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第一节 透镜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5.74 M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1节《透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透镜》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类型和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以及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透镜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光学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透镜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还需通过实例和实验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认识透镜的基本概念,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透镜的类型和作用。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凸透镜、凹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透镜图片,如眼镜、相机、放大镜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透镜。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透镜的定义和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2.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验现象,如凸透镜会使光线会聚,凹透镜会使光线发散。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例,如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的性质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家庭作业(5分钟)1.完成课后练习题。
透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3.知道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凹透镜能使平行光发散.4.会根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判断透镜的类型.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近视眼镜和老花镜,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让学生动手在阳光下找凸透镜的焦点,并量出凸透镜的焦距,理解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定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2.鼓励学生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服务于人类的意识.3.鼓励学生用毅力去战胜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障碍、艰辛等阻力,逐步超越自我.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难点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境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教学准备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教学设计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可以用擦镜纸包着模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为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2.归纳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3.应用在生活中常用到凸透镜和凹透镜,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各是什么透镜?现在观察下图,说说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4.认识主光轴和光心教师讲解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面的球心连线叫做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点叫做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二)透镜对光的作用1.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现象?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2.演示:利用光具座演示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路.3.练习:用光路判断透镜的类型播放动画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回答.学生观察并回答.感知,思考.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测量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并记录数据,画出简图.讨论后归纳得出实验结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观察并与自己刚才画的简图对比,看看用怎样的方法表示透镜对光的作用更合适.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观察、理解.明确方法步骤,分组实验、操作,并分析原理.有具体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学会归纳总结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实验来研究、解决问题的习惯及对实验数据和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用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对透镜对光的作用及其光路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学会用物理模型来反映实验现象.使学生对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有更深地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焦点和焦距用多媒体课件模拟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光路图,并讲述焦点和焦距.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播放课件: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四)动手动脑学物理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上,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三、检测与小结(一)检测检测卷或投影.(二)小结组织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完成检测题.讨论、归纳出本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结构图.对教学目标的检测.四、布置作业教材P93“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完成作业. 巩固所学知识.第1节透镜一、凸透镜和凹透镜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3.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二、焦点和焦距1.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2.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
透镜一、教材分析:《透镜》这一节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
2、难点:正确理解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四、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学法:实验观察法、讨论和归纳法五、预习提纲:1、凸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2、凹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3、什么是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六、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教师: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四季如冬,在有阳光充足的时候,小企鹅们经常会躲到一些特殊形状的大冰柱后面来取暖,为什么这样就不会冷呢?同学们要想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第一节《透镜》。
2、新授内容:(1)凸透镜和凹透镜教师: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花镜)有什么不同,然后向学生展示典型的凸镜和凹透镜。
师生归纳总结: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画几个图让学生判断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图略)(2)主光轴、光心师: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
(图略)(3)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师:(演示实验)分别让两条平行主光轴的光入射到凸透镜、凹透镜上,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最后用笔画出入射、折射光线的路径(教师强调该实验中的现象就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是薄透镜,发生两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
生:分析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图略)师:做演示实验证明并分析(4)焦点、焦距师:在凸、凹透镜对光作用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凸透镜的焦点(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延长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凹透镜的虚焦点(F),该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图略)七、巩固练习:1、练习:说出两种能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通过让学生分析得到平行光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晶状体作用、冰透镜、水透镜的讨论,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通过讨论空矿泉水瓶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各种光学仪器的图片资
料,制成幻灯片.
学生课前调查周围有哪些光学仪
器.
复习提问
在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光的折射,
谁能在黑板上画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
中和通过三棱镜时的折射光路图?
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
引入新课在生活中透镜有哪些应用?
幻灯片展示生活中的各种透镜
思考、回答
观看。
《透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准确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基础,能否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光学的关键,所以这节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二、设计理念:对于凸透镜同学比较熟悉但凹透镜却不是十分熟悉,但近视眼镜同学却比较熟悉,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别。
引导学生根据这样的实际探究、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观察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②通过实验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
③通过实验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过程和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领略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以及成像现象的奥秘,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②培养学生交流讨论意识和协作精神4.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5.难点透镜的作图及准确理解透镜的焦点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同学们,老师这里呢有几个小问题,想同学们一起帮忙解决一下。
假如老师想查看一些文献,可是文献上都是肉眼看不清的小字,这时候我们可以借用什么来辅助阅读呢?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看不清黑板,这时候是不是需要佩戴。
医院化验室的医生,用什么来观察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呢?科学家们是利用什么来观察和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的呢?刚刚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
