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光宣年间湘绣的发展及其影响

清光宣年间湘绣的发展及其影响

清光宣年间湘绣的发展及其影响
清光宣年间湘绣的发展及其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76743795.html,

清光宣年间湘绣的发展及其影响

作者:熊元彬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8年第07期

摘要虽然在光绪初年之前,湖南民族刺绣业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在中国占有了重要地位,但是湖南刺绣享誉海内外则始于光绪年间“湘绣”一词出现之后。随着光绪年间“湘绣”的兴起及其商品化的发展,时至清末十年,在实业救国的倡导下,湘绣不仅在国内外享有“针绝”“迹灭针线”的美誉,而且还形成了“湘绣甲天下”的局面,特别是“绣像”更是成为湖南乃至中华民族的“艺术名片”,出现在了国际舞台上。

关键词湖南,光宣年间,湘绣

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4-0047-06

苏湘绣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结晶,其中湖南刺绣是湖湘民族文化和艺术的产物,在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和整个中国历史过程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①特别是清末时期“湘绣各物为中国美术之特品”。②光绪初年,湘阴人吴彩霞开设绣庄,不仅“是为湘人讲求绣业之始”,③而且“是为湘绣萌芽时代”。湘绣初期,“皆由殷富紳商组织而成”,但时“至光末宣初,千元数百元等”④大大小小的绣庄已相继开设。随着商品化的发展和独具一格刺绣技艺的出现,“湘绣”一词得以见诸于海内外。就整体而言,学界已对广义上包括湖南、湖北的古代、现代湘绣有了诸多深入的研究,⑤但是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刺绣有着相异的发展特征及影响,而学界对光绪初年湘绣的“萌芽时代”和“光末宣初”湘绣的发展及其影响又尚无专题研究。有缘与此,笔者从清末民初的报刊等第一手资料着手,在对光绪前湖南刺绣作简短论述的基础上,专门对清光宣年间的湘绣进行逐一地分析,以透视湖南近代民族刺绣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刺绣是中国著名的手工业,俗称“绣花”,是一种在纺织品基础上以针引线的传统手工业,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⑥在古籍中,刺绣名为“针黹”,最早起源于舜,与纺织、缝纫同等重要,但出现略晚于纺织业。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湖南民族刺绣的起源与苏绣相同,最早均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因此,在中国刺绣业中,“首先被人提及的,便是‘苏湘绣货’”。①

刺绣艺术随着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民俗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演变。据考古发掘和相关资料可知,在光绪初年“湘绣”一词出现之前,湖南刺绣最具影响的当属汉朝,而最有成就的当属晚清,全盛则为民国时期。在光绪初年湖南刺绣进行商品化生产之前,绣品主要是为了美化生活,与纺织一样,都属自绣、自用或赠送亲友而作,而非商品化生产,“闺阁绣业只是以刺绣来打发时光或炫示才艺”,从而“制约了湖南刺绣艺术的发展和繁荣”。②

