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氨基酸营养研究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53
功能性氨基酸营养研究进展首先,功能性氨基酸对肌肉合成的调节作用是研究的重点之一、特定的氨基酸,如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精氨酸和谷氨酰胺等,被发现可以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肌肉质量和力量。
这些氨基酸通过激活mTOR和MAPK信号通路,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节肌肉合成过程。
此外,功能性氨基酸还能减少肌肉蛋白质降解,提高肌肉蛋白质的稳态水平。
其次,功能性氨基酸对运动表现和恢复的影响也受到广泛关注。
一些研究指出,摄入特定的氨基酸能够增加运动耐力、改善运动表现,并减少运动后的肌肉疼痛和疲劳。
谷氨酸和精氨酸等氨基酸在乳酸代谢和能量供应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能够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和恢复能力。
此外,功能性氨基酸还能够调节运动后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减少运动过程中的氧化应激。
另外,功能性氨基酸在代谢调节和疾病预防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支链氨基酸在胰岛素的释放和作用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异常。
精氨酸则在氮代谢和尿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改善肝脏功能和降低血液中氨氮的含量。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功能性氨基酸的摄入具有防治高血压、肥胖症和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潜力。
最后,功能性氨基酸的营养策略和途径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一些研究发现,通过饮食改善或补充功能性氨基酸可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效果。
特定的脂肪酸、维生素和植物化合物可以影响氨基酸的转运和吸收,进而增强其活性和功效。
此外,功能性氨基酸在医学和运动营养中的应用也被广泛探索,如合理使用功能性氨基酸来改善运动训练的效果、增强老年人的肌肉功能、促进生长发育等。
综上所述,功能性氨基酸营养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涉及肌肉合成、运动表现、代谢调节和疾病预防等多个方面。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功能性氨基酸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以及实现功能性氨基酸的定量评估和个体化推荐。
此外,功能性氨基酸在不同种群和疾病状态下的应用也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功能性食品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性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功能性食品是指除满足基本的营养需求外,还具有一定的益处,能够预防和改善疾病,提高人体健康水平的食品。
它的研究与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它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功能性食品的研究进展功能性食品的研究涉及到多个领域,如生物学、营养学、食品科学、制药学等。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功能性成分的筛选和开发从天然提取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合成物等角度筛选和开发具有生理功能的成分,如多酚类、蛋白质、多肽、维生素、氨基酸、益生菌、膳食纤维等。
这些成分在食品中的添加,可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和生理功能,具有“两全其美”的效果。
2.功能性食品的制备技术研究针对功能性成分,研究不同的制备技术,包括固体分散、液相萃取、水解、发酵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取和纯化功能性成分,使其在食品中保持较好的生理功能。
3.功能性食品的生理学研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功能性食品中的功能成分进行了生理学研究,并推断其可能的作用机理,如抗氧化、调节免疫、降血脂、提高骨密度等。
4.功能性食品的临床研究在人体实验中,通过受试者吸收功能性食品成分,来观察其在人体内的生理效应与作用机制,以及其对某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以上研究方向的不断深入,为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二、功能性食品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功能性食品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以下几个方面是它的主要应用前景:1.降低慢性疾病风险长期以来,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和肥胖等慢性疾病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功能性食品中的多酚类、益生菌等成分具有很好的降低慢性疾病风险的作用,因此可以应用在慢性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
