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先生简介及其作品
- 格式:docx
- 大小:12.22 KB
- 文档页数:1
施蛰存先生自传(共5篇)第一篇:施蛰存先生自传施蛰存先生自传一九0五年冬,生于杭州,随父母旅食苏州。
辛亥革命后,又迁居松江,一住三十年,遂为松江人。
出一九二二年夏,在江苏省立第三中学(松江二中)毕业。
秋,入杭州之江大学。
参加非宗教大同盟,为校方所不喜,自动辍学。
一九二三年秋,到上海,入上海大学。
一九二五年秋,转入大同大学。
一九二六年秋,又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
同年,加入共青团(C.Y.)。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事变后,归隐松江,任松江联合中学(后分出为松江县立中学)语文教师。
一九二八年秋,震旦同学刘灿波(呐鸥)创办第一线书店于上海,邀戴望舒和我主持编辑工作。
我们办了一个小型文艺半月刊《无轨列车》,发表了戴望舒、姚蓬子的诗作,冯雪峰的《革命与知识阶级》和译诗,我的小说等。
这个刊物,出至八期,即被禁止,书店亦被查封。
次年,又办水沫书店。
得冯雪峰的帮助,请鲁迅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有计划地、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出版了几种之后,因避免租界当局及官方注意,改名《科学的艺术论丛书》。
这个书店,还印行了戴望舒、姚蓬子的诗集,柔石、胡也频、徐霞村和我的小说集;沈端先(夏衍)、刘呐鸥、冯雪峰、郭建英、林疑今等人的外国文学译作。
此外,还创办了《新文艺》月刊,最初发表了章靳以、穆时英的作品。
这个杂志,出至第八期,被禁停刊。
淞沪抗日战争时,书店被炮火所毁,就停止了。
在这时期中,我仍兼松江中学教职,每星期往来于松沪之间。
因为书店编辑工作,系半义务性质,所得报酬,不足以维持一家生活。
一九三二年春,应上海现代书局之聘,主编一个大型文学月刊《现代》,从此才放弃中学教师职务,长住上海,为专业文艺工作者。
一九三五年,《现代》出至六卷第二期,由于资方性质改变,书局为国民党文人所控制,我即辞职。
一九三五年夏,应上海杂志公司之聘,与阿英同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出了七十多种,因抗战开始而停止,没有完成全部计划。
[山城施蛰存]施蛰存施蛰存篇一:施蛰存小说《梅雨之夕》赏析施蛰存(1905-2022年11月19日),三十年代著名小说家,其创作曾被呼之为“新感觉派”,作家也被归入与刘呐鸥、穆时英并列的“海派”。
但确实地说,他当时的作品称为“心理分析小说”更为恰当,代表作包括以都市为背景的《梅雨之夕》及以历史为背景的《将军底头》等。
他曾评价自己的小说“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各种新兴的创作方法,纳入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轨道”,由此对中国小说发展作出了贡献,是有道理的。
《梅雨之夕》是施蛰存的代表作之一。
它记叙了一个梅雨天的薄暮时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并且伴送这位陌路相逢的少女回家过程中的一段心灵历程。
初读这篇文章,首先的感觉是这篇文章的文笔非常舒展,格调也很清新。
就像养育施蛰存的那方水土,江南文字的流畅和秀美来得那么温婉,已经到了“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地步。
江南是鸳鸯蝴蝶,就如同梅雨季节下的那牛毛小雨,密密而斜斜,绵绵而潇潇,似烟似雾,似幻似梦,我们雾里看花,却总也撩不开那层神秘的纱,害得心里痒痒。
那凄迷的烟雨长廊,那愁怅的水乡小镇,那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让我们不禁放轻了自己的脚步,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打破这梦一样的美丽,这样的美丽有着如此多人工的痕迹,但却与江南的山水这般浑然一体,这里的美丽有着那么多脆弱的理由,但却在人们的呵护下一日比一日更加诱人。
那位满腹浪漫情怀无处释放的男主人公恐怕也是如此吧。
滑出“壳”,送素不相识的少女回家,浮想联翩,待到雨停,一切都像是梦一样恍惚迷离,然后回到现实,继续着既定的人生。
人生总是被既定,是偶然,还是宿命是生活所限,现实所困心总是在现实与幻想的矛盾中流离。
脚把心带到远方,心又把脚带回故园。
人这一生走来走去,其实只绕着这一颗心。
其实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度曾十分讨厌这位男子,就一个女性的角度看,他似乎不太负责任。
不过,当我读完全文之后,静静地想象,在那样一个梅雨暮色的天气,那样一个凄迷灰暗的色调,突然出现了那样一个温雅美丽的少女,那么一个精致易碎的梦境。
施蛰存简介施蛰存姓名:施蛰存原名:施德普性别:男出生年月:1905年12月3日籍贯:浙江杭州施蛰存(1905.12.3-)原名施德普,笔名还有施青萍、安华等。
浙江杭州人,幼年时住苏州,后迁居上海松江。
中学时代开始写作,曾向《觉悟》、《礼拜六》投稿,与戴望舒、杜衡、张天翼等组织过文学团体兰社。
1922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次年到上海进上海大学,受了新文学的影响。
