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8.28 KB
- 文档页数:2
~青海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前三季度,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不可预见因素增多的情况下,青海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积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相结合,实施了一系列稳增长、优结构的措施,全省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创造了良好氛围。
一 2017年前三季度青海省宏观经济运行特点2017年,青海经济发展的历程极不平凡,受国内外大市场环境的影响,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有所减弱,换挡调速的压力凸显,稳增长面临多年少有的困难。
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虽然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但基本呈现“趋稳、优化、提质”的运行特点。
(一)新常态背景下经济运行缓中趋稳自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以来,青海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由高速增长过渡到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特征更加凸显。
2017年前三季度,青海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21.75亿元,增速7.0%,增幅低于上年同期1.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0.1个百分点,经济仍有较强的后发优势。
分产业看,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28.6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9%,高于全国同期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980.80亿元,增长6.0%,低于全国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12.27亿元,增长8.7%,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
从纵向比较看,青海省经济增速已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在7.0%~8.0%的水平,增速走势与全国增速的趋势越来越接近。
从横向比较看,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民间投资能力减弱等因素的影响,在西北五省(区)中,前三季度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仅高于甘肃省,排名处于中下位置,与上年同期青海省在西北五省区中增速排位第二的情况相比有所下降(图1)。
从结构上看,青海省一、二、三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6.86∶51.96∶41.18变为6.68∶51.04∶42.28,第一、二产业占比减少,第三产业占比增加1.1个百分点,表明经济结构正逐渐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向第二、三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图2)。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内陆省份中唯一的多民族省份。
青海省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将分析青海省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青海省的主导产业是能源与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等。
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对青海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特别是青海省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如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青海省是中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之一,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青海省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青海省的农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在农业方面,青海省以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为主,同时发展了特色农产品如中药材党参等。
在畜牧业方面,青海省以牦牛、羊、藏香猪等特色畜牧品种为主导,青海省的特色农牧产品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青海省旅游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青海省通过发展旅游业,不仅提高了地方经济的收入,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酒店、餐饮等行业。
然而,青海省的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青海省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其次,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青海省的交通运输不便,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此外,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未来,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有望向更加可持续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首先,青海省将进一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
通过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青海省将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其次,青海省将继续注重农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再者,青海省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挖掘和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
除此之外,青海省还可以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新兴产业如互联网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增加经济的多元性和稳定性。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黄南藏族自治州
为例
贺冬
【期刊名称】《未来与发展》
【年(卷),期】2016(040)001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各项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破解经济发展困境的对策建议,以推动藏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总页数】5页(P108-112)
【作者】贺冬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J], 许卫星;张萍
2.邮储银行在青海藏区经营现状及问题研究——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支行为例[J], 李庆磊;龙军
3.藏区脱贫攻坚现状及成效研究——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为例 [J], 夏吾交巴
4.欠发达地区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J], 韩鹏
5.生存成本特征研究
——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J], 程嘉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经济发展的成就题目: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经济发展的成就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里,青海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今天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探讨青海经济的发展历程,从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青海的经济变迁,并对未来发展提出更加完善的建议和展望。
一、青海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1. 外部环境对青海经济发展的影响青海地处西部边疆,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又因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是较为落后的省份之一。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青海的发展给予了重视,通过一系列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加速了青海经济的发展步伐。
2. 青海经济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青海经济取得了不少成就。
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等方面的进展。
3. 青海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西部地区的一部分,青海一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加大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旅游业和生态农业等途径,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青海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展望1. 青海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当前,青海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然而,也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
2. 青海经济发展的未来展望展望未来,青海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既要实现经济效益,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这将是青海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三、个人对青海经济发展的理解和观点个人认为,青海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交流,引进更多的技术和人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也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深度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经济发展的成就和现状,明确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青海既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又面临着许多挑战,但相信在组织和国家的支持下,青海的经济一定会不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其区位研究青海藏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藏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经济区域。
