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河蟹、龙虾、鳜鱼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203.04 KB
- 文档页数:3
鳜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鳜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是一种创新的养殖方法,它结合了生态学和养殖学的原理,旨在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保护环境。
本文将详细介绍鳜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的原理、优势以及实施方法。
一、鳜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的原理鳜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通过合理的养殖管理措施,使养殖环境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这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水质管理:鳜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注重水质的管理和保护。
通过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及时调整养殖水体的水质,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稳定。
1.2 养殖底泥处理:底泥是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物,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对水质造成污染。
鳜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采用生物底泥处理方法,通过添加特定的微生物,分解底泥中的有机物质,减少底泥对水质的影响。
1.3 生态调控:鳜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注重生态平衡的调控。
通过合理配置养殖物种的比例和数量,控制食物链的平衡,减少疾病传播和竞争,提高养殖效益。
鳜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相比传统养殖方法具有以下几个优势:2.1 提高养殖效益:鳜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通过优化养殖环境和管理措施,提高了养殖物种的生长速度和养殖密度,从而提高了养殖效益。
2.2 降低环境污染:鳜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注重水质管理和底泥处理,减少了养殖废水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保护了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2.3 降低疾病发生率:鳜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通过生态调控,减少了养殖物种之间的竞争和疾病传播,降低了疾病的发生率,提高了养殖的稳定性。
三、鳜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的实施方法鳜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养殖池塘的选择:选择适宜的池塘进行养殖,要考虑水源、水质、土壤等因素,确保养殖环境的稳定和良好。
3.2 养殖物种的选择: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条件,选择适合鳜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的养殖物种,如鳜鱼、虾等。
3.3 养殖管理措施:制定科学的养殖管理方案,包括饲料投喂、水质监测、疾病防控等,确保养殖过程的顺利进行。
