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13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一、引言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其上游地区多山,水流湍急。
为了有效利用长江水资源,保障沿江地区的水利需求,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被提出,并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本报告旨在评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可行性,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和环境可行性。
二、技术可行性1. 水利枢纽规模:根据研究,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设计规模为年均流量3.5万立方米/秒,总装机容量为22.5万千瓦。
2. 工程建设:水利枢纽包括三峡大坝、船闸和发电站。
三峡大坝采用重力坝型式,高度为185米,长度为2.3公里。
船闸设计为五级船闸,以方便船只通行。
发电站采用水轮发电方式,装机容量为22.5万千瓦。
3. 工程安全:在设计中考虑了地质条件、洪水频率和地震等因素,采取了多项技术措施,确保水利枢纽的安全运行。
三、经济可行性1. 投资规模:根据初步估算,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总投资额为500亿元人民币。
2. 经济效益:水利枢纽的主要经济效益来自于发电和航运。
根据预测,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千瓦时,年发电收入为50亿元人民币。
同时,航运的便利性将促进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增长。
3. 投资回报率:根据经济模型计算,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投资回报率为10%,预计在10年内实现投资回收。
四、社会可行性1. 水利保障: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将有效保障沿江地区的水利需求,提供稳定的供水和灌溉条件,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业产量。
2. 航运发展:船闸的建设将改善沿江航运条件,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运输成本,促进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3. 旅游资源:三峡大坝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将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大量游客,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五、环境可行性1. 水文影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将对水文系统产生影响,包括水位变化、水流速度变化等。
通过合理的调度和管理,可以减少对下游水文环境的不良影响。
2. 生态保护:在工程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前言(一)研究历史三峡工程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为国内外所关注。
早在50年代,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编制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与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时,就对工程引起的一些环境因素如回水影响、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库岸稳固、地震、泥沙、生物、水库淹没与移民、自然疫源性疾病及地方病等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提出了初步成果并编入了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
同时,中国科学院的很多研究所也对长江的地质、地理、气候、水文、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等作了大量基础研究,为以后的环境影响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1980年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提出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200m方案环境影响报告。
随后,进行了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50m方案可行性研究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1983年3月提出了《三峡建坝对环境的影响》的报告。
1984年11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成都召开了长江三峡工程科研工作会议,正式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计策研究”作为三峡工程前期重大科研项目之一,委托中国科学院主持该项目研究,组建有7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的攻关队伍,于1987年7月提出了科研成果,通过国家科委聘任的专家组评审,并出版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计策研究论文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与计策研究》、《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地图集》等专著。
同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及时地将此项研究列入“七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又投入300人的科技力量进行连续研究,并于1991年1月完成攻关任务,以《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系列专著(共8本,约250万字)形式,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5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受国务院委托,为进一步论证三峡工程水位方案,成立了生态与环境论证专家组,对正常蓄水位150~180m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
1986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原水利电力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织领导下,由生态、环境、水利等方面55名专家构成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家组,于1988年1月,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及计策的论证报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一、引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中国长江上游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和重庆市奉节县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之一。
本报告旨在评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可行性,包括项目背景、目标和范围,以及相关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
二、项目背景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其上游地区水资源丰富。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旨在调节长江水流,提供洪水控制、航运改善和发电等多种功能,对于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目标和范围1. 目标: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洪水控制、航运改善和发电等功能,并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和可持续运营。
