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孟子》儒家经典观后感800字2020
- 格式:docx
- 大小:17.27 KB
- 文档页数:6
《孟子》读后感•相关推荐《孟子》读后感范文(精选22篇)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而在《孟子》中集中了古代圣人的智慧,是令人膜拜的中华文明,是我们的精神来源。
小编为大家带来《孟子》读后感范文,供大家阅读。
《孟子》读后感篇1传统文化知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
它集中了古代圣人的智慧。
在历史遗留下来的经典著作中,蕴含着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可是,在这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传统文化知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责无旁贷的。
历史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有许多。
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理念是我们所追寻的。
它们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会我们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做人的最基本准则。
《孟子》一书就是传统文化知识的精髓。
我读了它,从中学会许多为人处世之道。
我要学为自己所用,并把它发扬光大。
《孟子》教会了我们孝顺。
《孟子》一书中言“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他主张的本质上是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
这种道德理论正是我们所崇尚的。
可是现在的社会,新闻媒体曝光的因为父母年老而嫌弃自己父母是拖累而将他们赶出家门的例子比比皆是。
曾有报道称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因为不务正业而单身着,他的八十多岁老母亲为其担忧而不与小儿子进城享福。
因为该男子喜欢嗜酒,有一回醉酒回来后,殴打自己的老母亲,并将其把她赶进厨房做饭。
但老人因年老体衰,并且身上全是伤,摔倒在厨房里。
那时正值冬天,老人被活活冻死在厨房里。
该事件被报道出来后,引起社会的关注,许多人为此感到心寒。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着一颗向善的心。
一个人,他如果想存在于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立足,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保持着一颗向善的心。
我们也要保持有一颗孝顺的心。
“百善孝为先”,这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
《孟子》提醒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孟子的思想和观点。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受益匪浅。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天命”、“性善”、“仁政”等
重要观点。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
挥出来。
他强调了仁爱之道,主张君子应该以仁义来治理国家,以
仁爱来对待人民。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刻体会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对
于仁政的追求。
他的思想不仅在古代有深远影响,在当代社会同样
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如何以仁政来治理国家,如何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孟子》,我受益匪浅,对于人生、社会
和政治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儒家经典,更是一
部智慧的宝库,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领悟。
读《孟子》心得体会(精选5篇)读《孟子》心得体会(精选5篇)《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
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孟子》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读《孟子》心得体会篇1在读《孟子》之前,只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知道母子很会教育孩子,对孟子却知道的甚少。
后来通过诵读《孟子》,才发现孟子的高明之处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孟子主张“仁政”,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在“民有饥色,野有饿殍”的战乱时代,孟子重视普通百姓的生存权利,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取于民有制”等一系列主张。
他认为先使人民有产业,然后再以“礼仪”来教导人民。
要实现仁政,重要的是王权能够以仁治国。
以仁爱之心施政,才是仁政,这样才能使民众归附,也就拥有了天下。
才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的理想社会。
孟子认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对自身良知的发掘,肯定人性之善。
他在《告子上》中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至大至刚”“塞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很形象的表现出了内心充实,道德完满的精神状态。
也只有不断地完善,当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我们常用孟子的这段话来激励自己:“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每一次读这铿锵有力的警句都让我头脑清醒,使我浑身充满力量。
感谢古圣先贤的智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总之,通过诵读《孟子》我收获了很多很多,但我深深的知道经典不厌不回读,每读一遍就会增加一分对《孟子》的理解。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常读《孟子》,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学习。
孟子心得体会精选5篇800字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
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
"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学说宣布于天下,以此来影响并匡正世风世俗,这种精神难能可贵,非常人能做的。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阅。
孟子心得体会1孔子之后,儒家的思想产生了分化,其中主要有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
孟子提出的“性本善”,主张士的内在道德修养,即“内圣”。
荀子一系则更注重事功。
《孟子》的思想成熟标志着士的觉醒,对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那些思想,深深的影响与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以百姓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百姓也会以国王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和普天下人同忧同乐,就可以达到圣王的境界。
