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想象力是如何丧失的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孩子的想象力是如何丧失的东西方教育杂谈孩子的想象力是如何丧失的——东西方教育杂谈国外有个教育代表团访问我们的一所小学后,对我们的试卷中出现过的“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学生作答“雪化了以后是美丽的春天”却被判错大惑不解,我们的老师告诉来访者:“标准答案应该是‘水’。
”采访者表示异议:学生作答“雪化了以后是春天”更说明这个学生想象力丰富,要是在我们学校,肯定会得到更多的表扬。
然而,在我们的中小学里,孩子是不允许有这种丰富的想象力的。
有人说,标准化既客观又公正。
但我想反问一句:要那么客观干什么?真的就那么公正吗?太多的一锤定音的答案,会不会把学生的脑袋锤成铁砣般坚硬?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很多东西,特别是人文学科的东西本身就有很强的主观性。
我们不仅不应该用某种僵化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思维。
而且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同一内容。
标准化考题的设计者只考虑到课本上出现的知识点这个小客观,忽略了客观世界存在的大客观。
在大客观世界中,一个问题可能有几个甚至几十个答案。
如今,在中小学,以参考资料为依据,以标准答案为准绳的现象太常见了。
教师已变成了由一批躲在书斋里的专家学者编撰出来的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而学生则成了教师嘴巴里的标准答案的静电复印机——静静地不加思索地把答案抄因为标准答案是“退”,答“出”的只能算错。
例3.请你用给出的字及词组,组成一个通顺的句子。
这些字及词组有:“萝卜、小白兔、青菜、爱吃、和。
”如果你把它组成“小白兔爱吃青菜和萝卜”,你会被判为错的。
因为标准的答案是“小白兔爱吃萝卜和青菜。
”实在难以想象,如此机械地组句子,会把学生的思维禁锢成什么样子?与上述例子类似的还有很多很多,这种做法已经是流传极广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
孩子们正处在接受能力最强、学习语言最快的年龄,却长年累月地被这样机械地“栽培”着,后果只能是磨蚀他们的创造力,患上集体“失语症”,即是一种不会用流畅而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不会写信,不会写文章,严重缺乏想象力,头脑中只剩下几篇虚张声势又绝对标准的、规范的“范文”或标准答案。
不利于儿童想象力的具体事例
儿童的想象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然而,现代社会中存在一些可能不利于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因素。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过度依赖电子媒体:现代科技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过度依赖电子媒体可能会限制儿童的想象力。
例如,长时间的电视观看、视频游戏和社交媒体使用,可能会使孩子们缺乏探索和创造的动力,而变得消极和缺乏想象力。
2. 太多的结构化活动: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们在早期就学会各种技能,会让他们参加各种结构化的活动,如音乐课、体育课、舞蹈课和绘画课等等。
虽然这些活动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技能,但是过多的结构化活动可能会限制孩子们自主探索和创造的机会。
3. 缺乏自由游戏时间:儿童需要有足够的自由游戏时间来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然而,很多学校和课外班可能会占用孩子们的自由游戏时间,使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4. 过度保护和指导:父母和老师的过度保护和指导也可能会限制孩子们的想象力。
例如,如果父母总是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不给他们足够的自由来试错和探索,孩子们可能会丧失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总之,为了帮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我们需要注意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
让孩子们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提供足够的探索和自主学习的机会,限制电子媒体的使用,并给孩子们足够的信任和自由来试错和探索。
这样,我们可以为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十三种做法扼杀孩子想象力每个孩子都有超乎想象的创造力和潜能,之所以会变得平庸,往往是潜能的挖掘不当,或是潜能尚未被开发就已被扼杀在摇篮里。
也许你的孩子就是天才,在这里我们列出13条杀害创造力的元凶,如果你只犯了一两条,请尽快悄悄改正,如果你犯了所有的错,那就把这些想法拉出来,做一次彻底了断,从现在开始,放弃这些错误的做法。
1、让孩子处在一个没有人能给他正确答案的环境有好奇就有疑问,有想象就会觉得一切都有无数种可能。
但是什么是正确的、可行的,孩子需要大人的帮助。
