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改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2 氧气的制法 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加热高锰酸钾。
2. 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安全常识。
3. 氧气的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4. 氧气的验证方法:木条复燃实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操作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氧气的收集与验证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运用讲授法,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实验中的问题。
4.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相关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操作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并进行实验演示。
3.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4. 实验指导: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5. 结果与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 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验安全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试管、酒精灯、导管、集气瓶、水槽等。
2. 实验试剂: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高锰酸钾、水等。
3. 教学课件: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6篇)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工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教案【篇1】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水+氧气(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3.实验装置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化学氧气的制取初中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
2. 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氧气的制取方法;
2. 实验操作过程。
教学难点:
1. 实验环境的控制;
2.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
教具准备:
1. 锌粉;
2. 烧杯;
3. 砂纸;
4. 醋酸;
5. 试管;
6. 水;
7. 火柴。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入氧气的制取方法。
2. 提出问题:如何制取氧气?
二、实验操作(20分钟)
1. 将锌粉用砂纸打磨,放入试管中;
2. 加入少量醋酸,放在烧杯中;
3. 用火柴点燃试管口,观察反应过程。
三、实验结果(10分钟)
1. 观察试管内的变化,记录气泡产生情况;
2. 将试管倒置在水中,检验气体的性质。
四、思考拓展(10分钟)
1. 思考氧气的制取方法有哪些?
2. 如果想大规模制取氧气,应该如何操作?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氧气的制取方法及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1. 回答课堂提出的思考问题;
2. 搜集有关氧气的知识。
教学反思:
1. 实验操作环节需要严格控制火源,确保实验安全;
2.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初三化学如何制作氧气教案教案标题:初三化学如何制作氧气教学目标: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掌握制备氧气的方法和实验操作。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1. 氧气的制备方法。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和试剂:锰矿石、硫酸、试管、水槽、水银、酒精灯等。
2. 实验安全措施:戴安全眼镜、实验室外套、手套等。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提问:氧气的制备方法有哪些?Step 2:理论讲解(10分钟)1. 介绍锰矿石和硫酸反应制备氧气的原理:锰矿石与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锰和水,二氧化锰进一步分解产生氧气。
2. 说明制备氧气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Step 3:实验操作(3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2-3人。
2. 实验操作步骤:a. 将锰矿石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硫酸。
b. 用试管塞封住试管,将试管倒置于水槽中。
c. 用水银封闭试管口,将试管倒置。
d. 加热试管底部,观察气泡产生并收集氧气。
3. 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
Step 4:实验结果观察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a. 为什么要将试管倒置于水槽中?b. 为什么要用水银封闭试管口?c. 为什么要加热试管底部?Step 5:实验总结(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制备氧气的方法和实验操作要点。
2. 提问:氧气的制备方法还有其他的吗?Step 6:拓展延伸(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有哪些?2.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氧气的知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技巧。
2. 收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记录。
3. 针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情况进行评估。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其他氧气相关实验,如氧气的燃烧实验等。
氧气的制法【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收集氧气及验满的方法。
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作用和实验装置。
【学习过程】一、氧气的工业制法原理: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蒸发液态空气。
属于________变化。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之一(一)药品:高锰酸钾,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色,______态。
(二)原理: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装置:发生装置: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四)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气管放入水中,双手握住大试管,若_______________,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若松开手,出现______________现象,也能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装药品固定试管:(1)铝夹固定在试管的________。
(2)试管______稍向_____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而使试管炸裂炸裂。
(3)试管_____要塞_________,防止高锰酸钾受热挥发堵住导气管。
3.做集气准备:将集气瓶灌满水,倒扣在水槽中。
4.加热:用酒精灯先给试管均匀加热,然后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
5.收集:方法一:排水集气法:当有连续气泡冒出时,方可收集。
方法二: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有利于空气的排出。
6.结束: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结束时,先将__________________取出,后________________,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氧气的制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爭求足,严朮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垂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
药品:氯酸钾、二氧化
仪誥:恢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稱灯、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
I3
23。
氧气的制法说课稿人教版第二单元课题2对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课时:五、说教学程序:六、说板书设计:两课时(说课为第一课时)说教材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情况分析重点难点分析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按照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模式,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安排学习氧气的制法。
学生不仅要学习如何制取氧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制取氧气还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操作就可以制取氧气。
即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为后面学习制取二氧化碳、氢气做好准备。
本节内容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核心,穿插了—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把描述实验部分与理论部分联系起来,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一些,同时初步掌握了某些基本实验技能。
学生情况分析1、掌握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及其仪器装置2、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2、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1、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收集方法、操作步骤教学难点: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说教法:本节课采用讨论、分析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科学探究模式,使学生不仅学会实验探究,更要学会思维的探究。
通过“问题,探究,交流、多媒体”相结合教学方法。
说学法: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学会“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指导大多数学生用“讨论、总结”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
教学程序新课导入→问题探究→多种媒体演示→启思诱导→小组讨论→归纳小结[板书]:制取氧气[前言导学]: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登山、炼钢等都需要较纯净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呢?(图片展示)学生回忆氧气的用途巩固学过的知识,引出本节课内容[引导1]:制取氧气的方法有两种1 工业制法2 实验室制法我们首先学习工业制氧的方法。
氧气的制法预习导学案:【目标导航】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和原理,初步了解装置的选择。
2、掌握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步骤、收集等。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预习导航】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和原理,初步了解装置的选择。
2、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步骤、收集等。
3、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要点归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明白了制取气体时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连接装置、如何制取气体,以及如何验证气体并检验气体的性质。
为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教材还特意介绍丁如何大量制取氧气【预习检测】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有、、。
2、催化剂:。
3、分解反应:。
探究导学案:【探究题型一】: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考查知识点归纳】: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
2、制取氧气的原理,有哪些共同特征?(1)过氧化氢水 + 氧气(2)氯酸钾氯化钾+氧气(3)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3、分解反应的定义:。
4、发生装置选择依据:、。
5、收集装置选择依据:、。
6、氧气的收集方法:、。
【活学活用】:1.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C.蜡烛燃烧 D.粗盐提纯2.某无毒气体的密度约是空气密度的5/9,且极难溶于水,那么收集该气体的方法是①向上排空气法②向下排空气法③排水法()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探究题型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考查知识点归纳】:1、按表格内容分组做好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内容:实验编号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情况原因结论(是否有氧气放出)①过氧化氢溶液②单独加热二氧化锰③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催化作用:。
催化剂的特点:、、。
3、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检验方法:。
【活学活用】: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2、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若忘记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A. 不放出氧气B. 放出氧气速率慢C. 放出氧气总量会减少D. 放出的氧气不纯【探究总结】: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二、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氧气的制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问阅读】大家都知道氧气对人类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制取纯净的氧气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方法。
【教师介绍】工作上制取大量氧气的方法是利用空气中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将空气中氧气和氮气分享。
是物理变化。
还可以采用膜分离技术制取氧气。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活动一: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教师介绍】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如下表
3.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加入二氧化锰的原因探究
活动二: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活动三: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教师介绍】用过的二氧化锰可能重复多次使用。
好像二氧化锰永远用不完。
如果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你会发现它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
把它再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还可以使过氧化氢分解。
(1)这各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
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小结归纳】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2个,教师分别板书在黑板上)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是有哪些?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收集氧气?
4.上述制取氧气的两个反应中,有什么特点?
都是由一种物质,分解成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