在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主要包括农业、畜牧业、采矿业和旅游业。
这些行业在青海藏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基本行业及其区位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农业青海藏区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干燥,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农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青藏高原的独特气候和地理条件也为该地区的特色农业种植提供了条件。
青海藏区主要的农业作物包括青稞、小麦、油菜籽等,这些作物适应性强,能够在高原环境下生长,并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和生计来源。
在区位方面,青海藏区的农业基地分布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和湖泊周围的平原地区,如青海湖、茶卡盐湖周边等地。
这些地区因为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种植。
这些地区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农业产区,为青海藏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地和条件。
二、畜牧业青海藏区地广人稀,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区域。
青海藏区的畜牧业主要以牦牛、绵羊、藏毛牛等为主要畜牧种类,畜产品主要包括肉、毛、毛皮等。
由于青藏高原地势复杂,气候恶劣,畜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如牲畜饲养、放牧管理、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和资源都相对落后。
青海藏区的畜牧业主要位于大部分地势较平坦的地区,如青海湖周边地区,祁连山脉周边地区等。
这些地区气候条件相对温和,适合牲畜饲养和放牧,是青海藏区畜牧业的主要基地。
三、采矿业青海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
青海藏区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有色金属矿、煤炭、盐湖等。
有色金属矿资源主要集中在祁连山脉、昆仑山脉等地,煤炭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和青海东部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盐湖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周边地区。
青海藏区的矿产资源位于地势复杂,气候恶劣的高原地区,存在着采矿环境恶劣,交通困难等问题。
由于矿产资源丰富,青海藏区的采矿业发展仍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浅谈青海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才让卓玛(指导教师:蔡惠玲)摘要:青海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以其明晰的产权,灵活的机制和适应市场经济的天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快,经济效益好的一种经济成分,本文就是青海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以促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地位,作用,政策建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北海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实现改革与发展新突破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措施,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总量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实力,增加劳动就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青海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基本特点。
青海民营经济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努力,尤其是经过“九五”、“十五”期间的发展壮大,已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快速、持续的发展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底,北海市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约11.2万余人,民营经济注册资本达65.9亿元,个体工商户28723户,私营企业2596户,向国家交纳税金11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57.12% ,民营工业企业规模以上84户,总产值74.0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8.5%,民营企业贸易额62.3亿元,占全市贸易额的75%,以上数据表明,民营经济已发展成为北海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青海民营经济发展有六个方面的明显的变化:1.产业结构调整成果显著。
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民营企业注重了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拓宽,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迈进,实现了跨行业、跨省市、跨国界的接轨经营,形成了以现代农业、旅游、商贸、房地产、加工业、交通运输、建筑材料、海水养殖、高新科技与信息产业开发等行业为主的发展格局。
2、规模化经营进步明显。
青海民营企业中,上市公司4家。
注册资本100—500万的有231户,500—1000万元的有86户,1000万元以上的有33户,亿元以上企业5户。
青海数字经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曲江尚玛青海处于国家生态功能区,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发展一些产业形式易受到限制,产业发展存在生产效率不高、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条不完整,生产、管理、经营理念与发展不够匹配等瓶颈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数据要素赋能、数据治理等消除。
数字经济对接青海高质量发展,契合关系明显,尤其是在算力中心构建上,优势突出;对接地方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应用场景打造上,青海通过数字经济能够充分发挥要素叠加效应、乘数效应、溢出效应、长尾效应、边际效益。
因此,发展数字经济成为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青海要抓住智能化浪潮,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青海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一)青海数字经济发展初具规模青海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建成较为成熟的基于大数据应用综合解决方案的“行业云”,具备一定的公有云和专业云的服务能力。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各类信息系统及数字化、智能化成果正在被青海企业所使用。
通过开展国民经济、社会领域的“互联网+”,形成一批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数字化项目,如“智慧养老”“智慧政务”“智慧教育”等,“智慧+”类的服务正纳入居民社会服务体系中。
(二)地方经济体量、结构与数字经济要素形成适配2021年数字经济在青海生产总值的份额占比为25%,虽然低于预测值1/3,但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巨大。
第三产业发展体量、空间、方式为数字经济提供了比较舒适的发展环境,使第三产业与数字经济结合有高嵌入可能。
对新经济形态、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受原有产业限制摘 要: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本文在分析青海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基础上,就发展数字经济,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四条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对当前青海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针对各种困难挑战不断增多,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实际情况,青海省委省政府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全省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不断破解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和深层矛盾,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强调质量和效益,通过综合施策,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压力。
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形势,明确工作的着力点,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抓好“第一要务”。
【关键词】青海;经济发展;思考“在去年的发展基础上,实现了稳中有进;放到全国大局中,多数指标增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我省全年预期增长目标相比,虽有一定差距但环比向好。
”在前不久召开的青海省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这段话,客观分析、准确把握了青海省当前经济形势,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形势,明确工作的着力点,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抓好“第一要务”。
一、准确把握当前形势成绩值得肯定。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针对各种困难挑战不断增多,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实际情况,省委省政府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全省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不断破解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和深层矛盾,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强调质量和效益,通过综合施策,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压力。