不要让疑问永远成为疑问,帮助和启发孩子寻找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是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热情的必要通路。
2、用奖赏鼓励孩子当人们没有期望得到奖赏去做事情的时候,他们会更有创意,也会更加享受其中的美妙过程。
一个画家如果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享受其中,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为了赚钱,他的作品一定会更有创造力。
记住,内因永远比外部激励更有效。
3、让孩子参加等级评定当孩子在学习了一些艺术知识之后,去参加相应的等级评定时,孩子们的乐趣就变成了一种任务。
如果他拿到了等级证书,他就会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级别,这些对创造力都是一种扼杀。
4、要求孩子达到同龄孩子的水准有证据显示,要求孩子的一切都和同龄人一样会导致创造力被扼杀。
因为每个孩子在身体、智力、情感、社会能力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差异。
不要无视他们的差异。
如果他感到自己一定要符合同龄人的一切水准,他的创造潜力就被抑制了。
5、监视孩子在孩子参加有创意性活动的时候,你不去和他一起参与,而是用你仿佛电光的眼睛,不停地监视着他,孩子在总是在被监督的情况下行动,创造力的发挥会被破坏。
6、给孩子不恰当的玩具,或者让更多的动画片、DVD充斥孩子的生活很多所谓的高科技产品,表面上可以让孩子和它互动,复智文教网当孩子回答对了问题就会发出嘟嘟的声音。
但这样的机器只能给孩子一样的答案、一样的声音,会限制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同样,如果你把孩子交给电视,可能你会觉得轻松了。
不利于儿童想象力的具体事例1. 剧透文化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影视作品和图书往往成为儿童们接触到的主要媒介之一。
然而,剧透文化的流行对儿童的想象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举个例子,当儿童事先了解一个故事的结局时,他们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结局的设想就会受到限制,无法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探索各种可能性。
2.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孩子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游戏等。
然而,长时间过度使用这些电子产品会导致儿童缺乏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和探索,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的发展。
相比之下,传统的纸质书籍和玩具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供儿童自由发挥想象力,因为他们需要自己创造角色和情节。
3. 空闲时间过度安排现代儿童的时间表往往被家长和教育系统严格安排,几乎没有自由时间供他们自主玩耍和发挥想象力。
这种过度安排的空闲时间限制了孩子们通过自我发挥和创造去探索世界的能力。
相反,如果给予儿童足够的自由时间,他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4. 过度关注成绩和评价在追求升学和优异成绩的教育环境中,孩子们常常被过度关注他们的表现和评价。
这种焦点放在结果上的教育方式可能使他们失去了发展想象力的机会。
孩子们可能过于关注取得好成绩,而忽视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5. 缺乏自由游戏的空间和时间自由游戏是儿童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环节。
然而,现代社会中,由于安全和社交压力的原因,孩子们很少有机会在户外或社区进行自由游戏。
相反,他们更多地被限制在家或学校,并使用电子设备来填补他们的时间。
缺乏自由游戏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了儿童的探索和自由发挥的机会。
总结以上是一些不利于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具体事例。
剧透文化、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过度安排的空闲时间、过度关注成绩和评价以及缺乏自由游戏的空间和时间都对儿童的想象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为了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限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给予儿童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参与自由游戏,以及减少对成绩和评价的过度关注。
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和想象力的原因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的专注力和想象力好像都不如以前了,其实很多生活细节,看似平常,但无形中影响孩子的注意力,须注意。
是什么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和想象力1、看电视尤其是动画片过多。
