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土中水的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第⼀章⼟的物理性质及分类第⼀章⼟的物理性质及分类1—1 概述⼟的定义:⼟是连续,坚固的岩⽯在风化作⽤下形成的⼤⼩悬殊的颗粒,经过不同的搬运⽅式,在各种⾃然环境中⽣成的沉积物。
⼟的三相组成:⼟的物质成分包括有作为⼟⾻架的固态矿物颗粒、孔隙中的⽔及其溶解物质以及⽓体。
因此,⼟是由颗粒(固相)、⽔(液相)和⽓(⽓相)所组成的三相体系。
第⼆节⼟的⽣成⼀、地质作⽤的概念地质作⽤--导致地壳成分变化和构造变化的作⽤。
根据地质作⽤的能量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内⼒地质作⽤和外⼒地质作⽤内⼒地质作⽤: 由于地球⾃转产⽣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的热能等,引起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以及地表形态发⽣变化的地质作⽤。
如岩浆作⽤、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
外⼒地质作⽤:由于太阳辐射能和地球重⼒位能所引起的地质作⽤。
它包括⽓温变化、⾬雪、⼭洪、河流、湖泊、海洋、冰川、风、⽣物等的作⽤。
风化作⽤--外⼒(包括⼤⽓、⽔、⽣物)对原岩发⽣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作⽤。
沉积岩和⼟的⽣成--原岩风化产物(碎屑物质),在⾬雪⽔流、⼭洪急流、河流、湖浪、海浪、冰川或风等外⼒作⽤下,被剥蚀,搬运到⼤陆低洼处或海洋底部沉积下来,在漫长的地质年代⾥,沉积的物质逐渐加厚,在覆盖压⼒和含有碳酸钙、⼆氧化硅、氧化铁等胶结物的作⽤下,使起初沉积的松软碎屑物质逐渐压密、脱⽔、胶结、硬化⽣成新的岩⽯,称为沉积岩。
未经成岩作⽤所⽣成的所谓沉积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风化、剥蚀、搬运及沉积--外⼒地质作⽤过程中的风化、剥蚀、搬运及沉积,是彼此密切联系的。
⼆、矿物与岩⽯的概念岩⽯--⼀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
矿物--地壳中天然⽣成的⾃然元素或化合物,它具有⼀定的物理性质、化学成份和形态.(⼀) 造岩矿物组成岩⽯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矿物按⽣成条件可分为原⽣矿物和次⽣矿物两⼤类。
区分矿物可以矿物的形状、颜⾊、光泽、硬度、解理、⽐重等特征为依据。
(⼆)岩⽯岩⽯的主要特征包括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三⽅⾯。
选择题(1)某砂土的最大孔隙比0.2max =e ,最小孔隙比5.0min =e ,天然孔隙比75.0=e ,则其相对密度r D 为( )(A )1.2 (B )0.83 (C )0.167 (D )5.0(2)土粒级配曲线越平缓,说明( B )(A )土粒均匀,级配不好; (B )土粒不均匀,级配良好;(C )土粒均匀,级配良好; (D )土粒不均匀,级配不好。
(3)砂类土的重要特征是( D )(A )灵敏度与活动度 (B )塑性指数与液性指数(C )饱和度与含水量 (D )颗粒级配与密实度(4)在地面上修建一座梯形土坝,则坝基的反力分布形状应为何种形式?( )(A )矩形; (B )马鞍形; (C )梯形。
(5)室内侧限压缩试验测得的e-P 曲线愈陡,表明该土样的压缩性( A )(A )愈高; (B )愈低;(C )愈均匀; (D )愈不均匀。
(6)前期固结压力小于现有覆盖土层自重应力的土称为( A )(A )欠固结; (B )次固结;(C )正常固结; (D )超固结。
(7)某饱和粘土层,厚度为h ,在满布荷载P 作用下固结(单面排水),当t=1a 时,固结度U=50%,若同样的饱和粘土层,在满布荷载2P 作用下固结,土层厚度为h/2,固结度U=50%时所需的时间为( )(A )t=1a (B )t=1/2a (C )t=1/4a (D )t=2a(8)土的抗剪强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土体中发生剪切破坏的平面,为最大剪应力作用面;(B )土体中某点作一平面,若该面积元上的σ和τ在应力坐标上位于两条强度线之间,则表示该点处于弹性状态,未达到极限平衡;(C )土体中发生剪切破坏的平面,其剪应力等于抗剪强度;(D )总应力强度线的内摩擦角ϕ总是大于有效应力强度线的内摩擦角ϕ'。
(9)提高挡土墙墙后的填土质量,使土的抗剪强度增大,将使作用于墙背的( )(A )主动土压力增加; (B )主动土压力减小;(C )静止土压力增加; (D )被动土压力减小。