唐朝时期,湖南绣品从日用与观赏并存发展至两者分而治之的局面。文人将书法、绘画恰到好处地纳入到了湖南刺绣业,以致在观赏方面湖南刺绣的成就最大,形成画师供稿、艺人绣

论湘绣的传承与发展

论湘绣的传承与发展 毛珊 湘绣是中国刺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代表。湘绣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悠久的物质文化史紧密相连,随着丝绸业与刺绣技艺的传承发展而逐渐繁荣。从1958年在长沙烈士公园工地所发掘的战国木廓墓中,出土了两件绣花绢残片,佐证湖南刺绣己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使用范围,从民间到宫庭,从百姓到贵族,历来均作为服饰、日用杂物和祭祀用品的装饰。在刺绣为生活服务的古代社会里,经过千百年来艺人们的传承和发展,孕育了这枝精美的现代湘绣工艺奇葩。 湘绣能成为独立的刺绣体系,是在民间自绣自用的绣品基础上,近代湖湘文化的兴起,文人绘画的参与,至19世纪末,逐渐成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同时,促使刺绣针法的不断完善,为她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勃勃生机。 一、湘绣从日用品向欣赏品的独立出现,是在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而使然的。在封建社会未期发展兴盛起来的刺绣艺术,是不能不受当时社会所制约的。从明清以前刺绣日用品延伸二千余年,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原因是士大夫、文人与工匠之间的等级观念的影响。这些刺绣日用品一概视为地位低下的工匠及妇女之作而被歧视。至从文人画家参与了刺绣工作,绣名人书画,达官贵人肖像,成为一时之盛。刺绣随名人名画的参与,市场的流通,从而形成了它自身的价值。湘绣业界从清未的画家杨世焯,到后来的朱树之,接着到李云青、邵一萍、李凯云、杨应修,均为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文人画家,他们从经济利益考虑到和她们合作,对于湘绣的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历史作用。这些文人画家用他们的修养和知识,丰富了刺绣的技法,提高了刺绣表现客观对象的能力。作为从清末以来以写真为主要特征的刺绣欣赏品,他们的介入和刺绣工人创造各种针法是相辅相成的。 湘绣发展到70多种针法,是绣工与画家的密切合作,根椐所要表现的画面题材内容及形式而不断完善和丰富的。因要表现光影和色彩的渐变,以掺针为核心,发展到各种掺针方法。针法发展到混绣、网绣、织绣、交叉绣四大类。混绣以掺针、游针、毛针等针法为主;网绣用色线交织成各种几何图案,如六方网、菊花网、桂花网等;织绣是以线编织成简单图案而构成某种形象,如草鞋织、瓦行织等;交叉绣是通过线的交织重叠而得名。其中混绣、交叉绣属于描绘性针法,以刻划对象的神态面貌、质感为目的。网绣、织绣属表现性针法,以装饰效果而见长。清末著名的湘绣艺人李仪辉为表现文人绘画作品,率先使用了掺针绣法。胡连仙、袁魏氏到后来的肖玉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金秀、刘爱云等。她们以绣狮、虎、马、鹿、松鼠及翎毛、花卉、仕女而各具专长。特别是余冬姑和余振辉姊妹,创造和完善了湘绣独有的鬅毛针法,继而发展到游针、毛针、旋纹针等多种具有质感的针法。湘绣技艺体系的形成,是画师和绣工的长期探索、研究和合作,共同创造分不开的。 二、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特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生产关系展示出无穷的生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植于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湘绣,与时代的脉膊相吻合,涣发了新春的活力。这一时期,艺人们面向生活,用剌绣为手段,热情歌颂现实。伴随着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陈列及各种大型展会的出现,对外交流的频繁。湘绣艺人们发扬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的精神,“以针代笔,以线润色”,达到了绘画艺术与刺绣技术的高度完美结合。出现了大批传世经典之作,从上世纪50年代的单面湘绣《和平颂》、《松柏长青》、《伟大会见》,60年代的《当代英雄》、《东风吹遍百花开》到70年代的《大治之年春满园》、《金雀屏开喜东风》、《雄狮》、《猛虎》以及日用品百花、百鸟、百鱼、百蝶、百子为代表的五百被面,展现了一个向上、豪迈、博大的时代精神和特征。

中国的四大名绣起源及发展历史

中国的四大名绣起源及发展历史中国的四大名绣起源及发展历史 四大名绣,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除了四大名绣,在我国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四大名绣之称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刺绣产品销路尤广,影响尤大,故有“四大名绣”之称。四大名绣之苏绣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

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苏绣特点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苏绣效果是名满天下的。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中国的四大名绣经过长期的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一个品种齐全,画面丰收,变化多端的一门完整艺术,涉及装饰画。实用品涉及服饰、手帕、围巾、贺卡等。四大名绣之粤绣粤绣粤绣,以广绣为代表,全国四大名绣之一,历史上指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刺绣品,即专指广府地区的刺绣工艺品,包括刺绣字画、刺绣戏服、珠绣等。引以广东省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的总称。粤绣悠久的历史唐顺宗永贞元年,南海14岁姑娘卢眉娘于皇宫中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细如毛发,足见其技之精。到了宋代,民间日常已广泛应用刺绣品,其中的欣赏品的工艺日臻成熟。明代中后期,广绣已扬名海外。正德九年,葡萄牙人在广州购得龙袍