我从这一句话中,看出了孟子继承了孔子,孟子他提出了“忧患”一概念。
他认为人生命的存在,事业兴败,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相关联。
不仅如此,孟子还挥发了乐道精神,“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讲应怎样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原则,不被服富贵、贫贱、威武所迷惑、摇动、屈服,因而放弃自己的信念与原则。
孟子,他不否认人可以从感官欲望和自然生理本能的满足中获得快乐。
但又反对“纵欲”“晏乐”的满足和愉快。
有人会产生疑问孟子不是把“理义之悦我心……”并提将“理义”的道德愉快和道德美感与感性愉悦和生理美感并重吗?但实际上,孟子更加重视前者!理义的愉悦,乐道精神的体现,亦乐道精神的内涵——如事亲从兄的仁义之乐,知此节此的智礼之乐。
《孟子》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孟子》读后感1《孟子》是儒家的一部经典巨著,系统的为我们阐述了治国之道和孟子思想。
与孔子相比,《孟子》对中华儒家思想也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它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完善,是剖析“仁爱”精髓的亚圣之作。
每次读《孟子》,都会有洗涤心灵的感觉。
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相比,孟子不仅仅是传承,而且还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善和解释。
“仁”本来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没有理论基础来解释,孟子修缮了理论基础,弥补了不足。
对于“仁”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这一切都来源于人的本能。
他认为这是人与身俱来的人性,这是与禽兽最大的区别。
善一直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过有些人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做的坏事,这是私欲对于善念善念的控制。
孟子对于“人本善”的提出无疑是对“仁爱”的最好解释,这也是对后人道德修养方面最大的启发。
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是《孟子》中很重要的内容,孟子认为个人的反思和思考相对于教育来说,更显得重要。
教育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个人对于自己德行的思考才是升华。
一个人要有好的修养,首先要接受教育,要刻苦学习,反复思考和反思,这样才会有进步。
对于反思,也就是孔子《论语》所说的“一日三省吾身”。
孟子的这些思想对于宋明理学家们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是孟子在政治主张上一个缩影。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君王个人德行的重要性,这是才是仁政的基础。
君王对待子民就应该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子女对于父母也要顺从。
当然,在那个时代,这些先进的理念有着历史的局限性,孟子没有考虑到封建阶级制度的根深蒂固,这些都是不能实现的”空谈”。
但是这些政治主张的提出也从侧面体现了孟子对于民间疾苦的同情。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梦珂死,圣人之学不传。
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
”读《孟子》,就是学做人、为政。
这是两千年多来《孟子》一直深受我们喜爱的原因。
孟子读后感(精选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读后感1孟子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孟子》也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
从中学及大学语文中,我们对孟子及他的一些言论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也学习了《孟子》中的部分篇章。
但就我个人而言还未全文的去学习、品味过《孟子》,而这一次品读名著并写读后感正是一个契机。
于是我早早地就去图书馆借回了《孟子直解》一书,慢慢开始品读起来。
有关孟子思想的研究,自古以来就不乏大家。
孟子的四端说、性善论,在政治上实行王道、仁政,个人修养方面反求诸己的思想等都为我们所熟知。
短短的一千字远不足以概括《孟子》所要表达思想。
所以以下就取《孟子·公孙丑》上篇中有关个人修养方面的两篇来谈谈我读后的一些感想。
《孟子·公孙丑》上篇第四篇就讲到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虽然讲的是治理国家时,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太平时特别要警惕不可放松。
但联想到我们当今的世界,联想到我们平时的生活,同样也适用。
当代世界以和平和发展为时代的主题,除了一些局部的战争,全球基本是和平。
在和平的环境下,我们不用过多地考虑温饱等一系列问题,于是人们逐渐减弱了警惕。
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我们的一些同学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进入大学以后沉迷网络、游戏或者对自己的生活缺乏目标盲目度日。
不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并为之努力。
等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去责怪他人、归咎于世事不公、归咎于老师课堂没有讲。
就以现在的经济危机来说,有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归咎于现在是经济危机,归咎于在学校学不到知识或者缺乏实践的机会等,却不从自身找问题。
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危机的确导致了部分行业不景气,影响到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言行和思想。
读完《孟子》后,我深受启发。
孟子强调了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
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四种心是仁、义、礼、智的萌芽,只要人们能够保持和发展这些萌芽,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这让我明白了,道德是每个人内心固有的,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和发扬自己的善良本性。
孟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关心人民的疾苦。
这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取决于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孟子提倡“舍生取义”的精神。
他认为,在面临道德和利益的冲突时,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使我深刻理解到,在生活中,我们要有坚守正义和道德的勇气。
《孟子》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人性、道德和政治的思考。
它让我明白了要做一个有道德、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人。
