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4中国古代法学思想与罗马法学思想的异同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专题四古代希腊、罗马fi尬训练G------------------------------------ (5)一、选择题1 . (2018 •高考押题卷一)由于城邦邦小民少,军事力量难以与大国相比,于是当马其顿南下及罗马向东挺进时,雅典民主制度就随雅典的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
这段材料揭示了雅典城邦民主制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是(D )A. 维持强大的军事力量B.小国寡民政治基础C.公民的集体主义意识D.没有强大的邻邦【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灭亡主要是别国军事力量侵略造成的,即“马其顿南下及罗马向东挺进”,而雅典的灭亡意味着雅典民主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故可推断雅典城邦民主制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是雅典周边没有强大的邻邦出现,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由于城邦邦小民少,军事力量难以与大国相比”相背离; B C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2 . (2018 • 4月预测押题卷H )公元前431年,伯利克里宣称:“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
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
”在此,伯利克里宣扬了( A )A. 民主政体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保证B. 应该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的思想C. 雅典民主政体并不排斥有限的特权D. 雅典人都有报效国家和升迁的机会【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
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在实质上反映了民主政体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保证,与财产、贫富无关,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废除财产等级制,故B项错误;材料明确排除了特权,故C项错误;雅典人都有报效国家和升迁的机会,过于绝对,没有突出民主政体,故D项错误。
3. (2018 •重庆二模)雅典公民大会发表演说者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普通人。
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统筹理主干]线索(一):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它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线索(二):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秦朝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体制,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直至明初废除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皇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线索(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后世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线索(四):选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都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高度析高考]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聚焦]考法(一) 拓展教材的宽度1.(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命题者说]解析:选A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
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故A项正确。
必修系列模块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网络构建※※主线解读※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和秦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先秦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最高执政集团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3、秦至明清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三条主线:(1)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与中央机构的演变;(2)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3)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变迁。
1、(2017·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阿凡题1086001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封武王弟康叔、周公长子伯禽、召公奭于不同的地方,这有助于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知A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不会出现君主专制权力,因此可知B项错误;分封制下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因此无法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贵族的世袭特权早在西周之前的夏商,由“禅让制”向“世袭制”过渡中就已经实现,排除D项。
答案:A2、(2017·全国卷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阿凡题1086002(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
中国古代史“专题贯通”与“中外关联”一、纵向专题贯通——线索清(一)政治层面线索梳理1.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1.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的趋时更新(一)轴心时代的中西对比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精神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当时中西方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形态。
西方:经济上,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社会形态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文明进程上,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中国处于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
1.政治上,它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治。
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中国的条件之一。
唐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学并存,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密切了对外关系。
但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导致了人口减少、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不问政事,导致了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的矛盾。
2.经济上,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种畸形的社会经济——寺院经济。
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同时,僧尼众多,却没有纳入国家的户籍,成为免除赋役的特权阶层,使国家税收减少,国库虚空,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佛教的传入及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
自魏晋以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也十分流行,我国著名的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于此时开凿。
(四)新航路开辟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1.经济上,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到了亚洲。
我国在明清时期引进并推广种植了这些作物,使不适宜种植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欧洲人在中国购买商品,也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2.对外关系上,葡萄牙、荷兰等国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葡萄牙侵占中国澳门,荷兰侵略中国台湾,中国开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
