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策略研究——以陕西民办高校为例
- 格式:docx
- 大小:11.25 KB
- 文档页数: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途径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
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途径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究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途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其中的应用也逐渐引起广泛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分析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法和途径,可以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最终,本研究也将展望未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为了解决问题或验证假设所采取的一系列系统性的措施和步骤。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采取以下方法来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途径:我们将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相关理论和实践。
这包括查阅相关国内外学术文献、专家访谈和研究报告等,以获取全面的研究资料。
我们将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收集高校师生的意见和反馈。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量化数据,了解受访者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认知和需求;而实地调研则可以深入了解高校实际情况,收集真实案例。
我们还将进行案例研究,选取几所高校作为典型案例,深入分析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的做法和效果。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研究数据,总结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途径,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基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摘要:在高校教育体系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占据着核心地位,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多种社会思潮涌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基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视角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方式。
本文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探索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视角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水平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Abstract:in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ccupies the core status,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vel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With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a variety of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th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lso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tic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is the important direc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reform,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vel.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practice,to explore from the "humanistic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perspective of the ideological work level the effective path.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umanistic care;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根据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引,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提升工作层次和工作水平,减小思想政治教育阻力,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路径,进而适应现代网络时代要求,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1]。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摘要】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信息、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以及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重要性进行分析,指出了发展路径和未来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更新理念,积极跟上时代步伐,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资源,加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质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网络信息,建立起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关键词】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互联网资源、舆论、融合发展路径、未来趋势1. 引言1.1 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也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和效果。
互联网的普及和便利化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但与此互联网上的信息也多种多样,甚至存在着一些虚假、负面的信息,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新的考验。
互联网时代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
不同于传统的教材、课堂教学,互联网上的信息涵盖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学生们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包括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
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通过互联网,高校可以开展在线教学、网络宣传等活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创新性和吸引力。
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资源,避免信息过载和混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2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研究作者:李鑫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3期[摘要]当前社会,由于高校思想教育人文关怀严重缺失,引发了许多校园恶性事件。
重视并强调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推动高校素质改革的必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自身需要。
因此,针对高校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严重缺失的问题,深入探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必要性以及措施。
[关键词]高校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196-02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曾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新观点,与社会和谐本质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相统一,充分表现了以人为本,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当代高校学生生活中,学习压力大、就业压力大、经济压力大已成为普遍的问题,而深入研究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使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一)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关怀有多层涵义: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承认人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关心人多方面多层次的个体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激发人的积极主动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就是以学生为主,对学生尊严和个性充分肯定,增加学生的自由空间,使学生能够自由、独立、全面的发展。
(二)心理疏导的内涵心理疏导是心理咨询师在治疗心理患者过程中,通过用准确、鲜明、生动、灵活、亲切、适当、合理的语言对患者阻塞的心理进行疏导。
而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来理解,这应该是它的一种外延,就是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和改变心理问题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达到提高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智库时代·60·智谋方略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策略陈 燃(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摘要:“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成功显示出了跨界与创新的有效融合。
当代社会,高校学生的思想和文化时刻在发生着变革与更新。
本文分析了“互联网+”给学生带来的优势与劣势,阐述了互联网影响下高校辅导员创新思政工作的策略,包括转变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以此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工作;创新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9-0060-002随着科学时代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微信、微博、社交软件,这些网络产品成为了人们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
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进步,如何利用网络媒介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就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点。
一、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一)对高校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当代大学生多数为90后,甚至00后。
学生大多从小接触广泛,接受着比较新式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对新鲜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与好感。
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1.互联网+的成功,提升了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
只要打开手机,每一个在校学生所使用的社交聊天工具不外乎以下几种:QQ、微信、微博、各种浏览器、各种网站、讨论交流网页等。
学生之间相互传递信息,联络情感。
比起以往的书信、报刊、广播等方式,互联网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是方便、高效、快捷。
省去了地域问题,也免去了隐私困扰,一切都变得十分方便。
2.网络技术的应用也更便于辅导员、大学教师们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便于与学生沟通。
大学生活不同于以往的校园生活,在学习方面,学生需要参与各种研究、讨论活动等,互联网技术也减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麻烦。
以往修改论文、传递消息,都需要学生通知,碰到导师不在,还要无休无止地等待、一遍遍地寻找。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研究随着社交网络、移动端应用等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诸多新挑战和新机遇。
