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货币危机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3
东南亚金融危机李罗为1997年:7月2日泰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宣布,泰币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价值由市场来决定,放弃了自1 984年以来实行了1 4年的泰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汇率制,曼谷外汇市场泰铢对美元汇率顿时下跌20%;7月2 5日泰国外债余额达900亿美元,占GDP的4 9%,远远高于8%的国际警戒线 1 0月2 2日泰国财长辞职,致使泰铢汇率跌至历史最低点。
8月1 3日印尼财政部和印尼银行联合宣布,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自由浮动式汇率政策,印尼盾大幅下跌5 5% 9月2 6日,印尼盾跌至3 1 2 5'1的历史低点。
8月2 7日菲律宾比索对美元的平均汇率连续下跌3天,已跌至两年来的最低点 9月1日股票市场综合指数击穿2 000点防线,最后I)2 1 9 7 5.20点收盘,是4年来年最低记录。
9月4日韩元对美元汇率跌到了韩国自1 9 90年3月实行市场平均汇率以来的最低点 1 0月1 6日综合股价指数跌破600点的心理防线,下跌到5 82.3 1点,是1 9 9 2年1 O月以来的最低,I 1月1 6日汇价急挫 1 008.60韩元兑1美元,创下历史最低位。
1 O月1 7日新台币兑美元价格剧跌,为1 O年来最低。
1 O月2 2日各国货币继续狂跌,金融危机进入最严重时期。
新加坡股市全面下跌,海峡时报工商指数骤降近40点,以1 73 1.68点收市,是4年半以来的最低水平。
新加坡元当天一度下跌至1.5 868新元兑换1美元,是3年半以来的最低点。
8月1 5日港币遭投机者袭击,特区政府为维持稳定而投入储备保卫港币。
1 O月2 7日香港股市再次暴跌,世界黄金市场再次遭受打击,瑞士宣布将出售1 400吨黄金。
受香港股市暴跌影响,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跌5 5 3点,创下单日内最大下跌点数记录。
1 O月28日是1 9 9 7年世界股市最黑暗的一天,美国、香港股市均跌破历史记录。
香港恒生指数下跌1 4 38点,以 9 05 9点收市,这是自1 9 9 6年以来恒生指数首次跌破1 0 000点 1 0月29日香港股市出现历史最大升幅,恒生指数攀升1 7 50点,以 1 0 7 6 5点收市,升幅达1 8.82%。
案例二、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及原因自1997年7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业井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
同期。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
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
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
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当大泰铢汇率狂跌20%。
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
7月11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大比索贬值11.5%。
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
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 4日贬值了14%。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市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贬值0.98元,达到1美元兑换29.5元台币,创下近千年来的新低,相应地当天台湾股市下跌165.55点,10月20日。
台币贬至30.45元兑1美元。
台湾股市再跌301.67点。
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
10月27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趴554.26点,迫使纽约交易所9年来首次使用暂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股市分别跌4.4%、7.6%、6.6%、6.7%和6.3%。
特别是香港股市受外部冲击,香港恒生指数10月21 H和27日分别跌765.33点和1200点,10月28日再跌1400点,这三大香港股市累计跌幅超过了25%。
目录第一节:金融危机前夕1.经济结构失衡,经济泡沫化,金融机构出现大量呆账、坏账,是造成这场金融危机的最重要原因。
-----------------------------------------------------------------------------------------------------------------------------P22.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的解决过分依赖于资本项目,而且举借外债饥不择食,是这场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P23.资本项目开放过早,外汇输入失控,是促使东南亚各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催化剂。
----------------------P34.长期实行与美元紧密挂钩的僵硬的固定汇率制度,汇率政策不当,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P45.金融体制不健全,特别是金融监管不力,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P4第二节:危机来临1.索罗斯-------------------------------------------------------------------------------------------------------------------P52.