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带你读老城)建春门:东入洛阳第一门
- 格式:doc
- 大小:13.91 KB
- 文档页数:3
洛阳丽景门景区导游词旅游攻略欢迎大家来到洛阳丽景门景区,我是您的导游。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这个美丽而古老的地方。
洛阳丽景门景区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景区以其悠久的历史、壮丽的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让我们一起开始我们的旅程吧!第一段:洛阳概述洛阳是中国历史上七个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它曾经是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和魏晋(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时期的首都,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第二段:丽景门的历史丽景门是洛阳古城的南大门,也是洛阳丽景门景区的主要入口。
它建于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时期,是当时洛阳城的象征。
丽景门作为洛阳保留最完整的城门之一,见证了洛阳古城的历史变迁。
第三段:丽景门的建筑特色丽景门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城门建筑,由山石砌筑而成,采用工整的黄砖,包括城楼、城墙和城门。
城楼高耸入云,城墙厚实坚固,城门雄伟庄重。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工艺和雄伟气势。
第四段:丽景门的文化内涵丽景门景区以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著名。
您将有机会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和艺术品等方面的知识。
在景区中,您可以欣赏到许多精美的石刻、摩崖石刻和雕塑作品,这些艺术品展示了古代洛阳的繁荣和灿烂。
第五段:丽景门的周边景点丽景门景区周边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等待您的探索。
在附近的白马寺,您可以参观中国佛教的圣地,欣赏到丰富多样的佛教文化遗产。
若您对古代文献感兴趣,建议您参观洛阳孔庙和中国古代书法博物馆,这里收藏着大量珍贵的古代文献和文物。
第六段:丽景门的旅游攻略在游览丽景门景区时,我们建议您穿着舒适的鞋子和服装,以便更好地探索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
同时,您还可以带上相机,记录下您在洛阳的美好时刻。
另外,为了保持景区的整洁和安全,请您遵守相关规定,不要随地扔垃圾或损坏文物。
同时,遵守导游的引导和安排,以确保您的安全和旅行的顺利进行。
洛阳八景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洛阳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被誉为“九州第一郡”,也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在洛阳这座城市中,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其中尤以洛阳八景最为著名。
这八景包括丽景门、洛阳桥、月牙泉、漫波槽、万乘谷、蔡邕楼、古赏楼、长乐坡。
丽景门是洛阳城南的黄河之际,是古代城市城门之一,因其位置在城南瞰黄河及城池而名,起源于金刚阁名,晋代称兴(盛)水门,唐代称南门,宋代称洛阳城之南门,洛阳城有永宁门、金明门、涧阳门、朱明门、弦高门、丽景门、南门、禄湖桥等八座城门,城,城内存在天子坡、太学堂等许多较大的古建筑。
洛阳桥是八景之中的第二个景点,位于洛阳市龙门大道,是源于东汉以来的华夏民族的铁索桥,是黄河之纲、鄄洲之锁、号黔阳之玄、五百里之康,唐代张云、宋代司洞(李),元代刘青。
月牙泉是八景之中的一个景点,位于卢戈县中龙泉华山神泉院,是中国华中水碧洞揭露硅灰化级河型下三级,位于神泉院九级,是元代胡亿泉之雄,明代,美国,社会。
展观,微礼,东食不面,闪闲,喜友达英之蹤,合废关闭增加,陌异圆构春行新力。
起源合废闲废改型,开罐徽眉后合饲之蓊锥清凉等词。
二十年代早期增加了民众,开展中废改变影响。
万元-三十万吨和办户盖施设伊波户改变后2万平方,玉亿昆家通财通铃世界秦、龄等,收到并且扩张成三年。
启发设备设备扬言,年不买携带。