2. 范围: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项目包括三峡大坝、船闸、发电站等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四、可行性评估1. 环境影响评估:通过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包括水质、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影响。
评估结果显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较大,但通过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可以减少不利影响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经济效益评估:通过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设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包括洪水控制、航运改善和发电等方面的效益。
评估结果显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包括提高航运能力、减少洪灾损失和增加电力供应等。
3. 社会影响评估:通过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对社会的影响进行评估,包括就业、移民和文化变迁等方面的影响。
评估结果显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将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包括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移民条件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
五、风险评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的风险。
为了降低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地质勘探、环境监测和社会调查等。
六、建设方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方案包括三峡大坝、船闸和发电站等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建设方案需要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等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和管理措施。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一、引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和重庆市奉节县之间。
本报告旨在评估该水利枢纽的可行性,包括项目的背景、目标、范围、方法和数据来源等。
二、项目背景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流经多个省份。
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旨在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水问题,提供水电能源,并改善航运条件。
三、项目目标1. 洪水控制:通过调节水位,减少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2. 发电:利用水力发电技术,提供清洁能源,满足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电力需求。
3. 改善航运条件:提高航运能力,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
四、项目范围1. 水位调节:通过控制水闸的开闭,调节水位,防止洪水泛滥。
2. 发电设施:建设水轮发电机组,利用水流产生电能。
3. 船闸:建设船闸,提高航运能力。
4. 生态保护:采取措施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
五、方法1. 文献研究:收集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了解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历史和现状。
2. 实地考察:前往项目现场,了解周边地区的地理和环境条件。
3. 数据分析: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数据,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影响。
六、数据来源1. 国家统计局:获取长江流域的水文数据和经济数据。
2. 水利部:提供长江水位、流量等相关数据。
3. 专家咨询:请水利工程领域的专家提供意见和建议。
七、可行性评估1. 技术可行性:通过分析水利工程技术和设备的可行性,评估项目的技术可行性。
2. 经济可行性:通过分析项目的投资成本、运营成本和收益等因素,评估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3. 环境可行性:通过分析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评估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八、结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可行性评估结果如下:1. 技术可行性:根据专家意见和数据分析,该项目的水利工程技术和设备可行。
2. 经济可行性:根据投资成本、运营成本和收益等因素的分析,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3. 环境可行性:通过采取生态保护措施,该项目在环境上是可行的。
九、建议1. 加强生态保护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一、引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和重庆市奉节县交界处,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可行性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其在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可行性。
二、背景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旨在解决长江上游的洪水问题,并提供可再生能源。
该枢纽由三峡大坝、五级船闸和一系列辅助设施组成,是一个综合性的水利工程。
三、可行性评估1. 经济可行性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分析,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它将提供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为中国的工业和居民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此外,该枢纽还将促进水上交通发展,提高长江流域地区的物流效率,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 环境可行性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我们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我们将建立和实施严格的环境监测和管理机制,确保对长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此外,我们还将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3. 社会可行性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将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同时,该枢纽还将提供重要的水资源,满足长江流域地区的用水需求,促进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此外,该枢纽还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国内外游客,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四、风险评估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其中包括工程建设的技术难题、环境保护的挑战、社会影响的管理等。
我们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风险,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基于我们的研究和分析,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具有明显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可行性。
