: 霉菌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会感染农作物的叶片和果实。
霉菌感染后,叶片和果实表面会出现黑色或灰色的霉斑,严重感染的果实会腐烂。
农民可以通过观察叶片和果实的霉斑来识别霉菌害。
2.3. 蛴螬: 蛴螬是一种以地下害虫,主要侵害土壤中的农作物根部。
感染农作物后,植株根部出现空洞和蛀蚀状况,严重感染的植株会死亡。
农民可以通过挖掘植株根部来识别蛴螬的存在。
3. 防治措施3.1. 病害防治: 针对病害,农民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如合理轮作、进行适当的病害防治,喷洒杀菌剂等。
3.2. 害虫防治: 针对害虫,农民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如增加天敌的数量,使用生物防治剂,采用合适的化学农药等。
3.3. 农事措施: 农民还可以通过改变农事措施来预防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如加强土壤管理、科学施肥、良好的灌溉管理等。
揭秘你所不知道的蚜⾍!蚜⾍的危害及繁殖⽅式每当谈起蚜⾍,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是病毒病,没错,它是引起植物病毒病的⼀⼤根源。
除了这个,你们对蚜⾍的了解还有什么呢?1、蚜⾍及其危害蚜⾍,俗称蜜⾍,属于半翅⽬。
为多态昆⾍,同种有⽆翅和有翅,有翅个体有单眼,⽆翅个体⽆单眼。
以成蚜或若蚜群集于植物叶背⾯、嫩茎、⽣长点和花上,⽤针状刺吸⼝器吸⾷植株的汁液(其实只要刺破植物细胞就⾏,由于细胞压⼒,植物汁液会⾃⼰顺着吸管流⼊它⼝中,是不是很省事呀),使细胞受到破坏,⽣长失去平衡,叶⽚向背⾯卷曲皱缩,⼼叶⽣长受阻,严重时植株停⽌⽣长,甚⾄全株萎蔫枯死。
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传播病毒病,这是最⼤的危害。
同时蚜⾍为害时排出⼤量⽔分和蜜露,滴落在下部叶⽚上,引起霉菌病发⽣(如煤污病),使叶⽚⽣理机能受到障碍,减少⼲物质的积累。
2、超强繁殖能⼒及不同季节不同繁殖⽅式蚜⾍之所以能成⽚成⽚危害,是因为蚜⾍的繁殖⼒很强,⼀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
雌性蚜⾍⼀⽣下来就能够⽣育。
⽽且蚜⾍不需要雄性就可以怀孕(即孤雌繁殖),想想好厉害呀。
⼀些种类的蚜⾍具有独特⽽复杂的⽣殖适应,另⼀些则相对简单。
这些适应包括有性和⽆性⽣殖,产卵或直接产出幼⾍(卵胎⽣),以及在⼀年中的不同时间在⽊本和草本植物之间转换。
在春季和夏季,蚜⾍群中⼤多数或全部为雌性,这是因为过冬后所孵化的卵多为雌性。
这时⽣殖⽅式为典型的孤雌⽣殖和卵胎⽣。
这样的⽣殖循环⼀直持续到整个夏季,⼤约20-40天能够繁殖多代。
因此⼀只雌⾍在春季孵化后可以产⽣数以亿计的蚜⾍。
到了秋天,蚜⾍开始进⾏有性⽣殖和卵⽣。
光照周期和温度的变化,或者是⾷物数量的减少,导致雌性蚜⾍开始产出雄性幼⾍。
雄性蚜⾍与它们的母亲在遗传上是等同的,只是少了⼀个性染⾊体。
这些蚜⾍可能缺少翅膀甚⾄⼝器。
雄性和雌性进⾏交尾后,雌性就开始产卵。
这些卵在度过冬季后,孵化出带翅膀或不带翅膀的雌性蚜⾍。
但是,在温暖的环境中,例如在热带或在温室中,蚜⾍可以数年⼀直进⾏⽆性⽣殖。
蚜虫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害虫,它们以植物的汁液为食,且繁殖速度快,给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蚜虫的危害,农民们采取了多种综合防治方法,以保护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蚜虫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以帮助农民们更好地防治蚜虫。
1. 生物防治方法通过利用天敌和寄生性昆虫来控制蚜虫的种群数量,可以有效地降低蚜虫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进天敌,如瓢虫和寄生性昆虫,来捕食蚜虫,以达到控制蚜虫种群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利用微生物来防治蚜虫,如利用病毒和真菌来感染蚜虫,达到杀灭蚜虫的效果。
2. 农艺措施通过合理的农艺措施,可以减少蚜虫的滋生和传播。
首先,选择抗性强的品种种植,能够降低蚜虫的侵害。
