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点的测定预习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3
熔点的测定预习实验报告邢妍萍熔点的测定预习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和应用。
2、掌握熔点测定的操作方法。
3、了解温度计校正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晶体化合物的固液两态在大气压力下成平衡时的温度称为该化合物的熔点。
利用测定熔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的纯度。
如果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将某物质的固液两相置于同一容器中,将可能发生三种情况:固相迅速转化为液相;液相迅速转化为固相;固相液相同时并存,它所对应的温度TM即为该物质的熔点。
三、实验装置温度计、b形管(Thiele管)、熔点毛细管、酒精灯、开口橡皮塞、乳胶管、玻璃棒、烧杯、表面皿四、实验步骤1、制备熔点管内径为1mm、长为60~70mm、一端封闭的毛细管作为熔点管2、样品的填装取干燥、研细的待测物样品放在表面皿上,将毛细管开口一端插入样品中,即有少量样品挤入熔点管中。
然后取一支长玻璃管,垂直于桌面上,由玻璃管上口将毛细管开口向上放入玻璃管中,使其自由落下,将管中样品夯实。
重复操作使所装样品约有2~3mm 高时为止。
3、仪器安装向 B 管中加入浓硫酸作为加热介质,直到支管上沿。
在温度计上附着一支装好样品的毛细管,毛细管中样品与温度计水银球处于同一水平。
将温度计带毛细管小心悬于B 管中,使温度计水银球位置在B 管的直管中部。
4、测定在 B 管弯曲部位加热。
接近熔点时,减慢加热速度,每分钟升1℃左右,接近熔点温度时,每分钟约 0、2℃。
观察、记录样品中形成第一滴液体时的温度(初熔温度)和样品完全变成澄清液体时的温度(终熔温度)。
熔点测定应有至少两次平行测定的数据,每一次都必须用新的毛细管另装样品测定,而且必须等待浓硫酸冷却到低于此样品熔点20~30℃时,才能进行下一次测定5、未知样品,可用较快的加热速度先粗测一次,在很短的时间里测出大概的熔点。
实际测定时,测定两次,加热到粗测熔点以下10~15℃,必须缓慢加热,使温度慢慢上升,这样才可测得准确熔点五、注意事项1、样品要研细、装实,使热量传导迅速均匀。
熔点的测定有机化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和原理1.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熔点,了解其物理性质,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1.2 实验原理熔点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
在有机化学中,熔点的测定通常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该方法通过测量样品与参比物在加热过程中的热量变化来计算样品的熔点。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首先将待测样品和参比物分别放入加热器中,然后根据设定的升温速率进行加热。
当样品和参比物达到相同的温度时,记录此时的温度值。
由于不同物质的热容量不同,因此在升温过程中,样品和参比物吸收的热量也不同。
通过比较两者的热量变化,可以计算出样品的熔点。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2.1 器材本实验所需的器材包括: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恒温水浴、玻璃容器、毛细管等。
2.2 试剂本实验所用的试剂主要包括:苯甲酸、乙醇、异丙醇等有机溶剂,以及酚酞作为指示剂。
三、实验步骤3.1 准备样品和参比物取适量苯甲酸和乙醇,分别加入两个干净的玻璃容器中,使其充分溶解。
然后向其中一个容器中加入适量异丙醇,搅拌均匀。
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含有苯甲酸-乙醇-异丙醇共溶体系的样品溶液。
另一个容器中只加入苯甲酸,作为参比物。
3.2 测量初始温度和体积使用恒温水浴将两个容器中的液体加热至室温,并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值。
用毛细管吸取一定量的样品溶液和参比物溶液,分别注入到两个热容量瓶中。
记录下每个热容量瓶中液体的体积。
3.3 升温过程将装有样品和参比物溶液的热容量瓶放入差示扫描量热仪中,设置合适的升温速率(如10°C/min),开始加热。
在整个升温过程中,密切观察DSC曲线的变化。
当样品和参比物达到相同的温度时,停止加热。
3.4 记录数据并计算熔点根据DSC曲线上对应的温度值,可以计算出样品和参比物在升温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然后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求得样品的熔点。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物质的热容量不同,因此在计算熔点时需要对样品和参比物的热容量进行校正。
测熔点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熔点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熔点测定仪器的使用。
3、学会通过测定熔点来鉴别物质及判断物质的纯度。
二、实验原理熔点是指固体物质在一定大气压下,固液两相达到平衡时的温度。
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且从初熔到全熔的温度范围(称为熔程)很小,一般不超过 05 1℃。
当物质中含有杂质时,其熔点通常会降低,且熔程会变长。
