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军事浅说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军队文职化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军队逐渐实现了从作战型军队向文
职化的发展过程。
军队文职化的方式有不同的内涵,可以通过社会变革的视角来总结以下
内容:
一、军队政治化。
中国军队从作战型军队向文职化发展,军队文职化的一个特征就是
军队政治化,文职部门更多的是宣传、管理、教育和服务军人活动等,参与社会保护任务
形成了一种新的军队组织模式。
二、信息化。
军队文职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化。
军队的信息化是通过信
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的,它能够使军事管理更加精细化,提升军队管理的效率。
为了提高
军队的新闻宣传效果,中国军队已经建立了大量的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三、组织机构化。
中国军队已经完成了它在人员组织机构、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文职
化发展,在培训、调整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文职化的优势。
现代军队的文职部门不仅拓宽
了军事文职工作范围,而且改变了军事文职工作模式,主要是依靠人力资源的开发、采用
社会化服务方式来提高军队工作效率。
四、智能化。
智能化是军队文职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智能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为代
表的技术在军队文职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智能化技术可以帮助军队实现安全、便捷、准确的管理,并且可以提高服务水平,有效地支持军队的文职化发展。
总之,文职,军队从作战型向文职化发展,形成了政治化、信息化、组织机构化、智
能化的新的军事组织模式,使军队更好地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贡献
应有的力量。
2024军队文职数学3+化学题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军队文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和化学知识。
为了更好地选拔和培训优秀的文职人员,2024年军队文职考试将新增数学3+化学题型。
本文将介绍该题型的相关内容及备考建议,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这一变化。
一、数学3+化学题型内容介绍1. 数学3题型数学3题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内容。
考生需要熟练掌握微积分、多元函数、概率分布等知识点,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 化学题型化学题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化学分析等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键、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等基本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化学实验分析能力。
二、备考建议1. 精准把握考试大纲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对考试大纲进行深入研读,明确数学和化学题型的考察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2. 注重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数学和化学作为基础学科,考生需重点复习和巩固相关的基础知识,特别是高等数学的微积分等内容,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等基础知识。
3. 多做练习题和模拟考试通过多做数学和化学的相关练习题,不断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参加模拟考试,对自己的备考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4. 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和化学题型注重考生的应用能力,考生需要在备考过程中注重理论通联实际,多进行案例分析和综合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5.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备考期间,考生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心态,避免因复习时间不足而造成焦虑和紧张。