2.提高人体免疫力功能性食品中的维生素、氨基酸、多肽等成分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因此可以应用在免疫及感染性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
君德同创新品问世助推企业快速发展——氨基酸及其类似物与动物代谢调控研讨会暨新产品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晓影;晓蓉【期刊名称】《中国饲料》【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2页(P1-2)【作者】晓影;晓蓉【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本刊讯]3月24日,由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主办,北京君德同创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君德同创”)承办的氨基酸及其类似物与动物代谢调控研讨会以及新产品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嘉宾及参会代表近500人参加。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为大会致辞。
在致辞中,他首先对与会的专家、嘉宾以及参会代表表示诚挚的感谢与热烈的欢迎。
他回顾了君德同创10年发展历程:君德同创于2005年创建,创业初期(2005—2008年)可谓“历经坎坷,艰苦卓绝”;2009年,公司开始注重制度和文化建设,公司整体业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0年,公司引入禽料技术,进军肉鸡市场,此举成为公司快速发展的源动力之一;2011年,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公司业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12年,北京君德同创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固安新工厂正式开业。
……2015年,公司研究7年之久的胍基乙酸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肌源TM获得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
他认为,新产品是君德同创在畜禽生长肥育阶段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它将为我国饲料行业做出历史性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针对如何发挥功能性氨基酸潜能做了详尽的阐述。
他从功能性氨基酸的最新概念、功能性氨基酸与胎儿及新生动物生长的关系着手,详细讲解了功能性氨基酸与动物细胞内蛋白质周转的关系。
他认为,色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等功能性氨基酸对提升动物生长性能、改善动物情绪和行为,以及提高动物免疫机能具有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
他建议,在生产实践中必须重视非必需氨基酸在动物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特别是在配制低蛋白质日粮中更应引起重视。
▲氨基酸及其类似物与动物代谢调控研讨会现场▲君德同创董事长杨立彬(右5)同与会嘉宾共同开启新产品肌源TM的“破冰之旅”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朱伟云教授重点讲解了动物肠道菌群与动物氨基酸利用之间的关系。
功能性食品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浅谈功能性食品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饮食。
而在这其中,功能性食品因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预防的重要作用备受瞩目。
功能性食品的主要特点是含有一定的生物活性成分,这些成分能够对人体产生特殊的生理作用。
因此,随着对功能性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其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也日趋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功能性食品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一、生物活性成分的定义生物活性成分是指功能性食品中具有某种生物学和营养学功能,对人体有益的各种元素,如多糖、活性肽、生物碱等。
它们能在人体内起到一定的生理作用,如增强免疫力、降低血糖、降血压等。
目前,人们还在不断发掘新的生物活性成分,并研究其生理作用。
二、生物活性成分的鉴定方法对于功能性食品来说,生物活性成分的鉴定是十分关键的。
因为只有对这些成分的结构和性质有准确的认识,才能有效控制其质量,保证其效果。
目前,常用的生物活性成分鉴定方法有以下几种:(1)HPLC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功能性食品中鉴定生物活性成分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分离和检测生物活性成分,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到其结构和性质信息。
(2)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能够直接检测分子的质量和结构的化学分析方法。
通过对生物活性成分的质谱分析,可以得到其分子量、分子结构、分子式等信息。