中国刺绣文化发展史

中国刺绣文化发展史 一、刺绣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 说简单点,就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两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 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品、舞台、艺术品等。 顾绣针法,最主要继承了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变化而运用之,可谓集针法之大成。用线主要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 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别创新意,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之制作,于世界染织史上从未一见,即此可知顾绣有极其巧妙精微之刺绣技术。 二、刺绣历史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中国是世界上发现与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人们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养蚕、缫丝了。随着蚕丝的使用,丝织品的产生与发展,刺绣工艺也逐渐兴起。 在我国,刺绣的历史极为久远。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此后,又历经秦汉、唐宋、明清各朝的发展,我国的手工刺绣技艺,呈现出了繁华缛丽的景象。 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刺绣,起源于人们对装饰自身的需要。史传黄帝时代就有彩绘花纹的记载。也就是说古代原始人类早懂得用色彩来美化自己。开始时将颜色涂在身上,"称彰身";再进一步刺在身上,称"文身";后来就画在衣服上,再发展成绣在服装上。 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陇绣、湘绣、蜀绣,号称「五大名绣」。 此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 刺绣,在古时又称「女红」。那时,每个女子必备的技艺就有刺绣。女子在绣房一针一线,织就着属于自己的岁月年华,万千情思也藏在了那细细的绣线上。 三、刺绣文化 元代绣品传世极少,台北故宫博物院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观之,仍承继宋代遗风。元人用绒稍粗,落针不密,不如宋绣之精工。元代统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绣除了作一般的服饰点缀外,更多的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用于制作佛像,经卷,幡幢,僧帽。 以西藏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刺绣密集金刚像》为其代表,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山东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绣,除各种针法外,还发现了贴绫的作法。它是在一条裙带上绣出梅花,花瓣是采用加贴绸料并加以缀绣的做法,富有立体感。 明代的染织工艺,至宣德间始变发达。明代刺绣以洒线绣最为新颖突出。洒线绣用双股捻线计数,按方孔纱的纱孔绣制,以几何纹为主,或配以铺绒主花。

湘绣的历史和发展

一、湘绣的历史和发展 中国的刺绣究竟源于哪个朝代?至今仍是一个谜。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了,从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来看,粘附在泥土上的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特别是在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绣衾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备,绮丽多变。证明刺绣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刺绣现已形成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门类。 人们一定会想,为什么会出现刺绣呢?其实,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第一、说到刺绣不能不说丝织,可以这么说,是丝织的产生和完美造就了刺绣的诞生。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比之以前更发达,男耕女织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经济特征,几乎家家种植桑麻,从事纺织。由于当时的养蚕方法已经十分讲究,因此所缫出的蚕丝质量很高。其纤维之细之均,可与近代相媲美。发展到西汉时,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织锦来看,每根纱由4-5根丝线组成,而每根丝线又由14-15根丝纤维组成,也就是说每根纱竟由54根丝纤维捻成。如此高的丝纺水平,同时也推动着染、绣的发展,使它的成品更加美观和更富表现力。 第二、社会等级制度的强化和人类审美感的提高,商品制的形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

华 8 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重大庆典、祭祀等礼仪活动时,必须 穿着绘绣有日、月、星辰、山、水、龙、华虫(雉鸡)图纹的上衣和有宗彝、水藻、火、米粉、黼、黻、等图形的下裳(裙)礼服,后世称为“十二章服”并形成定制。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刺绣工艺逐渐成熟,这可从近百年来的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这一时期的刺绣有经过夸张变形的龙、凤、虎等动物图案,有的则间以花草或几何图形,虎跃龙蟠,龙飞凤舞,刻画精妙,神情兼备,布局结构错落有致,穿插得体,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 进入秦汉时期后,刺绣工艺已相当发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篇》中所描述的:“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齐郡临淄(今山东临淄)为汉王室设官服三所,织工数千人,每年耗资万万。在前汉武昭之世,不但帝王之家是“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毛织品)”,就连一般的富人也服用“五色绣衣,缛绣罗纨、素递冰锦”,而且座卧的席子也要“绣菌”,床上帐幔也是“黼绣帷幄”、“锦递高张”。甚至死后殉葬的口袋也是“缯囊缇橐”。民间如此,朝廷贵族也不待言,他们的宫室以丝织藻绣装饰,以至“屋不呈材、墙不露形”,甚至“柱槛衣以绨锦”,其奢