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青年学生的思想成长和全面发展,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探讨了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
1.借助网络工具,创新教学方式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网络工具,创新教学方式。
例如,建立互动式的课堂,开设网络讨论课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设在线课程,推广优秀思想政治文化,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2.利用社交媒体,拓展教育空间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成为学生们重要的信息来源和社交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开展线上活动,扩大教育空间。
例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学术资讯和学生活动,增加学生与高校的联系和互动。
3.提升互联网思维教育互联网思维是指在理解、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和资源,具有极强的创造力和实践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互联网思维教育,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范式,强化创造力实践。
4.注重危机管理与舆情引导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的舆情引导和危机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注重危机管理和舆情引导,提前规划、妥善处理突发事件,构建高效的宣传和引导体系,减少负面影响。
5.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随着互联网日渐普及,网络安全威胁也日益严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重视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网络安全能力。
总之,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采取措施创新教育方式,扩大教育的范围和深度,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引领青年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作者:韩淑华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3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心理疏导也成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策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践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够帮助人们解除思想困惑、疏导情绪,有助于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平衡。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04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心理疏导也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策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为高校辅导员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重视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心理疏导更能体现人文关怀,帮助人们解除思想困惑、疏导情绪,有助于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平衡。
[1]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有重要价值。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用1.1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前五彩缤纷的世界,快节奏的步伐,充满压力的竞争,转瞬即逝的机会,高速流动的信息,使得大学生对这个眼花缭乱的社会,充满诱惑和生机,同时又充满困惑、彷徨。
他们一方面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同时又容易迷失自我。
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正是立足于大学生,在尊重大学生、关爱大学生、指引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合理的物质需求进行引导,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自由发展,以实现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最大程度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还有利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维的模式,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其实效性。
大数据时代的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路径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变革和创新。
陕西作为中国的教育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对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探讨,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借助关键技术与方法,探索适合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陕西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将有助于推动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1.2 研究意义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陕西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
探讨大数据时代下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通过研究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可以为高校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深入探讨大数据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为陕西高校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探讨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不仅有助于改善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更能为其他地区高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研究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对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现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性化和互动性,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和实用化。
目前,许多陕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以下问题:教育资源分散,缺乏整合;教育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教育方式陈旧,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建构研究作者:段胜楠赵赫张朋飞何晓舟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第09期【摘要】传统教学课堂首要目标在于将板书与教师口授作为达成教学目的唯一途径,该过程里老师是教学活动主体。
这种教学模式是存在很大弊端的,因为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灌输式教学。
新时期教学技术在我国高中政治教学应用十分广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政治课教学形式多样化具体体现,同时还大大提升政治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标中指出,政治老师需要合理运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保证学生学习的热情程度,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基于此,本文采用逐步分析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建构进行研究,以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前言新课改带出新教学理念,比如像使学生成本课堂主人翁,让学生变成课堂参与者与活动主体,占据主体地位。
新事物要想发展成熟,势必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尤其要注意的是不可以使改革局限于形式变革,新框架老内容,也不可以使本质内容被完全打破,将传统优势完全摒除。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可以完全以学生占据主导地位,忽视教师主导作用,但也不可以还是照搬照抄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这是众多学者与教育家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事情,就现今而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的深入人心,被人们所接受。
本文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建构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对于人文关怀来说,实际其泛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通过关怀和呵护对其进行关注的一种做法。
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人文关怀,教师要做到关注学生,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着更大的存在感与被呵护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整体的高校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作者:罗冬梅来源:《学园》2013年第20期【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意义出发,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38-02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名词的提出对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诸多弊端,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处在假、大、空的状态,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更好地借助“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具体、更实际一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思想、行为现状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起来。
在学校中,他们学习专业知识,为就业做好准备。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基本相同,文化层次差异不大,作为个体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根据群体的目标、行为和规范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进行价值的判断。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习惯把自己作为教育主体,将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在思想方法上,多从自身的考虑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很少考虑学生有什么需求,往往造成教育内容形式化,缺乏针对性,事与愿违,收效甚微,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敷衍了事的态度。
成才之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互联网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互联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净化网络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
一是互联网丰富了教学形式,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大学生进行互动,拓展教学空间,改变传统课堂单一的教学方式,吸引大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是互联网丰富了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很多例证辅佐论证,而教材中的内容有限,而且有些已经过时。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一些视频、图片资源,特别是一些时政新闻,丰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
三是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有效地获取舆情信息,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从而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
2.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一是网络平台信息的良莠不齐。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平台,部分大学生的认知能力较低,一些不良信息可能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