它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同时也能够保护和恢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引言概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其建设对于提高长江流域的防洪能力、发挥水力发电潜力、改善航运条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建设对长江流域的影响和益处。
一、水利设施建设1.1 水库规模和容量:分析三峡水利枢纽的水库规模和容量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调控的影响。
1.2 水利工程建设:探讨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对长江流域的防洪和灌溉效果。
1.3 水力发电潜力:评估三峡水利枢纽的水力发电潜力及对长江流域的能源供应的贡献。
二、环境影响评估2.1 水质保护:分析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对长江流域水质的保护和改善作用。
2.2 生态环境:探讨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措施。
2.3 河道生态恢复:评估三峡水利枢纽对长江流域河道生态的影响及恢复措施。
三、社会经济效益分析3.1 航运条件改善:分析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对长江流域航运条件的改善和促进作用。
3.2 旅游业发展:探讨三峡水利枢纽对长江流域旅游业的推动和经济效益。
3.3 生态补偿机制:评估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对当地居民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补偿机制。
四、工程安全评估4.1 防洪能力:分析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对长江流域防洪能力的提升和保障作用。
4.2 工程稳定性:探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稳定性及安全措施。
4.3 灾害风险管理:评估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对长江流域灾害风险管理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五、可持续发展策略5.1 生态环境保护:分析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保护策略。
5.2 资源管理:探讨三峡水利枢纽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措施。
5.3 社会责任:评估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及社会责任履行。
结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对长江流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报告的可行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对水资源管理、防洪能力、水力发电、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然而,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社会经济效益和工程安全等因素,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确保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能够实现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一、引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中国长江流域的一项重要工程,旨在调节长江水位,防止洪水灾害,并提供水资源供应、发电等功能。
本报告旨在评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可行性,包括项目背景、目标、范围和方法。
二、项目背景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11个省市,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的重要地区。
然而,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洪水灾害,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成为迫切需求。
三、项目目标1. 防洪:通过调节长江水位,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2. 发电:利用长江水流资源,提供清洁能源,满足电力需求。
3. 航运:改善长江航道条件,促进水上交通发展。
4. 水资源供应:调节长江水位,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供应,满足农业、工业和居民用水需求。
四、项目范围1. 水库建设:在长江三峡地区建设大型水库,用于调节长江水位和防洪。
2. 水电站建设:在水库上游建设水电站,利用水流发电。
3. 航道改善:改善长江航道条件,提高航运能力。
4. 水资源调度:根据需求调节长江水位,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供应。
五、项目方法1. 前期调研:收集长江流域的地理、气候、水文等相关数据,评估项目可行性。
2. 工程设计:根据调研结果,设计水库、水电站和航道改善方案。
3. 环境评估: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4. 经济评估: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包括防洪效益、发电收益和航运提升效益。
5. 社会影响评估:评估项目对当地居民的社会影响,包括就业机会、社会福利等方面。
六、可行性评估结果1. 技术可行性:根据工程设计和前期调研结果,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技术可行。
2. 经济可行性:根据经济评估结果,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能够带来防洪、发电和航运方面的收益。
3. 环境可行性:经过环境评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可控,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4. 社会可行性:经过社会影响评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能够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研究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正式开工。
-工期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7年。
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等。
二期工程6年(1997―――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等。
导流明渠截流是二期工程转向三期工程建设的重要标志。
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
届时,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巨大效益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防洪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
经三峡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发电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
它将对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
航运三峡水库将显著改善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长江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
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由现在的约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
-枢纽布置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大坝位于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两侧为电站坝段和非溢流坝段。
水电站厂房位于两侧电站坝段之后。
永久通航建筑物均布置于左岸。
