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维新思潮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1
[键入文字]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维新思想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维新思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维新思想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从洋务派中逐渐分离出一部分人,形成了早期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于19 世纪70 年代至90 年代前期,是对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早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时代思潮,它反映了当时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势力的各种要求,主张用和缓渐进,以不对封建制度作根本变动的方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作全方位的改革。
他们大多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也主张学习西方的工商科技;同时也建议作政治制度改革,向往西方的议院民主政治。
早期维新思想,还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但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维新思想的背景19 世纪40 年代鸦片战争的失败,残酷打击了仍沉醉于天朝大国迷梦中的国人自大心理,以当时一大批开明封建士大夫为主体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清政府统治制度的腐败和改革的必要性,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先进的技术对中国构成的优势,主张向西方学习,形成了“经世致用”的学说。
如魏源的著作《海国图志》,有句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是典型。
而维新思想正是从这些经世致用思想衍变而来的。
19 世纪60 年代到90 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所谓“洋务运动”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恭亲王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新兴官僚,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和西方列强技术的先进,开展了洋务运动,但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试图挽救封1。
清末的维新思潮与改革运动清朝的晚期,封建束缚和国家腐败让国家陷入混乱和不稳定。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社会上涌现出一股维新思潮,以及一系列的改革运动。
这些思潮与运动,虽然最终并没有成功,但却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对清末的维新思潮与改革运动进行探讨,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维新思潮的兴起源于清朝统治者被民族危机所迫。
在19世纪末,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严重威胁,而清政府对于国家现代化的意识和措施相对滞后。
因此,一些思想家开始醒悟,认识到必须进行变革。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以期打破封建束缚,推动国家繁荣发展。
这股维新思潮得到了一些清朝官员的支持。
这些官员中,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
康有为提出了“大同思想”,主张以仁爱之心理解人际关系,实施平等法治,消除贫富差距。
梁启超则强调科学和民主,主张推行信仰自由、民主选举和权利平等等政治改革。
他们的思想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群体。
为了推动维新思潮的实施,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应运而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光绪帝借助康有为等人的力量,试图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新政策,旨在建设现代军队、修订法律、推行科学教育等。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和统治者的不坚决,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维新思潮和改革运动的失败有诸多原因。
首先,清政府的内忧外患使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中。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叛乱,政府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维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上,而无法全力以赴地推动改革。
其次,封建社会的深厚根基使得改革步履缓慢。
维新思潮虽然获得了很多支持者,但在农村和封建贵族中,传统的思维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改革持有强烈的抵触态度。
尽管维新思潮和改革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一时期却为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维新思潮和改革运动催生了许多先驱者,他们的思想和理念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借鉴。
其次,维新思潮和改革运动唤起了大量民众的觉醒,促进了社会思潮的多元化。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4)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探究法。
【教学内容】1.“开眼看世界”:(1)背景①鸦片战争前,清王朝危机四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英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②有识之士(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下,面向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概况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②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意义(影响)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研究维新变法思潮的具体内容
