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肾病防治指南
- 格式:pptx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49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最新:国家基层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技术指南(2023)摘要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糖尿病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疾病负担沉重。
自《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发布以来,随着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能力的不断提升、工作内容的不断拓展,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工作需要细化的技术指南。
本指南旨在推动基层DKD防治工作规范化,帮助基层医生开展DKD的预防和控制,并对DKD患者进行综合管理。
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基本要求、DKD概述、筛查、诊断与临床分期、治疗、患者随访及转诊。
本指南适用于≥18岁的T2DM。
糖尿病肾脏病概述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的总称。
糖尿病所致的肾脏损害称为DKD,其属于CKD的范畴。
DKD主要包括UACR≥30 mg/g 和/或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60 ml·min⁻1·1.73 m ⁻2,且持续超过3个月。
DKD是由慢性高血糖所致的肾损害,病变可累及全肾(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及肾血管等),临床上以持续性白蛋白尿和/或eGFR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特征,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
糖尿病肾脏病筛查、诊断与临床分期一、筛查推荐T2DM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筛查DKD,且以后每年至少筛查1次。
筛查项目包括尿常规、UACR和血清肌酐(计算eGFR)。
二、诊断DKD通常是根据UACR增高和/或eGFR下降,同时排除其他原因所导致的CKD而做出的临床诊断。
推荐采用随机尿测定UACR。
UACR≥30 mg/g定义为白蛋白尿,但仅单次UACR增高不能诊断为白蛋白尿,需在3~6个月内重复检测,3次中有2次UACR≥30 mg/g、排除感染等因素后方可诊断白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中医防治指南1、概述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为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
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及慢性高血糖所致的糖代谢异常、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脂代谢紊乱、血管活性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氧化应激、遗传等因素有关,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GB M)增厚及肾小球硬化。
DN的患病率为20%~40%,目前,DN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要致病因素。
DN早期,通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可有效阻止病情的进展。
一旦发生临床期DN,则肾功能呈持续性减退,直至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本病属中医“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
2、病因病机2.1、发病因素:DN为素体肾虚,糖尿病迁延日久,耗气伤阴,五脏受损,兼夹痰、热、郁、瘀等致病。
发病之初气阴两虚,渐至肝肾阴虚;病情迁延,阴损及阳,伤及脾肾;病变晚期,肾阳衰败,浊毒内停;或见气血亏损,五脏俱虚。
2.2、病机及演变规律:DN初期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可见倦怠乏力、腰膝酸软,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尿浊、夜尿频多,进而下肢、颜面甚至全身水肿,最终少尿或无尿、恶心呕吐、心悸气短、胸闷喘憋不能平卧。
其病机演变和症状特征分为三个阶段。
2.2.1、发病初期气阴两虚,渐至肝肾阴虚,肾络瘀阻,精微渗漏。
肾主水,司开阖,糖尿病日久,肾阴亏损,阴损耗气,而致肾气虚损,固摄无权,开阖失司,开多阖少则尿频尿多,开少合多则少尿浮肿;或肝肾阴虚,精血不能上承于目而致两目干涩、视物模糊。
2.2.2、病变进展期脾肾阳虚,水湿潴留,泛溢肌肤,则面足水肿,甚则胸水、腹水;阳虚不能温煦四末,则畏寒肢冷。
2.2.3、病变晚期肾体劳衰,肾用失司,浊毒内停,五脏受损,气血阴阳衰败。
肾阳衰败,水湿泛滥,浊毒内停,重则上下格拒,变证蜂起。
浊毒上泛,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水饮凌心射肺,则心悸气短、胸闷喘憋不能平卧;溺毒人脑,则神志恍惚、意识不清,甚则昏迷不醒;肾元衰竭,浊邪壅塞三焦,肾关不开,则少尿或无尿,并见呕恶,以致关格。
中国肾病防治指南(2024修订版第六版)
指南简介
本文档为中国肾病防治指南的第六版,修订于2024年。
旨在提供简单、无法律争议的策略,以帮助医务人员有效预防和治疗肾病。
目标
- 提供最新的肾病防治策略和指导
- 增强医务人员对肾病的认知和理解
- 促进肾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提高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主要内容
1. 肾病分类和诊断
- 详细介绍各种肾病的分类和诊断方法
- 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2. 肾病预防和控制
- 强调健康生活方式对肾病预防的重要性,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
- 提供针对不同人群的肾病预防措施,如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
3. 肾病治疗和管理
- 介绍不同肾病的治疗方法和管理策略,包括药物治疗、肾透析、肾移植等
- 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4. 肾病并发症防治
- 详细介绍肾病常见的并发症,如贫血、骨代谢异常等
- 提供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建议和指导
5. 肾病患者的生活指导
- 提供肾病患者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建议
- 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结论
中国肾病防治指南(2024修订版第六版)为医务人员提供了简单、无法律争议的肾病防治策略和指导。
通过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
并关注并发症防治和患者的生活指导,我们可以提高肾病患者的生
活质量和预后。
《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2019)要点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CKD),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DKD是CKD的重要病因。