三、总结数学3+化学题型的新增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也是一个更好展示自己综合能力的机会。
通过系统的复习和合理的备考安排,相信考生们定能在2024年的军队文职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希望本文的介绍和建议能够帮助考生顺利备考,实现自己的目标。
2024军队文职数学3+化学题型的新增对考生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更好地展示自己综合能力的机会。
化学在国防工业中的应用
化学在国防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战争燃料:化学工业生产的燃料种类多样,燃烧效率高,可以适应各种战
争环境。
如火箭燃料、炸药、火药等都是制造短兵器、远程武器必要的原
材料。
2.化学防护:是一种防止化学武器攻击的措施,包括研制各种防毒面具、防
护服等装备,以及研究如何降低化学武器的毒性。
在战争中,化学防护措
施对于保护士兵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炸药:是化学在国防军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物质之一,具有强烈的爆炸
力,可以摧毁各种建筑物和军事设施。
炸药可以用于制造炸弹、炮弹等武
器。
总的来说,化学在国防工业中的应用涉及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的有效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国防实力。
从化工到军事应用——隐形材料一、化工在军事中的应用军事学就像一个炼丹炉,把各种学科中优秀的部分采纳过来,比如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制造出最精细的器件,革新出最先进的技术,从而保障一个地区或是国家的安全。
化工在军事当中的应用也是处处可见。
首先,从化工这个专业说起,化工的全称为化学工程与工艺,是致力于研究化学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的一门学科。
所以她的基础是化学。
化学在军事中的应用比比皆是。
如火药、烟雾弹、燃烧弹、照明弹和催泪弹,还有可怕的化学武器。
实际上,在军事领域中无处不存在化学。
例如:利用金属的焰色反应的特征,便可制造出瑰丽多彩的信号弹。
锶的焰色反应呈洋红色,因此利用硝酸锶来制造红色信号弹,用硝酸钾可以制造紫色的信号弹。
还有各种具备特殊性能的材料的应用,如具有坚强性格的未来“第三金属”——钛,能制造飞机、火箭,还能制造坦克、军舰、核潜艇等。
钛没有磁性,磁性水雷对这种潜艇完全无能为力。
雷达是飞机的“照妖镜”,然而一种叫铁氧体的化学涂料,它能吸收雷达波,因此对涂有这种化学涂料的“隐身飞机”明察秋毫的雷达,也只能“视而不见”。
还有甚者,化学可以用作气象武器(AgI或干冰制成),用飞机进行人工催化降雨作业,让敌方区域形成暴雨,造成洪水,冲毁桥梁、破坏堤坝,导致道路泥泞、交通阻塞,从而达到削弱敌军战斗力的目的。
由此可见,化学学科已渗透到军事的各个领域中,军事武器中件件都有化学知识在起作用。
但与理科中的化学不同,化工泛指生产过程中化学方法占主要地位的过程工业,包括基本化学工业和塑料、合成纤维、石油、橡胶、药剂、染料工业等,是利用化学反应改变物质结构、成分、形态等生产化学产品的部门。
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简单来说,就是化学提供理论,化工付诸实践。
二、隐形材料化工在军事中的应用极广,今天,我想联系教材上的部分,谈谈隐形材料。
现代攻击武器的发展,特别是精确打击武器的出现,使武器装备的生存力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单纯依靠加强武器的防护能力已不实际。
无机化学在军事技术中的创新应用有哪些在当今的军事技术领域,无机化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武器装备的制造到防护材料的研发,从能源供应的优化到战场环境的监测,无机化学的创新应用不断推动着军事技术的发展,为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和保障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首先,无机化学在高性能材料的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先进的陶瓷材料在军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陶瓷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等优异性能,可用于制造防弹装甲、导弹的鼻锥和发动机部件等。
碳化硅陶瓷和氮化硅陶瓷等新型陶瓷材料,能够承受极高的温度和强大的冲击力,大大提高了武器装备在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和性能。
金属材料的改进也是无机化学的重要应用之一。
高强度的钛合金和铝合金在飞机、舰艇等军事装备的制造中不可或缺。
通过精确控制合金元素的种类和含量,以及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可以显著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韧性和耐腐蚀性。