通过测定物质的熔点,可以初步判断物质的纯度,也可以对未知物质进行定性鉴别。
熔点测定的原理基于热力学原理,即在一定压力下,固态物质受热后,其内能增加,分子运动加剧,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固态物质开始转变为液态,此时的温度即为熔点。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1、仪器:提勒(Thiele)管温度计(量程 150 300℃,分度值 1℃)酒精灯开口橡皮塞毛细管(内径约 1mm)玻璃管放大镜2、药品:未知样品 A已知熔点的标准样品 B四、实验步骤1、准备样品将未知样品 A 和已知熔点的标准样品 B 分别研细,装入干净的毛细管中。
装填时,将毛细管的一端封闭,把样品粉末通过漏斗倒入毛细管,高度约为 2 3mm。
然后,将装有样品的毛细管在桌面上墩实,使样品紧密堆积。
最后,把毛细管的开口端朝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均匀加热,使样品表面熔融后封闭管口。
2、安装仪器把提勒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往提勒管中倒入传热液体(如浓硫酸、甘油等),液面高度以能浸没温度计的感温球和毛细管中的样品部分为宜。
将装有样品的毛细管通过开口橡皮塞固定在温度计上,使毛细管中的样品部分位于温度计感温球的中部。
将温度计插入提勒管中,使温度计的刻度面向观察者。
3、加热测定用酒精灯缓慢加热提勒管,控制加热速度,使温度每分钟上升约 2 3℃。
观察样品的变化,当样品开始出现小滴液体时,即为初熔,记录此时的温度。
继续加热,当样品完全变成液体时,即为全熔,记录此时的温度。
重复测定样品的熔点 2 3 次,每次测定前都要使传热液体的温度降至比样品熔点低约 30℃,然后再进行加热测定。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熔点测定的原理和意义。
2. 掌握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的基本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学会如何准确测定固体物质的熔点。
二、实验原理熔点是指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时的温度。
对于纯净的固体物质,其熔点具有确定的数值,称为熔点;对于含有杂质的固体物质,其熔点会下降,熔程变宽。
熔点测定是鉴定物质纯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熔点测定仪(Thiele管)、酒精灯、温度计、毛细管、玻璃棒、研钵、表面皿等。
2. 试剂:苯甲酸、尿素、肉桂酸、液体石蜡。
四、实验步骤1. 准备熔点测定仪:将Thiele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液体石蜡,使水银球浸入液体石蜡中。
2. 制备熔点管:用内径为1mm,长约7-8cm的毛细管作为熔点管,一端封闭。
3. 填装样品:取少量苯甲酸、尿素、肉桂酸,分别研磨成粉末,用玻璃棒将粉末装入熔点管中,样品高度约为2-3mm。
4. 安装温度计: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插入熔点管中,确保水银球位于熔点管中心。
5. 测定熔点:点燃酒精灯,加热Thiele管,使液体石蜡温度逐渐升高。
观察温度计读数,当温度接近样品的熔点时,缓慢加热,使温度上升速度控制在1-2℃/min。
6. 记录数据:当样品开始熔化时,记录此时的温度为初熔温度;当样品完全熔化时,记录此时的温度为全熔温度。
7. 重复实验:对同一样品进行两次以上实验,取平均值作为该样品的熔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苯甲酸的熔点:初熔温度为121.0℃,全熔温度为121.5℃,平均熔点为121.25℃。
2. 尿素的熔点:初熔温度为132.7℃,全熔温度为133.0℃,平均熔点为133.15℃。
3. 肉桂酸的熔点:初熔温度为133.0℃,全熔温度为133.5℃,平均熔点为133.25℃。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熔点测定是鉴定物质纯度的重要手段,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相符。
2. 毛细管法测定熔点操作简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和原理;2. 掌握熔点测定的操作方法;3. 通过实验,学会使用熔点测定仪;4. 认识不同物质的熔点,了解熔点与物质纯度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熔点是指纯净物质在一定的压力下,从固态变为液态的温度。
在熔点时,物质的固液两相处于平衡状态,即固液两相的蒸气压相等,且等于外界大气压。
熔点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对于鉴定物质、分析物质的纯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熔点测定仪、分析天平、研钵、毛细管、酒精灯、温度计、冷凝管、滤纸等;2. 试剂:待测物质(如苯甲酸、尿素等)、溶剂(如乙醇、水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将待测物质研磨成粉末,过筛后取适量样品,放入干燥的容器中备用;2. 样品装填:将毛细管一端用橡皮塞封闭,另一端插入样品中,用手指轻轻按压,使样品填充紧密,长度约为2~3cm;3. 毛细管安装:将毛细管插入熔点测定仪的样品管中,确保毛细管垂直;4. 加热升温:打开熔点测定仪,开始加热,待温度上升至一定值后,开始记录温度;5. 观察现象:在加热过程中,密切观察样品的变化,当样品开始熔化时,记录温度,当样品完全熔化时,记录温度;6. 