电视是影响孩子学习的一大“杀手”,很多孩子习惯了电视节目中生动的画面和热闹的气氛,到了课堂不习惯安静听老师讲课。
有的孩子看书写作业时也念念不忘电视里的故事情节,这种分神是非常突出的。
2、给孩子过多的玩具和书籍,房间布置过于花哨。
如今很多新手家长习惯于把玩具和书扔给孩子自己玩,自己看,一次买很多,这样很容易使孩子形成浮躁和注意力涣散的毛病。
还有的家长把孩子房间布置得很花哨,写字桌上东西摆放过多,孩子很容易被吸引,分心在所难免。
孩子的房间应该以安全、简洁、清爽、淡雅风格为主。
3、从小忽视体育运动和精细动作训练。
运动要求身体协调和平衡能力好,特别是一些擅于精细动作的孩子,感觉统合协调好,大脑的指挥能力很强,这样的孩子不论在运动时,还是在长时间静止时,都是有极强的自控力。
“闭目单脚直立游戏”对于训练孩子的“感觉统合”起到很好作用。
4、睡眠时间不足。
研究显示,睡眠与学习成果巩固、能量补充等有紧密关系,睡眠越充足、精神状态越好,大脑前额叶和顶叶的活性越高,注意力越集中,反之则难以集中。
一般来说,7岁儿童平均每日需要11小时睡眠;10岁儿童是10小时;到了12岁就可以与成年人基本持平即平均每日9-10小时。
5、饮食习惯不佳。
比如,不吃早餐甚至草率解决早餐、吃糖过多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过多摄入有人工色素、防腐剂的食物也会妨碍注意力集中。
坏孩子的专注力的行为事实上,大部分家长都会在孩子还没有邀请你的时候就打乱了孩子的节奏,不管是不是无意的,相信我,你这样做都是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专注力,是一个人长时间专心于某一事物和活动的能力,对于孩子而言,专注力是天生具备的,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差不多,但专注度的高低却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差异,而这与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孩子的想像力哪里去了?说到想像力,很多人会马上联系起电视上看到那些层出不穷的搞笑花样,并认为是想像力丰富的结果。
很多老师在抱怨孩子的缺乏想像力,对学生大面积的创造力缺失也感到沮丧。
大家能做的事是回头大骂应试教育,也因为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而追问孩子的想像力哪里去了?从这里看到,富有创造力的前提是具有丰富的想像力,但是,富有想像力未必就有创造力,因为,丛想像力到创造力,需要一个艰难的教育过程。
这个教育过程存在着很多理论和争论,有人认为创造力“教”不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
那么,创造力又是如何培养的呢?这样一来就带出了各种教育理念的差异,最本质的问题仍然要回归到人生观上面。
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关键看我们如何去理解生命;什么是孩子的生命中最重要了。
不是发现了孩子缺什么,就教孩子什么。
如果我们认为财富的取得和成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么教育自然会走向这些方向。
如果我们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或许是一些看不见的事物,比如,孩子的创造力、拥有爱和自由,能为自己和他人负起责任,那个教育过程则会完全不一样。
对零到三岁的孩子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吃饱睡好和得到足够的爱和温暖,有父母的陪伴,并从中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和温暖感,小生命自然而然得展开,象花那样绽放,比任何方式的教育都重要。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展现两种新的能力,使他与生活周围事物产生明显易见的新关系,那正是孩子的想象力和记忆力。
三岁到五岁的孩子也是充满想象力与即兴游戏的时光。
孩子天生是一个具有丰富想像力的玩家,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自由玩耍,在游戏中他们才可以表现自己快速萌芽的想像力,如果父母能充分了解到这一点,知道如何选择玩具和认孩子如何充分投入玩耍,即使条件有限,在家里也都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操作,关键就在于父母本身是否具有想像力,并且真正懂得孩子需要什么。
缺乏时间和机会充分地投入玩耍的孩子,想像力如果不枯竭,也只能停留在梦游状态,孩子的想像力也为能转化为创造力。
创造力不是老师教的,是孩子通过充分地投入工作(玩耍)而积累的经验和灵感。
“正确答案”是唯一的吗?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很多家长就已经在做着同样的事——将孩子逼上想象力、创造力惨遭扼杀的“绝路”。
从耐心而温和地告知孩子正确答案,到简单粗暴地否决孩子的想法、做法,最终都殊途同归,走向了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终点。
让我们看看下面的场景:一位妈妈指着一本书上的简笔画香蕉问孩子:“这是什么呀?”孩子不假思索便回答:“月亮。
”妈妈:“怎么会是月亮呢?月亮长得像这个样子吗?”孩子:“是的。
”妈妈:“你认真看看,到底是什么呀?”孩子:“就是月亮呀。
”妈妈:“你看,这里还有一个把儿呢。
它到底是什么呀?”孩子:“月亮。
”妈妈:“不对,这是香蕉。
记住了啊,这是香蕉。
你看,这个才是月亮呢。