例如,在航空领域,使用钛合金制造飞机的结构部件,能够减轻飞机重量,提高飞行性能和燃油效率。
无机化学在能源领域的创新应用也为军事技术带来了重大变革。
燃料电池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转换装置,在军事装备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可以为无人机、无人车辆等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大大延长了其续航时间和作战半径。
此外,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使得军事装备的能源存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能够为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武器系统和电动车辆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在防护领域,无机化学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
化学防护材料的研发是保障士兵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例如,活性炭等吸附材料可以有效地吸附和过滤有毒气体和化学物质,为士兵提供呼吸防护。
纳米材料的出现为防护装备带来了新的突破。
纳米纤维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可以大大提高防护服装的透气性和防护性能。
同时,利用无机化学方法制备的智能防护材料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实现自适应的防护功能。
化学知识在间谍战中的妙用作者:吴志荣来源:《科学24小时》2011年第12期在间谍战的神秘世界里,常常险情迭起,危机四伏。
用什么方式传递情报不易被发现?怎样才能在无声无息中置敌于死地?巧妙运用化学知识,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密写为了不使情报显露丝毫痕迹,从而顺利地传递到目的地,人们常用的手法就是借助隐显墨水达成的“密写”技术。
隐显墨水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有机溶液,如牛奶、柠檬汁、醋和体液等。
用这类溶液书写的纸只要稍微加热,书写的内容立即形迹毕露。
第二类是用化学药水制成的墨水。
这类墨水干时没有颜色,用适量的试剂处理后就会显色。
如用无色的硫酸铁溶液在纸上书写,然后用氰亚铁酸钾轻轻涂抹,即刻会显出艳丽的蓝色,而用氢硫酸钠涂抹就会变成棕色。
硫酸铜或酚酞可用氨气显色,还有其他许多指示剂也可这样用。
第三类是放射性墨水,它是用摄影法显色,如镭D 丙酮溶液曾被间谍用来在衣服上密写情报,而丝毫没有引起反间谍机构的怀疑,因为他们只注意寻找纸上的隐显墨水。
用这类墨水书写的衣服,只需放在X 射线底片上曝光,即可显色。
其实,古代间谍史上曾出现过“密写”技术。
在中国古代,人们常用明矾水(或米汤)书写情报,待明矾水干后,纸上不留任何痕迹。
南宋时,秘书省正字曹辅受枢密院之命,身带用明矾书写的情报,秘密前往兴仁,将情报交给宋将曹楙。
曹楙将此空白纸浸入水中,即显出情报内容。
1216年,强悍的蒙古兵围攻太原城,太原宣抚使乌古论礼也用明矾水写紧急求援情报,派人急送京师告急。
清代著名的“矾书案”,更是运用这一手段的典型间谍案件。
1675年,康熙立第二子胤礽为皇太子。
但是胤礽却大肆扩张势力,甚至与康熙分庭抗礼。
康熙深恐被大搞间谍暗探活动的皇太子暗害,便废掉了胤礽皇太子位,并将其禁锢起来。
1715年春,准噶尔大汗策旺阿拉布坦侵扰哈密,康熙发兵前往征讨。
胤礽得知这一情报后,想利用这一机会摆脱软禁。
他用重金买通了一名叫贺孟頫的医生,用明矾水写了一封密信,派贺孟頫潜出宫去交给正红旗满州都统公普奇,密令其到康熙处为自己求情,并保举他为讨伐策旺阿拉布坦的大将军,这样便可以借机恢复皇太子的地位。
(三)化学在军事中的应用化学作为一门中心科学,其与军事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从古至今各种各样的新式武器层出不穷,不断改变着战争的形式。
化学家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美国西点军校就要求其每位学生都要学习化学,可见化学这一学科在战争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 化学在古代战争中的运用孙思邈黑火药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有 1000多年的历史。
火药最初主要用于医药,这从其命名中的“药”字即可见一斑。
据《本草纲目》记载,火药有去湿气、除瘟疫、治疮癣的作用,后来火药传至欧洲才用于军事。
唐初炼丹家孙思邈指出伏硫磺法中硝石、硫磺和皂角焙烧的炭粉混合后可产生剧烈燃烧。
因此,我们通常认为孙思邈是火药的最初发明者。
民间流传的“一硝二磺三木炭”,就是火药的简易配方,火药燃烧的化学反应可用下列方程式表示:2KNO3+3C+S=======N2↑+3CO2↑+K2S火药燃烧后,其体积约增大至原来体积的两千倍左右,因而在密闭的容器中会爆炸。
