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气象学 城市中的地-气显热交换
- 格式:ppt
- 大小:6.01 MB
- 文档页数:50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大气的热状况与热力环流练习中图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大气的热状况与热力环流练习中图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大气的热状况与热力环流练习中图版的全部内容。
第一讲大气的热状况与热力环流一、选择题(2017·石家庄一模)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通过多年冻土区约552 km,对多年冻土区路基的防护成为青藏铁路建设施工的重点,片石通风路基是冻土区常用的路基防护措施。
下图示意青藏铁路片石通风路基横断面。
据此完成1~2题。
1.片石通风路基散热效果最显著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专家建议青藏铁路东西走向路段路基两侧增加片石护坡层,且南坡厚度要大于北坡,其目的是()A.进一步降低路基的温度B.保持路基两侧降温一致C.降低南坡风力侵蚀强度D.增加北坡路基散热效率解析:第1题,片石由较大的砾石组成,砾石间孔隙较大,孔隙中充满空气。
冬季外部气温低于路基孔隙气温,则外部较冷重的空气进入片石通风路基孔隙中,置换孔隙中原来的较热空气,形成热对流,从而使路基温度降低;夏季相反,外部气温高于片石通风路基孔隙气温,则外部热空气不易进入路基。
故散热效果最显著的季节是冬季。
第2题,东西走向的铁路,南侧路基处于向阳坡而温度高于北坡,故为了保持路基两侧降温一致,应使南坡片石护坡层厚度大于北坡。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精选教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精选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精选教案的全部内容。
第一讲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受热: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导热: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3.两种作用(1)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大气的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温馨提示](1)大气逆辐射在白天和夜晚都存在,而且白天比晚上还要强烈,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14时)左右。
(2)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空中的云量多少,大气的洁净度、干燥度。
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三)多雨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低气压带其余气压带风带为少雨带天气系统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单圈闭合环流形成赤道到极地之间的闭合环流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多雨的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压带中纬西风带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冷热不均形成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圈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一一风形成条件: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 仅受热量不均影响。
形成条件:地表均匀,考虑地球自转,仅受热量不均音像影响。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巩固练习】1.关于三圈环流的说法,正确的是()A、高低纬度的冷热不均形成了三圈环流B、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是热力环流,中纬环流是动力环流C、低纬环流是热力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是动力环流D、三圈环流上空的风向与近地面风向都相反【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三圈环流的知识。
三圈环流的形成除了冷热不均外,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地球的自转。
2.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
读后完成1〜2题。
3 •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C、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北风D、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南风【答案】C【解析】此題考查三圈环流的知识。
盛行下沉气济的地区一是极地地区,一是副熱带地匾既然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甲地为副熱帝地区。
近地面甲乙之间的冈带应为中纬西风芾」南半球中纬西风的风向为西北风*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回答问题。
4.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C、副热带高气压和东北风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冰岛位置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我国地表面和大气间的湍流热交换量的研究
已经做了多年的工作,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模型和方法的不足。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建立更多的研究,以更加准确地估算地表面和大气间的湍流热交换量。
其中,研究者需要考虑湍流热交换量的影响因素,如空气温度、湿度、风速、地形特征等。
此外,研究者还需要考虑地表面和大气间的湍流热交换量的变化,以及其与季节、季风等气候变化的关系。
此外,研究者还需要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以更加准确地估算地表面和大气间的湍流热交换量。
最后,研究者还需要利用实测数据,以验证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4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4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4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4课时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学习目标]1。
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解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及大气环流的影响.2.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分布。
3。
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较完整.2。
北半球(1)特点:气压带相对破碎。
(2)原因:陆地面积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热低压区。
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区。
(4)季风环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世界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是形成南亚夏季风的主要原因。
思考为什么东亚是世界上重要的季风区,而北美洲却没有显著的季风现象?答案亚欧大陆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为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而北美洲和大西洋面积相对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对比不如亚洲明显,因此季风现象不显著。
判断南亚夏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二)【巩固练习】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应用: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 成因: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高低差别。
规律: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力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
完成1—2小题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为( )①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②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 ③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④近地面空气受热或冷却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略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B .甲地阴雨,乙地晴朗 C .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D.丙地气压高于甲地 【答案】A读某同学为我国北方地区设计的一幢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房屋模型图。
完成下列问题。
3.绝热窗户设计成倾斜的主要目的是( ) A. 节约建造成本 B. 雨季及时排水 C. 充分利用太阳能 D. 利于空气流动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我国北方地区纬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弱。
绝热窗户设计成倾斜的主要是为了充分增加接受太阳辐射的面积、增强甲室的温室效应、充分利用太阳能。
4.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和乙之间的空气流动方向是( ) A. 冷气流从通风口①进入乙,暖气流从通风口②进入甲B. 暖气流从通风口①进入乙,冷气流从通风口②进入甲C. 冷气流从通风口①进入甲,暖气流从通风口②进入乙D. 暖气流从通风口①进入甲,冷气流从通风口②进入乙 【答案】B5.图中①②③④四点的气压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答案】D【解析】四点气压值由大到小排序为②>③>④>① 6.下图中,不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是( )【答案】C【解析】温度高的地区空气受热上升,C 图中海洋上白天升温慢,温度低,空气应下沉。
7.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作用.2。
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3。
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1.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2.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环节:(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2)太阳辐射到达地表.(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再把热量传给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代号削弱作用成因或特性①反射作用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对可见光的作用②散射作用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或细小尘埃对可见光的作用③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强烈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能量来源: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即大气主要是吸收A地面辐射而增温。
(2)保温原理:大气辐射大部分以B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5.影响:(1)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气温,提高夜间温度,减小气温日较差。
(2)为生命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3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3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3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3课时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学习目标] 1.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
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解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及大气环流的影响。
3。
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分布。
4.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1.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闭合环流(1)形成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仅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的影响。
(2)环流名称: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
3。
三圈环流(1)三圈环流错误!(3)六个风带错误!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4。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呈现规律性的南北移动.(2)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冬季南移。
判断1.全球气压带、风带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南北半球风带名称相同,风向也相同。
(×)2。
地球自转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
( ×)探究点气压带和风带航海家们发现,进入30°纬度时帆船无法航行,海上贸易大受影响。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2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2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2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习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如城市风。
2。
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掌握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形成及特点。
3。
掌握等压线图和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及应用。
一、热力环流1。
概念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2。
形成过程(1)垂直运动(2)水平运动3。
常见形式: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判断1。
上图中A′的气压高于A。
( ×)2.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
( √)3。
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也越低。
(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北半球)1.风形成的过程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
风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表受热不均。
3.低空风和高空风的成因(以北半球为例):类型受力示意图风向高空风F为水平气压梯度力;P为地转偏向力;v为风向,平行于等压线低空风F为水平气压梯度力,P为地转偏向力,f为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判断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