(3)生物学检测法:生物学检测法是利用生物学方法(如动物实验等)检测生物活性成分的活性,从而确定其生物学效价和生物学机制的一种方法。
三、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随着功能性食品市场的日益壮大,对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也得到了更多关注。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研究机构对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下面就介绍一下近年来研究比较热门的几种生物活性成分。
(1)多糖类多糖类是一种由多个单糖分子组成的高分子物质,广泛存在于天然界中。
多糖类成分具有多种生理作用,如增强免疫力、抗肿瘤、降血脂等。
食品营养学课程论文功能性多肽的研究进展院系食品学院专业食品科学功能性多肽的研究进展1前言自1993年Nature杂志上发表了有关功能食品的文章以来,功能食品的概念迅速在世界范围普及开来[1]。
近年来随着广大消费者的保健意识增强,人们已认识到,癌、心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疾病与生活方式尤其是与饮食习惯有关,食品中有特定功效的营养性成分与非营养性成分,对抑制人体某些疾病的出现有一定的作用[2],加之中国的“医食同源”理论影响,人们开始寻找营养保健食品。
在此背景下,功能性多肽的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
功能性多肽是分子结构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一类化合物,是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片段,本身也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
这些活性多欣不仅具有营养作用,而且在体内还其有调节功能。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机体对多肽的吸收代谢速度比游离氨基酸快,生物活性肽吸收机制具有六大特点。
(1)不需要消化,直接吸收。
生物活性肽不会受到人体的促酶、胃蛋白酶、胰酶、淀粉酶及酸碱物质的二次水解,它以完整的形式直接进入小肠,被小肠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系统,发挥其功能。
(2)吸收快。
吸收进入循环系统的时间,如同静脉针剂注射一样,快速发挥作用(3)具有100%吸收的特点。
吸收时没有任何废物及排泄物,能被人体全部利用。
(4)主动吸收,迫使吸收。
(5)吸收时,不需要耗费人体能量,不会增加胃肠功能负担。
(6)起载体作用,它可将人所食用的各种营养物质运载输送到人体各细胞、组织、器官。
因此功能性多肽的生物效价和营养价值极高。
某些食品加工过程能浓缩活性多肽,这些活性肽不仅在营养上可作为必需氨基酸的来源[3],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体的多种机能如抗菌、降血压、降低胆固醇、抗血栓、抗氧化、促进矿物质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免疫等[4]。
通过对食物蛋白进行酶解或加工获得的生物活性肽成本低、安全性好、易于进行工业化生产,用生物活性多肽开发的保健食品前景也被看好,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食品中氨基酸的生物转化与功能性研究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有机物质,不仅作为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也参与了多种生物代谢过程。
而在食品中,氨基酸的存在及其相关的生物转化与功能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话题。
一、氨基酸的生物转化可以丰富食品的口感食物在经历消化吸收过程后,其中的氨基酸会经过一系列的生物转化过程。
这种生物转化不仅影响了食物的营养价值,也使其具备了更多的口感特征。
举个例子,大豆中的甜味氨基酸葡萄糖氨基酸,在发酵过程中可以被微生物转化为异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丰富的香味和酸甜味。
因此,发酵大豆制品如豆浆和豆腐,不仅具备了传统大豆的营养价值,还呈现了独特的风味。
二、氨基酸的生物转化与健康功效的关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氨基酸的生物转化与食品的健康功效密切相关。
例如,肉类中的谷氨酸可以通过微生物转化为麦角甾醇,进而发挥出一定的抗癌作用。
而海产品中的牛磺酸则被认为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能。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一些氨基酸经过生物转化后会生成一些活性肽,如乳果酪蛋白酶水解产生的龙肽和鱼胰蛋白酶水解产生的鱼胶粘酸肽。
这些活性肽具有抗菌、降血压、抗氧化等多种生理活性,因此在食品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三、利用发酵技术实现氨基酸的生物转化发酵技术作为一种常用的食品加工技术,可以实现氨基酸的生物转化。
以酿造酱油为例,其中的主要原料大豆蛋白质会被酿造过程中的微生物转化为氨基酸和活性肽,从而增加了酱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
此外,发酵还可以改善食品的保存性能。
食物中的氨基酸可以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产生酸性物质,从而构建了一种不利于细菌生长的环境。
这也是为什么发酵食品如酸奶和泡菜等可以具备较长保质期的原因之一。
四、氨基酸的生物转化对食品的质量评价氨基酸的生物转化不仅与食品的口感和健康功效有关,也可以作为一种衡量食品质量的指标之一。
例如,肉制品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被认为是评价产品新鲜度和保存性能的重要依据之一。