火药发明后百余年,因用于军事而迅速发展,在古代战争中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点燃硫磺燃烧的硫磺产生有毒气体在战争中使用毒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公元前5世纪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人曾使用硫磺燃烧产生有毒的烟,使对方人员窒息。
公元7世纪,拜占廷帝国军队将沥青和硫磺等易燃物放在金属罐中作为燃烧型武器,点燃后投向伊斯兰教军队的阵地。
19世纪中叶,有人工合成的有毒物质装填在弹丸内小量使用。
到19世纪末,欧洲一些国家已能由工业生产剧毒物质,使毒物大量用于战争成为可能,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
古代火药用于军事古代兵器2. 化学在近代战争中的运用一战中的新武器—毒气毒气弹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于1915年4月22日在比利时伊珀尔战线前沿6公里正面上,预先布设约6000具装有氯气的吹放钢瓶,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向英法联军阵地吹放。
伊普尔战场的德军阵地前,升腾起一团团黄绿色毒雾,在德军阵地前形成距地面一米高的浓密毒雾团,随着阵阵微风,浓密毒雾团飘向英法联军阵地。
化学电源在军事、国防的应用摘要:自1799年伏特将一块锌板和一块银板浸在盐水至今,化学电池不断发展出现了锂离子电池、铅酸蓄电池、燃料电池等多种新型化学电池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军事国防上的应用,已成为某些军事装备与武器的关键技术,发展化学电池已与未来武器息息相关。
关键词:化学电源,军事国防如人们已经熟悉的,化学电池在满足信息(如手机、对讲机、笔记本计算机、数码装置等)、交通运输、办公自动化、矿产探查、时有钻井、医疗器械乃至家用电器等所有现代社会的必需方面,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同时,随着武器装备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及用电能作为动力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军用电池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高,军用电池已经成为各种军事装备和武器系统、航天器等各种装备的“心脏”和动力,是电能源的重要供应。
下面,我就军用化学电源产品在军事装备与武器上的应用做一些介绍。
理原电池最早研究锂电池的计划由美国国防部门提出并予以推进,其首要目的是发展航天和军事领域需求的高比能量蓄电池,但由于锂电池的循环寿命差和安全性难于解决,首先获得技术突破与应用的是锂原电池。
1971年,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福田雅太郎首先发明了锂氟化碳电池,并使其获得应用。
从此,锂原电池技术得到发展,逐渐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从原型样品走向实用化和商品化。
随后,相继出现了锂碘电池(1927年)、锂铬酸银电池(1973年)、锂二氧化硫电池(1974)、锂亚硫酷氯电池(1974年)、锂氧化铜电池(1975年)、锂二氧化锰电池(1976年)和锂硫化铁电池等。
这里着重介绍锂二氧化硫电池。
锂二氧化硫电池也属于有机电解质锂电池,但它的电解质溶液中溶解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既是电解质溶液的组成部分,也是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
虽然二氧化硫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呈液态形式,但在一定温度下显示出维持气/液相间平衡的蒸气压力。
一般电池在室温下内部仍保持又一定压力,且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故这类电池一般都设计为圆柱形全密封结构。
是否应该禁止使用军事化学武器?正方观点,应该禁止使用军事化学武器。
军事化学武器是一种极具破坏性和残忍性的武器,它们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应该被全面禁止使用。
首先,军事化学武器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对无辜平民造成了严重伤害。
例如,叙利亚政府曾经使用化学武器对待反对派,造成了大量平民死伤,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名人名句中,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曾经说过,“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国家使用化学武器对待自己的人民。
”这表明了禁止使用军事化学武器的重要性。
其次,军事化学武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了长期的危害。
例如,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使用了大量的白磷弹,导致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