虾蟹鳜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规程一、引言虾蟹鳜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水域资源的养殖模式,通过合理的生态环境设计和管理,实现虾、蟹和鳜鱼的优质养殖。
本规程旨在指导养殖者科学、高效地开展虾蟹鳜池塘生态养殖,提高养殖效益,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二、基本原理虾蟹鳜池塘生态养殖技术以塘为基本单位,通过合理配置虾、蟹和鳜鱼的养殖密度,利用生态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过程,实现养殖生物之间的协同生长和资源循环利用。
三、池塘设计与建设1.池塘选址应选择水质优良、土壤适宜、排水便利的地点。
2.池塘规模应根据养殖规模和养殖品种确定,充分考虑水质和养殖密度的要求。
3.池塘形状宜规整,底部宜平整、无障碍物和杂草。
4.池塘应设置合理的进水和排水系统,保证水质的流通和稳定。
四、生态环境调控1.池塘水质调理:根据养殖物种的需求,合理调节水体的pH值、溶解氧含量、温度和浊度等指标。
2.池塘底泥管理:定期清理底泥,保持池塘底部的通气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
3.水草和微生物管理:适量添加水草和微生物,促进水质的净化和氮循环。
五、养殖管理1.养殖种苗选择:选择健康、生长快、适应性强的虾、蟹和鳜鱼种苗。
2.养殖密度控制:根据养殖物种的需求和池塘的承载能力,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3.饲料投喂:根据养殖物种的生长发育阶段和需求,科学合理地投喂饲料,避免过度投喂和浪费。
4.疾病防治:定期检查养殖物种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防止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六、养殖效益评估1.养殖周期内的产量评估:根据养殖物种的生长速度和养殖密度,预估养殖周期内的产量。
2.养殖成本评估:综合考虑池塘建设、种苗采购、饲料投喂和管理等成本,评估养殖的经济效益。
3.养殖技术改进:根据养殖效益评估结果,不断改进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和经济效益。
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池塘养殖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养殖物种的密度,避免过度养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环境污染。
2.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及时调整养殖管理措施,保持池塘生态平衡。
池塘河蟹套养鳜鱼养殖技术概述池塘河蟹套养鳜鱼是一种利用生态养殖方法的养殖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利用鳜鱼吃掉蟹苗控制蟹苗数量,同时利用蟹苗的代谢底物来增加水质有机物,提高鳜鱼的生长速度。
整个养殖过程中,池塘内的生物将构成一个良性循环体系,为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提高了养殖效益。
建设池塘准备1.深度与面积:这种养殖方式适合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的场地,深度至少为1.5米。
一般而言,大型池塘会有更好的养殖效果。
2.排水口与进水口:池塘需要有排水口进行污水排放,同时还要有进水口来维持水位。
确保这两个部分的通畅。
3.基础设施:在池塘周围必须有基础设施,保证整个养殖过程的正常进行。
物种选材1.鳜鱼:长得相对最大的鳜鱼品种,入池开始生长后,体长可以三个月一倍左右。
鳜鱼是散养,可以利用风景池、水库等水域中放生为基础,往往是配合其他的淡水养殖,例如鱼苗、虾蟹、鱼苗等其他水产品养殖,来提高养殖效益。
2.蟹苗:选用的是大小均匀的螃蟹仔,每亩池塘用量为3-5万只。
池水处理1.水井:从井中取出池子的水,提高净水效果。
2.草遮:将池中央及池塘上部分草木遮住,可使池塘光线适中,有利于有机物的代谢和细菌的生长。
3.水草:待鱼苗放入后加入适量水草,为鱼苗提供生长空间,对水质也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4.氧气系统:鳜鱼属肉食类,鱼尾巴肌肉油脂含量高,氧气需要量大。