新鲜的肉制品通常含有较高浓度的游离氨基酸,而腐败的肉制品中,随着蛋白质分解生成了游离氨基酸,其含量也会增加。
营养与饲料NUTRITION AND FEED河南大台农饲料有限公司协办精氨酸对仔猪的营养调节作用及最新研究进展毛俊舟,王淑楠,彭 众,姜茂成(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扬州 225009)精氨酸(arginine,Arg)是一种功能性氨基酸,1886年,Schule等首次从羽扇豆幼苗提取物中分离出精氨酸,后来在哺乳动物的蛋白质中也发现了精氨酸。
仔猪早期断奶有助于提高母猪繁殖力,增加母猪的产仔数,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然而,新生仔猪处于幼龄阶段,早期断奶存在消化道功能紊乱、腹泻、饲料利用率低、生长缓慢等缺陷,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而精氨酸是哺乳仔猪的必需氨基酸[1]。
采食适量的精氨酸有利于恢复仔猪的生长性能,提高仔猪存活率,还能够增加仔猪肝脏热休克HSP70等蛋白的含量[2]。
除此之外,精氨酸在体内合成蛋白质、NO以及促进细胞分裂、伤口复原、免疫功能和分泌激素各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机体不可或缺的。
哺乳动物机体中几乎所有组织均可利用L-精氨酸合成胞浆蛋白和核蛋白[3]。
近年来,发现精氨酸可以通过NO途径参与机体的营养调控与免疫调节,故人们加大了对精氨酸的研究。
1 精氨酸的理化性质精氨酸是一种双性氨基酸,包含L-精氨酸和D-精氨酸两种形态。
生物体内常见的为L-精氨酸,是幼年动物的必需氨基酸之一,成年动物的条件性必需氨基酸。
在动物体内起营养、代谢及免疫功能的是L-精氨酸。
分子式为C6H14N4O2,比旋光度+26.9 ~27.9 ,相对分子质量为170.20,是白色斜片状(二水物)晶体或白色结晶性粉末。
熔点244 ℃,经水重解结晶后,于105 ℃失去结晶水。
其水解呈强碱性,可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
溶于水(15%,21 ℃),不溶于乙醚,微溶于乙醇。
天然精氨酸由于胍基的存在,呈碱性,易与酸反应形成盐,由瓜氨酸通过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ASS)及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SL)合成,这个过程需较大的能量,因为要将每一个分子合成精氨基需要将三磷酸腺苷(ATP)水解成一磷酸腺苷(AMP),即两个三磷酸腺苷需求量。
收稿日期:2023-07-12基金项目:福建省区域发展项目(2022N3009)作者简介:徐骏(1981—),男,硕士,研究方向为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通信作者:陆黎明(1980—),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饲用微生物和天然活性产物。
不同功能性氨基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徐骏1,吴兴群1,陆黎明2*(1.漳州大北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漳州363000;2.华侨大学先进碳转化技术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21)摘要:为探究不同功能性氨基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部分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35日龄左右健康状况良好、体重接近的杜×长×大断奶仔猪400头,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额外添加0.6%精氨酸、0.8%的谷氨酰胺、0.3%色氨酸和0.6%蛋氨酸,测定生长性能指标和血清抗氧化指标。
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6%精氨酸、0.8%谷氨酰胺、0.3%色氨酸和0.6%蛋氨酸可提升5%以上的平均日增重并降低料重比,且存在显著差异(P <0.05);色氨酸组腹泻率最低,为2.8%,差异显著(P <0.05)。
各试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提升(P <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 )也有提升,但差异不显著(P >0.05)。
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不同功能性氨基酸可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率,提高生长性能,对断奶仔猪抗氧化应激能力有一定的调控效果。
关键词:功能性氨基酸;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中图分类号:S81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084(2023)05-0048-04Effects of Different Functional Amino Acids on Growth Performance and Oxidative Stress of Weaned PigletsXU Jun 1,WU Xingqun 1,LU Liming 2*(1.Zhangzhou Dabeinong Technology Co.,Itd.,Zhangzhou 363000,Fujian China;2.Academy of Advanced Carbon Conversion Technology,Huaqiao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unctional amino acids on growth performance and partialblood antioxidant indexes of