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园诸子”诗词的女性特质评述
- 格式:pdf
- 大小:408.82 KB
- 文档页数:5
苏词女性自“花间”以来,诗庄词媚成为了传统,特别是描写女性的小词,或写其服饰华丽,或写其体态妩媚;或写其离愁别恨,或写其相悦相思,然而“类不出乎绮怨”。
苏轼同样是写女性,出于对她们的尊重和同情,大都感情真率而不流于轻艳。
一、才貌出众的歌妓形象苏轼在词的创作态度上相当严肃,即使赠别人姬妾或歌女舞妓之作也大都清新高雅。
“虽写歌儿舞妓,并不作绮罗香泽之态。
”苏轼笔下的歌妓形象大都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体貌之美。
“轻盈红脸小腰身。
”(《南歌子》)描绘了舞女的面容与身姿:红扑扑的小脸,纤细的腰身,体态轻盈,一位美丽翩然的舞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其二,装扮之盛。
苏轼笔下的歌妓大都也是盛装之扮,“绪给双蟠髻,云歌小堰巾。
”(《南歌子》)这两句写出了舞女装束的别致。
通过描写使我们看到了打扮的流光溢彩,艳丽照人的歌妓形象。
其三,技艺之精。
苏轼笔下的歌妓舞女大都才艺精湛。
如“妙舞骗趾,掌上身轻意态妍”(《减字木兰花》)描写了轻飘的舞姿和高超的舞技。
从中看出苏词中的歌妓大都舞艺超群、歌喉惊人,或弹唱、或填词,样.样精通,技艺精湛。
其四,情感之浓。
在词人的笔下,歌妓多是拥有真挚的情感。
如“一颗樱桃樊素口,不爱黄金,只要人长久”(《蝶恋花》)在这位歌妓的心中,情意比黄金还要重要,说明了情重于金。
离别时的悲痛,表现了与友人的不舍之情,与爱人的思念之情,这些都表现了她们真挚的感情。
苏轼笔下的歌妓拥有美丽的外貌,高超的才艺,也不乏情感真挚,品格高尚,是高雅歌妓。
二、悲的歌妓形象苏轼在大量的词作中赞美歌妓,塑造了许多具有艺术家气息的歌妓形象。
苏轼许多词中也有许多格调悲枪的歌妓词,塑造了悲惨的歌妓形象,与艺术化了的歌妓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实再艺术化了的完美的歌妓到了最后也未必能得到好的结局,往往都是悲惨的生活,直到生命的终结。
如《南乡子·集句》描写了年老色衰时的歌妓,她们过着无依无靠的悲凉生活,是可悲无依的可怜女性。
简析宋代女性词人创作的特点宋代的诗词,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女性诗词不让须眉。
纵观宋代诗词发展史,许多女性词人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词作,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细腻的笔触赢得许多人的喜爱。
文章从几个方面对二者的词作进行了一番解读,结合作品本身发表见解,值得参考学习。
——以李清照和朱淑真为例词调作为有宋一代的标志性文学形式,在亘古的文学长河里泛起了一圈圈涟漪,为中华的灿烂文化更添了几笔熠熠光辉。
宋代作词人数众,且分布阶层广,更有甚者,在宋代理学的围追堵截下竟然出现了可与男性词人匹敌的女性词人,李清照和朱淑真就是其中的两朵绝世奇葩。
在严格要求妇女遵守“三纲五常”的理学官方化的宋代,李清照和朱淑真敢于突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框架,以可独当一面的诗词创作来赤裸裸地展示女子的才华、挑战男性霸权,甚至领袖“婉约”词风,有谁能不为之惊叹、喝彩。
在词坛普遍“以男子作闺音”的文化氛围中,李清照和朱淑真的女子身份作词似乎更符合词原是“诗余”的面貌,也更能传达出宋词为“情”而歌的特点。
下面就以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词调创作为例来剖析宋代女性词人创作的某些特质吧。
一、彻底地为爱情而歌纵观李清照的《漱玉集》和朱淑真的《断肠集》,我们可以发现,她们终生为情所苦,她们的词也几乎全部都是在反复吟唱着爱情;她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对等的基础上,因此与绝大多数男性词人写给歌妓的艳情词在感情性质上就要高一筹。
无论是少女时期对恋人的憧憬,还是夫妻(情人)间的相思,她们都能用生花妙笔一一记录下来。
作为还未出阁的深闺女子,李清照敢于细腻地描写少女初动春心的情态,“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蹴罢秋千》);作为新婚燕尔的妻子,李清照敢于描写自己婚后的喜悦与幸福,“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作为独守空房的妇人,李清照大胆地写离别相思之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论唐宋词中女性形象宋词中的女性形象,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男性词人笔下的形象,一种是女性词人笔下的形象。
那么先说说男性词人笔下的女性形象。
最典型的,莫过于怀着闺怨的思妇形象了。
宋词中的女性多是丈夫远离家乡,独自守在闺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对于丈夫的思念自是难以自已。
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这首词写商妇思念丈夫柔肠寸断的情景,写她由倚望到断肠的心情变化,反映了商妇的闺中愁苦。
再如晏几道的《生查子》:“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
”秦观《画堂春》:“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这样的女性形象往往是性情温婉的,词人写作时带着怜惜的心情。
其次,是男性欣赏对象的形象。
如温庭筠《更漏子》:“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
珊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女冠子》:“霞帔云发,钿镜仙容似雪。
画愁眉,遮语回轻扇,含羞下绣帏。