其次,定期清理田间杂草和病虫害受害植株,减少蚜虫的栖息地。
此外,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和间距,有助于增加农作物之间的空气流通,降低蚜虫的繁殖和传播。
另外,采用轮作和间作种植方式,能够打破蚜虫种群的连续生存环境,减少蚜虫的滋生和传播。
3. 机械防治方法机械防治方法主要通过物理手段来控制蚜虫的数量。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粘性黄板或白板捕捉蚜虫,将其粘附在板上,从而减少蚜虫的数量。
另外,还可以利用喷雾器喷洒水冲击蚜虫,或者利用高压水枪将蚜虫冲刷下来,以达到控制蚜虫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利用光线和声波等物理手段来驱赶和干扰蚜虫的生活。
4. 化学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蚜虫防治手段,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控制蚜虫的数量。
但是,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需要注意保护环境和农作物的安全。
首先,选择合适的杀虫剂种类和剂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其次,按照正确的施药方法进行喷洒,确保药剂均匀覆盖到植株叶面和蚜虫上。
此外,注意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避免在农作物开花期和结实期进行喷洒,以免对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蚜虫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包括生物防治、农艺措施、机械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
常见20种植物病虫害常见20种植物病虫害1. 蚜虫蚜虫是最常见的害虫之一,对植物叶片造成严重破坏。
它们以植物汁液为食,会导致叶片黄化、卷曲和凋落。
2. 白粉病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常见植物病害。
它会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白色粉末状的菌斑,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
3. 病病是由引起的一种植物病害。
它会导致植物的叶片出现黄化、叶片变形和果实畸形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植物死亡。
4. 白蚁白蚁是一种常见的木材和植物病虫害。
它们会以植物的根部和茎部为食,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5. 疫病疫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植物病害。
它会导致植物出现颜色变化、叶片干枯和死亡等症状。
6. 红蜘蛛红蜘蛛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害虫。
它们会在植物叶片上结网,并以植物汁液为食,导致叶片枯黄和凋落。
7. 斑点病斑点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植物病害。
它会在植物叶片上形成黑色、褐色或黄色的斑点,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凋落。
8. 金龟子金龟子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害虫,它们以植物根部为食,导致植物死亡或生长不良。
9. 毛虫毛虫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害虫,它们会以植物叶片为食,导致叶片被咬食或完全消失。
10. 螨虫螨虫是一种微小的植物害虫,它们以植物的细胞汁液为食,导致植物叶片变黄、卷曲和凋落。
11. 挖茎虫挖茎虫会在植物的茎部挖洞,导致植物的茎部和叶片出现枯萎、腐烂和死亡。
白蝗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害虫,它们以植物叶片为食,大量繁殖会导致植株迅速凋落。