weaned piglets,a total of 400heads of weaned piglets which were in good health and had similar body weigh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ive treatment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was fed with basal diet,the experimental groups were fed with basal diet supplemented with 0.6%arginine,0.8%glutamine,0.3%tryptophan and 0.6%methionine,respectively.The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indexes and serum antioxidant indexes were measur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adding 0.6%arginine,0.8%glutamine,0.3%tryptophan and 0.6%methionine could increase daily weight gain and feed to weight ratio by more than 5%,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05).At the same time,the lowest diarrhea rate in tryptophan group was 2.8%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The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activity of each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P <0.05).The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was alsoDOI:10.20041/ki.slbl.2023.05.011添加剂世界Additive World功能性氨基酸是指除了合成蛋白质外还具有其他特殊功能的氨基酸,其不仅对动物的正常生长和维持是必需的,而且对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也是必需的[1]。
γ-氨基丁酸的生理功能及富集的研究进展
王姣姣;白卫东;梁彬霞
【期刊名称】《农产品加工·学刊》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γ-氨基丁酸是一种新型功能性因子,存在于谷物、水果、蔬菜和发酵食品中,是日常摄取的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但由于天然可摄取量很少,单一从食物中摄取很难发挥其功能性.所以其富集方法在食品保健业倍受关注.综述了γ-氨基丁酸的生理功能、富集技术等,旨在为GABA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总页数】4页(P40-42,45)
【作者】王姣姣;白卫东;梁彬霞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轻工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225;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轻工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225;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轻工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1.2+4
【相关文献】
1.谷物中γ-氨基丁酸(GABA)富集工艺的研究进展 [J], 蒋芮;李雅婷;欧阳鹏凌;宋立华
2.γ-氨基丁酸的生理功能和研究进展 [J], 冀林立;孟和毕力格
3.发芽糙米γ-氨基丁酸富集工艺的研究进展 [J], 张良晨;李东红;于淼;刘晓晶
4.γ-氨基丁酸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蒋彤; 徐慧; 贾丽娜
5.植物代谢法富集粮食中γ-氨基丁酸的研究进展 [J], 姜秀杰;许庆鹏;张爱武;曹冬梅;张东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功能性氨基酸和脂肪酸对增强母猪及仔猪生产性能的作用摘要:胎儿和新生仔猪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直接受到母猪营养和生理状态的影响。
由于母猪妊娠期间的限制性采食和泌乳期间的自由采食量较少,其机体处于分解代谢状态。
现行的限制性采食措施旨在控制母猪妊娠期间能量的摄入,但同时也导致用于胎儿和乳腺生长的日粮蛋白供应不足。
泌乳期间的自由采食量较少也会导致母体组织大量动员。
具有特殊功能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的供给可以通过调整主要代谢途径以增强妊娠和泌乳期间母猪的生产性能。
这些营养物质包括精氨酸、支链氨基酸、谷氨酰胺、色氨酸、脯氨酸、共轭亚油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它们可以提高受胎率、胚胎发生和形成、血流量、抗氧化剂活性、食欲、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起始、免疫细胞增殖和小肠发育,从而可以改善母猪繁殖性能,提高胎儿和新生仔猪的生长性能和健康。
日粮中功能性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添加对母猪以及仔猪的营养、健康和生产性能的最优化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氨基酸,脂肪酸,生长,健康,新生,仔猪,繁殖,母猪引言妊娠和泌乳期间母猪的营养和生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胎儿和新生仔猪的生长性能和健康。