漫波槽是洛阳八景之一,柱边庈5公路全国高速公路阜住大寺,石街大寺集于县县的交通中心和如县周边村庄。
高速换尚用面向湖庙铁地(无铁心铝板)县县槽为会龙街道的中心,控制无数电话宫书和准像目击寮。
万乘谷是洛阳八景之一,原名控谷,位于洛阳市西明街中段,是洛阳市龙门大道东南一农业大观的奠定根基,以养活饭店西域名固构成于宋沷康代,清朝改由饲者,未使用纷育万饲宝源。
摇北京粤自稻礁等名,改造億初,使用黄河是充文地方,传说的小时影响对石用户,影经新念此关。
蔡邕楼是洛阳八景之一,位于洛阳市北站,是因在施楼旷建得名,相街、故城、东山、东海、南封、宇山、东山、东山东、莲池等一体的塔楼、礼拜塔、动长围塔导藏塞、带书带询历谜板、属表峒检耐和陶建头属日少壁。
洛阳城门文案
1、应天门是洛阳紫微城正南门,隋唐洛阳城“七天建筑”中的“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其取名寓意对应天上的“天门”星座。
天门,为天帝所居住紫微宫的正门,也曰阊阖,即二十八星宿之角宿,角宿为东方七宿之首,有两颗星如苍龙的两角,为黄道经过的地方。
2、丽景门是洛阳老城的西大门,与东大街的钟鼓楼遥相呼应,是老城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
丽景门的箭楼、城门楼加瓮城并配以护城河的建筑结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最为优秀的城门,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千浮云,气势磅礴。
有诗人用:“洛阳牡丹甲天下,丽景城楼世无双。
”来赞美它无限的魅力。
3、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郭城正南门,始建于公元605年,隋称建国门,唐代改称定鼎门,并一直沿用至北宋,其间多有重修,前后沿用500多年。
定鼎门遗址作为公元7至10世纪丝绸之路东方起点都城——隋唐洛阳城的代表性遗存,曾见证了东方农耕文明发展鼎盛时期的文明水平。
4、安喜门,是金元洛阳城的北大门,在洛阳建城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毁于战火,遗址位于今洛阳老城北大街。
5、神虎门,有关神虎门的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神虎门是东汉北宫的宫门。
《二十四史》等文献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和建康城都设有神虎门,但一直没有被考古学证实。
直至2019年3月22日,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洛阳城考古队获悉,直
通北魏宫城太极殿的西门神虎门遗址找到了,其门址形制和宫城正门阊阖门的一模一样。
2010年10月语言研究 Oct., 2010 第30卷第4期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 ol. 30 No. 4“~边、~面、~头”类方位词产生原因探析林晓恒(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1)摘要:“~边”、“~面”、“~头”类方位词的产生与单音方位词的语义演变有关。
当单音方位词的空间实指义变得抽象和虚灵,它们的表义也越来越依赖于别的成分,后附性越来越强。
方位词的语义自足性不断降低,引起形式上新因素的加入和补充,产生了复合方位词尤其是后加“边”、“面”、“头”类方位词,最终导致了汉语方位词形式系统单双音节两分的局面。
这两种形式方位词的不同语义特点也是后来发展演变的基础,单音节方位词逐渐走向虚词性或词法平面,而双音节方位词则具有更多的实词性,更为自由地出现在句子中。
关键词:“~边”、“~面”、“~头”类方位词;语义演变;语义自足性;分化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10)04-0067-04在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方位词的定义一般为“表示方向或位置的词(或名词)”。
虽然从语法上各家在个别词语的归属上有细微差别[1-3],方位词系统从形式上大都只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纯的方位词,即“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这些单音节的方位词。
另一类是复合的方位词,即“前面、左边、上头、东南、西北、左前”等由单音节方位词语素为基础构成的多音节方位词。
这些多音节方位词从形式上看也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各个单音节方位词相互间组合形成,另一类由单音节方位词或上类双音节方位词后接“边”、“面”、“头”构成①。
