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车制作工艺
- 格式:ppt
- 大小:6.88 MB
- 文档页数:45
记载年轮的兰州水车作者:姜浩来源:《科学之友》2010年第13期兰州城西水车对水车有印象的人,年龄基本上都在70岁以上。
他们的讲述如同一本发黄了的旧书,一页页翻过,留下的是淡淡的温馨。
已经82岁的达毓相老人是西固达川岔路村人,他给我们讲述了从西固达川到秀川一带的水车情况。
达毓相老人解放前曾做过老师,解放后任过乡财粮助员、民建乡副乡长等职。
解放前,他在西柳沟任教时,经常往返于西柳沟、达川两地,对这一带的水车情况非常清楚。
他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中,解放前后兰州黄河边上有许多水车,其中今达川上车村有两轮水车;岔路村有3轮,其中一轮后来被水冲坏,剩下两轮分别是上新车和后来补修的下新车;车坝村有1轮;河嘴村有1轮;青石关有两轮水车;新城下边有两轮水车;下川、西柳沟、关家园一带分别有3~4轮水车;崔家崖有1轮、秀川有1轮,土门墩有1轮。
达毓相老人对从达川到秀川一带的水车情况记得非常清楚。
从老先生的讲述中我们统计了一下,解放前兰州秀川到达川一带共有水车大约17轮。
兰州城东水车金吉泰老先生是榆中金家崖人。
解放前后,他经常往返于十里店和金崖之间。
从金崖到十里店之间大约有30 km,当时他只有十四五岁,得走两天时间。
那时,兰州没有高楼大厦,东门外几乎全是农田。
他们穿行在这些农田中间,因为从兰州城通往拱星墩飞机场的路是砂石路,经常有重型汽车经过,车轮掀起的灰尘如同一道道砂墙向人们直逼过来。
行人、马车无法在公路上行走,只好走田间小道。
金吉泰老先生说:“走在田间小道上往往一眼就能看见黄河边的水车。
”当时,从榆中青城到兰州城的黄河边上,沿途大的水车就有一百多轮,其中一些比较著名的水车有五轮车、老虎车等。
水车为何多在黄河边采访中老人们说,兰州的水车主要集中在黄河边上,其他河流边则很少有水车,究其原因,兰州水车比较大,据老人们回忆,最大一轮水车直径接近20 m。
而一般河沟中水的冲击力不大,无法带动起如此巨大的水车。
同时,兰州阿干河、苑川河这些河流的两岸地形便利,落差适中,人们能够利用地势进行自流灌溉,能最大限度地省工省力。
水车发展史摘要:一、水车发展史简介1.古代水车的发明与演变2.传统水车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3.现代水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二、传统水车的历史与特点1.古代水车的发明与早期发展2.传统水车的结构与分类3.传统水车在我国农业灌溉中的应用三、现代水车技术的发展1.技术创新对水车发展的影响2.现代水车在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应用3.我国现代水车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四、水车发展的意义1.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2.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3.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正文:水车发展史一、水车发展史简介水车是一种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古代人们利用水力驱动水车,实现对农田的灌溉。
随着历史的演变,水车在结构和功能上不断改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进入现代社会,水车技术进一步发展,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
二、传统水车的历史与特点1.古代水车的发明与早期发展:古代水车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利用人力或畜力驱动的水车,另一种是利用水流驱动的水车。
水车的发明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传统水车的结构与分类:传统水车主要由水轮、齿轮、支架等部分组成,根据结构特点和用途,传统水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翻车、龙骨水车、筒车等。
3.传统水车在我国农业灌溉中的应用:在我国,传统水车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尤其在江南水乡地区,水车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水车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水车制作、维修等。
三、现代水车技术的发展1.技术创新对水车发展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水车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使得水车更加轻便、耐用,且功能更加多样化。
2.现代水车在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应用:现代水车已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灌溉,还广泛应用于发电、工业生产、城市景观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进步,水车的应用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