”我相信,对很多父母来说,这个场景并不陌生,它也许发生在身边其他人身上,也许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那个月牙一般的形状,为何不可以是月亮、小船、眉毛或者其他事物,而必须是香蕉呢?正确答案真的是唯一的吗?过分求同可能压抑创新的能量我能理解为什么会有很多人不由自主这样去教导我们的孩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我们成长过程中接收到的一切早已铭刻到我们骨子里,成了我们下意识的反应。
可是,当我们认同了某个所谓的“正确答案”,并且要求孩子也如此认同的时候,孩子内在最真实的声音便被否决了。
当他内在的声音被否决,初始时,他会抗争。
抗争失败,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会以更加强有力的方式继续抗争,于是,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孩子的内心充满了对抗的能量,对抗的能量与创新的能量此消彼长,创新的能量自然就被削弱了;另一些孩子学会了乖巧地服从,他创新的能量则被压抑了,变得无法流动。
当这样的场景不断上演,终有一天,孩子因“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而放弃抗争,最终变得缺乏主见,不再信任自己的感觉,不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凡事都会为其他人给他一个所谓“正确答案”而松一口气,或为自己没有说出“错误答案”而庆幸。
幼儿缺少想象力的原因
幼儿缺少想象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环境因素: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缺乏刺激和启发,例如缺乏适当的玩具、书籍、美术和音乐等,这可能会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发展。
学校教育:一些传统的学校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使孩子缺乏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电子产品:现代科技的普及使得孩子更容易沉迷于电子产品,这限制了他们参与实际的创造性活动的机会,从而可能削弱了他们的想象力。
缺乏想象力方面的训练和引导: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孩子观察、提问、思考等方式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如果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和引导,孩子的想象力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个人经验和知识储备:孩子的个人经验和知识储备是他们想象力的基础。
如果孩子缺乏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他们的想象力就会受到限制。
为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家长和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提供丰富的环境和刺激:为孩子提供适当的玩具、书籍、美术
和音乐等,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励孩子思考和表达:鼓励孩子提问、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孩子观察和想象:通过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鼓励他们进行想象和联想,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体验: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体验,例如绘画、音乐、手工制作等,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与孩子交流和互动:与孩子进行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是培养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阅读,孩子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和思想,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扼杀想象力的四大因素现在很多家长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到了就是好学生,甚至死记硬背都可以,用知识绑住了孩子的想象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想象力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扼杀想象力的因素,供大家鉴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扼杀想象力的因素1儿童必须先有内心生活的创造,然后才能将其表达出来。
我们必须为孩子们提供内心生活所必需的东西,然后让他们自由地进行创造。
为了有所创造,他们必须自然地从外界吸收构筑材料。
在培养儿童想象力的时候,绝不能阻止他们自发的活动,即使这类活动像涓涓细流一样渺小。
我们的任务是等待,千万不要欺骗自己,自认为能够创造智能。
我们除了观察和等待青草的萌芽和微生物的自然裂变,别的什么都不要去做。