(板书)放大镜近视眼镜显微镜巨型的望远镜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接下来所要研究的透镜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新课教学(一)认识凸透镜、凹透镜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透镜,老师想听同学们说一说,你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这章的学习中陆续研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1.透镜的类型2.透镜对光的作用现在每两位同桌自成一组,每一组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现在请你们观察眼前的透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透镜的共同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透镜的基本定义和组成;2.掌握透镜的分类及其特点;3.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4.能够分析透镜在光学仪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透镜的基本定义和组成;2.透镜的分类及其特点;3.透镜的成像规律。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透镜的基本定义和组成、透镜的分类及其特点以及透镜的成像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引入透镜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并思考日常生活中应用透镜的场景,如眼镜、放大镜、望远镜等。
2. 学习透镜的基本定义和组成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透镜的基本定义和组成。
让学生理解透镜是一种能够对光线进行折射、聚焦的光学元件。
3. 探究透镜的分类及其特点•阐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和区别;•分别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如焦点的位置、成像规律等;•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4. 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透镜的成像规律,即物体和像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实际情况,如透镜放大器、投影仪等。
5. 总结归纳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提问和讨论,加深学生对透镜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延伸•通过参观观赏实际透镜成像的光学仪器,如显微镜、相机等,加深学生对透镜在光学仪器中的应用的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设计透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透镜,观察成像过程。
六、教学评价1.设计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价学生对透镜分类及特点的理解;2.开展小组实验,评价学生对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程度;3.班级讨论,评价学生对透镜在光学仪器中应用的理解能力。
七、板书设计透镜- 定义:能够对光线进行折射、聚焦的光学元件- 组成:由两个或多个界面形成的光学器件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透镜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注意到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透镜分类、成像规律的理解。
2014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透镜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整体设计《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
1.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
由这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通过讨论、分组探究,寻找物理规律,再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从物理走向生活。
2.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注重科学探究的基础上,渗透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
3.落实新的学习评价机制,不仅注重结论的得出,还要兼顾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激发学生思维。
保持对学习、对科学的兴趣。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知道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4.会用三条特殊光线的规律作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难点1.凸透镜光路作图。
2.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激光灯(自制教具)、凸透镜、凹透镜、烧杯、水槽、多媒体设备一套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有一批旅行家乘船在海上漫游。
不巧,在海上遇到了狂风,把船吹到一座孤岛旁,旅行家们只好下船来到岛上。
当时正是冬天,岛上冰天雪地,白茫茫的一片……旅行家们准备生火取暖,烧火煮饭。
意外的问题来了,火柴被海水浸湿了,打火机也丢了。
怎么办?正在这时,一个叫克劳波尼的物理学博士想到了一个办法。
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办法吗?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解决办法。
扩展:早在我国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淮南万毕术》中就有关于冰透镜的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说明:放大镜聚光的作用。
设计意图: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问题导入问题: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你能画出一束光在三棱镜中的光路吗?课件展示:利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出光在空气与玻璃三棱镜交界面发生折射现象的光路图,并找出偏折的共同点。
说明:人们利用玻璃透光且形状不同时对光的偏折情况不同,把玻璃磨制成各种镜子来为人们服务。
它们的表面都是球面的一部分,这种镜子叫透镜。
它们对光都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情景导入通过课件播放照相机、眼镜、放大镜、望远镜、幻灯机的实物图片,对学生提问。
问题:这些物品都有的共同的光学部件是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身边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实验导入演示:用凸透镜会聚投影仪的光线,使纸片冒烟。
学生体验:为学生提前准备好凸透镜和凹透镜,然后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对着书本看字的大小变化,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小组有两个透镜,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预测:同学们会感到无比惊奇,可以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陈述导入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把教学内容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
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推进新课一、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的种类及几个概念引导:同学们请观察透镜组,并借助于擦镜纸,摸一下透镜,根据透镜的厚薄程度给透镜分类。
讨论透镜能分几类?点评:透镜有两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问题:下列透镜哪些是凹透镜?哪些是凸透镜?戴眼镜的同学请判断:近视镜是什么透镜?远视镜是什么透镜?学生阅读教材,用自己的理解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点评: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叫薄透镜。
下面我们只研究薄透镜。
说明:此环节重点突出凸透镜、凹透镜的概念形成。
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
主光轴:组成透镜的两个球面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
光心: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方案一: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
再换凹透镜重做,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方案二: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线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线相互远离。
结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也叫发散透镜。
三、焦点和焦距1.概念建立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ocas),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 length),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说明:实验证明,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焦距相等。
播放动画: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2.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规律问题:如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或凹透镜后会出现什么现象?演示:利用三个激光笔制成平行光借助硝酸银溶液实验。
现象:平行光经过凸透镜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经过凹透镜后远离主光轴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凹透镜的虚焦点。
结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虚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如下图:扩展: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据折射时光路可逆知,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通过虚焦点的入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同步训练1.近视眼和远视眼的镜片都是________。
答案:透镜2.透镜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凸透镜是中间________、边缘________的透镜。
而凹透镜是中间________、边缘________的透镜。
答案:凸透镜凹透镜厚薄薄厚3.薄透镜是透镜的厚度________球面的半径的透镜,常说的透镜都是薄透镜。
答案:远小于4.对于透镜,如图所示,透镜上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CC′(虚线)叫做________;光线通过时方向都不会改变的O点称做________。
答案:主光轴光心5.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于主轴上会聚在一点,这点叫做________。
这一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________。
凹透镜使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主轴上会聚的点,通常叫做________。
都常用字母F表示。
答案:焦点焦距虚焦点6.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即使折射光线在原来的基础上偏向主轴,也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偏离主轴,也叫发散透镜。
答案:会聚发散7.关于三条典型光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光心的光线,折射光线方向不变B.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经过(会聚在)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C.过凸透镜焦点的发散光线经折射后折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入射光线的延长线经过(会聚在)凹透镜焦点的会聚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D.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折射光线一定与主轴相交答案:D8.以下光路图不全对的是( )。
答案:C9.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折射光线将( )。
A.仍然平行B.会聚C.发散D.无法确定答案:C10.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平行光束B.一定是会聚光束C.折射光束比原来的光束会聚一些D.一定是发散光束答案:C规律总结:1.透镜的原理:光的折射。
透镜上通过球心的直线CC′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光心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用凸透镜正对太阳,调整凸透镜到纸的距离,使纸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那么这个光斑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板书设计第1节 透镜一、透镜的分类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三、关于透镜的几个重要名词主光轴 焦点 焦距活动与探究测量凸透镜的焦距(1)小丽的方案如图所示。
移动凸透镜直到白纸上的光斑最小时,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为10 cm ,则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cm 。
(2)对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具体操作提出一条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丽发现: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白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无论怎样调节白纸的位置,都不能使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点,而是一个光斑,这个光斑的直径有两三毫米。
这是为什么呢?小丽猜想:太阳光不能会聚成一点是由于光的色散引起的。
①小丽猜想的理由或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