加设一台或两台氧气机,进行保氧作用。
饲料配出池塘河蟹套养鳜鱼的饲料成分:酱油麸、玉米麸、棉籽饼、花生饼、蛋白粉、鱼粉等,按比例进行配合。
经营水质管理控制养殖密度,及时排泄池底淤泥,定时配合鱼虾蟹苗投放及养殖基地的底泥吸附物等,来维持水质平衡。
饲料管理1.投喂:在节气上采用“量、质、时”三管齐下,保证投饵量适中,不浪费,鱼类能充分消化,排泄尽。
2.品质:选用含量高、A等品质鲜艳的饲料,建议选用原料含量在50%-80%之间的中低档次饲料为主,以维持鱼的生长速度、健康状态和饵料的经济效益之和。
虾蟹鱼生态高效混养技术摘要池塘龙虾、河蟹和鳜鱼生态高效混养,养殖效益显著,从池塘条件、种苗放养、日常管理、捕捞等方面总结了该混养模式的相关技术,以期为水产养殖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龙虾;河蟹;鳜鱼;混养;高效;养殖技术虾蟹鱼生态高效混养是利用生物共生互补原理,在同一养殖水域中,通过实施合理投放、正确管理、适时捕捞等相应的技术和养殖措施,使养殖品种保持最适宜生长和发育的状态,实现减少病害发生、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一种养殖模式。
2007~2008年,笔者参与了池塘龙虾、河蟹和鳜鱼生态高效混养生产操作,该模式在全椒县短短2年多时间里,由起初的4.0hm2养殖面积迅速扩大到533.3 hm2,产龙虾1 950kg/hm2左右(规格为50~125g/只)、河蟹900 kg/hm2左右(规格为100~200g/只)、鳜鱼225kg/hm2左右(规格为500~700g/尾)以及其他鱼类1 500kg/hm2以上,养殖效益高达52 500元/hm2左右。
在众多的池塘养殖业模式中,该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推广价值。
现将相关技术总结如下:1池塘条件1.1池塘修建池塘须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符合NY5051标准。
进排水系统分开;底质以壤土为好;池水适宜pH值为7.0~8.5,溶解氧在5mg/L以上。
一般每口池塘在0.33~1.00 hm2较为适宜,池埂夯实整平,宽为1.5m、高为2.0m,坡比为1∶3。
距池埂内侧1m外开挖宽2~3m、深0.5~0.8m的环沟,最低端位于出水口的位置。
进排水用PVC管,管口用滤网罩住。
老塘塘口冬季要抽干池水清淤,淤泥厚度以10~15cm为宜,并冻晒一段时间。
1.2防逃设置由于龙虾、河蟹具有逃逸的习性,因此,沿塘埂四周,要用厚塑料薄膜围建防逃墙,每隔1m左右用细竹竿为支柱挂膜,薄膜的下端埋入土内20cm,上端高50cm以上;也可以用钙塑板或硬塑板等表面光滑的材料来防逃,但注意拐角处做成弧形,接口处要光滑,避免虾蟹逃逸。
螃蟹池生态高效套养技术运用池塘生态学原理,在河蟹池内套养鳜鱼、青虾、黄颡鱼等优质水产,可以充分利用池塘水体,挖掘水体生产潜力,提高蟹池养殖综合效益。
1、池塘准备池塘面积10~30亩,坡比为1:2.5~3,保水性好,不渗漏,池底平整,以沙底或泥沙底为好。
水深1,/1.5米,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池塘四周设防逃设施。
蟹种放养前1个月清淤,加高加固池埂,彻底曝晒池底,每亩用生石灰150~200公斤消毒。
2、种植水草池塘清整完毕后,进水20~30厘米,进水口设置60目的筛绢网,防止野杂鱼进入。
待水温逐步回升后种植水草,品种主要有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等沉水植物。
轮叶黑藻、伊乐藻采取切茎分段扦插的方法,每亩栽草量10~15公斤,行距1~1.5米,栽插于深水处;苦草用种子播种,将种子与泥土拌匀,在浅水处撒播或条播,每亩用量100克左右。
全池水草覆盖率在50%~60%。
3、培育饲料鱼蟹池如果套养鳜鱼等肉食性鱼,种植水草后,即可放养一些繁殖快的二冬龄鲫鱼。
每亩选择性腺发育良好、无病无伤的鲫鱼亲本2~3组,用3%食盐水消毒5分钟,放入水草较多的水域让其自然繁苗,为鳜鱼等肉食性鱼下塘后提供适口饲料。
4、设置暂养区在池中用内侧有防逃膜的网围一—圆形或方形的区域,面积占全池1/5左右,作为河蟹苗种暂养区,一方面有利于蟹种集中强化培育,另一方面保证前期水草生长。
5、放养螺蛳清明节前后,每亩投放螺蛳200~250公斤,让其自然生长繁殖,为河蟹提供动物性饲料。
8月份再补投—次螺蛳,每亩投放量100公斤左右。
6、蟹种放养3月份,选择体质好、肢体健全、无病无伤的长江水系优质蟹种,规格为100~200只/公斤,每亩水面放400~600只。