板块提升(一) 古代中外文明关联1 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的比较利克里和秦始皇时期治国方略上的不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B.贵族制与分封制C.公民大会与三公九卿D.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解析 贵族制不符合伯利克里时期;分封制在秦始皇时早已废除,故B 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 B关联2 古希腊人文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的比较A.B.都强调个人的作用C.都代表贵族阶层的利益D.都致力于社会稳定解析从材料中四位中西先哲的观点看出,他们都强调人本身,都注重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故A项正确。
答案 A关联3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世纪中西方社会的比较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
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
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养论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
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材料二 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
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
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通史融会(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从知识掌握的广度上备战高考[学什么·怎么学]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过程中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时期,是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阶段,是传统农耕经济的定型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当代重塑文化自信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政治上——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过程中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时期,同时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代表,是中华文明勃兴在政治上的体现。
尤其是宗法观念,源远流长,影响至今。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在政治上也引起很大变动。
王室衰微,政在家门,各国的诸侯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新的政治体制逐步确立起来。
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了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
(2)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崛起,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此时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各国的变法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进一步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
历史二轮(考点整合)板块整合(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阶段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特征归纳]先秦是我国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大一统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命题链接]视角1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视角2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认识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阶段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特征归纳]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形成;宋元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命题链接]视角1 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生态环境角度认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视角2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理解唐宋之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阶段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特征归纳]明清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命题链接]视角1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明清时期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视角2 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看待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阶段四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特征归纳]辉煌属于雅典,宏伟属于罗马。
曾经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希腊和罗马两大古代文明,为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命题链接]视角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古代希腊的人文精神关联宋元明清时期和16世纪西方“商业革命”的表现与特点史学新论(一) 古代政治文明的四大定律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核心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融合以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性文明,掩藏在以道德体现出来的伦理行为文明之中,走的是家国同构之路,体现出血缘关系定律、专制主义定律、中央集权定律和道德政治定律。
模块一古代中国与世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吃透稳拿满分考点一【深化理解】试练1B[解析]遵循血缘政治传统是指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强化了专制皇权是从秦朝开始的,故C项错误;儒学在春秋时期产生,故D项错误。
试练2D[解析]题目未涉及神权,A项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反映了血缘关系仍发挥重要作用,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表明,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正确。
试练3C[解析]根据所学,西周分封的土地归周天子所有,属于土地国有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除了授予土地给盂之外,还赐给他‘夷司王臣十又三伯’”可知,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管理,这是分权给地方,故B项错误,据材料“赐给他‘夷司王臣十又三伯’”“殷民七族”“怀姓九宗”可知,周王授予诸侯土地和不同部落的人民,有利于各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故C项正确;分封有利于加强宗法制,故D项错误。
试练4D[解析]“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这属于明显的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表明诸侯国青铜等器物的来源,所以不能臆断这些器物是周王室对诸侯的赏赐,故B项错误;诸侯国未必都是周王室的同姓亲族,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推行有利于周王统治范围的扩大和天下共主地位的巩固,同时必然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扩展与传播,故D项正确。
试练5B[解析]材料中“食有劳而禄有功”“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这些措施不仅仅是针对贵族,故A项错误;世卿世禄制体现了以“亲、故”作为赏赐标准,材料中“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表明世卿世禄制日益瓦解,故B项正确;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材料中未涉及官僚政治确立,故C项错误;分封制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材料中“不再以‘亲、故’……作为赏赐的标准”体现了分封制瓦解而非发展,故D项错误。
专题4 中国古代法学思想与罗马法学思想的异同