3.我国现代水车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水车产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作者: 陈乐道;王艾邦
出版物刊名: 档案
页码: 38-39页
主题词: 黄河水 水车 参议会 皋兰县 农耕文明 古韵 黄河上游 新声 黄河文化 黄河两岸
摘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孕育了古老的华夏农耕文明,诞生了体现先民勤劳智慧和精神的水车文化。
闲来翻阅报纸,得知兰州市有关部门决定,拟在兰州南河一带重新建造20架水车,为兰州40公里黄河风情线再添一道新的人文景观。
这无疑是一条令人为之振奋的消息。
说“重建”,是因为曾几何时,黄河两岸水车林立,景象壮观,这不仅留在老年人的记忆之中,而且从历史传说和档案文献记载当中均可得。
1.水车的工艺和原理1,做一个大转轮。
2,在转轮上装一些竹筒,使筒口朝着转轮前进的方向(也就是水流的下游方向)。
注意要与筒车的轴呈45度左右的角度,否则,在倒水时,不能倒向筒车的侧边(便于水槽接水的位置)。
3,将转轮浸入水中一定的深度,大约0.8〜1.0米。
4,在筒车轴心靠后约1.0米的位置(高度比筒车顶部低一些)装一个流水槽。
原理:竹筒起到了叶轮的作用:承受水的冲力(由水的动能(速度)提供),获得的能量使筒车旋转起来。
并克服筒车的摩擦阻力、以及被提升的水对筒车的反力矩)。
当转过一定角度,原先浸在水里的竹筒(已灌满了水)将离开水面被提升。
此时,由于竹筒的筒口比筒底的位置高(这就是筒口要朝着筒车前进方向的原因),竹筒里会存一些水。
当竹筒越过筒车顶部(此时竹筒开始倒水)之后,筒口的位置相对于筒底开始降低,竹筒里的水就会倒进水槽里。
你可以调整水槽的位置,使水槽能够接到更多的水。
当你发现筒车旋转太慢,或者提不起水,你要在筒车上装一些木板或竹板,便于筒车从水中获得更多的能量(动能)。
你也可以将筒车浸入水中更深一些,来获得能量(这样处理,由于竹筒出水时的位置与筒车轴线之间的角度更大,筒口与筒底的高差也更大,能够使竹筒内存下更多的水)。
当水流的速度较低时,竹筒也要相对小一些,否则,筒车从水中获得的能量有限,不足以克服被提起的水对筒车的反力矩(或者说:势能)。
如此往复,循环提水。
筒车本身的效率很低,但无需供给动力。
筒车也称流水筒车,水转筒车或简称筒轮,是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筒车约发明于隋唐,唐诗人刘禹锡有《机汲记》加以描述,诗圣杜甫也有连筒灌小园”的诗句。
据《太平广记》记载,唐朝初年,寺庙僧人浇园时,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
”因为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且维修方便,其在宋代已广泛流行于民间,直至今日,云、桂、川、甘、陕、粤等地仍使用之。
fi筒车I,减二《农政全书》中的筒车图 筒车包括戽车 一立轮,使其与一, 外,尚有畜力筒车处之水带向高处 水岸陡高之处。
【产业经济】甘肃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开发研究——以甘肃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王鹏鸣(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内容提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价值日益重视,它们作为华夏祖先留给后辈文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尤其是现代化生产力背景下,更有着诸多方面巨大和潜在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价值。
历经数千年历史,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处于一种现状没落,后继无人的悲凉状态,如何更好加以保护,使得它们的文化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能最大化的得到发挥,是一项全新而又严肃的课题。
甘肃虽地处西北,但境内却分布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属各种门类包罗万象:酒泉夜光杯、甘肃洮砚、兰州水车、天水雕漆、太昊伏羲祭典等。
本文结合它们地理位置上自西向东的分布趋势,选出一些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来探讨其现状、保护与二次开发利用领域及方法,使其文化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为甘肃省的文化形象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地域性特色;科学研究;经济开发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l(2011)03一0068—02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光常满杯”。
酒泉夜光杯采用优良的祁连山玉精雕细琢而成,造在历经五千年华夏文明传承与发展,华夏大地上留下了灿型独特,式样精巧,分传统夜光杯和仿古夜光杯两大类。