1926年转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同班的戴望舒、刘呐鸥等创办《璎珞》旬刊,在此发表了成名作《上元灯》(原名《春灯》)。
1929年后在水沫书店编辑《无轨列车》、《新文艺》,1932年至1935年主编著名的《现代》月刊。
这期间,他的《上元灯》集出版。
此后有意运用精神分析学说来创作心理小说,与穆时英等的新感觉派小说合流。
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将军底头》、《石秀》、《梅雨之夕》、《春阳》等。
1936年出版《小珍集》。
还曾与阿英应上海杂志公司之聘合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70余种。
抗战以后,他去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教书,1947年回沪,又在暨南大学、光华大学执教。
除了创作外,主要从事欧洲各弱小民族的文学翻译,译作甚丰。
1952年起,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授,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和文物考古的研究及外国文学的译介。
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江干集》(短篇小说集)1923,上海维娜丝学会《追》(短篇小说集)1929,上海水沫书店《上元灯》(短篇小说集)1929,上海水沫书店;修订版,1932,新中国《娟子姑娘》(短篇小说集)1929,上海亚细亚书局《李师师》(短篇小说)1931,良友《将军底头》(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侮雨之夕》(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善女人行品》(短篇小说集)1933,良友《小珍集》(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灯下集》(散文集)1937,开明《待旦录》(散文集)1947,上海怀正文化社。
施蛰存先生年谱初编(一)沈建中编一九0五年(一岁)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乙巳年十一月初五戌时,出生于杭州水亭址学宫旁赁屋。
学名德普、名舍、字蛰存。
施家世代儒生,家道清贫。
其父名亦政、字次于,浙江仁和县学生。
早丧双亲,进学后即以佣书授徒谋生,时在陈霞起家课其子,兼任文牍事宜。
其母名喻调梅,苏州人,家住杭州。
一九0六年(二岁)其父施亦政仍在陈家坐馆。
一九0七年(三岁)是年,其父施亦政,随陆勉侪至苏州任两级师范学堂书记。
不久章钰继陆勉侪任,其父改任检察。
一九0八年(四岁)其父改任书记兼管理藏书,随父母迁移至苏州乌鹊桥弄沈氏赁屋居住。
一九0九年(五岁)农历正月初一,大妹绛年出生。
全家移居醋库巷赵氏新屋,凭得南屋三间。
是年,其父兼任学务三所稽核(督学)。
一九一0年(六岁)农历元宵节,其父为他行开蒙之礼,教读“天地君亲师”,命讲诵三遍。
次日即入邻居徐老夫子私塾,始读《千字文》。
一九一一年(七岁)是年,辛亥革命军兴,两级师范学堂暂停,其父被推任管理校舍什物,年底辞职。
一九一二年(八岁)农历正月,其父就任松江履和袜厂总会计之职。
秋,全家迁至松江,赁居府桥南金氏宅,小室二间。
一九一三年(九岁)秋,入松江县立第三初等小学,与浦江清同班,过从甚密。
是年,其父升任履和袜厂厂长。
二妹泳沂出生。
一九一四年(十岁)全家又迁同里俞氏赁屋,此屋三进,大小十一间,独门独院。
一九一五年(十一岁)三妹灿衢出生。
课余时间与同学常在松江名胜古迹地游玩。
一九一六年(十二岁)春,从松江县立第三初等小学毕业。
秋,升入松江县立第一高等小学。
一九一七年(十三岁)开始阅读小说《水浒传》等,并常到东岳庙书摊购买各种小说书。
一九一八年(十四岁)从松江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升入江苏省立第三中学(今松江区第二中学)。
读了大量的唐诗宋词,开始摹仿作旧体诗,学填词,并涉猎曲学。
一九一九年(十五岁)在中学期间,习作小说,向上海的鸳鸯蝴蝶派文艺刊物投稿,并在《半月》、《星期》及《申报》副刊《自由谈》发表作品。
浅谈海派作家施蛰存引言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而海派作家施蛰存那么是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施蛰存以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独到的见解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对施蛰存的生平和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并对他的文学思想进行一些浅谈。
施蛰存的生平施蛰存,1913年出生于上海,成长于一个传统的文人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母亲那么是一位音乐教育家。