一、选择题
1.(2017·湖南郴州二模)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的活动十分活跃。
他们除了协助国家进行立法和汇编法令的工作,还担负着答复法律上的疑难,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以及其他法律事项,法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相当流行,蔚然成风。
材料从一个侧面说明( )
A.罗马法学家拥有了国家立法权
B.成文法逐渐取代习惯法
C.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万民法发展
D.罗马法已经发展到鼎盛
2.(2017·河北保定模拟)《十二铜表法》确认遗嘱继承为主、法定继承为辅的原则。
同时规定,法定继承不得和遗嘱继承并用。
凡遗嘱有效时,就不适用法定继承。
这种规定( )
A.不尊重个人意愿
B.表明罗马法中私法规范需要完善
C.允许财产留给无血缘关系的人
D.被后世欧美各国继续沿用
3.(2017·湖北黄冈模拟)罗马共和国时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
例如:公元前445年,坎努利斯法案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李锡尼—塞克斯图法案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
罗马共和国制定上述法律的目的是( )
A.维护帝国统治
B.保护平民的利益
C.完善法律体系
D.稳定社会秩序
4.(2017·广东汕头质检)法国历史学家基佐指出地方自治的制度、习惯、规章、先例和自由的原则,以及广泛的民法法规,绝对权力的观念,皇帝的观念,秩序与臣服的原则,这些都是罗马遗传给欧洲文明的要素。
这表明( )
A.罗马法为近代民主制奠定了基础
B.罗马遗传的原则并非都是优良的
C.罗马法为君主专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D.近代欧洲文明都源于罗马的原则
5.商鞅认为:“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六虱指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和平),必强。
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
”商鞅的上述主张( )
A.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B.成为当时各诸侯的治国之道
C.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基本国策
D.与儒家学派的思想明显对立
6.(2017·湖北襄阳联考)《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法律规定)”。
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由此可见,两则材料都( )
A.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表明了法律的宽松灵活
C.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D.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
二、非选择题
7.(2016·河北沧州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着国家最高立法权。
一切法典、法规皆以君主名义颁行。
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定为法律。
同样的行为不一定同罪,同样的罪名不一定同样处
罚,行为人的等级身份和血缘关系成为定罪量刑的必要前提。
皇帝之下,尽人皆臣妾,根本无所谓法律权利,礼教力倡“无讼”“息讼”也导致人们的权利意识非常淡薄。
中国古代没有部门法的划分,历代法典通称刑律,社会各个领域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统统规定于此,统称犯罪,处以刑罚。
一部律中,实体法与程序法也不区分,民事诉讼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混一,作证与招供同等看待。
历代中央及地方的循吏、清官,正因为作为“民之父母”官,而掌握司法审判权。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材料二在古代罗马法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法学家起了突出作用。
公元426年,东西罗马皇帝共同颁布《学说引证法》规定罗马著名的五位法学家的解答和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按照罗马惯例,裁判官颁布的各种告示也具有法律效力。
公法、私法的划分是罗马法的首创,前者包括祭祀活动和国家活动的规范,后者包括所有权、债权、家庭以及继承关系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安说:“私法是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法律。
”这些法律背后都隐含着自然法精神。
西塞罗认为:自然法来源于自然理性,是生物间的规则,是从万物本性中产生的,不仅适用于全人类,而且适用于一般动物。
——何勤华《外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法制建设的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法律的共同影响。
专题4 中国古代法学思想
与罗马法学思想的异同
一、选择题
1.C 根据材料“协助国家进行立法和汇编法令”可知,罗马法学家没有国家立法权,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成文法与习惯法的关系问题,且成文法有部分内容为习惯法的汇总,故B项错误;“罗马帝国前期”为公民法时期,罗马法学家不断“著书立说,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相当流行”,推动了境内法制意识的强化,有利于万民法的发展,故C项正确;“鼎盛”材料体现不出,排除D项。
2.C 本题材料提到,《十二铜表法》确认遗嘱继承为主、法定继承为辅的原则。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规定允许财产留给无血缘关系的人,因此选C。
A、B、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3.D 材料表明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故A项错误;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非被统治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完善法律体系”是政府制定一系列法律的结果而非目的,故C项错误;罗马法的制定协调平民与贵族的关系与利益,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
4.B 据材料中“地方自治的制度、习惯、规章、先例和自由的原则,以及广泛的民法法规,绝对权力的观念,皇帝的观念,秩序与臣服的原则”可知不仅仅有罗马法的内容,还有君主专制等内容,可推出不是为其奠定了基础和提供法律依据,故A、C两项均排除;材料中“地方自治的制度、习惯、规章、先例和自由的原则,以及广泛的民法法规”为后世提供了法律的依据,但是“绝对权力的观念,皇帝的观念,秩序与臣服的原则”等君主专制的内容,不利于后世的发展,综合分析可知罗马遗传的原则并非都是优良的,故B项正确;“近代欧洲文明都源于罗马的原则”的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排除。
5.D 商鞅提倡法家学说,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材料没有涉及,A项错误。
法家思想在战国并非“各诸侯的治国之道”,B项错误;中国封建时代的基本国策是儒家思想,不是法家思想,C项错误。
材料中“无六虱(六虱指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和平),必强”表明商鞅反对诗书礼乐等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学说,而商鞅提倡的是法家学说,D项
正确。
6.C 第一则材料大意为: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
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第二则材料强调了证据的重要性,都没有违背法律至上的原则,故A项排除;“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意思是说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这体现了法律的严谨,并不能表明法律的宽松灵活,故B项排除;《尚书》中“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和《民法大全》中“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都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不能得出法律具有重罪轻判的理念,不符合题意,故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7.解析:第(1)问,可依据材料一中表述的古代中国法律的特点,结合材料二内容逐项与古罗马法作比较,可从立法途径、等级特点、权利意识、法律分类等方面对比概括。
第(2)问,两者的共同影响可以从法律对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等一般作用及对后世法学发展的影响方面来归纳,另外还需注意两者均不可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1)古代中国由皇帝立法,古罗马立法途径多元化;古代中国等级色彩浓厚,古罗马体现平等精神;古代中国权利意识淡漠,古罗马有较强的权利观念;古代中国重刑轻民,古代罗马重视私法和民法建设;古代中国法律分类较简单,行政官员掌控司法,古代罗马法律分类详细;
古代中国法律主要体现当政者的意志,古罗马法注重体现自然理性。
(任从其中4个角度进行比较即可)
(2)巩固了当权者的统治;维护了社会稳定;为古代中西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法系均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当时都不可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任答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