土中水的运动规律土壤中的水分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水分运动规律是指水分在土壤中的流动和分布特征,了解土中水的运动规律对于合理地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下渗、上升和水分的水平运动。
下面将对这三种形式进行详细解释。
首先,下渗是指在降雨或灌溉等外界输入水分的作用下,水分由土壤表面逐渐向下渗透的过程。
下渗的速率与土壤的性质密切相关,包括土壤的渗透性、含水量和坡度等。
渗透性较强的土壤能够较快地将水分吸收并向下渗透,而具有较低渗透性的土壤则会形成水分渗透的阻碍。
其次,上升是指土壤中的水分由根系吸力和毛细作用等因素的作用下,逆向运动向土壤表面移动的过程。
植物根系的吸力和土壤毛细作用是上升的主要驱动力,它们能够克服重力和土壤水分的阻力,使水分从较深层次向上运动,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最后,水分的水平运动是指水分在土壤中沿着水势梯度从高水势区向低水势区移动的过程。
土壤水分的水势梯度是由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含水量分布所决定的,水分会沿着水势梯度向低水势移动。
水分的水平运动在土壤湿润和干燥的交界处较为明显,能够调节土壤中的水分分布,维持土壤的湿润程度。
影响土中水的运动规律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地形坡度、降雨量和植被状况等。
土壤类型和质地决定了土壤的渗透性和蓄水能力,影响了水分的下渗和水平运动;地形坡度对水分的下渗和水平运动有很大的影响,陡坡地的水分会迅速流失;降雨量的大小和分布影响了土壤中的水分储备和水分的下渗速率;植被状况能够通过根系吸力的作用促进水分的上升运动。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土中水的运动规律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可以根据土壤类型和质地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和灌溉量,以确保水分能够充分渗透到作物根区并被利用;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合理规划排水系统,避免水分的积聚和滞留,防止城市内涝的发生。
土力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1、土由哪几部分组成?土中水分为哪几类?其特征如何?对土的工程性质影响如何?
答:土体一般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部分组成(即土的三相)。
土中水按存在形态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液态水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结合水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自由水又分为重力水和毛细水)
特征:固态水是指存在于颗粒矿物的晶体格架内部或是参与矿物构造的水,液态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气态水是土中气的一部分。
影响:土中水并非处于静止状态,而是运动着的。
工程实践中的流沙、管涌、冻胀、渗透固结、渗流时的边坡稳定问题都与土中水的运用有关。
2、土的不均匀系数cu及曲率系数cc的定义是什么?如何从土的颗粒级配曲线形态上,cu和cc数值上评价土的工程性质。
答:不均匀系数cu反映了大小不同粒组的分布情况。
曲率系数CC 描述了级配曲线分布的整体形态,表示是否有某粒组缺失的情况。
评价:(1)对于级配连续的土:cu5,级配良好;cu5,级配不良。
(2)对于级配不连续的土:同时满足cu5和cc=1~3,级配良好,反之则级配不良。
3、说明土的天然重度、饱和重度、浮重度和干重度的物理概念和相互联系,比较同一种土各重度数值的大小。
答:天然重度、饱和重度、浮重度和干重度分别表示单位体积的土分别在天然、饱和、湿润、干燥状态下的重量,它们反映了土在不同状态下质量的差异。
饱和重度天然重度干重度浮重度。
粉土的最佳含水率粉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农业和环境科学等领域。
其中,粉土的含水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对土壤的工程性质、农作物生长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粉土的定义、含水率的意义、影响因素以及测量方法等方面来探讨粉土的最佳含水率。
我们来了解一下粉土的定义。
粉土是一种细颗粒土壤,其颗粒直径在0.002mm到0.075mm之间,介于粘土和砂之间。
它的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因此具有较强的持水性和保水性。