清光宣年间湘绣的发展及其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76743795.html, 清光宣年间湘绣的发展及其影响 作者:熊元彬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8年第07期 摘要虽然在光绪初年之前,湖南民族刺绣业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在中国占有了重要地位,但是湖南刺绣享誉海内外则始于光绪年间“湘绣”一词出现之后。随着光绪年间“湘绣”的兴起及其商品化的发展,时至清末十年,在实业救国的倡导下,湘绣不仅在国内外享有“针绝”“迹灭针线”的美誉,而且还形成了“湘绣甲天下”的局面,特别是“绣像”更是成为湖南乃至中华民族的“艺术名片”,出现在了国际舞台上。 关键词湖南,光宣年间,湘绣 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4-0047-06 苏湘绣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结晶,其中湖南刺绣是湖湘民族文化和艺术的产物,在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和整个中国历史过程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①特别是清末时期“湘绣各物为中国美术之特品”。②光绪初年,湘阴人吴彩霞开设绣庄,不仅“是为湘人讲求绣业之始”,③而且“是为湘绣萌芽时代”。湘绣初期,“皆由殷富紳商组织而成”,但时“至光末宣初,千元数百元等”④大大小小的绣庄已相继开设。随着商品化的发展和独具一格刺绣技艺的出现,“湘绣”一词得以见诸于海内外。就整体而言,学界已对广义上包括湖南、湖北的古代、现代湘绣有了诸多深入的研究,⑤但是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刺绣有着相异的发展特征及影响,而学界对光绪初年湘绣的“萌芽时代”和“光末宣初”湘绣的发展及其影响又尚无专题研究。有缘与此,笔者从清末民初的报刊等第一手资料着手,在对光绪前湖南刺绣作简短论述的基础上,专门对清光宣年间的湘绣进行逐一地分析,以透视湖南近代民族刺绣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刺绣是中国著名的手工业,俗称“绣花”,是一种在纺织品基础上以针引线的传统手工业,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⑥在古籍中,刺绣名为“针黹”,最早起源于舜,与纺织、缝纫同等重要,但出现略晚于纺织业。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湖南民族刺绣的起源与苏绣相同,最早均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因此,在中国刺绣业中,“首先被人提及的,便是‘苏湘绣货’”。① 刺绣艺术随着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民俗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演变。据考古发掘和相关资料可知,在光绪初年“湘绣”一词出现之前,湖南刺绣最具影响的当属汉朝,而最有成就的当属晚清,全盛则为民国时期。在光绪初年湖南刺绣进行商品化生产之前,绣品主要是为了美化生活,与纺织一样,都属自绣、自用或赠送亲友而作,而非商品化生产,“闺阁绣业只是以刺绣来打发时光或炫示才艺”,从而“制约了湖南刺绣艺术的发展和繁荣”。② 唐朝时期,湖南绣品从日用与观赏并存发展至两者分而治之的局面。文人将书法、绘画恰到好处地纳入到了湖南刺绣业,以致在观赏方面湖南刺绣的成就最大,形成画师供稿、艺人绣