同时,书中所蕴含的智慧也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关于读孟子有感优秀范文(精选5篇)关于读孟子有感优秀范文篇1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
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
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
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
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
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
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
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儒家经典《孟子》读后感儒家经典《孟子》读后感实用[6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儒家经典《孟子》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儒家经典《孟子》读后感1暑假期间,我读了《孟子》一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古人对生活的理解。
《孟子》告诉我们的都是做人的道理。
其中有一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说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我对它的理解是:人生中,敢于选择,才有机会。
在选择机会的那一瞬间,不同的决断,就会有天壤之别的结果。
就拿自然界的植物来说。
新疆的白杨,果断的选择了荒土,保卫家园,它失去了婆娑的姿态,却换来了笔直的干。
它成了人类的保卫者,正直,质朴的象征。
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
沙漠里生长的仙人球,它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可它能够茁壮成长,点缀荒凉的沙漠,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不仅是植物,动物也是如此。
鸟儿关在笼子里,盘子里装满了新鲜的鸟食,而鸟儿却放弃了这一切,站中笼口,张开了有点笨拙的翅膀,坚定的选择了蓝天与自由。
连那些动、植物都能做到的事,难道人类做不到吗?做得到,因为世间万物给予我们是同等的机会,在机会面前,需要作出正确的选择。
那选择瞬间,会成为生命的起点,成功的关键。
鸟儿因选择蓝天而自由,白杨因选择荒土而得到称赞,仙人球因选择沙漠而辉煌。
在生活中,种种机会等待我们去选择,我们要敢于选择机会,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
让生命能够在困难的环境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才能够完善自己。
选择困厄的环境,善于去点缀,终究是快乐的。
我愿成为仙人球、白杨,更愿做那只展翅翱翔蓝天的勇敢的鸟儿。
儒家经典《孟子》读后感2人非圣贤,都会犯错。
此时,自我反省便是最好的补救措施。
只有深刻反省,认识到自己错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也只有深刻反省,才会让自己铭记在心,下不为例。
第1篇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和人生哲理深受世人推崇。
通过学习《孟子》一书,我深刻领悟到了孟子思想中的智慧,以下是我对孟子感悟的心得体会。
一、仁爱之心孟子认为,仁爱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在《孟子·离娄上》中,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仁爱之心,既是关爱他人,也是关爱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关心他人的疾苦,尊重他人的意愿,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仁爱之心也是关爱自己的表现,只有关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关爱他人。
在学习《孟子》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仁爱之心的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同时,我们要学会关爱自己,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为他人付出。
二、义利之辨孟子提出了“义利之辨”的观点,认为义重于利。
在《孟子·告子下》中,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与坚守道德原则之间,应该选择后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道德底线,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
通过学习《孟子》中的义利之辨,我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要坚守道德原则,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赢得他人的尊重。
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孟子·尽心下》中,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告诉我们,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民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关心民众的疾苦,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
在学习《孟子》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疾苦,为民众谋福祉。
孟子观后感八百字作文孟子,被人们尊称为“亚圣”。
他的思想一直被人们学习。
他的《鱼我所欲也》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
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孟子观后感八百字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孟子观后感八百字作文1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蔼可亲,慈祥的面颊上总是返着一丝微笑。
孟子是博爱的.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他忧国忧民的仁心。
他四方游说诸侯施行仁政。
在那战乱纷飞的年代,充斥着暴力,流行着吞并,肆虐着攻伐,这位儒家学派的“亚圣”要从法家的血腥中抢得一丝仁爱的地位,何其不易。
但是他为天下万民,仍不屑努力与八方诸侯,无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终放弃了。
他站在泰山之巅,俯视天下万民,有的穷困潦倒饿死街头;有的为谋生存骨肉分离……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万念俱灰,为何他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他爱老百姓爱得深沉。
游说不遂他便退以著书,终成《孟子》。
孟子十分讲原则.孟子为人很讲原则。
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无论何时,哪怕是生死关头也要讲求原则,决不做苟且偷生之事。
他大义凛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恻隐;遇错明羞恶;遇贤懂恭敬;遇事辨是非。