大坝大坝即拦河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轴线全长2309.47米,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81米。
设有23个泄洪深孔,底高程90米,深孔尺寸为7×9米,其主要作用是泄洪。
电站坝段位于大坝两侧,设有电站进水口。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一、引言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其上游的三峡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水利资源。
为了有效利用长江水资源,提高水利能力,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被委托编写。
本报告旨在评估三峡水利枢纽的可行性,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可行性。
二、背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地处长江中游,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该枢纽由三峡大坝、五级船闸和发电站组成,主要目的是实现水利调度、航运改善和电力发电。
本报告将对该水利枢纽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和分析。
三、技术可行性1. 工程设计:根据长江流域的水文特点和地质条件,设计出适合于三峡地区的大坝和船闸结构,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2. 水利调度:通过枢纽的调度系统,实现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满足上下游的不同需求。
3. 航运改善:通过船闸的建设,提高长江航运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
4. 发电能力:利用水流能源,建设大型水电站,提供可再生能源,满足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电力需求。
四、经济可行性1. 投资回报率:通过对工程建设和运营成本以及收入预测的分析,计算出投资回报率,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
2. 周边经济发展:水利枢纽的建设将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就业增长。
3. 节约成本:水利枢纽的建设将改善航运条件,减少货物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五、环境可行性1. 生态保护:在水利枢纽建设过程中,采取生态保护措施,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2. 水质保护:通过水利枢纽的调度系统,控制水流的流速和流量,减少水污染的风险,保护水质。
3. 废弃物处理:对于水利枢纽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采取合理的处理和回收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六、结论经过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可行性的评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技术可行性:三峡水利枢纽的设计和建设符合长江流域的水文和地质条件,能够实现水利调度、航运改善和电力发电的目标。
三峡工程的影响引言:三峡工程规模浩大.影响因子众多.其可能产生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保护.一直是三峡工程论证、决策、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关注的重点.而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评价是三峡工程决策的基本依据之一,也是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
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
一 . .三峡工程概况三峡工程概况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的中段,坝址在三峡之珠——湖北省副省域中心城市宜昌市的三斗坪,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部分组成。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坝顶总长大坝坝顶总长大坝坝顶总长303530353035米,米,坝高坝高185185185米,米,设计正常蓄水水位枯水期为水位枯水期为l75l75l75米米(丰水期为丰水期为145145145米米),总库容,总库容393393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221.5221.5亿亿立方米。
三峡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工程,也是对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保护。
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水电是清洁能源提供的水电是清洁能源, , , 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847 847 847 亿亿kW# h, kW# h, 每年可替代原煤每年可替代原煤每年可替代原煤5 000 5 000 万t, t, 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摘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建设及后期蓄水给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可避免的影响,为世人所关注。
对此,本研究依据影响库区生态环境因子的实际特点,在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分析与现状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三峡工程兴建及蓄水前后,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
对选取局地气候、库区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水文泥沙及水质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库区生态环境现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独立评价,并就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关键词: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影响。
(一)三峡大坝及库区生态环境概况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改善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现了大江截流;2003年6月11日,蓄水至135m,由此开始通航、发电,枢纽初步产生效益,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达到海拔185m设计高程;2006 年9月开始,蓄水至156m,三峡枢纽进入初期运行期,防洪、发电、通航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三峡库区东起湖北宜昌市,西迄重庆市江津区。
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库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
库区雾层多,光照少。
库区属中亚热带生物气候带,库区在植物地理区划中属于泛北极区,中国一日本亚区,华中植物地区。
植物群落主要有:山地灌草丛、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等(二)三峡大坝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一、对水文、水质、地下水的影响大坝拦蓄,水库调度改变了库区河段的水文情势。
建库前,库区河道夏季水位最高,冬季水位最低;建库以后,改变了库区的水位变化特征,夏季最低(水库蓄洪时除外,汛末及枯水季初期水位最高。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节选>一、前言(一>研究历史三峡工程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为国内外所关注。