玉楼相望久,花洞恨来迟。
早晚乘鸾去,莫相遗。
”这两首词中的女性形象完全由一些代表女性容貌的性别符号组成,而缺乏对女性的内心世界的深层挖掘。
在这样的词里,女性的社会性被淡化了,词人只突出了她们的性别特征,在这里女性只是被看的对象,被物化,只是男性心中不真实的美女。
然后是市井女性。
市井中的小女子,没有受到过多的礼教束缚,她们有的泼辣,有的温婉,她们敢于追求婚姻幸福,敢爱敢恨敢妒,性格外露有时不免轻狂浅薄。
比如唐代的一首小词《菩萨蛮》:“牡丹滴露真珠颗,佳人折向筵前过。
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
檀郎故相恼,只道花枝好。
一面发娇嗔,碎捋花打人。
”词中的女性既有小女儿的娇媚之态,又有恼羞之怒的暴戾之形。
在今天我们看来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可是在封建礼教时期,这样的女儿形态实在难为人所接受。
那时对女性的要求普遍是温柔贤淑,走路亦步亦趋,说话半面含羞,清代的评论家李渔曾对这首词评价说“温柔二字安在!”再次是词人们的红粉知己形象。
李清照词独特的女性意识作者:罗滔滔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7期罗滔滔内容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时期杰出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纵观李清照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李清照词中独特的女性意识。
李清照的词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审美意识上,都具有她个人的独特魅力。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将李清照词的女性意识研究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探讨,结合她的生活、作品以及她对自然独特的审美来探究李清照词女性意识之独特所在。
关键词:李清照词女性意识社会关怀意识婚姻意识审美意识女性意识是具有独立思想的女性自我觉醒的产物,是女性通过后天的学习萌生出的自我意识,在对自己性别认可的前提下,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具备独立人格的人。
而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得女性能够独立自主地以女性独特的审美方式和思维机制,在观察、感知、认识社会的基础上,达到对女性的自我认识。
李清照,一位才华横溢的婉约派词宗。
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是一朵灿烂的奇葩。
虽然她的作品很多已散佚,但这些仅存的佳作,依然为她博得了“千古第一才女”的荣名。
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词人,能在狭隘的文学空间中自成一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有独特的女性意识。
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状态,而正是这种独特的女性视角使其词具有独特魅力,孙艳红就评价她“呈现了从礼教的禁锢中获得解放的人性魅力”。
i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价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在士大夫中已不可多得。
”ii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李清照独特女性意识,在思想进步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李清照词独特的社会关怀意识“男性所自喻和认同的并不是女性的性别,而是封建文化这一性别所规定的职能。
”iii 在男权话语下的社会,女性没有话语权,所以很少有女性公开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在高度集权、文化繁荣、重文轻武的宋代,具有社会关怀意识的女作家,只能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以一种独特的女性视角表达对国家的深切关注,所以女性有文采逐渐成为了一种风雅而非惊世骇俗。
思考李清照词塑造女性自我形象与一般词人“男子作闺音”的不同视角。
从李清照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词中的大多数女性形象都是词人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是词人自己生活经历的反映。
因此,要研究她词中的女性形象,首先要知道词人自己的品行性格特征。
她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士大夫家庭,她的父亲李格非是神宗熙宁九年进士,《宋史·李格非传》说他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著作留传至今的有《洛阳名园记》,博学多才并且对于文章有着自己精辟的见解,她的母亲也是大家闺秀,“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成长在这样的书香门第中的李清照,自然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化与品格两方面的熏陶。
开明的家庭教育风气使李清照在性格上有着不逊于男子的大气,关心国事,敢于针砭时弊,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这种性格影响到她的词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气,《古今词统》卷十二这样评价清照词:“亦是林下风,亦是闺中秀”。