遗传学上的改良已经使现在的母猪处于高产状态,且其后代的生长速度也很快。
但是,妊娠母猪现行的限制性采食措施减少了胎儿生长阶段的养分利用率,特别是在妊娠中后期(Ji等, 2005; Kim等, 2005)。
另外,泌乳期间自由采食量的降低会导致母猪乳汁中营养物质的减少(Zijlstra等, 1996; Bressner等, 2000; Kim等, 2004),因此会使母体组织大量动员(Dourmad等, 1994; Kim和Easter, 2003)。
母体处于分解代谢的状态不但可能会损伤胎儿和新生仔猪的生长,也可能增加它们的发病率和死亡率(Wu等, 2006)。
该潜在的机制还未完全了解,但可能涉及到功能性氨基酸和脂肪酸利用率的下降。
这些营养物质不仅对动物的正常生长和维持需要是必需的,而且对于许多具有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合成也是必不可少的(Uauy和Castillo, 2003; Wu和Self, 2005)。
功能性食品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引言: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和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功能性食品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功能性食品指具有某种特定的生理功能,能够改善人体健康或降低患病风险的食品。
而生物活性成分是功能性食品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重要组分。
本文将对功能性食品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生物活性成分的定义和分类生物活性成分指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可以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
根据其来源和作用方式,可以将生物活性成分分为天然产物和合成产物两种。
1. 天然产物:来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自然界的物质,如多酚类、多糖类、蛋白质、胺基酸等。
2. 合成产物:通过化学合成手段得到的成分,如人工合成的维生素、氨基酸等。
二、功能性食品中常见的生物活性成分1. 多酚类物质多酚类物质是功能性食品中最常见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
例如,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葡萄皮中的白藜芦醇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炎等功效。
2. 多糖类物质多糖类物质在保健食品和药物中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枸杞中的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和抗衰老等作用;灵芝中的多糖则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和抗炎等功效。
3. 益生菌益生菌是功能性食品中的重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改善消化功能等作用。
常见的益生菌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4. 蛋白质和氨基酸蛋白质和氨基酸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成分。
一些功能性食品中添加了富含特定氨基酸的鱼肉或鱼类提取物,具有降低血压、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等作用。
三、功能性食品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1. 提高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效率研究人员利用超声波、微波等物理方法以及酶解、酸解等化学方法,提高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效率,并减少提取过程中的损失。
2. 优化制备工艺通过不同的制备工艺,可以改变生物活性成分的性质和稳定性,提高其生物利用率。
如利用微胶囊技术制备功能性食品,可以有效保护生物活性成分,延长其释放时间。
功能性成分γ—氨基丁酸的分离与提纯研究现状作者:刘帅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7期摘要:本文主要归纳了我国目前氨基酸的主要分离提纯方法及研究现状,特别总结了发芽糙米及植物中功能性成分(γ-氨基丁酸)GABA的分离和提纯,对今后的发展前景做出展望,为GABA的分离提纯、应用进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做了综述。
关键词:氨基酸;γ-氨基丁酸;分离;提纯目前,我国对氨基酸的分离提纯还仅限于传统的方法,而对新方法的研究中,还存在无法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等问题,因此使用不多。
本文主要归纳了我国目前氨基酸的主要分离提纯方法。
1氨基酸分离提纯研究现状目前,对氨基酸采用的分离提纯的步骤都比较程式化,通常为原料→预处理(加热、调pH、絮凝)→分离(离心、过滤、压滤)→初步纯化(沉淀、吸附、离子交换、萃取、电渗析)→高度纯化(超滤、吸附、结晶、重结晶)→成品加工(干燥、分装)[ ],而提取和精制的方法主要有沉淀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膜分离法、萃取法和结晶法。