早在50年代,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编制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和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时,就对工程引起的一些环境因素如回水影响、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库岸稳定、地震、泥沙、生物、水库淹没与移民、自然疫源性疾病及地方病等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提出了初步成果并编入了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
同时,中国科学院的不少研究所也对长江的地质、地理、气候、水文、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等作了大量基础研究,为以后的环境影响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1980年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提出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200m 方案环境影响报告。
随后,进行了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50m方案可行性研究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1983年3月提出了《三峡建坝对环境的影响》的报告。
1984年11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成都召开了长江三峡工程科研工作会议,正式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作为三峡工程前期重大科研工程之一,委托中国科学院主持该工程研究,组建有7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的攻关队伍,于1987年7月提出了科研成果,通过国家科委聘任的专家组评审,并出版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和对策研究》、《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地图集》等专著。
同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及时地将此项研究列入“七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又投入300人的科技力量进行延续研究,并于1991年1月完成攻关任务,以《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系列专著(共8本,约250万字>形式,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5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受国务院委托,为进一步论证三峡工程水位方案,成立了生态与环境论证专家组,对正常蓄水位150~180m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
1986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原水利电力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织领导下,由生态、环境、水利等方面55名专家组成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家组,于1988年1月,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对策的论证报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节选)一、前言(一)研究历史三峡工程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为国外所关注。
早在50年代,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编制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和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时,就对工程引起的一些环境因素如回水影响、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库岸稳定、地震、泥沙、生物、水库淹没与移民、自然疫源性疾病及地方病等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提出了初步成果并编入了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
同时,中国科学院的不少研究所也对长江的地质、地理、气候、水文、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等作了大量基础研究,为以后的环境影响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1980年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提出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200m方案环境影响报告。
随后,进行了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50m方案可行性研究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1983年3月提出了《三峡建坝对环境的影响》的报告。
1984年11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召开了长江三峡工程科研工作会议,正式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作为三峡工程前期重大科研项目之一,委托中国科学院主持该项目研究,组建有7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的攻关队伍,于1987年7月提出了科研成果,通过国家科委聘任的专家组评审,并出版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和对策研究》、《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地图集》等专著。
同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及时地将此项研究列入“七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又投入300人的科技力量进行延续研究,并于1991年1月完成攻关任务,以《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系列专著(共8本,约250万字)形式,由科学出版。
1985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受国务院委托,为进一步论证三峡工程水位方案,成立了生态与环境论证专家组,对正常蓄水位150~180m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
1986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原水利电力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织领导下,由生态、环境、水利等方面55名专家组成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家组,于1988年1月,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对策的论证报告》。
1991年3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生态与环境专题预审专家组提出了生态与环境专题的预审意见,同年7月审查委员会审定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评价成果。
(二)编写过程根据中华人民国有关法规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的要求,受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筹建处委托,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联合编写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即本报告的母本)。
报告编制过程简述如后。
1991年9月编制上报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
国家环境保护局于1991年10月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工作大纲进行了评审,并正式提出了“原则同意专家审查委员会的评审意见,大纲进行必要修改补充后,可以作为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依据”的审批意见。
随后,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于1991年12月共同完成了报告书送审稿的编写工作,并报送水利部预审。