粉土一般呈现灰色或黄色,质地细腻,触感柔滑。
含水率是指土壤中所含水分的百分比。
对于粉土来说,含水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影响着粉土的工程性质和农作物的生长。
首先,粉土的含水率与其工程性质密切相关。
当粉土中含水率较高时,它的黏性和可塑性增加,容易发生流动和变形,对工程造成不利影响。
而当含水率过低时,粉土容易开裂,导致其强度和稳定性下降。
其次,粉土的含水率也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
过高或过低的含水率都会影响土壤中的氧气和养分供应,从而影响植物的吸收和生长。
粉土的含水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气候条件,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粉土含水率的主要因素。
在气温较高和降水较多的地区,粉土的含水率往往较高。
其次是土壤本身的性质,比如粉土的孔隙度和颗粒组成等。
孔隙度越大,颗粒越细,粉土的含水率就越高。
此外,土壤的排水性也会影响粉土的含水率。
排水性较差的土壤往往含水率较高。
测量粉土的含水率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它是研究和应用粉土的基础。
目前,常用的测量方法有重量法、容积法和电阻法等。
重量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测量土壤在不同含水率下的重量来计算含水率。
容积法则是通过测量土壤在不同含水率下的体积来计算含水率。
电阻法利用土壤的电阻特性来测量含水率,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粉土的含水率。
粉土的含水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对土壤的工程性质、农作物生长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工程和农业领域,合理控制粉土的含水率可以提高工程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土中水的运动规律土中水的运动规律土中水的运动规律是指在土壤中的水分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方式和规律。
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等领域而言,了解土中水的运动规律对于实现高效用水、科学灌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土中水的运动受到土壤的渗透性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水分的渗透性有差异,例如,沙质土壤的渗透性较好,而粘性土壤的渗透性较差。
当土壤中的含水量较低时,水分更容易渗透进入土壤。
然而,当土壤中的含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增加的水分会以多孔隙或毛细管的形式存储在土壤中。
因此,合理掌握土壤渗透性和含水量,有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其次,土中水的运动受到水分的压力和土壤孔隙结构的作用。
土壤中的水分存在一定的压力,使得水分向低压力区域移动。
此外,土壤的孔隙结构也会影响水分的流动速度和方向。
当土壤中孔隙较大、连通性好时,水分的运动速度相对较快;相反,当孔隙较小、连通性差时,水分的运动速度较慢。
了解土壤孔隙结构和水分压力,有助于科学排水、提高灌溉效果。
此外,土中水的运动还受到土壤的水分流动无序性和重力作用的影响。
土壤中的水分运动往往呈现无序性,存在较为复杂的渗流路径和流向。
水分在流动过程中受到土壤颗粒的摩擦、黏附力和重力的作用,这些因素会影响水分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安排灌溉方式和施肥间隔,有助于优化土壤中水分的分布和运动。
综上所述,土中水的运动规律与土壤的渗透性、含水量、水分压力、孔隙结构、无序性以及重力作用密切相关。
了解土中水的运动规律,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中的灌溉施肥、水资源管理等工作,实现高效用水、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水资源等目标。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当结合具体的土壤条件和需求,科学合理地利用土中水的运动规律,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中水的运动规律概述土中水的运动是地下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壤水分的分布和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土中水的运动规律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土中水的运动规律,包括水分在土壤中的渗透过程、水分的迁移与输送以及水分在土壤中的储存。