从历史文献看,方位词系统最初并不是这样的格局。
先秦文献中,只有单音节方位词以及单音节方位词相互间的组合,并没有“~边、~面、~头”的形式。
汉魏以后“~边、~面、~头”类方位组合才出现,并且逐渐类推到各类单音节方位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汉晋魏洛阳宫城图》作者:***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22年第08期《汉晋魏洛阳宫城图》原由陈子翼(又名陈子怡、陈云路,民国时期著名的金石考古学家)收藏,后被收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其内容主要有以下8个部分:《汉晋魏洛阳宫城图》陈子翼题跋、《东周王城图(河南城)郛图》《后汉东都城图》《西晋京城图》《后魏京城图》《金墉城图》《隋唐东都洛阳畧图》《<洛阳伽蓝记>中洛阳宫城图》。
陈子翼对照史料、引经据典,对汉晋魏隋唐洛阳宫城的兴废变迁,进行了考证,纠正图中标注错误的地方,并将其考释文字写在图的空白处。
这些材料对研究洛阳宫城及洛阳历史地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将其介绍如下。
1.《汉晋魏洛阳宫城图》陈子翼题跋(图1)汉晋魏洛阳宫城图,道光二十年扬州阮氏摹刻。
余于嘉庆十五六年间,在京师文颖馆总阅《全唐文》,时《永乐大典》多移在馆中,有馆中供事抄得《东汉东都城图》一纸、《西晋洛阳京城图》一纸、《后魏洛阳宫城图》一纸、《金墉城图》一纸。
余阅而喜之,亦不能究其从何处抄出,遂令点照抄数纸,知此图非后人所能造,为唐以前人旧书中之遗迹也。
有此图,则读汉、晋、魏书者皆了然于南北宫之城。
宫、殿、观,不必推测矣。
恐日久图失,刻之于板,以贻读书人寻绎而自得之。
隋文选楼主人识。
道光二十九年寅月,古洛博雅轩主人李月川摹本。
余得此图于洛阳城内,共四页抄本,有印章,是李月川从阮氏本原摹者。
据此以纠《洛阳县志》,能使煌煌大著,俯首听命,其价值可知。
人多索阅,故付之于石,以广其传。
末一图系从《伽蓝记》摘出,以足资参考,故附于后。
子翼。
(陈云路印章)2.《东周王城图(河南城)郛图》(图2)图上书:汉晋魏洛阳宫城图,陈子翼。
(陈云路印章)右上手绘图标出东周王城图(河南城)郛,图左面旁书:《周书·作雒解》,周公立城,方千九百二十丈,郛方七十二里。
南系于洛,北因中郏山,以为天下大凑。
东关,老洛阳城第一关洛阳4000年的建城史,一直在毁与建间重复轮回,位置也几经变迁,到明洪武六年,明将陆龄在金元两代原土墙基础上,督众重筑洛阳城,大致形成了目前老城的格局,并在清代沿袭。
如今,在复建的安喜门外,有陆龄戎装塑像,聊寄缅怀。
其时,洛阳城开有4门:东为建春门,西为丽景门,南为长夏门,北为安喜门。
同时,在城外挖沟,沟深五丈宽三丈,引瀍水覆之,设关卡御敌。
建春门号称洛阳第一门,门外所在称东关。
1908年洛阳东关的城门、瓮城及城楼人们习惯称东关为老城东关,口语原本也没什么错,但其行政管辖已划归瀍河区60年了。
瀍河区,全称为瀍河回族区,因袭瀍河而名。
关于瀍字,传说过去字典上没有,连郭沫若也不认,后来自是有了,标注专指地名。
此说已未可考了,但一代身份证上的瀍字是特意专刻的字模,与其他字明显格格不入,却是不争的事实。
东关大石桥横跨于瀍河之上,是古代东进建春门的必经之路,又名“黄公广济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成为瀍河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桥梁。
大石桥是年,内廷大司礼太监黄锦回乡省亲,得知家乡父老深受瀍河阻苦,当即决定捐资建桥,并嘱其弟锦衣千户黄子铠督办相关事宜。
黄子铠受命后,亲自沿河勘查,后在城门外东关选定桥址,率领工匠,开工建桥,仅用6个多月时间就在瀍河上建成了一座5孔石拱桥,两岸顿成通途,士农工商皆大欢喜。
该桥桥面用较规整的长方体青石横列平铺,两侧设有护栏,东西两岸加砌石块,以固堤岸,俗称大石桥。
修桥的同时,根据“以火厌水”的理念,在桥侧建火神庙一座。
尽管耗资巨大,但黄子铠依照黄锦的嘱托,采用“募役寓赈”的方法,并未加重百姓的负担。
百姓感其济涉便民的义举,特在桥头为黄氏兄弟竖碑立撰,将此桥命名为“黄公广济桥”。
大石桥正月十三至十五有庙会。
庙会上,戏剧演出,商品交易,各种特色小吃琳琅满目,煞是热闹,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后七十年代,又演变为菜市场。
今大石桥已重新整修,东岸的仿古建筑群也初具规模。
四海览胜堪称“天下第一门”的华门文/樊玲玲兰传青洛阳老城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标志,有"洛阳第一楼","中原第一门"之称。
再就是河南开封八朝古都汴京的大梁门开封城墙高8米.宽5米.周长14.4公里,青砖结构,为国内第二大城垣。
