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77.56 KB
- 文档页数:3
不同药剂处理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效果摘要进行了不同药剂处理防治小麦纹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用3%敌委丹与丁硫克百威混用作种衣剂,在苗期可提高出苗率,延长出苗期,在播后60 d时,防效显著,其中以3%敌委丹100 ml/100 kg种子+丁硫克百威200 ml/100 kg种子防效最高,在60 d后防效逐渐降低,各处理能提高有效穗,其中以3%敌委丹200 ml/100 kg种子+丁硫克百威200 ml/100 kg种子处理有效穗最高。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药剂处理;药效试验种衣剂防治小麦纹枯病省工、省时,是近年来科学防治小麦纹枯病(图1)的重要方法之一。
小麦纹枯病在安徽省正阳关农场不同田块都有发生,种衣剂的大面积推广为防治小麦纹枯病带来了契机。
为提高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更好地推广种子包衣技术,笔者特进行了以下试验。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药剂3%敌委丹、丁硫克百威和13.6%福美双·克百威·戊唑醇(1∶50),药剂均由正阳关农场种子公司提供。
1.2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安徽省正阳关农场五分场6号地。
土壤肥力较好,前茬为豆茬,往年纹枯病发病偏重,田间管理及施肥同当地正常水平,供试小麦品种为皖麦50。
1.3 试验设计试验设5个处理。
处理①:3%敌委丹100 ml/100 kg种子+丁硫克百威200 ml/100 kg种子;处理②:3%敌委丹150 ml/100 kg种子+丁硫克百威200 ml/100 kg种子;处理③:3%敌委丹200 ml/100 kg种子+丁硫克百威200 ml/100 kg种子;处理④:13.6%福美双·克百威·戊唑醇(1∶50)2 kg/100 kg种子;处理⑤:空白处理(CK,清水对照)。
试验共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100 m2。
1.4 试验方法1.4.1 苗情调查。
播种后3 d开始观察出苗时间,每小区定数播种100粒种子,30 d后调查出苗数、出苗率、株高、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
3种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目的]筛选小麦纹枯病的安全高效田间种衣剂。
[方法]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FS)、30 g/L苯醚甲环唑FS、25 g/L咯菌腈FS 3种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
[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咯菌腈对小麦纹枯病病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苯醚甲环唑的效果较差,其EC50分别为0.006 0、0.108 7、5.113 2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60 g/L戊唑醇FS、30 g/L苯醚甲环唑FS、25 g/L咯菌腈FS 的田间防效相差不大,在50%~65%;3种种衣剂处理后小麦产量与对照相比均有一定提高,其中戊唑醇对小麦增产效果最好,最高增产11.01%。
[结论]3种种衣剂均可作为小麦纹枯病防治药剂大范围使用。
小麦纹枯病,又称小麦尖眼斑病,是一种世界性小麦土传真菌病害,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引起[1-2]。
我国是小麦纹枯病发生和危害较严重的国家,该病在我国主要发生在江淮流域及黄河中下游冬麦区,尤以鲁、豫、陕、苏、皖等省麦区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3]。
小麦纹枯病可在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发生侵染,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轻者减产5%~10%,重者减产20%~40%,甚至造成枯孕穗、枯白穗、颗粒无收[4]。
目前,小麦抗纹枯病的品种极少,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药剂防治[5],采取以药剂拌种处理防治为主,喷施药剂防治为辅的防治措施[6]。
近年国内外针对小麦纹枯病筛选出一些防治药剂[7-10],但由于长期施用化学药剂,病原菌易对其产生抗药性。
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咯菌腈是烟台地区防治小麦纹枯病常用的种衣剂,笔者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田间拌种药效试验及拌种后小麦产量测定分析了这3种药剂对烟台地区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以期为田间防治小麦纹枯病提供理论依据。
5种种衣剂防治小麦主要土传病害研究毕秋艳;马志强;韩秀英;张小风;王文桥;赵建江【摘要】研究了5种种衣剂对小麦土传病害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30 g/L吡虫啉·苯醚·咯悬浮种衣剂综合防治效果优于其他药剂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为73.51%~95.05%,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为73.01%~87.41%,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为65.51%~92.09%.按药效其次依次是60 g/L 戊唑醇悬浮种衣剂、30 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5%多·福悬浮种衣剂.随着小麦的生长,各处理的防效逐渐降低,但直到枯白穗期还有一定防治效果.同时230 g/L吡虫啉·苯醚·咯悬浮种衣剂对小麦增产作用明显.【期刊名称】《植物保护》【年(卷),期】2014(040)004【总页数】7页(P171-176,184)【关键词】小麦;土传病害;杀菌剂;种子包衣【作者】毕秋艳;马志强;韩秀英;张小风;王文桥;赵建江【作者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保定07100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保定07100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保定07100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保定07100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保定07100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82.2大田农业耕作制度和耕作水平不断提高,小麦土传病害危害逐年加重,成为限制小麦生长和丰产的影响因子之一[1]。