水分的渗透过程驱动力:毛细力和重力土壤中的水分向下渗透的过程主要受到两种驱动力的作用:毛细力和重力。
毛细力是由于土壤颗粒表面的毛细现象引起的,在细小土壤孔隙中,水分分子的作用力会使得水向上升或向下降。
重力是指因重力作用而使水分向下渗透。
孔隙度和土壤质地的影响水分的渗透过程受到土壤的孔隙度和质地的影响。
孔隙度是指土壤中的孔隙空间所占总体积的比例,决定了土壤的持水能力和透水性。
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种颗粒的相对含量和大小,影响土壤的孔隙结构和水分的渗透能力。
粘土质地的土壤孔隙较小,导致水分渗透速度较慢;砂质质地的土壤孔隙较大,使得水分能够较快地渗透。
饱和渗透和非饱和渗透水分的渗透过程可以分为饱和渗透和非饱和渗透。
饱和渗透发生在土壤中的孔隙充满水分的情况下,水分向下渗透的速度相对较快。
非饱和渗透则发生在土壤孔隙中既有空气又有水分的情况下,水分的渗透速度较慢。
在非饱和状态下,水分的渗透速度与土壤的毛细力有关。
渗透系数和渗透速率渗透系数是衡量土壤水分渗透能力的指标,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水分通过土壤垂直渗透的能力。
渗透速率则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水分通过土壤垂直渗透的实际速度。
渗透系数和渗透速率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或数学模型进行估算。
水分的迁移与输送饱和带和不饱和带在地下水埋藏层中,饱和带是指地下水完全填充土壤孔隙的区域,不饱和带是指地下水面以下的土层中同时存在水和空气的区域。
饱和带和不饱和带之间存在一条分界线,称为水位面,水位面上方是不饱和带,下方是饱和带。
土中水在饱和带和不饱和带之间的迁移与输送过程受到土壤水分势差的驱动。
土壤水分势差土壤水分势差是指不同位置处土壤水分的能量差别,是土壤水分迁移与输送的主要驱动力。
湿陷性及湿陷性黄土概念及特征介绍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
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
(这里所说的黄土泛指黄土和黄土状土。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也有的老黄土不具湿陷性)。
一、可能造成的危害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
二、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
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
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
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三、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70%,而粉土颗粒中又以0.05~0.01mm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小于0.005mm的粘土颗粒较少,占总重约14.28%,大于0.1mm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25mm的中砂颗粒。
从以下表1可见,湿润陷性黄土的颗粒从西北向东南有逐渐变细的规律。
土孔隙中的毛细作用,使水分逐渐集聚到较粗颗粒的接触点处。
同时,细粉粒、粘粒和一些水溶盐类也不同程度的集聚到粗颗粒的接触点形成胶结。
试验研究表明,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
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颗粒表面,特别是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处与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
液态水:土中液态水指存在于土体孔隙中的水,可分为自由水土中水的存在形式固态水:根据对土工程性质的影响,固态水可作为土矿物颗粒的一部分。
气态水:气态水作为土中气体的一部分。