一季度全省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财政、金融、进出口等关键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处于西部地区前列,全省经济开局总体呈现良好态势。
问题需要重视。
与我省全年预期目标和去年同期增幅相比,地区生产总值、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等指标不够理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不快,原材料行业生产经营困难,消费势头不够旺盛,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其表象是受到宏观大形势的影响,其实质源于我省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的制约。
有利因素增多。
我省除享受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藏区跨越发展等多重政策的扶持外,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加强调控、推动结构调整、促进城镇化、改善民生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政策效应正在释放;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和各类企业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驾驭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二季度进入生产建设的黄金期和旅游商贸旺季,必将推动投资、消费、收入等指标增长,经济会进一步回升。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其区位研究青海是我国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也是青藏高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藏区是青藏高原经济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在过去的几年里,青海藏区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就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基本行业以及区位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情况1.1 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青海藏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边缘地带,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藏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迅速的推进。
特别是2006年海西州建州60周年之际,青海“十一五”规划完成投资2000亿元。
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使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2 经济发展的现状青海藏区地处高原,气候条件恶劣,自然资源相对匮乏,这对其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但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扶持政策不断出台,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逐渐加快。
目前,青海藏区的经济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其次是矿产资源开发以及旅游业。
农牧业是青海藏区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生产方式。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盐矿、铜矿、金矿等。
旅游业也是青海藏区的重要产业之一,青海省内的青海湖、塔尔寺、藏区民俗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1.3 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是资源环境的压力。
青海藏区处在青藏高原的腹地,地形复杂,水资源紧缺,土地沙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其次是基础设施的欠缺。
青海藏区地广人稀,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再次是产业结构的单一。
青海藏区的经济依然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化程度不高,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存在不足。
青海藏区的经济规模小,市场需求有限。
这些问题制约了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
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1999年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青海省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但是仍然存在产业发展不平衡、与全国相比差距大的问题,本文就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对策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01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青海省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壮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一、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现状(一)经济总量持续保持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十年来,青海省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生产总值连续九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省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生产总值改革开放以前的“三足鼎立”逐步转变为“两大一小”。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更是达到1350.43亿元。
财政收入由1999年的23.0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4.97亿元,比1999年增长7.9倍,1999年至2009年年均增长21.9%,比西部开发之前十年的年均增速高8.7个百分点,与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相比,年均增速高7.9百分点。
(二)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西部大开发以来,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3.5%、15.1%和11.2%,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0.0:55.1:34.9,与1999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5.8个百分点。
青海省三次产业结构从“三、二、一”调整为“二、三、一”的发展过程。
第三产业比重稳重有降。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7.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下降6.3个百分点。
二、青海省经济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工业结构单一,缺乏新增因素,影响经济发展工业经济是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而青海省财源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钾肥、硅铁冶炼、电力、油气等几个行业),一旦这些行业发展不好,税收将受到大幅度影响。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 2016年5月115青海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中共青海省海西州委党校 李彦丽摘 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是对区域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关系的统一战略部署,是对各阶段所要完成的重点目标和建设所进行的总体发展对策的筹划和部署。
本文基于青海省的区域发展现状,分析其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实施的办法,以促进青海省区域经济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青海省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5(a)-115-02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区域经济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各个区域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交往、相互联动,从而达到各区域间的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讲求各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强调基本统一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水平;要讲求产业发展上的比较优势,在各区域所有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特色而形成优势;要讲求各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具有全局意识的关键性的筹划和决策。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是一种在全国总体布局下的适度倾斜,是对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和重点倾斜,它强调梯度建设,不讲求均衡发展,而是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追求协调统一。
在发展的过程中,战略部署是动态开放的,随着中央与地方的建设进度而不断优化,并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背景下,协调区域间的经济关系。
目前,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更趋合理,主要是处理好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沿海和内地地区等多方关系,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提出的较早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之一。
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顺应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追求,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需求,对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对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