小麦主要的土传病害有小麦纹枯病、小麦全蚀病和小麦根腐病[2]。
秸秆还田、玉米免耕播种、小麦浅耕播种和机械化跨区作业等新型耕作制度,虽然具有缩短农忙时间、提高耕作效率、减少污染、减少机械作业成本等优点,但加重了小麦病害的发生程度,使得小麦土传病害发生面积不断扩大[3-5]。
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6期植物保护学摘要针对小麦纹枯病,设置2.5%咯菌腈、6%戊唑醇、45%烯肟·苯·噻虫、4.8%苯醚·咯菌腈、30%噻虫嗪、31.9%戊唑·吡虫啉、60%吡虫啉7个拌种处理,研究几种药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控效果以及对产量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各拌种处理对纹枯病的防治都有一定效果,4.8%苯醚·咯菌腈拔节期病指防效为90%,2.5%咯菌腈、6%戊唑醇拔节期病指防效分别为85%、90%以上;拌种剂的使用提高了小麦产量。
因此,4.8%苯醚·咯菌腈、2.5%咯菌腈、6%戊唑醇是极具推广前景的防治纹枯病的拌种剂。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种子处理;防效;产量中图分类号S435.121.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1)06-0110-02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1.06.047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不同药剂种子处理防控小麦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李山东闻剑波张绍国蒋学中(泗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泗阳223700)小麦纹枯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
近年该病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
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我国于1973年开始发现小麦纹枯病,目前在许多省市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其中以江淮麦区较严重。
近年来,随着小麦品种、肥水条件、栽培制度的改变,纹枯病逐渐加重,成为影响小麦稳产、高产的重大障碍。
为了解决小麦纹枯病的危害,前人做了很多研究[1-3]。
目前,防治小麦纹枯病的药剂主要有三唑类药剂和井冈霉素,施药方式以苗期喷洒和拌种处理为主。
为进一步明确几种新型拌种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开展了相关研究。
现将结果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设在江苏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泗阳推广示范基地,该基地为稻麦轮作区,土壤类型为淤土,土壤含有机质19.6g/kg 、全氮90mg/kg 、有效磷10.4mg/kg 、速效钾90mg/kg 。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药剂筛选摘要: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真菌病害,因缺乏抗病品种,化学防治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方法。
为了筛选出高效的药剂进行防治,本实验对5种种子处理剂(全蚀净、适乐时、敌萎丹、立克秀、多菌灵)及其复配,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盆栽试验。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多敌1号对小麦全蚀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30mg/kg;其次是多敌2号、多菌灵、多敌3号,EC50分别是0.34、0.63、0.64;多敌4号、立克秀、多敌5号也有一定的抑菌效果,EC50均在1.5mg/kg以下。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多敌1号1:250包衣防效最好,为81.67%;其次是多敌1号1:500包衣,防效为75%;多敌6号1:500包衣、多敌7号1:500包衣,全蚀净1:500包衣、多菌灵1:500包衣、适乐时1:500包衣、立克秀1:500包衣处理也有一定的防效。
综合结果表明多敌1号的防治效果最好。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化学防治Screening of the Fungicides for the Chemical Control of Wheat Take-allYang Yi(Plant Protection College,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 China)Abstract: Take-all, caused by the soilborne fungus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 is the most important root disease of wheat worldwide. Control of take-all has been difficult due to the lack of resistant cultivars,chemical control is now the most useful meathod. To select the more efficient treatment, 5 fungicides and the mixture of them were tested in vitro.