因此,禁止使用军事化学武器是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总之,军事化学武器的使用违背了人类道德和国际法律,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严重伤害,应该被全面禁止。
反方观点,不应该禁止使用军事化学武器。
军事化学武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战略威慑的作用,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地区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不应该全面禁止使用。
首先,军事化学武器作为一种战略武器,可以有效地威慑敌对势力,防止战争的爆发,保护国家利益。
例如,冷战时期,美苏两国拥有大量的化学武器,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相互牵制的作用,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
其次,军事化学武器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制衡其他国家的军事力量,维护国际地区的稳定。
例如,伊朗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双方都拥有化学武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双方的军事力量,避免了冲突的升级。
总之,军事化学武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战略威慑的作用,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地区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不应该全面禁止使用。
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一、专业介绍1、学科简介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是一级学科“兵器科学与技术”下设的二级学科。
本学科是一门以化学化工、含能材料、以及燃烧和爆炸理论为基础,涉及机械学、材料学、力学、光学、电学、电磁学、微电子学等知识领域的交叉学科。
该学科含盖了火工技术、烟火技术和民用爆破技术等技术领域,主要开展含能材料的合成和性能表征,含能材料点火、起爆和能量控制技术,以及含能材料的燃烧和爆炸特种效应等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
2、专业培养目标本学科以培养能独立承担火工、烟火技术领域科研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解决该领域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要求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科学作风、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创业精神;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发展方向和进展,具有扎实的化学化工、应用数学、应用力学等基础知识,和含能材料、燃烧和爆炸理论、光谱分析、烟火学和火工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比较宽的专业相关知识,同时也具备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验研究技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限定为英、德、日、法、俄语),并且能独立承担和组织开展一般性科研工作。
3、专业方向(01)火工技术(02)烟火及特种弹药技术(03)软杀伤技术(04)火工、烟火药剂技术(05)火工、烟火测试技术4、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含法律硕士)或(202)俄语(含法律硕士)(301)数学一(813)无机化学或(814)分析化学或(850)火工品原理(注:各个学校专业方向,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上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二、就业前景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专业的专业性也意味着它的稳定性,在未来的就业上有很高的保证:在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国家机关,军工类专业有明显的就业优势,而且待遇优厚。
这类行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并且发展前景良好,制导、数控等很多专业在民用方面也走势很好。