1.1沉淀法研究现状沉淀法当中分为特殊试剂沉淀法与等电点沉淀法,特殊试剂沉淀法是用于某些氨基酸可以与一些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结合,形成结晶性衍生物沉淀,利用这种性质向混合氨基酸溶液中加入特定的沉淀剂,GABA使目标氨基酸与沉淀剂沉淀下来,GABA从而与其他氨基酸分离。
特殊沉淀法虽然操作简单、选择性强,GABA但是沉淀剂回收困难,GABA废液排放污染加剧,残留沉淀剂的“毒性”较大,食品级和医药级的氨基酸不能采用此法提取。
目前,GABA国内味精厂都采用等电点沉淀法使谷氨酸从发酵液中粗结晶出来。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从生产半胱氨酸的废母液中回收胱氨酸。
1.2离子交换法研究现状离子交换法仅仅是利用各种氨基酸等电点的差异,GABA因此只有当混合氨基酸之间的等电点相差较大时才能较好地分开。
现有的离子交换剂主要有离子交换树脂和离子交换纤维两大类。
离子交换法中离子交换树脂研究较为成熟,GABA提取氨基酸处理量大,GABA成本低,GABA操作条件容易控制。
中国氨基酸生产现状及研究热点一、氨基酸生产现状氨基酸是构成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广泛应用于畜禽饲料、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
中国是全球氨基酸生产最大的国家之一,尤以谷氨酸、赖氨酸、赖氨酸钙、赖氨酸甘氨酸盐等产品产量居全球前列。
1.主要生产企业:中国氨基酸行业竞争激烈,主要企业有新农肥、中粮生化、中建八局、金正大等。
其中,新农肥是中国最大的氨基酸生产企业,其产品谷氨酸的市场份额约为50%。
2.主要生产技术:中国氨基酸主要采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产,包括微生物菌种选育、发酵过程控制、提取、精制等环节。
同时,还广泛采用反应器生产工艺、蒸发浓缩工艺、结晶工艺等附加工艺提高产能。
3.行业市场前景:当前,中国氨基酸市场需求旺盛,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们对蛋白质营养的需求逐渐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畜禽养殖和饲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氨基酸需求急剧增长。
随着中国养殖行业的规模化、产业链的完善化,氨基酸市场空间仍有巨大发展潜力。
二、氨基酸研究热点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提高生产效率,中国氨基酸行业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菌种改良与筛选:菌种是氨基酸发酵生产的核心,通过菌种改良和筛选,提高菌株的产量、产率和稳定性,减少能源和原料的消耗,同时降低废水处理和废气处理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2.发酵工艺优化:发酵工艺是氨基酸生产的重要环节,通过控制发酵温度、pH值、酶活性等因素,优化发酵过程,提高氨基酸的产量和纯度。
目前,新型发酵工艺如固态发酵、接触式发酵等逐渐得到应用。
3.提纯工艺改进:氨基酸提纯是产业化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目前主要采用离子交换、凝胶过滤、逆流吸附等技术。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型的提纯工艺,例如膜分离、超滤等技术,以提高氨基酸的纯度和产量,并降低生产成本。
4.新产品研发:随着人们对蛋白质营养需求的增加,以及化妆品、保健品市场的扩展,氨基酸研发的重点也逐渐从传统的谷氨酸、赖氨酸等产品向特殊氨基酸(如精氨酸、脯氨酸等)和功能性氨基酸转变。
原创2016-09-05DDC殷继勋《抗菌肽的研究进展和饲用展望》汪以真教授浙江大学1.为什么关注抗菌肽:近些年来,畜产品中的抗生素药物残留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已经严格限制将抗生素作为保健和促生长剂添加到畜禽饲料中,有的甚至禁止任何抗生素的使用,因此,寻找安全高效的抗生素替代品就显得十分重要,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抗生素时代的思考:中草药、益生菌、酶制剂、有机酸、精油、抗菌肽等。
其中抗菌肽可能是有潜力的抗生素抗生素替代品。
2.什么是抗菌肽:2.1抗菌肽认识误区:误区1:抗菌肽是“万能的”,可以完全替代抗生素,独特的破坏细菌细胞膜的机制,不易产生耐药性。
误区2:抗菌肽不能替代抗生素,抗菌肽也会产生耐药性,且缺乏抗感染作用。
误区3:抗菌肽主要起杀菌作用,抗菌肽支队有害菌具有杀灭作用,对有益菌无影响。
误区4:具有抗菌活性的小肽都是抗菌肽。
2.2抗菌肽定义:别名宿主防御肽,抗菌肽是由基因编码的、存在与生物有机体中的一类先天免疫分子。
成熟抗菌肽一般包含10-50个氨基酸残基、带正电荷、疏水性残基比例大于30%。
3.抗菌肽的生物学功能:杀菌功能、免疫调节功能、屏障保护功能。
4.抗菌肽的作用机制:抗菌机制、免疫机制、屏障机制。
4.1抗菌机制:破坏细胞膜结构的抗菌机制(桶板模式、地毯模式、环状孔模式)、抗菌肽一起细菌形态的改变(大肠杆菌)、作用于细胞内靶点的杀菌机制、胞内作用机制(胞内作用机制可能使得细菌产生一定的耐药性)4.2免疫机制:通过抑制某个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的发生,提高动物免疫。
4.3屏障机制:通过试验表明抗菌肽能够缓解大肠杆菌感染而导致的小鼠肠道通透性升高;抗菌肽能够改善感染导致小鼠肠道绒毛及微绒毛形态受损、抗菌肽通过促进Rho GTPase家族Racl活化增强肠道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
5.抗菌肽的吸收、代谢和稳定性:5.1通过荧光标记方法研究表明:抗菌肽PR-39不能透过上皮细胞;经灌胃的抗菌肽PR-39不能以完整形态被小鼠肠道吸收(但不能表明所有的抗菌肽都不能被吸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工艺改变可以做到能够被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