我们必须记住:创造性的想象只要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不是幻觉或错误,就会在坚实的岩石上建立起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智力的开发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通常认为儿童的最大特征就是想象力极为丰富,因此,我们应该采取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来发掘他们的这种天赋。
还有人以为,儿童喜欢在虚无的、令人痴迷的世界里遨游,就像原始人,他们总是被迷人的、超自然的和虚无缥缈的东西所吸引。
对此我们需要指出,事实上,在任何情况下这种原始状态都只是暂时的,会被其他状态所取代。
对儿童的教育应当帮助他们克服这种状态,而不是延伸或发展这种状态,或者让他们停留在这种状态。
婴儿大脑的创造性活动目前已被认为是人类孩提时代的重要活动,甚至被普遍认同为是一种创造性想象。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赋予了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以赏心悦目的特征。
扼杀想象力的因素2打击孩子的想象力,父母每天都在做,比如当孩子拿起画笔想画妈妈,但却画了一个又一个圆圈,于是你便手把手给孩子画出了标准的人物轮廓。
比如孩子指着天上的月亮说:这弯弯的是船。
而妈妈马上反驳:这不是船,这是月亮。
相信很多父母在孩子发挥想象力的时候,成年人的思维就会跳出来,给孩子说出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孩子的想法永远得不到认可,便会放弃想象了。
家长7种行为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与生俱来,如果父母常在有意无意中向孩子传达成人式思维,用抽象概念和程式化思维扼杀孩子的想象力,那他们将失去很多创造神话的机会。
那么,家长的哪些行为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呢?下面,来告诉广大家长们,以下这7种行为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7种行为扼杀孩子的想象力扼杀孩子想象力的行为1、替孩子做事想象力不是“想入非非”,而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创造。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做事慢就一味代劳,会让他们失去许多动手动脑的机会。
要知道,孩子在做事过程中,会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反复实践,这些经验会为发挥想象力和创意提供不竭的源泉。
扼杀孩子想象力的行为2、阻止孩子探索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宝贵,可出于各种原因,父母常常不能接受孩子在好奇心驱使下的种种要求:用水果刀自己削苹果、把整卷纸都泡在水盆里、用床单在客厅搭个帐篷……如果孩子要求的每件事都被父母拒绝,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那些新奇的想法和对事物的好奇。
扼杀孩子想象力的行为3、纠正孩子的离奇想法孩子早期的想象具有夸大性,因为他们还不能分清想象的事物与现实之中事物的界限。
比如,孩子有可能想买一个比房子还大的汽车,想登着梯子爬到月亮上,面对这些离奇想法,有的父母会纠正甚至喝止。
其实这时候,父母不妨跟孩子一起想象,来个“头脑风暴”,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
扼杀孩子想象力的行为4、给孩子提供标准答案孩子到了提问的敏感期,总把“为什么”挂在嘴边。
父母为了正确回答孩子的提问,恨不得翻遍所有的百科全书。
其实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可以有很多种答案,父母可以试着问问孩子的想法,或者跟他一起去找找答案。
现成的答案会束缚孩子的头脑,让他失去思考的动力。
扼杀孩子想象力的行为5、制止孩子特立独行非要戴着小仙子的翅膀去幼儿园,每时每刻甚至睡觉都要戴着超人眼罩……孩子怪异的装饰和举动,常常招来父母的反对。
孩子的想象力是如何丧失的——东西方教育杂谈
国外有个教育代表团访问我们的一所小学后,对我们的试卷中出现过的“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学生作答“雪化了以后是美丽的春天”却被判错大惑不解,我们的老师告诉来访者:“标准答案应该是…水‟。
”采访者表示异议:学生作答“雪化了以后是春天”更说明这个学生想象力丰富,要是在我们学校,肯定会得到更多的表扬。
然而,在我们的中小学里,孩子是不允许有这种丰富的想象力的。
有人说,标准化既客观又公正。
但我想反问一句:要那么客观干什么?真的就那么公正吗?太多的一锤定音的答案,会不会把学生的脑袋锤成铁砣般坚硬?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很多东西,特别是人文学科的东西本身就有很强的主观性。
我们不仅不应该用某种僵化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思维。
而且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同一内容。
标准化考题的设计者只考虑到课本上出现的知识点这个小客观,忽略了客观世界存在的大客观。
在大客观世界中,一个问题可能有几个甚至几十个答案。
如今,在中小学,以参考资料为依据,以标准答案为准绳的现象太常见了。
教师已变成了由一批躲在书斋里的专家学者编撰出来的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而学生则成了教师嘴巴里的标准答案的静电复印机——静静地不加思索地把答案抄到自己的练习本上去。