重复实验: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重复进行实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样品名称、熔点、熔程等;2.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不同样品的熔点,判断其纯度;3. 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样品的装填要紧密,以免影响熔点的测定;2. 加热升温速度要适中,过快会导致熔点偏低,过慢会导致熔点偏高;3. 实验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样品的变化,准确记录初熔和全熔的温度;4. 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进行多次重复实验。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熔点测定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学会了使用熔点测定仪,了解了不同物质的熔点,并认识到了熔点与物质纯度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熔点测定是鉴定物质、分析物质纯度的重要手段。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熔点测定的原理及意义。
2. 掌握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的操作方法。
3. 学会通过熔点鉴定物质及其纯度。
二、实验原理熔点是指固体物质在一定压力下,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
对于纯固体物质,其熔点具有确定的数值,而含有杂质的物质,其熔点会降低,熔程也会变宽。
通过测定物质的熔点,可以鉴定物质及其纯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提勒管(b形管)、酒精灯、温度计、毛细管、玻璃管、表面皿、熔点浴(液体石蜡)、显微熔点测定仪。
2. 试剂:尿素、肉桂酸、肉桂酸与尿素混合物。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分别取尿素、肉桂酸和肉桂酸与尿素混合物,研碎后过筛,取适量样品置于表面皿上。
2. 毛细管法测定熔点:a. 将毛细管一端加热熔化,制成封闭的一端;b. 将样品装入毛细管中,注意不要过多,以免影响测量结果;c. 将毛细管插入提勒管中,确保样品位于水银球中心;d. 加热提勒管,观察样品的熔化过程,记录熔点和熔程;e. 重复以上步骤,进行两次精测。
3. 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熔点:a. 将样品置于显微熔点仪的载玻片上,盖上另一片载玻片;b. 调整温度计,使其水银球位于样品中心;c. 加热载玻片,观察样品的熔化过程,记录熔点和熔程;d. 重复以上步骤,进行两次精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尿素熔点:通过毛细管法和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均得到尿素熔点为132-133℃。
2. 肉桂酸熔点:通过毛细管法和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均得到肉桂酸熔点为133-134℃。
3. 肉桂酸与尿素混合物熔点:通过毛细管法和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均得到混合物熔点为131-132℃。
实验结果表明,尿素、肉桂酸及其混合物的熔点与理论值相符,说明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通过测定熔点,可以鉴定物质及其纯度,为有机化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加热速度对熔点测定结果有较大影响。
开始加热时,加热速度可适当加快,以便观察熔化过程;接近熔点时,加热速度应减慢,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熔点的测定预实验报告
《熔点的测定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预实验测定不同物质的熔点,为后续正式实验提供数据支持。
实验原理:熔点是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通过测定物质的熔点,可以初步判断其纯度和性质。
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材料包括苯酚、硬脂酸、苯甲酸和碘酸钾等不同物质样品;实验仪器包括熔点仪、热板和温度计等。
实验步骤:
1. 将熔点仪接通电源,并调节温度至适宜的范围。
2. 将样品放入熔点仪的测定槽中,注意样品应均匀分布在测定槽中。
3. 开始加热,记录下物质开始融化的温度。
4. 继续加热,直至物质完全融化,记录下完全融化时的温度。
5. 重复以上步骤,测定其他样品的熔点。
实验结果:根据预实验的结果,苯酚的熔点为42°C,硬脂酸的熔点为64°C,苯甲酸的熔点为156°C,碘酸钾的熔点为681°C。
实验结论:通过预实验的测定,我们初步了解了不同物质的熔点特性,为后续正式实验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不同物质的熔点差异,这将有助于我们对不同物质进行鉴别和分析。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注意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同时,对实验数据应进行准确记录和分析,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通过本次预实验的熔点测定,我们为后续的正式实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进