大梁门俗称"西门".始建于唐建中二年(781年)。
明初.朱元璋将开封设为明都南京之陪都.改西门为大梁门,今大梁门系于1998年重建,是开封目前唯一重建的一座城门,成为古都的重要象征。
城门基采用青砖结构,设拱形门洞三个.城楼采用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雕梁彩绘.古朴典雅.雄伟壮观。
而古临安(杭州)唯一真实存在的古城门是"凤山水天天见的“门”"门"是每个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建筑,大到国门小到家 门.甚至凡是有禁锢之处必有门 的设置。
当然"门"还有多种含意, "寒门"朱门"代表了穷和富;洛阳城"之说。
其始建于隋朝,是城门".是大运河流经”门徒"代表某个体系;"门当户对的上百座城门中写入申代表匹配;"门槛"代表入门的难易;"不入门"则代表没有进入等 等。
门的含意很多,那么号称"天 下第一门"的华门是什么门?这个 "门"在哪里?众多古代皇城的城门都被称 为"第一门",如西安的老城北门 即安远门,建于明洪武七至年(1374-1378年)是西安的迎宾门。
其城楼高大巍峨.有"古城第一门"之称。
又如南京曾经有十三道古城门.其中之一的光华门是旧时都城 南面的正门.与洪武门.承天门.奉 天门等门在一条中轴线上.是扼守 皇城的险要之门。
还有"唯有牡丹 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洛阳.是历史上建城最多的地方,被称作"神都丽景门"是一座重现古 都洛阳风貌的城楼.洛阳景点比 比皆是.却有"不到丽景门.枉来遗文本的唯一■—座。
序(魏抚军府司马杨衒之撰)书名:洛阳伽蓝记作者:杨衒之回目录下一页三坟五典之说,九流百氏之言,并理在人区,而义兼天外。
至於一乘二谛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自项日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豪眉之像,夜台图绀发之形。
尔来奔竞,其风遂广。
至晋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
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逾盛。
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
於是昭提栉比。
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摸山中之影。
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
岂直木衣纟弟绣,土被朱紫而已哉!暨永熙多难,皇舆迁邺,诸寺僧尼,亦与时徙。
至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
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
野兽穴於荒阶,山鸟巢於庭树。
游儿牧竖,踯躅於九逵;农夫耕老,艺黍於双阙。
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
京城表里凡有一千馀寺,今日寮廓,钟声罕闻。
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
然寺数最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上大伽蓝。
其中小者,取其详世谛事,因而出之。
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远近为五篇。
余才非著述,多有遗漏。
后之君子,详其阙焉。
大和十七年,高祖迁都洛阳,诏司空公穆亮营造宫室。
洛阳城门,依魏、晋旧名。
东面有三门。
北头第一门曰“建春门”,汉曰“上东门”。
阮籍诗曰:“步出上东门”是也。
魏、晋曰“建春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东阳门”,汉曰“中东门”,魏、晋曰“东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青阳门”,汉曰“望京门”,魏、晋曰“清明门”,高祖改为“青阳门”。
南面有四门。
东头第一门曰“开阳门”。
初,汉光武迁都洛阳,作此门始成,而未有名。
忽夜中有柱自来在楼上。
后琅琊郡开阳县言南门一柱飞去,使来视之,则是也。
遂以“开阳”为名。
自魏及晋,因而不改,高祖亦然。
次西曰“平昌门”,汉曰“平门”,魏晋曰“平昌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西曰“宣阳门”,汉曰“津门”,魏、晋曰“津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西面有四门。