1. 维新变法思潮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后的动荡时期,封建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使得一些
有识之士意识到推进变法是救国救民的必经之路。
2. 维新变法的主要思想
在环境背景下,维新变法思潮逐渐兴起。
其主要思想是不拘一格、用人不疑、尊重法制、改革教育、改进政治制度和发展民族经济。
这
些虽然表述简单,实际上涉及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希望通过真
正的改革完善现有的制度,来重建中国。
3. 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
在维新变法的思想推动下,涌现了不少代表性的人物。
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林则徐等,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对中国制度的改革和对中国发展的贡献。
4. 维新变法的成果与限制
历时20年的维新变法运动,虽然推动了很多具有现代意义的制度
改革,如新学制度、海关税制、邮政电报等等,但由于种种因素,这
些改革效果不尽人意;而且,维新变法运动引起的反动势力也不容忽视,掀起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暴力风波。
5. 其他影响
尽管维新变法运动未能最终实现使中国从原有的封建落后中摆脱
出来,但这场思潮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上的重大改变是显而易见的。
它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给中国思想史上的“白话文运动”和“五四运动”等思潮开辟了营造氛围的空间。
一、戊戌维新思潮的成因甲午战争后,出于救亡图存的需要,以1895年4月“公车上书”为起点,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并转化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政治运动。
这一时期的维新思潮又称作“戊戌思潮”。
戊戌思潮的兴起和高涨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渊源:第一,甲午战败的刺激。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遭到惨败,北洋海军全师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曾说“唤起吾国四千余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①(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1,中华书局,1935年版,1989年影印本,第113页)。
甲午战争中,作为涣涣大国的中国竟为“蓑尔岛夷”的日本所击败,割地赔款,创巨痛深,战时的虚骄自大被惨败带来的震惊和耻辱所代替。
《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各种显而易见的灾难更引起人们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担忧。
而日本之所以战胜中国,其原因就在于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
因此只有效法日本,从政治制度领域入手实行变法,才能图强。
可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了中国思想界的空前觉醒。
第二,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内矛盾的激化。
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争夺筑路开矿权利、划分势力范围、强制借款,使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维新派从挽救清王朝政治统治的角度出发,害怕再爆发一次农民起义,于是他们纷纷寻求挽救危局之法,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潮的高涨。
第三,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是变法维新思潮发展、高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排挤和束缚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代表的维新派,自然要求清政府实行变革,在国内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第四,过去二三十年间,早期维新思潮的初步发展,西学东渐及中国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增长,为变法维新思潮的高涨准备了思想条件。
第五,光绪皇帝和帝党官僚如翁同新、徐致靖等人的支持,也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人士政治倔起和戊戌思潮勃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维新思想观点总结维新思想是指中国历史上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新思潮,主张改革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以实现中华民族兴盛。
维新思想的出现与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国内问题以及学者的反思密切相关。
下面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总结维新思想的观点。
维新思想在政治方面的观点主要包括:提倡君主立宪制度,认为中国应该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以实现政治体制的现代化。
在政治领域,维新思想认为应该进行法治建设,规范政府行为,并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政治环境。
另外,维新思想家还主张民主,提倡普选制度,实行宪政,保障公民权利,以实现人民的政治参与和民主治理。
在经济方面,维新思想的观点主要包括:主张实行自由经济,取消封建剥削制度,提倡私有产权和市场经济体制。
维新者认为,只有通过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中国才能摆脱贫困和落后,并保障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福利。
同时,维新思想家还主张加强外贸,吸引外资,推动国内工业化和现代化经济建设。
在文化方面,维新思想主张变革传统文化,推行新文化运动。
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维新者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价值观,提倡学习西方学问,并注重实用主义。