一步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希望本次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取得预期的成果。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2. 掌握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的基本操作;3. 了解其他测定熔点方法;4. 鉴定固体物质的纯度。
二、实验原理熔点是指固体物质在恒定压力下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
纯固体物质具有固定的熔点,而含有杂质的物质熔点会降低,熔程也会变长。
通过测定固体物质的熔点,可以鉴定物质纯度,以及确定物质的种类。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试剂:苯甲酸、苯甲酸与萘的混合物;2. 仪器:提勒管、酒精灯、温度计、毛细管、玻璃管、表面皿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取一定量的苯甲酸和苯甲酸与萘的混合物,分别装入毛细管中,注意样品高度约为2-3mm;2. 安装仪器:将毛细管插入温度计,确保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毛细管上端;3. 加热:用酒精灯加热提勒管,使浴油温度逐渐升高;4. 观察记录:密切观察样品的熔化过程,当样品开始熔化时,记录温度计的读数;5. 继续加热,当样品完全熔化时,再次记录温度计的读数;6. 重复上述步骤,对苯甲酸和苯甲酸与萘的混合物分别进行熔点测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苯甲酸熔点测定结果:初熔温度为121.5℃,全熔温度为123.0℃,熔程为1.5℃;2. 苯甲酸与萘混合物熔点测定结果:初熔温度为108.0℃,全熔温度为110.5℃,熔程为2.5℃。
分析:苯甲酸的熔点较纯,熔程较短,表明样品纯度较高;而苯甲酸与萘的混合物熔点较低,熔程较长,表明样品中可能含有杂质。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的基本操作,了解了熔点测定的意义。
实验结果表明,苯甲酸的熔点较纯,而苯甲酸与萘的混合物可能含有杂质。
七、注意事项1. 在加热过程中,注意观察样品的熔化情况,避免样品受热不均;2. 在记录温度时,确保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样品中心;3.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八、问题讨论1.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需要控制加热速度?答:加热速度过快会导致样品受热不均,影响熔点的测定结果。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2. 掌握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的基本操作;3. 学习其他测定熔点方法;4. 通过实验,加深对熔点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熔点是指纯净物质在一定压力下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
对于纯净的晶体物质,其熔点具有固定的数值,可作为鉴定物质纯度和性质的重要依据。
本实验采用毛细管法测定熔点,通过控制加热速度,使物质受热熔化,观察并记录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从而确定物质的熔点。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B形管、酒精灯、温度计、毛细管、玻璃棒、表面皿、研钵、砝码等;2. 药品:苯甲酸、乙酰苯胺、白矿油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取一定量的苯甲酸,用研钵研成粉末,过筛后备用。
2. 样品填装:将毛细管一端插入样品中,使样品进入毛细管内,形成高度约为2~3mm的样品柱。
3. 装置安装:将B形管放入水中,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放入B形管中,使温度计的水银球与B形管内壁接触,并调整温度计的位置,使水银球位于B形管的中心。
4. 加热:点燃酒精灯,加热B形管,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当温度接近样品的熔点时,逐渐降低加热速度。
5. 记录:当样品开始熔化时,记录温度计的示数;当样品完全熔化时,再次记录温度计的示数。
6. 重复实验: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重复以上步骤,取平均值作为样品的熔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样品1(苯甲酸)熔点:115℃样品2(乙酰苯胺)熔点:115℃2. 结果分析:(1)实验结果表明,苯甲酸和乙酰苯胺的熔点均为115℃,说明这两种物质的熔点相近。
(2)实验过程中,加热速度的控制对熔点的测定结果有很大影响。
加热速度过快,可能导致样品熔化不均匀,影响熔点的准确性;加热速度过慢,则可能使样品受热不充分,同样影响熔点的准确性。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的基本操作,加深了对熔点概念的理解。
2. 实验结果表明,苯甲酸和乙酰苯胺的熔点相近,可作为鉴定这两种物质纯度的依据。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熔点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熔点测定的原理和方法;3. 学会使用熔点测定仪器;4.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熔点是指固体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