湘绣最初的发展之源

湘绣最初的发展之源 汉代绣品大多采用锁绣针法,只有这件是采用平针满绣,它是迄今所见华人名绣最早的平针刺绣绣品。 “乘云绣”所绣为翻腾飞卷的五彩祥云,云雾中隐约着露出头部的神奇凤鸟,为凤鸟乘云的象征。这些刺绣纹饰富有神奇、浪漫色彩,是现实与幻想的奇妙结合,反映出汉代人民对美好 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尤其是绣工技艺非常娴熟,功底扎实,说明远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湘地刺绣已发展到 了相当高的水平。 过去有人说,作为全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然而长沙楚墓、马王堆汉 墓一大批刺绣品的出土,修正了这一认识,同时也证明湘绣的源头在秦汉以前,而到了西汉时期,湘地刺绣即逐渐形成质朴而优美的艺术风格。 《湖湘刺绣》中说:“辉煌灿烂的楚绣与马王堆汉绣,不但是中国刺绣史上足资骄傲与自豪的 一章,也是湘绣顺理成章的最初发展之源。” 田自秉教授在《中国染织史》中指出;“湘绣的历史,过去一般都认为创始于清朝末年,最为 晚出。但自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绢地长寿'、‘绢地乘云绣'、‘罗绮地信期绣'等 精美汉代刺绣后,对于它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这样说,湘绣是在清代后期形成了具有独特 风格的刺绣体系。” 这就是说,湘绣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而自成风格体系则是在清代晚期。 当然,古代湘地刺绣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湘绣,因为当时的湖南是楚国的一部分,所以到了 汉代仍然延续着楚人敬畏鬼神、喜好巫术的风尚,所以在技法上,花纹单位面积较大,当时湘绣 的主题花纹是龙、凤、虎等,辅助花纹是枝蔓、草叶、花卉、几何纹,内容充满着神秘的浪漫主 义色彩。 虽然古代的刺绣和现代的刺绣相比有一定区别,但还是有许多相同之处,出土的许多绣品还保留着绣前用细线条勾画图样的痕迹,即先绘图,后刺绣。

刺绣在各个朝代的发展

历代刺绣 战国刺绣 中国刺绣起源很早,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从早期出土的纺织品中,常可见到刺绣品,早期的刺绣遗物显示:周代尚属简单粗糙;战国渐趋工致精美,这时期的刺绣用的都是辫子绣针法,也称辫子绣,锁绣。湖北江陵马山硅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有对凤、对龙纹绣、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禅衣等,都是用辫子股施绣而成,并且不加画填彩,这标志此时的刺绣工艺已发展到相当成熟阶段。这些绣品在图案的结构上非常严谨,有明确的几何布局,大量运用了花草纹、鸟纹、龙纹、兽纹,并且浪漫地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手法上写实与抽象并用,穿插蟠叠,刺绣形象细长清晰,留白较多,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重要特征。 汉代刺绣 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称发达;又当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费阶层,刺绣供需应运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广用的服饰,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尤其技艺突飞猛进。从出土实物看,绣工精巧,图案多样,呈现繁美缛丽的景象,堪称为这项民族工艺奠定优秀的传统。 汉代王充《论衡》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因为刺绣工艺的成熟,汉代已经在无形中开始区分使用刺绣的人群等级和种类,刺绣虽然是在劳动中由劳动人民创作产生,但是绝大部分的劳动人民是享用不起高档丝织刺绣品的。普通的劳动人民只能在生活中用简单的刺绣工艺来点缀服饰鞋帽等实用品。 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已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让我们这些现代的绣工们都汗颜。汉代的刺绣工艺在山东一带也很发达,并早已成为民间妇女的普遍劳动。而四川成都的蜀绣在汉代也很精美。由此可见刺绣工艺在汉代就已经很普及了。 唐代刺绣 唐代刺绣应用很广,针法也有新的发展。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等,都是对于刺绣的咏颂。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代刺绣的针法,除了运用战国以来传统的辫绣外,还采用了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多种针法。纭裥绣又称退晕绣,即现代所称的戗针绣。它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 宋代刺绣 刺绣工艺发展到唐宋时期已有数十种针法,其风格也逐渐形成了各个地域的不同特色。

湘绣的策划方案

湘绣的策划方案 篇一:湖南湘绣推广方案[1] 湖南湘绣推广方案 一、简介 充分挖掘湘绣的优势,结合互联及络营销的特点,通过络平台宣传推广湖南湘绣,让古代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以针代笔的绝艺能得以流传,并能够予以发扬光大。 二、公司简介 伊飞湘绣起源于中国湘绣之乡 -- 湖南长沙沙坪镇,是一家集湘绣产品设计、生产、研究、收藏、连锁经营为一体的企业,现有生产、销售人员近300人,连锁经营门店八家,经营面积6000平方米。伊飞湘绣已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成为名副其实的湘绣世家!!!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伊飞人始终以“传承湘绣古老工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将千年的湘绣历史、数百年的家族工艺、数十年对现代湘绣的理解,凝聚在方寸之间,并将之与更多的人分享,从而为古老的湘绣,赋予了时代的翅膀。 伊飞湘绣主要工艺师均来自湘绣世家,对湘绣工艺都有着数十年的熏陶与浸染,对传统技艺、古典艺术有着超凡的理解与追求,从而奠定了伊飞湘绣不同凡品的艺术品质,不