他们批判了古代经验主义,主张以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并倡导个人自由和创新。
在社会方面,维新思想的观点主要包括: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教育改革,推行普及教育。
维新者认为,只有改革教育体制,打破士人阶层的垄断,才能培养出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此外,维新思想家还主张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主张男女平等,废除妇女的封建束缚,维护妇女的权益。
总体而言,维新思想的观点主张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
他们希望通过改革和创新,使中国能够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实现现代化的转型。
然而,维新思想在实践中遭遇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强大抵制,最终未能在当时得到全面实施。
戊戌维新思潮甲午战争后,出于救亡图存的需要,以1895年4月“公车上书”为起点,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并转化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政治运动。
这一时期的维新思潮又称作“戊戌思潮”。
一、戊戌维新思潮形成的背景和原因第一、维新思潮的兴起:晚清经世致用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是经世学者关注现实、注重实效、探求御侮自强的结果,具有浓厚的政治救亡色彩。
资产阶级维新派正是继承了地主阶级改革派为改变社会现状,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的先进思想,摒弃了他们的历史循环主张和“器变道不变”的变易观,通过继承和改造,时今文经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放异彩。
约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及其初步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出现并活跃着一股要求进行具有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新思潮,即所谓的早期维新思想。
近代西方科学文化的输入和传播育、科技、医学、军事等种种近代文明。
传教士向中国介绍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及各种社会学说,构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西学”体系,使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政治体制、社会风格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第二,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内矛盾的激化。
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争夺筑路开矿权利、划分势力范围、强制借款,使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维新派从挽救清王朝政治统治的角度出发,害怕再爆发一次农民起义,于是他们纷纷寻求挽救危局之法,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潮的高涨。
第三、历史反思中国近代士大夫对洋务思潮进行反思。
甲午战争使洋务运动暴露了许多弊端,深深感到“中体西用”的不足,在反思洋务运动的基础上将视野延伸到政治领域,“变法图存”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共识。
维新派进行一系列的变事、变法、变器、变政。
三、戊戌维新思潮的主要内容1、主张变法,反对守旧严复《天演论》提出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原则,守旧派认为的“天不变道亦不变”、“老祖宗之法”不能变,受到了维新派据实的批驳,并认为变是古今之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简论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史上的重要转型——戊戌维新思潮中国近现代史专业06级郑斌孙20060600摘要:戊戌维新思潮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戊戌思潮的兴起,对于冲击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解放人们的思想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打破了封建主义思想体系的一统天下,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热潮。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维新思潮;思想解放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社会,它导致了我国社会思想领域呈现出跌宕起伏、交融分化的复杂现象。
由鸦片战争带来的中国社会剧烈震荡,必然引起社会思潮的变向。
随着传统经学统治地位的松动、“经世致用”旗帜的揭举,近代各种社会思潮纷纷出现,具有涵盖广泛、时代感强、流变曲折的特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面貌和进程。
其中以戊戌维新思潮尤为重要。
戊戌维新思潮指的是戊戌前后以维新救亡和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为标志, 以进化论为核心的进步社会思潮,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午战败后,以康有为的“公车上书”为起点,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这一维新思潮又称为“戊戌思潮”。
应该说,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变法维新就是中国社会思潮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
到了九十年代,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利益的政治势力应时联合起来,把六十年代的改良维新思想与爱国政治运动相伴合推向系统化。
以“拒和、迁都、变法”为主要内容的“公车上书”宣告近代维新思潮的开始。
维新思潮的主题就是变法,爱国救亡是立论基础。
甲午战争带来的民族危机,岌岌可危的刺激是前所未有的,维新派觉悟到单纯的物质层面改革是难以拯救由于制度层面原因所带来的社会危机。
燃眉之急,自强保国,唯有变法,别无长策,“观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①。