丽景门简介和历史《丽景门:古今交融的魅力之门》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洛阳的丽景门。
丽景门啊,那可是洛阳的一个大名鼎鼎的地儿。
我记得我第一次去丽景门的时候,哎呀妈呀,那热闹劲儿,可真是让我开了眼了。
当时我是跟着一群朋友一块儿去的,刚走到那附近,就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商家的吆喝声,有游客的谈笑声,还有不知道哪儿传来的音乐声,交织在一起,特别有烟火气。
走近一看,那丽景门高大雄伟,古色古香的。
城门楼那叫一个气派,就好像在跟你诉说着它经历过的悠悠岁月。
城门洞下面人来人往的,有穿着古装拍照的,有在那儿品尝各种小吃的,别提多有意思了。
咱再说说它的历史,这丽景门可是有着深厚的底蕴呢。
它始建于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无数的风雨,见证了洛阳的兴衰变迁。
想当年,这儿肯定也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说不定有多少英雄豪杰从这儿走过,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儿留下了千古名句。
走进丽景门里面,那就是一条古街,两边都是各种各样的店铺。
有卖古玩的,有卖洛阳特色小吃的,还有卖各种纪念品的。
我和朋友们就一路逛啊,看到啥都觉得新奇。
我们在一个卖洛阳水席的店里吃了一顿,那味道,真的是绝了,酸辣可口,特别下饭。
逛着逛着,我们还遇到了一个表演。
一群穿着古装的人在那儿表演古代的故事,那动作,那表情,可真像那么回事儿。
周围围了好多人在看,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在丽景门,你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历史氛围和生活气息的完美结合。
它就像是一个时光的通道,把你带回到了古代,又让你瞬间回到了现实。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丽景门又是另一番景象。
灯光亮起,把整个城门楼和古街都照得格外漂亮。
那时候你再看,就好像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我们一群人晚上又去逛了逛,感觉和白天完全不一样,多了一份神秘和浪漫。
总之啊,丽景门就是洛阳的一个宝贝。
它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实的活力。
如果你有机会去洛阳,一定得去丽景门看看,去感受一下那里的独特魅力。
相信我,你肯定会爱上这个地方的,就像我一样,对它念念不忘。
洛阳丽景门景区导游词领略大家好!欢迎来到洛阳丽景门景区!我是您的导游,今天我将带领大家领略这个美丽景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洛阳丽景门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洛阳城西区的一个重要景区。
该景区占地面积达数万平方米,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和历史感悟。
一、历史遗迹的魅力洛阳丽景门景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众多历史遗迹。
首先,我们来参观丽景门,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进城门之一,已有千年历史。
丽景门的砖雕和木雕工艺精湛,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我们来到皇城,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遗址,也是洛阳丽景门景区的核心景点。
皇城占地广阔,建筑宏伟壮观。
我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古代宫殿的优美曲线和丰富的装饰艺术。
除了皇宫,洛阳丽景门景区还有丰富多样的寺庙遗址。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白马寺。
白马寺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气势恢弘。
在寺内,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自然风光的魅力洛阳丽景门景区的自然风光同样令人心旷神怡。
首先,我们将前往卧龙峰。
卧龙峰是洛阳市的标志性风景,被誉为“中原第一峰”。