她的词中既有女子特有的细腻,也不缺乏士大夫色彩的刚烈豪放。
她早年以诗闻名,在她的诗里,她大胆批评时政,主持正义。
在《咏史》中她写道:“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这首诗是借咏史之名,讽刺向金国屈膝投降的宋高宗赵构的,其中的刚强大气其实寻常女子能有的风度。
在《夏日绝旬》中,李清照也表现出了不同凡俗的个性见解,不以成败论英雄,充分肯定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的高贵品格,展露了深厚的沉痛心情。
《打马赋》所云“丘陵云远,白云在天,心无恋豆,志在着鞭”,是她一贯心高志远的表白。
正是这样独特性格的李清照,她词中的女性形象既不同于男子作闺音,也不同于其他女性词人的幽怨。
男子作闺音中的女性往往有两种,一种是歌妓舞女,另外一种则是封建家族深闺中的思妇怨妇,他们在描写女性时,往往浮于表面的面容美丽,形态纤巧,服饰华丽,温顺委婉,女性在他们的作品中是一些有着华丽外表的木偶,只是依附于词人而存在,与其他的意象无甚差别,因此从男性的视角写女性,不能够准确细腻的把握属于女性的情感,如同隔雾看花一般,少了一个“真”。
以宋词中的女性形象论“优美”的美学范畴、关于“优美”优美是人们较早注意到的一种审美现象,我国的美学思想中,素有阴柔美和阳刚美之分,所谓“ 阴柔”即优美。
姚鼎曾作过如下论述:“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鹊之鸣而人容廓。
” [1] 清代画家沈宗赛则更形象地对优美的神韵作了描述,他说阴柔之美“柔可绕指,轻若兜罗,欲断欲连,似轻而重……天外之游丝,未足易其逸;窗外之飞絮,不得比其轻。
” [2]在美学中,“优美”一词定义为“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 [3]从定义中我们能看出优美最本质的特征一一和谐。
优美的美学特征在于主体和客体、内容和形式的对立冲突的消解,因而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现实和理想交融一体的和谐美。
它让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
由于优美本质上的和谐美好,在对优美进行欣赏时,审美主体得到的是舒适惬意的快感,而没有丝毫的痛感,审美过程简单顺畅。
二、优美与女性谈到优美,我们会想到自然界中的景物,花草、小溪、细雨、微风,这些景物是优美的。
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人,优美的人,优美一一人一一女人。
在我们把审美眼光投向人类社会时, 女性更多地成为审美对象,更多地成为被观赏、被评论、被比较 的客体,在女性与审美之间,似乎具有一种更亲密的关系。
究其原因, 一方面, 女性的身体和气质更符合“优美”的类 型。
她们温柔、 小巧、 秀雅,在审美过程中给人简单直接的美好、 愉悦的感官体验。
并且,这种美是共性的、价值统一的,可以说是契合所有人的审美取向。
另一方面,从社会权利的运行上看, 中国传统文化从性别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典型的男权制文化, 政治权利的男性在文化领域也占据了霸权。
这样一来, 男性由于 其自身优越的社会地位, 在某种意义上参与了更多的审美实践活 动,也有了为审美定设标准的话语权。
女性角色被物化,优美的女性成为一种被观赏的文化符号, 具有了符号学上的意义。
2007年2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Feb .2007第26卷第2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 .26No .2李清照作品的女性特色徐娟(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哈尔滨150080)摘 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综观李清照的作品,不仅题材丰富,其体裁更可谓诗词文赋兼擅,欢愉之作亦工,悲苦之篇尤胜。
李清照作品的多姿多采,是其饱尝人间甘苦的人生所决定的。
她的词不论是写少女的天真活泼,还是写少妇的相思、幽怨,抑或写老年嫠妇的凄苦境遇,无不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情趣和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她词作中所展现的女性情感世界,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
关键词:李清照;女性特色;婉约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7)02-0093-03 收稿日期:2006-11-07作者简介:徐娟(1977-),女,黑龙江勃利人,教师,硕士研究生。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女词人。
她的词不仅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而且,其所表现出的艺术创造力也难以被模取,她的词作魅力也因此而难以超越。
她展现的女性情感世界,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
与前代那些“应歌”填词的作家不一样,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真实感受,这是易安词最显著的特征。
李清照作品的女性特色与古代传统的淑女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她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是等。
以下分别论之。
一、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看她的女性情怀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散文家,史载其母王氏也“善属文”。