目前我国尚缺乏全国性DKD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文献报道国内2型糖尿病患者DKD患病率为10%~40%。
DKD的风险因素包括高龄、性别、种族、长病程、高血糖、高血压、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高盐饮食、血脂异常、肾毒物质、急性肾损伤、蛋白摄人过多等。
与不合并DKD的糖尿病患者相比,DKD 患者死亡率更高,且大部分死亡是由于心血管事件导致。
早期诊断、预防与延缓DKD的发生发展,对降低大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定义与诊断(一)DKD定义【关键信息】:•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既往称“糖尿病肾病”,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DKD患病率为10%~40% (C级)(二)评估指标及筛查【关键信息】:•白蛋白尿:随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30m/g为尿白蛋白增加;且在 3~6个月内重复检查UACR,3次中有2次增加;排除感染等其他干扰因素•预估GFR(eGFR)下降:eGFR<60ml·min-1·1.73m-2•2型糖尿病和病程5年以上的l型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UACR和eGFR检测,以便早期发现 DKD(B级)1.评估指标白的量。
的主要指标是GFR。
直接测定GFR对设备要求高、临床推广价值小,一般用eGFR代替。
2.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即可伴有肾病,确诊 2型糖尿病后应立即进行肾脏病变筛查,包括尿常规、UACR和血肌酐(计算eGFR);以后每年至少筛查一次。
(三)DKD的诊断DKD通常是根据UACR升高和(或)eGFR下降、同时排除其他CKD而作出的临床诊断。
诊断DKD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 合并视网膜病变有助于DKD的诊断:2. 以下情况需考虑NDKD,应注意鉴别诊断:3. 确诊DKD后,应根据eGFR进一步判断肾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见表1。
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解读一、糖尿病肾脏病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糖尿病肾脏病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病,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糖尿病病史:患者需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 尿蛋白: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患者尿蛋白需达到以下标准之一:* 持续微量白蛋白尿,UAER(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在20~200μg/min(正常<10μg/min);* 持续蛋白尿,尿蛋白定量≥0.5g/24h(正常≤0.15g/24h)。
3. 肾功能:患者需出现肾功能异常,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或肌酐清除率(Ccr)降低。
二、糖尿病肾脏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糖尿病肾脏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糖代谢异常: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持续高水平,导致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进而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受损和肾小球硬化。
2. 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进而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受损和肾小球硬化。
3. 炎症反应:糖尿病患者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内皮细胞受损,进而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受损和肾小球硬化。
4. 氧化应激:糖尿病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导致肾小球内皮细胞受损,进而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受损和肾小球硬化。
三、糖尿病肾脏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糖尿病肾脏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等。
其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糖尿病病情和肾脏病症状。
2. 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等。
3. 进行肾脏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4. 根据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
四、糖尿病肾脏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糖尿病肾脏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减轻肾脏负担。
2. 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减轻肾脏负担。
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解读一、流行病学特点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 ,主要以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为主(占90% 以上),20% ~40% 的糖尿病患者合并DKD。
DKD 是引起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30% ~50% 的ESRD 由DKD 所致,DKD 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和ESRD 的主要原因。
以往的研究显示我国CKD 的主要原因是慢性肾小球肾炎,DKD 居第二位。
近20 年来的透析数据显示,在我国,引发ESRD 的原因中DKD 所占比例逐渐攀升,已经超过慢性肾小球肾炎,成为ESRD 的主要原因。
二、糖尿病肾脏病的定义及危害1. DKD 的定义T2DM 肾脏损害包括DKD 和非糖尿病性肾脏病(nondiabetic kidney disease,NDKD)。
DKD 是指由慢性高血糖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病变可累及全肾(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等)[8],主要包括尿白蛋白/ 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UACR)≥ 30mg/g 和/ 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60ml/(min·1.73m2),且持续超过3 个月。
临床上以持续性的白蛋白尿和/ 或eGFR 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特征,可进展为ESRD。