总的原则是“更新百度”,不应再循老路“率由旧章”,以摆脱“中体西用”思维定势的羁绊,主张尽用西法,“设议院于京师”,变封建专制政治制度为“君民共主”的立宪制度。
第五章维新思潮严复在《天演论》中着重把生物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引伸到人类社会中来。
认为人类社会也与自然界一样,普遍适应、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法则。
赫胥黎在原著里,把进化论与伦理学对立起来,把二者看成是互不相关的,而严复认为自然界是普遍适应进化规律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进化法则同样适应于人类社会。
为了认证这种,胜天为治“的正确性严复还以泰西倾国建设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根据。
《天演论》的刊行,促进了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尔文进化论在中国广泛传播。
但是它首先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的并不是生物学与整个自然科学的革命,而是对思想界的强烈震撼。
《天演论》翻译介绍到中国的时候,正直中华民族处于危危之秋,读过后即产生民族危亡在即的严重危机感,也激励国人发怒为雄力挽狂澜的历史使命感。
因此,《天演论》不胫而走,受到一切进步人士的普遍欢迎并接受。
用“物竞天择”和“优胜者败”的进化论去观察中国前途和民族命运,以崭新的理论武装为奠定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锐利的战斗武器。
三、维新思潮的基本内容与特色(一)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的凶残丑恶面目及给中华民族造成深度灾难。
维新志士们努力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区探索其对外侵略对策的社会背景极其特点。
深刻揭示出帝国主义对华投资,掠夺我国资源和通过铁路、矿产、商务、传教等手段。
竞想瓜分的罪恶殖民活动的严重危害。
使有光辉灿烂的文明古国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
同时,他们还以深刻洞察力,识破帝国主义利用清朝政府为工具,来实现殖民统治的阴谋。
(二)提出资产阶级国家观、民族观、用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新的政治观念,提高中国的民族自信心和国民的责任感。
微信志士把建立民族国家和争取民族独立问题。
紧密联系起来。
提出建立民族独立与国家主权相统一以新民族国家观念。
维新志士提出国民首先要树立近代国家观念,为此就要搞清“国家与天下”“国家与朝廷”以及“国家与国民”三者联系和区别。
从总的方面来看,维新志士认为中国国民的爱国心比欧美和日本诸国是“殊觉薄弱”的可是他们坚信这种情况是能够改变的。
(三)提出以“工商立国”建立新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借以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面貌,“富国为先”成大工厂以兴实业“定为工国”这是康有为给中国确定的主要经济。
纲领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曾重复过早期维新思想提出的“以商立国”的口号。
在“百日维新”时期,他改变了“以商立国”的想法。
明确的把发展大工业看成是“富国”的基础。
提出用“兴实业”“振兴商务”并把“定为公国”作为立国的根本方针。
维新志士提出的“富国工法”涉及到工业、农业、矿业、交通、财政、贸易、金融广泛的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
1、工业。
提出扶植和调动发展近代机器工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用科技进步来促进我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
2、农业。
提供和推广农业生产的新工业和科学管理方法。
提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发展棉花、甘蔗、畜产品与毛革。
3、开矿。
康有为主义并发展我国地下资源,聘用外国专家“踏勘”购买西国采矿机械。
修筑矿山铁路。
4、交通。
铁路、轮舟、即于“运兵”“运械”又“便于商贸运货,便于负担谋生”,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交通工具,因此要大力发展。
5、印制。
统一货币,改革货币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整顿财政,发展金融重要办法,整顿方法是我国“自铸银钱”“外国银钱不许通用”“以收利本”。
6、邮政。
提出用近代邮政代替古代的驿站。
既能改变旧式驿站往来消息不便的弊端,又可做到“利用”与“便民”并举。
(四)倡导政治改革,重心是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康有为建议光绪帝以彼得大帝的变革国政的决心,仿效日本明治维新,从明治制度改变地主之法。
维资产阶级之新,实行君主立宪。
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主张的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范畴,明显的超出早期维新思想的水平。
维新思潮的重心是创立以“三权分立”为原创的资产阶级君主?政体。
国家政权是由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即又互相约制机构组成的。
立法、行政、司法均须根据宪法确定的原则行使权力。
(五)提出建设以“名学”为主体的道德伦理观,用以替代封建主义宗法制的伦理观封建的道德伦理观,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的精神支柱,而“三纲五常”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典型意识形态。
维新志士对此都进行批制、严复和谭嗣同为最。
四、思想解放潮流与资产阶级早期新文化运动戊戌维新思潮第一次吹响了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号角,对我归文化的发展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中国封建文化与西方近代资本文化相遇发生了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两种异质文化间的冲撞和碰击。
地主阶级经世派知识分子,首先敏锐的发现“西学”在某些方面的优越性,是中学难以比拟的,林则徐提出“开眼看世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冯结芬提出“以中国伦常各教为原本,辅以清国富强之术“即”中体西用“的发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以封建与制度及纲常名教传统意识形态为基础,设及西方“船坚炮利”军事技术,借以维新、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一种口号。
中体西用从中国近代文化的角度来看,曾是接纳西方文化的初级阶段的表现,是中西文化低层次融合的产物。
资产阶级维新志士,抨击“中体西用”的目的,主要从理论上否定其不论不类;从社会实践批判洋务派在“中体西用”口号求强,求富路线破产。