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uodi I had the best inhibiting effect on the hypha growth of pathogen, EC50was 0.30mg/kg. Duodi II, Carbendazol, Duodi III also had good inhibiting effect on the hypha growth of pathogen, EC50 were 0.34mg/kg, 0.63mg/kg, 0.64mg/kg, respectively. Duodi IV, Raxil, Duodi V had some inhibiting effect on the hypha growth of pathogen, EC50 were under 1.5mg/kg. The results in pot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effect of Duodi I 1:250 treating seed was the best , with 81.67% control effect in average. The followed were Duodi I 1:500 treating seeds,with the average control effect of 75%. Duodi VI 1:500 treating seeds, Duodi VII 1:500 treating seeds, Latitud 1:500 treating seeds,Carbendazol 1:500 treating seeds, Celest 1:500 treating seeds, Raxil 1:500 treating seeds, and so on also had some effect.Key words:Wheat ;Take-all;Chemical control1引言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小麦根部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病原菌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Arx&Olivier var.tritici Walker)[1-4]。
教育管理农业科学N O N G Y E KE XU E不同种子包衣剂防控小麦全蚀病试验周兴军1李娜2王卫雨21确山县种子管理站2确山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摘要:全蚀病是确山县小麦的主要病害,用12.5%全蚀净悬浮剂、3%苯醚甲环唑悬浮剂、2.5%咯菌腈悬浮剂三种种衣剂的不同配方、不同剂量进行试验示范,验证其防治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药剂处理对全蚀病的防效表现为:12.5%全蚀净40mL/667m2>3%苯醚甲环唑80mL/667m2>3%苯醚甲环唑60mL+2.5%咯菌腈20mL/667m2>3%苯醚甲环唑40mL/667m2,药剂处理的增产率高低表现为:12.5%全蚀净40mL/667m2>3%苯醚甲环唑60mL+2.5%咯菌腈20mL/667m2>3%苯醚甲环唑80mL/667m2>3%苯醚甲环唑40mL/667m2。
防效与增产效果接近一致,以12.5%全蚀净种子包衣剂最优。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种子包衣剂;防控效果小麦是我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5.3万hm2左右,而小麦全蚀病是制约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河南省植物检疫对象,确山县是小麦全蚀病重发区。
全蚀病的防控是个长期的过程,目前种子包衣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且种子包衣是一种投资少、效果好、污染小的重要防治措施。
为持续开展小麦全蚀病的防控,2017-2018年进行了药剂防控试验示范。
一、示范区药剂种类与处理(一)药剂种类12.5%全蚀净悬浮剂(美国蒙山都公司)生产;3%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天津科润制药厂);2.5%咯菌腈悬浮剂(瑞士先正达)。
(二)示范区地点和规模小麦全蚀病的防控试验示范区共设2个,总面积466.67km2。
每个试验示范区设置3个处理,不设重复,每个处理选择不同药剂进行种子包衣。
播种前种子包衣,包衣后晾干6h后播种。
试验示范区(1)。
示范区总面积200km2,设3个种衣剂处理,处理1为12.5%全蚀净40mL/667m2,小区面积为82.67km2;处理2为3%苯醚甲环唑80mL/667m2,小区面积为76.67km2;处理3为农民自防区,小区面积为40.67km2,以其作为对照。
噻呋酰胺种衣剂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及安全性研究的报告,
600字
本研究是关于噻呋酰胺种衣剂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旨在探讨噻呋酰胺种衣剂作为小麦病害管理的选择。
实验中采用的噻呋酰胺种衣剂,是一种硝基化合物的混合物,由5种不同的噻呋酰胺成分组成,与其他添加剂混合而成的有效剂量可以防止小麦纹枯病。
实验前,我们进行了关于噻呋酰胺种衣剂作为小麦病害管理方法的文献研究,以建立此次实验的基础。
实验在对抗小麦纹枯病的前提下,采用噻呋酰胺种衣剂掺和后进行处理,然后,将实验田分成三部分:处理农药,大田床,和裸地。
接下来,我们使用根系和土壤中化学分析方法,来检测噻呋酰胺种衣剂残留的效果和安全性。
结果表明,处理噻呋酰胺种衣剂的小麦组,比非处理组产量更高,经济效益也更高。
此外,实验显示,噻呋酰胺种衣剂处理在小麦根系和土壤中,其有效剂量可以有效防止小麦纹枯病,而无害剂量也可以提供可靠的小麦病害管理,更不容易被污染。
总之,噻呋酰胺种衣剂作为小麦病害管理选择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小麦纹枯病,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因此,可以安全可靠地使用。
5种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与评价周红珍【期刊名称】《现代化农业》【年(卷),期】2024()5【摘要】为筛选出防治小麦纹枯病高效的药剂,本研究选择5种供试药剂,以清水为对照,设计6个处理。
研究结果表明,各供试药剂处理对小麦纹枯病均有一定的防效。
通过调查施药后15、30d防效得知,25%苯甲·丙环唑EW和75%肟菌·戊唑醇SC防效显著高于其它处理,37%井冈·蜡芽菌WP防效次之,该3种药剂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施药后15d防效最高达到78%,最低为66.5%;施药后30d最高防效达到87.5%,最低为81.5%。
小麦成熟期进行考种,测定小麦株高、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指标,得出37%井冈·蜡芽菌WP增产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25%苯甲·丙环唑EW和75%肟菌·戊唑醇SC2种药剂对产量影响较为显著。