攻击----------------------------------------------------------------------------------------------------------------------P5小试水深------------------------------------------------------------------------------------------------------------P5 第一波攻击:泰国------------------------------------------------------------------------------------------------P6 第二波攻击:“四小虎”---------------------------------------------------------------------------------------P6 第三波攻击:香港------------------------------------------------------------------------------------------------P7 回合过招第一回合--------------------------------------------------------------------------------------P7第二回合--------------------------------------------------------------------------------------P7第三回合--------------------------------------------------------------------------------------P8第三节:以史为鉴1.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本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的基本要素。
东南亚金融危机始末东南亚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货币危机,而泰国货币危机早在1996年已经开始酝酿。
当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
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
1997年以来,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未偿还债务急剧上升,泰国金融机构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并且发生了银行挤兑的事件.5月中旬,以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对泰铢发动猛烈冲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终于全面爆发,并由此揭开了时至今日尚未平息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序幕。
(一)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波及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自1984年以来一直实施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改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即贬值20%,这标志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
由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也面临着与泰国相似的一些问题,再加上所谓的“接触传染”效应以及国际投机者的不断狙击,泰铢的暴跌在东南亚各国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货币风潮迅速波及到整个东南亚市场。
7月11日,菲律宾首先步泰国后尘,宣布货币自由浮动。
菲律宾比索当天贬值11。
5%,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印尼则宣布印尼盾汇率的波幅由8%扩大到12%;一向稳健的新加坡元也于7月18日跌至3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4683新元兑换1美元;8月14日,印尼宣布汇率自由浮动,当天印尼盾再次贬值5%;8月16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来的最低点.东南亚外汇市场的震荡,使投资者信心受挫,外资大量撤离,东南亚股市也因此低迷,泰国货币危机由此逐步发展成为更为广泛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港元联系汇率制也接受了严峻的挑战,香港特区政府采取果断对策,成功地捍卫了港币联系汇率制度,但是,由于利率飙升,香港股市为此受到较大冲击。
一、东南亚货币危机及其爆发东南亚货币危机始于1997年7月初的泰铢危机。
7月2日,泰国宣布其货币泰铢与美元脱钩,泰铢实行自由浮动,当天泰铢兑美元的汇率剧跌200。
泰铢危机致使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货币面临“多米诺”骨牌效应,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亚、新加坡等国的货币持续、大幅度贬值。
这次东南亚货币危机不但对本地区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波及到东亚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
从1997年5月份开始,泰铢不断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为避免资金外逃,泰国极力维持泰铢与美元之间的钉住汇率制,为此泰国央行动用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并且利用与东南亚其他国家间的合作协定,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买入泰铢,卖出美元。
但是,这种干预只维持了两个月,终因无法抵挡住众多货币投机者的一次次地冲击,而于7月2日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自由浮动,当日泰铢剧跌200,到7月28日,泰铢兑美元的中间价已跌到30. 55泰铢兑1美元。
菲律宾比索( Peso)成为第二个被投机商们狙击的目标。
菲律宾央行虽然于7月2日分两阶段把隔夜贷款利率从15%调高,但还是于7月11日宣布让比索在更大的波幅中浮动,导致比索立即贬值11.6% ,跌至29.450比索兑1美元的价位,促使菲律宾银行公会不得不暂时停止比索交易。
紧接着,马来西亚林吉特(Ringgit),印尼盾(Rupiah),新加坡元也先后成为投机的对象。
马来西亚政府于7月14日宣布放弃捍卫林吉特的汇率,当天林吉特兑美元比7月1日下降了1. 72%,之后贬值速度加快。
以7月1日林吉特兑美元的汇率为基期,到8月底,林吉特贬值幅度达16. 02%,到9月底,其贬值幅度达28. 33%。
面对印尼盾的跌势,印尼当局采取了调整干预差幅的对策,来控制印尼盾在外汇市场的兑换率,但这一政策也无法有效地阻止投机商对外汇市场的操纵,于8月14日最终放弃,印尼盾兑美元汇率曾一度跌至3070盾兑1美元,由7月初开始,下跌幅度约达25% o新加坡元可以说在此次危机中受害最轻,但其兑美元的汇率也下跌了5%此次危机从1997年7月初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底,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之久。