传统夜若星河的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遗产。
作为先辈留给我们后代光杯有大、中、小高脚杯、平底杯、啤酒杯、微型杯、三泡台玉盖的宝贵财富,它们大多经历历史和战乱以及人为破坏因素,很多碗;仿古杯有爵杯、凤杯、觞杯、牛头觥、双风杯、双龙海棠杯及酒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特具、茶具。
玉雕旅游工艺挂件有八十多个品种。
别是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保护它们,使其随着现在玉料的日益稀缺,夜光杯的前景也从长远上让人科学研究、艺术鉴赏和经济开发等诸多价值令面的得到有效开感觉到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中卫周边旅游景点大全
1. 黄河水车博物馆:位于中卫市区,展示了黄河水车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
2. 中卫黄河湿地公园:位于中卫市区,是一个集湿地自然景观、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3. 古长城景区: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是一段遗存的明代长城,可以欣赏到壮丽的黄土高原风光。
4. 马莲山大峡谷风景区:位于中卫市海原县,有着壮观的峡谷景色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5. 西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卫市中宁县,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湿地生态资源。
6. 西海温泉度假村:位于中卫市中宁县,是一个集温泉、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温泉度假村。
7. 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了珍稀的动植物资源。
8. 塞外天门:位于中卫市海原县,是一个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9. 隆德石窟:位于中卫市隆德县,是一组保存完好的唐代佛教石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10. 泾源大峡谷:位于中卫市泾源县,是一个集峡谷景观、急流漂流和生态游览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以上是中卫周边的一些旅游景点,可以根据个人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景点进行游览。
中国精品档案解析之四水车档案:述说黄河水车的历史
姜洪源
【期刊名称】《山西档案》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 一rn大约是在清末的某一天,一位到兰州游历的外国人面对黄河水道上五辆一组庞大的水车群,摁下了照相机的快门.他把这幅照片做成了一帧明信片又寄回了他的国家.有意思的是,时隔一个世纪,有个叫王佳楠的中国人,又从国外的街边小摊上把它买了回来,并出版了一部《明信片清末中国》,这幅水车的照片分别刊登在封面和书的首页上,我们才有幸见到当年古老水车的模样.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姜洪源
【作者单位】甘肃省档案局,甘肃,兰州,7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4.06
【相关文献】
1.水车档案:述说兰州水车的历史 [J], 姜洪源
2.中国精品档案解析之二十商会档案:一幅近代天津历史画卷 [J], 王绍惠
3.中国精品档案解析之九粤海关档案记忆旧中国外贸沧桑 [J], 石大泱
4.精品档案解析之十一历史捕影:江南机器制造局档案 [J], 陆其国
5.中国精品档案解析之六自贡盐业历史档案概览 [J], 张国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水车转动着岁月的韵味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之友》 2010年第5期◆文/田园图/龙山这是一幅母亲河畔至少延续了268年的美丽画卷;这是一帧水车之都战天斗地的绝妙定格!不敢想象,在没有现代工业文明的那些年代,如果再没有水车,兰州会是什么样子。
可以想象,自明代段续造出兰州水车之后,兰州因水车而迈出文明的坚实步伐。
眼前这轮高大伟岸的水车,古拙而稚嫩。
而这一矛盾体的存在,正是我们今天注目于此的缘由。
上一辈的老年人们说:“要知道,一个水斗能装近一担子水,水位正常的时候,1min两转能提升约3t的水,我们周围这335hm2的地,全靠这水车哩!”在以前,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下川一带还存留着孙家车、新车、栏杆车、瓜车、东河湾车、岸门车等11架水车,如今的黄河兰州段,也仅唯一存留下这轮被称为“中车”的水车了。
由于兰州段下游建起了柴家峡水电站,使得这里的水位抬高,若不将水车进行抬高处理,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此外,这轮修复于1983年的水车,经风吹水浸之后,已经日渐腐朽。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水车修复时不仅利用了原来水车上的旧料,而且整个水车全部使用纯手工的传统工艺制作。