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施蛰存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他从小就展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在上海的文坛上崭露头角。
施蛰存的文学才华在年轻时就得到了广泛认可。
20世纪30年代,他成为了当时上海著名刊物?文艺评论?的编辑,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
他的作品主题广泛而多样化,从社会现实到个人内心,都有他独特的见解和表达方式。
施蛰存在创作生涯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他的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被誉为是海派文学的代表之作。
他的短篇小说?午夜之门?、小说集?深邃世界?、散文集?记忆的波澜?等都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代表作。
施蛰存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施蛰存的文学创作离不开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观察。
他深入思考人类社会的开展和变化,关注社会阶层的冲突和矛盾。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
施蛰存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描写,把社会问题融入到文学创作中,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生活气息。
他通过对社会的剖析和思考,表达了对社会的关切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内心体验与艺术表达施蛰存的文学作品注重对内心体验的描绘和艺术表达。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文字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他的作品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和思考上的启示。
施蛰存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细腻的情感描写。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他的作品不仅是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也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表达和体验。
施蛰存,原名施青萍,是浙江杭州人,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施蛰存以写心理分析小说著称,着意描写人物主观意识的流动和心理感情的变化,追求新奇的感觉,将主观感觉融入对客体的描写中去,并用快速的节奏表现病态的都市生活,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曾有人评价说,“施蛰存的小说,宛如身着华丽的中式旗袍,在传统民乐的伴奏下跳着异国的华尔兹”。
作为一名大作家,他的小说充满了他独特的个人气息。
我认为施蛰存小说的风格特征主要是注重人物潜意识性心理的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大龄运用意识流创作手法,充满讽刺色彩。
施蛰存的小说充满了讽刺色彩。
关于施蛰存小说的讽刺色彩,我认为是到处存在的。
《鸠摩罗什》中的高僧鸠摩罗什本是史籍中的真实人物,是后秦的一位大佛学家,一生翻译经书三百多卷,为中国佛教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将军底头》中的花惊定将军是妇孺皆知、骁勇善战的边关将领;《石秀》中的主人公石秀更是不用说,《水浒传》中英雄,替天行道,仗义拔刀······对于这些普遍的英雄人物,施蛰存却写出了不同的味道。
在过去的记载中,这些人无一例外的被描绘成了英雄,所以他们的一些缺陷泽被忽视了。
施蛰存充分考虑到了人物的性格的复杂性,将这些英雄刻画得更加深刻,甚至说有些反转的意味。
鸠摩罗什在教徒眼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庄重严肃的人,内心却饱受欲念的折磨,而他那条舌头,那条吻过妻子,被针扎的舌头却成为了人们供奉的舍利;不徇私情、受将士爱戴的花定惊将军内心只想着自己心爱的姑娘,但是当无头将军以坚强的意志坚持出现在姑娘面前时,却受到了姑娘的讥笑;石秀呢,明明对潘巧云充满了炽热的爱意,却极力压抑,由爱生魔,表面为义兄着想劝其杀妻,实际上却是为了发泄自己变态的欲望。
这些在两难中挣扎,无法自拔的人物,无论是从哪方面看,都充满了嘲讽。
施蛰存小说的另一个风格特征为注重揭示主人公的二重乃至多重人格。
名家手泽赏读>>>> 施蛰存(1905—2003),原名施德普,字蛰存,笔名施青萍、安华等,浙江杭州人。