一、东南亚货币危机及其爆发东南亚货币危机始于1997年7月初的泰铢危机。
7月2日,泰国宣布其货币泰铢与美元脱钩,泰铢实行自由浮动,当天泰铢兑美元的汇率剧跌200。
泰铢危机致使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货币面临“多米诺”骨牌效应,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亚、新加坡等国的货币持续、大幅度贬值。
这次东南亚货币危机不但对本地区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波及到东亚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
从1997年5月份开始,泰铢不断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为避免资金外逃,泰国极力维持泰铢与美元之间的钉住汇率制,为此泰国央行动用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并且利用与东南亚其他国家间的合作协定,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买入泰铢,卖出美元。
但是,这种干预只维持了两个月,终因无法抵挡住众多货币投机者的一次次地冲击,而于7月2日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自由浮动,当日泰铢剧跌200,到7月28日,泰铢兑美元的中间价已跌到30. 55泰铢兑1美元。
菲律宾比索( Peso)成为第二个被投机商们狙击的目标。
菲律宾央行虽然于7月2日分两阶段把隔夜贷款利率从15%调高,但还是于7月11日宣布让比索在更大的波幅中浮动,导致比索立即贬值11.6% ,跌至29.450比索兑1美元的价位,促使菲律宾银行公会不得不暂时停止比索交易。
紧接着,马来西亚林吉特(Ringgit),印尼盾(Rupiah),新加坡元也先后成为投机的对象。
马来西亚政府于7月14日宣布放弃捍卫林吉特的汇率,当天林吉特兑美元比7月1日下降了1. 72%,之后贬值速度加快。
以7月1日林吉特兑美元的汇率为基期,到8月底,林吉特贬值幅度达16. 02%,到9月底,其贬值幅度达28. 33%。
面对印尼盾的跌势,印尼当局采取了调整干预差幅的对策,来控制印尼盾在外汇市场的兑换率,但这一政策也无法有效地阻止投机商对外汇市场的操纵,于8月14日最终放弃,印尼盾兑美元汇率曾一度跌至3070盾兑1美元,由7月初开始,下跌幅度约达25% o新加坡元可以说在此次危机中受害最轻,但其兑美元的汇率也下跌了5%此次危机从1997年7月初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底,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之久。
而且,外汇市场的动荡也造成了各国股市的迅速下滑,以马来西亚为例。
吉隆坡股市数度跌破800点的主要支持水平。
二、东南亚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一)经济增长长期依靠大童的劳动与资本投入,忽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1994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 Raul. Krugman)曾指出,东亚经济的兴旺是因为不断投人大量的劳工和资本所致,而不是每单位投人的产出(即生产力)的迅速增长所造成的。
因而他曾预言:“亚洲经济将撞上高墙,奇迹将消失。
”东亚,尤其是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确实是通过一味地投人大量的劳力和资本来取得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并没有注意加强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改进技术,而这些方面却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问题上,泰国表现得最为严重。
90年代初,顺应西方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泰国依靠廉价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与此同时,还大量举借外债和拼命吸引外资,在国内大兴土木,从而获得了1997年以前持续在8%以上的增长速度。
但是,泰国却长期忽视了教育的发展、技术的更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当泰国的平均工资因经济的发展上升到每小时1. 41美元时,中国、越南的平均工资却低于每小时0. 5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泰国经济赖以发展的产业就不知不觉地转移到了那些劳动力价格更低的国家,产业优势逐渐丧失,导致泰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
这种现象在东南亚各国普遍存在,只是程度较泰国轻些。
(二)各国基础设施不健全,技术更新缓慢东南亚各国普遍存在着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以印度尼西亚为例,印尼的名胜古迹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旅者,其旅游业在1995年创造了高达52亿美元的收入,随着游客的增多,交通、水以及废物处理系统等设施便有些不胜重负了,但是用来加强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却非常暇乏至于技术瓶颈对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则更为严重,它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东南亚各国由于实行私有化,使得在技术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投人较少,而且各企业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
就连比较注重技术改进的马来西亚,其国内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方面的资金也只有1. 9%,远远低于跨国公司至少10%的研究和开发费用。
(三)引进外资的方式不当,且外资投向也存在问题90年代初东南亚各国开始大量引进外资,以发展本国经济,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国内经济的最普遍的做法。
但是,东南亚各国却偏重以高利率来吸引外资。
以印尼、菲律宾、泰国三国为例,它们的存款利率自90年代以来一直维持在9%以上。
其中印尼的状况最为严重,其1991年的存款利率高达23. 32%,与此相比,美国的存款利率却只有5. 5%左右。
高利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吸引外资的作用,但是这种紧缩性货币政策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而且以获取高利率为目标的外资多为短期资本,这些资本在引入国经济发生困难时,就会被及时抽走,从而更加恶化该国的经济状况。