难能可贵的是,按照工艺,修复的过程中,这轮水车通体没打一根铁钉,全车共200多个交点,全用木销子、榫头卯接。
一根辐条上要凿13个眼,就得6个人花上整整一天时间,而马口、上眼这些部位,也是要花一天工夫的,这轮水车的直径是18.2 m。
不得不说的刘功水车其实说起水车,我们都会用“兰州水车”这个称谓。
而有意思的是,在采访过程中,当地人都说“西固水车”或是“刘功水车”,并不说“兰州水车”这个称呼——这是为什么呢?为求证,我们走访了西固区文化局副局长、区文化馆馆长王高成。
王高成馆长介绍说,兰州水车是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兰州人段续创造的。
而西固的水车,是由刘功第一个制作而成。
刘功(1706年-1784年),西固瞿家营人(现兰炼厂址,清属皋兰县辖境),自幼喜爱木制作业,聪慧好动脑筋,甘于吃苦制作,终于学成木工匠手艺。
九曲黄河工艺美术技艺介绍、制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九曲黄河工艺美术:传统与创新的交汇点在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九曲黄河阵是一项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形式,它深深根植于山西的民间文化之中,并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话说黄河皮筏的制作工艺
刘目宾
【期刊名称】《中国土族》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自古以来,黄河上游的甘、青、宁中国西部高原地区,交通不便,生存环境恶劣,生活在这里的藏、汉、回、撒拉、东乡、土等民族的民众,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发明了牛、羊皮“浑脱”和皮筏,以渡人渡物,以航道运输,满足了当地传统乡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
同时,在长期的扳筏过程中,西北民众创造了异常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
本文以兰州羊皮筏子的制作和保修工艺为例,运用第一手田野资料,对黄河皮筏的物质习俗传承与演变作一“浓厚的描述”(thick description,或译“深描”)和阐释。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刘目宾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
【相关文献】
1.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J], 叶梓
2.“非遗”保护视角下民俗民间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以甘青黄河流域“羊皮筏子”漂流活动为例 [J], 谢智学;郭宏远
3.兰州独特体验:坐羊皮筏子渡黄河 [J], 丛玉篇;
4.羊皮筏子渡黄河 [J], 林长丰
5.黄河皮筏 [J], 燕南楼主;解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车传入的苦乐生活——记兰州水车制作入段怡村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之友》 2010年第5期在许多人的眼中,65岁的段怡村老先生有些孤独。
他有3个子女,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大家庭,而且他热心开朗,有不少朋友。
可这样一个人怎么会给人一种比较孤独的感觉呢?◆文/王文元记者来到兰州市东郊的桃树坪,实地探访了这位水车传承人的生活,也弄明白了他感到孤独的原因:没有知音和追随者的寂寞。
段怡村老先生是2008年兰州市通过的4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之一。
他掌握的兰州大水车制作技艺,与魏世发(鼓子)、陈增三(鼓子)、王德胜(永登皮影)3人共同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政府部门给予他们4人3 000元—4 800元之间不等的补助,以便让他们把所掌握的民族民间文化技艺传给后人。
进士世家的水车传人兰州水车名气很大,可以说已经名扬世界了。
兰州水车的引进者是明代中叶兰州进士段续。
据段怡村老先生介绍,金城段氏祖籍山西太原府曲阳。
明初,金城段氏先祖段鸣鹤随肃王来甘肃,后来落户金城。
按照家谱计算,段怡村这一辈是第二_L辈。
自段续把水车引入兰州后,段氏族人也就陆续掌握了水车制作技艺,自此辈辈相传,生生不息,直到解放前后。
自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这段时间内,兰州的水车制作技艺出现了传承断代。
究其原因,20世纪50年代后,伴随着西北的解放,长期战乱得以平息,全国上下兴起了建设高潮,象征着现代文明的电灯、电话在西北地区开始普及,大马力的电力提灌设备迅速取代了古老的水车,水车制作技艺也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包括段怡村在内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抢救这门传统技艺。
