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宪法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841.00 KB
- 文档页数:29
中国宪法学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第一节宪法概述一、宪法的定义二、宪法的形式特征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共性;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宪法内容的根本性;宪法效力的最高性及其表现;宪法制定、修改程序的特殊性。
三、宪法的本质属性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民主制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四、宪法与宪政宪政的含义;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第二节宪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一、近代宪法的产生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英、美、法三国宪法的产生及其特点;宪法的发展及其趋势。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宪法的历史沿革;我国现行宪法的内容和特点;宪法修正案。
第三节宪法原则和宪法分类一、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衡原则。
二、宪法的分类宪法的形式分类;宪法的实质分类。
第四节宪法规范和宪法作用一、宪法关系及其特点二、宪法规范的特点三、宪法的作用第二章宪法的制定、实施和保障第一节宪法制定一、宪法制定概述宪法制定的概念;制宪权与修宪权;宪法制定的主体和机构;宪法制定的程序。
二、中国宪法的制定第二节宪法实施一、宪法实施概述宪法实施的概念;宪法实施的意义。
二、宪法解释宪法解释的概念;宪法解释的体制;宪法解释的程序;中国宪法的解释。
三、宪法修改宪法修改的概念;宪法修改的形式;宪法修改的程序;中国宪法的修改。
第三节宪法实施的保障一、宪法保障的概念二、违宪审查制度违宪审查的概念;违宪审查的对象;违宪审查的模式;违宪审查的方式。
三、中国的违宪监督制度中国违宪监督制度的内容;中国违宪监督制度的完善。
第三章国家基本制度第一节国家性质一、国家性质概述国家性质的概念;国家性质在国家制度中的地位。
二、中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和特点;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结构,爱国统一战线。
三、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概念;中国的所有制形式及国家政策;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的含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含义和内容;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第一编基本理论第一章宪法概述*宪法释义一、宪法:是指为限制国家权力滥用,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对国家中最为根本性的问题进行规定的法律规范,其内容主要涉及国家的政治体制结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
二、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从目的层面来看,宪法的目的在于限制国家权力的滥用,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2从内容层面来讲,宪法规定的内容具有根本性a国家权力的来源、国家权力的行使和国家权力的配置b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3从外在层面来讲,宪法在效力上具有最高性,制定和修改上具有严格性a宪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b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普通法律严格*宪法的分类一、宪法的形式分类1、宪法的外在表现形式成文宪法:以统一的宪法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宪法不成文宪法:没有统一的法典形式而由带有宪法性质的各种政治文件、法律文件、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组成的宪法2、宪法的效力和修改程序是否与普通法律相同刚性宪法:效力上高于普通法律,宪法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的宪法柔性线法:效力与普通法律相同,宪法修改程序也与普通法律相同的宪法3、制定宪法的机关和主体钦定宪法:按照君主的意志制定,由君主自上而下地恩赐给臣民的宪法协定宪法:君主或国王与国民或国民代表机关通过谈判协商而制定的宪法民定宪法:通过国民的代表机关或按照公民投票方式制定的宪法4、宪法内容是否具有首创性原始宪法:创制性宪法,源于本国政治革命或宪政运动,在宪法基本内容上具有首创性的宪派生宪法:模仿性宪法,以国内外已经存在的宪法为范例,吸取适合本国情况的宪法内容而制定不具有首创性的特点5、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思想性宪法:附意识形态宪法,明确宣布自己的意识形态的倾向的宪法功利性宪法:不附意识形态宪法,仅规定有关社会和政治力量可以进行角逐的范围,并不以任何意识形态为转移的宪法6、宪法对国家权力是否有规范性作用规范性宪法:宪法对国家权力有规范性作用,能够约束国家权力运行的宪法名义宪法:由于宪法内容远离本国的实际政治生活,不能发挥规范性作用,对国家权力没有起到规范性作用的宪法标语性宪法:字意性或语义学宪法,宪法仅仅具有宣传手段的意义,不具有规范国家权力的作用,实际上在宪法内容中体现的是掌握国家权力者的独占利益*宪法关系一、宪法关系概念特点:宪法法律关系,根据宪法规范产生的,以宪法主体之间的宪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职权和指责为内容的法律关系1、宪法关系体现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中最为根本的社会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的宪法,是最高法律文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
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的简要概括。
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共有12条,包括宪法的确认、国体与目标、公民基本权利、国家机构的性质和职能、赋予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等。
第二章: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第二章总共有49条,包括公民基本权利、公民的义务和法律限制、公民的选举权、公共职务的资格、言论、出版、集会等权利和自由。
第三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三章总共有9条,包括国营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城市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经济形式的规定。
第四章:国家机构第四章总共有11条,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等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
第五章:国旗、国歌、徽章、首都第五章总共有3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歌、徽章和首都的使用和保护。
第六章:及时修改宪法第六章总共有1条,规定了宪法的修改程序和条件,以及对宪法的维护和保护。
第七章:附则第七章总共有13条,包括对澳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和制度安排,以及其他附则和解释的规定。
以上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的概括。
参考内容:1. 李云飞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讲义. 司法出版社, 2019.2. 《宪法学教材》编写组. 《宪法学教材》. 法律出版社, 2020.3. 张绍森. 《宪法与行政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8.4. 王毅等. 《中国宪法学》. 法律出版社, 2017.5. 程李桦等. 《宪法和行政法概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9.。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与本质一、宪法的概念1、宪法两种意义上定义形式意义上,专指以宪法名称命名的规范性文件,与内容无关。
实质意义上是从内容上来界定的。
(1)分成固有意义上的指规定国家统治之基本的法或者是根本法,任何涉及国家统治权力的基础和构造的法我们都可以看作固有意义上的宪法。
(2)立宪意义上的专指通过限制专断权力,以广泛保障基本人权的国家基本法。
两个要点:产生的时间是近代意义上的;把个人看作是最重要的,国家必须为个人而存在,保护个人应有的尊严和自由。
二、宪法姓公还是姓私-宪法的属性五种标准:按规范性质按照权力关系按照利益性质按照主体按照法律关系:就是按照所调整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来划分公法。