另外,东南亚各国在利用外资的方向上出现严重失误。
外资进入各国后,大都投向了房地产业,房地产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而房地产业又具有投人大、收益慢的特点,一旦国内经济不景气,房地产市场首先就会疲软,这时如果外国债权人催还借款,则会引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最近发生的泰国曼谷商业银行的倒闭事件,以及马来西亚金融挤兑事件,就是因为无法收回在房地产市场上所发放的大量贷款而造成的。
(四)银行运作机制松散,央行监管不力由于各国央行对银行贷款的松散管制,以及银行只追求高回报率而忽视风险管理,各银行普遍存在呆帐率高、准备金不充足等问题。
如果央行能对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这种现象便不会出现。
但是事实表明,各国都是在情况变得非常严重时,才开始采取措施。
马来西亚央行于1997年4月初才开始将房地产贷款限制到各银行贷款总额的20% ;菲律宾也于4月底将房地产抵押贷款限额由过去的100%降到60% 。
(五)经常项目逆差严重;外汇储备不足在东南亚各国工业发展进程中,大量依靠外国原材料以及机器设备的进口,造成经常项目逆差严重。
1995年,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分别为70. 23亿美元、19. 8亿美元、73. 62亿美元和135. 54亿美元,造成各国外汇储备不足。
不仅如此,而且外汇储备中,以外债形式获得的比重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货币危机,要想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货币稳定是不可能的。
(六)汇率机制任化东南亚各国一味地维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这在80年代中后期,西方七国协议规定美元对日元贬值时是有利的,因为东南亚各国货币随着美元贬值,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且与美元维持固定汇率也有利于外资的进入。
但是进入90年代中期,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美元开始升值,而东南亚各国此时的经济状况显示其货币应该贬值。
但这些国家却没有贬值,而是随美元升值,这样一方面不利于出口,造成经常项目进一步失衡;另一方面这种违背现实的汇率水平给投机者带来了可乘之机。
由此可以看出,钉住汇率制应以本国经济稳定发展,经常项目盈余,以及充足的外汇储备为前提条件,而东南亚各国恰恰不具备这些条件。
(七)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的干预政策出现失误首先是泰国本应在泰铢受到冲击之初就放弃钉住汇率制,及早实行泰铢自由浮动,这样虽然会使部分资金外逃,但会保住泰铢的币值,不致于使泰铢下跌过猛。
而泰国却在受到冲击后2个月才放弃钉住汇率制,使损失增大。
马来西亚政府在实行林吉特自由浮动后,为限制投机资本的深入,曾采用“内部安全法令”来严惩那些协助海外投机者卖空的当地交易商,这样做的结果只会矫枉过正、弄巧成拙。
随后,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在与索罗斯的舌战及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多次提到货币买卖是“不道德”的,主张将货币交易局限在贸易融通领域。
虽然其财政部长安华后来声明马来西亚的货币贸易条例“绝对”没有丝毫改变,但是马哈蒂尔的每次讲话都引发了货币市场上的林吉特和股票市场的剧跌。
印尼在印尼盾贬值后,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于1997年8月20日将利率调高 ,造成了银行银根紧缺,商业陷于困境,许多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进一步加深了危机。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东南亚货币危机的爆发并非一日之寒,亦非由某一单独的原因所造成,而是由长期积累起来的众多因素造成的。
三、东南亚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东南亚国家在汲取深刻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本国经济领域中的弱点,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和调整措施,以期尽快控制住经济滑坡的势头,保持经济继续稳定发展。
其主要措施有:1.打击投机行为,保护本国货币。
首先是动用外汇储备,大量抛售美元,干预外汇市场。
据估计,菲律宾政府在97年7-8月间的10天之内就投入15亿美元,印尼投人5亿美元,马来西亚政府至少卖出10亿美元。
其次是大幅度调高隔夜贷款利率,防止资本市场上的投机活动。
如菲律宾一度将隔夜贷款利率从15%提高到32%,马来西亚也从9%调到50%。
2.调整货币政策,放宽汇率管制。
继泰国宣布泰铢浮动后,1997年7月11日,菲律宾政府宣布将相对固定的汇率机制改为“根据市场因素在更大范围内浮动”的机制,比索汇率原来基本固定在1美元兑26.4比索,允许波动范围为上下1.5%。
印尼中央银行也宣布将印尼盾的汇率波动控制幅度由8%放宽到12%。
马来西亚政府也放松了对林吉特的控制3,从长远发展目标着眼,在调整经济增长指标上“减速刹车”。
作为这场金融危机重灾区的泰国将今后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从原来所定的8%下调为4.9%。
菲律宾在金融动荡发生后,曾一度维持1997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7-8%的发展目标。
在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后,政府又将1997年的经济增长率下调为5.2%,并计划将1998年的经济增长率由6.5%下调为5.3%。
“印尼97年调整后的经济增长率为5%,比年初的计划下调了两个百分点。
马来西亚宣布,其97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5%至7.7%,98年继续下调到4%到5%新加坡也将98年的增长率谨慎地下调5%至7%。
”4.采取财政紧缩政策,节省开支,促进出口以恢复经济。
泰国政府决定:“在未来两年”内把预算缩减到1060亿铢,预算赤字从目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下降到7.2%,减少不必要的基建和军事开支,并控制向外借贷,还决定减少驻外使馆的工作人员。
”菲律宾于98年开始执行一项财政紧缩方案,强制各政府部门将98年的预算削减25%。
具体措施包括停建新的大型项目,暂停政府官员公费出国旅行,取消雇员加班工资和额外福利等。
印尼政府推迟和重新安排了150多个建设项目。
马来西亚政府将98年的预算削减18%,缓建需耗资17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项目,暂缓飞机、船只等大宗物品进口,内阁部长的工资将减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