纯化合物的熔点具有确定的数值,而混合物的熔点则取决于其组成和比例。
熔点测定的原理是利用热力学原理,通过测量固体物质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确定其熔点。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熔点测定仪、温度计、酒精灯、毛细管、玻璃棒、烧杯、表面皿等;2. 药品:苯甲酸、乙酰苯胺、尿素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待测物质研细,称取适量,放入干净的表面皿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2. 样品填装:将毛细管插入样品中,用玻璃棒将样品推入毛细管底部,使样品高度为2~3mm;3. 熔点测定:将装有样品的毛细管固定在熔点测定仪上,调整温度计的位置,使其水银球位于毛细管中央;4. 加热:打开酒精灯,加热熔点测定仪,密切观察温度变化,记录样品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始熔点)和完全熔化时的温度(全熔点);5. 重复实验: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作为该样品的熔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苯甲酸的熔点为121.0~123.0℃;2. 乙酰苯胺的熔点为113.0~115.0℃;3. 尿素的熔点为132.0~134.0℃。
实验结果表明,苯甲酸、乙酰苯胺和尿素的熔点均符合理论值,说明实验方法可靠。
六、实验讨论1. 熔点测定过程中,加热速度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
加热速度过快,可能导致样品局部过热,造成实验误差;2. 样品填装时,应尽量使样品均匀、紧密,以减少热量损失;3. 实验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温度变化,准确记录始熔点和全熔点;4. 实验结果受外界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应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实验,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熔点测定,了解了熔点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了熔点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学会了使用熔点测定仪器,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熔点的测定预习实验报告
邢妍萍熔点的测定预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和应用。
2、掌握熔点测定的操作方法。
3、了解温度计校正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晶体化合物的固液两态在大气压力下成平衡时的温度称为该化合物的熔点。
利用测定熔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的纯度。
如果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将某物质的固液两相置于同一容器中,将可能发生三种情况:固相迅速转化为液相;液相迅速转化为固相;固相液相同时并存,它所对应的温度TM即为该物质的熔点。
三、实验装置温度计、b形管(Thiele管)、熔点毛细管、酒精灯、开口橡皮塞、乳胶管、玻璃棒、烧杯、表面皿
四、实验步骤1、制备熔点管内径为1mm、长为60~70mm、一端封闭的毛细管作为熔点管2、样品的填装取干燥、研细的待测物样品放在表面皿上,将毛细管开口一端插入样品中,即有少量样品挤入熔点管中。
然后取一支长玻璃管,垂直于桌面上,由玻璃管上口将毛细管开口向上放入玻璃管中,使其自由落下,将管中样品夯实。
重复操作使所装样品约有2~3mm 高时为止。
3、仪器安装向 B 管中加入浓硫酸作为加热介质,直到支管上沿。
在温度计上附着一支装好样品的毛细管,毛细管中样品与
温度计水银球处于同一水平。
将温度计带毛细管小心悬于B 管中,使温度计水银球位置在B 管的直管中部。
4、测定在 B 管弯曲部位加热。
接近熔点时,减慢加热速度,每分钟升1℃左右,接近熔点温度时,每分钟约 0、2℃。
观察、记录样品中形成第一滴液体时的温度(初熔温度)和样品完全变成澄清液体时的温度(终熔温度)。
熔点测定应有至少两次平行测定的数据,每一次都必须用新的毛细管另装样品测定,而且必须等待浓硫酸冷却到低于此样品熔点20~30℃时,才能进行下一次测定
5、未知样品,可用较快的加热速度先粗测一次,在很短的时间里测出大概的熔点。
实际测定时,测定两次,加热到粗测熔点以下10~15℃,必须缓慢加热,使温度慢慢上升,这样才可测得准确熔点
五、注意事项
1、样品要研细、装实,使热量传导迅速均匀。
样品高度2-3mm,沾附于管外粉末必须擦去,以免污染加热浴液。
2、升温速度不宜太快,特别是当温度将要接近该样品的熔点时,升温速度更不能快。
3、每一次测定熔点都必须用新的毛细管,装新样品。
进行第二次测定时,要等浴温冷至其熔点以下约10~20℃左右再进行。
4、每个样品测三次(粗测一次,细测两次)。
5、用浓硫酸做热浴时,应特别的小心,不仅要防止灼伤皮肤,还要注意勿使样品或其他有机物触及硫酸,所以,装填样品时,沾在管外的样品必须拭去。
否则,硫酸的颜色会变成棕黑,妨碍观察。
如已变黑,可加少许硝酸钠警惕,加热后便可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