处理公权力之间的关系或者公权力与私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就是公法。
调整私人之间关系的法律就是私法。
宪法调整的法律关系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主要是国家公权力和个人私权利之间的关系,即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宪法还处理国家权力内部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国家公共权力。
所以依据法律关系来看,宪法是公法。
三、宪法是母法——宪法的地位宪法地位的三特点:1、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具有根本性的问题。
2、宪法有着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3、是宪法具有最高的法的效力。
(1)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
(2)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无效。
四、宪法究竟是什么——宪法的本质1、宪法是赋予国家存在以基础的基本法。
2、宪法是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的基础法。
3、宪法既是一种授权规范,也是一种限权规范的统一体。
五、宪法的特征宪法除了具有普通法律的规范性、普适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之外,宪法还有着与普通法律不同的特征。
1.宪法是授权性的宪法首先是一部保障权利的法,这是宪法和普通法律之间最大的区别。
普通法律的特点是其义务性。
宪法就是为了防止法律对公民自由的过分控制,宪法就是控制法律的法律。
2.宪法是一部保障每个人权利的基本法宪法不是保护一般的公民权利,而是保护对公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关系到人性本质的基本权利(关于公民的人身、财产与精神方面的权利)3、在政治体制和国家设置方面也是最基本的4、宪法的出发点和一般法律不一样六、宪法与行政法的区别1、两者法律效力的等级是不同的。
宪法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宪法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原则和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
该章节共有11个条款,涵盖了宪法的起源、国家政权、国家领土、国家机构和国家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宪法第一章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社会主义。
这意味着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国家状况。
其次,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权是属于人民的。
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并经过选举产生国家机关的各级代表。
宪法还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指人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国家管理和监督并保护国家利益的权力。
此外,宪法第一章还强调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统一。
在中国的法律文件中,宪法第一章特别强调了对中国领土和国家安全的坚决维护。
中国不容许任何组织或个人分裂国家、破坏统一的行为。
最后,宪法第一章还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能。
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机构由国家主席、国务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等组成。
这些机构在国家管理、立法和行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宪法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国体为社会主义,强调了人民民主专政和国家的领土完整与统一。
此外,宪法还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能,确保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行。
《中国宪法学》教案第一章宪法概述第一节宪法的概念和特点一、宪法的概念(一)宪法词义演变1.中国:宪法即普通法律,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作动词。
2.西方:宪法原意为组织、规定、结构、确立等。
在古希腊,用来表示有关城邦组织和权限的法律;在古罗马,指皇帝颁布的诏书、谕旨、赦令,以区别市民会议通过的法律;在欧洲中世纪,用来表示教会和封建主的特权及其与国家关系的法律。
近代宪法概念只能从西方宪法一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二)宪法的概念宪法是调整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机关相互之间关系的国家根本法。
二、宪法的特点(一)宪法是国家根本法1.宪法与普通法的内容不同。
宪法规定的内容具有广泛性、根本性。
2.宪法与普通法的效力不同。
(1)宪法是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普通法的制定必须以宪法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2)写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3.宪法制定或修改的程序与普通法不同。
(1)由专门机构制定或修改。
(2)由特定机关或法定人数提议修改。
(3)由特别严格的程序通过议案。
(4)公布。
(二)宪法是民主制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宪法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宪法确认民主制度。
(三)宪法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1.宪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和总结。
2.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
3.宪法内容随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变化而改变。
第二节宪法的分类和结构一、宪法的分类(一)形式的分类1.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以宪法规范的表现形式为准。
2.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以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的难易为准。
3.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以制定和修改宪法的主体为准。
还有其他的标准对宪法进行分类。
(二)实质的分类以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为准。
二、宪法的结构指宪法典的结构。
一般由序言、正文、附则组成。
其中序言是宪法与普通法相比在结构上的一个突出特征。
第三节宪法规范和宪法渊源一、宪法规范(一)宪法规范的概念调整国家中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公共事务学院张东波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一、宪法的概念(一)概念宪法是集中体现了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或集团的根本意志和利益,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
我国宪法部门包括三个层次:1、宪法典及其修正案(1988、1993、1999、2004)2、国家机关组织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人大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组织法以及有关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单项立法,如集会游行示威法。
3、宪法解释。
(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所谓的根本大法是指在法律体系中地位是重要、效力最高的法律部门。
宪法之所以是根本大法是因为:第一,从内容上看,宪法所涉及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对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作出了总体的、纲领性的规范,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特点,而一般法律部门所涉及的内容是人们政治生活或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的问题,具有局部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第二、从法律效力上看,宪法的效力具有最高性。