面队万钟的丰厚条件,他毅然咏颂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和加焉!他一生两袖清风,不求宫室之美;不爱妻妾之奉;不需所识穷乏者得我。
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为了正人君子的典范。
孟子作为亚圣,真的将仁爱的种子播撒如万民的心中,普济了天下。
孟子朴素的一生充满了失望,无奈,贫困。
但他志向远大,却壮志未酬。
真正做到了: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失为一位学术,政治教育大家。
孟子观后感八百字作文2当我走在这片广袤而深厚的土地上时,耳边总是萦绕着悠扬绵长的钟声,我知道这是你亘古的吟诵,千年之前的齐鲁之声。
孟子,我总在想,在你仰望千年前那片苍蓝色的天空时,看见巨大的飞鸟鸣叫着飞过声音破碎而嘹亮,留下透明的痕迹,你是不是也会泪流满面,想起飞鸟可以向着自己的梦想不顾一切地飞翔,而你却站在风里,找不到方向,这么懦弱。
孟子读后感800字《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在读完《孟子》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孟子》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我被《孟子》中的“性善论”深深吸引。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天生就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
这与孟子的弟子梁惠王的故事密切相关。
梁惠王问孟子,“仁者,人之性也乎?”孟子回答说,“人之性也。
”梁惠王又问,“恭、让、忠、信,是人之性也乎?”孟子又回答说,“人之性也。
”从这个对话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仁、恭、让、忠、信等美德也是人性的表现。
这使我深信,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培养,就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我对《孟子》中的“性恶论”也有一些思考。
在《孟子》中,孟子也提到了人的本性是恶的观点。
他认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修养,人的本性就会表现出恶劣的一面。
这与孟子所说的“性恶”的观点密切相关。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虽然是善的,但如果不进行良好的教育和修养,就会表现出恶的一面。
这使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和修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炼,才能够使自己的本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
另外,我对《孟子》中的“王道论”也有一些感悟。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为本,以民为本,以德行为本,这样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这与孟子在《离娄上》中所说的“王者之道,立德为本”密切相关。
孟子认为,一个君主如果能够以德行为本,就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君主的品德和政策息息相关。
只有通过良好的治国理政,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最后,我对《孟子》中的“天人合一”也有一些感悟。
孟子认为,天地万物与人类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和关系。
这与孟子在《尽心下》中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密切相关。
孟子个人读后感800字6篇孟子读后感800字1往事跨越千年,永恒的,是智慧;不变的,是思想.作为一代亚圣——孟子,这位儒家宗师,一生推崇其人生主张,游说各国,后来隐退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这包含了永不褪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程颐曾说过:〝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寥寥数语,却将《孟子》精要概述无疑.可见,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继承,更是升华.孟子也强调仁义,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导〝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谓之本心,且与仁义礼智分别相对应.孟子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以强调〝仁〞的作用;对齐宣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推广仁爱之心;孟子还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可见〝仁义〞在孟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而〝性善论〞则是说人性本善,通过自觉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为圣人.《孟子》中也出现了大篇幅的君主与孟子的对话.孟子作为世人的表彰,梁惠王.梁襄王.滕文公.齐宣王均问事于他.而孟子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除推行〝仁政〞之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更是推翻了君王一贯高高在上的思想,讲究〝民为邦本〞,这种民权驾于君权之上的说法比法国卢梭的民权论早了一千多年.正可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认识到了人民才是政权的根基.其次,孟子认为君为人父母,不仅要有贤德.重义轻利,更重要的是与民同乐,所以喜爱音乐的齐宣王才能明了〝与少乐乐,不若与众〞的道理.又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在学习方法上,孟子也有诸多主张.他认为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即〝君子深,造之以道〞,也包含了我们今天科学学习的眼光;他也注重〝自得〞,即自觉学习:〝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才能彻底领悟才能将知识变为自己所有.另外,还要广泛地学习,达到融会贯通.而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与孔子一样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善于使用问答,从不代替学生作结论,而是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潜能,使其开动脑筋.孟子还提倡〝专心有恒〞〝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其中很多部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不可忽视的启发作用.另外,孟子对为人师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是〝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讽刺了那些〝以其昏昏〞却妄想〝使人昭昭〞的人.即教师首先要自己明白,才能使学生明白,在提升学习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接下来谈谈个人修养问题.