采访中段怡村先生告诉记者,自1980年至今,他走访了大量的老水车“做头”(水车制作的组织者)、老木匠,拜师学艺,悉心求教,终于了解掌握了传统的水车制作工艺,尤其是从他们手中学到了许多水车制作的不传之秘。
20世纪90年代,他就开始制作水车了,如今已经制作了近40轮大小不一的水车。
千年旋转的黄河水车我的2020(31)兰州城四面环山,一条大河穿城而过,上午十点前雾气很重,开始我还以为是雾霾,可到了正午雾气消散,碧日蓝天阳光下我沿着兰州黄河南岸继续游览,站在中山桥上望黄河的上下游,都有很大的水车,圆形的水轮在黄河水的推动下缓缓的运转。
当地人告诉我在中山桥下游旅游部门为了打造水车游览还建了一座水车博物馆,那里徒步去有一点远,黄河母亲雕塑附近还有一座老水车园。
黄河的水流总是很湍急,在岸边行走,可以听到那水流冲刷着堤岸哗啦啦作响。
不知为啥眼中总噙满泪水,耳边反复的鸣响着那首动听的歌谣: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
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
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
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
这是一首从小就会唱的歌,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它的旋律和歌词在自己的记忆中是那么的深刻。
蓝天白云的兰州很美,沿着黄河南岸漫步很是享受,走进黄河母亲雕像的广场,不大的广场已经成为兰州必来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这是我看到的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母亲雕塑”艺术品中最靓丽的一尊。
雕塑是甘肃著名的雕塑艺术家何鄂女士创作,由“母亲”和一“婴儿”组成的雕塑象征寓意着黄河母亲爱护保护中华民族世世代代。
沿河边走不了多久,就到了一个规模不大的水车公园,一架古老的水车,在黄河水流的冲击下吱吱的将河水装进水斗中。
那气势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别有一番韵味。
围着水车迈步,耳边是水车吱吱呀呀转动的声响和哗哗啦啦的水流声,时不时地,还会有一些细碎的水珠随风扑入怀中,溅到脸上,落在臂腕处……那丝丝的带着潮气的凉爽也随之在心中弥漫开来,这时,我眼前闪现出众多的水车,在江南水乡、在曲靖多依河边......它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见证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但都不像这座黄河水车如此沉重、厚重。
一尊系着红绸的“千转木”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尊古老粗壮的“千转木”像是从遥远的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讲述着黄河流域的文化和文明!一个在黄河边歌唱的老者告诉我:“今年汛期水特别大,河水漫上了堤岸,一周前水才慢慢的退去,今天河岸的景点才对游人开放。
兰州水车目录一、别称 (2)二、创始人 (2)三、水车来源 (2)四、水车的制作工艺流程 (2)五、水车工作原理 (4)六、水车的基本特征 (4)七、水车的改良和历史变迁 (5)八、兰州水车显著的不同之处 (6)九、传承意义 (6)十、保护开发珍贵遗产 (6)1、水车公园简介 (7)2、水车博览园简介 (7)十一、兰州水车继承人 (9)十二、关于水车的古文 (9)十三、观水车有感 (9)一、别称兰州水车又称为天车、翻车、老虎车二、创始人段续,字绍先,明嘉靖二年进士。
他在出任云南道御史期间,对当地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
后来因为他在朝廷疏奏论事获罪,被贬为河南郾城县县丞,又迁为杞县知县。
在此期间,由于他革除积弊卓有政声,又被擢升为湖广参议、密云兵备副使等。
晚年回归故里,致力于水车的仿制,经过多次反复,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获得成功。
三、水车来源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兰州段家滩人段续考中进士后,在云南任道御史时,曾宦游南方数省,多有惠政。
他参考南方所见之木制龙骨筒车可汲水灌溉,便观察其构造原理,绘成图样,带在身边。
后来致仕故里后,便“创翻车,倒黄河水灌田,致有巧思”,于1556年研制成功,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本世纪30—40年代,为水车的鼎盛时期,上自青海贵德,下自宁夏中卫都有水车,总计约350多部,仅兰州近郊便有160多部。
四、水车的制作工艺流程段续在创制兰州黄河大水车时,利用兰州当地所产的榆、槐、柳木取代了南方筒车所用的竹子和其他材料;榆木材质轻而硬、力学强度较、纹理直、结构粗,与南方产的榉木有“北榆南榉”之称,一般材幅宽大、质地温存优良、变形率小,素有木中的“伟男”、“大丈夫”之誉;柳木木质结构细密、质软,刨光后光滑、易燃、防腐能力稍差;槐木这种木材通常平直,带有粗糙均匀纹理,老化程度轻微,具有性能变化小的特点。
从制作兰州黄河大水车的木料——榆木、柳木和槐木的性能来看,这几种木料各有特点,一般用轻而坚硬的榆木作“中轴”,用细密质软的柳木做水桶,用性能变化小的槐木做“辐条”和“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