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期末论文 最终稿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海拾贝

——遇见未知的自己

导言

明天是未知的,幸福却是自己的。现代人在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精神生活的重要性。许多人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但却到生命的终结也不知道幸福为何物。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对幸福的探讨最早源于哲学领域。在西方哲学视阈下,幸福观按不同时期和内涵分为感性主义幸福观、理性主义幸福观、基督教幸福观。在我国传统哲学中,儒家、道家以及后来引入的佛教分别提出了儒家幸福观、道家幸福观和佛教幸福观。对比中西方幸福论的发展与异同,追根溯源寻找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历程,将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入理解幸福。[1]

(一)“我是谁?”

当我们苦于追求幸福的时候,其实第一个要做的就是静下来,问一下自己“我是谁”。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回答出来,就连先哲们也未必能回答得十分准确。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说:“人生百年,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被尊为道教三清之一的老子说:“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儒家的代表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伟人毛泽东也曾在诗中写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法国思想家蒙田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中也镌刻着这么一道神谕:“认识你自己”。

当我们反复地去问自己我是谁的时候,其实是在对自己定位,是对自己的一个衡量。我们每个人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更没有对与错之分。有的只是你对你自己的定位是否真的到位,符合你自己。我们总是要不断思考,思考着我们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特别的自己,没有人能够代替谁,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人。当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时候,我们也找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路,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要是我是谁谁谁就好了。可你是否想过当我们变成谁谁谁的时候,我们就再不是我们自己了。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何必去想成为某人,每个人都属于自己的位置,只是做好自己就好了。

其实这也是接近幸福的第一步,知道我是谁,知道我需要什么,明白我想过怎样的生活。只有明晰了这点,我们才会接近幸福,获得幸福。

(一)哲学中的“幸福观”

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强调幸福主要来源于人感性的自然欲望得以满足而获得的快乐。[2]其中,感性主义的幸福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只停留于肯定此时此地肉体的快乐,把人的自然欲望的满足、肉体的快乐看作是最高的善。另一种则是在肯定感性幸福的同时,强调精神幸福的价值高于自然欲望满足的价值,强调长远的快乐,为了长远的幸福有时可以放弃暂时的快乐。

然而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却强调理性而贬低感性与情感的作用。[3]苏格拉底认为知识(理性)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美德是达到幸福的途径,而幸福是知识和美德的目的。柏拉图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体系,在他的世界里,至善是人生的根本目的,必须通过人的理性才能达到至善,与此相比,财富、荣誉和感官享受都是低级的。亚里士多德因袭理性主义传统,把幸福定义发展为:“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观察以上两种西方哲学中幸福观,我并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幸福作为一种意识感受,是一种发自内心情感的最真实的表露,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臆造出来的情感。这并不是我

们所追求的。社会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复杂性,使得我们所向往的幸福不再那么简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的相亲节目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泛滥”的程度,年轻男女们为了追求幸福而站在了光鲜亮丽的舞台上。可是,当聚光灯亮起,他们所谓的幸福也就成了泡影,幸福也附加上了许多二外的物质条件,年龄,身高,样貌,职位,薪酬,家庭环境都被夹杂了进来。试问如果当这一切都复合自己的条件时,幸福又会占几分呢?

相比之下,基督教幸福观要比前者来的更实际些。

基督教幸福观认为人都有原罪,要达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对财富、名誉、权力和肉欲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所获得的真正幸福。[4]我算不上虔诚的基督教徒,只是因为父亲的影响,会在业余时间陪着父亲到教会去礼拜。以前的我十分不能理解周围的人在祷告时激动地嚎啕大哭是为什么,渐渐地我明白了,他们是在感谢主带来的恩典。无论社会多么的黑暗,多么肮脏,只要你踏入神圣的礼堂,一切就会变得明亮与安静。在这里,不用提心吊胆,不用戴上面具。即使身旁的教友与你素不相识,你们也可以真诚微笑。

说完西方哲学的幸福观,我们接着来谈谈东方哲学中是如何看待幸福的。

儒教幸福观首先在精神和道德方面,儒家强调“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交友而辅德”以及“反身而诚”道德体验的快乐幸福,指出通过仁爱来获得幸福。其次。儒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在涉及个体自身修养之外,还表现追求普天下人幸福的意愿。

[5]可以看出,儒教的幸福注入了集体主义的思想,为天下为己任,小幸福成就大幸福。与当今我国的发展目标也不谋而合。这样的理想固然美好,但是现实也是极其残酷的。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能够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又有多少?

道家幸福观认为人都有自然本性,只有将这种本性充分发展,实现无知、无欲、无私、无为和柔弱不争的上德,才能回归真我,得到幸福。[6]相对于个体幸福而言,道家还提出小国寡民思想,认为只有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最大的简化,才能减少争端,实现和谐幸福的生活。这一点,也回归到了道家的精神最根本的信仰——“无为而治”中去。

而佛家则提出苦、集、灭、道四圣谛,意为世间本无幸福可言,只有因欲望而产生的苦,人要想获得幸福只有潜心向佛,修善事,得正果,才可摆脱痛苦的“生死轮回”,达到“涅檠”境界,而涅榘之乐才是唯一真正的幸福。[7]佛教的幸福观在某种程度上与基督教的幸福观不谋而活,佛教通过苦行来积德,以达到涅槃之乐,基督教通过忏悔与行善来为自己求的天堂之路。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前者注重于集体幸福和质性理解;后者侧重个体幸福与量化研究。

(三)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

探讨了最根本的问题,了解了中西关于幸福的哲学理论。简单地说,幸福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要在内在找。因为它是快乐和幸福原本在的地方:爱、喜悦、和平。如果在外在的地方找,就算我们得到了想要的一切:车、房、地位、金钱、名誉……没有内在对自我的认可和肯定,这样的快乐和幸福持续的时间超不过一周,或者更短。但是如果我们先拥有了内在的喜悦和和平还有无尽的爱,就可以用更好的状态来面对生活里面的很多事情,从而获得物质的、需要的东西。

我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世上,总会有很多的不公,很多的的遗憾。记得曾经读过的一本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8]幸福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