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啶类配合物的研究热点
- 格式:pdf
- 大小:329.36 KB
- 文档页数:5
三联吡啶的合成及其金属配合物研究进展1 前言配位化学早期是在无机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边沿学科,如今,配位化学在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交叉领域受到化学家门广泛的关注。
有机-金属配合物在气体分离、选择性催化、药物运输和生物成像等方面都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因此日益成为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1-4]。
多联吡啶金属配合物在现代配位化学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常见的多联吡啶配体包括2,2'-二联吡啶(bpy)和2,2':6',2''-三联吡啶(tpy)(Fig. 1),Hosseini就把bpy 称为“最广泛应用的配体”[5],与其类似的具有三配位点的tpy的合成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研究同样是化学家们研究的热点[6-8]。
Fig 1.三联吡啶的三个吡啶环形成一个大的共轭体系,具有很强的σ给电子能力,配合物中存在金属到配体的d一π*反馈成键作用,因而能与大多数金属离子均形成稳定结构的配合物。
然而,三联吡啶金属络合物的特殊的氧化还原和光物理性质受其取代基电子效应的影响。
因此,通过引入不同的取代基,三联吡啶金属络合物可用于荧光发光装置以及光电开关等光化学领域[9-10]。
在临床医学和生物化学领域中,不管是有色金属的测定还是作为DNA的螯合试剂,三联吡啶衍生物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11-12]。
2 三联吡啶的合成研究进展正因为三联吡啶在许多领域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所以对其合成方法的研究十分重要。
三联吡啶的合成由来已久,早在1932年,Morgan就首次用吡啶在FeCl3存在下反应合成分离出了三联吡啶,并发现了三联吡啶与Fe(Ⅱ)的配合物[13]。
目前,合成三联吡啶的方法主要有成环法和交叉偶联法两种。
2.1 成环法成环法中最常用的反应是Kröhnke缩合反应(Scheme 1)[14],首先2-乙酰基吡啶溴化得到化合物2,2与吡啶反应生成吡啶溴盐3,3与α,β-不饱和酮4进行Michael加成反应得到二酮5,在醋酸铵存在下进而关环得到三联吡啶。
2,2’-联吡啶-3,3’-二甲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
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2,2’-联吡啶-3,3’-二甲酸配合物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分子材料。
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光物理性质,能够发光和吸收紫外光,因此在发展光电材料、LED器件、化学传感器以及生物医药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此外,该化合物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可以用于食品保鲜剂等领域。
二、研究目的及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合成2,2’-联吡啶-3,3’-二甲酸配合物,并研究其结构和性质。
主要内容包括:
1. 合成2,2’-联吡啶-3,3’-二甲酸配合物。
2. 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
3. 研究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稳定性和抗氧化性能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和技术路线:
1. 合成方法:采用溶剂热法进行合成。
2. 结构表征: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
3. 性质研究:研究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稳定性和抗氧化性能等。
四、预期成果与意义
本研究预期能够成功合成2,2’-联吡啶-3,3’-二甲酸配合物,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研究。
通过本研究可以探究该化合物的性质、应用前景及其优点,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并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吡啶或吡啶羧酸类配体键合的四种镧系配合物结构与生物活性研究》吡啶与吡啶羧酸类配体键合的四种镧系配合物结构与生物活性研究一、引言近年来,吡啶及其羧酸类配体与镧系元素的配合物因其在诸多领域中展示出的独特性能,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吡啶及其羧酸类配体具有丰富的配位点,可与镧系元素形成多种类型的配合物,这些配合物在催化、材料科学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重点研究吡啶或吡啶羧酸类配体键合的四种镧系配合物的结构与生物活性。
二、四种镧系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1. 合成方法本研究所涉及的四种镧系配合物均采用溶液法合成,通过调整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配体与金属离子的比例等,实现对配合物的可控合成。
2. 结构表征利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四种镧系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均具有稳定的五元或六元环结构,且配体与镧系元素之间形成了稳定的配位键。
三、生物活性研究1. 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通过MTT法测定四种镧系配合物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配合物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不同配合物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
2.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通过建立肿瘤动物模型,研究四种镧系配合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配合物在体内同样具有抗肿瘤活性,且与体外实验结果相一致。
3. 生物活性机制研究通过细胞周期、凋亡等相关实验,探讨四种镧系配合物的生物活性机制。
结果表明,配合物主要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等过程,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四、结论本研究成功合成了四种吡啶或吡啶羧酸类配体键合的镧系配合物,并对其结构与生物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在体外和体内均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通过进一步探讨其生物活性机制,为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五、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吡啶及吡啶羧酸类配体与镧系元素的配合物的合成方法、结构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多吡啶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多吡啶配体和其配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在材料科学、药物化学、化学传感器材料等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
其中,多吡啶配体的研究尤其受
到关注,因为它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对金属离子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能够