我们都熟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孟子提出〝自暴者,不可与有信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社会环境固然重要,然而个人意愿还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类似于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可见人的思想道德并不总是以外界环境为转移的.孟子提出的〝取伤廉〞〝与伤惠〞〝死伤勇〞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取伤廉:取了有损于廉洁之称,大家都能够理解.而〝与伤惠〞是指给了有损于惠爱的称号,是叫人们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不滥施恩惠.至于〝死伤勇〞,是指死了有损于勇敢的称号,有时活下来比死去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也教导人们要珍爱生命,永远不要轻生.现代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会遇到许多难以决断的时候,《孟子》一书给了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人们处在社会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抵抗的诱惑,孟子告诉我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诱惑时时存在,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抉择,孟子又告诉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必要的时候要〝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人生在世,总有失意的时候,这个时候,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并不能解决问题.孟子告诉我们:〝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还注重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养气〞要在平日里合乎道义,不可拔苗助长;他也教会我们知足常乐,〝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他更是道出了坚持到底的难能可贵之处,〝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在离成功一步之遥的地方放弃,以往的一切努力也在此时化为乌有;他还提出了个人对自身的要求,对国家.对社稷的贡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长于论辩,他能掌握对方的心,读者的心,使之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就走进了他用语言布下的圈套,这就是孟子语言吸引人的地方.而且作为面对君主的说客,孟子这么做也体现了他的智慧,比起直言不讳的谏臣,孟子的话更易被君主们接受.正是由于孟子的雄辩才能,才出现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局面.他善打比喻,几句话便能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他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梁惠王仁政不足,更可贵的是他向梁惠王提出的建议中还包含了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些都在保持自然的一个平衡状态,孟子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他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告诉齐宣王,有些事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个人不愿去做,而大王不行王道也是因为不肯做而得不到民心的.再有,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以此类比人心,就更需细细衡量.孟子思想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及其语言中放射出的艺术魅力是无法让人忽略的,在历史积淀下一直熠熠生辉,愈发珍贵.尽管当时孟子无法将他的理想实现——改变诸侯割据局面,一统中国,养名教民,可后人能从《孟子》中汲取更多精华,在儒家文化中感悟大道,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将孟子学说沿用到当今社会建设及立身处世之道中.孟子读后感800字2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孟子读后感800字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还去到鲁国,想找孔圣人的门第来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逝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因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个小山丘 ,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孟子泪别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起先,他受到了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却行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拒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武器——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又因为他学士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积蓄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衔,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再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他整整呆了35年.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出殡这天,雪更大,风更狂,连天地山川都为一颗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赶到孟子的家乡,披麻戴孝,在风雪的呼啸下把孟子送向天堂.其实,就算是圣人,我也觉得他会有错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为,孟子总是说,孔子说的都是对的,然而,孟子的功勋远大与他犯下的错误,他谦虚,他好学,他还有一副好口才.看了我这篇读后感,你应该对孟子不只是孟母三迁的印象了吧!孟子读后感800字4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乐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诛十族.厂卫特务机构等基本上空前绝后了.)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孟子读后感800字5往事跨越千年,永恒的,是智慧;不变的,是思想.作为一代亚圣——孟子,这位儒家宗师,一生推崇其人生主张,游说各国,后来隐退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这包含了永不褪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程颐曾说过:〝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寥寥数语,却将《孟子》精要概述无疑.可见,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继承,更是升华.