负伊飞湘绣“锦中瑰宝、绢上化石”的美誉。 对细节近乎苛刻的探索,在艺术上从不妥协的追求,让伊飞超越了普通湘绣作品,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 其身影不仅屡屡出现在家居装饰、五星级酒店内饰中,更作为高端政务、商务礼品,赠送给国内国际友人,从而跨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走到了世界各地。 三、方案的闪光点 (1)加强湖南湘绣造型的创新 1)与湖南文化结合,并且在旅游景点大量设交流点。湘绣体积小,便于携带,同时利用发达的旅游业带动它的发展,将湖南湘绣的消费群体扩展到游客。 2)与传统节日结合,并且可以加入DIY设计。 (2)湖南湘绣与家具的完美结合 (3)湖南湘绣与服装结合,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更能突显8090的个性风格 (4)湖南湘绣与配饰结合,体现古色古香的文化底蕴 四、市场分析 湘绣作为湖南民族传统工艺的典型代表,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湖湘文化内涵,于20XX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湖南文化名片”。 随着人们文化品味的提升、旅游业的兴旺以及国外对中

关于湘绣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关于湘绣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的国际文化名片。作为湘绣的发源地,充分挖掘湘绣资源,着力培育湘绣产业,积极打造湘绣品牌,为湘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进行着不懈探索。 一、创新理念,拓宽湘绣发展空间。湘绣作为一种传统产业,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从而拓宽空间,借势做强。一是依托现代科技走向市场。湘绣的保护与传承,要突破狭隘的文化保护,以现代化的思维和国际化的视野来突破“花鸟鱼虫”和纯手工作坊的思维定势,兼收并蓄现代的科技成果,融会贯通当代的文化精髓,做到民族间、国家间的“和而不同”。传统手工艺只有经过与现代要素的重新组合,才能融入现代社会,得到市场的垂青和消费者的喜爱。如同声光电湘绣《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样,在更高的艺术层面重构传统,使人们获得高质量的艺术享受。二结合旅游开发整合资源。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密不可分。沙坪作为湘绣的原产地,有“中国湘绣之乡”的美誉,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当前,通过整合沙坪、成功、汉回、茶子山、罗汉庄、伍家岭资源,沙坪风情小镇正以湘绣产业为基础,形成集湘绣艺术、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商贸购物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精品小镇。三是借助金融服务壮大力

量。文化产业是文化与金融新的结合点,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目前,湘绣产业的集中度不高,资产规模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亟需探索推进质押融资、典当融资等现代艺术品融资手段,建立完善湘绣展览、交易和投融资服务的一体化平台,推动沙坪湘绣股份有限公司尽快上市,为湘绣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四是贴近大众消费拓展延伸。湘绣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具有艺术与产业的双重属性。如果一味强调艺术价值,不免曲高和寡。湘绣只有走出象牙塔,向终端消费市场拓展延伸,朝着文化工业品发展普及,做到精品化与大众化融合,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才会像日本和服、瑞士军刀一样,成为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拥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二、科学管理,提升湘绣产业水平。传统工艺的产业化发展要有现代管理元素的融入和现代管理思想的设计。一是“标准化”管理。通过加强湘绣行业的理论研究,尽快建立行业标准,同时研究完善批量生产采用的技术体系,确保湘绣产品的均质化、标准化。二是“数字化”管理。借助科技手段对湘绣的生产、销售、经营等环节进行现代化管理,在产品销售方面利用现代网络传播优势,通过建立网站、网上商城扩大产品的宣传面和营销范围,促进湘绣产业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的轨道。积极推进“数字湘绣”的开发运营,从湘绣的设计、工艺、生产、销售等方面进行数字化处理,着力提升湘绣的生产能力和附加值。三是“版权化”管理。加强版权管理是湘绣发展的长久之计。需加快研究制定湘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