13. 绿盲蝽绿盲蝽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害虫,会以植物的汁液为食,导致植物叶片发黄、卷曲和凋落。
14. 小地老虎小地老虎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害虫,它们以植物的根部为食,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和死亡。
15. 蚂蚁蚂蚁虽然不是直接的植物病虫害,但它们常常会带来其他虫害,如蚜虫和蚜虫卵。
16. 黄粉虱黄粉虱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害虫,会以植物汁液为食,导致叶片出现黄化、蜡状物质和凋落。
17. 花叶螨花叶螨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害虫,会在植物叶片上结网,并以植物汁液为食,导致叶片枯黄和凋落。
花卉常见病虫害1.虫害(1)蚜虫是一种青黄色的小虫,几乎为害所有花木。
春夏之间,常密集在月季、石榴、夹竹桃、菊花等新梢或花苞上。
用口器吸食液汁,造成嫩叶卷曲萎缩,严重时不仅影响生长、开花,还会使植株枯萎。
蚜虫一年可发生20—30代,卵能越冬。
防治方法:用40%乐果乳剂3000倍液(即3千克水加入1克乐果乳剂)喷洒;或25%亚胺硫磷乳剂1000倍液喷洒。
此外,还有两种简易方法防治:一是用香烟头5克掺水70-80克的比例,浸泡24小时,稍加搓揉后,用纱布滤去渣滓,然后喷洒;二是用1:200的洗衣粉水(皂液水),为提高效果可再加入几滴菜油,充分搅拌,至表面不见油花时用喷雾器喷施。
(2)刺蛾,俗称刺毛虫、痒辣子。
这种害虫咬食月季、白兰、牡丹、石榴、梅花、荷花、蔷薇等叶片。
受害严重时,不到几天整盆花卉的叶片就被吃光。
刺蛾专门潜伏在叶子背面,如不注意常被忽视。
一年中发生2代,6月上旬发生一次,6月下旬发生一次,10月中旬后就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如害虫少,危害轻时,可将受害叶片摘除,烧毁。
喷施90%晶体敌百虫1000—1200倍液(即1千克水加入敌百虫1克或多一点),或50%杀螟松乳剂500—800倍液。
(3)叶螨,又名红蜘蛛。
常为害杜鹃花、月季、一串红、海棠以及真柏、金橘、代代、仙人掌、龙柏等,其中杜鹃花、真柏受害最为严重。
叶螨虫体小,呈红色,肉眼很难看到。
喜在叶子背面吸取液汁,被害叶子发黄,出现许多小白点,不久枯黄脱落。
叶螨繁殖能力很强,一年可发生10余代,常在高温低湿的环境滋生。
防治方法:清除盆内杂草,消灭越冬虫卵。
为害时阳40%的乐果乳剂1000—1500倍液(即1千克水加入乐果1~1.5克),或用40%的三氯杀螨醇乳剂2000倍液喷洒,(4)天牛,又名蛀干虫、蛀心虫。
常为害葡萄、月季、杜鹃花以及桃、杏、梅等。
防治方法:剪去受害树干,捕捉消灭之。
或用小刀清除虫粪、木屑后,从蛀洞口注入氧化乐果1:50倍液,再用泥浆封住洞口。
园林常见病虫害园林常见病虫害引言一、松球虫松球虫是松树的主要害虫之一。
它在松树上寄生并繁殖,导致松树的生长受到抑制。
松球虫寄生在松针上并分泌毒素,导致松针变黄、脱落,进一步损害了松树的健康。
防治松球虫的方法包括选用抗病种植、定期清理落叶、松果和树皮,以及使用杀虫剂喷洒。
二、蚜虫蚜虫是园林中常见的害虫之一。
它们寄生在植物的嫩叶、芽和枝干上,通过吸食植物的汁液来获取养分。
蚜虫寄生的植物会出现叶片卷曲、叶片变黄、芽苞发育异常等现象。
防治蚜虫的方法包括喷洒杀虫剂、采用生物防治,如引入蚜虫的天敌等。
三、斑点病斑点病是园林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常见于植物的叶片上。
斑点病会导致植物叶片出现黑色或褐色斑点,严重的话会导致叶片枯萎和脱落。
防治斑点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清理病叶,避免病害扩散,以及使用防病剂进行喷洒。
四、白粉病白粉病是园林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影响叶片和花朵。
白粉病会在植物的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物,导致叶片和花朵变形,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防治白粉病的方法包括喷洒除草剂、选用抗病的植物品种,以及保持植物的通风和日照。
五、缢管虫缢管虫是园林中常见的病虫害之一,它会在植物的茎部和根部寄生,导致植物生长缓慢,枝条干瘪,甚至死亡。