7、套养模式(1)河蟹套养鳜鱼模式。
5月底6月初,每亩套放规格为5~了匣米的优质鳜鱼种15~20尾。
(2)河蟹套养翘嘴红蚰。
斗月底5月初,每亩套放规格为10~15厘米的翘嘴红鲍鱼种80~100尾。
(3)河蟹套养黄颡鱼。
河蟹、鳜鱼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在我国的农业产业中,水产养殖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水产养殖不仅能够提供大量的食品和就业机会,而且也被视为一种生态保护和十分环保的产业,因为相较于陆地养殖而言,水产养殖更能够维持水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健康。
本文将主要介绍河蟹、鳜鱼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河蟹养殖技术河蟹是我国南方地区非常著名的一种水产,但由于其生长速度缓慢、生长周期长、饮食要求高,所以传统的养殖方式比较低效。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环保、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尝试采用更加先进的养殖技术来提高产量和保证质量。
池塘选择选择合适的池塘非常重要,池塘的大小和深度应根据养殖量和年龄的需求来确定;池塘一定要保持通畅,否则会导致水流缓慢和氧气不足。
池塘中的底泥要清除干净,以防因为过多的有机物而导致水质下降。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河蟹养殖中最重要的部分,好的水质管理不仅能为河蟹提供健康和养分,而且还能提高河蟹的生长速度和增加产量。
水质中的酸碱度、氧气量、水温、氨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等都要掌握。
可以使用一些防腐剂、激素等药物来保护养殖效果。
饲养管理河蟹是一种底层生物,在饲养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水深以保证其生活和运动。
由于河蟹比较喜欢暗处,可以在池塘中适当增添加塘板搭建遮蔽物。
河蟹的饮食也非常重要,可以喂以小鱼、虾仁等海产,也可以配饵以蔬菜、青菜、玉米等粗粮,保证其营养要求的性价比,避免造成池塘水质过度菌发。
鳜鱼养殖技术鳜鱼是我国南方地区很受欢迎的一种食品,口感鲜美、肉质细嫩,几乎是所有人的最爱。
而鳜鱼的生长却需要在健康的水质环境中进行,因此鳜鱼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非常重要。
好水环境好水环境是鳜鱼生态养殖的重要基础,保持鱼缸的稳定性,防止外界污染物和异物进入水体。
在鱼缸内适当增加氧气量,要注意水温的控制,鱼缸温度控制为18℃ - 30℃之间要分运营流程和销售流程,最好使用一些海藻或者其他微生物来控制水质,添加养分,促进水生态的平衡。
河蟹、鱖鱼同池高效生态混养技术-畜牧渔业论文河蟹、鱖鱼同池高效生态混养技术唐玉华(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金湖211600)河蟹、鳜鱼在生态与食性上无冲突,两者互不相残,具有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作用。
池中的野杂鱼利用河蟹残饵,而鳜鱼又捕食池中的野杂鱼,实现低质鱼向优质鱼的转化,同时又解决了野杂鱼与河蟹争食、争溶氧、争水体等问题,对河蟹、鳜鱼的共同生长极为有利。
河蟹、鳜鱼在同一池塘内混养,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及天然饵料,发挥池塘最大生产力,在只增加鳜鱼苗种投入,而无需增加饵料及其他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情况下,能达到增加单位面积养殖产量,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理想效果,是值得推广的高效生态养殖模式。
1池塘条件选择靠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源、交通便利、电力配套、环境安静的地方。
面积以0.67~1 hm2为宜,水深为1.5~1.8 m,池底平坦,土质以黏壤土为佳,保留淤泥10 cm左右。
池中配有微孔增氧设施,配备功率为2.25 kW/hm2。