著名作家、翻译家、编辑家、教育家,生前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早年在上海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求学,学习中国文学、外国文学,1932年起主编著名的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并创作小说,被誉为“新感觉派”代表作家。
1937年后,相继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沪江大学等校任教,1952年调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从事文学翻译和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
施蛰存治学兼及古今中外,在文学创作、古典文学研究、金石碑帖、外国文学翻译方面均有成绩,自称有东、南、西、北“四窗”。
在赏析施蛰存的手泽之前,不妨先从其晚年几种“百”字号的著述说起。
这几种著述几乎涵盖了这四扇“窗子”。
《唐诗百话》属于“东窗”——古典文学著作,写于1978年至1985年,198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这本著作性质介乎普及与研究之间,出版后为学界重视,多次再版,印数巨大,成为唐诗研究领域的畅销书、长销书。
他的词学著述,包括创办并主编《词学》(至逝世前亲自主编了十四辑),成为词学界最重要的园地,为推动词学在新时期的学术和创作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无疑也属于“东窗”事业的一部分。
《金石百咏》属于“北窗”——汉魏以来,碑刻以北方为盛,其中尤以北魏最盛,影响最大,故称其“北窗”;同时,“北施蛰存题宸翰楼藏器拓本册手迹赏析徐 强名家手泽赏读>>>>窗”也有“冷门学问”的意味。
《金石百咏》是作者以自藏金石拓本为对象写作的一百首绝句,最先收入《北山集古录》(巴蜀书社1989年版)公开面世。
观《北山集古录》全书,收录金石摩拓自撰题跋约三百则,皆为文言短章,对器物源流、铭文释文多所考证,饶有发明。
同属于“北窗”的还有《唐碑百选》。
该书系从作者所藏一千五百多种字迹精妙的唐代碑刻中选出百种,各加解题、集评而成,编定于1976年,部分篇章曾在香港《书谱》杂志发表,后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配图出版。
施蛰存宋词名词解释
施蛰存宋词是指宋代词人施蛰存的创作的词作。
施蛰存,字少夫,号葆真,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
他的词作以婉约清丽、
含蓄深沉而著称,被誉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施蛰存的词作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而著称。
他的词作常常描
绘自然景物,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他善于运用
典故、比喻和意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表达出对人生、爱情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施蛰存的词作在艺术上追求简洁明快、意境深远。
他注重把握
词的音韵和节奏,善于运用对仗、押韵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词作
更加优美动人。
他的词作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思索
和感悟。
施蛰存的词作在文化上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他的词作常常融入
了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的影响,表达了对人生、情感和社会伦理的
思考。
他的词作还常常以历史典故和文人雅士的形象来表达对时代
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总的来说,施蛰存的词作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为特点,艺术上追求简洁明快、优美动人,文化上融入了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的影响。
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视为南宋时期词坛的重要代表之一。
纪念傅雷作家作品1、施蛰存,原名施德普,字蛰存,浙江杭州人。
2、施蛰存的小说创作是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的代表。
3、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灯下集》、《待旦集》,短篇小说集《上元灯》、《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将军底头》,专著《唐诗百话》、《水经注碑录》、《北山集古录》、《词学名词释义》等。
本文知识这是一篇悼念友人的散文。
本文要点1、主旨本文叙述了作者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展现了傅雷的独特个性,深情地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质。