首先,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和基础,在法律体系中,宪法处于“母法”的地位;其次,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我国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再次,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权力和权利都来源于宪法的授予。
确认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是所有民族国家都维护的一项基本的原则。
第三、从生成的程序上看,宪法较一般法律有更严格的要求。
宪法的制定一般由专门机构承担,如制宪会议、宪法起草委员会等,而一般法律的起草和制定由常设的立法机关承担即可,无需成立专门机构;宪法的修改极其严肃,一般有特殊的规定;宪法的通过采取严格的绝对多数表决制,有的国家甚至采取全民公决的方式。
总之,确认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是维护国家制度的统一,保障人民的权利,实施依法治国的基础。
宪法第一章总纲内容概括宪法第一章总纲是宪法的开篇之章,它是宪法的总纲,也是宪法的中心思想所在。
它由总纲和国家根本任务两个部分组成,总纲部分概括了宪法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国家根本任务部分则规定了国家的基本职责和发展方向。
宪法第一章总纲的内容如下所述。
一、总纲部分宪法的总纲部分是全文的引言,概括了宪法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
宪法总纲部分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
这些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
宪法总纲部分还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以及党的领导地位和宪法的基本原则。
二、国家根本任务部分宪法第一章总纲的国家根本任务部分规定了国家的基本职责和发展方向。
首先,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是国家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它要求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其次,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职责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国家的根本职责是保卫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国家必须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此外,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根本职责是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和社会权利。
国家必须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最后,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根本职责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宪法规定了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要求党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坚持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民主。
宪法中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宪法基本原则1. 宪法的概念宪法是一部国家的根本法,规定了国家的组织形式、权力机构和权利保障原则,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法律。
2. 宪法的性质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威,是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基本依据,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
3. 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包括宪法序言、总则、基本权利、国家机构、国家机构的职权和职责、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国家机构的制衡和合作关系、宪法修正、宪法法律地位和检验等内容。
4. 宪法的权力原则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权力机构及其职责、权力的来源和行使方式,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第二章国家的根本制度1. 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制度包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的根本经济制度和国家的根本社会制度。
2. 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指国家的政治体系、政治原则和政治制度,包括国家的统一、民主和法治原则、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国家的领导机构、国家的政权机构、国家的政党制度和政治民主制度等内容。
3. 国家的根本经济制度国家的根本经济制度是指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原则和经济制度,包括国家的公有制和私有制、国家的市场经济和国家计划经济、国家的中央和地方经济关系、国家的国际经济合作等内容。
4. 国家的根本社会制度国家的根本社会制度是指国家的社会体制、社会原则和社会制度,包括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国家的基本社会政策、国家的社会民生保障体系、国家的社会文化事业和国家的社会管理等内容。
第三章国家的根本原则1. 国家的根本原则国家的根本原则包括国家的一切权利从人民而来、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的一切制度为人民的利益服务、国家的一切工作必须在人民中开展等原则。
2. 国家的根本制度原则国家的根本制度原则包括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多数选举产生、国家的各级机关都是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等原则。
宪法第一章总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之法,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宪法第一章总结,希望大家喜欢!宪法第一章总结(一)第一节宪法概述宪法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确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
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宪法是英国宪法。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1787年的美国宪法。
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是1791年的法国宪法。
我国先后颁布过四部正式成文宪法,分别是: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现的1982年宪法。
第二节国家性质(国体)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一般地说,在经济上处于统治或领导阶级的地位,掌握着国家的权力。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
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有:保障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组织经济和文化建设、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安全。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征:1、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2、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民主与敌人专政的结合第四节我国的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形式主要有:全民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我国多种经济形式中居于主导地位。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特点:自愿组合、自负盈亏、民主管理宪法第一章总结(二)第一节宪法的概念一、宪法的含义:注意中外古代都有“宪法”这个词,但与近现代宪法涵义有根本的不同。
古代西方的“宪法”往往侧重于组织法方面的内容。
部分学者的重要评价:“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
“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