对于公正,我想,难道在标准化考试之前,考试就不公正?对写了与标准答案相符的学生而言,给他判个满分是公正,对写了与标准答案不相符,但仍然是正确答案的学生而言,不给分是否就公正?殊不知,在我们大谈特谈标准化好处的时候,往往遮蔽其存在的问题,使我们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
现在就再举几个例子看看标准化到底干了些什么,也许这更能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以警省。
例1.集体“失语症”说明了什么?1996年7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分析文章,题为《别让孩子患上集体的“失语症”》。
该文写道:如今的孩子有集体患上“失语症”的危险。
而这危险又是在规范化、标准化的学校教育一步步怂恿下渐次加重的,且看事实:某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黑板上写着一个“云”字。
一个小男孩被老师叫了起来:“这是什么字?”小男孩清脆地答道:“是…云‟字。
”老师的脸沉了下来:“他说错了,谁来纠正?”一个小女孩站了起来,背书般地大声说:“云云云,这个字我认识,横、横、撇、折、点,这个字念…云‟。
”老师笑了:“对了,老师不是教过吗?每个小朋友都要这样说,才算对。
”
例2.在一次小学语文考试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进”的反义词是什么?至少有一半的人写出的答案会被判为错的。
因为标准答案是“退”,答“出”的只能算错。
例3.请你用给出的字及词组,组成一个通顺的句子。
这些字及词组有:“萝卜、小白兔、青菜、爱吃、和。
”如果你把它组成“小白兔爱吃青菜和萝卜”,你会被判为错的。
因为标准的答案是“小白兔爱吃萝卜和青菜。
”实在难以想象,如此机械地组句子,会把学生的思维禁锢成什么样子?
与上述例子类似的还有很多很多,这种做法已经是流传极广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
孩子们正处在接受能力最强、学习语言最快的年龄,却长年累月地被这样机械地“栽培”着,后果只能是磨蚀他们的创造力,患上集体“失语症”,即是一种不会用流畅而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不会写信,不会写文章,严重缺乏想象力,头脑中只剩下几篇虚张声势又绝对标准的、规范的“范文”或标准答案。
长此以往,学生便不会用自己的头脑思想,更不可能应付各种挑战和人生选择。
回想在加拿大读书时所见所闻的课堂教学,教师从不制止,更不会批评任何一个学生的、在我们看来是可笑甚至荒谬的答案,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无穷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学生也总是乐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我常常惊诧于他们的异想天开。
而
我国的教育则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力求理性的冷静思考,以致学生在“标准答案”面前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生怕一不小心便被老师打了个“x”。
学习变得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甚至一点儿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能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以求万无一失。
久而久之,一个个学生经过严格规范的学校教育后,变得呆头呆脑、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一台学习的机器,哪里还有半点想象力、创造力可言!其实,只要我们稍稍深究一下,不难发现,对标准化的强调与厚爱恐怕一方面与传统教育中所提倡的“为所有人的教育”这一思想密不可分。
实际上,提倡“为所有人的教育”是抽象的和不切实际的。
因为学生的天赋、素质、兴趣、志向各不相同,对教育的需求也就有差异。
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的知识、个性的发展都得到完善。
另一方面又与我们的教育现实密切相关,学校如果被当成了工厂,学生自然就是产品了,当检验的手段只是升学率的话,那么学校只会朝着标准化、模式化更进一步。
我们必须明白:孩子的思维之所以格外富有创造性与不同寻常,不就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最少清规戒律吗?他们的答案之所以那么丰富多彩,不就因为他们的想象天马行空似地能展翅高飞吗?今天,无论是对中小学还是大学生的教育,都已不能再局限于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更多的是培养他们充满想象地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今天的教育者似乎有必要思考:难道一个问题(尤其是人文学科的问题)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为何不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何妨仁者见智。
智者见仁?我们还必须回答这一问题,即什么是正常的、合乎科学、符合人文精神的考试(从形式到内容到答案)?我们更需要对诸多习以为常的“标准化”进行反思,需要对一些不科学、不合理、不符合人文精神、不符合学生天性、不利于下一代发展的。
使学生丧失想象力的“标准化”进行彻底的改革。
生动活泼的教育需要更多活的答案!也许打开标准化的枷锁之日,就是放飞学生想象力之时,让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