化学在军事中的应用姓名:唐玉霞学号:110505021班级:11级化学教育摘要化学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本文从化学在军事中应用的角度,通过实例说明化学在军事活动的应用。
科学技术本着造福人类的宗旨,与人类的社会活动相联系机密。
化学作为一门中心科学,其与军事的关系的密不可分的。
一、热兵器中的化学。
热兵器的标志便是火药的应用。
传统的热兵器的定义是指利用推进燃料快速燃烧后产生的高压气体推进发射器的射击武器。
而现代战争的发展下,直接利用火、化学、激光等携带的能量伤人的,也都是热兵器。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作为热兵器中推进燃料的是黑火药和无烟炸药。
军事上黑火药的成分是:75%硝酸钾,10%硫,15木炭。
其反应方程式为:2KNO3+S+3C==K2S+N2↑+3CO2↑可见,此反应放出大量气体。
同时,由于气体带走碳粉,使得爆炸有大量黑烟,因而称为黑火药。
二、化学武器化学武器是一种以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有生力量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现代意义的化学武器从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首次登上人类战争的舞台,两次世界大战和此后的历次战争中得到使用,造成了几百万人的中毒伤亡。
化学武器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其特有的获取容易、制造简单、使用简便、后果严重、防范困难的特点,是一个很好的武器。
化学武器起源于一战时的德国,由哈伯向德国参谋部提议使用氯气借助风向杀伤敌人。
效果十分显著,也揭开了化学武器走上战场的序幕。
例如;氯气属于窒息性毒气,以刺激呼吸道、肺部,损害肺组织,引起肺水肿,导致呼吸功能破坏的毒剂。
除氯气外,窒息性毒剂有光气、双光气、氯化苦等。
三、结构材料冷兵器时代剑的千锤百炼过程中,少不了各种结构的变化。
其间主要就是晶型的转化。
而以物理化学原理为背景下的铁碳的相图,更是在现代军工制备坚固耐用的结构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传统的碳钢,各种特种钢,由于其性能的优越性,也在军工中大放异彩。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锰钢,其硬度很大。
用高锰钢制造钢盔、坦克钢甲、穿甲弹的弹头等。
军事毒理学军事毒理学脱胎于毒理学,是适应现代军事斗争,和平时期军队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它产生的主要背景就是化学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大规模使用。
军事化学武器是利用化学毒剂或生化武器的毒害作用杀伤、疲惫敌有生力量,迟滞、困扰其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之总称。
化学武器致伤特点有1毒性作用强2中毒途径多3持续时间长4杀伤范围广所以了解常见军事毒剂对人类的危害及如何和预防,治疗其中毒是很要必要的。
所以军事毒理学内容的重点即是化学武器的性质,中毒机理和毒理作用,特别是研制有效的防护和急救措施。
当然破坏了巨大的核武器的危害与防护也是其不可或缺的内容通常,按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把化学武器分为六类:1、神经性毒剂包括:沙林、梭曼、VX等。
作为一类能破坏神经系统的毒物,人员可通过吸入或皮肤吸收引起中毒,毒害作用迅速,主要中毒症状是瞳孔缩小、胸闷、多汗、全身痉挛等。
2、糜烂性毒剂最具代表性的是芥子气,又称黄十字毒剂。
能使细胞组织坏死溃烂。
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中毒,毒害作用较缓慢,症状为炎症、溃疡。
还包括路易氏气。
3、全身中毒性毒剂主要有氢氰酸、氯化氰。
能破坏组织细胞氧化功能的毒剂。
通过吸入中毒,作用迅速,症状:口舌麻木、呼吸困难、皮肤鲜红、痉挛等。
浓度大可使人立即死亡。
4、失能性毒剂BZ等。
能造成思维和运动功能障碍。
使人暂时丧失战斗力的毒剂。
通过吸入中毒,作用较迅速。
症状:神经错乱、幻觉、嗜睡、身体瘫痪等。
5、窒息性毒剂光气等。
能刺激呼吸道引起肺水肿造成窒息的毒剂。
吸入中毒。
作用缓慢。
症状:咳嗽、呼吸困难、皮肤从青紫发展到苍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
6、刺激性毒剂CS、苯氯乙酮、亚当氏气、CR等。
能刺激眼睛、上呼吸道、皮肤的毒剂。
吸入、接触中毒。
作用迅速。
化学武器是国际公约禁止使用的非常规武器,如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会议,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以及1993年联大通过的<全面禁止和彻底消灭化学武器公约等。
化学与军事浅说山东省沂水县黄山铺镇初级中学 李振玉 (276420)摘要:本文从黑火药、硝化甘油、TNT 、石墨炸弹、油炸弹、烟幕弹、毒气弹和化学武器等方面阐述了化学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及密切关系,并举例予以说明。
关键词:化学,军事,炸药,战争。
众所周知,化学在军事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军事的关系极为密切。