2防逃设施建造河蟹具有较强的逃逸能力,因此,池塘四周应建防逃设施。
以钙塑板材料做墙,用木棍或竹篙做桩。
安装时,支撑桩要放在墙的外侧,四角处做成圆弧形,墙高度为50~60 cm,钙塑板底部应埋入土中15~20 cm并压紧夯实,并稍向池内倾斜,将钙塑板打上孔眼,用细铁丝固定在桩上。
进排水口四周土应夯实无渗漏,并设防逃网,进水口还需用密网套牢,以防野鱼、蛙卵、鱼卵等混入池内。
另外,在池埂外侧,用高1.5~2.0 m,底部埋入土下10~20 cm的聚乙烯网片包围池塘四周,用木棍或竹篙作固定桩,以防青蛙、鸭子等敌害入池。
3放养前准备3.1清塘消毒冬季将池水抽干,清除杂草及过深淤泥,修补池坡缺口,加固夯实池埂,冻晒池底20 d左右。
放苗前半个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生石灰与漂白粉的用量分别为1 500~2 250 kg/hm2和225~300 kg/hm2。
3.2种植水草河蟹喜欢在水草丰富,水质清新的环境中生活,水草的多少,对养蟹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虾蟹鳜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规程一、引言虾蟹鳜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是一种以保护环境、提高养殖效益为目标的养殖方式。
该技术结合了虾蟹鳜的生态特点和池塘环境,通过合理调控水质、增加生态饵料等手段,实现了虾蟹鳜的健康生长和高产养殖。
本文将详细介绍虾蟹鳜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规程。
二、池塘选址和建设1. 池塘选址在选择池塘的位置时,应考虑土壤质量、水源供应和周边环境。
建议选择土质疏松、水源充足、地势平坦的地方,远离工业废水排放口。
2. 池塘建设池塘的规模和形状应根据养殖规模和场地条件确定。
池塘应具备良好的防渗性能,可采用塑料膜或黏土封底等方式进行防渗处理。
同时,需要建立完善的水源供应和排水系统,保障养殖水体的稳定和循环。
三、水质管理1. 水质监测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水质监测,包括pH值、溶解氧、温度、氨氮等指标的检测。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水质,保持水体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2. 水质调控根据虾蟹鳜的生长需求,合理调节水质。
保持适宜的pH值和温度,维持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对于氨氮过高的情况,可采取增氧、通风等措施,加强水质净化。
四、生态饵料管理1. 饵料种类选择适宜的生态饵料,包括水生植物、浮游生物等。
可以通过人工投放或自然滋生的方式提供虾蟹鳜所需的食物。
2. 饵料投放根据虾蟹鳜的需求和养殖水体的情况,合理投放饵料。
避免过量投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饵料浪费。
五、疾病防控1. 疫病监测定期对养殖池塘进行疫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问题。
可通过观察虾蟹鳜的行为和外观,或进行病原体检测等方式进行监测。
2. 疫病防治对于疫病的防治,可以采取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方式。
预防包括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提高虾蟹鳜的免疫力等;治疗则需要根据具体疾病采取相应的药物或措施进行治疗。
六、养殖管理1. 种苗选择选择健康、生长良好的虾蟹鳜种苗进行养殖。
种苗的来源要可靠,保证无疫病和寄生虫。
2. 养殖密度根据池塘的面积和水质状况,合理确定养殖密度。
避免过高的密度导致养殖环境恶化和虾蟹鳜生长受限。
河蟹池中套养鳜鱼技术要点河蟹养殖池中套养鳜鱼,两者互不相残,而且具有互补作用:野杂鱼利用河蟹残饵,鳜鱼捕食野杂鱼,以低值鱼换来了优质鱼。
本文介绍河蟹池中套养鳜鱼技术要点如下:一、池塘条件要求根据河蟹、鳜鱼均喜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饵料丰富、透明度高、水位适中的水域中生活的特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⑴清塘消毒:池塘清整在冬季进行(1月份),首先抽干池水,暴晒一个月;放养前两周,采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120千克~150千克/亩。