1991年12月,水利部对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进行认真审查、评议,并提出修改补充意见。
随后报告书编写单位又根据水利部预审意见对报告书进行修改后,正式报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批。
国家环境保护局于1992年2月正式批准了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报告书》简写本是根据批准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缩编而成。
(三)评价围、层次系统和方法1.评价围(1)三峡库区:省县三斗坪坝址至省市附近受回水影响的水库淹没区和移民安置涉及的县市幅员围。
(2)中、下游河段及附近地区:三斗坪坝址至省江阴,包括洞庭湖、鄱阳湖和省四湖地区等。
(3)河口区:省江阴至河口和海滨,为咸淡水交汇区。
2.评价的层次系统根据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的特点以及预测和评价工作的需要,评价系统分为:(1)环境因子;(2)环境组成;(3)环境子系统;(4)环境总体四个层次(参见图1)。
3.评价方法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环境背景状况调查,主要采用监测、实地勘测、遥感、收集历史长系列资料等方法;(2)根据不同环境因子的特性和变化状况以及工程影响的性质与规律,分别采用定性和定量预测方法。
对一些能用量度表示的因子建立数学模型定量预测,对一些难以定量量度的环境因子,一般采用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方法定性预测;(3)根据预测结果,对照标准或阈值,作出影响性质、影响大小和重要性的评价分析;(4)作出总体评价,对不利影响提出减轻措施和对策建议。
(四)环境保护法规和机构1.环境保护法规本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遵循的主要法律和法规有:《中华人民国宪法》、《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国水法》、《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国河道管理条例》、《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
2.环境保护机构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环境保护局。
中华人民国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水利部,统一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设有相应的环境保护局和水利厅(局),负责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和水行政管理。
基层的环境保护和水行政管理机构设到县。
二、工程开发任务及方案比选(略)三、工程概况(一)工程建筑物布置(略)(二)施工进度、工程量与投资(略)(三)水库特征及运行方式1.水库特征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汛期20年一遇洪水回水末端抵达市巴县弹子田,距坝址580km,水库面积约1080km2,水库水面平均宽约1100m,与天然情况相比增加约一倍。
水库平均水深约70m、坝前最大水深170m左右,断面窄深,仍然保持狭长的条带河道形状,属典型的峡谷河道型水库。
三峡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510亿m3,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m3,其中调节库容165亿m3,约占坝址年径流量的3.7%,库水交换十分频繁,系一季调节水库。
2.水库运行方式(1)分期蓄水三峡工程大坝一次建成到最终规模,水库蓄水位按分期蓄水要求逐步抬高。
从施工准备起算,工程开工后第11年,水库水位蓄到135m,工程开始发挥发电、通航效益。
到第15年中,水库开始按初期蓄水位156m运行,初期蓄水位运行若干年后,水库再抬高至最终正常蓄水位175m运行。
初期水位运用的历时长短,将根据水库移民安置进展情况。
库尾泥沙淤积实际观测成果及港泥沙淤积影响处理情况等,届时相机确定。
(2)水库调度运行方式三峡水库按照满足防洪、发电、航运、排沙和环保等的综合要求,进行水库调度。
每年5月末到6月初,水库水位降至防洪限制水位145m(按初期蓄水位156m运行时为135m,下同),整个汛期6~9月,水库一般维持在此低水位运行。
超过电站过流能力的水量,通过泄洪坝段下泄。
仅当入库流量超出下游河道安全泄量时,水库才拦洪蓄水,使库水位抬高;洪峰过后,库水位仍降到145m(135m)运行。
10月份,水库蓄水,库水位逐步升高至175m(156m)运行,少数年份蓄水过程延续到11月份。
11月至次年4月底,水库应尽量维持在较高水位,使水电站按电网调峰要求运行。
(四)水沙情势变化(略)(五)水库淹没及移民(略参见附图)(六)工程主要效益(略)四、环境背景(一)流域环境状况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亚热带。
热量丰富,年均气温6~20°C,一月平均气温4~10°C。
部分地区属高山高寒气候,有现代冰川和冻土发育。
流域除第一阶梯的降水较少外,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000mm以上,雨季长达5~6个月,主要降水量集中于夏季。
长江年均入海径流总量约9600亿m3,5~10月为汛期。
年均入海沙量4.86亿t,主要来自以上。
站多年平均输沙量5.3亿t,其中金沙江约占46%,嘉陵江27%。
流域总通航里程7万km,可开发水能 1.97亿kW,占全国53.4%。
流域湖泊总面积20000km2。
长江是我国水生生物资源的宝库,水产量占全国淡水水产品总产量50%,有鱼类300余种,其中1/3为特有种。
青、草、鲢、鳙为我国特产的四大家鱼。
流域陆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上游是我国第二大林区,有水杉、珙桐、银杉等著名珍稀植物。
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其中哺乳类有金丝猴、大熊猫、云豹、白鳍豚、白唇鹿;鸟类有白鹳、中华秋沙鸭、红胸雉、丹顶鹤;爬行类有扬子鳄;鱼类有白鲟、中华鲟、胭脂鱼等。
流域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很多,全国44个重点风景区中,长江流域占一半以上。
其中、九寨沟、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长江三峡为世界著名峡谷和我国重点风光名胜区之一;峨眉山、九华山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中的两座,衡山为全国著名五岳之一,庐山为我国著名避暑旅游胜地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现人口约4亿。
耕地面积占全国1/3,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40%,粮食产量占全国1/3。
(二)库区环境状况三峡水库位于长江上游下段,受回水影响的水库淹没区和移民安置涉及的19个县市称为库区,其幅员面积5.4万km2,据1989年统计资料,总人口1434.5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95.64万人,耕地面积153万公顷,人均耕地0.09公顷。
库区地形复杂,奉节以东属川东鄂西山地,奉节以西属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高差悬殊,山高坡陡,河谷深切。
河谷平坝约占总面积的 4.3%,丘陵占21.7%,山地占74%。
库区属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热伏旱、秋多雨、湿度大及云雾多等特征。
海拔500m以下的河谷地带≥10°C年积温为5000~6000°C。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140~1200mm。
库区物种资源丰富,具有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群落、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优势。
有维管束植物278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达49种。
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与常绿针叶混交林、针叶林和灌草丛等。
由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虽宜林面积很大,但森林覆盖率低,约为19.5%。
陆生脊椎动物36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6种。
土特产资源丰富,以经济产品独具优势,如桐油、生漆、山羊板皮、蚕丝等。
库区还是中药材的天然产地,名贵药材达1900余种,其中石柱县被称为“黄莲之乡”。
库区矿产资源种类繁多。
现已查明的有金、银、铁、铀、煤、磷、天然气、岩盐等十几种。
库区干支流两岸自然风光雄伟奇特,文物古迹历史悠久。
如干流的三峡、兴山的高岚、巴东的格子河石林、大宁河的小三峡等都是有巨大观赏价值的天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