孟子也强调仁义,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导〝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谓之本心,且与仁义礼智分别相对应.孟子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以强调〝仁〞的作用;对齐宣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推广仁爱之心;孟子还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可见〝仁义〞在孟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而〝性善论〞则是说人性本善,通过自觉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为圣人.《孟子》中也出现了大篇幅的君主与孟子的对话.孟子作为世人的表彰,梁惠王.梁襄王.滕文公.齐宣王均问事于他.而孟子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除推行〝仁政〞之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更是推翻了君王一贯高高在上的思想,讲究〝民为邦本〞,这种民权驾于君权之上的说法比法国卢梭的民权论早了一千多年.正可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认识到了人民才是政权的根基.其次,孟子认为君为人父母,不仅要有贤德.重义轻利,更重要的是与民同乐,所以喜爱音乐的齐宣王才能明了〝与少乐乐,不若与众〞的道理.又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在学习方法上,孟子也有诸多主张.他认为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即〝君子深,造之以道〞,也包含了我们今天科学学习的眼光;他也注重〝自得〞,即自觉学习:〝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才能彻底领悟才能将知识变为自己所有.另外,还要广泛地学习,达到融会贯通.而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与孔子一样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善于使用问答,从不代替学生作结论,而是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潜能,使其开动脑筋.孟子还提倡〝专心有恒〞〝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其中很多部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不可忽视的启发作用.另外,孟子对为人师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是〝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讽刺了那些〝以其昏昏〞却妄想〝使人昭昭〞的人.即教师首先要自己明白,才能使学生明白,在提升学习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接下来谈谈个人修养问题.我们都熟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孟子提出〝自暴者,不可与有信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社会环境固然重要,然而个人意愿还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类似于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可见人的思想道德并不总是以外界环境为转移的.孟子提出的〝取伤廉〞〝与伤惠〞〝死伤勇〞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取伤廉:取了有损于廉洁之称,大家都能够理解.而〝与伤惠〞是指给了有损于惠爱的称号,是叫人们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不滥施恩惠.至于〝死伤勇〞,是指死了有损于勇敢的称号,有时活下来比死去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也教导人们要珍爱生命,永远不要轻生.现代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会遇到许多难以决断的时候,《孟子》一书给了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人们处在社会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抵抗的诱惑,孟子告诉我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诱惑时时存在,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抉择,孟子又告诉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必要的时候要〝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人生在世,总有失意的时候,这个时候,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并不能解决问题.孟子告诉我们:〝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还注重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养气〞要在平日里合乎道义,不可拔苗助长;他也教会我们知足常乐,〝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他更是道出了坚持到底的难能可贵之处,〝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在离成功一步之遥的地方放弃,以往的一切努力也在此时化为乌有;他还提出了个人对自身的要求,对国家.对社稷的贡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长于论辩,他能掌握对方的心,读者的心,使之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就走进了他用语言布下的圈套,这就是孟子语言吸引人的地方.而且作为面对君主的说客,孟子这么做也体现了他的智慧,比起直言不讳的谏臣,孟子的话更易被君主们接受.正是由于孟子的雄辩才能,才出现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局面.他善打比喻,几句话便能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他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梁惠王仁政不足,更可贵的是他向梁惠王提出的建议中还包含了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些都在保持自然的一个平衡状态,孟子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他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告诉齐宣王,有些事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个人不愿去做,而大王不行王道也是因为不肯做而得不到民心的.再有,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以此类比人心,就更需细细衡量.孟子思想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及其语言中放射出的艺术魅力是无法让人忽略的,在历史积淀下一直熠熠生辉,愈发珍贵.尽管当时孟子无法将他的理想实现——改变诸侯割据局面,一统中国,养名教民,可后人能从《孟子》中汲取更多精华,在儒家文化中感悟大道,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将孟子学说沿用到当今社会建设及立身处世之道中.孟子读后感800字6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分崩离析,中央集权沦丧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