(一)结合水1 、定义:粘土颗粒表面通常带负电荷,在土粒电场范围内,极性分子的水和水溶液中的阳离子,在静电引力作用下,被牢牢吸附在土颗粒周围,形成一层不能自由移动的水膜,这种水称为结合水,如图1-4所示。
(见武工大编P9,图2-8)2、分类在土粒形成的电场范围内,随着距离土颗粒表面的远近不同,水分子和水化离子的活动状态及表现性质也不相同。
根据水分子受到静电引力作用的大小,结合水分为强结合水定义:指紧靠粘土颗粒表面的水,颗粒表面的静电引力最强,把水化离子和极性水分子牢固地吸附在颗粒表面,形成固定层。
性质:近于固体,不能传递静水压力,具有极大的粘滞性、弹性和抗剪强度,熔点:105℃左右时。
当粘土中只含强结合水时,粘土呈固体状态,磨碎后呈粉末状态。
2).弱结合水定义:弱结合水位于强结合水的外围,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静电引力作用,占有结合水膜的大部分。
性质:呈粘滞体状态。
不能传递静水压力,但当相邻土颗粒水膜厚度不等时,水能从水膜较厚的颗粒移向水膜较薄的颗粒。
当土中含有较多的弱结合水时,即表现为高塑性、易膨胀收缩性、低强度和高压缩性。
结合水在土中的含量主要取决于土的比表面的大小。
要理解水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掌握土的工程性质。
例1:粘土矿物的颗粒细,比表面大,能大量吸附结合水。
结合水使粒间透水的孔隙大为缩小,甚至充满,导致粘性土透水性差。
另外,存在的结合水使颗粒互不接触,便具有滑移的可能;同时相邻土粒间的结合水因受颗粒引力的吸附,使粒间具有一定的联结强度,所以粘性土又具有粘性和可塑性。
例2:砂粒、砾石等,颗粒粗,比表面小,孔隙大,孔隙水中结合水的数量可忽略不计。
故粗粒土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土粒的形状、级配和排列方式(结构)。
(二)自由水:1.定义:指存在于土粒形成的电场范围以外能自由移动的水。
液态水:土中液态水指存在于土体孔隙中的水,可分为自由水
土中水的存在形式固态水:根据对土工程性质的影响,固态水可作为土矿物颗粒的一部分。
气态水:气态水作为土中气体的一部分。
(一)结合水
1 、定义:粘土颗粒表面通常带负电荷,在土粒电场范围内,极性分子的水和水溶液中的阳离子,在静电引力作用下,被牢牢吸附在土颗粒周围,形成一层不能自由移动的水膜,这种水称为结合水,如图1-4所示。
(见武工大编P9,图2-8)
2、分类
在土粒形成的电场范围内,随着距离土颗粒表面的远近不同,水分子和水化离子的活动状态及表现性质也不相同。
根据水分子受到静电引力作用的大小,结合水分为强结合水
定义:指紧靠粘土颗粒表面的水,颗粒表面的静电引力最强,把水化离子和极性水分子牢固地吸附在颗粒表面,形成固定层。
性质:近于固体,不能传递静水压力,具有极大的粘滞性、弹性和抗剪强度,熔点:105℃左右时。
当粘土中只含强结合水时,粘土呈固体状态,磨碎后呈粉末状态。
2).弱结合水
定义:弱结合水位于强结合水的外围,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静电引力作用,占有结合水膜的大部分。
性质:呈粘滞体状态。
不能传递静水压力,但当相邻土颗粒水膜厚度不等时,水能从水膜较厚的颗粒移向水膜较薄的颗粒。
当土中含有较多的弱结合水时,即表现为高塑性、易膨胀收缩性、低强度和高压缩性。
结合水在土中的含量主要取决于土的比表面的大小。
要理解水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掌握土的工程性质。
例1:粘土矿物的颗粒细,比表面大,能大量吸附结合水。
结合水使粒间透水的孔隙大为缩小,甚至充满,导致粘性土透水性差。
另外,存在的结合水使颗粒互不接触,便具有滑移的可能;同时相邻土粒间的结合水因受颗粒引力的吸附,使粒间具有一定的联结强度,所以粘性土又具有粘性和可塑性。
例2:砂粒、砾石等,颗粒粗,比表面小,孔隙大,孔隙水中结合水的数量可忽
略不计。
故粗粒土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土粒的形状、级配和排列方式(结构)。
(二)自由水:
1.定义:指存在于土粒形成的电场范围以外能自由移动的水。
2.性质:和普通水相同,有溶解能力,能传递静水压力。
3.分类:按自由水移动时所受作用力的不同,自由水可分为
1)重力水
定义:指在重力或压力差作用下,能在土中自由流动。
性质:一般指地下水位以下的透水土层中的地下水,它对土粒有浮力作用。
重力水直接影响土的应力状态,并应注意建筑物的防渗要求和基坑(槽)开挖时采取降(排)水措施。
2.毛细水
定义:指受到水与空气交界面处表面张力作用的自由水。
性质: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透水层中,毛细水上升高度对建筑物底层的防潮有重要影响。
当土孔隙中局部存在毛细水时,,使土粒之间由于毛细压力互相靠近而压紧(图1-5),土因此会表现出微弱的凝聚力,称为毛细凝聚力。
如这种凝聚力的存在,使潮湿砂土能开挖成一定的高度,但干燥以后,就会松散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