任何涉及军事的化学科研成果,首先都被应用于军事上,并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例如,过氧化钠在常温下跟二氧化碳起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最先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作为氧气的来源。
原子结构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促进了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研制和爆炸成功。
一、黑火药黑火药是在距今1000多年的唐代发明的,是我们祖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唐初炼丹家孙思邈指出伏硫磺法中硝石、硫磺和皂角焙烧的炭粉混合后可产生剧烈燃烧。
因此,我们通常认为孙思邈是火药的最初发明者。
民间流传的“一硝二磺三木炭”,就是火药的简易配方,火药燃烧的化学反应近似于下列方程式表示:2KNO 3+3C+S=======N 2↑+3CO 2↑+K 2S在燃烧后,其体积约增大至原来体积的两千倍左右。
因而在密闭的容器中会爆炸。
这种火药现代用处不多了。
但在古时,在战争,和平建设和娱乐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火药发明后百余年,因用于军事而迅速发展。
恩格斯指出“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传入欧洲”(《德国农民战争》)。
火药和火药武器之传播远比造纸和瓷器迅速得多,这主要是由于战争的需要。
火药的发明是化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杰出贡献这一。
例1. 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黑火药爆炸原理可用下式表示:2KNO3+3C+S=======K2S+N2↑+3X↑。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的化学式为( )A。
CO; B。
CO2; C。
NO; D。
SO2。
解析:根据等号两边K、N、O、C 、S元素原子个数分别相等,可得X的化学式为CO2,故选B。
二、硝化甘油1846年意大利化学家苏布雷多用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物处理甘油,意外地得到一种爆炸性极强的化合物—硝化甘油。
硝化甘油极易爆炸,长期以来不能投产。
1862年瑞典工业化学家阿尔佛雷德。
诺贝尔(A。
B。
Nobel,1833-1896)经过几百次试验,终于找到一种办法—把75%硝化甘油和25%硅藻土混在一起,习惯上叫它黄色炸药。
这样就能大大加强炸药的稳定性,既能保持硝化甘油的爆炸威力,又保证运输和使用的安全。
1864年他在瑞典第一次获得了硝化甘油的引爆装置-雷管的专利权,完成了他的第一项重大发明。
同时,诺贝尔还发明炸胶等250多项发明,故有炸药大王的称号。
诺贝尔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始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研制工作,他于1888年改变赛璐璐的配方,用硝化甘油代替其中的樟脑,制成颗粒无烟火药,即混合无烟火药。
这种燃烧速度快而又无残渣的火药可用做枪炮的反射炸药。
点燃 点燃例2.甘油三硝酸酯俗称为硝化甘油,化学结构简式为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C、H、O、N元素的质量比为 。
答:227,36:5:144:42。
三、TNT。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炸药更进一步现代化了,1940年美国发明复合炸药,主要成分除硝基火药外还加入高氯酸铵、铝粉等,这不仅加大火药的威力,而且解决大型铸装,为导弹诞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世纪50年代炸药发展更快,如乳化炸药、空气炸药、抗水炸药等纷纷出笼,把炸药生产推向更高水平。
为了国防需要,1959年我国自行研制浆状炸药成功,70年代又研制乳化炸药成功,已形成一个独具特色、较完整的炸药体系。
特别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号火箭,其中所用炸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例3.TNT是一种烈性炸药,它爆炸时发生如下的化学反应:TNT+21O2========28CO2+10H2O+6N2则组成TNT的元素分别是 ,原子个数比为 ,(2001年辽宁省初中化学竞赛试题)四、石墨炸弹和油炸弹例证。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曾用“石墨炸弹”使南联盟的高压输电线路短路,这是利用了石墨的( )A .可燃性;B 。
还原性;C 。
导电性;D 。
润滑性。
(2001年甘肃省中考题)答:C 。
例5.除“石墨炸弹”外,还有一种:“油炸弹”,这种炸弹爆炸时首先放出大量可燃性气体,然后将可燃性气体引爆。
这时躲在防护工事里的人,即使不被炸死,也不能生还,其原因是 。