《宋代诗人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与个性特点研究》引言中国古代文学历来以男性文人为主导,而李清照作为宋代的女性才子,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个性特点而脱颖而出。
李清照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女性意识和女性特质,展现了她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与个性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她在男性主导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塑造自己独特的艺术形象。
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自我表达与追求自由李清照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女性,通过她的诗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追求自由和个人价值的渴望。
她不同于传统女性的沉默和被动,而是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追求自己的独立个性。
在她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自由、平等和真实的追求,这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传统女性角色的质疑与超越作为女性,李清照对传统女性角色的束缚提出了质疑,并试图超越这些束缚。
她在诗中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观念,呼吁女性应该具备独立的思想和个性,不应被局限于家庭和婚姻。
她用自己的诗歌向世人传递了女性的力量和价值。
深刻的情感表达与细腻的笔触深情的哀怨与失落李清照的诗歌充斥着深情的哀怨和失落,反映了她作为一个女性在婚姻和爱情中的苦楚和挣扎。
她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对情人的思念、对家庭的思念以及对失去的怀念,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忧伤美。
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李清照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也是她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她渴望能够找到一个真正懂得欣赏她的人,能够与她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伴侣。
她的诗中流露出对爱情美好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对自然的感悟与审美追求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与抒发李清照的诗中经常出现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抒发。
她通过对花草、春夏秋冬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赞叹之情。
她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情表达,使得她的诗歌更加鲜活和生动。
对审美追求的追逐与尝试李清照对美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中,还表现在她的审美追求上。
她尝试了各种不同的诗体和写作风格,展现了她对美的不懈追逐和探索。
庭闱风雅的蕉园女子——作者: 陈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清代,美丽的杭州有一个以“蕉园”为名的女子诗社。
蕉园,何其翠绿清新!《杭郡诗辑》记载蕉园七子诗社的活动说:“是时,武林(今杭州)风俗繁侈。
值春和景明,画船绣幕,交映湖溽,争饰明挡、翠羽、珠髾、蝉壳,以相夸炫。
季娴(柴静仪)独漾小艇,偕冯又令、钱云仪、林亚清、顾启姬诸大家,练裙椎髻,授管分笺。
邻舟游女望见,辄俯首徘徊,自愧弗及。
”清代女子不再满足于明末一家一户自我娱乐的唱和,而希望有交流、竞争的机会,于是同里女子结起闺阁诗社。
这些诗社或以家族组成,或以地域组成,或不分南北而纯由共同爱好组成,如康熙年间杭州的蕉园诗社、乾隆年间苏州的清溪吟社……在自家的私园,泛舟湖上,登临楼阁,闺阁诗社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使文学与园林结下了说不完、道不尽的密切关系。
蕉园诗社是由顾之琼创立的。
所谓“蕉园五子”,即指以宁及徐灿、柴静仪、朱柔则、钱云仪五人。
以宁于归后,继续姑志,重组蕉园七子社。
七子为五子中加入张槎云、毛安芳、冯又令、顾启姬,而徐灿、朱柔则不在内。
顾之琼,字玉蕊,浙江杭州人,翰林钱绳庵之妻,进士钱元修、肇修之母。
她工诗文骈体,闻名于大江南北,是当时十分有影响的闺阁诗人,著有《亦政堂集》。
她的诗文有声于大江南北,成为当时有影响的女诗人。
她招集一些闺阁女子成立了蕉园诗社,并发表了《蕉园诗社启》,使蕉园诗社成为古代第一个有启事、有组织的具有真正意义上文学流派性质的女性文学团体。
蕉园诗社的成员,除顾之琼外,还有被称为“蕉园五子”的徐灿、柴静仪、朱柔则、林以宁、钱云仪。
蕉园女诗人中,有一对婆媳,那就是柴静仪及其长媳朱柔则。
柴静仪(字季娴)也是杭州人,著有《北堂春草》、《凝香室诗钞》。
清女诗论家沈善宝在《名媛诗话》中说:“季娴诗落落大方,无脂粉习气。
”她写给儿子的诗《子用济有远行诗以贻之》曰:野雀从南来,翩翩思择木。
感此主人贤,飞鸣集其屋。
才地非独优,处卑愿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