在药物筛选、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多吡啶配体的制备也相对容易,
可以通过简单的化学合成方法得到。
二、研究现状
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多吡啶配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例如,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目的,不同的多吡啶配体被合成和设计出来。
其中,一些常见的多吡啶配体有
二(2-吡啶基)吡啶(DPP)、二(1-萘基)吡啶(NP)、二(2,2'-联吡啶-4,4'-二基)吡啶(L2)等。
这些配体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形成各种
材料。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聚焦于多吡啶配体的制备、结构解析和性质研究。
具体来说,将采用有机合成化学方法合成多种多吡啶配体,通过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其结构进
行表征,进一步研究其与不同金属离子的配合行为及其对应的光学性质和荧光性能。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
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合成多种多吡啶配体,并且对其结构、配位特性、性质等进行全面的研究,得到一系列具有应用前景的多吡啶配体或其配合物。
这些化合物可
以应用于材料科学、药物化学、化学传感器等领域,拓展新型荧光探针的应用。
同时,对于多吡啶配体的设计和制备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吡啶-2,6-二甲酸衍生物及其Tb(Ⅲ)配合物的合成与荧
光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吡啶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药物、农药、杀虫剂、染料、聚合物等领域都有广
泛的应用。
同时,吡啶也是一种重要的配体,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具
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吡啶-2,6-二甲酸二甲酯是一种重要的吡啶衍生物,具有
较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可用于生物荧光探针、LED器件和药物配合物等领域。
而Tb (Ⅲ)是一种稀土元素,具有独特的发光性质,可作为生物标记物、发光材料等重要
应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合成吡啶-2,6-二甲酸二甲酯及其与Tb(Ⅲ)配位生成的配合物,
并探究其荧光性能,为开发新型荧光材料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合成吡啶-2,6-二甲酸二甲酯
将吡啶和甲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得到吡啶-2,6-二甲酸二甲酯。
2.合成Tb(Ⅲ)配合物
将合成的吡啶-2,6-二甲酸二甲酯与Tb(Ⅲ)离子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反应,得到Tb (Ⅲ)配合物。
3.荧光性能研究
采用荧光光谱仪测试吡啶-2,6-二甲酸二甲酯及其Tb(Ⅲ)配合物的荧光光谱、荧光
强度、荧光寿命等性能。
三、预期结果
合成吡啶-2,6-二甲酸二甲酯及其Tb(Ⅲ)配合物,并探究其荧光性能。
预期结果为:合成成功的吡啶-2,6-二甲酸二甲酯和Tb(Ⅲ)配合物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可作为
生物荧光探针、LED器件和药物配合物等重要应用。
同时,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吡啶
衍生物的化学性质、荧光性质及其与稀土金属配合物的性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于吡啶和羧酸类配体的超分子配合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超分子化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支学科,因其在自组装、分子识别、自组装反应和功能材料等方面的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
基于此,我们选择了基于吡啶和羧酸类配体的超分子配合物的研究作为本次研究的主题。
在该研究中,我们将使用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手段,通过配体的设计、合成和材料的制备等方面的努力,为深入研究该类超分子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超分子化学,配体设计,吡啶类配体,羧酸类配体,生物、化学、物理手段,结构和性质研究背景和目的:超分子化学是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及其组合成的互补结构。
超分子化学已经成为了自组装、分子识别、自组装反应和功能材料等方面的重要基础,其在理论、实验及应用方面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超分子化学技术在新型医疗材料、电子材料、光电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我们发现,在生物医学领域,超分子化学早已被应用于药物传输和控释系统等方面。
而与此相似,硬性材料和软性材料领域中,也已经开始出现了各种前沿研究。
在这些研究中,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和研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本研究将基于吡啶和羧酸类配体,通过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手段研究超分子配合物,探索其结构和性质,为该领域的深入探究做出贡献。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配体的设计与合成: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首先研究吡啶和羧酸类配体的结构和性质,以此为基础设计和合成能够和这些配体形成复杂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配体。
二、超分子配合物的制备:通过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手段制备超分子配合物,利用各种分析工具对其进行表征和分析。
三、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在超分子配合物的制备完成后,通过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方法对其结构和性质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探索超分子化学在医疗、电子、光学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我们将建立吡啶和羧酸类配体的超分子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得到支持各种应用需求的新型材料。
144中外医疗 CH IN A F OR EI G N ME DI C AL T R EA TM EN T药 物 研 究1 吡啶类药物在治疗癌症方面的应用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恶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08年全球估计有1240万人罹患癌症,760万人死于癌症,到2010年,癌症将超越心脏病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
癌症成为和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疾病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前三甲”,严重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健康。
迄今为止,治疗癌症的药物已达几十种,但是由于癌症发病机理复杂,能治愈癌症的药物还很罕见。