《孟子》学习心得(精选5篇)《孟子》学习心得(精选篇1)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孟子》,深深地被该书畅达的说理,充沛的气势所感染。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其“仁者无敌”“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其“仁政”观点,被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治国良策。
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举考试必考内容,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孟子》一书中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
出自《孟子》一书的成语“揠苗助长”,曾经被改写为一则寓言故事编入小学教材。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光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
要想使地里的幼苗长得好,只能勤于耕耘。
不愿耕耘,拔苗助长,最终必然失败。
教学和植物生长一样,也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体验。
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去汲取营养,学会知识,提高成绩。
切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这则寓言故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我们应该遵循规律顺其自然。
当我们急于求成的时候,往往显得过于浮躁,一味冒进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适得其反。
《孟子.告子下》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
““教亦多术”反映孟子主张教育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注重差异,因材施教。
“不屑于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
“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
有关《孟子》儒家经典观后感800字《孟子》是儒家经典中的一部,它讲述的是孟子关于仁义道德的理念和思想。
我在观看《孟子》这部影片后,深受启发,对于孟子的哲学思想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影片通过雪景、山水和少年的笛声交织,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秀美和儒家思想的经典,而影片的题材则以孟子这位著名儒家思想家来引导观众了解儒家文化的诸多特质。
孟子极其重视仁义道德,他认为“生之谓性”的逻辑,即人类天生具备良善的本性。
进一步而言,孟子又认为对美好的事物自然会产生喜悦,如同看到香花便会感到喜悦而自然地去欣赏一样,而这种感性的认识正是儒家思想中最关键的一条。
孟子的思想启示了我们应该追寻良善的本性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影片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表现孟子五种情操,即仁、义、礼、智、信。
孟子的思想中,以“仁人”为核心。
他认为仁者是最高尚的人,因为仁是一个人心灵中最重要的品质,只有拥有了这种品质的人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人。
影片中孟子与邹忌、管仲等人的对话,能够深刻理解仁者的标准,“仁者爱人,人恒爱仁”。
这种标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真正的仁者,他必定能够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并渴望为人所为。
此外,在影片中多次提到了“天命在我”,孟子的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天命的,应该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本分工作,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拼搏精神和人生态度。
这种理念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更加坚信人生路上的坎坷和挫折都是值得的,只要尽力而为,将来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影片中,少年吹笛的画面也十分艺术,吹笛人身披青衫,时而起伏,时而轻快,又或深沉,他的内心情感似乎洋溢在笛声之中,让人感到“古风尽优雅、传承人性中的仁义,代表着儒家文化最经典的诗意情怀”。
这种画面调和了音乐与人生、文明与进步、田径与美学等方面的所有性质。
同时,也注重了默默无闻的人,以为这些人是维持人性道德平衡的重要力量。
总之,在观看《孟子》之后,我对于仁义道德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感受到了孟子思想所传递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孟子》儒家观后感800字5篇《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有关《孟子》儒家经典观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有关《孟子》儒家经典观后感800字1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当今着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______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有关《孟子》儒家经典观后感800字2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有关《孟子》儒家经典观后感800字3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有关《孟子》儒家经典观后感800字4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有关《孟子》儒家经典观后感800字5《孟子》是儒家的一部经典巨著,系统的为我们阐述了治国之道和孟子思想.与孔子相比,《孟子》对中华儒家思想也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它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完善,是剖析〝仁爱〞精髓的亚圣之作.每次读《孟子》,都会有洗涤心灵的感觉.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相比,孟子不仅仅是传承,而且还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善和解释.〝仁〞本来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没有理论基础来解释,孟子修缮了理论基础,弥补了不足.对于〝仁〞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这一切都来源于人的本能.他认为这是人与身俱来的人性,这是与禽兽最大的区别.善一直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过有些人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做的坏事,这是私欲对于善念善念的控制.孟子对于〝人本善〞的提出无疑是对〝仁爱〞的最好解释,这也是对后人道德修养方面最大的启发.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是《孟子》中很重要的内容,孟子认为个人的反思和思考相对于教育来说,更显得重要.