⑴种植水草:种植量按幼蟹培育池标准进行,沉水植物占总面积的1/3。
浮水植物占总面积的1/3。
沉水植物区用网片分隔拦网,用于保护水草萌发。
⑴移植螺蛳:清明节前后每亩池塘一次性投放活螺蛳300千克~400千克,或在清明节前后每亩池塘先投放100千克~200千克,然后从5月~8月每亩每月投放活螺蛳50千克。
二、苗种选择及放养密度蟹苗应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幼蟹。
规格为90只~120只/千克,亩放400只~500只。
在1月将蟹苗放于暂养池,暂养到5月中旬,水草占整个塘面的2/3左右时,将暂养的幼蟹散放到大塘饲养,放养前应用3%~4%食盐水溶液浸洗3分钟~5分钟。
另外,在6月中旬亩放养5公分~7公分的鳜鱼种20尾~50尾到蟹池中。
三、饲养管理养殖前期以投喂豆粕和麸皮为主,辅喂水草。
将豆粕和麸皮按1⑴1的比例泡湿,做成菜团状,投放到池边浅水区,每隔5公分~10公分放1团,每日傍晚投喂1次。
7月~9月是河蟹的生长旺季,以投喂新鲜的小鱼虾为主,辅喂麸皮、水草。
秋季至起捕以投喂动物性饵料为主,辅喂豆粕、麸皮。
日投饵量约占河蟹体重的7%~8%,早晚各投喂1次,晚上投喂量要占日投饵量的70%。
每半月投喂1次拌有脱壳素的饵料,连喂2天。
鳜鱼下塘前一次投足饵料鱼,一般是鳜鱼苗尾数4倍~5倍,15天以后,待饵料鱼剩余20%左右,再正常投喂。
四、水质调节⑴调“新”,即注换新水,5天~7天注水一次,10天半月换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20公分~30公分,3天~5天换水一次,换水时间通常宜选在上午10时~11时,温差不易过大。
蟹池套养龙虾、鳜鱼高效生态养殖技术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09年第20期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大纵湖镇鱼范村渔业科技示范户李仁顺,通过创新,探索了蟹池套龙虾(克氏原螯虾)、鳜鱼高效生态养殖新模式。
2008年,22亩水面收获大规格河蟹1500kg、龙虾2500kg,鳜鱼231kg,总收入8.793万元,扣除各种成本获纯利5.27万元,高于当地养殖户30%以上。
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池塘条件和准备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进排水分开,养殖场周围3km内无污染源,水质清新;粘土、壤土为好;池塘要有浅水区、深水区,水深达到1.5m以上。
池埂用石棉瓦、旧铝板或硬塑料板等设置防逃设施。
9月份,抽干池水,清除过多的淤泥,让池底曝晒半个月左右,然后加水20cm,每亩用茶籽饼20kg浸泡一昼夜后全池泼洒,隔2天后每亩再用生石灰lOOkg溶化后趁热全池泼洒。
消毒后经过滤加水60cm左右。
翌年2~3月份,池内栽种伊乐藻,每亩用嫩草茎40kg,按lOm -行扦插;留lOm为空白带,于4月上旬播种5m宽苦草,每亩用草种lkg;空白带每30m2栽一兜芦苇或蒿草等挺水植物,并移植约I.5 m2的水花生和浮萍等浮水植物群落,用竹竿固定,防止漂移。
清明前后每亩投放鲜活螺蛳300~500kg。
二、苗种来源与放养该养殖模式仅需放养1次龙虾亲本,可连续饲养3~5年,龙虾在池中自繁、自育、自养。
为防止龙虾品种退化,饲养2年后可更换其它水域的雌雄亲虾。
l、虾种放养。
清塘后,从天然水域、养殖水体收购亲虾,要求颜色暗红或黑红色、有光泽、光滑无附着物;个体大,规格为20~ 40尾/kg;附肢齐全、无损伤,体格健壮、活力强。
每亩投放经挑选的亲虾20kg左右,雌雄比例1.5:1。
让其在池塘自产虾苗。
亲虾放养后适当投喂精饲料,让其恢复膘体,促进性腺发育,在气温15℃左右,将池水基本排于(低凹处存水),迫使龙虾打洞穴居期间保持池底低凹处有积水(保持地下水位稳定),池边铺放稻草做为隐蔽物和越冬保暖,让亲虾抱卵或抱仔在洞中过冬。
鱼虾蟹高效生态混养1、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3-10亩,池深1.5-2米,淤泥厚度小于10厘米,防逃设施完善。
池塘清整消毒后适当种植伊乐藻等水生植物。
2、苗种放养。
⑴蟹种。
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敏捷、无病无伤的蟹种,规格为150-200只/公斤,每亩放1500只,放养时间在3月中下旬。