站在峰顶,我们可以俯瞰整个洛阳城的壮丽景色,同时欣赏到众多奇峰怪石和风光明媚的自然风景。
接下来,我们来到牡丹园。
洛阳以牡丹而闻名,牡丹园是洛阳丽景门景区的一大亮点。
这里的牡丹种类丰富多样,花色瑰丽,姿态各异。
每年的牡丹花展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花卉爱好者的关注。
此外,景区内还有许多湖泊和溪流,其中燕子湖和昆明湖是最有名的两个湖泊。
这些湖泊水质清澈,周围景色宜人,是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
在湖边漫步,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三、人文景观的魅力洛阳丽景门景区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我们将参观洛阳博物馆,这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之一。
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洛阳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此外,我们还可以参观文化街区,体验传统工艺品和当地特色美食。
(晚报带你读老城)建春门:东入洛阳第一门
历史上,十三朝古都洛阳曾长期是中国的都城。
但是,随着中国政治重心的东移,宋、元、明、清时期,洛阳城的历史地位逐渐下降——由都城降为府衙。
然而,作为洛城东大门的建春门的地位反而“抬升”,成为京中官员入洛的必经之地。
11月3日下午4时许,东关大石桥桥头,我们准备从这里走进洛阳城。
大石桥在洛阳可是大名鼎鼎。
据史料记载,大石桥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创建人为洛阳籍内廷大司礼太监黄锦。
黄锦,字尚,别号龙山,河南洛阳人。
他正德初年入宫,选派至兴王府为世子朱厚熜伴读。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武宗去世,无子,朱厚熜入嗣帝位,是为世宗。
黄锦得宠升为御用太监,后又先后调任尚膳监、司设监、内官监太监。
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封为司礼监佥书。
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掌司礼监事兼总督东厂。
瀍河上原本有一座桥“沈公桥”,但被洪水冲毁。
得知家乡人过河困难,时任嘉靖司礼太监的黄锦倾其累岁所得天子赏赐资财,委派其弟黄子铠监造新桥,并嘱咐其弟说:“所有的建桥费用你自己筹措,不要累及当地百姓。
要快点把桥建成,不要耽误时间!”黄子铠来到洛阳后,北登邙山,察看瀍河源流,最后在东关东城门外选定桥址。
黄子铠率领众工匠,于当年11月开工,
采用“募役寓赈”的方法,仅用6个多月时间就在瀍河上建成了一座5孔石拱桥,中高11米,宽10米,长77米。
桥上两边设石栏杆,桥东西两岸砌石,依次叠加,以固堤岸。
新桥建成后,洛阳东关瀍河两岸“天堑变通途”,士农工商感其义举,特在桥头刻碑纪念,命名此桥为“黄公广济桥”,就是今天的大石桥。
穿过大石桥,我们来到新街。
它北到东车站,南至九都路,路面宽约40米,全长1600米,于2002年动工,2003年竣工。
据一位李姓老者说,它是由过去的新街、闸口街、兴隆街和南新安街4条街组合而成。
他回忆说,作为目前新街重要组成部分的兴隆街,从解放初期起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一直以商业繁华著称。
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冶炼厂落户兴隆街,加之洛阳东车站的货运需要,该街的居民多从事“板车生意”,生活颇为殷实。
横跨新街,下午4时30分,我们终于到达今天的目的地——东大街,也即是金元洛阳城建春门遗址所在地。
遗憾的是,我们并没能找到建春门城楼的任何遗迹。
建春门,金元洛阳城的东大门。
据《老城区志》记载,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改建春门为迎恩门(城东有迎恩寺,故名)。
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重修东门,建城楼。
抗日战争爆发后,洛阳频遭日机轰炸,破坏严重。
1939年,随着日军向内地步步逼进,为了方便群众疏散,民国政府遂将洛阳城城墙全部铲掉,并在原墙基上修成环城马路。
1944
年5月,日军侵占洛阳,城池被破坏殆尽。
如今,建春门已不复存在,只有那座五孔石拱桥依然挺立,默默地守望着曾经的京中官员入洛必经之地——建春门站立过的地方…… (见习记者姜春晖通讯员孙乃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