教育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个人对于自己德行的思考才是升华.一个人要有好的修养,首先要接受教育,要刻苦学习,反复思考和反思,这样才会有进步.对于反思,也就是孔子《论语》所说的〝一日三省吾身〞.孟子的这些思想对于宋明理学家们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是孟子在政治主张上一个缩影.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君王个人德行的重要性,这是才是仁政的基础.君王对待子民就应该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子女对于父母也要顺从.当然,在那个时代,这些先进的理念有着历史的局限性,孟子没有考虑到封建阶级制度的根深蒂固,这些都是不能实现的〞空谈〞.但是这些政治主张的提出也从侧面体现了孟子对于民间疾苦的同情.〝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梦珂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读《孟子》,就是学做人.为政.这是两千年多来《孟子》一直深受我们喜爱的原因.有关《孟子》儒家经典观后感800字。
看《孟子》儒家经典的观后感800字看《孟子》儒家经典的观后感我本人是一位热爱阅读的读者,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于电影《孟子》的观看有很深的感悟和理解。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从文章结构来看,本文的结构非常清晰,排版也十分整洁,语言通顺,使得读者容易理解和阅读。
作者首先简要介绍了观影主题,紧接着对电影内容和情节进行了简洁扼要的概括,之后又对重要情节进行了重点分析和思考,最后在总结和思考方面给予了比较良好的展示。
文章结构严谨,表现出了作者的思维清晰和文笔熟练。
其次,从电影内容和情节来看,本片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却没有让人觉得繁琐和冗长。
剧情主要集中在孟子与鲍丘、公孙丑等人交往和论战的情节上,通过他们之间的交往,展示了儒家思想的深度和内涵。
电影展现孟子侍奉君王还民,力行仁义,追求天下大一统和和平的愿望。
他强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爱人之心“,提倡和平、公正、仁爱,秉持“天下为公”的宏远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在交往场景和细节上非常地用心,将古代的社交礼节恰当地展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和细致。
第三,对于电影内容的理解、感受和评价。
本片作为一个传统儒家经典,不同于通俗的电视剧和电影,它着重展示了鲍丘、公孙丑等人与孟子之间深入的对话和论战,充分体现了古人高深的智慧和思辨能力。
当今人们看到这种场景,也许会觉得陈旧和过时,但是当我们仔细品味每一个细节时,其实就会发现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仍然存在类似的问题和困境。
笃行仁义,尽己所能地去帮助和关心他人,是我们做人的底线和基础。
电影的音效、道具等方面也展现出了制作方的精心打造和投入,为观众的感受增色不少。
第四,在电影中,作者引用了不少台词和画面以及音乐等元素。
其中,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对白是孟子和鲍丘的一次戏谑之间的互动,“人死不去,鬼有何所不为”,“天龙江豚仔哇哇喳喳,外面是咸咸的海水,里面是甜甜的江水,我想去看看,你教我游泳吧”,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内涵,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有关《孟子》儒家经典观后感800字2020《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有关《孟子》儒家经典观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
有关《孟子》儒家经典观后感800字1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着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
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有关《孟子》儒家经典观后感800字2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
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
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
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
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
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
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
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
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
有关《孟子》儒家经典观后感800字3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
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
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
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
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
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
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
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
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
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
有关《孟子》儒家经典观后感800字4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
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
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有关《孟子》儒家经典观后感800字5《孟子》是儒家的一部经典巨著,系统的为我们阐述了治国之道和孟子思想。
与孔子相比,《孟子》对中华儒家思想也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它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完善,是剖析“仁爱”精髓的亚圣之作。
每次读《孟子》,都会有洗涤心灵的感觉。
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相比,孟子不仅仅是传承,而且还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善和解释。
“仁”本来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没有理论基础来解释,孟子修缮了理论基础,弥补了不足。
对于“仁”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这一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