⑵青虾。
放养抱卵亲虾或越冬虾种。
抱卵亲虾规格为210尾/公斤,每亩放2公斤左右,放养时间在5月中旬;越冬虾种规格为1500尾/公斤,每亩放5公斤,放养时间在2月底。
⑶鳜鱼。
6月上旬每亩套放体长5厘米以上的鳜鱼夏花20-30尾。
⑷鲢鳙鱼。
每亩放尾重500克左右的鲢鳙鱼50尾(鲢鳙鱼比例为6:1),以控制水质。
⑸饲料鱼。
每亩放2冬龄鲫鱼15-18尾,雌雄比例为2:1。
3、饲料投喂。
清明前后,每亩投放活螺蛳300公斤以上,供虾蟹摄食。
前期投喂的饲料以豆饼、麦粉、鱼粉或以切碎的小鱼为原料,混合成团粒投喂,或以开口配合饲料为主进行投喂;中期投喂的饲料以豆饼、玉米、小麦、马铃薯、南瓜、甘薯等为主;后期适当增投动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占50%左右)或投喂河蟹生长后期专用配合饲料。
4、脱壳期管理。
虾蟹脱壳前,投喂适口性专用配合饲料或动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比例占投喂量的2/3以上;增投虾蟹脱壳生长素,以保证虾蟹脱壳有充足的营养;虾蟹开始脱壳时,每亩用生石灰7.5公斤化浆全池泼洒,增加水体钙含量和提高水体pH值。
5、水质调节。
养殖前期以注水为主,至6月初水位稳定在1.5米左右;高温季节以换水为主,每月换水2-3次,每次换30厘米;养殖后期每月换水1-2次。
经常交叉使用生石灰、磷酸二氢钙,高温季节每15-20天施用1次,每次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生石灰10-20公斤或磷酸二氢钙2公斤。
使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养殖中后期每月施用1-2次,每次每立方米水体用量为5-6克,施用时间在水温25℃以上的晴天上午。
河蟹池塘复合养殖高产技术河蟹池塘复合养殖高产高效技术是将河蟹养殖技术,水草种植技术,蟹虾混养技术,鳜鱼养殖技术,鱼白鱼养殖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根据河蟹、青虾、鳜鱼、鱼白鱼等生长特点,进行合理的轮养、套养,以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
技术原理为:利用冬季水产空闲季节,进行青虾养殖,开春后先将蟹种与鱼白鱼种放入暂养池饲养,待池中水草长成后(4月上旬),将蟹种转入池塘,实行蟹虾混养,将达到上市规格的青虾轮捕出售,6月上旬在池塘中放养规格7厘米左右鳜鱼夏花,待鳜鱼规格达到15厘米左右,将鱼白鱼再移入池中,利用鳜鱼生活在水体下层、鱼白鱼生活在水体上层,同时两者规格相近混养,难以互相残杀,从而提高水体利用率。
鳜鱼、鱼白鱼捕食池中野杂鱼,以低值鱼换来高价值鱼,解决了野杂鱼与河蟹争食、争溶氧的矛盾,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一般亩产河蟹50千克、青虾30千克、优质鱼(鳜、鱼白鱼)10千克,亩获利达1500元以上。
一、池塘条件要求水源方便,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系统畅通,面积8亩~15亩,水深1.5米左右。
四周用石棉瓦、钙塑板等材料构建防逃墙,墙体一般土下20厘米,土上部分为40厘米~50厘米。
配备完善冲水机械与增氧机械。
同时在池塘中利用网片围成一个暂养池,面积为1亩~2亩。
二、虾种放养前准备1.清塘消毒:10月份以后,将池塘中河蟹捕捞上市或转入暂养池,对原有池塘进行干池清整,挖除过多淤泥(保持淤泥10厘米,便于种植水草)并每亩用150千克~200千克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消毒。
2.水草移栽:水温50℃以上,清塘消毒后10天左右,池塘移植伊乐藻。
按照2米×3米行间距扦插,扦插深度3厘米~5厘米,移栽面积占池塘面积1/2~2/3。
种植伊乐藻既可以净化水质,为青虾、河蟹提供饲料,保护虾蟹,又有利于鳜鱼捕食饵料鱼。
3.培肥水质:虾种放养前10天~20天,每亩水面施经过发酵的有机肥150千克~200千克,用以培肥水质,提供天然饵料。
2021.116河蟹、小龙虾、鳜鱼生态养殖效益好市场前景近年来,江苏省金湖县大力推广蟹、虾、鳜鱼多品种高效生态养殖模式。
该模式是在同一池塘中形成互利共存的生态套养,有效规避品种单一造成的养殖风险。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推广,该模式取得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理想效果,深受养殖者欢迎,成为当地渔民增收新亮点。