答:可燃性气体消耗了氧气,使防护工事里缺氧。
五、烟幕弹、照明弹、毒气弹利用磷极易燃烧且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五氧化二磷的固体小颗粒),军事上来制造烟幕弹和燃烧弹。
利用镁燃烧时发出耀眼白光,可制造照明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最先使用了装有氯气、氰化氢气体等毒气的毒气弹。
如何防止中毒呢?可将活性炭放在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里,利用活性炭的强吸附性来吸附毒气。
谈到化学武器装有的毒剂,我们自然想到间接特务刺探军事、经济情报用于杀人灭口的剧毒药品—氰化钾或氰化钠。
亚铁氰化钾在高于435℃ 的条件下就会发生分解,生成氰化钾和氰化亚铁。
化学方程式为:K 4[Fe (CN )6=========4KCN+Fe (CN )2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如果把亚铁氰化钾熔合在枪弹的金属或炸药中,枪弹射出或炸药爆炸产生的高温就会使亚铁氰化钾分解,产生了剧毒的氰化钾,从而大大增强了枪弹的杀伤力。
例6.回答以下有关防护化学武器的知识问题:CH 2ONO 2CHONO 2 CH 2ONO 2 点燃 >435。
C △(1)装有毒剂的炮弹、火箭、导弹弹头、飞机布洒器、手榴弹、地雷及其他武器,这些武器统称为-。
(2)对染毒水源的消毒,一般采用煮沸法和过滤法。
过滤法地根据水中的毒剂量加入漂白粉和混凝剂,然后搅拌、静置,使其沉淀后再除去。
答:(1)化学武器;(2)过滤。
六、芳纶防弹衣、防弹钢盔目前,化学家们已研制出许多新型的特种纤维材料,其中有一种名叫“芳纶—1414”,它是“凯芙拉”纤维中的一种,化学家们称它为“芳香族聚酰胺纤维”。
它是目前所有合成纤维中强度最高的一种,它的强度比强力尼龙要高三倍,用它制成的帘子线其强度是同样直径的钢丝的五倍!因此,它有“合成钢丝”的美称。
芳纶坚韧耐摩,刚柔兼具,现在又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防弹材料。
芳伦纤维是杜邦公司70年代用液晶纺丝新技术制成的,它不仅在宇航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使防弹衣发生了从“硬式”到“软式”的革命性变化,并进入实用阶段。
以前的防弹衣是一种“以刚克刚”的硬式防弹衣,借助于前胸后背的钢板或钢丝网,避免子弹穿透。
由于这种钢材料的防弹衣重达20多公斤,过于笨重,后来便采用高强度的特制陶瓷板来代替钢材。
陶瓷板虽然比钢材轻,但用它做成的防弹衣的重量也在十公斤以上。
总之,用钢和陶瓷制成的硬式防弹衣太笨重,穿着不舒服,而且行动不便。
自从出现了超高强度的芳纶纤维,才使防弹衣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了“以柔克钢”的年代。
所谓软式防弹衣,是用芳纶纤维织成的布叠合缝制而成。
这种防弹衣穿着柔软,舒适强度比钢材还好,重量还不到2公斤。
而且,与用布做衣服一样芳纶防弹衣款式和颜色富于变化,既可做成像风雨衣一样的外套,也可以做成内衣随时穿在身上。
芳纶防弹衣的性能极佳,可以做到“刀枪不入”测试表明,20层芳纶布缝制的软式防弹衣,可以抵抗口径为9毫米的轻机枪连射,至于手枪和猎枪,那就更不再话下了,由于软式防弹衣具有柔软舒适,防弹性能好的优点,美国前总统里根在遇刺伤愈后,就经常穿上防弹背心。
总统开了头,美国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纷纷仿效,一时间这种防弹衣成了畅销货。
现在美国国防部已把防弹衣,订为连队的常规战斗装备。
不仅士兵穿上芳纶防弹衣,头上还戴上了由80%芳纶和20%树脂织成的钢盔,这种钢盔和真正的钢盔重量大致相等的情况下,安全性可提高2倍以上,据统计芳纶防弹衣和钢盔至少能防护人体60%~75%的关键部位,使战斗至少降低1/3。
芳纶纤维成了战场的“保护神”人们还将芳纶与陶瓷复合制成芳纶陶瓷装甲,它可普遍适用于坦克、装甲和直升飞机等军事装备上,可作为主防护装甲和辅助防护装甲,不仅大大减轻了装备的重量,也提高了防护安全。
“刀枪不入”真的成了现实。
七、变色军服有一类奇特的功能高分子,叫光致变色高分子。
它们就象“变色龙”一样,会因不同波长的光照射,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如水扬叉替苯胺聚合物、螺哔喃聚合物等,就具有这样奇特的本领。
光致变色材料还可为军事目标提供巧妙的伪装,有的国家计划用变色纤维制作军服。
变色纤维是用一种光致变色染料染色,使其在新的环境中吸收相应的光波,导致军服,,能出现与环境一致的颜色,穿上的军服,在环境多变的战场总之,化学在军事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现代化的战争中,化学武器更是风起云涌,愈演愈烈。
有关化学与军事的内容已成为中考、高考的热点和军事科研的重点。
参考文献(1)张德钧。
新编奥林匹克化学竞赛指导(初中)(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德壬。
中学教学全书(化学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3)戴安邦等。
无机化学教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4)郭保章、董德沛。
化学史简明教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