因此,研究防癌和抗癌药物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在防治癌症方面,吡唑并(3,4-b)吡啶化合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药物,该类物质为稠杂环,由于其特定的生理活性以及和吲哚、氮杂吲哚等在结构上的类似性,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
临床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在防治肿瘤和癌症方面有很好的疗效。
因此人们对该类化合物的研究愈来愈深入和广泛,目前已合成出成千上万种吡唑并吡啶衍生物。
传统的临床抗癌药物主要是顺式铂配合物,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以铂类抗癌药物为例,它们在临床使用中容易产生毒副作用,如神经毒性、肝毒性、肾毒性、耳毒性、骨髓毒性等,这严重制约了铂类药物的疗效和长期使用。
为了降低这些药物的毒性和提高药物的适用性。
一系列新的药物被设计和合成出来,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吡啶类药物,该结构经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的广谱抗癌活性,图1。
2 吡啶类药物在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方面的应用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世界性传染疾病,传染性也很强,一直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至今仍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其中3.5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 BV 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我国有1.2亿病毒携带者。
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9.09%,乙肝病毒感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
吡啶类氮氧化物稀土配合物的研究
吡啶类氮氧化物稀土配合物是一类由稀土离子与吡啶类氮氧化物配位形成的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荧光性质和磁性质,因此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吡啶类氮氧化物是一类含有吡啶环和氮氧化物基团的有机分子,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
稀土离子是一类具有特殊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金属离子,能够与吡啶类氮氧化物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吡啶类氮氧化物稀土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受到吡啶类氮氧化物和稀土离子的配位方式、配位数目、配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吡啶类氮氧化物稀土配合物具有较强的荧光性质,可以作为生物标记物、荧光探针等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同时,这类化合物还具有较强的磁性质,可以作为磁性材料应用于材料科学领域。
此外,吡啶类氮氧化物稀土配合物还具有较强的光催化性质、电化学性质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之,吡啶类氮氧化物稀土配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其结构和性质,开发更多的应用领域。
全球吡啶类化合物的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一、综述吡啶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氮原子的杂环芳烃,除了吡啶本身之外,吡啶类化合物包括:甲基吡啶(picolines皮考林),二甲基吡啶(卢剔啶lutidines)和三甲基吡啶(可力丁collidines)。
吡啶类化合物最大的应用市场是农用化学品(主要为除草剂)和烟酰胺/烟酸。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吡啶的化学合成之前,煤焦油中分离是吡啶的唯一来源。
如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吡啶都是化学合成的。
本次论坛只讨论合成吡啶。
合成吡啶所用的原料有甲醛、乙醛和氨,催化剂是普通的沸石催化剂,反应温度也不高300~500℃。
从表面是看,吡啶的合成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实际上将乙醛和甲醛环起来再在环上加上一个杂原子氮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合成工艺。
世界上能够掌握这项技术的公司为数不多,10年前有美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几家公司。
目前又增加了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和印度等几家公司。
二、全球吡啶及其衍生物的供需情况本报告讨论的吡啶及其衍生物主要包括吡啶、2-甲基吡啶、3-甲基吡啶、4-甲基吡啶和2-甲基-5-乙基吡啶(MEP)。
表1列出了2007年全球吡啶及其衍生物的供需情况。
表1 2007年全球吡啶及其衍生物的供需情况ta. 包括2-甲基-5-乙基吡啶(MEP)和少量的二甲基吡啶(卢剔啶)和三甲基吡啶(可力丁);b. 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
来源:CEH 估计。
三、全球吡啶及其衍生物的消费情况2007年全球吡啶的消费量为11.8万t/a。
产能利用率为66%,这是因为吡啶产能的增速已经超过了全球的需求。
在2003-2007年间,世界吡啶产能的平均增长率为8.7%,超过了全球消费的平均增长率3.5%。
2003~2007年底,大约有4.5万t/a产能增加,主要都分布在中国、印度和美国。
大部分亚洲产能增加都用于百草枯和烟酸/烟酰胺的强劲需求。
而2003-2007年亚洲新增吡啶需求被美国和西欧需求的降低给平衡掉了。
钌、铜吡啶类配合物的制备及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吴莎莎;雷苗;雷春蕾;王小波【摘要】目的研究钌、铜金属配合物对DNA的作用方式和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新型金属抗癌药物提供基础.方法以钌、铜两种金属分别与2,2-联吡啶及含吡啶四氮环作用,制备了含吡啶的金属配合物[Ru(bpy)3] Cl2及(CuL) (NO3)2{ bpy=2,2'-联吡啶,L=3,6,9,15-四氮杂[9.3.1]十五元双环-1(15),11,13-三烯},通过红外、紫外及质谱等对该两种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运用紫外光谱与凝胶电泳手段研究了上述配合物与pBR322 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Ru(bpy)3]Cl2与DNA主要以静电结合的方式作用,而(CuL) (N03)2则是以嵌插的方式作用,且后者对DNA的切割效果更为显著.结论本论文合成的两种钌、铜配合物与pBR322DNA结合方式不同,这可能与其结构有关系,而切割活性可能与配合物对其结合方式有关.【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8(032)005【总页数】6页(P369-372,375,封2)【关键词】钌配合物;铜配合物;凝胶电泳;DNA切割【作者】吴莎莎;雷苗;雷春蕾;王小波【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湖北科技学院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湖北科技学院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湖北科技学院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癌症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1]。
当前癌症的三大治疗手段为手术、放疗与化疗。
就化疗而言,目前已经取得实际临床应用并极具潜力的化疗药物当属金属配合物。
其作为药物的研究可追溯到1969年,顺铂首次被报道具有抗肿瘤活性,随之被应用于临床实验,开创了小分子金属配合物药物作为抗癌药研究的新领域[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