基于以上研究表明,25%苯甲·丙环唑EW、75%肟菌·戊唑醇SC和37%井冈·蜡芽菌WP3种药剂表现较为显著,可以推荐作为防治小麦纹枯病的优选药剂,旨在为徐州地区小麦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总页数】3页(P2-4)【作者】周红珍【作者单位】睢宁县庆安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相关文献】1.6种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评价2.4种杀菌剂拌种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研究3.几种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4.不同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评价5.防治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高效药剂的筛选及其与香菇多糖联用的防效评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小麦种衣剂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效试验作者:张伟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7年第12期小麦种子处理是控制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蚜虫等主要虫害的关键措施。
长葛市植保植检站为加大种子处理技术的推广,实现农药减量控害,于麦播期进行了不同种衣剂的对比试验,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一、材料与方法(一)供试药剂27%苯醚·咯·噻虫悬浮(瑞士先正达公司提供)、6%戊唑+60%吡虫啉(安道麦公司)、31.9%戊唑·吡虫啉(德国拜耳)、3%苯甲+60%吡虫啉(郑州领先化工有限公司)。
(二)供试作物小麦品种为圣源619。
(三)试验田概况试验田设在长葛市石象镇楼陈村,肥力中等,土壤pH值8.1,土质为壤土,有机质含量17.3 g/kg,水浇条件好,管理水平较高,前茬作物为玉米,常年小麦病虫害发生程度严重。
(四)试验设计该示范试验设5个处理,不设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面积0.33 hm2,空白对照333.5 m2,各处理小区间设保护行。
处理1: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300 mL/100 kg种子(制剂量);处理2:6%戊唑+60%吡虫啉种衣剂50+300 mL/100 kg种子(制剂量);处理3:31.9%戊唑·吡虫啉种衣剂350 mL/100 kg种子(制剂量);处理4:3%苯甲+60%种衣剂400+333 mL/100 kg种子(制剂量)吡虫啉;处理5:空白对照。
(五)施药时间及方法在麦播期按照各处理小区的用量用小型包衣机进行种子包衣,摊开晾干后装袋。
10月14日播种,每667 m2播种量13 kg。
播种时在各处理小区选择1行进行人工播种,摆播100粒种子,调查出苗率。
试验当日为阴天,最高温度19 ℃,最低温度为14 ℃,风力2~3级。
二、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一)苗情调查观察记载小麦出苗情况(齐苗时间、出苗率、地下害虫危害率),是否有药害现象,症状是否可恢复,恢复时间。
不同药剂对小麦全蚀病田间防治效果分析刘素玲 段 溪 杨丹丹 赵国建 吴 欣 李绍伟 宋 晓(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开封475004)摘要:研究了5种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全蚀病田间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以处理1和处理2控制作用和防治效果较好,即采用12.5%全蚀净(硅噻菌胺)2.0g/kg和2.5%适乐时(咯菌腈)2.0g/kg进行药剂拌种,对小麦全蚀病有明显的防病增产效果,建议在小麦全蚀病发病区可采用处理1和处理2进行药剂拌种,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麦;药剂;防效;产量小麦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1]。
在影响小麦产量的诸多因素中,小麦病害是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也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检疫对象,全蚀病发生区域较大,豫东南地区发病地块多、危害程度也较重[2]。
小麦一旦发生全蚀病,轻的可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重者可造成小麦绝收。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河南小麦主产区不同程度地发生小麦全蚀病,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制约了河南小麦生产的发展。
为了有效地防治小麦全蚀病,确保小麦的产量和品质,2012-2013年在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的统一安排下,进行了小麦全蚀病的田间药效防治试验。
通过试验,筛选出对小麦全蚀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从而指导生产上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控制小麦全蚀病的发展和蔓延,达到小麦增产增收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分别为:12.5%全蚀净(硅噻菌胺)、2.5%适乐时(咯菌腈)、3%敌委丹(苯醚甲环唑)、28%灭菌唑(扑力猛)、4.8%适麦丹;小麦品种为郑麦336。
以上5种药剂和供试小麦品种均为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提供。
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田安排在开封县陈留镇骆庄村,土壤为粘质土,地势平坦,肥力均匀、中上等,排灌方便,小麦常年单产水平在550kg/667m2左右,属小麦中高产田块,前茬作物为玉米。
不同药剂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试验研究为探索小麦全蚀病防治途径,筛选合理、对路的药剂,提高防治效果,我们于2013—2014年在孟州市青龙村进行了拌种试验。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一)供试药剂荧保素(250mL荧保素/10kg麦种),62.5%QSL(20mL全蚀净+20mL 多菌灵/10kg麦种),1%申嗪霉素(20mL申嗪霉素/10kg麦种),5%适麦丹(40mL适麦丹/10kg麦种),12.5%全蚀净悬浮种衣剂(20mL 全蚀净/10kg麦种)。