防治缢管虫的方法包括喷洒杀虫剂,灌溉时加入防治虫害的药剂,以及定期清除病虫害的植物部分。
六、园林常见的病虫害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和美观性造成了威胁。
为了保护园林的健康和美观,我们应当密切关注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通过选择抗病虫害的植物品种、定期清理病虫害植物部分、喷洒杀虫剂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园林常见的病虫害。
常见20种植物病虫害常见20种植物病虫害:1.病虫害一:蚜虫症状:叶片卷曲、变黄、发黏防治措施:选择病虫害防治药物进行喷洒,适当调整温度和湿度。
2.病虫害二:白粉病症状: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状物防治措施:及时清除病叶,选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3.病虫害三:霉菌病症状:叶片出现褐色斑点防治措施:适当控制湿度,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4.病虫害四:潜叶蛾症状:幼虫在叶片内挖掘,导致叶片枯萎防治措施:定期检查,发现幼虫及时进行手工清除。
5.病虫害五:红蜘蛛症状:叶片出现小黄点,逐渐变为白色斑点防治措施:提高湿度,使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
6.病虫害六:蚜蝇症状:叶片表面出现小白点防治措施:使用黄色黏贴板吸引并捕捉蚜蝇。
7.病虫害七:螨虫症状:叶片变黄、卷曲,叶背面可见小白点防治措施:使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
8.病虫害八:跳蚤症状: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黄防治措施:使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
9.病虫害九:豆荚象症状:豆荚表面出现蛀洞防治措施:定期清理托叶,适当喷洒杀虫剂。
10.病虫害十:斑点病症状:叶片表面出现黑色或褐色斑点防治措施:定期清理落叶,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11.病虫害十一:茎腐病症状:植株茎部出现腐烂现象防治措施:控制湿度,洒播杀菌剂。
12.病虫害十二:蚕蛾症状:叶片被蛀食,植株逐渐枯萎防治措施:使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
13.病虫害十三:根腐病症状:植株根部出现腐烂现象防治措施:适度控制灌溉水量,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14.病虫害十四:叶斑病症状:叶片出现黄色或褐色斑点防治措施:及时清除病叶,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15.病虫害十五:青虫症状:叶片被蛀食,植株逐渐枯萎防治措施:使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
16.病虫害十六:花叶马铃薯线虫病症状:植株生长不良,薯块变得粘黏防治措施:合理轮作,使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
17.病虫害十七:脉络型斑点病症状:叶片上出现纹理状或斑点状病斑防治措施:定期清理落叶,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蚜⾍第六章蚜⾍类蚜类(Aphids)俗称“腻⾍”、“油旱”,是农林⽣产的重⼤害⾍,⾪属于同翅⽬(Homoptera),蚜科(Aphididae)。
蚜⾍以刺吸式的⼝器从植物组织中吸取汁液,造成植物营养损失,发育受阻,出现畸形⽣长、早衰、甚⾄死亡;蚜⾍排泄的蜜露覆盖在植物表⾯,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呼吸作⽤和蒸腾作⽤,同时,蜜露是众多植物病原菌的培养基,极易导致植物病害的流⾏,更重要的是,蚜⾍是多种植物病毒病的传播介体,由它传播的病毒病带来的危害甚⾄超过蚜⾍本⾝所造成的危害。
⽬前已知⾄少有159种蚜⾍可以传带植物病毒,居世界传毒昆⾍之⾸。
如桃蚜可以传播107种病毒病,棉蚜可以传播55种。