当DKD 临床诊断存疑,包括尿沉渣显示活动性血尿、突发水肿和/ 或大量蛋白尿、短期内肾功能迅速下降,尤其是1型糖尿病不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时,需肾脏穿刺活检以排除NDKD 肾脏损伤或DKD 同时合并NDKD 肾脏损伤可能。
糖尿病肾病中医防治指南一、概述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表现于肾脏的结果。
糖尿病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病(糖尿病)并发肾病的描述。
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肾两虚、气阴不足、瘀血阻络等病机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祛邪扶正等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近年来,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在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制定《糖尿病肾病中医防治指南》,旨在规范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诊疗行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广大糖尿病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有效的中医防治方案。
1. 糖尿病肾病的定义与背景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一种由长期糖尿病导致的慢性肾脏疾病,也被称作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
它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
据全球统计,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约为2040,且呈现上升趋势。
在我国,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年龄、血糖控制、血压、肾小球滤过率、肥胖等。
遗传因素可能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高血压、肾小球高滤过、糖代谢异常、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氧化应激等因素也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
2020版: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全文)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DKD是CKD的重要病因。
国外研究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发生率约为10/1 000人年,合并大量白蛋白尿者ESRD的发生率接近60/1 000人年[1,2]。
来自我国香港人群的研究显示,ESRD在2型糖尿病中的比例约为0.5%,病程在15年以上者ESRD发病率超过20/1 000人年[3]。
国外报道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DKD[4,5],目前我国尚缺乏全国性DKD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文献报道国内2型糖尿病患者DKD患病率为10%~40%[6,7,8,9]。
DKD的风险因素包括高龄、性别、种族、长病程、高血糖、高血压、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高盐饮食、血脂异常、肾毒物质、急性肾损伤、蛋白摄入过多等[10,11,12,13]。
与不合并DKD的糖尿病患者相比,DKD患者死亡率更高,且大部分死亡是由于心血管事件导致[14]。
早期诊断、预防与延缓DKD的发生发展,对降低大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于2014年制定了"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15],对规范我国DKD的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DKD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随着临床证据的陆续发布及一些新药的上市,有必要对2014版共识进行修订。
本指南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16],增加了要点提示和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将证据级别分为A、B、C三个等级。
A级:证据基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Meta 分析。
B级:证据基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解读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解读糖尿病肾脏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规范糖尿病肾脏病的预防与治疗,中国糖尿病学会发布了《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解读。
一、糖尿病肾脏病的定义和分类糖尿病肾脏病是指糖尿病患者在患病一段时间后出现的肾小球病变,并导致肾功能的进行性损害。
根据糖尿病肾脏病的病理变化,将其分为五期:肾病临床前期、肾病临床期、肾病分期期、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期和糖尿病肾病终末期。
二、糖尿病肾脏病的预防与治疗原则1. 早期干预:通过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评估,及时进行干预措施,如达标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以延缓糖尿病肾脏病的进展。
2. 综合治疗:将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如戒烟、限制高脂饮食、适量运动等,并针对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3. 个体化管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依从性。
4. 多学科协作:糖尿病肾脏病的治疗需要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包括内分泌科、肾脏科、心血管科等,形成合力。
三、糖尿病肾脏病的药物治疗1. 降糖药物:根据患者的糖尿病类型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目标是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对肾脏的损害。
2. 降压药物:糖尿病肾脏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需使用降压药物进行治疗,以控制血压水平,减少肾脏的负担。
3. 保肾药物:某些特定的药物可以保护肾脏功能,减少肾脏损伤,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四、糖尿病肾脏病的非药物治疗1. 膳食调理:患者需要限制高糖、高脂、高盐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适度的蛋白质摄入。
2. 合理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并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适度的体重,避免精神压力过大,有助于降低糖尿病肾脏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