二是网络失范加剧高校管理的难度。
相关部门开展了净网行动,效果比较显著。
但网络中有时仍有一些有害信息在传播,污染了网络环境,损害互联网的形象和公信力。
三是大学生通过网络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知识的学习,高校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应对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机遇与挑战的策略1.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要注重转变思想观念,正确看待互联网,不要认为互联网是洪水猛兽,而应看到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作为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应该学会在互联网上获取有益的信息,并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信息有效地传播出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策略多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工作思路比较狭窄,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尽如人意,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新的教育策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坚实基础;培育校园文化,构建精神家园;重视情感教育;工作方式“以人为本”;心理疏导“未雨绸缪”。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0 引言大学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平台,在大学期间,学生的思想政治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高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科学的教育培养体系。
很长一段时间来,一些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不是很到位。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学思想不够开放,束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元化发展。
在胡锦涛同志作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即“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报告的表述,从新的角度指出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
基于此,当前高校必须深入理解并领会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精神,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最关键的就是要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以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本,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独立个体,充分发掘大学生的个人潜质,激发其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指的是针对大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科学的调节大学生所面对的生活困惑和思想难题,保证大学生身心的健康。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策略。
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坚实基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高校是先进文化形成的源泉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不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更是道德建设的教育者,因此高校的师德师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应用分析让妍【摘要】新形势下,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
为了实际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要求,教师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合理应用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基于此,本文将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应用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合理性参考建议,希望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疏导|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当代高校学生综合素养中关键内涵之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渐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加强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觉悟,需要注重优化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理融入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实际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全面培养高校学生综合素养,有助于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
一、高校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应用意义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期间,应遵循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注重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并对教育工作提出更多要求。
教师应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同时合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心理品质的锻炼与修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自己与他人,并保持良好心态面对困难与挫折,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逐渐意识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多关注学生追求的人文价值,并对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化解心中困惑,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都起到了促进作用[1]。
二、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路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时代环境复杂,同时产生巨大影响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期间会存在着内心纠结、价值观混乱、面对是非难以做出正确选择等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应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
为了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应注重开展精神引导工作,结合新环境、新情况,合理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案,确保教育内容实际符合学生身心需要以及学习需求等,有利于提高整体教育效果。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论述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非常具体的导向和要求,有利于帮助人们从新的角度审查自己以寻求更好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本文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及加强方法,进行浅析。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概述人文关怀,是指对人以及对人类本身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注。
它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人本文化,其核心在于肯定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强调对人的生存及其生命意义的关怀。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背景下,人文关怀是指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大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所谓“心理疏导”,从一般意义来说,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通常是指通过解释、说明、支持、同情、理解,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来改变对方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达到排忧解难、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过程。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疏导则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促进思想问题解决,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性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学习压力太大”、“考研就业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竞争太激烈”等问题非常显著,而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对公益事业和集体活动“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再者普遍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面对就业、考研或出国深造等选择显得茫然。
以上调查数据的分析不仅仅反应出高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心理特征,更为重要的是数据折射出的是当前高校高等教育的软肋,即人文关怀的不足与心理疏导的不畅。
而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字眼写入十七大报告,预示着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理念上升到国家的高度,同样还向社会大众揭示了心理疾病如同身体疾病一样都是影响人与社会肌体健康发展的病灶,是整个社会和个人都必须直面的考验,都值得人们去重视、去研究。
大数据时代的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路径探析【摘要】本文主要探索了在大数据时代下,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
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说明了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接着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随后,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分析了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探索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路径的建议和展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大数据技术,模式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数据量和数据流动速度,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信息爆炸的环境,如何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了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可以为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当前对于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于陕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路径也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2 研究意义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越来越庞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探索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陕西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将对学生的思想觉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浅析陕西民办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者:李姝琦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8年第08期【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引出本研究的重要意义,通过对陕西省8所民办高校的调研与访谈,展现了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而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对策及优化路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1.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与内涵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很难让高校学生真正从心理层面上理解和认可诚信、感恩、服务社会、理想信念等道德品质与优秀素质的内涵,更难知行合一地在行动中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人文关怀是建立在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强调以人为本。