第⼀节蚜⾍的⼀般⽣物学特性⼀、多型多态现象蚜⾍具有多型多态现象(Polymorphism),蚜⾍多型多态是对环境条件的适应。
每个蚜⾍种类⾄少有两个型,有翅孤雌型和⽆翅孤雌型,有些种类具有很多型。
如⼀般全周期的蚜⾍有5个或6个型,即:⼲母、有翅孤雌蚜、⽆翅孤雌蚜、性母、雌性蚜与雄性蚜。
且有些种类的某些型本⾝⼜有多态现象。
⼲母(fundatrix)⽆翅或有翅,⼤多有翅,由受精卵直接孵化产⽣。
体形较圆、触⾓、⾜、尾⽚、腹管均较⽆翅孤雌蚜短。
⼲雌(fundatrigenia)即⼲母产⽣的下代。
多为⽆翅,营孤雌胎⽣,⽣活在越冬寄主上。
有翅孤雌蚜(alate viviparous femals)在⽆寄主转移的种类中,各有翅型在形态上很⼀致;但在有寄主转移的种类中,通常有两个在繁殖上和形态上不同的型。
⽆翅孤雌蚜(apterous viviparous females)形态与⼲母相异,⼲母的后代⽆翅孤雌蚜也有多态现象。
如蚜科中的许多种类,第2代(以⼲母为第1代)不同于第3代⽆翅蚜。
另外,棉蚜和⼤⾖蚜等在盛夏7~8⽉间,还会发⽣形态和习性都很独特的夏型⽆翅孤雌蚜。
性母(sexupara)在越冬寄主上产⽣性母,有翅或⽆翅,能产⽣⼆性蚜。
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繁殖最快植食性昆虫,也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
下面是园林绿化植物常发生的几种蚜虫:
1、月季长管蚜
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危害月季、蔷薇等蔷薇属植物
成、若蚜群集于新梢、嫩叶、花梗及花蕾上刺吸汁液,使新梢伸展和发育受到抑制,开花不正常,引起煤污病,影响生长和观赏。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0~20代,从4月上旬起开始危害嫩梢、花蕾及嫩叶,叶片反面有时盖满一层蚜虫;4月中旬起,有翅蚜陆续发生,被害株率和虫口密度都明显上升,5月中旬出现第一次繁殖高峰期,7~8月高温若连续下雨,虫口密度逐渐下降,9~10月份平均气温20度左右,出现第二次繁殖高峰,即5月和10月前后繁殖最快,虫口逐渐回升,繁殖最快,危害普遍严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秋后11月上旬割除10~15cm以上所有茎干并予以烧毁,减少越冬虫口。
2、生态防治:保护瓢虫、草蛉等天敌,让其发挥控制蚜虫的作用。
3、药剂防治--产品末将
2、桃粉芽
分布与危害:
分布北起黑龙江,男迄广东、广西,西至甘肃、宁夏、青海、四川、云南,东达沿海各省和台湾等地
危害桃、杏、榆叶梅、红叶李、碧桃、樱桃等
无翅胎生雌蚜和若蚜群集于树梢和嫩枝背吸汁危害,被害叶向背对合纵卷,叶片常有白色蜡状的分泌物为蜜露,常引起霉污病发生,严重时枝叶暗黑,影响植株生长和观赏价值。
生活习性:
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
华北年发生10余代,江西南昌1年发生20代以上,冬季以卵在桃、李、杏、梅等果树枝条芽腋和树皮的裂缝处越冬。
常数粒或数十粒在一起。
翌年桃树萌芽时卵开始孵化。
产生无翅胎生雌蚜,群集嫩梢新叶背面吸汁危害,5月大批有翅蚜出现,迁移至芦苇等禾本科杂草上危害,秋季迁回桃、李、梅等越冬寄主上,产生两性蚜,交配,产卵越冬。
防治方法:
1、生态防治:保护天敌,异色瓢虫、横斑瓢虫、大草蛉、丽草蛉等。
2、药剂防治--产品末将
3、棉蚜
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全国各地
危害扶桑、木槿、石榴、一串红、倒挂金钟、茶花、菊花、牡丹、常春藤、紫叶李、垂竹、夹竹桃、兰花、梅花、大丽花、紫荆、仙客来、鸡冠花、玫瑰等。
成虫、若虫群集在寄主的嫩梢、花蕾、花叶和叶背,吸取汁液,使叶片皱缩,生长不良,影响开花,并诱发煤污病,降低观赏价值。
生活习性:
1年发生20代,以卵在木槿、石榴等枝条上越冬。
翌年春3~4月孵化为干母,在越冬寄主上进行孤雌胎生,繁殖3~4代,4~5月产生有翅胎生雌蚜,飞到菊花、扶桑、茉莉、瓜叶菊或棉叶等夏寄主上危害,晚秋10月间交配后产卵,以卵越冬。
棉蚜是世界性害虫,已知寄主有300多种,可传播55种病毒,在花卉中有郁金香裂纹病毒、百合丛簇病毒及无病状病毒、美人蕉花叶病毒、锦葵黄化病毒、报春花花叶病毒、曼陀罗蚀纹病毒等。
防治方法:
1、生态防治:保护利用天敌,瓢虫、草蛉等。
2、药剂防治--产品巡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