他们认为西方文化中的器物即科学技术是低层次的“制度”才是西方文化的精髓。
但其“公羊三世”的经学理论、托古改制的理论也反映出他们身上的封建文化包袱的沉重。
维新志士把政治改革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紧密联系起来。
以?动维新变法的进程是有一定的自觉性的。
他们在自己力量所能达到的地区,设学校、开学会、创报馆,出版各种刊物,壮大维新派的队伍积蓄变法力量。
维新志士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对封建王权进行猛烈抨击,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严肃批判,同时积极展开对对民权、自由、平等等新观念的宣传和热烈鼓吹,把“科学”和“民主”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和新课题,加以倡导,这就为戊戌时期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确定了具体的明确的方向。
维新思潮影响还延伸到民族心理和社会风俗习惯等广阔领域,维新志士反对吸食鸦片,禁止缠足和蓄婢纳妾,改革封建陈规陋习,提倡讲究卫生,发展体育,提高民族健康素质。
这些都是资产阶级维新活动的创举,对动摇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统治和打破封建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地位都有重要意义。
五、戊戌维新思潮的历史地位1、戊戌思潮是中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民主新觉醒的产物。
爱国民主救亡图存成为维新思潮的时代课题。
维新志士渴望从改革清朝政治制度中,寻找自己的新生活。
2、戊戌思潮形成前所未有的思想广度和深度。
维新派展开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战争,不反从思想阵线上向纲常名教、封建道德伦理观念摆形批制的战场,而且还在政治阵线上,提出了比早期维新思想更为明确的君主立宪政体的主张和方案。
3、坚持以资产阶级进化论为理论指导的一种新的社会思潮。
批判和否定“中体西用”这个洋务派思想纲领的基础上,坚持,资产阶级进化论为指导的新社会思潮。
提出资产阶级历史观,国家观、民权观、教育观、道德观、以及文艺观等资产阶级新思想,新观念作为他的表现形式和特定容,从而在思潮形态内涵与结构上同洋务思潮显示出根本分题。
4、戊戌维新思潮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是一座丰碑,维新开来开拓创新。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历史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还是一个从地主阶级经过思潮、洋务思潮到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转化过程,戊戌思潮对中国继起上进步社会思潮吹起了响亮的号角,特别是对民权的呐喊,呼唤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的新时代和新潮流。
从救之到维新再到国家独立和民主革命,贯穿其中的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精神。
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特制和精髓。
诚然戊戌维新思潮的理论基础是进化论,但却采取了托古改制,打翻了孔子旗号,利用今文经学“公羊三世”的历史观的形式,表明维新派理论构筑上的民族特色。
戊戌思潮反应出了资产阶级经济正文要求。
又是还没有发展成为独立政治力量的阶级要求,这就使它带有历史的向限和鲜明的阶级烙印。
第六章第三节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与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一、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在中国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创建民主共和制度的一场伟大政治斗争,革命民主主义与改良主义的思想论战,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革命和改良的两种思想。
两条路线的一场大搏斗,论战的根本问题时中国走什么道路建立什么政权,由谁掌握领导权的问题。
1905-1907年革命民主文化以民权为主要阵地“君主立宪派以《新民丛报》为主要喉舌,双方动员一切舆论力量,展开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
论战过程中,涉及到民主革命、任务、对象、动力、前途等重大问题,但是论战的中心则是围绕着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展开会。
要不要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创立民主共和国,是论战中贯彻始终的本根问题。
通过这场论战,革命民主派在政治思想的挫败。
君主立宪派的保皇谬论;划清了民主革命与和平改良的思想界限,使人们获得一次思想解放。
经过论战民主革命潮流要加扩大,民主革命成为中国进步社会思潮中的主流。
当然也暴露一些严厉弱点,如民主革命强调革命是反满;而不是反帝,反满掩没了封建的内容,忽略了农村土地问题,忽视革命的艰苦性,长期的思想准备和动员广大革命群众参加革命等等问题。
二、民主革命与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与部门,并且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资产阶级文化体系。
(一)政治学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约翰·穆勒的《自由原理》等等?翻译并介绍到中国;还有马克思主义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等也翻译到中国。
(二)法学在中国层折旧起介绍和研究西方资产阶级法学热潮。
从资产阶级法学对象、源流,社会功能到世界五大法系以及国际法、民法、商法、行动法规等。
都做了复杂西方探索和研究。
沈家东(1840-1913)浙江吴兴人,曾修订了《大清律例》代之以《大清现行律》后又制定《大清新刑律》(三)教育学孙中山倡导了以国民义务教育为基础的新的资产阶级商务体系。
(10)史学梁启超,夏曾佑等反对以王朝体系为中心的旧史学理论,主张“以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
作为新史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撰述原则。
(五)哲学二世纪初西方资产阶哲学各流派如尼采、叔东华、康德等哲学陆续在中国传播。
(六)文学林纾翻译西方大量著作如《黑奴吁天录》等产生了强烈影响。
谴责小说盛行,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孽海花》同盟会会员于1909年成立《南社》出版杂志并以旧式诗词鼓吹革命。
(七)语言学及拼音马建忠(1844-1900)江苏丹徒人,曾到法国留学,以通晓西学著称。
精通英、法、希腊文、拉丁文。
所著的马氏文通从中西文字比较研究中,提出了古代汉语的法构特类和规律,是中国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