不仅从死板僵化的理论教育入手关注学生个体,更深刻关注每位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活动动态,从亲情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生活困难、同学关系等多角度入手,切实关注每个同学的成长历程。
心理疏导是在以往“治标不治本”的思想教育基础上,从疏通和引导两个层面入手,首先疏通学生心中的郁结、不解、消极情绪;其次从积极、正面、善意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所面临的人和事。
在新时期,加强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更是打破传统教育效果不佳的新探索。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微时代背景下学生教育的应有之义在以“微时代”“互联网+”为主导的社会革新与变化中,高校学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学生普遍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
自媒体时代对于热点、焦点、突发事件的宣传也让“象牙塔”中的学生完全处于社会乱象之中,由于学生有时易受不良信息的干扰,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会出现个体或群体性的学生管理危机。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
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策略研究——以陕西民办高校为例
作者:陈玲,李姝琦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9年第1期
【摘要】网络、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基于
调研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现状,分析了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尝试从“微时代”“互联网+”的崭新视角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以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人文关怀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 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资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合研究》(项目编号:18JK1075)。
前言
所谓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
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
在思想政治工作视
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
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心理疏导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项岗位技能。
广义的心理疏导是绝大部分人认为的模糊范畴,它几乎包括了所有心理咨询和治疗。
从广义的
角度来理解,这个概念的中文表述与它的外延不匹配。
狭义的心理疏导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
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理论,通过语言沟通技巧进行“梳理、泄压、引导”,改变个体的自我
认知,从而提高自身行为能力和改善自我发展的心理疏泄和引导方法。
从医学角度来讲,心理
疏导是一种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中医早有“心病还需心药治”的
说法,疏导疗法也可称为“排泄法”。
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讲,心理疏导体现的是科学发展
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即通过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以解释、说明、支持、同情、理解
等影响对方的心理情绪,来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心
理疏导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内心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创造和谐心理的过程。
这两种工作方式中,人文关怀侧重于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心理疏导则侧重于解决人们的心理
障碍问题,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一个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话题。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困难,如何有效应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
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张燕(2017)指出,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心理疏导
和人文关怀引导大学生的精神、思想和情感,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1]。
薛飞(2017)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措施包括普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完善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工作体系,增强教育者的人文素养[2]。
谢刚、牛亚丽(2017)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发展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加强人文关怀,能够彰
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性化,创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机制、渠道,能够帮助大学生拥有
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认知态度等[3]。
目前,已有的文献主要是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重要性、现状、问题、对策等。
本文以陕西民办高校为例,通过调
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现状调研
笔者通过对陕西地区部分样本民办高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访谈得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
导覆盖率(每学期接受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学生占全部学生的百分比)平均为60.6%,各学
校存在很大的差异。
并根据每学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内容工作日志记录,计算了学生人文关
怀与心理疏导的开展频率,详见表1-1。
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式主要包括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
疏导、辅导员谈心谈话、有人文关怀色彩的班集体活动等。
据相关数据统计,不同的评价主体
对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满意度评价均不一样,具体见表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和心理疏导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注重政治观念引导、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重视知识教育、缺乏有效的情感管理,注重以结果为导向、忽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过程性问题,具体如下。
1. 注重政治观念引导,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时,应了解学生的个性
特征,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而不是强行灌输政治思想和观念。
2. 重视知识教育,缺乏有效的情感管理
高校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传统思想和做法的影响,注重通过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思想
政治观念的灌输,缺乏对大学生情感的管理,没有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缺少体验式环节
和情境设计,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3. 重视以结果为导向,忽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过程性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注重以结果为导向,没有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全过程贯穿
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业生涯。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缺失,让大学生很难有更多的情感认同,其
内心比较抗拒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策略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网络平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全方位的人文关怀网络,实现大学生人
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一体化。
1. 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其交友、游戏、学习等活动都离不开网络媒体。
因此,高校需要创新工作方式,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平台。
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建立
微信群、QQ 群、网络社区等,动态地发布热门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实时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
一方面,通过网络载体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
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与学生对话,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互联网+”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网络充斥的各种信息,对思想不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无法有效地辨别是非曲直。
因此,高校需要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即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自我发现心理问题,以改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模式,提高其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使其拥有更加积极阳光的健康心理。
3. 形成全方位的人文关怀网络
新时期,大学生的个性相对较为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过去传统僵化的管理思维,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形成全方位的人文关怀网络,主动关心学生、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帮助贫困学生、学困生,鼓励其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使其能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结语
总而言之,进入“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人为本,加强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其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使其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为其成人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燕:《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当代教研论丛》2017 年第11 期,第74 页。
[2]薛飞:《试论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知识文库》2017 年第11 期,第205 页。
[3]谢刚、牛亚丽:《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关系》,《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 年第8 期,第167 页。
[4]李金华、王海彤:《浅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 年第23 期,第58-59 页。
[5]赵宁:《浅谈马克思人文关怀思想对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大众科技》2016 年第18 卷第3 期,第95-97 页。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陕西西安。