2、本文分别写了傅雷的三次“怒”第一次“怒”是在昆明,“不知怎么一回事”和滕固吵翻了,竟致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第二次“怒”是傅雷与作者关于翻译方法和黄宾虹画的争论,作者的一句话,又使傅雷“怒”起来;第三次“怒”也是傅雷的最后一“怒”,因在“文革”中“不堪凌辱,一怒而死”。
这一“怒”可以说是傅雷刚直性格的极致表现。
3、文章最后两段关于“刚直”的议论作者指出,傅雷的刚直是源于“儒家之刚者”的“浩然之气”,这是最为难能可贵之处。
4、质朴而深情的艺术特色作者在回忆与傅雷交往27年的友谊时,截取了一系列的片段,来突出傅雷刚直的独特个性,语言朴实无华,但包含着深情。
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纪念傅雷》中贯穿作者所回忆的几件事的中心线索是()A、傅雷的翻译工作B、傅雷的三次发怒C、傅雷的撒手西归D、傅雷的人格价值2、傅雷的个性特点是()A、孤傲B、深沉C、狂放D、刚直3、傅雷刚直个性的社会品格是()A、报效知己,深谋远虑B、从容镇定,视死如归C、坚持真理,刚正不屈D、勤勤恳恳,无私奉献4、作者写《纪念傅雷》的主要用意是()A、“这二十年过得好快,我还没有时间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B、“我和他虽然几乎处处不同,但我还是尊敬他。
”C、“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D、“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
”5、本文开头所采用的叙述方式是()A、顺叙B、倒叙C、插叙D、平叙6、作为一篇记叙文,本文所采取的议论方式是()A、夹叙夹议B、叙后评议 B、寓理于情 D、含而不露7、文中所用“浩然之气”一词,最早见之于()A、《论语》B、《孟子》C、《庄子》D、《荀子》8、文中所引“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一语,出自()A、《论语》B、《孟子》C、《庄子》D、《荀子》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作品属于悼念性散文的有( )A、《正气歌》B、《张中丞传后叙》C、《徐霞客传》D、《纪念傅雷》E、《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下列作品,写到“文革”中知识分子的人格和命运的有()A、鲁迅《秋夜》B、施蛰存《纪念傅雷》C、宗璞《哭小弟》D、余秋雨《都江堰》E、史铁生《我与地坛》3、《纪念傅雷》的主要写作特点有()A、开头用倒叙方式B、以“怒”为叙事线索C、人物性格特点鲜明D、采取叙后评议方法E、短小精悍,质朴深情三、简析题1、一九六六年八月下旬,我已经在里弄里被“示众”过了。
施蛰存先生简介及其作品
施蛰存(1905—2003),原名施青萍,常用笔名施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8岁时随家迁居江苏松江(现属上海市);1922年考进杭州之江大学,次年入上海大学,开始文学活动和创作。
1926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同学戴望舒、刘呐鸥等创办《璎珞》旬刊。
1927年回松江任中学教员,1928年后任上海第一线书店和水沫书店编辑,参加《无轨列车》、《新文艺》杂志的编辑工作;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1930年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推崇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影响广泛;1932年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成为专业文艺工作者;1935年应上海杂志公司之聘,与阿英合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
1937年起在云南、福建、江苏、上海等地多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其间一度旅居香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52年)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施蛰存因早年与鲁迅有过论战,因而在“反右”直至“文革”期间受到迫害,他也因此告别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由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新涌入中国,他的文学创作才又重新开始受到重视。
已刊行的短篇小说集有《上元灯》、《将军的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散文集有《灯下集》、《待旦录》,还出版了一些学术著作和大量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