(二)试验田概况试验田设在孟州市南庄镇青龙村西村民吕伟的小麦田,地势平坦,肥力中等,土壤为沙壤土,有机质含量1.2%,pH值为6.5~7.0。
(三)栽培情况前茬作物为玉米,播种前机耕后再旋耕1遍,确保田间全蚀病病菌分布均匀。
试验田以15-15-15的复合肥作为底肥,每667m2施50kg。
在播种前2013年9月20日浇水1次,10月10日上午播种,小麦品种为豫麦49-198,播种量12.5kg/667m2。
返青期每667m2追施复合肥15kg,灌浆初期每667m2追施尿素4kg。
并分别在2014年1月8日、3月5日、4月15日、5月5日浇过水。
(四)试验处理试验设6个处理,具体药剂品种及10kg麦种拌种药剂用量如下:处理1:空白清水对照(CK);处理2:荧保素250mL;处理3:62.5%QSL(20mL全蚀净+20mL多菌灵);处理4:1%申嗪霉素20mL;处理5:5%适麦丹40mL;处理6:12.5%全蚀净悬浮种衣剂20mL。
试验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共计18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70~80m2,试验地周围设保护行。
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一)出苗情况2013年10月20日,对18个小区调查小麦出苗率。
从调查来看,3个重复不同处理平均出苗率与对照没有太大差异,基本都在83株左右。
说明不同药剂的处理对小麦出苗率没有明显抑制或促进作用。
见表1。
20﹪福·邻悬浮种衣剂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初步研究
的开题报告
题目:20﹪福·邻悬浮种衣剂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初步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目前在防治这两种病害时,主要采用化学杀菌剂进行喷雾和种衣处理,但是这些化学杀菌剂会对环境产生污染,也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
因此,寻找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从植物免疫方面出发,探讨了悬浮种衣剂在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方面的应用。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
1. 初步筛选出对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悬浮种衣剂。
2. 通过对悬浮种衣剂处理后的小麦进行病原学观察和生化检测等方式,探究悬浮种衣剂在小麦植物免疫系统中的防御机制。
3.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比较悬浮种衣剂与传统化学杀菌剂在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方面的效果差异。
三、预期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预期研究结果如下:
1. 筛选出效果良好的悬浮种衣剂,其在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方面的效果优于传统化学杀菌剂。
2. 探究悬浮种衣剂的防治机制,揭示其在小麦植物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机理。
3. 提出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的方法。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为小麦病害的防治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小麦种植过程中的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也会大大降低,同时也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进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的防效研究任 帅 郭战备 丁振海 田俊峰 赵作强 范永胜(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新乡453000)摘要:为了筛选出有效的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化学防治有效药剂,在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进行化学防治药剂试验,通过对比硅噻菌胺(125g/L悬浮种衣剂)、苯醚甲环唑(30g/L悬浮种衣剂)、腈菌·戊唑醇(0.8%悬浮种衣剂)和不同剂量的苯醚·咯·噻虫(27%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小麦出苗率、产量、作物安全性影响的研究。
通过试验分析出苯醚·咯·噻虫(27%悬浮种衣剂)综合防治效果较好,采用剂量有效成分用量12~21g/100kg种子为宜。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全蚀病;出苗率;产量Study on the Defense Against Wheat Sharp Eyespot and WheatTake-all Using Different Seed Coating AgentsREN Shuai,GUO Zhanbei,DING Zhenhai,TIAN Junfeng,ZHAO Zuoqiang,FAN Yongsheng(Xinx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Xinxiang 453000,Henan)河南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深入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粮仓的根基[1-2]。
小麦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566.7万hm2以上,连续多年播种面积、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一[3]。
麦区常见病害之一的小麦纹枯病,一般病田的发病株率为10%~30%,大病田块可达60%~80%,尤其严重的田块造成的枯白穗率高达20%以上[4]。
造成的小麦产量损失普遍在10%左右,严重时可达30%~40%。
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小麦根系病害之一的小麦全蚀病,从苗期开始危害麦田,使根系变黑腐烂,成熟时形成白穗,造成麦田减产,一般病田减产10%~20%,重者小麦灌浆期大面积枯死,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