收益分析◆投 入承包池塘 建池各地有差异,以每亩1000元计。
苗种费用 每亩投放蟹苗9公斤,每公斤45元,共约405元;每亩投放虾苗15公斤,每公斤25元,共约375元;每亩投放鳜鱼鱼种15尾,共约60元;还可少量投放鲢、鳙鱼种,约30元。
种苗总投入约870元。
饵料成本 每亩3400元。
设备折旧 每亩500元。
水电费用 每亩450元。
其他费用 每亩1000元。
每亩投入总计7220元。
◆产 出每亩可收获商品蟹80公斤,市场价每公斤约120元;收获小龙虾100公斤,每公斤市场价约36元;可收获鳜鱼12公斤,每公斤约80元;可收获鲢、鳙鱼50公斤,每公斤约6元。
◆收 益每亩河蟹收入约9600元,小河蟹、小龙虾、鳜鱼均为深受消费者和市场青睐的高端水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在同一池塘内进行河蟹、小龙虾、鳜鱼养殖,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是一种高效生态养殖模式。
·项 目·创业策划,助农致富。
创业策划CHUANGYECEHUA编辑:赵昕(****************)7主,水深控制在0.5~0.8米。
夏、秋季经常注入新鲜水,控制水深在2米左右,透明度保持在35~40厘米。
根据水体溶氧变化规律开启微孔增氧机增氧:一般3~5月阴雨天半夜开机,至日出停止;6~10月下午开机2小时,日出前再开机1~2小时;连续阴雨或低压天气,夜间9~10点开机,持续到次日中午。
发现鱼类头部浮出水面的现象应立即开机增氧,避免意外发生。
风险提示蟹、虾、鳜在天然环境中抗病能力较强,但人工养殖放养密度大,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病害发生。
新农业·2010年第10期栏目编辑:刘小波E-mail:nmkjpx@22龙虾、河蟹、鳜鱼生态立体养殖技术日前,江西省赣州市首次大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活动启动。
来自18个县(市、区)的185名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学习培训。
龙虾、河蟹、鳜鱼生态立体养殖模式,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提高水体养殖产量,增加了养殖效益,是一种生态立体高效养殖模式。
现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池塘条件龙虾、河蟹、鳜鱼生态立体养殖,池塘面积30~50亩,水源充足,水质清无污染。
池塘东西向,光照充足,水深保持1.8~2.2米,池埂宽不渗漏,每个池塘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每10亩水面配投饵机、增氧机各一台。
池塘交通、电力配套,生态环境良好。
二、放养前的准备1.每年冬季抽干池水,曝晒池塘,清除过多的淤泥和杂物,保持淤泥深10~15厘米。
苗种放养前10天注水1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150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彻底清塘。
2~3天后注水,注水时要严格过滤,以防敌害生物和野杂鱼进入池内。
水注到1米时,每亩施发酵好的有机肥150公斤,培育浮游生物。
2.移栽水草。
俗话说“蟹(虾)大小,看水草”,水草是龙虾、河蟹栖息、避敌脱壳的场所,能净化水质,防暑降温,又是龙虾、河蟹的好饵料。
水草以伊乐藻、水花生、苦草等为主,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分布均匀。
种植水草可以充分利用水体,利于龙虾、河蟹、鳜鱼立体分布。
3.投放螺蛳。
每年清明节前,亩投放经消毒的螺蛳200~300公斤,螺蛳是龙虾、河蟹的优质饵料,可改良底质,提高龙虾、河蟹品质和水体自净能力。
三、苗种放养1.龙虾。
规格每公斤40~60尾,每亩投放10~15公斤,虾苗放养在3~ 4月份,投放时间宜选择在早晚或阴天进行,虾苗离水时间不超过2小时。
药物诱捕及来路不明的虾苗不要投放。
苗种要求品种纯正,体质健壮,规格均匀,体表光滑,附肢完整、无损伤,无寄生虫,同一池口要一次放足。
2.蟹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